CN220648256U - 燃烧器和灶具 - Google Patents

燃烧器和灶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48256U
CN220648256U CN202322255770.8U CN202322255770U CN220648256U CN 220648256 U CN220648256 U CN 220648256U CN 202322255770 U CN202322255770 U CN 202322255770U CN 220648256 U CN220648256 U CN 2206482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rner
plate
flame
fire hole
f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55770.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帅
谭争鸣
张炳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Midea Smart Kitchen Applianc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55770.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482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482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482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燃烧器和灶具。燃烧器包括下板和设置在下板上的上板。下板形成有下孔道,上板形成有与下孔道对应的上孔道,下孔道与上孔道配合形成燃烧器的火孔,火孔的深度方向与上板所在的平面成θ角,θ角的范围为(0°,90°)。上述燃烧器,上板的上孔道和下板的下孔道正对设置,以使燃烧器的火孔正对成型,从而提高燃烧器的火孔总面积,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火焰强度和负荷上限。另外,燃烧器的火孔向内倾斜成圆锥状,从而保证燃烧器的火焰聚集效果,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火焰强度和加热效率。

Description

燃烧器和灶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厨房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燃烧器和灶具。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燃烧器包括上板和下板,上板向上凸形成上火孔,下板向下凹形成下火孔,上火孔与下火孔错开设置,避免产生熄火噪声等现象。然而如此,火孔面积较小,导致难以得到较大的火焰。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燃烧器和灶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燃烧器,所述燃烧器包括:
下板;和
设置在所述下板上的上板,所述下板形成有下孔道,所述上板形成有与所述下孔道对应的上孔道,所述下孔道与所述上孔道正对形成所述燃烧器的火孔,所述火孔的深度方向与所述上板所在的平面成θ角,所述θ角的范围为(0°,90°)。
上述燃烧器,上板的上孔道和下板的下孔道正对设置,以使燃烧器的火孔正对成型,从而提高燃烧器的火孔总面积,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火焰强度和负荷上限。另外,燃烧器的火孔向内倾斜成圆锥状,从而保证燃烧器的火焰聚集效果,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火焰强度和加热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θ角的范围为(0°,60°)。
如此,以保证燃烧器的火焰集聚能力,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θ角为40°。
如此,以保证燃烧器形成的火焰强度较大,使得烹饪器具底部的加热效果较好。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燃烧器包括:
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置在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之间,并将所述下孔道与所述上孔道分隔开。
如此,分隔板将火孔分隔开成下孔道和上孔道,相当于把火孔分隔成独立的两个子火孔,每个子火孔的横截面积变小,因此,相对来说,子火孔的深度变深。如此可以避免火焰在燃气阀关闭的瞬间通过子火孔进入气道燃烧产生熄火噪声等现象。另外,火孔的等效横截面积没有改变,可以保证燃烧器具有较大的火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板与所述分隔板之间形成传火间隙。
如此,使得相邻两个独立的子火孔连接在一起,从而保证形成整体火焰,进而提高燃烧器的传火能力和抗脱火能力。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上板呈圆环状并包括内环部与外环部,所述内环部相对于所述外环部向上凸起,并与所述分隔板间隔设置,以在所述上板与所述分隔板之间形成所述传火间隙。
如此,使得上板的内环部与分隔板之间相邻的子火孔可传递火焰。另外,在燃烧过程中,空气可通过传火间隙到达火孔,有效补充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外环部、所述分隔板与所述下板三者之间下部紧贴点焊固定。
如此,以保证火孔稳定设置,从而提供燃烧器的稳定性,进而提供稳定均匀的火焰。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传火间隙在所述内环部的内边缘分布的弧度为[0°,360°]。
如此,使得传火间隙形成环形通道,从而保证燃烧器产生整体环形火焰,从而提高火焰的稳定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下板、所述分隔板和所述上板采用不锈钢薄板一体成型,所述下板下凹形成弧形的下孔道,所述上板上凸形成弧形的上孔道,所述下孔道和所述上孔道形成火孔,所述火孔呈椭圆形。
如此,下板、分隔板和上板采用不锈钢薄板一体成型,使得燃烧器的内壁较为光滑,从而减小气流阻力,有效保证燃气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供给,且燃烧器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板包括位于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之间的分隔板本体,所述分隔板本体基本呈圆环状,所述分隔板还包括自所述分隔板本体的外周边缘朝所述下板的方向折弯的翻边。
如此,翻边基本呈圆环状以遮挡燃气由气道进入翻边对应的火孔,降低翻边对应的火孔的出气量,进而减少翻边对应的火孔的火焰长度,以保证火孔的火焰的均匀性。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分隔板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被配置成与点火针产生的电弧接触。
如此,分隔板形成突起部,与点火针产生的电弧接触以防电弧乱跑,从而提升点火成功率,提高用户体验。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灶具,所述灶具包括上述实施方式所述的燃烧器。
如此,灶具通过上板的上孔道和下板的下孔道正对设置,以使燃烧器的火孔正对成型,从而提高燃烧器的火孔总面积,进而提高燃烧器的负荷上限。另外,燃烧器的火孔向内倾斜成圆锥状,从而保证燃烧器的火焰聚集效果,进而提高燃烧器的火焰强度和加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B部分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C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俯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分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燃烧器的翻边设置位置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灶具的结构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灶具-1000、燃烧器-100、炉头-200、下板-10、上板-20、火孔-30、分隔板-40、传火间隙-50、引射管-60、气道-70、下孔道-11、下板内环部-12、下引射管部-13、上孔道-21、内环部-22、外环部-23、上引射管部-24、子火孔-31、分隔板本体-41、翻边-42、突起部-43、引射管出口-61、下气道-71、上气道-72、下引射管道-131、上引射管道-24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本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公开,本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燃烧器100包括下板10和设置在下板10上的上板20。下板10形成有下孔道11,上板20形成有与下孔道11对应的上孔道21,下孔道11与上孔道21正对形成燃烧器100的火孔30,火孔30的深度方向与上板20所在的平面成θ角,θ角的范围为(0°,90°)。
上述燃烧器100,上板20的上孔道21和下板10的下孔道11正对设置,以使燃烧器100的火孔30正对成型,从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火孔30总面积,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火焰强度和负荷上限。另外,燃烧器100的火孔30向内倾斜成圆锥状,从而保证燃烧器100的火焰聚集效果,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火焰强度和加热效率。
具体地,下板10可用于形成火孔30,因此下板10可以为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板10可采用铝合金材料制造成型,以保证下板10的弯折性能,从而保证下孔道11的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板10也可以为其他材料,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同理,上板20可用于与下板10形成火孔30,因此上板20可以为耐高温耐腐蚀材料。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板20可采用与下板10相同的材料,以保证上板20的弯折性能,从而保证上孔道21的成型。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板20也可以为其他材料,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可以理解,下孔道11与上孔道21正对成型,以形成类似圆环状的火孔30。相对于错位排布的单个下孔道11或单个上孔道21,火孔30的总面积增大,使得燃气的燃烧量增加,从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火焰强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火孔30的深度方向与上板20所在的平面形成的θ角的范围为(0°,90°),以使得燃烧器100的火孔30向内倾斜成圆锥状,从而保证燃烧器100的火焰聚集效果,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火焰强度,以保证烹饪器具底部的加热速率。
可以理解,在火孔30的深度方向与上板20所在的平面形成的角度超出(0°,90°)的范围时,燃烧器100的火焰沿外周散开,使得火焰的聚集效果较差,容易造成用户烫伤和熄火现象。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θ角的范围为(0°,90°),即0°<θ<90°。在一个例子中,θ角可以是5°、10°、30°、45°、60°、75°、85°或0°至90°之间的其他数值。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θ角的范围为(0°,60°)。
如此,以保证燃烧器100的火焰集聚能力,从而提高加热效率。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优选地,火孔30的深度方向与上板20所在的平面形成的θ角的范围为(0°,60°),以使得燃烧器100的火孔30向内倾斜成圆锥状,从而保证燃烧器100的火孔30形成的火焰较好地包覆烹饪器具的底部,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加热速率。
可以理解,在火孔30的深度方向与上板20所在的平面形成的角度超出(0°,60°)的范围时,燃烧器100的火焰的倾斜角度增大,使得火焰的聚集效果减弱,从而降低燃烧器100的加热速率。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θ角的范围为(0°,60°),即0°<θ<60°。在一个例子中,θ角可以是5°、10°、15°、25°、30°、45°、50°或0°至60°之间的其他数值。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θ角为40°。
如此,以保证燃烧器100形成的火焰强度较大,使得烹饪器具底部的加热效果较好。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较优的,火孔30的深度方向与上板20所在的平面形成的θ角可以为40°,在保证燃烧器100的火孔30向内倾斜成圆锥状的情况下,使得火焰内聚以包覆加热烹饪器具的底部,从而保证烹饪器具底部的加热效果较好。
可以理解,在θ角为40°的情况下,燃烧器100形成的火焰可较好覆盖烹饪器具底部,以保证烹饪器具底部的加热效果,从而提高燃气利用率,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加热速率。
请参阅图1和图3,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燃烧器100包括分隔板40,分隔板40设置在下板10与上板20之间,并将下孔道11与上孔道21分隔开。
如此,分隔板40将火孔30分隔开成下孔道11和上孔道21,相当于把火孔30分隔成独立的两个子火孔31,每个子火孔31的横截面积变小,因此,相对来说,子火孔31的深度变深。如此可以避免火焰在燃气阀关闭的瞬间通过子火孔31进入气道燃烧产生熄火噪声等现象。另外,火孔30的等效横截面积没有改变,可以保证燃烧器100具有较大的火焰。
具体地,分隔板40设置在下板10与上板20之间,用于将各个火孔30分别分隔成两个子火孔31,使得位于分隔板40上下两侧的子火孔31相互独立。
可以理解,子火孔31的横截面积相对减小,子火孔31的深度相对变深。在燃气阀关闭的瞬间,火焰回流气道的路径相对变长。待火焰到达气道时,火焰不足以达到爆燃的极限条件,因此可以有效解决燃烧器100的熄火噪声的问题。
值得说明的是,分隔板40将火孔30分隔开成下孔道11和上孔道21,但多个下孔道11与多个上孔道21共同形成整体环形火焰,火焰均匀完整,没有出现火焰隔开的现象。
也即是,分隔板40设置在下板10与上板20之间,不影响火孔30的火焰大小,从而维持燃烧器100在较大的火焰强度。
分隔板40设置在火孔30处,因此分隔板40可以为耐高温耐腐蚀材料。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分隔板40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分隔板。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分隔板40的材料可以为铝合金分隔板,也可以为铜合金分隔板,还可以为其他材料的分隔板,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板20与分隔板40之间形成传火间隙50。
如此,使得相邻两个独立的子火孔31连接在一起,从而保证形成整体火焰,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传火间隙50可以为一定间距d的通道,可用于传递火焰。
可以理解,上板20与分隔板40在相邻两个上孔道21之间形成传火间隙50,使得相邻两个上孔道21之间可以连通,从而使得上孔道21的子火孔31的火焰稳定均匀。
也即是,两个上孔道21的相邻两个子火孔31之间可以相互传递火焰,以提高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传火间隙50的间距d选自范围[0.50mm,0.80mm],使得相邻两个独立的子火孔31连接在一起,以保证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
传火间隙50的间距d选自范围为0.50mm至0.80mm,即0.50mm≤d≤0.80mm。在一个例子中,d可以是0.50mm、0.57mm、0.62mm、0.68mm、0.70mm、0.71mm、0.80mm或0.50mm至0.80mm的其他数值。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上板20呈圆环状并包括内环部22与外环部23,内环部22相对于外环部23向上凸起,并与分隔板40间隔设置,以在上板20与分隔板40之间形成传火间隙50。
如此,使得上板20的内环部22与分隔板40之间相邻的子火孔可传递火焰。另外,在燃烧过程中,空气可通过传火间隙50到达火孔30,有效补充燃烧所需的二次空气,从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燃烧效率。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环部22相对于外环部23向上凸起,使得内环部22与分隔板40间隔设置,以形成传火间隙50,保证上板20中相邻两个上孔道21之间可以相互传递火焰。
内环部22相对于外环部23向上凸起,使得外环部23与分隔板40紧贴设置,以形成密闭环境,避免上孔道21的火焰从传火间隙50沿外环部23回流产生安全隐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孔道21的多个相邻子火孔31之间相互形成整体环形火焰,使得形成的整体环形火焰较为稳定,不易产生脱火现象,从而提高燃烧器100的抗脱火能力。
也即是,传火间隙50可将上孔道21在内环部22处的多个相邻子火孔31连接在一起,传火间隙50还可将上孔道21在内环部22处的相邻两个子火孔31连接在一起,用于产生整体环形火焰,以保证上板20与分隔板40之间形成完整火焰,从而提高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和抗脱火能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板10与分隔板40贴合设置,上板20与分隔板40间隔设置。此时下板10中相邻两个下孔道11之间不连通,下孔道11的相邻两个子火孔31之间相互独立设置,不可以相互传递火焰。上板20中相邻两个上孔道21之间可以连通,即上孔道21的相邻两个子火孔31之间可以相互传递火焰,以提高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上板20与分隔板40贴合设置,下板10与分隔板40间隔设置。此时上板20中相邻两个上孔道21之间不连通,上孔道21的相邻两个子火孔31之间相互独立设置,不可以相互传递火焰。下板10中相邻两个下孔道11之间可以连通,即下孔道11的相邻两个子火孔31之间可以相互传递火焰,以提高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板10与分隔板40间隔设置,且上板20与分隔板40间隔设置。下板10与分隔板40间隔设置,使得相邻两个下孔道11之间可以连通,即下孔道11的相邻两个子火孔31之间可以相互传递火焰,以提高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另外,下孔道11的多个相邻子火孔31之间相互形成整体环形火焰,使得形成的整体环形火焰较为稳定,不易产生脱火现象,从而提高燃烧器100的抗脱火能力。上板20与分隔板40间隔设置,使得相邻两个上孔道21之间可以连通,即两个上孔道21的相邻两个子火孔31之间可以相互传递火焰,以提高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另外,上孔道21的多个相邻子火孔31之间相互形成整体环形火焰,使得形成的整体环形火焰较为稳定,不易产生脱火现象,从而提高燃烧器100的抗脱火能力。
请参阅图3和图4,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外环部23、分隔板40与下板10三者之间下部紧贴点焊固定。
如此,以保证火孔30稳定设置,从而提供燃烧器100的稳定性,进而提供稳定均匀的火焰。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外环部23与分隔板40可通过焊接工艺紧贴固定,以提高外环部23与分隔板40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外环部23与分隔板40可通过焊接工艺紧贴固定,使得传火间隙50不能穿过外环部23,以避免上孔道21的火焰从传火间隙50沿外环部23回流气道,导致安全隐患。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分隔板40与下板10可通过焊接工艺紧贴固定,以提高分隔板40与下板10的稳定性。
可以理解,分隔板40与下板10可通过焊接工艺紧贴固定,使得下板10与分隔板40不形成传火间隙50,进一步增强下板10的稳定性和支撑强度。
综上,外环部23、分隔板40与下板10可通过点焊连接固定,以保证燃烧器100形成稳定的火孔结构,进而保证火焰的均匀性和强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板10与上板20也可以通过螺合工艺连接形成燃烧器100。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下板10与上板20也可通过压合工艺连接形成燃烧器10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板10与上板20还可通过其他工艺连接形成燃烧器100,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请参阅图6和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传火间隙50在内环部22的内边缘分布的弧度为[0°,360°]。
如此,使得传火间隙50形成环形通道,从而保证燃烧器100产生整体环形火焰,从而提高火焰的稳定性。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传火间隙50在内环部22的内边缘形成环形弧度的通道,以保证多个相邻上孔道31的火焰呈整体环状,从而提高上孔道31的火焰的稳定性,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火焰稳定性。
可以理解,传火间隙50呈环形通道,以提高火焰稳定性,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和抗脱火能力。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传火间隙50在内环部22的内边缘分布的弧度为[0°,360°],例如,在一些例子中,传火间隙50的弧度可以为0°、90°、180°、270°、360°或0°至360°之间的其他角度。
值得说明的是,传火间隙50的弧度越大,例如传火间隙50的弧度为360°,使得火孔30的火焰稳定性越好,从而使得燃烧器100的传火能力和抗脱火能力越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下板10、分隔板40和上板20采用不锈钢薄板一体成型,下板10下凹形成弧形的下孔道11,上板20上凸形成弧形的上孔道21,下孔道11和上孔道21形成火孔30,火孔30呈椭圆形。
如此,下板10、分隔板40和上板20采用不锈钢薄板一体成型,使得燃烧器100的内壁较为光滑,从而减小气流阻力,有效保证燃气完全燃烧所需的空气量供给,且燃烧器100的结构简单,成本低廉。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板10可用于形成火孔30,因此下板10可以为耐高温耐腐蚀材料。也即是,下板10可以采用不锈钢材料一体成型,以缩短生产时间,节省生产成本。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下板10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其他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分隔板40可用于分隔火孔30,因此分隔板40可以为耐高温耐腐蚀材料。也即是,分隔板40可以采用不锈钢材料一体成型,以缩短生产时间,节省生产成本。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分隔板40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其他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同理,上板20可用于与下板10形成火孔30,因此上板20可以为耐高温耐腐蚀材料。也即是,上板20可以采用不锈钢材料一体成型,以缩短生产时间,节省生产成本。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上板20可以采用铝合金材料一体成型,也可以采用其他金属材料或合金材料一体成型,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板10、分隔板40与上板20可采用不锈钢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燃烧器100,使得燃烧器100的厚度薄和内壁光滑,从而保证燃气和空气混合气可以输送畅通,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工作效率。另外,下板10、分隔板40与上板20可采用不锈钢一体成型的方式形成燃烧器100,以使下板10与上板20的厚度均匀,保证下板10和上板20受热均匀,进而提高下孔道11和上孔道21的火焰的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请结合图1,下孔道11呈弧形下凹,以保证下孔道11具有适宜的内腔空间,从而保证燃气的安全快速输送。
同理,上孔道21呈弧形上凸,以保证上孔道21具有适宜的内腔空间,从而保证燃气的安全快速输送。
可以理解,下孔道11和上孔道21正对配合形成椭圆形的火孔30,以保证火孔30的截面积较大,同时使得火孔30输送的燃气量较多,从而保证火焰强度较大,进而提高火焰均匀性和加热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下板10和上板20基本呈圆环状,下孔道11为多个并沿下板10的内圆周分布,上孔道21为多个并沿上板20的内圆周分布。
如此,使得下孔道11和上孔道21相互配合形成的火孔30的火焰内聚的同时,加强火焰对锅底的包裹性,提升对流换热系数,提高燃烧效率,节约燃气使用量,绿色环保。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多个下孔道11沿下板10的内圆周分布,在下板10上面呈圆环状排布,使得多个下孔道11的子火孔31的火焰密集且旺盛。
多个上孔道21沿上板20的内圆周分布,在上板20下面呈圆环状排布,使得多个上孔道21的子火孔31的火焰密集且旺盛。
也即是,多个下孔道11与多个上孔道21相互配合形成的多个火孔30,以保证多个火孔30呈圆环状分布,使得火孔30的火焰内聚,提高燃烧效率。另外,多个火孔30呈圆环状分布,加强火焰对锅底的包裹性,提升火焰与锅底的对流换热系数,进而节约燃气的使用量。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下孔道11的深度方向相对于下板10的径向倾斜和/或上孔道21的深度方向相对于上板20的径向倾斜。
如此,下孔道11和上孔道21相互配合形成的火孔30的火焰集聚,使得火焰比较旺盛,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具体地,如图7所示,下孔道11的深度方向与下板10的径向所成的角度为E。其中一个下孔道11的深度方向为角度E的实线方向,对应的其中一个下板10的径向为角度E的虚线方向。
下孔道11的深度方向相对于下板10的径向倾斜,使得下孔道11的子火孔31的火焰向下板10的内圆周聚拢,使得火焰比较旺盛,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如图6所示,上孔道21的深度方向与上板20的径向所成的角度为F,其中一个上孔道21的深度方向为角度F的实线方向,对应的其中一个上板20的径向为角度F的虚线方向。
上孔道21的深度方向相对于上板20的径向倾斜,使得上孔道21的子火孔31的火焰向上板20的内圆周聚拢,使得火焰比较旺盛,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综上,下孔道11与上孔道21相互配合形成的火孔30的火焰集聚,使得火焰比较旺盛,进而提高燃气的燃烧效率。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下板10包括下板内环部12,下孔道11形成于下板内环部12,下板内环部12沿径向从外到内朝上板20的方向拱起,上板20包括内环部22,上孔道21形成于内环部22,内环部22沿径向从外到内朝远离下板10的方向拱起。
如此,下板内环部12和内环部22通过相同的设置方向以保证相互配合形成多个与下孔道11和上孔道21相同朝向且朝上的火孔30,使得火孔30的火焰更加靠近锅底,提高火焰与锅底的传热效率。
具体地,如图6和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下板内环部12呈圆环状设置,且下板内环部12沿径向从外到内朝上板20的方向拱起,用于支撑内环部22,以提高内环部22的稳定性。
如图6和图7所示,内环部22呈圆环状设置,且内环部22沿径向从外到内朝远离下板10的方向拱起,用于与下板内环部12配合形成呈圆环状分布的多个火孔30,使得火孔30更加靠近锅底,以提高火焰与锅底的传热效率。
请参阅图6和图7,在某些实施方式中,下板10包括与下板内环部12连接的下引射管部13,下引射管部13形成有下引射管道131,下板10形成有连通下引射管道131与下孔道11的下气道71,上板20包括与上板20连接的上引射管部24,上引射管部24形成有上引射管道241,上板20形成有连通上引射管道241与上孔道21的上气道72,下引射管部13与上引射管部24配合形成燃烧器100的引射管60,下气道71和上气道72配合形成燃烧器100的气道70,引射管60与气道70连接形成引射管出口61,远离引射管出口61的火孔30的孔径比靠近引射管出口61的火孔30的孔径大。
如此,火孔30的孔径尺寸从远离引射管出口61的位置至靠近引射管出口61的位置逐渐减小,保证流经远离引射管出口61的火孔30的燃气产生的火焰也较大,进而保证燃烧器100的火孔30的火焰均匀。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引射管60与气道70连接,引射管60用于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混合均匀并输送至气道70。
气道70与火孔30连接,气道70可将燃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再次混合均匀,以通过火孔30产生均匀火焰。
如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靠近引射管出口61的火孔30的孔径较小,远离引射管出口61的火孔30的孔径较大,且火孔30的孔径从靠近引射管出口61的位置至远离引射管出口61的位置M逐渐增大,火孔30的孔径在M点达到最大。
也即是,火孔30的孔径尺寸从靠近引射管出口61的位置至远离引射管出口61的位置M逐渐增大,以保证流经M点的火孔30的燃气产生的火焰也较大,从而保证多个火孔30产生的火焰长度相等,进而保证燃烧器100的火孔30的火焰均匀。
请参阅图6,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引射管60的中线L通过气道70的中心圆R的圆心O。
如此,使得燃气从引射管60进入气道70后能够沿圆环状气道70均匀流动,有利于提升突起部43的点火成功率。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气道70呈圆环形设置,且引射管60的中线L通过气道70的中心圆R的圆心O,使得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从引射管60进入气道70后朝气道70两侧均匀流动,保证气道70均匀分布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便于放电电弧引燃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以产生圆环形的整体火焰,从而提升突起部43的点火成功率。
请参阅图8和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分隔板40包括位于下板10与上板20之间的分隔板本体41,分隔板本体41基本呈圆环状,分隔板40还包括自分隔板本体41的外周边缘朝下板10的方向折弯的翻边42,翻边42基本呈圆弧状并对应引射管出口61设置以遮挡燃气由引射管出口61经气道70进入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
如此,在所有气道70的横截面积均相同的情况下,且在所有火孔30尺寸均相同的情况下,翻边42基本呈圆弧状并对应引射管出口61设置以遮挡燃气由引射管出口61经气道70进入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降低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的出气量,进而减少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的火焰长度,以保证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靠近引射管出口61处的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压力较大,流速较快,在所有气道70的横截面积均相同的情况下,且在所有火孔30尺寸均相同的情况下,靠近引射管出口61处的火孔30产生的火焰较长。
同理,如图9所示,远离引射管出口61处(如M点)的燃气与空气混合气体的压力较小,流速较慢,在所有气道70的横截面积均相同的情况下,且在所有火孔30尺寸均相同的情况下,靠近引射管出口61处的火孔30产生的火焰较短。
综上,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可通过在分隔板40上设置圆弧状翻边42,以遮挡燃气由引射管出口61经气道70进入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降低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的出气量,以保证所有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翻边42可通过朝下板10的方向折弯的方式,以遮挡不同火孔30中燃气的流量,以保证所有火孔30的火焰长度相同,进而保证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翻边42也可通过朝上板20的方向折弯的方式,以遮挡不同火孔30中燃气的流量,以保证所有火孔30的火焰长度相同,进而保证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翻边42可通过同时设有朝下板10的方向折弯的方式和朝上板20的方向折弯的方式,以保证所有火孔30的火焰长度相同,进而保证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
请参阅图8和图9,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翻边42的圆弧角度A为(0°,60°]。
如此,通过在分隔板40上设置一定圆弧角度A的翻边42以调整火孔30的火焰长度,进而保证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
具体地,翻边42位于分隔板40上,与分隔板本体41连接,可用于遮挡燃气由引射管出口61经气道70进入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也即是,翻边42可以为耐高温耐腐蚀材料。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翻边42可以为不锈钢材料。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翻边42可以为铝合金材料,也可以为铜合金材料,还可以为其他材料,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优选的,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分隔板40上翻边42的圆弧角度A选自范围为(0°,60°],以遮挡燃气由引射管出口61经气道70进入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降低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的出气量,进而减少翻边42对应的火孔30的火焰长度,以保证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分隔板40上翻边42的圆弧角度A选自范围为(0°,60°],以保证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
圆弧角度A选自范围为(0°,60°],即0°≤A≤60°。在一个例子中,圆弧角度A可以是8°、10°、24°、38°、42°、55°、60°或0°至60°之间的其他数值。
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分隔板40上翻边42的圆弧角度A也可设置为360度,例如,可通过改变分隔板40不同位置中翻边42的长度或倾斜角度以改变火孔30中燃气的供给量,保证火孔30中燃气的供给量相同,进而保证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翻边42的圆弧角度A还可设置为(0°,360°]之间的任意圆弧角度,只需保证火孔30中燃气的供给量相同即可,进而保证火孔30的火焰的均匀性,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分隔板40形成有突起部43,突起部43被配置成与点火针产生的电弧接触。
如此,分隔板40形成突起部43,与点火针产生的电弧接触以防电弧乱跑,从而提升点火成功率,提高用户体验。
具体地,突起部43设置在分隔板40上,可用于吸引点火针产生的电弧,使得电弧点燃突起部43处的燃气以形成火焰,以防点火针的放电电弧偏离分隔板40的方向,从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点火成功率。
可以理解,上板20与分隔板40在相邻两个上孔道21之间形成传火间隙50,在点火针产生的电弧接触突起部43的情况下,可提高火孔30形成整体环形火焰的效率,从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点火成功率。
请参阅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灶具1000,灶具1000包括上述实施方式的燃烧器100。
如此,灶具1000通过上板的上孔道和下板的下孔道正对设置,以使燃烧器的火孔正对成型,从而提高燃烧器的火孔总面积,进而提高燃烧器的负荷上限。另外,燃烧器100的火孔30向内倾斜成圆锥状,从而保证燃烧器100的火焰聚集效果,进而提高燃烧器100的火焰强度和加热效率。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灶具1000可以为天然气灶具、液化气灶具或煤气灶具。
可以理解,灶具1000包括炉头200,炉头200包括燃烧器100,灶具1000可以为单炉头灶具,也可以为双炉头灶具,还可以为多炉头灶具。
如图10所示,图10为双炉头灶具的结构示意图,每个炉头200包括至少一个燃烧器100。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燃烧器100可以为内环燃烧器,也可以为外环燃烧器,还可以为内环燃烧器与外环燃烧器组合形成的双环燃烧器,在此不做具体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一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者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燃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下板;和
设置在所述下板上的上板,所述下板形成有下孔道,所述上板形成有与所述下孔道对应的上孔道,所述下孔道与所述上孔道正对形成所述燃烧器的火孔,所述火孔的深度方向与所述上板所在的平面成θ角,所述θ角的范围为(0°,9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θ角的范围为(0°,6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θ角为4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包括:
分隔板,所述分隔板设置在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之间,并将所述下孔道与所述上孔道分隔开。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与所述分隔板之间形成传火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板呈圆环状并包括内环部与外环部,所述内环部相对于所述外环部向上凸起,并与所述分隔板间隔设置,以在所述上板与所述分隔板之间形成所述传火间隙。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环部、所述分隔板与所述下板三者之间下部紧贴点焊固定。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传火间隙在所述内环部的内边缘分布的弧度为[0°,36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板、所述分隔板和所述上板采用不锈钢薄板一体成型,所述下板下凹形成弧形的下孔道,所述上板上凸形成弧形的上孔道,所述下孔道和所述上孔道形成火孔,所述火孔呈椭圆形。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包括位于所述下板与所述上板之间的分隔板本体,所述分隔板本体基本呈圆环状,所述分隔板还包括自所述分隔板本体的外周边缘朝所述下板的方向折弯的翻边。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燃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板形成有突起部,所述突起部被配置成与点火针产生的电弧接触。
12.一种灶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灶具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燃烧器。
CN202322255770.8U 2023-08-21 2023-08-21 燃烧器和灶具 Active CN2206482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5770.8U CN220648256U (zh) 2023-08-21 2023-08-21 燃烧器和灶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5770.8U CN220648256U (zh) 2023-08-21 2023-08-21 燃烧器和灶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48256U true CN220648256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93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55770.8U Active CN220648256U (zh) 2023-08-21 2023-08-21 燃烧器和灶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4825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000239B (zh) 燃烧器
CN109595556B (zh) 一种灶具燃烧器
CN220648256U (zh) 燃烧器和灶具
CN210179623U (zh) 一种高效聚能炉头
CN112128749B (zh) 一种用于燃烧器的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火盖的燃烧器
CN108087923B (zh) 火盖及燃烧器
CN217464428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20541089U (zh) 燃烧器和灶具
CN220541087U (zh) 燃烧器、燃烧器组件和灶具
CN111810992B (zh) 一种具有低涡旋燃烧特性的燃烧器
CN107525072A (zh) 高热效能的火盖及使用该火盖的炉头
CN211060115U (zh) 一种分段式高效燃烧器及灶具
CN220541088U (zh) 燃烧器组件和灶具
CN207230543U (zh) 一种高热效能的火盖及使用该火盖的炉头
CN110906330A (zh) 一种燃气燃烧器、灶具及点火方法
CN220355419U (zh) 一种外环火盖及燃烧器
CN217356879U (zh) 带有引射混合系统的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19U (zh) 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24U (zh) 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7464430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组件及燃气灶
CN215216238U (zh) 一种燃烧器火盖以及应用有该燃烧器火盖的燃烧器
CN217464431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及燃气灶
CN217464429U (zh) 用于燃烧器的火盖、燃烧器及燃气灶
CN212987215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CN217402550U (zh) 一种用于燃气灶的燃烧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