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40011U -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40011U
CN220640011U CN202322108269.9U CN202322108269U CN220640011U CN 220640011 U CN220640011 U CN 220640011U CN 202322108269 U CN202322108269 U CN 202322108269U CN 220640011 U CN220640011 U CN 2206400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lision
energy absorption
absorption box
energy absorbing
fixed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0826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学选
潘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Yingsaixu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Yingsaix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Yingsaixu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Yingsaixu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0826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400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400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400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汽车防撞技术领域的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包括防撞梁,防撞梁沿横向设置;前纵梁,两个前纵梁沿纵向设置;主吸能盒,主吸能盒固定连接在防撞梁和前纵梁之间;前指梁,两个前指梁设置在两个前纵梁相互背离的一侧,前指梁的前端与前纵梁连接,前指梁的后端与A柱固定连接;副吸能盒,副吸能盒设置在前指梁和防撞梁之间,且副吸能盒的前端与防撞梁固定连接,副吸能盒的后端与前指梁的前端间距设置。本实用新型通过增加一条正碰、45°偏置碰和小偏碰时的撞击力传导路径,改变了汽车正面及偏置碰时的传力路径,进而减弱了乘员舱承受的冲击力,保护了乘员的生命安全,提升了汽车的碰撞性能。

Description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防撞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背景技术
防撞梁是汽车安全的重要组成零件,也是安全系数及要求最高的零件,传统的方式是在前纵梁的前端和防撞梁之间安装吸能盒,在受到撞击的时候,可通过防撞梁与吸能盒的形变位移吸收撞击能量,从而保护驾驶舱的安全。
车身的前纵梁大多采用从前往后的布局方式,且前纵梁由上下两个梁形成盒体结构,前纵梁的上部延伸到座椅横梁上,前纵梁的下部延伸到前后地板搭接位置。当车辆受到正面碰撞及偏置碰撞时,吸能盒处仅能形成为单一的传力路径,不仅导致车辆的偏置碰撞指标效果不佳,而且撞击力仅能前后方向传递,侧向稳定性也较差;同时,由于目前电动汽车的盛行,改变纵梁布置方式会减小电池包的容量,导致车辆续航里程缩短。
因此,如何解决防撞梁对车辆的偏置碰防护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就成了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以解决现有防撞梁对车辆的偏置碰防护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包括:
防撞梁,所述防撞梁沿横向设置;
前纵梁,所述前纵梁的数量为两个,且所述前纵梁沿纵向设置;
主吸能盒,所述主吸能盒固定连接在防撞梁和前纵梁之间;
前指梁,所述前指梁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前指梁设置在两个前纵梁相互背离的一侧,所述前指梁的前端与前纵梁连接,所述前指梁的后端与A柱固定连接;
副吸能盒,所述副吸能盒设置在前指梁和防撞梁之间,且所述副吸能盒的前端与防撞梁固定连接,所述副吸能盒的后端与前指梁的前端间距设置。
优选的,所述副吸能盒的前端与防撞梁的端部可拆卸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副吸能盒包括前安装板、内板、外板和后封板,所述内板和外板的横截面呈U型,所述内板和外板开口对向设置,并且在所述内板和外板上设有压溃诱导槽;所述前安装板与内板和外板的前端焊接固定连接,所述后封板与内板和外板的后端焊接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副吸能盒与前指梁的间距为10mm~20mm。
优选的,所述副吸能盒的长度方向与纵向方向的夹角为8.5°~11.5°。
优选的,所述副吸能盒的长度方向与纵向方向的夹角为1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在防撞梁的两端安装有副吸能盒,且副吸能盒的后端与前指梁的前端间距设置,使得防撞梁和A柱之间形成了正碰、45°偏置碰和小偏碰时的撞击力传到路径,改变了汽车正面及偏置碰时的传力路径,进而减弱了乘员舱承受的冲击力,保护了乘员的生命安全,提升了汽车的碰撞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的侧视图;
图4为副吸能盒和防撞梁的连接示意图;
图5为前安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内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外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后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说明:
1、防撞梁;2、前纵梁;3、主吸能盒;4、前指梁;5、副吸能盒;6、A柱;7、前安装板;8、内板;9、外板;10、后封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这些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实施例,如图1-图8所示,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包括:
防撞梁1,该防撞梁1整体沿横向设置。
前纵梁2,该前纵梁2的数量为两个,且前纵梁2沿纵向设置。
主吸能盒3,该主吸能盒3固定连接在防撞梁1和前纵梁2之间,且主吸能盒3能够在正面碰撞时溃缩吸能。
前指梁4,该前指梁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前指梁4设置在两个前纵梁2相互背离的一侧,也就是两个前指梁4设置在两个前纵梁2的外侧;该前指梁4的前端与前纵梁2固定连接,前指梁4的后端与A柱6固定连接。
副吸能盒5,该副吸能盒5的数量为两个,且副吸能盒5设置在前指梁4和防撞梁1之间;该副吸能盒5的前端与防撞梁1固定连接,副吸能盒5的后端与前指梁4的前端间距设置。
本申请在防撞梁1的两端安装有副吸能盒5,并且副吸能盒5的后端与前指梁4的前端间距设置,使得防撞梁1和A柱6之间形成了正碰、45°偏置碰和小偏碰时的撞击力传到路径,改变了汽车正面及偏置碰时的传力路径,进而减弱了乘员舱承受的冲击力,保护了乘员的生命安全,提升了汽车的碰撞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前指梁4也叫象鼻子结构。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1、图2、图3所示,该副吸能盒5的前端与防撞梁1的端部可拆卸固定连接。
如此设置,是因为:将副吸能盒5和防撞梁1可拆卸固定连接,可以在发生正碰和偏置碰后,通过更换主吸能盒3和副吸能盒5,实现吸能结构的二次利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图5、图6、图7、图8所示,该副吸能盒5包括前安装板7、内板8、外板9和后封板10;其中,该内板8和外板9的横截面呈U型,内板8和外板9开口对向设置,且外板9的两侧壁位于内板8两侧壁的外侧,并且在内板8和外板9上设有压溃诱导槽(现有技术);该前安装板7与内板8和外板9的前端通过焊接固定连接,该后封板10与内板8和外板9的后端通过该焊接固定连接。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副吸能盒5与前指梁4的间距为10mm~20mm。
如此设置,是因为:在副吸能盒5的后端和前指梁4的前端设置10mm~20mm的缝隙,可以在车辆发生轻微碰撞时,使副吸能盒5具有适当的移动余量,防止副吸能盒5发生溃缩现象,以降低车辆运行成本;同时,在车辆发生正碰和偏置碰时,副吸能盒5能够挤压前指梁4并发生溃缩,从而实现吸能和向A柱6传递撞击力的作用。
在一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该副吸能盒5的长度方向与纵向方向的夹角为8.5°~11.5°。
如此设置,是因为:当副吸能盒5的长度方向与纵向方向的夹角为8.5°~11.5°时,该副吸能盒5能够更好的向A柱6传递撞击力。
优选的,该副吸能盒5的长度方向与纵向方向的夹角为10°。
本申请的防撞梁吸能结构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申请在防撞梁1的两端安装有副吸能盒5,且副吸能盒5的前端和防撞梁1连接,副吸能盒5的后端与前指梁4保持一定的安全间隙,从而形成一条撞击时的力传导路线。
当车辆遇到正面或者偏置碰撞时,从防撞梁1传递过来的撞击力,将向前纵梁2及前指梁4的两边分解,第一条撞击力传导路线为:防撞梁1传导到主吸能盒3上,主吸能盒3馈缩,部分撞击力传导到前纵梁2上;第二条撞击力传导路线为:防撞梁1后移,副吸能盒5撞击到副车架安装结构上,再经过前指梁4传导到A柱6上,最大程度的将撞击力向两个方向分散,并且该吸能结构相较于传统的单一吸能盒结构,可有效吸收45°偏置碰、小偏碰的撞击力,大大提升汽车碰撞性能,保护乘员的安全。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通过增加一条正碰、45°偏置碰和小偏碰时的撞击力传导路径,改变了汽车正面及偏置碰时的传力路径,进而减弱了乘员舱承受的冲击力,保护了乘员的生命安全,提升了汽车的碰撞性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6)

1.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防撞梁(1),所述防撞梁(1)沿横向设置;
前纵梁(2),所述前纵梁(2)的数量为两个,且所述前纵梁(2)沿纵向设置;
主吸能盒(3),所述主吸能盒(3)固定连接在防撞梁(1)和前纵梁(2)之间;
前指梁(4),所述前指梁(4)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前指梁(4)设置在两个前纵梁(2)相互背离的一侧,所述前指梁(4)的前端与前纵梁(2)连接,所述前指梁(4)的后端与A柱(6)固定连接;
副吸能盒(5),所述副吸能盒(5)设置在前指梁(4)和防撞梁(1)之间,且所述副吸能盒(5)的前端与防撞梁(1)固定连接,所述副吸能盒(5)的后端与前指梁(4)的前端间距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5)的前端与防撞梁(1)的端部可拆卸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5)包括前安装板(7)、内板(8)、外板(9)和后封板(10),所述内板(8)和外板(9)的横截面呈U型,所述内板(8)和外板(9)开口对向设置,并且在所述内板(8)和外板(9)上设有压溃诱导槽;所述前安装板(7)与内板(8)和外板(9)的前端焊接固定连接,所述后封板(10)与内板(8)和外板(9)的后端焊接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5)与前指梁(4)的间距为10mm~2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5)的长度方向与纵向方向的夹角为8.5°~11.5°。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副吸能盒(5)的长度方向与纵向方向的夹角为10°。
CN202322108269.9U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Active CN2206400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08269.9U CN220640011U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08269.9U CN220640011U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40011U true CN220640011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919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08269.9U Active CN220640011U (zh) 2023-08-07 2023-08-07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400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20449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US20120175900A1 (en) Dual Load Path Design for a Vehicle
CN108016506B (zh) 车辆机舱总成
CN211568102U (zh) 一种小型电动车下车体框架
CN114715288A (zh)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CN113954970A (zh) 一种车身前部框架结构
CN109204464B (zh) 车身结构和车辆
CN209955930U (zh) 前端结构及车辆
CN212401376U (zh) 一种汽车底板结构及电动汽车
CN103786791A (zh) 一种整体式汽车前纵梁
CN10920453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09204546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0758562B (zh) 一种平台车身结构及具有其的平台车辆
CN220640011U (zh) 一种汽车防撞梁吸能结构
CN112896330A (zh) 一种纯电动车钢制车身
CN214689769U (zh)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CN114954676B (zh) 车辆前舱结构及车辆
CN113968283B (zh) 车辆后部框架结构和车辆
CN115352530A (zh) 一种汽车前端梁系传力结构及汽车
CN212373311U (zh) 一种汽车耐撞性的前端防撞结构装置
CN220947893U (zh) 车架组件及具有该车架组件的汽车
CN109204495B (zh) 车身结构及车辆
CN113365906A (zh) 一种车辆的前部结构以及车辆
CN108202684B (zh) 一种碰撞防护结构及使用该碰撞防护结构的汽车
CN218505965U (zh) 门槛梁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