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8094U - 一种电池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池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8094U
CN220628094U CN202322141841.1U CN202322141841U CN220628094U CN 220628094 U CN220628094 U CN 220628094U CN 202322141841 U CN202322141841 U CN 202322141841U CN 220628094 U CN220628094 U CN 22062809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paint
paint layer
box
battery
battery clus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41841.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史金宇
陆毅成
吴候福
杨永委
李展鸿
罗伟昌
黄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uzhou Peng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uzhou Peng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uzhou Peng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uzhou Penghui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41841.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809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809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809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储能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电池簇,其包括:电池箱、电池簇架;电池箱具有箱体底板和箱体面板;箱体面板的底部具有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的外侧面具有第一导电漆层;箱体底板具有第二连接部;电池簇架具有接地件;箱体面板具有第一接触部,第一接触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导电漆层。箱体底板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导电漆层接触,实现箱体底板与箱体面板的导通,然后利用第二导电漆层与电池簇架的接地件接触,使得箱体底板通过箱体面板、接地件达到对地导通的目的,因此,无需装配接地线便可以达到电池箱接地的目的,使整个电池簇更美观,而且无需单独安装接地线,简化生产工艺流程,规避人员漏装接地线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电池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储能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簇。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的电池簇均具有多个储能电池箱;为了作业安全,电池箱需要在箱体上焊接或铆接一个接地螺母,然后用螺钉将外部接地线固定在电池箱壳体的接地螺母上,保证电池箱对地导通,防止人员作业因产品漏电而触电,保护作业人员安全。但接地线大多为铜线编织,硬度较软,造型难以控制,外观不美观;其次,电池簇装配时还需单独安装接地线,需要装配工人进行额外的接线工序,导致生产效率较低,而且在存在人员漏装接地线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池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池簇装配时还需单独安装接地线,需要装配工人进行额外的接线工序,导致生产效率较低,而且在存在人员漏装接地线的风险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池簇,其包括:
电池箱,其具有箱体底板和箱体面板;所述箱体面板的底部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面具有第一导电漆层;所述箱体底板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漆层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接触;
电池簇架,其具有用于与所述箱体面板接触的接地件;所述电池箱设置在所述电池簇架上;
其中,所述箱体面板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导电漆层,所述第二导电漆层与所述接地件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三导电漆层,所述第三导电漆层与所述第一导电漆层接触。
优选地,所述接地件朝向所述第二导电漆层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二接触部;所述接地件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导电漆层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四导电漆层,所述第四导电漆层与所述第二导电漆层接触。
优选地,所述第二接触部为设置在所述接地件朝向所述第二导电漆层的一侧面的外凸部,所述接地件朝向所述第二导电漆层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导电漆层之间具有预留间隙。
优选地,所述预留间隙的大小为1.5毫米至2.5毫米。
优选地,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准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接触部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连接件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二安装孔为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紧固螺钉。
优选地,所述电池簇架在所述箱体底板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接地件,所述箱体面板的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接地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部。
优选地,所述电池簇架具有支撑框,所述电池箱设置在所述支撑框的上侧面。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电池簇,其有益效果为:电池箱的箱体底板通过第二连接部与箱体面板的第一连接部的第一导电漆层接触,实现箱体底板与箱体面板的导通,然后利用箱体面板的第一接触部上的第二导电漆层与电池簇架的接地件接触,使得箱体底板通过箱体面板、接地件达到对地导通的目的,确保作业人员安全,因此,电池簇架与电池箱之间无需装配接地线便可以达到电池箱接地的目的,使整个电池簇更美观,而且无需单独安装接地线,简化生产工艺流程,规避人员漏装接地线的风险。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簇的电池箱和电池簇架分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簇的电池箱和电池簇架分开后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簇的电池箱和电池簇架分开后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接触部与第二接触部接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体底板和箱底面板分解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体底板和箱底面板分解后的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接触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电池箱;110、箱体底板;111、第二连接部;112、第三导电漆层;120、箱体面板;121、第一连接部;122、第一导电漆层;123、第一接触部;124、第二导电漆层;125、第一安装孔;200、电池簇架;210、接地件;211、第二接触部;212、第四导电漆层;213、预留间隙;214、第二安装孔;220、支撑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8,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簇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池簇包括电池箱100和电池簇架200;
参照图1、图2、图6、图7、图8,电池箱100具有箱体底板110和箱体面板120;所述箱体面板120的底部具有第一连接部121,所述第一连接部121的外侧面具有第一导电漆层122;所述箱体底板110具有第二连接部111;所述第一连接部12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11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漆层122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11接触;第一连接部121可通过螺栓、铆钉等连接件与第二连接部111连接固定,第一连接部121的外侧面上的第一导电漆层122可增加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11的接触面积,确保箱体底板110通过第一导电漆层122与箱体面板120电连接,提升箱体底板110和箱体面板120之间的导电性能。电池箱100的箱体底板110用于承载电芯。
参照图1至图5,电池簇架200具有用于与所述箱体面板120接触的接地件210;所述电池箱100设置在所述电池簇架200上;其中,所述箱体面板120具有第一接触部123,所述第一接触部123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导电漆层124,所述第二导电漆层124与所述接地件210接触。接地件210可通过接地线与地面接地导通。电池簇架200用于承载电池箱100,箱体面板120的第一接触部123通过第二导电漆层124与接地件210接触,即箱体底板110、箱体面板120、接地件210均导通,则达到电池箱100接地的目的,防止作业人员触电,确保作业人员安全。
本实施例的电池簇的电池箱100的箱体底板110通过第二连接部111与箱体面板120的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一导电漆层122接触,实现箱体底板110与箱体面板120的导通,然后利用箱体面板120的第一接触部123上的第二导电漆层124与电池簇架200的接地件210接触,使得箱体底板110通过箱体面板120、接地件210达到对地导通的目的,确保作业人员安全,因此,电池簇架200与电池箱100之间无需装配接地线便可以达到电池箱100接地的目的,使整个电池簇更美观,而且无需单独安装接地线,简化生产工艺流程,规避人员漏装接地线的风险。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8,为了更好地让第二连接部111与第一连接部121之间导通,所述第二连接部111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三导电漆层112,所述第三导电漆层112与所述第一导电漆层122接触,即利用第三导电漆层112与第一导电漆层122接触,以提高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11的接触面积,提高导电能力,确保箱体底板110与箱体面板120导通。
由于接地件210为电池簇架200的安装件,接地件210上可能会有焊渣或毛刺,导致第二导电漆层124无法与接地件210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5,所述接地件210朝向所述第二导电漆层124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二接触部211;所述接地件210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211与所述第二导电漆层124接触,即在接地件210上设置第二接触部211与第二导电漆层124接触,确保第二导电漆层124与接地件210导通。其中,所述第二接触部211为设置在所述接地件210朝向所述第二导电漆层124的一侧面的外凸部,所述接地件210朝向所述第二导电漆层124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导电漆层124之间具有预留间隙213(如图5中H所示)。第二接触部211往外突出,使得第二接触部211朝向第二导电漆层124的一侧突出于焊渣或毛刺,确保箱体面板120的第二导电漆层124可以与接地件210的第二接触部211连接导通。
在上述基础上,由于大多数的焊渣和毛刺相对接地件210的表面外凸的距离不会大于1.5毫米,因此,所述预留间隙213的大小为1.5毫米至2.5毫米。最优的,预留间隙213的的大小为2毫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述第二接触部211的外侧面设置有第四导电漆层212,所述第四导电漆层212与所述第二导电漆层124接触,以提高第二接触部211与第二导电漆层124的接触面积,确保第二接触部211与箱体面板120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2、图6和图7,所述第一接触部123设置有第一安装孔125,所述第二接触部211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125对准的第二安装孔214,所述第一接触部123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125和所述第二安装孔214的连接件连接。即第二接触部211和第一接触部123通过连接件(图中未画出)固定,使得第二导电漆层124和第四导电漆层212接触良好,确保箱体面板120与接地件210导通。
在上述基础上,所述第二安装孔214为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紧固螺钉(图中未画出)。具体地,第二接触部211可采用拉铆螺母制作形成,紧固螺钉穿过第一安装孔125与拉铆螺母的螺纹孔配合,将箱体面板120压向拉铆螺母,使第二导电漆层124和第四导电漆层212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簇架200在所述箱体底板110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接地件210,所述箱体面板120的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接地件210接触的第一接触部123。即箱体面板120具有两个第一接触部123,且分别设置在水平方向的两侧,电池簇架200上对应的设置有接地件210,以保证两个第一接触部123与电池簇架200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一个电池箱100对应的第二接触部211为6个,以增加箱体面板120与接地件210之间的可接触面积,确保箱体面板120与电池簇架200导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述电池簇架200具有支撑框220,所述电池箱100设置在所述支撑框220的上侧面。支撑框220用于支撑电池箱100,使得电池箱100位于电池簇架200上,方便电池簇架200在对应的位置设置接地件210,以保证箱体面板120与电池簇架200导通。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电漆层122、第二导电漆层124、第三导电漆层112、第四导电漆层212为导电漆涂覆而成,不仅可以防止涂覆的位置生锈,还可以确保接触良好,确保箱体底板110对地导通。导电漆为碳系导电涂料、石墨导电涂料等市面上常用的导电涂料。
综上,电池簇的电池箱100的箱体底板110通过第二连接部111与箱体面板120的第一连接部121的第一导电漆层122接触,实现箱体底板110与箱体面板120的导通,然后利用箱体面板120的第一接触部123上的第二导电漆层124与电池簇架200的接地件210接触,使得箱体底板110通过箱体面板120、接地件210达到对地导通的目的,确保作业人员安全,因此,电池簇架200与电池箱100之间无需装配接地线便可以达到电池箱100接地的目的,使整个电池簇更美观,而且无需单独安装接地线,简化生产工艺流程,规避人员漏装接地线的风险。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电池簇,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箱,其具有箱体底板和箱体面板;所述箱体面板的底部具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的外侧面具有第一导电漆层;所述箱体底板具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漆层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接触;
电池簇架,其具有用于与所述箱体面板接触的接地件;所述电池箱设置在所述电池簇架上;
其中,所述箱体面板具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二导电漆层,所述第二导电漆层与所述接地件接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三导电漆层,所述第三导电漆层与所述第一导电漆层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地件朝向所述第二导电漆层的一侧面设置有第二接触部;所述接地件通过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第二导电漆层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的外侧面设置有第四导电漆层,所述第四导电漆层与所述第二导电漆层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触部为设置在所述接地件朝向所述第二导电漆层的一侧面的外凸部,所述接地件朝向所述第二导电漆层的一侧面与所述第二导电漆层之间具有预留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预留间隙的大小为1.5毫米至2.5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设置有第一安装孔,所述第二接触部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安装孔对准的第二安装孔,所述第一接触部通过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和所述第二安装孔的连接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孔为螺纹孔,所述连接件为与所述螺纹孔配合的紧固螺钉。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簇架在所述箱体底板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接地件,所述箱体面板的两侧均设置有与所述接地件接触的第一接触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簇架具有支撑框,所述电池箱设置在所述支撑框的上侧面。
CN202322141841.1U 2023-08-10 2023-08-10 一种电池簇 Active CN22062809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41841.1U CN220628094U (zh) 2023-08-10 2023-08-10 一种电池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41841.1U CN220628094U (zh) 2023-08-10 2023-08-10 一种电池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8094U true CN220628094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145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41841.1U Active CN220628094U (zh) 2023-08-10 2023-08-10 一种电池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809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208783A (zh) 接线盒
CN106364289A (zh) 车辆遮阳板支架及遮阳板总成
CN102420374B (zh) 电源插座及具有该电源插座的电子装置
CN220628094U (zh) 一种电池簇
EP2194618B1 (en) Power connector
CN205283995U (zh) 电动车控制器
CN217477097U (zh) 一种电动汽车能量转换与分配装置及电动汽车
US20230053800A1 (en) Battery module easy to assemble
CN201829878U (zh) 一种接线盒
CN201839499U (zh) 机电产品的印刷电路板接地结构
CN209880865U (zh) 一种接地弹片及应用该接地弹片的电子装置
CN112103700A (zh) 一种数据中心母线硬连接接插装置
CN208498251U (zh) 电池系统控制箱及车辆
CN202050116U (zh) 用于电缆连接器的电磁屏蔽安装组件
CN221353177U (zh) 一种导线连接结构及连接器
CN219913245U (zh) 空调器的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0324152U (zh) 一种触摸式显示装置
CN217789646U (zh) 高压母线滤波装置、车载高压装置及车辆
CN216289108U (zh) 一种安全电源插座
CN215498171U (zh) 一种母线槽组件
CN211981826U (zh) 一种电阻焊光伏接线盒
CN219627107U (zh) 一种紧凑型直流配电单元
CN219998654U (zh) 一种大电流汇流条电源连接器
CN217590308U (zh) 一种充电装置
CN216249150U (zh) 一种主机电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