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36624U - 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 - Google Patents

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36624U
CN220636624U CN202322256836.5U CN202322256836U CN220636624U CN 220636624 U CN220636624 U CN 220636624U CN 202322256836 U CN202322256836 U CN 202322256836U CN 220636624 U CN220636624 U CN 22063662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gas
drainage
housing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5683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ebloc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akebloc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eblock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kebloc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5683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3662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3662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3662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集气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及形成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的气流通道;至少一个缓冲件,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缓冲件对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进行引流,以延长所述气体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流动路径。本方案在不增大集气腔体积的情况下能够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效果,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Description

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激光雕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的激光加工设备在进行激光加工的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细小的细屑及粉尘,这些细屑及粉尘停留在工件表面或黏附在激光器的出光口,对激光头的对准造成不良影响,容易影响加工精度。
因此,为了保证激光加工设备的加工精度,在激光头加工过程中会从激光出射孔喷射气体,来对工件表面或黏附在激光器出光口的细屑及粉尘进行吹散。由气泵向集气腔输送气体,然后集气腔对气泵输送的气体进行储存和缓冲,再向激光头输送。并且,为确保废屑清理效果,需保证喷射气体气流气压的稳定。通常通过增大集气腔的体积来提高气流气压的稳定,但集气腔的体积太大,会导致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通过小体积的集气装置能够有效的保证气体气流气压稳定,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集气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及形成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的气流通道;
至少一个缓冲件,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缓冲件对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进行引流,以延长所述气体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流动路径。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气流通道呈弯折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壁和第二壳壁;
所述至少一个缓冲件包括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引流部,所述第一引流部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壳壁连接,所述第一引流部具有至少一个引流壁,所述引流壁包括与所述气体接触的第一壁面和未与所述气体接触的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分别设于所述引流壁的两侧,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第一壳壁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部设置有第一引流壁和第二引流壁,所述第一引流壁位于所述第一引流部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引流壁位于所述第一引流壁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引流壁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引流壁的第一端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一壳壁连接,所述第一引流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流壁的第二端相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引流壁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向所述第一壳壁的方向凸出;
所述第二引流壁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向所述第一壳壁的方向凸出。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缓冲件还包括第二引流部,所述第二引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引流壁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引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流壁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引流部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引流壁和所述第二引流壁的方向延伸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至少一个缓冲件包括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导流部,所述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壳壁连接,所述导流部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向所述第二壳壁方向凸出;
所述第一缓冲件远离所述第一壳壁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自由端部,所述第二缓冲件远离所述第二壳壁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二自由端部,所述第一自由端部和所述第二自由端部在所述第一壳壁的延伸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缓冲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导流部的壁面相切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沿所述进气口至所述出气口的方向上,所述气流通道任一横截面的流量均相同。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两个所述进气口和一个出气口,两个所述进气口分别设于所述出气口的两侧,且相对于所述出气口对称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壳壁和第四壳壁,所述第三壳壁和所述第四壳壁相对于所述出气口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壳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壁的一端,所述第三壳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壳壁的一端,所述第四壳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壁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壳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壳壁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第三壳壁包括相互连接的圆弧壁、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一连接壁与所述第一壳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壁的一端通过所述圆弧壁与所述第一壳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壁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四壳壁的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壁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壳壁的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二壳壁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集气本体和集气盖,所述集气本体与所述集气盖密封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种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集气本体远离所述集气盖的一侧,且所述进气口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壁和所述第一壳壁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壁与所述第一壳壁形成第一气流支路,所述进气口输入的气体的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一气流支路垂直。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输气系统,包括气泵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集气装置,所述气泵与所述壳体的进气口连通。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激光加工设备,包括:气泵、激光头、通气管道和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集气装置,所述气泵与所述壳体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激光头包括激光出射孔,所述激光出射孔通过所述通气管道与所述壳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气泵向所述集气装置输送所述气体,所述气体经过所述集气装置集气缓冲后,通过所述通气管道将所述出气口释放的气体通入所述激光出射孔处。
本申请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的集气装置包括壳体和至少一个缓冲件,壳体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及形成在进气口和出气口之间的气流通道;至少一个缓冲件设于气流通道内,通过增设的缓冲件对进气口进入的气体进行引流,以延长气体在气流通道内的流动路径,有助于在不增大集气腔体积的情况下对气泵输入的气体进行稳定气压和稳定气流,从而对激光加工产生的废屑达到更好的清理效果,有助于保证激光加工设备的加工精度。同时,本方案通过小体积的集气装置能够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效果,减少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本申请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申请的实践而习得。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集气本体与集气盖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体流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缓冲件和第二缓冲件分别设于第一壳壁和第二壳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中A处第一引流壁和第二引流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图3中B处第三引流壁与其连接的内壁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气泵与集气装置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集气装置;11、壳体;110、进气口;111、出气口;112、气流通道;1120、第一气流通道;1121、第二气流通道;113、第一壳壁;114、第二壳壁;115、第三壳壁;1150、第一连接壁;1151、第二连接壁;1152、圆弧壁;116、第四壳壁;118、集气本体;119、集气盖;1190、集气孔;1200、第一壁面;1201、第二壁面;121、第一缓冲件;1210、第一引流部;1211、第一引流壁;1212、第二引流壁;1213、第二引流部;122、第二缓冲件;1220、导流部;1221、支撑部;13、第三壁面;14、第四壁面;20、气泵;100、输气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申请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在本申请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装配”、“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没有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组元、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模糊本申请的各方面。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集气装置10,集气装置10包括壳体11和至少一个缓冲件。
其中,参见图1所示,壳体11其包括进气口110、出气口111和气流通道112,此气流通道112形成在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11之间,并将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11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此进气口110可以与产生气体的物件进行连通。
至少一个缓冲件设于此气流通道112内,缓冲件能够对进气口110进入的气体进行引流,以延长气体在气流通道112内的流动路径,进而使得进气口110进入的气体通过此气流通道112能够达到稳压和稳流的效果,然后将稳压和稳流的气体从出气口111射出。
可选地,参见图2中从进气口110射入的箭头指向所示,气体从进气口110进入气流通道112,然后经过弯折通过出气口111流出;也即,此气流通道112呈弯折设置,通过增设的缓冲件设于气流通道112内,改变气体在壳体11内部的流动路径,通过将气流通道112呈弯折设置能够延长气体在气流通道112内的流动路径,以在不增大集气腔体积的情况下达到对气流进行稳压和稳流的效果。
可选地,参见图1所示,壳体11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壁113和第二壳壁114,缓冲件与第一壳壁113和第二壳壁114中的一者连接,并与另一者间隔设置,例如,缓冲件与第一壳壁113连接,其与第二壳壁114之间间隔设置,以便气体从缓冲件和第二壳壁114处流出。
其中,参见图1或图3所示,至少一个缓冲件包括第一缓冲件121,此第一缓冲件121包括第一引流部1210,第一引流部1210与壳体11的第一壳壁113连接,第一引流部1210具有至少一个引流壁,其引流壁可以与气体相接触,以对气体进行引流,此引流壁包括与气体接触的第一壁面1200和未与气体接触的第二壁面1201,第一壁面1200和第二壁面1201分别设于引流壁的相对两侧,第二壁面1201与第一壳壁113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通过将第二壁面1201与第一壳壁113之间所形成的夹角为锐角,能够对气体进行引流。
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3所示,第一引流部1210设有第一引流壁1211和第二引流壁1212,第一引流壁1211位于第一引流部1210靠近进气口110的一侧,第二引流壁1212位于第一引流部1210远离进气口110的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此第一引流壁1211和第二引流壁1212均包括上述描述的第一壁面1200和第二壁面1201。其中,第一引流壁1211的第一壁面1200朝向进气口110的一侧,第二引流壁1212的第一壁面1200朝向出气口111的一侧,第一引流壁1211的第二壁面1201和第二引流壁1212的第二壁面1201相对设置。
其中,第一引流壁1211的第一端与第一壳壁113连接,第二引流壁1212的第一端也与第一壳壁113连接,第一引流壁1211的第一端和第二引流壁1212的第一端之间相互间隔设置,第一引流壁1211的第二端与第二引流壁1212的第二端相连接,即第一引流壁1211的第二端和第二引流壁1212的第二端连接于同一位置,此处为结合处。通过第一引流壁1211和第二引流壁1212能够对第一引流部1210两侧的不同方向的气体进行引流。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4所示,此第一引流壁1211中未与气体相接触的第二壁面1201与第一引流壁1211连接的第一壳壁113之间形成的夹角α为锐角;其中,此第一引流壁1211可以为朝向出气口111的方向倾斜的直线壁,也可以为向第一壳壁113凸出的弧形壁;同理,第二引流壁1212中未与气体相接触的第二壁面1201与第一引流壁1211连接的第一壳壁113之间形成的夹角β为锐角,此第二引流壁1212也可以为朝向进气口110方向倾斜的直线壁,也可以为向第一壳壁113方向凸出的弧形壁。
也就是说,第一引流壁1211可以为倾斜的直线壁或凸出的弧形壁,第二引流壁1212也可以为倾斜的直线壁或凸出的弧形壁。即包括:第一引流壁1211为直线壁,第二引流壁1212为直线壁;第一引流壁1211为弧形壁,第二引流壁1212为弧形壁;第一引流壁1211为直线壁,第二引流壁1212为弧形壁;第一引流壁1211为弧形壁,第二引流壁1212为直线壁等情况。
示例地,参见图3所示,第一引流壁1211为弧形结构,此弧形结构向第一壳壁113的方向凸出,即第一引流壁1211为向第一壳壁113方向凸出的弧形壁;第二引流壁1212也为弧形结构,第二引流壁1212的弧形结构向第一壳壁113的方向凸出,即第二引流壁1212为向第一壳壁113方向凸出的弧形壁。第一引流壁1211和第二引流壁1212呈“人”字型结构,通过将第一引流壁1211和第二引流壁1212设计为弧形壁,能够增加对气体的引流作用,加快气体的流速。
可选地,参见图3所示,第一缓冲件121还包括第二引流部1213,第二引流部1213的一端与第一引流壁1211的第二端连接以及第二引流部1213的一端与第二引流壁1212的第二端连接;即第二引流部1213的一端与第一引流壁1211的第二端和第二引流壁1212的第二端两者的结合处连接。第二引流部1213的另一端向远离第一引流部1210连接的第一壳壁113的方向延伸设置,以对气体进行引流。
参见图3所示,第二引流部1213可以为直线型板状结构,其垂直于第一壳壁113,其能对经过第一引流壁1211的气体进行进一步引流,以及对即将进入第二引流壁1212的气体进行初次引流,将气体引至第二引流壁1212处。
可选地,参见图1或图3所示,至少一个缓冲件包括第二缓冲件122。
其中,参见图1、图3和图5所示,第二缓冲件122包括导流部1220,导流部1220与第二壳壁114连接,并与第一壳壁113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12,其导流部1220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向第二壳壁114方向凸出的弧形壁,导流部1220远离进气口110的一侧为出气口111。导流部1220能够将气体引流至出气口111处,通过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能够使得气体在壳体11内弯折流动,增加气体在壳体11的气流通道112内的流动路径,在不增大集气腔体积的情况下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作用。
此外,此导流部1220包括分别设于导流部1220相对侧的第三壁面13和第四壁面14,第三壁面13设于导流部1220靠近出气口111的一侧,第四壁面14设于导流部1220远离出气口111的一侧,第四壁面14与第二壳壁114接触连接,且第四壁面14与第二壳壁114之间的夹角逐渐增大。
值得一提的是,参见图3所示,第二缓冲件122还包括支撑部1221,支撑部1221的一端与第二壳壁114连接,另一端与导流部1220的第四壁面14相切设置,以将气体导流至导流部1220处,避免气体在第四壁面14与第二壳壁114之间的缝隙中形成涡流,保证气体能够平稳的流入出气口111。
此支撑部1221可以是倾斜设于壳壁,也可以是垂直于壳壁。此外,支撑部1221也可以是直线板还可以是弧形板,其结构可根据具体实施例进行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缓冲件122既可以与第一缓冲件121连接的壳壁相同,也可以与第一缓冲件121连接的壳壁不相同,具体可根据不同实施方式进行设计。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缓冲件121远离第一壳壁113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自由端部,第二缓冲件122远离第二壳壁114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二自由端部,第一自由端部和第二自由端部在第一壳壁113的延伸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如此,通过第一自由端部和第二自由端部的交错设置,能够在集气装置10内进一步延长气流通道112,从而有助于在不增大集气腔体积的情况下确保气流的稳压稳流效果。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3所示,此至少一个缓冲件包括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分别设于不同的壳壁上,例如,第一缓冲件121设于第一壳壁113上,并与第二壳壁114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12,第二缓冲件122设于第二壳壁114上,并与第一壳壁113之间形成气流通道112,两者依次交错排列,且第一缓冲件121设于第二缓冲件122靠近进气口110的一侧。进气口110预先与第一缓冲件121中的第一引流壁1211相接触,经过第一引流壁1211对气体进行初次进行引流,然后经过第二引流部1213对气体在此进行引流,将引流之后的气体通过第二引流部1213与第二壳壁114之间形成的气流通道112,进入第一缓冲件121与第二缓冲件122形成的气流通道112内,气体通过支撑部1221、导流部1220、第二引流部1213和第二引流壁1212流入出气口111。也就是说,气体经过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所形成的弯折的气流通道112之后进行稳压稳流,使得气体出气更加均匀。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壳体11内设有多个第一缓冲件121和一个第二缓冲件122,其中,多个第一缓冲件121相互交错排列在第一壳壁113和第二壳壁114上,第二缓冲件122与第二缓冲件122相邻的第一缓冲件121设置在不同的壳壁上,例如,壳体11内设有三个第一缓冲件121和一个第二缓冲件122,第一个第一缓冲件121设于第一壳壁113上,且第一个第一缓冲件121与第二壳壁114之间具有间隔;第二个第一缓冲件121设于第二壳壁114上,且第二个第一缓冲件121与第一壳壁113之间具有间隔;第三个第一缓冲件121设于第一壳壁113上,且第三个第一缓冲件121与第二壳壁114之间具有间隔;第二缓冲件122设于第二壳壁114上,并与第一壳壁113之间留有间隔。即第二缓冲件122与多个第一缓冲件121中的其中一个设计位置相同,且第二缓冲件122与第二缓冲件122相邻的第一缓冲件121的设计位置不同。通过三个第一缓冲件121和一个第二缓冲件122将气流通道112设计为多条弯曲的气流通道112,气体在壳体11内的流动路径也就越长,对气体进行稳压稳流的效果也就更好。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1和图3所示,壳体11内设有依次交错设置的一个第一缓冲件121和一个第二缓冲件122,且第一缓冲件121设于第一壳壁113,第一缓冲件121与第二壳壁114之间留有气体通过的气体通道,第二缓冲件122设于第二壳壁114上,第二缓冲件122与第一壳壁113之间留有气体通过的气体通道,经过第二缓冲件122之后的气体流入出气口111处,通过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作用。即本申请通过小体积的集气装置10即可达到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效果,减少了集气装置10的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此第一壳壁113可以是壳体11的顶壁,也可以是壳体11的底壁,还可以是壳体11的侧壁。
为了方便后续说明,在后续的说明以第一缓冲件121与第一壳壁113相连,第二缓冲件122与第二壳壁114相连,且第一壳壁113为壳体11的顶壁以及第二壳壁114为壳体11的底壁进行说明。
参见图3所示,在第一缓冲件121设于第一壳壁113上,第二缓冲件122设于第二壳壁114上时,此第二缓冲件122的导流部1220与第一缓冲件121的第二引流部1213采用相互交错的方式进行设计,且导流部1220远离第二壳壁114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引流部1213远离第一壳壁113一端的端面处于不同平面内,且导流部1220远离第二壳壁114的端面相较于第二引流部1213远离第一壳壁113的端面更加靠近第一壳壁113。因此,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之间会形成一个拐角,当气体流经该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时,会进行一次变向,能对气体稳定气压和稳定气流的效果。
可选地,沿进气口110至出气口111的方向上,气流通道112的任一横截面的流量均相同,以保证气体在气流通道112内的流速相同,保证气体的稳压和稳流效果。
对于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11的数量,可以根据不同实施方式进行设计。
一种示例地,可以采用一个进气口110和一个出气口111的方式,其进气口110和出气口111分别位于壳体11的相对两端,即气体从一侧进入,经过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进行稳压稳流作用后,从另一侧出气。
另一种示例地,采用两个进气口110和一个出气口111的方式,其两个进气口110分别设于出气口111的相对两侧,且出气口111相对两侧的气流通道112的结构相同,即采用弯曲的气流通道112,两侧的气流通道112内均设有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且两个第二缓冲件122的导流部1220与壳壁连接的一端相互连接。
其中,采用两个进气口110的方式,可以是两个进气口110均进气,即两个进气口110相对于出气口111相互对称设置,且气体从两个进气口110中进气,使得集气装置10能够集气的气体更多,对更多的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
另外,参见图1和图3所示,采用两个进气口110的方式,也可以是两个进气口110依次交替进气,即一个进气口110进气时,另一个进气口110不进气,交替进气的间隔时间较短,可以忽略不计,通过一个进气口110进气之后依次经过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
为了便于后续说明,后续将采用两个进气口110和一个出气口111,且两个进气口110依次交替进气的方式进行叙述。
需要说明的是,参见图1和图3所示,壳体11包括第一气流通道1120和第二气流通道1121,其第一气流通道1120和第二气流通道1121相对于出气口111对称设置,第一气流通道1120和第二气流通道1121中的气体在出气口111处汇合,共同通过出气口111流出;由于导流部1220采用的为向第二壳壁114凸出的弧形壁,第一气流通道1120内的导流部1220能对第一气流通道1120内的气体进行引流,第二气流通道1121内的导流部1220和第一气流通道1120内的导流部1220两者的朝向不同,第二气流通道1121内的导流部1220可以对第一气流通道1120内的气体进行限流,避免第一气流通道1120内的气体流入第二气流通道1121内,保证气体的稳定性。
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3所示,壳体11还包括第三壳壁115和第四壳壁116,第三壳壁115和第四壳壁116相对于出气口111对称设置,第三壳壁115的一端连接第一壳壁113的一端,第三壳壁115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壳壁114的一端,第四壳壁116的一端连接第一壳壁113的另一端,第四壳壁116的另一端连接第二壳壁114的另一端;即第三壳壁115和第四壳壁116分别设于第一壳壁113的两端,以及第三壳壁115和第四壳壁116分别设于第二壳壁114的两端。
可选地,参见图1和图3所示,由于第三壳壁115和第四壳壁116相对于出气口111对称设置,即第三壳壁115和第四壳壁116采用相同的结构。其中,第三壳壁115包括第一连接壁1150、第二连接壁1151和圆弧壁1152,第一连接壁1150与第一壳壁113之间平行设置,且第一连接壁1150的一端通过圆弧壁1152与第一壳壁113连接,第一连接壁1150的另一端向靠近第四壳壁116的方向延伸设置,并与第二连接壁1151的一端连接,第二连接壁1151的另一端向靠近第二壳壁114的方向延伸设置,并与第二壳壁114连接。也就是说,第三壳壁115和第四壳壁116均采用向壳体11内部凹陷的结构,其能够减小壳体11所占用面积,减少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即本方案采用小体积的集气装置10也能达到稳压和稳流的气体,缩减了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壁1150和第一壳壁113之间形成第一气流支路,第二连接壁1151与第一缓冲件121形成第二气流支路,第一缓冲件121与第二缓冲件122之间形成第三气流支路,第三气流支路通过第二缓冲件122与第一壳壁113形成的气流通道112与出气口111连通。其中,第一气流支路、第二气流支路和第三气流支路的气体流量相同,以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效果。
此外,第二连接壁1151可以是垂直于第二壳壁114,也可以是倾斜于第二壳壁114,具体可根据不同的实施例进行设计。
值得一提的是,参见图1和图3所示,壳体11包括集气本体118和集气盖119,集气盖119与集气本体118可以采用密封连接,例如超声波焊接、胶圈、蜡封或胶封对集气盖119和集气本体118进行密封。
其中,参见图1所示,集气盖119上设有与出气口111相对应的集气孔1190,通过集气孔1190向外界输出稳压稳流的气体。
此外,参见图1和图3所示,进气口110设于集气本体118远离集气盖119的一侧,进气口110设于第一连接壁1150和第一壳壁113之间,即从进气口110进气的方向垂直于集气盖119,通过集气盖119对气体进行第一次变向,使气体进入第一气流支路内,即气体垂直进入第一气流支路内,然后依次经过第二气流支路和第三气流支路,最后从出气口111处流出。将上述进气口110设于集气本体118远离集气盖119的一侧,节省了进气口110所占用的空间,能够提高空间利用率;即:通过将进气口110设于集气本体118远离集气盖119的一侧并且设于第一连接壁1150和第一壳壁113之间,其不仅能节省壳体11所占用的空间,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还能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
参见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输气系统100,其包括气泵20和上述实施例中任意描述的集气装置10,气泵20与壳体11的进气口110连通,通过气泵20向壳体11内泵入气体。
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气泵20可以具有一个出口,壳体11也同样采用一个进气口110,气泵20的出口通过软管与壳体11的进气口110连接,气泵20通过出口向壳体11内泵入气体,通过壳体11内的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对气泵20输入的气体进行稳压稳流。通过采用小体积的集气装置10不仅可以减少输气系统100的生产成本以及运输成本,还可以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
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气泵20具有两个出口,两个出口同时出气,壳体11采用两个进气口110,气泵20的两个出口通过软管与两个进气口110连通,通过两个出口同时向壳体11内通入气体,能够提高出气口111的出气量。
再一种可选的实施例,气泵20具有两个出口,两个出口依次交替向壳体11通入气体,间隔时间较短。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激光加工设备,其包括气泵20、激光头、通气管道和上述实施例中任意描述的集气装置10,气泵20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输气系统100中的气泵20。
其中,激光头包括激光出射孔,激光出射孔通过通气管道与壳体11的出气口111连通。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气泵20向壳体11的进气口110输入气体,再利用壳体11内第一缓冲件121和第二缓冲件122形成的弯曲气流通道112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之后,通过通气管道连通至激光出射孔处喷出,以对激光头加工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屑吹走,保证激光加工效果。
也就是说,本申请方案通过小体积的集气装置10即可对气体进行稳压和稳流效果,无需大体积的集气装置10,节省了生产制造成本和运输成本;同时还能通过集气装置10对激光头加工产生的废屑及时进行清理,保证激光加工设备的加工效果。
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些实施例”、“示例地”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故但凡依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所做的变化或修饰,皆应属于本申请专利涵盖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气口、出气口及形成在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之间的气流通道;以及
至少一个缓冲件,设于所述气流通道内,所述缓冲件对所述进气口进入的气体进行引流,以延长所述气体在所述气流通道内的流动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流通道呈弯折设置;和/或;
沿所述进气口至所述出气口的方向上,所述气流通道任一横截面的流量均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壳壁和第二壳壁;
所述至少一个缓冲件包括第一缓冲件,所述第一缓冲件包括第一引流部,所述第一引流部与所述壳体的第一壳壁连接,所述第一引流部具有至少一个引流壁,所述引流壁包括与所述气体接触的第一壁面和未与所述气体接触的第二壁面,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分别设于所述引流壁的两侧,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第一壳壁之间形成的夹角为锐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部设置有第一引流壁和第二引流壁,所述第一引流壁位于所述第一引流部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一侧,所述第二引流壁位于所述第一引流部远离所述进气口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引流壁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引流壁的第一端间隔设置且均与所述第一壳壁连接,所述第一引流壁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引流壁的第二端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引流壁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向所述第一壳壁的方向凸出;
所述第二引流壁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向所述第一壳壁的方向凸出。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缓冲件还包括第二引流部,所述第二引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引流壁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二引流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引流壁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引流部的另一端向远离所述第一引流壁和所述第二引流壁的方向延伸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缓冲件包括第二缓冲件,所述第二缓冲件包括导流部,所述导流部与所述第二壳壁连接,所述导流部为弧形结构,所述弧形结构向所述第二壳壁方向凸出;
所述第一缓冲件远离所述第一壳壁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一自由端部,所述第二缓冲件远离所述第二壳壁的方向上延伸形成有第二自由端部,所述第一自由端部和所述第二自由端部在所述第一壳壁的延伸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所述第二缓冲件还包括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壳壁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导流部的壁面相切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两个所述进气口和一个所述出气口,两个所述进气口分别设于所述出气口的两侧,且相对于所述出气口对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第三壳壁和第四壳壁,所述第三壳壁和所述第四壳壁相对于所述出气口对称设置,所述第三壳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壁的一端,所述第三壳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壳壁的一端,所述第四壳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壳壁的另一端,所述第四壳壁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壳壁的另一端;
其中,所述第三壳壁包括相互连接的圆弧壁、第一连接壁和第二连接壁,所述第一连接壁与所述第一壳壁平行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壁的一端通过所述圆弧壁与所述第一壳壁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壁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四壳壁的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二连接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壁的另一端向靠近所述第二壳壁的方向延伸设置,并与所述第二壳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集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集气本体和集气盖,所述集气本体与所述集气盖密封连接;
所述进气口设于所述集气本体远离所述集气盖的一侧,且所述进气口夹设在所述第一连接壁和所述第一壳壁之间,所述第一连接壁与所述第一壳壁形成第一气流支路,所述进气口输入的气体的流动路径与所述第一气流支路垂直。
11.一种输气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泵和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集气装置,所述气泵与所述壳体的进气口连通。
12.一种激光加工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气泵、激光头、通气管道和权利要求1至10任一项所述的集气装置,所述气泵与所述壳体的进气口连通;所述激光头包括激光出射孔,所述激光出射孔通过所述通气管道与所述壳体的出气口连通;所述气泵向所述集气装置输送所述气体,所述气体经过所述集气装置集气缓冲后,通过所述通气管道将所述出气口释放的气体通入所述激光出射孔处。
CN202322256836.5U 2023-08-21 2023-08-21 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 Active CN22063662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6836.5U CN220636624U (zh) 2023-08-21 2023-08-21 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56836.5U CN220636624U (zh) 2023-08-21 2023-08-21 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36624U true CN220636624U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66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56836.5U Active CN220636624U (zh) 2023-08-21 2023-08-21 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3662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29709B (zh) 用于使用文丘里效应产生真空的装置
US20060096058A1 (en) Exhausting apparatus of motor assembly and vacuum cleaner having the same
EP4088636B1 (en) A vacuum cleaner
CN220636624U (zh) 集气装置、输气系统及激光加工设备
CN107965458B (zh) 一种扇头组件及无叶吹风设备
CN105593534B (zh) 具有声音反射装置的抽吸设备
CN212494449U (zh) 工业设备及气旋式排风装置
CN108422661B (zh) 增材制造设备
US20150377192A1 (en) Exhaust ejector tube for engine system
KR970700536A (ko) 물-스프레이 세퍼레이터(A water-spray seperator)
US20220161453A1 (en) Ultrasonic cutter and ultrasonic cutter cooling and chip diversion system
CN211852219U (zh) 风扇
JPS6146498A (ja) 送風装置
CN108350908A (zh) 流体引导单元以及延长真空泵的寿命的运用方法
US7029234B2 (en) Air outlet unit for a large blower assembly
CN115813255B (zh) 真空发生器及具有其的负压吸尘装置
CN211118041U (zh) 一种阶梯式打磨室送风风管结构
CN221105732U (zh) 吸嘴组件及清洁装置
CN219283430U (zh) 吸油烟机的烟管和吸油烟机
CN216447184U (zh) 一种进风口可接风管的鼓风机
CN217356048U (zh) 一种异型三通气管接头
CN220337161U (zh) 风机组件和清洁基站
CN217989669U (zh) 吹气头及气枪
CN217188599U (zh) 一种土建工程用降尘喷淋装置
CN219835557U (zh) 自移动设备及降噪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