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27652U - 按键装置及键盘 - Google Patents

按键装置及键盘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27652U
CN220627652U CN202322138719.9U CN202322138719U CN220627652U CN 220627652 U CN220627652 U CN 220627652U CN 202322138719 U CN202322138719 U CN 202322138719U CN 220627652 U CN220627652 U CN 2206276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body
key cap
key
key device
cap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3871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红霞
贺小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Wanhezhizho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Wanhezhiz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Wanhezhizho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Wanhezhizho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3871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276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276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276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 Input From Keyboard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按键装置及键盘,该按键装置包括基体、键帽、剪叉件和弹性件,键帽上设置有触摸面;剪叉件设置于基体和键帽之间,且被构造为使键帽受控于外力相对于基体上下运动,且在键帽的运动过程中基体与键帽的触摸面保持平行;弹性件设置于基体和键帽之间,且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克服自身弹力使得键帽靠近基体,以及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使得键帽远离基体。相较于现有的按键装置,本公开的按键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按键装置厚度大小,从而能够有效应用于笔记本键盘、便携键盘等对按键装置厚度限制较大的场合,而且本公开的按键装置按下和回弹过程中工作状态良好,也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手感。

Description

按键装置及键盘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硬件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按键装置;本公开还涉及一种键盘。
背景技术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日渐普及,键盘作为个人计算机重要输入设备之一,能够方便用户输入文字、符号或数字,以控制计算机。但是,现有的键盘普遍尺寸较大,所占用的空间也比较大。而占用空间比较小的塑胶薄膜键盘的使用舒适性也比较差,不能满足用户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按键装置及键盘。
根据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按键装置,包括:
基体;
键帽,所述键帽上设置有触摸面;
剪叉件,所述剪叉件设置于所述基体和所述键帽之间,且被构造为使所述键帽受控于外力相对于所述基体上下运动,且在所述键帽的运动过程中基体与所述键帽的触摸面保持平行;
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基体和所述键帽之间,且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克服自身弹力使得所述键帽靠近所述基体,以及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键帽远离所述基体。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剪叉件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剪叉部和第二剪叉部,且在所述第一剪叉部和第二剪叉部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键帽和所述基体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剪叉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体上,另一端被配置为在键帽底部的滑动槽内滑动;
所述第二剪叉部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键帽上,另一端被配置为在基板上方的滑动槽内滑动。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剪叉件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基体的两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体上设置有对接件;
所述键帽的底部设置有触发部,且所述触发部被构造为在所述键帽靠近所述基体过程中与所述对接件对接,以触发所述对接件。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包括设置于所述基体和所述键帽之间的复位螺旋弹簧。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触发部呈柱状;所述复位螺旋弹簧套设于所述触发部上。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发光单元;
所述键帽上设置有透光区,所述发光单元发出的光线经由所述透光区发射至所述键帽的外侧。
根据本公开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键盘,包括:
所述按键装置;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开口,所述按键装置设置于对应所述开口内。
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触发电路板;所述触发电路板被构造为在所述键帽在外力作用下靠近所述基体至设定距离内的情况下触发所述触发电路板对应位置的电路。
在本公开的按键装置的使用过程中,用户的手指会放在键帽的触摸面上,并向下按压键帽;而在用户按压键帽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弹性件的弹力使得键帽靠近基体,而且在键帽靠近基体的过程中,由于基体和键帽之间设置有剪叉件,键帽靠近基体的过程中,基体与键帽的触摸面始终保持平行,不会出现歪斜的情况,从而保证用户的手指能够正常按压键帽;待用户的手指按压键帽一定距离后,便可触发该按键装置,从而向计算机等其他结构发送对应信号。在该按键装置触发后,用户的手指便可以离开该按键装置,此时,键帽就能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远离,直至回到初始位置;而且,键帽回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在剪叉件的限制作用下,基体与键帽的触摸面始终保持平行,不会出现歪斜的情况,从而便于用户后续再度按压键帽。
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的按键装置,本公开的按键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按键装置厚度大小,从而能够有效应用于笔记本键盘、便携键盘等对按键装置厚度限制较大的场合,而且本公开的按键装置按下和回弹过程中工作状态良好,也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手感。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被结合在说明书中并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且连同其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键盘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按键装置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按键装置的又一剖面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按键装置的又一剖面示意图。
图1至图4中各组件名称和附图标记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如下:
10、按键装置;11、基体;111、对接件;112、发光单元;12、键帽;121、触摸面;122、触发部;123、透光区;13、剪叉件;131、第一剪叉部;132、第二剪叉部;133、滑动槽;14、弹性件;20、键盘;21、壳体;22、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在本文中,“上”、“下”、“前”、“后”、“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关部分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而非限定这些相关部分的绝对位置。
在本文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彼此的区分,而非表示重要程度及顺序、以及互为存在的前提等。
在本文中,“相等”、“相同”等并非严格的数学和/或几何学意义上的限制,还包含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且制造或使用等允许的误差。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的数值范围不仅包括其两个端点内的整个范围,也包括含于其中的若干子范围。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按键装置,包括基体、键帽、剪叉件和弹性件,其中,键帽上设置有触摸面;剪叉件设置于基体和键帽之间,且被构造为使键帽受控于外力相对于基体上下运动,且在键帽的运动过程中基体与键帽的触摸面保持平行;弹性件,弹性件设置于基体和键帽之间,且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克服自身弹力使得键帽靠近基体,以及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使得键帽远离基体。
这样,在本公开的按键装置的使用过程中,用户的手指会放在键帽的触摸面上,并向下按压键帽;而在用户按压键帽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弹性件的弹力使得键帽靠近基体,而且在键帽靠近基体的过程中,由于基体和键帽之间设置有剪叉件,键帽靠近基体的过程中,基体与键帽的触摸面始终保持平行,不会出现歪斜的情况,从而保证用户的手指能够正常按压键帽;待用户的手指按压键帽一定距离后,便可触发该按键装置,从而向计算机等其他结构发送对应信号。在该按键装置触发后,用户的手指便可以离开该按键装置,此时,键帽就能在弹性件的弹力作用下远离,直至回到初始位置;而且,键帽回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在剪叉件的限制作用下,基体与键帽的触摸面始终保持平行,不会出现歪斜的情况,从而便于用户后续再度按压键帽。
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的按键装置,本公开的按键装置能够有效降低按键装置厚度大小,从而能够有效应用于笔记本键盘、便携键盘等对按键装置厚度限制较大的场合,而且本公开的按键装置按下和回弹过程中工作状态良好,也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手感。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参照图1至图4,结合一个实施例详细地说明本公开的机箱的具体结构及其工作原理。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按键装置10,包括基体11、键帽12、剪叉件13和弹性件14,其中,键帽12上设置有触摸面121;剪叉件13设置于基体11和键帽12之间,且被构造为使键帽12受控于外力相对于基体11上下运动,且在键帽12的运动过程中基体11与键帽12的触摸面121保持平行;弹性件14,弹性件14设置于基体11和键帽12之间,且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克服自身弹力使得键帽12靠近基体11,以及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使得键帽12远离基体11。
这样,在本公开的按键装置10的使用过程中,用户的手指会放在键帽12的触摸面121上,并向下按压键帽12;而在用户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弹性件14的弹力使得键帽12靠近基体11,而且在键帽12靠近基体11的过程中,由于基体11和键帽12之间设置有剪叉件13,键帽12靠近基体11的过程中,基体11与键帽12的触摸面121始终保持平行,不会出现歪斜的情况,从而保证用户的手指能够正常按压键帽12;待用户的手指按压键帽12一定距离后,便可触发该按键装置10,从而向计算机等其他结构发送对应信号。在该按键装置10触发后,用户的手指便可以离开该按键装置10,此时,键帽12就能在弹性件14的弹力作用下远离,直至回到初始位置;而且,键帽12回到初始位置的过程中,在剪叉件13的限制作用下,基体11与键帽12的触摸面121始终保持平行,不会出现歪斜的情况,从而便于用户后续再度按压键帽12。
可以看出,相较于现有的按键装置10,本公开的按键装置10能够有效降低按键装置10厚度大小,从而能够有效应用于笔记本键盘、便携键盘等对按键装置10厚度限制较大的场合,而且本公开的按键装置10按下和回弹过程中工作状态良好,也能够有效提高用户的使用手感。
具体的,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剪叉件13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且在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键帽12和基体11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
通过设置包括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的剪叉件13,在用户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第一剪叉部131的上端和第二剪叉部132的上端的间距,以及第一剪叉部131的下端和第二剪叉部132的上端的间距均会不断增大,而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的所占高度则会不断减少,这样,就能使得键帽12与基体11之间的间距不断减小。而在弹性件14回弹的过程中,第一剪叉部131的上端和第二剪叉部132的上端的间距,以及第一剪叉部131的下端和第二剪叉部132的上端的间距均会不断减小,而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的所占高度则会不断增大,这样,就能使得键帽12与基体11之间的间距不断增大。可以看出,在本公开的按键装置10中,剪叉件13能够有效实现调节键帽12和基体11之间距离的目的。
进一步的,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剪叉部1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基体11上,另一端被配置为在键帽12底部的滑动槽133内滑动;第二剪叉部13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键帽12上,另一端被配置为在基板上方的滑动槽133内滑动。
这样,在用户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第一剪叉部131会相对机体发生转动,第二剪叉部132则会相对于键帽12转动,从而实现调整剪叉件13的所占高度的目的。而且,第一剪叉部131的另一端只能在键帽12底部的滑动槽133内滑动,第二剪叉部132另一端只能在基板上方的滑动槽133内滑动,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在转动时,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的上端的连线始终与基板保持平行,进而保证键帽12与基板始终保持平行,不会出现歪斜的情况。
其中,如图2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可以是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同侧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基体11上和键帽12上。而在本公开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一侧的一端转动连接于基体11上和键帽12上,在此不作限制。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剪叉件13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于基体11的两侧。由于剪叉件13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于基体11的两侧,可以避免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键帽12的两侧出现高度不均的情况,进一步保证键帽12与基板始终保持平行。
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基体11上设置有对接件111;键帽12的底部设置有触发部122,且触发部122被构造为在键帽12靠近基体11过程中与对接件111对接,以触发对接件111。
这样,在用户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弹性件14的弹力使得键帽12靠近基板;待用户的手指按压键帽12一定距离后,键帽12上的触发部122与对接件111对接,从而触发对接件111,从而使得按键装置10能够向计算机等其他结构发送对应信号。在该按键装置10触发后,用户的手指便可以离开该按键装置10,此时,键帽12就能在弹性件14的弹力作用下远离,触发部122与对接件111脱离,从而使得按键装置10不再向计算机等其他结构发送对应信号。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弹性件14包括设置于基体11和键帽12之间的复位螺旋弹簧。由于复位螺旋弹簧设置于机体和键帽12之间,用户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能够挤压复位螺旋弹簧,从而使使键帽12逐渐靠近基板,直至触发部122与对接部对接。用户的手指离开该按键装置10后,复位弹簧回弹,从而使得键帽12在弹性件14的弹力作用下远离基站,进而使触发部122与对接件111脱离。
其中,如图3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触发部122呈柱状;复位螺旋弹簧套设于触发部122上。由于触发部122呈柱状,复位螺旋弹簧套设于触发部122上,这样,触发部122能够起到对复位螺旋弹簧的定位作用,使复位螺旋弹簧能够沿触发部122伸缩,而不会发生偏移。
如图4所示,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基板上设置有发光单元112;键帽12上设置有透光区123,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经由透光区123发射至键帽12的外侧。这样,本公开的按键装置10能够在使用过程中发光,进而向用户提供该按键装置10对应的键位信息,从而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1所示,本公开还提供了一种键盘20,其中,该键盘20包括多个按键装置10和壳体21,其中,壳体21上设置有多个开口22,按键装置10设置于对应开口22内。具体的,按键装置10的尺寸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多种不同的按键,从而放置于壳体21上的不同开口22内。
进一步的,在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中,本公开的键盘20还包括设置于壳体21内的触发电路板;触发电路板被构造为在键帽12在外力作用下靠近基体11至设定距离内的情况下触发该触发电路板对应位置的电路。
这样,在用户按压键帽12的过程中,能够克服弹性件14的弹力使得键帽12靠近基板;待用户的手指按压键帽12一定距离后,键帽12上的触发部122与对接件111对接,从而触发对接件111,进而触发该触发电路板对应位置的电路,从而使得键盘20能够向计算机等其他结构发送对应信号。在该按键装置10触发后,用户的手指便可以离开该按键装置10,此时,键帽12就能在弹性件14的弹力作用下远离,触发部122与对接件111脱离,从而使得该触发电路板对应位置的电路不在处于触发状态,键盘20不再向计算机等其他结构发送对应信号。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各实施例,上述说明是示例性的,并非穷尽性的,并且也不限于所披露的各实施例。在不偏离所说明的各实施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许多修改和变更都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用术语的选择,旨在最好地解释各实施例的原理、实际应用或对市场中的技术改进,或者使本技术领域的其它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本文披露的各实施例。本公开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体(11);
键帽(12),所述键帽(12)上设置有触摸面(121);
剪叉件(13),所述剪叉件(13)设置于所述基体(11)和所述键帽(12)之间,且被构造为使所述键帽(12)受控于外力相对于所述基体(11)上下运动,且在所述键帽(12)的运动过程中基体(11)与所述键帽(12)的触摸面(121)保持平行;
弹性件(14),所述弹性件(14)设置于所述基体(11)和所述键帽(12)之间,且被配置为在外力作用下克服自身弹力使得所述键帽(12)靠近所述基体(11),以及在自身弹力作用下使得所述键帽(12)远离所述基体(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叉件(13)包括相互铰接的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且在所述第一剪叉部(131)和第二剪叉部(132)相对转动的过程中,所述键帽(12)和所述基体(11)之间的间距发生变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剪叉部(131)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基体(11)上,另一端被配置为在键帽(12)底部的滑动槽(133)内滑动;
所述第二剪叉部(132)的一端转动连接于所述键帽(12)上,另一端被配置为在基体(11)上方的滑动槽(133)内滑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叉件(13)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于所述基体(11)的两侧。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1)上设置有对接件(111);
所述键帽(12)的底部设置有触发部(122),且所述触发部(122)被构造为在所述键帽(12)靠近所述基体(11)过程中与所述对接件(111)对接,以触发所述对接件(111)。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4)包括设置于所述基体(11)和所述键帽(12)之间的复位螺旋弹簧。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部(122)呈柱状;所述复位螺旋弹簧套设于所述触发部(122)上。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11)上设置有发光单元(112);
所述键帽(12)上设置有透光区(123),所述发光单元(112)发出的光线经由所述透光区(123)发射至所述键帽(12)的外侧。
9.一种键盘,其特征在于,包括:
多个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按键装置(10);
壳体(21),所述壳体(21)上设置有多个开口(22),所述按键装置(10)设置于对应所述开口(22)内。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键盘,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壳体(21)内的触发电路板;所述触发电路板被构造为在所述键帽(12)在外力作用下靠近所述基体(11)至设定距离内的情况下触发所述触发电路板对应位置的电路。
CN202322138719.9U 2023-08-09 2023-08-09 按键装置及键盘 Active CN2206276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8719.9U CN220627652U (zh) 2023-08-09 2023-08-09 按键装置及键盘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38719.9U CN220627652U (zh) 2023-08-09 2023-08-09 按键装置及键盘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27652U true CN220627652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127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38719.9U Active CN220627652U (zh) 2023-08-09 2023-08-09 按键装置及键盘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2765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575547B (zh) 窄的按鍵開關
KR0133549B1 (ko) 통합 키보드 및 커서제어 장치와 팜레스트를 구비한 랩탑 컴퓨터
US7164412B2 (en) Key free mouse
US20090051659A1 (en) Computer Input Device
TW201816821A (zh) 鍵盤
TW201822235A (zh) 多段式輸入裝置
US20030193477A1 (en) Hand-held, freestanding, double-sided electronic keyboard
US20110002724A1 (en) Pillow Keycap for a Keyboard
TW202038271A (zh) 鍵盤
CN107768166B (zh) 键盘
CN220627652U (zh) 按键装置及键盘
JP4424819B2 (ja) キースイッチ装置及びキーボード
CN108305806A (zh) 按键及其按键开关
US11670465B2 (en) Key structure
CN111276356B (zh) 键盘
CN110050319B (zh) 低轮廓键盘
KR101904899B1 (ko) 전기 형태의 데이터 입력을 위한 방법 및 데이터 입력 장치
US10782797B2 (en) Mouse device
CN110071004B (zh) 键盘装置
CN108666162B (zh) 键盘装置及其按键结构
CN108206111B (zh) 键盘
TWI725651B (zh) 按鍵
CN114334515B (zh) 一种电子设备、键盘和电子设备组件
TWI700613B (zh) 鍵盤
US9141203B2 (en) Key free mouse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