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15682U - 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15682U
CN220615682U CN202320763249.2U CN202320763249U CN220615682U CN 220615682 U CN220615682 U CN 220615682U CN 202320763249 U CN202320763249 U CN 202320763249U CN 220615682 U CN220615682 U CN 22061568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xing
inner cavity
locking
bracket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63249.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志雪
姜俊鹏
宋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omi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63249.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1568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1568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1568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该固定支架包括:支架固定座,用于与中控屏连接;移动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固定座,以及固定组件,固连于所述移动件,能够通过所述移动件相对于所述支架固定座的移动由所述中控屏的侧向伸出,用于固定电子设备。如此,该固定支架可以安装在中控屏上,减少对车内驾驶空间的占用。

Description

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车载器件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
背景技术
现如今新能源汽车逐渐走进各家各户,人们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未来预期,已经不只是对续航里程能否进一步的延长存在预期,更是对驾驶舒适性存在预期,其中,为了提高人们的驾驶舒适度,可以是通过一些小的工具来实现,例如:车载固定支架。
相关技术中,车载固定支架大多是固定在出风口的出气格栅上或者是吸附在玻璃上,虽然可以满足放置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需要,但是现有的车载固定支架会占用车内驾驶空间,降低驾驶体验。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该固定支架可以安装在中控屏外壳的背板上,减少对车内驾驶空间的占用,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固定支架,包括:
支架固定座,用于与中控屏连接;
移动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固定座,以及
固定组件,固连于所述移动件,能够通过所述移动件相对于所述支架固定座的移动由所述中控屏的侧向伸出,用于固定电子设备。
可选地,所述支架固定座用于连接在所述中控屏的背侧,所述移动件用于带动所述固定组件在隐藏位置和使用位置切换。
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充电组件;
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线圈,所述充电线圈固设于所述固定组件。
可选地,所述支架固定座设有第一电连接部,用于与所述中控屏的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与所述充电线圈通过供电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构造为连接器母头和连接器公头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构造为连接器母头和连接器公头中的另一者。
可选地,所述支架固定座包括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
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固定座的内腔,并通过带动所述固定组件由所述开口收回所述内腔或者伸出所述内腔以切换所述隐藏位置和所述使用位置。
可选地,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磁吸件;
所述移动件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内腔的移动部和固接于所述移动部的一端且可伸出所述内腔的固定部;
所述磁吸件固设于所述固定部。
可选地,所述固定部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磁吸件的容纳槽;
所述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磁吸件之间设有隔磁板。
可选地,所述移动部贴合所述内腔底面的端面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容纳槽内部连通;
所述支架固定座上还设有通孔,连接于所述充电线圈的所述供电线穿设所述通孔且所述供电线固连连接器母头或连接器公头。
可选地,所述移动件还包括端盖;
所述固定部上还设有用于固连所述端盖的环槽,所述环槽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外侧。
可选地,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一移动杆;
所述第一移动杆与所述固定部固连,所述内腔的底面形成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移动杆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或
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二移动杆;
所述第二移动杆与所述固定部固连,所述内腔的底面形成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移动杆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槽。
可选地,所述移动件还包括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移动杆和第一导向槽的槽底;和/或
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移动杆和第二导向槽的槽底;
所述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开口伸出所述内腔或者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内腔。
可选地,所述支架固定座还包括支撑架;
所述支撑架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支撑架包括插槽,所述插槽具有朝向所述开口的插口,所述第二移动杆由所述插口插入并滑动连接于所述插槽。
可选地,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和固连在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和两个所述侧板围成所述插槽;两个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形成所述插口;
所述弹性件构造为弹簧,所述底板背离所述插口一端的端面上设有连接柱,所述弹簧的一端套接于所述连接柱,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底壁的收纳槽内。
可选地,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自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插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插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移动杆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端部的宽度。
可选地,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锁止组件;
所述锁止组件设于所述支架固定座,所述锁止组件用于在所述隐藏位置和所述使用位置将所述移动件与所述支架固定座之间的移动锁止。
可选地,所述锁止组件包括按钮、第一锁止件和第二锁止件;
所述支架固定座上设有供所述按钮穿设的第一通孔,且所述按钮位于所述内腔的一端固连所述第一锁止件,所述第一锁止件背离所述按钮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锁止件,所述第二锁止件通过一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内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二锁止件背离所述第一锁止件的一端设有锁止块,所述第一移动杆上设有供所述锁止块插入的锁止槽;
所述锁止槽沿所述第一移动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
可选地,所述锁止槽包括沿所述第一移动杆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抵接面和第一导向面;
所述锁止块上设有与所述抵接面抵接的限位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导向面对应的第二导向面。
可选地,所述支架固定座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壳体扣合连接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围成所述内腔;
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一壳体安装在所述中控屏上的耳板。
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中控台总成,包括中控屏以及如上所述的固定支架。
本公开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中控台总成。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支架固定座安装在中控屏上,并使得移动件可移动地连接在支架固定座上,其中,固定组件安装在移动件的一端且能够通过移动件相对于支架固定座的移动由中控屏的侧向伸出,固定组件可以伸出的一端能够用以固定电子设备,具体地,当固定组件的一端自中控屏的侧向伸出时,可以用于固定手机,可以提高手机与中控屏的交互感,提升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当无需使用手机时,可以将已经自中控屏的侧向部分伸出的固定组件缩回,达到固定组件不占用车内的驾驶空间,提高美观效果。
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公开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但并不构成对本公开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固定支架安装在中控屏外壳背侧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固定支架安装在中控屏外壳背侧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固定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固定支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支架固定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组件处于隐藏位置;
图6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支架固定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其中固定组件处于使用位置;
图7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支架固定座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移动件处于爆炸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支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示例性实施方式中提供的锁止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固定座;101-内腔;1011-第一导向槽;1012-第二导向槽;1013-收纳槽;102-开口;103-支撑架;1031-插槽;1032-插口;1033-底板;1034-侧板;104-锁止组件;1041-按钮;1042-第一锁止件;1043-第二锁止件;105-第一通孔;106-转轴;107-锁止块;1071-限位面;1072-第二导向面;108-锁止槽;1081-抵接面;1082-第一导向面;1083-第一锁止槽;1084-第二锁止槽;109-第一壳体;1091-耳板;110-第二壳体;111-通孔;112-第一导向板;113-第二导向板;114-开孔;115-布线槽;2-中控屏外壳;3-移动件;301-移动部;3011-第一移动杆;3012-第二移动杆;302-固定部;3021-容纳槽;3022-环槽;3023-通槽;303-端盖;4-固定组件;401-磁吸件;5-弹性件;6-连接柱;7-充电组件;701-充电线圈;702-供电线;8-隔磁板;9-连接器公头。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公开,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
在本公开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内、外”是指相应零部件的本身轮廓而言的,“前、后”通常是指相应零部件相对于使用者而言的前、后;此外,本公开中使用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为了区别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不具有顺序性和重要性。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
相关技术中,为了使驾乘人员有更好的驾乘体验,可以在车内安装固定支架,用于放置手机,现有的固定支架大多是驾乘人员后期单独配置,通过夹持固定的形式安装在中控台出风口的出气格栅上或者是通过吸盘固定在车辆玻璃上,并且当手机需要充电时,还需要通过充电线将手机与车载供电口连接,这无疑会占用车内的驾驶空间。
基于此,本公开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固定支架,参考图1至图5所示,该固定支架包括支架固定座1,用于与中控屏连接;移动件3,可移动地连接于支架固定座1,以及固定组件4,固连于移动件3,能够通过移动件3相对于支架固定座1的移动由中控屏的侧向伸出,用于固定电子设备。
在本公开中,支架固定座1用于连接在中控屏的中控屏外壳2的背板上,移动件3用于带动固定组件4在隐藏位置和使用位置切换,即,支架固定座1可以是安装在中控屏的中控屏外壳2的背板上且支架固定座1不会突出中控屏外壳2的侧边沿,避免支架固定座1占用车内驾驶空间,当需要使用固定组件4固定电子设备时,可以使固定组件4自中控屏外壳2的一侧部分伸出;或者是,可以在中控屏外壳2上开设有用以容纳支架固定座1的嵌入槽,支架固定座1安装至嵌入槽内,当无需使用固定组件4时,可将固定组件4推至嵌入槽内部,当固定组件4处于嵌入槽内部时,可以理解为,固定组件处于隐藏位置,当需要使用电子设备时,可以使得部分固定组件4自嵌入槽内伸出,此时,部分伸出嵌入槽的固定组件4可以理解为处于使用位置,当无需使用电子设备时,可将已经伸出的固定组件4缩回至嵌入槽内,该固定组件的移动过程可以理解为固定组件4在隐藏位置和使用位置切换。
在本公开中,支架固定座1的安装位置主要是出于两方面考虑,其中第一方面出于美观考虑,第二方面出于不遮挡中控屏,即,支架固定座1可以设于中控屏外壳2上的非显示屏幕的面上,例如,支架固定座1可以是以可拆卸连接或者固定连接的方式安装在中控屏外壳2的背板或者侧板,当无需使用电子设备时,固定组件4能够随移动件一起移动至中控屏外壳2的背侧或者内部,以使得固定组件4和移动件3能够被中控屏外壳2遮挡或者隐藏在中控屏外壳2的内部,支架固定座1不会对中控屏进行遮挡,影响人员观看或使用中控屏,且满足驾驶空间的整洁美观。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支架固定座安装在中控屏上,并使得移动件可移动地连接在支架固定座上,其中,固定组件安装在移动件的一端且能够通过移动件相对于支架固定座的移动由中控屏的侧向伸出,固定组件可以伸出的一端能够用以固定电子设备,具体地,当固定组件的一端自中控屏的侧向伸出时,可以用于固定手机,可以提高手机与中控屏的交互感,提升驾乘人员的驾乘体验,当无需使用手机时,可以将已经自中控屏的侧向部分伸出的固定组件缩回,达到固定组件不占用车内的驾驶空间,提高美观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固定支架除可应用在车载中控屏上,也可以用于任意适合场景的其他产品。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中的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手机或平板电脑等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连接于中控屏上的固定支架不限于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可以为两个,两个固定支架可以分别设置于中控屏背部并使得固定组件4能够由左右方向的相对两侧伸出和收回,方便主驾和副架均能够固定电子设备(例如手机),当然,也可以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在中控屏有背部再设置一固定支架,该固定支架的固定组件4能够由中控屏的上侧伸出或者收回,以提高固定电子设备的数量,满足客户多个电子设备同时使用的需求。
支架固定座1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方式固定于中控屏外壳2,例如,可以通过螺钉、胶粘或磁吸的形式固定在中控屏外壳2的背板上,也可以通过卡接、插接或者一体成型的方式设置于中控屏外壳2的背板。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当固定组件4处于隐藏位置时,可以理解为固设在移动件3一端的固定组件4完全处于支架固定座1的后方,即,驾乘人员正视中控屏时,固定支架受到中控屏外壳2的阻碍,看不见支架固定座1以及可移动连接在支架固定座1上的移动件3和固定组件4,当人员需要使用固定组件4放置手机时,可以将固定组件4从隐藏位置切换至使用位置,此时,随着移动件3的位移,固定组件4逐步的从中控屏外壳2的一侧伸出,即可将手机放置在固定组件4上,可实现手机的固定,方便驾驶员或同乘人员对电子涉笔进行操作使用,提升驾乘人员的驾驶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组件4可以在移动件3的带动下由中控屏外壳2的一侧部分伸出,可以通过例如卡扣、插销等限位结构使得移动件在适当位置停住,然后用于固定手机。
在本公开中,固定组件4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结构进行构造,其中,可以采用市面上常规设备对手机进行固定,例如,通过夹持的形式对手机进行固定又或者是通过磁吸形式对手机进行固定,也可以是通过延伸支架的形式对手机进行固定。本公开中固定组件4的具体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结构,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和图6所示,支架固定座1可以具有用于收纳移动件3和固定组件4的内腔101,其中,支架固定座1的一端还设有用于供固定组件4伸出内腔101的开口102,当驾乘人员需要使用固定组件4放置手机时,可以通过驱动移动件3的方式使得移动件3带动固定组件4由中控屏外壳2一侧伸出,当不再需要使用固定组件4时,可以驱动移动件3使得固定组件4收回内腔101中,即,通过移动件3带动固定组件4由开口102收回内腔101或者伸出内腔101以切换隐藏位置和使用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至图6所示,移动件3可以包括两部分,分别为滑动连接于内腔101的移动部301和固接于移动部301的一端且可伸出内腔101的固定部302,其中,固定组件4的构造可以是磁吸件401,将磁吸件401通过点胶的形式固连在可以伸出内腔101的固定部302上,通过磁吸的方式固定手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所示,为了便于将磁吸件401固定在固定部302上,可以在固定部302朝向驾乘人员的一侧侧面上开设容纳槽3021,以使得磁吸件401处于容纳槽3021内。
并且,为了使得手机不会直接接触磁吸件401,在一些具体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和图7所示,固定部302上还安装有端盖303,其中,为了使得端盖303可以便捷地安装在固定部302上,可以在固定部302上开设有用于连接端盖303的环槽3022,即,端盖303可以通过嵌入环槽3022的形式实现端盖303与固定部302的连接,又或者本公开中的环槽3022还可以为具有螺纹的环槽3022,端盖303与环槽3022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形式进行连接。
在本公开中,环槽3022应设置在容纳槽3021的外侧,以实现端盖303对磁吸件401的覆盖。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至图6所示,移动部301可以包括第一移动杆3011和/或第二移动杆3012,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移动杆3011和第二移动杆3012均与固定部302固连,并且第一移动杆3011和第二移动杆3012均用于带动固定部302伸出内腔101或收回内腔101,其中,内腔101中设有用于滑动连接第一移动杆3011的第一导向槽1011,以及用于滑动连接第二移动杆3012的第二导向槽1012。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6所示,第一导向槽1011可以通过间隔布设在内腔101中的两个第一导向板112形成,第一移动杆3011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一导向板112之间;第二导向槽1012可以通过间隔布设在内腔101中的两个第二导向板113形成,第二移动杆3012滑动连接在两个第二导向板113之间,其中,为了避免第一移动杆3011或第二移动杆3012在移动时脱离第一导向槽1011或第二导向槽1012,可以在第一导向板112或第二导向板113上设置有任意合适的锁止结构,用于可解锁地锁止第一导向板112与第一移动杆3011或可解锁地锁止第二导向板113与第二移动杆30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图5和图7所示,移动件3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移动杆3011和/或第二移动杆3012移动的弹性件5,其中,弹性件5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移动杆3011和第一导向槽1011的槽底和/或弹性件5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移动杆3012和第二导向槽1012的槽底,当固定部302位于内腔101中时,弹性件5处于压缩状态,随着弹性件5的伸展,即,第一移动杆3011和/或第二移动杆3012朝向开口102方向带动固定部302伸出内腔101或者至少部分伸出内腔101,当为部分伸出时,可以通过手动拉动的方式将固定部302拉出从而用于固定手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图6和图9所示,当固定部302固连有第一移动杆3011与第二移动杆3012时,第一移动杆3011与第二移动杆3012在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下带动固定部302伸出内腔101,其中,当固定部302伸出完毕时,驾乘人员将手机放置在固定部302时,由于手机自身重量的下坠,手机会给予第一移动杆3011与第二移动杆3012一个向下的力,为了尽可能的确保第一移动杆3011与第二移动杆3012可以稳定的支撑手机,可以在第二导向槽1012内滑动连接有支撑架103,该支撑架103包括插槽1031且插槽1031具有朝向开口102的插口1032,第二移动杆3012可以由插口1032插入并滑动连接于插槽1031,当固定部302处于第二位置时,支撑架103朝向开口102的一端会部分伸出第二导向槽1012,可以理解为,支撑架103的伸出部分为延长第二导向板113的长度,可以对第二移动杆3012起到良好地支撑。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本公开中的支撑杆包括底板1033和固连在底板1033两侧的侧板1034,即,底板1033和两个侧板1034围成插槽1031;两个侧板1034背离底板1033的一端形成插口1032,且弹性件5可以为弹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底板1033背离插口1032一端的端面上设有用于套接弹簧的限位柱6,该限位柱可以使得弹簧在伸缩过程中尽可能的不会跑偏变形。
另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在第二导向槽1012的底壁处设有用于收纳部分弹簧的收纳槽1013,即,弹簧在伸缩过程中,其中一端设置在收纳槽1013。另一端连接在底板1033背离插口1032一端的端面上,使得弹簧在伸缩过程中尽可能的不会跑偏变形。
再一些实施例中,可以同时设置有限位柱6和收纳槽1013,弹簧一端套接限位柱6,另一端设置在收纳槽1013内,在限位柱6与收纳槽1013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弹簧在伸缩过程中尽可能的不会跑偏变形。
底板1033背离插口1032一端的端面上设有用于套接弹簧的限位柱6,并且为了使得弹簧在伸缩过程中尽可能的不会跑偏变形,可以在第二导向槽1012的底壁处设有用于收纳部分弹簧的收纳槽1013,即,弹簧背离连接柱6的一端设置在收纳槽1013内。
在本公开中,参考图6和图9所示,为了提高支撑架103与第二移动杆3012在固定部302位于第二位置时的连接稳定性,两个侧板1034之间的距离自底板1033朝向插口1032的方向逐渐减小,并且插口1032的宽度小于第二移动杆3012远离固定部302的端部的宽度,即,为了避免第二移动杆3012会脱离支撑架103,造成移动件3与固定组件4脱离支架固定座1,当固定部30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二移动杆3012的远离固定部302端部的部分侧壁可以与插槽1031的部分内壁过盈配合,使得第二移动杆3012不会轻易地脱离支撑架103,并可以通过手动向内推动时,解除第二移动杆3012与插槽1031的过盈配合关系,以实现第二移动杆3012的与插槽1031之间的滑动关系。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当固定部302通过开口102伸出内腔101后,第二移动杆3012的远离固定部302端部的部分侧壁可以与插槽1031的部分内壁过盈配合,其中,为了使得第二移动杆3012可以与侧板1034具有更加良好地连接,可以在侧板1034的内壁(该内壁可以与第二移动杆接触)靠近开口102的一端上设有半球形凸起,且第二移动杆上设有用于供该半球形凸起插入的半球形凹槽,即,当固定部302伸出内腔101后,半球形凸起插入至半球形凹槽内,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选用半球形凸起与半球形凹槽能够便于第二移动杆3012带动固定部302回缩至内腔101中。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图5和图9所示,当驾乘人员无需使用固定支架时,可以将固定部302推至内腔101中,进而达到固定组件不占用车内的驾驶空间,提高美观效果,其中,锁止组件104可以实现当该固定支架未在使用状态时,固定部302不会误弹出。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锁止组件104作用于第一移动杆3011为例,其中,锁止组件104包括按钮1041、第一锁止件1042和第二锁止件1043,支架固定座1上可以设有用于供按钮1041穿设的第一通孔105,按钮1041的一端通过第一通孔105伸至内腔101中并固连有第一锁止件1042,第一锁止件1042背离按钮1041的一端铰接第二锁止件1043,内腔101的内壁面上设有用于转动连接第二锁止件1043的转轴106,第二锁止件1043背离第一锁止件1042的一端设有锁止块107,第一移动杆3011上设有供锁止块107插入的锁止槽108,当移动件3完全处于内腔101中时,此时的锁止块107位于锁止槽108内,驾乘人员可以拨动按钮1041,施加给第一锁止件1042一个力,使得第二锁止件1043受到一个倾斜向下的力,因第二锁止件1043通过转轴106转动连接内腔101的内壁面,当第二锁止件1043的一端受到一个倾斜向下的力时,第二锁止件1043的另一端会向上抬起,即,锁止块107与锁止槽108分离,解除了锁止块107对锁止槽108的限位,移动件3受到压缩的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带动固定部302伸出内腔101。
另外,锁止槽108沿第一移动杆301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分别对应于隐藏位置和使用位置时用于与锁止块107配合,其中,为了便于理解,两个锁止槽可以为第一锁止槽1083和第二锁止槽1084,参考图5和图6所示,当第一移动杆3011完全处于内腔101中时,锁止块107插入至第一锁止槽1083内,当固定部302伸出内腔101时,锁止块107插入至第二锁止槽1084内。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图6和图10所示,为了使得锁止块107可以更好地对第一移动杆3011进行限定,锁止槽108包括沿第一移动杆3011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抵接面1081和第一导向面1082,并且在锁止块107上设有与抵接面1081抵接的限位面1071以及与第一导向面1082对应的第二导向面1072,当锁止块107插入至锁止槽108内时,不论是处于隐藏位置,还是处于使用位置时,第一移动杆3011受到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均会使得抵接面1081与限位面1071抵接,即,当处于隐藏位置时,在抵接面1081与限位面1071的抵接作用下,固定部302可以稳定的处于内腔101中,当处于使用位置时,在抵接面1081与限位面1071的抵接作用下,可以确保移动件3不会脱离出内腔101。
当驾乘人员无需使用固定部302固定手机时,可以通过手动形式将固定部302推回至内腔101,其中,因第一导向面1082与第二导向面1072为相互贴合的斜面,所以当固定部302受到该推力朝向内腔101移动时,锁止块107会逐步的脱离出锁止槽108,随着第一移动杆3011的移动,锁止块107会从远离固定部302的锁止槽108脱离,并插入至靠近固定部302的锁止槽108内,此时即完成了,固定部302从隐藏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一导向面1082与第二导向面1072还可以为相互对应的圆弧面或半球面,其作用机制均为当需要将固定部302推进内腔101时,第一导向面1082与第二导向面1072接触,有助于锁止块107脱离出锁止槽10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所示,为了便于将移动件3安装至内腔101中,支架固定座1可以包括两部分,分别为第一壳体109以及与第一壳体109扣合连接的第二壳体110,其中,第一壳体109与第二壳体110围成内腔,第一壳体109的外侧壁上设有多个用于将第一壳体109安装在中控屏外壳2上的耳板109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4和图8所示,固定支架还包括充电组件7,其中,充电组件7包括充电线圈701,该充电线圈701同样固连在容纳槽3021内且位于固定组件4的后端,为了避免磁吸件401对充电线圈701造成影响,可以在充电线圈701与磁吸件401之间设有隔磁板8,将两者进行隔离,可以采用供电线702连接充电线圈701与电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8所示,充电线圈701可以通过点胶的形式固定在容纳槽3021的底面上,再将隔磁板8通过点胶的形式固定在充电线圈701背离容纳槽3021一侧的端面上,之后将磁吸件401固定在隔磁板8背离充电线圈701一侧的端面上,其中,充电线圈701位于固定组件4的后端,可以参照图8中箭头所指的延伸方向,即表示后,又或者可以理解为,当固定支架安装在车载中控屏外壳上时,靠近车内乘客的一侧为前,远离乘客的一侧为后。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本公开中供电线702背离充电线圈701的一端可以是与车载的电源接口连接。
可选地,支架固定座1设有第一电连接部,用于与中控屏的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该第一电连接部与充电线圈701通过供电线702电连接。其中,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可以采用任意合适的结构进行构造,方便连接即可,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的连接,可以为充电线圈供电。另外,第一电连接部和第二电连接部还可以构造为能够实现通信功能,即实现中控屏与固定于固定组件4的电子设备(例如手机)的数据通信。
可选地,第一电连接部可以是在支架固定座1朝向中控屏外壳2的侧面设有连接器母头和连接器公头9中的一者,第二电连接部可以是中控屏外壳2朝向支架固定座1的侧面设有连接器母头和连接器公头9中的另一者,即,以在支架固定座1朝向中控屏外壳2的侧面设有连接器公头9为例,当支架固定座1上设有连接器公头9时,可以在中控屏外壳2的背侧设置有与连接器公头9插接的连接器母头,其中,供电线702的两端分别连接充电线圈701和连接器公头9,连接器母头与中控台的内置电源连接,当支架固定座1安装在中控屏外壳2背侧时,连接器公头9与连接器母头处于插接状态,此时的充电线圈701即可为固定在固定部302上的手机进行充电。
在本公开中,连接器公头9与连接器母头可以为PogoPin结构(即弹簧式探针),该结构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结构,本公开对此不再赘述,并且采用该结构可以提高连接的稳定性,且无需使得充电线圈701外接供电线702,使得驾驶空间更加整洁。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参考图5至图7所示,供电线702可以布设在内腔101中,通过设置在支架固定座1上的通孔111伸至内腔101外并与连接器公头9连接,即,供电线702的一端与充电线圈701连接,第一移动杆3011贴合内腔101底面的端面上设有用于容纳供电线702的通槽3023,且该通槽3023与容纳槽3021内部连通,供电线702可以经通槽3023伸至第一导向槽1011内,此时,为了尽可能的减少第一移动杆3011在移动过程中对供电线702造成影响,可以在内腔101中设有布线槽115,其中,通孔111开设在布线槽115内,可以将布线槽115设置在第一导向槽1011与第二导向槽1012之间,且在第一导向板112背离开口102一侧的底部开设有用于连通第一导向槽1011与布线槽115的开孔114,布设在第一导向槽1011内的供电线702可以经开孔114伸至布线槽115内,在通过通孔111伸至内腔101外并与连接器公头9连接。
在本公开中,为了使得供电线702布设后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可以将布设在通槽3023内的供电线702进行点胶固定,同时还可以对布设在布线槽115内的供电线702进行点胶固定,同时布设在第一导向槽1011内的部分供电线702会随着第一移动杆3011的移动发生弯折,可以对该部分的供电线702外部套设保护套,通过加热使得保护套套紧该部分的供电线702。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一种中控台总成,包括中控屏外壳2以及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实施例的固定支架。该中控台总成可以是汽车的中控台等。此外,该中控台总成具有上述固定支架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公开的第三方面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第二方面的中控台总成。该车辆可以是例如新能源汽车或燃油汽车等,并且具有上述中控台总成的所有有益效果,本公开在此不再赘述。
固定支架的使用流程说明:当驾乘人员需要使用时,可以拨动按钮使得锁止块107脱离其中一个锁止槽108,接触锁止块107对第一移动杆3011的限位,在弹性件5的弹力作用下,第一移动杆3011与第二移动杆3012带动固定部302朝向开口102移动,并从中控屏外壳2的一侧伸出,直至锁止块107插入至另一个锁止槽108内时即为固定组件4从隐藏位置移动至使用位置。
在本公开中,弹性件5可以是仅为提供使得移动件3移动的部分驱动力,弹性件5的弹力不足以使得固定部302完全伸出内腔101时,可以是通过驾乘人员拉动的形式将固定部302完全拉出内腔101。
当不再需要使用时,驾乘人员将固定部302朝向内腔101推入即可,当锁止块107从位于远离固定部302一端的锁止槽108移动至靠近固定部302一端的锁止槽108内,即为固定部302从使用位置移动至隐藏位置。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公开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公开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公开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公开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公开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公开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21)

1.一种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固定座,用于与中控屏连接;
移动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支架固定座,以及
固定组件,固连于所述移动件,能够通过所述移动件相对于所述支架固定座的移动由所述中控屏的侧向伸出,用于固定电子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固定座用于连接在所述中控屏的背侧,所述移动件用于带动所述固定组件在隐藏位置和使用位置切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充电组件;
所述充电组件包括充电线圈,所述充电线圈固设于所述固定组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固定座设有第一电连接部,用于与所述中控屏的第二电连接部电连接;
所述第一电连接部与所述充电线圈通过供电线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连接部构造为连接器母头和连接器公头中的一者,所述第二电连接部构造为连接器母头和连接器公头中的另一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固定座包括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开口;
所述移动件滑动连接于所述支架固定座的内腔,并通过带动所述固定组件由所述开口收回所述内腔或者伸出所述内腔以切换所述隐藏位置和所述使用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磁吸件;
所述移动件包括滑动连接于所述内腔的移动部和固接于所述移动部的一端且可伸出所述内腔的固定部;
所述磁吸件固设于所述固定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部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磁吸件的容纳槽;
所述充电线圈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内,所述充电线圈与所述磁吸件之间设有隔磁板。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贴合所述内腔底面的端面上设有通槽,所述通槽与所述容纳槽内部连通;
所述支架固定座上还设有通孔,连接于所述充电线圈的所述供电线穿设所述通孔且所述供电线固连连接器母头或连接器公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还包括端盖;
所述固定部上还设有用于固连所述端盖的环槽,所述环槽设置在所述容纳槽外侧。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一移动杆;
所述第一移动杆与所述固定部固连,所述内腔的底面形成有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移动杆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导向槽;和/或
所述移动部包括第二移动杆;
所述第二移动杆与所述固定部固连,所述内腔的底面形成有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移动杆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槽。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件还包括弹性件;
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一导向槽,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一移动杆和第一导向槽的槽底;和/或
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弹性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第二移动杆和第二导向槽的槽底;
所述弹性件用于驱动所述固定部由所述开口伸出所述内腔或者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内腔。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固定座还包括支撑架;
所述支撑架的外侧壁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导向槽,所述支撑架包括插槽,所述插槽具有朝向所述开口的插口,所述第二移动杆由所述插口插入并滑动连接于所述插槽。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底板和固连在所述底板两侧的侧板,所述底板和两个所述侧板围成所述插槽;两个所述侧板背离所述底板的一端形成所述插口;
所述弹性件构造为弹簧,所述底板背离所述插口一端的端面上设有连接柱,所述弹簧的一端套接于所述连接柱,另一端抵接于所述第二导向槽底壁的收纳槽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侧板之间的距离自所述底板朝向所述插口的方向逐渐减小;
所述插口的宽度小于所述第二移动杆远离所述固定部的端部的宽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支架还包括锁止组件;
所述锁止组件设于所述支架固定座,所述锁止组件用于在所述隐藏位置和所述使用位置将所述移动件与所述支架固定座之间的移动锁止。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组件包括按钮、第一锁止件和第二锁止件;
所述支架固定座上设有供所述按钮穿设的第一通孔,且所述按钮位于所述内腔的一端固连所述第一锁止件,所述第一锁止件背离所述按钮的一端铰接所述第二锁止件,所述第二锁止件通过一转轴转动连接于所述内腔的内壁面,所述第二锁止件背离所述第一锁止件的一端设有锁止块,所述第一移动杆上设有供所述锁止块插入的锁止槽;
所述锁止槽沿所述第一移动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两个。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锁止槽包括沿所述第一移动杆的长度方向相对设置的抵接面和第一导向面;
所述锁止块上设有与所述抵接面抵接的限位面以及与所述第一导向面对应的第二导向面。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固定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固定座包括第一壳体以及与所述第一壳体扣合连接的第二壳体;
所述第一壳体与所述第二壳体围成所述内腔;
所述第一壳体的外侧壁上设有用于将所述第一壳体安装在所述中控屏上的耳板。
20.一种中控台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中控屏以及根据权利要求1-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固定支架。
2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中控台总成。
CN202320763249.2U 2023-04-07 2023-04-07 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 Active CN22061568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3249.2U CN220615682U (zh) 2023-04-07 2023-04-07 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3249.2U CN220615682U (zh) 2023-04-07 2023-04-07 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15682U true CN220615682U (zh) 2024-03-19

Family

ID=902324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63249.2U Active CN220615682U (zh) 2023-04-07 2023-04-07 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1568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083146B (zh) 用于车辆的智能手机夹持器
CN209266711U (zh) 用于车辆中的移动装置的充电组件
US8922354B2 (en) External haptic generator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s
US9473607B2 (en) Mobile phone holder for vehicle
CN103935303B (zh) 车辆便携装置固定系统
US7084932B1 (en) Video display system for a vehicle
US7149078B2 (en) Video display system
CN104369696B (zh) 车载支架及车载支架音响
US9296325B2 (en) Vehicle USB port
WO2000038951A1 (en) Video display system for a vehicle
JP2013514057A (ja) 携帯型電子デバイス用の再充電または接続トレイ
CN110896679A (zh) 充电装置及充电系统
CN220615682U (zh) 固定支架、中控台总成和车辆
WO2008125847A2 (en) Improved mountings for monitors
KR101704295B1 (ko) 차량의 무선 충전용 핸드폰 거치대
CN113895326A (zh) 儿童安全座椅及可移除式侧撞保护块
CN107351778B (zh) 隔空式无线充电车载平视显示器
CN108791101B (zh) 安装于汽车前排座椅背部的ipad支架、汽车前排座椅及汽车
RU197673U1 (ru) Заряд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для мобильных устройств
CN112124210A (zh) 车辆座椅和机动车辆
CN105644454B (zh) 固定装置应用及该固定装置的汽车座椅
CN212529502U (zh) 一种车载导航设备的三向调节及安装固定装置
CN217917808U (zh) 一种手机支架以及汽车
CN220314817U (zh) 车载杯托及车辆
CN117729725B (zh) 电子设备保护壳及车辆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