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16041U - 全地形车 - Google Patents

全地形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16041U
CN220616041U CN202322401126.7U CN202322401126U CN220616041U CN 220616041 U CN220616041 U CN 220616041U CN 202322401126 U CN202322401126 U CN 202322401126U CN 220616041 U CN220616041 U CN 2206160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
light
terrain vehicle
conducting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40112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鲍根信
别俊伟
徐志杰
孙海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FMOTO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40112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160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160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160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和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设于车架中,控制系统包括开关装置,开关装置包括开关壳体、开关按键及线路板,开关按键设于开关壳体中,线路板设于开关壳体的一端,线路板上设有至少两组开关触点,开关按键中包括与开关触点配合的至少两个导通件,当至少一个导通件贴合至开关触点时开关装置处于导通状态,当所有导通件位于开关触点上方且断开与开关触点的接触时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关装置内设置两组触点和导通件,增加开关装置的容错率,在其中一组触点或导通件发生损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开关装置的正常使用,提升了使用体验,减少了后期的维护。

Description

全地形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辆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全地形车。
背景技术
全地形车作为一种具有较强通过性能和乐趣,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SSV(Side by Side Vehicle)和UTV(Utility Vehicle)这两类全地形车主要指具有半封闭驾驶室。
全地形车设有各种控制开关,但这些控制开关容易发生损坏且容错率较低,为全地形车的使用带来了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高容错率开关装置的全地形车。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全地形车,该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动力系统、传动系统、行走组件、车身覆盖件和控制系统,车架围绕形成有供用户乘坐的驾驶舱,动力系统连接至车架,传动系统由车架支撑,传动系统至少部分连接至动力系统,行走组件设于车架下,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传动系统,车身覆盖件设于车架外且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控制系统设于车架中,控制系统包括开关装置,开关装置包括开关壳体、开关按键及线路板,开关按键设于开关壳体中,线路板设于开关壳体的一端,线路板上设有至少两组开关触点,所有开关触点并联设置,开关按键中包括与开关触点配合的至少两个导通件,开关装置包括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当至少一个导通件贴合至开关触点时开关装置处于导通状态,当所有导通件位于开关触点上方且断开与开关触点的接触时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
进一步地,导通件靠近开关触点的一端设有能够导通开关触点的导电部。
进一步地,导通件为橡胶材质,导电部为导电粒子层。
进一步地,导通件的延伸方向与线路板垂直设置。
进一步地,定义导通件的延伸方向的直线为导通件轴线,相邻导通件的导通件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8cm且小于等于1.6cm。
进一步地,定义导通件的延伸方向的直线为导通件轴线,相邻导通件的导通件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95cm且小于等于1.45cm。
进一步地,车身覆盖件上设有启动开关安装部,开关壳体的外侧还设有弹性卡扣,开关壳体通过弹性卡扣连接至启动开关安装部。
进一步地,在开关壳体的径向上,弹性卡扣的尺寸大于开关壳体的直径。
进一步地,开关装置包括用于启动和关闭动力系统的启动开关。
进一步地,全地形车还包括座椅组件,座椅组件包括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分布且设置于驾驶舱中,开关装置设于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之间。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开关装置内设置两组触点和导通件,增加开关装置的容错率,在其中一组触点或导通件发生损坏的情况下仍能保证开关装置的正常使用,提升了使用体验,减少了后期的维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动力系统和传动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前照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沿A-A方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前照灯中前位置灯光源、第一配光面及第二配光面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前照灯的侧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前照灯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3中沿B-B方向的一种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后尾灯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后尾灯的剖视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正视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部分结构侧视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射灯的一种剖视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启动开关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支架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全地形车的支架组件与车身覆盖件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描述“一个部件位于另一个部件的内侧”,则表示一个部件位于另一个部件远离车身覆盖件12或者远离全地形车100外表面的一侧。
本申请提供了如图1所示的一种全地形车100,该全地形车100包括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悬架组件13和行走组件14。为了清楚地限定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还定义了如图1所示的前侧、后侧、左侧、右侧、上侧和下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方向”是指平行于全地形车100驾驶员在驾驶状态下车辆的前后方向,术语“宽度方向”是指平行于全地形车100驾驶员在驾驶状态下车辆的左右方向,术语“高度方向”是指平行于全地形车100驾驶员在驾驶状态下车辆的上下方向。
如图1和图2所示,具体地,全地形车100还包括动力系统15和传动系统16。车架11用于构成全地形车100的主体框架,车架11围绕形成有供用户乘坐的驾驶舱101,车架11还包括设于驾驶舱101后的后置车架114,其他系统直接或间接地连接至车架11。车身覆盖件12设于车架11的外侧,用于覆盖大部分的车架11。悬架组件13连接至车架11,悬架组件13用于将行走组件14连接至车架11。动力系统15至少部分连接至车架11,用于为全地形车100提供驱动力。传动系统16与动力系统15传动连接,传动系统16接收动力系统15输出的驱动力,并将驱动力传输至行走组件14。行走组件14至少部分设于车架11下方,行走组件14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传动系统16输出的驱动力并带动全地形车100行走。行走组件14包括设于全地形车100前部的前轮141和设于全地形车100后部的后轮142。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全地形车100可以为包括SSV及UTV在内各种类型的全地形车100。
如图3所示,全地形车还包括灯具系统28,灯具系统28包括前照灯281,该前照灯281包括前照灯壳体2811、前位置灯2812、大灯2813和前转向灯2814。前照灯壳体2811为一端开口一端封闭的结构,前位置灯2812、大灯2813和前转向灯2814均设置在前照灯壳体2811内,前照灯壳体2811可以采用透明材质的塑料制成。
如图4和图5所示,前位置灯2812包括前位置灯光源2812a及设于前位置灯光源2812a前方的位置灯内罩2812b。前位置灯2812灯光用于警示作用,前位置灯2812用于在全地形车行驶时,其他车辆能够通过前位置灯2812发射出的光线注意到全地形车及全地形车的宽度,避免出现交通事故。位置灯内罩2812b可以使用光扩散材料制成,光扩散材料能够将位置灯发射出来的光源进行扩散,光经过扩散后增加了可视范围,提升前位置灯2812发出光线的警示范围。前位置灯光源2812a包括发光面2812c,定义一个垂直于发光面2812c的光源法线307,位置灯内罩2812b包括第一配光面2812d及第二配光面2812e,第一配光面2812d与光源法线307的夹角a1大于等于60°且小于等于90°,第一配光面2812d与第二配光面2812e的夹角a2大于等于120°且小于等于180°。进一步地,第一配光面2812d与光源法线307的夹角a1大于等于70°且小于等于85°,第一配光面2812d与第二配光面2812e的夹角a2大于等于135°且小于等于170°。更进一步地,第一配光面2812d与光源法线307的夹角a1大于等于75°且小于等于80°,第一配光面2812d与第二配光面2812e的夹角a2大于等于145°且小于等于160°。在光源法线307的方向上,前位置灯光源2812a与位置灯内罩2812b的距离L1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30mm。进一步地,在光源法线307的方向上,前位置灯光源2812a与位置灯内罩2812b的距离L1大于等于10mm且小于等于25mm。更进一步地,在光源法线307的方向上,前位置灯光源2812a与位置灯内罩2812b的距离L1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20mm。前位置灯2812点亮时,前位置灯2812正前方和上方均有亮光,通过调整位置灯内罩2812b及位置灯光源的距离和角度,可以确保位置灯的发光均匀性。
如图6所示,前照灯281包括至少两个大灯2813,大灯2813包括大灯光源2813a及设于大灯光源2813a前方的聚光件2813b。大灯2813为全地形车的主照明灯,能够为全地形车提供照明及警示作用。大灯2813具体可以为远光灯、近光灯或远近光一体灯中的至少一种,近光灯能够为全地形提供近距离照明灯光,远光灯能够为全地形提供远距离照明灯光,远近光一体式的大灯2813中远光灯和近光灯可以相互切换。聚光件2813b具有聚光效果,从大灯2813光源发射出的光线经过聚光件2813b聚光后从前照灯壳体2811射出,经过聚光件2813b聚光后的光线能够照射更远距离。在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上,聚光件2813b的高度L2大于等于18mm且小于等于33mm。进一步地,在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上,聚光件2813b的高度L2大于等于20mm且小于等于30mm。更进一步地,在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上,聚光件2813b的高度L2大于等于23mm且小于等于28mm。如图7所示,大灯2813还包括用于调整大灯2813的照射范围的光源调整件2813c,光源调整件2813c设于大灯2813的后方,通过光源调整件2813c能够调整大灯2813发出光线在在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上和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上的照射范围和照射方向。
如图8所示,前转向灯2814包括前转向灯光源2814a及设于前转向灯光源2814a前方的前转向灯厚壁件2814b。前转向灯2814为全地形车提供转向灯光,从前转向灯光源2814a发射的灯光通过前转向灯厚壁件2814b向前方直射。前转向灯厚壁件2814b包括靠近前转向灯光源2814a的聚光部2814c及远离前转向灯光源2814a的匀光部2814d,聚光部2814c具有聚光效果,可以将同等亮度强度的光源下发出的光线聚合,能够提升前转向灯光源2814a发射出灯光的直射效果,匀光部2814d设有配光花纹,能够使转向前灯厚壁件发光均匀,改善前转向灯光源2814a出光的均匀性。前转向灯2814向全地形车100的外侧倾斜设置,定义前转向灯2814的延伸平面为转向灯平面,定义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纵向平面102,转向灯平面2814e与纵向平面102之间的夹角a3大于0°且小于90°。进一步地,转向灯平面2814e与纵向平面102之间的夹角a3大于10°且小于80°。更进一步地,转向灯平面2814e与纵向平面102之间的夹角a3大于30°且小于70°。前转向灯2814在沿全地形车长度方向倾斜设置可以减少前转向灯2814在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进而减小前照灯281的宽度。定义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的横向平面,前转向灯2814前后在横向平面上的投影为前转向灯投影,前转向灯投影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尺寸L3大于等于3.0cm且小于等于5.0cm。前转向灯2814倾斜设置后能够在保证照亮效果的情况下将前转向灯2814的宽度限定在上述范围内,保证整个前照灯281的宽度,减小前照灯281在全地形车100中所占的空间。进一步地,前转向灯投影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尺寸L3大于等于3.4cm且小于等于4.6cm。更进一步地,前转向灯投影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的尺寸L3大于等于3.8cm且小于等于4.2cm。前照灯281沿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在横向平面上的投影为前照灯投影,前照灯投影沿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的尺寸L4大于等于15cm且小于等于27cm。前照灯281的高度在上述范围内,既能够保证前照灯281的照明效果,同时也能够减小前照灯281的空间占据。进一步地,前照灯投影沿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的尺寸L4大于等于17cm且小于等于25cm。更进一步地,前照灯投影沿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的尺寸L4大于等于19cm且小于等于23cm。
灯具系统28包括设于全地形车100的尾部的后尾灯282。如图9所示,该后尾灯282包括尾灯壳体2821、后转向灯2822、后位置灯2823和制动灯2824。后转向灯2822、后位置灯2823和制动灯2824均设置在尾灯壳体2821内,尾灯壳体2821可以采用塑料材质制成。在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上,后位置灯2823设于后转向灯2822的上方,制动灯2824设于后位置灯2823与后转向灯2822之间,尾灯壳体2821可以为透明塑料材质制成。如图10所示,制动灯2824包括制动灯光源2824a及制动灯厚壁件2824b,制动灯光源2824a与制动灯厚壁件2824b沿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设置,制动灯光源2824a位于制动灯厚壁件2824b的前方。制动灯厚壁件2824b具有聚光和导光作用,制动灯光源2824a发射出的光线经过制动灯厚壁件2824b聚光后从尾灯壳体2821射出。制动灯2824能够起到制动警示的作用,防止出现追尾事故。后位置灯2823包括后位置灯光源2823a及后位置灯扩散罩2823b,后位置灯光源2823a与后述后位置灯扩散罩2823b沿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设置,后位置灯光源2823a位于后位置灯扩散罩2823b的前方。后位置灯扩散罩2823b对光线具有扩散效果,能够将从后位置灯光源2823a发射出后位置灯2823的光线扩散,光经过扩散后增加了可视范围,提升后位置灯2823发出光线的警示范围。后位置灯2823灯光用于起到警示作用,后位置灯2823用于在全地形车夜间行驶或出现故障停车时警视其他车辆,使得其他车辆能够通过后位置灯2823发射出的光线注意到全地形车及看到全地形车的宽度,避免出现交通事故。制动灯2824和后位置灯2823联动设置,制动灯2824点亮时后位置灯2823也同时点亮。后位置灯2823可以呈L形,后位置灯2823和制动灯2824相互配合后能够形成F形形状的车灯结构,能够增加后尾灯282的辨识度,同时也能够增加安全性。后转向灯2822包括后转向灯光源2822a及后转向灯厚壁件2822b,后转向灯光源2822a设置在尾灯壳体2821内,后转向灯厚壁件2822b设置在尾灯壳体2821内且设于后转向灯光源2822a的上方。具体的,定义一个垂直于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的基准平面,后转向灯光源2822a平行于基准平面设置,后转向灯厚壁件2822b平行于基准平面设置。后转向灯光源2822a与后转向灯厚壁件2822b平行设置能够减小后转向灯2822在全地形车长度方向的占用的空间,增加后尾灯282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同时,上述设置也能够在使用较少光源情况下达到较好的点亮效果。后转向灯厚壁件2822b包括用于改变转向灯光源的射出光线角度的反射碗2822c,反射碗2822c靠近后转向灯光源2822a设置。反射碗2822c呈碗状结构,碗状结构的反射碗2822c能够改变后转向灯光源2822a射出光线的角度,同时碗状结构的反射碗2822还能够达到聚光效果,提升后转向灯2822的照射效果。后转向灯2822发射出的灯光通过后转向灯厚壁件2822b改变方向及聚合之后从后尾灯282发射出去,能够增加光线的照射距离及照射强度,提升后转向灯光源2822a的利用效率。进一步地,后转向灯2822为后转向指示功能和倒车指示功能一体设置的转向灯。后转向灯2822还能够发出倒车信号,能够配合全地形车的倒车功能发出警示灯光。一体化设置的后转向灯,在全地形车转向时起到转向作用,在全地形车倒车时起到倒车灯作用。后转向灯2822形状可以设置为长条状。后尾灯282还包括外灯罩2825,外灯罩2825包括用于保护制动灯2824和转向灯的第一灯罩部2825a及用于保护后位置灯2823的第二灯罩部2825b,定义第一灯罩部2825a的表面的延伸平面为第一灯罩平面308,定义第二灯罩部2825b的表面的延伸平面为第二灯罩平面309,第一灯罩平面308与第二灯罩平面309平行设置,在长度方向上,第二灯罩平面309设于第一灯罩平面308的后方。第一灯罩平面308与第二灯罩平面309之间的距离L5为大于等于2mm且小于等于10mm。第一灯罩部和第二灯罩部之间设置高度差,能够增加外灯罩的立体感和层次感,能够增加后尾灯的层次感和辨识度。进一步地,第一灯罩平面308与第二灯罩平面309之间的距离L5为大于等于4mm且小于等于8mm。更进一步地,第一灯罩平面308与第二灯罩平面309之间的距离L5为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7mm。
如图11和图12所示,灯具系统28包括射灯283,车架11包括前保险杠1153,射灯283可拆卸地连接至前保险杠1153,射灯283位于在前保险杠1153和车身覆盖件12之间。灯具系统28包括至少两个射灯283,两个射灯283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排列并连接至前保险杠1153,射灯283设置于前保险杠1153中。全地形车设置的射灯283后,能够补充照亮前照灯的照亮区域,增加全地形车的照亮范围。定义前保险杠1153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在纵向平面上的投影为保险杠投影,射灯283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在纵向平面上的投影为射灯投影。在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上,射灯投影的前端位于保险杠投影的前端的后侧。车身覆盖件12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在纵向平面上的投影为覆盖件投影,射灯投影的后端位于保险杠投影的前端的前方。即射灯283的前端不超过前保险杠1153,射灯283的后端不超过整车车身覆盖件12。前保险杠1153的前端位于射灯283的前方,能够提升前保险杠1153对射灯283的保护,增加射灯283的使用寿命。
如图13所示,射灯283包括射灯壳体2831、设于射灯壳体2831内的光源安装座2832、第一射灯光源2833和第二射灯光源2834。射灯壳体2831为射灯283的基本框架,射灯壳体2831呈碗状,光源安装座2832、第一射灯光源2833及第二射灯光源2834设置在射灯壳体2831内。光源安装座2832为第一射灯光源2833及第二射灯光源2834提供安装位置,光源安装座2832基本沿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延伸,光源安装座2832将射灯壳体2831分割成第一光源腔体2831a及第二光源腔体2831b,第一射灯光源2833设于光源安装座2832靠近第一光源腔体2831a的一侧,第二射灯光源2834设于光源安装座2832靠近第二光源腔体2831b的一侧。第一射灯光源2833与第二射灯光源2834在射灯壳体2831中部背靠背排布,在射灯壳体2831占用高度尺寸较小,提升射灯壳体2831的空间利用率。射灯283还包括用于反射第一射灯光源2833的第一反光件2835和用于反射第二射灯光源2834的第二反光件2836。第一反光件2835设于第一光源腔体2831a中,第一反光件2835为聚光反光件,第一反光件2835能够将光线聚拢及折射,第一光源发射到第一反光件2835上的光被聚拢及折射后从射灯283前方射出,通过聚拢后的灯光具有更远的照射范围。第二反光件2836设于第二光源腔室中,第二反光件2836为扩光反光件,第二光源发射第二反光件2836上的光被扩散及折射后从射灯283前方射出,通过扩散后的灯光具有更宽的照射范围。第一反光件2835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在纵向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一反光件投影,第二反光件2836沿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在纵向平面上的投影为第二反光件投影。在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反光件2835的前端位于第二反光件2836的前端的后侧,第一反光件2835的后端位于第二反光件2836的后端的后侧。也即,第一反光件2835比第二发光件2836更靠后设置。射灯283还包括透明罩2837,透明罩2837连接至射灯壳体2831,透明罩2837设于第一光源腔体2831a和第二光源腔体2831b的前端,透明罩2837设置在碗状的射灯壳体2831开口处,将射灯壳体2831内部与外界隔离,设置的透明罩2837具有优良的透光性与一定的机械强度,能够保护射灯壳体2831内的其他器件免受外界干扰,提升射灯283的使用寿命。射灯283还包括防护罩2838,防护罩2838连接至射灯壳体2831,防护罩2838设于透明罩2837的前端。防护罩2838能够保护透明罩2837免受外界干扰,提升透明罩2837的使用寿命。射灯壳体2831的下侧设有射灯安装座2831c,射灯283通过射灯安装座2831c连接至前保险杠1153。
射灯壳体2831和防护罩2838可以为金属材质制成。金属材料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能够增加射灯283的散热能力。金属材料还具有较大的强度,射灯壳体2831和防护罩2838使用金属材料制成后,能够增强射灯283的机械强度,确保射灯283在各种车况下的可靠性。防护罩2838采用金属材料制成后可以更好的保护透明罩2837,提升透明罩2837的使用寿命。
控制系统26包括开关装置265。如图14所示,该开关装置265包括开关壳体2651、开关按键2652及线路板2653。开关壳体2651为开关装265的基本框架,开关壳体2651呈圆筒形,开关按键2652及线路板2653设置设于开关壳体2651中。线路板2653设于开关壳体2651的一端,线路板2653上设有至少两组开关触点2653a,所有开关触点2653a并联设置。开关按键2652设置于开关壳体2651的另一端,开关按键2652中包括与开关触点2653a配合的至少两个导通件2652a。导通件2652a靠近开关触点2653a的一端设有能够导通开关触点2653a的导电部2652b,导通件2652a贴合至开关触点2653a时,开关触点2653a能够被导通。导通件2652a处于开关触点2653a上方断开与开关触点2653a的接触时,开关触点2653a断开。线路板2653上的开关触点2653a处导线断开设置,所以单独的线路板2653不能接通电流启动动力系统15。而导电部2652b能够导电,当导通件2652a贴合至开关触点2653a时,线路板2653上此时电路接通动力系统15启动,导通件2652a处于开关触点2653a上方断开与开关触点2653a的接触时,线路板2653上此时电路断开动力系统15关闭。进而,开关装置265包括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当至少一个导通件2652a贴合至开关触点2653a时开关装置265处于导通状态,当所有导通件2652a位于开关触点2653a上方且断开与开关触点2653a的接触时开关装置265处于断开状态。本申请中开关装置265通过导通件2652a接触或断开开关触点2653a来控制启动或关闭动力系统15,能减小开关装置265的内部设计空间,使开关装置265的体积做到更小。线路板2653上至少设置两组并联的开关触点2653a,如其中一个开关触点2653a出现故障时,另一个开关触点2653a能够确保开关装置265的正常使用,提升开关装置265的使用可靠性。导通件2652a为橡胶材质,导电部2652b为导电粒子层。导通件2652a的延伸方向与线路板2653垂直设置。导通件2652a设置在开关按键2652上,通过沿开关装置265的上下方向的按压控制开关按键2652的开关,导通件2652a的延伸方向与线路板2653垂直设置,沿开关装置265的上下方向上按压开关按键2652时,导通件2652a能够垂直接触到线路板2653,垂直接触能够使得导通件2652a最大程度的接触开关触点2653a,保证导通件2652a与开关触点2653a的接触面积及接触效果。定义导通件2652a的延伸方向的直线为导通件轴线,相邻导通件2652a的导通件轴线之间的距离L6大于等于0.8cm且小于等于1.6cm。相邻导通件2652a之间的距离较小,能够减小开关按键2652的横向尺寸,进而减小开关装置265的尺寸。进一步地,相邻导通件2652a的导通件轴线之间的距离L6大于等于0.95cm且小于等于1.45cm。更进一步地,相邻导通件2652a的导通件轴线之间的距离L6大于等于1cm且小于等于1.35cm。车身覆盖件12上设有开关安装部121,开关装置265通过设置在开关安装部121上连接至车身覆盖件12,开关壳体2651的外侧还设有弹性卡扣2651a,开关壳体2651通过弹性卡扣2651a连接至开关装置安装部121,卡扣操作简单,使用弹性卡扣2651a可以在开关装置安装部121快速安装拆卸开关装置265。在开关壳体2651的径向上,弹性卡扣2651a的尺寸大于开关壳体2651的直径。加强了弹性卡扣2651a和开关壳体2651的连接强度,提高开关壳体2651整体的稳定性。座椅组件23包括两个座椅,两个座椅沿全地形车100的宽度方向分布且设置于驾驶舱101中,开关装置265设于两个座椅之间。开关装置265设置在两个座椅之间的空隙中,能够增加控制便利性。开关装置265包括用于启动和关闭动力系统15的启动开关。
如图15所示,全地形车100还包括支架组件29,控制系统26包括控制器266,控制器266通过支架组件29与车身覆盖件或车架连接。其中,控制器266可以是整车控制器261,当全地形车100为燃油驱动车辆时,控制器266可以是发动机控制器;当全地形车100为电驱动车辆时,控制器266可以是电机控制器。可以理解的,任意以电路板的形式用于控制全地形车100的控制电路均能够作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器266。当控制器266的数量为若干时,支架组件29的数量小于等于控制器266的数量。
如图15所示,具体的,控制器266至少部分设置在支架组件29上,支架组件29包括用于容纳控制器266的容纳部291和围绕容纳部291的空间分布的减震构件292。其中,容纳部291为镂空结构,以使在支架组件29中形成可容纳控制器266的空间。当控制器266设置在容纳部291内时,控制器266通过减震构件292与支架组件29弹性连接,减震构件292环绕分布在控制器266的周围,从而在车辆高速行驶时,通过减震构件292减缓控制器266的振幅。
相较于相关技术中,控制器266通过螺栓、铆钉等紧固件以硬连接的方式与车架或车身覆盖件连接。当车辆高速行驶时,车架或车身覆盖件的振动会传递至控制器266,从而带动控制器266随着车辆振动,进而导致控制器266损坏。
示例性的,减震构件292基本呈“U”型的挂钩状,且减震构件292的一端与支架组件29固定连接,减震构件292的另一端悬空设置,且减震构件292悬空设置的一端上形成有减震限位部2921,减震限位部2921用于限制控制器266,防止控制器266脱离容纳部291。其中,减震限位部2921可以为的凸起状结构。
如图15所示,进一步地,定义一个垂直于支架组件29延伸方向的对称面293,对称面293基本平分该支架组件29,减震构件292关于对称面293对称分布,从而使控制器266关于对称面293的两侧具有基本相同的缓冲效果,以使控制器266的受力更加均匀,延长控制器266的使用寿命。
可选的,减震限位部2921设置在支架组件29远离车架11或车身覆盖件12的一侧。在控制器266的装配过程中,先将支架组件29固定连接至车架11或车身覆盖件12,而后将控制器266压装在容纳部291内。在压装过程中,通过控制器266压迫减震构件292,以使减震构件292向控制器266的外侧张开,进而使控制器266能够进入容纳部291内。其中,在压装过程中,控制器266与减震限位部2921抵接。
如图15所示,更具体的,控制器266包括垂直于对称面293的盖板面2661(盖板面2661为控制器266上所占面积最大的平面),沿垂直于盖板面2661的方向观察,控制器266与减震限位部2921至少部分重叠,从而避免车辆高速行驶时,控制器266脱离容纳部291。
如图15所示,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支架组件29的至少一侧设置有用于限制所述控制器266的限位梁294。可选的,限位梁294设置在支架组件29靠近车架11或车身覆盖件12的一侧,限位梁294的延伸方向与盖板面2661基本平行。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控制器266从支架组件29与车架11,或支架组件29与车身覆盖件12之间的间隙滑落,通过上述限位梁294限制控制器266在垂直于盖板面2661的方向的活动自由度。
可选的,限位梁294设置为杆状结构,从垂直于盖板面2661的方向观察,限位梁293与控制器266基本重叠。从而提升对控制器266的限位效果,避免车辆高速行驶时,控制器266脱离容纳部291。其中,限位梁294的数量设置为至少一个。
示例性的,当控制器266设置在容纳部291内时,控制器266与支架组件29间隙配合。控制器266和支架组件29之间形成有间隙空间,以使控制器266在容纳部291内具有一定的活动自由度,从而避免车辆的振动直接传递至控制器266上,特别是在车辆高速行驶时,车辆的振幅较大,上述设置能够对控制器266实现一定的缓冲效果,进而延长控制器266的使用寿命。
如图16所示,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控制器266与减震构件292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4mm。进一步地,控制器266与减震构件292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3.5mm。更优地,控制器266与减震构件292之间的间距设置为大于等于0且小于等于3mm。可以理解的,由于控制器266在容纳部291内具有一定的活动自由度,当控制器266与减震构件292抵接时,控制器266与减震构件292之间的间距为0。相反的,在与减震构件292抵接的另一侧,控制器266与该侧的减震构件292之间的间距达到最大间距。通过上述设置,避免控制器266的活动范围过大,导致车辆高速行驶时控制器266具有较大的动力势能,从而减少对减震构件292的损耗。
示例性的,减震构件292为设置为塑料材料、橡胶材料或金属材料等任意一种具有弹性的材料,更具体地,该减震构件292为硬质塑料、硬质橡胶或具有一定弹性的金属钣金。
作为一种实现方式,支架组件29通过支架连接部294与车架11或车身覆盖件12连接,其中支架连接部294固定设置在车架11或车身覆盖件12上。支架组件29通过如螺栓、铆钉等紧固件连接至支架连接部294。
具体地,支架连接部294设置为塑料材质、橡胶材料或金属材料等任意一种具有弹性的材料,从而吸收至少部分由车架11或车身覆盖件12传递至控制器266的振动。此外,通过支架连接部294实现支架组件29的定位,以便于支架组件29在车架11或车身覆盖件12上的安装。
应当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全地形车,包括,
车架,所述车架围绕形成有供用户乘坐的驾驶舱;
动力系统,所述动力系统连接至所述车架;
传动系统,所述传动系统由所述车架支撑,所述传动系统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动力系统;
行走组件,所述行走组件设于所述车架下,所述行走组件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传动系统;
车身覆盖件,所述车身覆盖件设于所述车架外且所述车身覆盖件至少部分连接至所述车架;
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设于所述车架中;
其特征在于: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开关装置,所述开关装置包括开关壳体、开关按键及线路板,所述开关按键设于所述开关壳体中,所述线路板设于所述开关壳体的一端;所述线路板上设有至少两组开关触点,所有所述开关触点并联设置,所述开关按键中包括与所述开关触点配合的至少两个导通件,所述开关装置包括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当至少一个所述导通件贴合至所述开关触点时所述开关装置处于导通状态,当所有所述导通件位于所述开关触点上方且断开与所述开关触点的接触时所述开关装置处于断开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件靠近所述开关触点的一端设有能够导通所述开关触点的导电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件为橡胶材质,所述导电部为导电粒子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通件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线路板垂直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定义所述导通件的延伸方向的直线为导通件轴线,相邻所述导通件的所述导通件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8cm且小于等于1.6c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定义所述导通件的延伸方向的直线为导通件轴线,相邻所述导通件的所述导通件轴线之间的距离大于等于0.95cm且小于等于1.45c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身覆盖件上设有启动开关安装部,所述开关壳体的外侧还设有弹性卡扣,所述开关壳体通过所述弹性卡扣连接至所述启动开关安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关壳体的径向上,所述弹性卡扣的尺寸大于所述开关壳体的直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关装置包括用于启动和关闭所述动力系统的启动开关。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全地形车还包括座椅组件,所述座椅组件包括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沿所述全地形车的宽度方向分布且设置于所述驾驶舱中,所述开关装置设于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之间。
CN202322401126.7U 2023-09-04 2023-09-04 全地形车 Active CN2206160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1126.7U CN220616041U (zh) 2023-09-04 2023-09-04 全地形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401126.7U CN220616041U (zh) 2023-09-04 2023-09-04 全地形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16041U true CN220616041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247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401126.7U Active CN220616041U (zh) 2023-09-04 2023-09-04 全地形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160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5207512A (ja) 車両前照灯用led光源装置
CN220616041U (zh) 全地形车
CN220640094U (zh) 全地形车
CN220616016U (zh) 全地形车
CN220721278U (zh) 全地形车
CN209309897U (zh) 一种方便使用的汽车后灯罩
JP2021106150A (ja) 自動車用ランプ及びそのランプを含む自動車
EP2366612A1 (en) Headlamp for two-wheel vehicles
CN201615420U (zh) 一种新型汽车前照灯
CN218626578U (zh) 车辆前照灯
CN202955594U (zh) 一种新型摩托车转向灯
CN218993179U (zh) 一种电动车前车灯结构、电动车照明系统及电动车
CN211203915U (zh) 一种摩托车前照灯总成
CN219530645U (zh) 车灯透镜及车灯透镜组
CN218559021U (zh) 一种车灯
CN213620046U (zh) 一种带日行灯的前照灯总成
CN214038226U (zh) 一种封闭式远近光一体车灯光源
CN217952148U (zh) 一种厚壁光导车灯结构
CN212777179U (zh) 一种机动车信号灯
CN209026720U (zh) 一种隐形非直射式led车灯
CN220577410U (zh) 摩托车
CN102951071B (zh) 具警示作用的主动式转向头灯
CN217978649U (zh) 一种具有可变灯光照射角度的电动车大灯
CN212529470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212473758U (zh) 一种自行车后货架及自行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