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600329U - 复合阀和减振器 - Google Patents

复合阀和减振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600329U
CN220600329U CN202322363226.5U CN202322363226U CN220600329U CN 220600329 U CN220600329 U CN 220600329U CN 202322363226 U CN202322363226 U CN 202322363226U CN 220600329 U CN220600329 U CN 2206003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space
hole
assembly
valve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36322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邓武清
胡杰
杜大虎
唐广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eycomb Drive System Jiangs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36322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6003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6003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6003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agnetically Actuated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阀和减振器。该复合阀包括:阀体、阀芯组件、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和电磁驱动组件,阀芯组件与阀体共同限定出第一空间,第一主阀孔通过第一单向阀与第一空间单向连通,第一空间通过第二单向阀与第一副阀孔单向连通,复合阀的结构简单,可通过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实现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下第一空间压力的分别控制,以便于独立调整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的阻尼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复合阀的平台化设计和制造。

Description

复合阀和减振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减振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复合阀和减振器。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悬架对于车辆行驶的舒适性与安全性有很重要的影响,而减振器作为悬架中的关键部件,自出现以来经过了多次换代更新。目前中低端车使用的为被动式的减振器,阻尼自零部件出厂后即为固定值,不可调节,但是价格较便宜;高端车多使用阻尼可调的电磁减振器,但是当前多为国外垄断产品,价格高,而电磁减振器内设置有复合阀,结构原理复杂、零部件精度要求高,不利于实现平台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复合阀,有利于实现复合阀的平台化设计和制造。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复合阀的减振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具有第一主阀孔、第二主阀孔、第一副阀孔和第二副阀孔,所述阀体外具有第一介质腔和第二介质腔,所述第一主阀孔和所述第一副阀孔均适于与所述第一介质腔连通,所述第二主阀孔和所述第二副阀孔均适于与所述第二介质腔连通;阀芯组件,所述阀芯组件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阀体内,所述阀芯组件与所述阀体共同限定出第一空间,且所述第一空间与所述第二副阀孔连通;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一单向阀设于所述阀芯组件内,所述第一单向阀用于控制由所述第一主阀孔至所述第一空间的单向连通;第二单向阀,所述第二单向阀设于所述阀体内,所述第二单向阀用于控制由所述第一空间至所述第一副阀孔的单向连通;电磁驱动组件,所述电磁驱动组件与所述阀体相连,所述电磁驱动组件具有与阀芯组件连接的驱动部,所述电磁驱动组件通过所述驱动部驱动所述阀芯组件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以增大或减小所述第一主阀孔与所述第二主阀孔之间的流通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阀,阀芯组件与阀体共同限定出第一空间,第一主阀孔通过第一单向阀与第一空间单向连通,第一空间通过第二单向阀与第一副阀孔单向连通,复合阀的结构简单,可通过第一单向阀和第二单向阀实现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下第一空间压力的分别控制,以便于独立调整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的阻尼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复合阀的平台化设计和制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芯本体和阀芯滑销,所述阀芯滑销连接于所述驱动部和所述阀芯本体部之间,所述阀芯滑销与所述阀芯本体共同限定出第二空间,所述阀芯滑销具有连通所述第二空间和所述第一空间的第一连通孔,所述阀芯本体具有连通所述第二空间和所述第一主阀孔的第二连通孔,所述第一单向阀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空间内;控制盘,所述控制盘设于所述阀芯本体和所述第一主阀孔之间,且所述阀芯组件在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阀芯本体和所述控制盘之间限定出与所述第一主阀孔连通的第三空间,所述控制盘与所述阀体之间限定出与所述第二主阀孔连通的第四空间;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芯本体和所述阀体抵接。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阀还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芯滑销和所述驱动部抵接,且在所述电磁驱动组件未上电时,所述阀芯滑销和所述驱动部之间具有轴向间隙。
进一步地,所述复合阀还包括第一调节组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设于所述阀体内且与所述驱动部连接,所述电磁驱动组件上电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与所述阀体分离,所述电磁驱动组件未上电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与所述阀体之间形成第一节流孔,且所述第一节流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至所述第二单向阀的流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组件包括挡圈,所述挡圈包括环形本体和与所述环形本体连接的多个第一挡板,多个所述第一挡板沿所述环形本体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环形本体套设固定于所述驱动部,所述电磁驱动组件上电时,多个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阀体分离,所述电磁驱动组件未上电时,多个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阀体贴合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节流孔。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调节组件还包括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固设于所述驱动部,所述第三弹性件用于向所述挡圈施加向靠近所述阀体方向的压力。
进一步地,所述驱动部包括驱动销轴和第二调节组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连接于所述驱动销轴和阀芯滑销之间,所述电磁驱动组件上电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与所述阀体分离,所述电磁驱动组件未上电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与所述阀体之间形成第二节流孔,且所述第二节流孔位于所述第一空间至所述第二副阀孔的流路上。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调节组件包括调节滑销,所述调节滑销包括滑销轴、环形连接板和多个第二挡板,所述滑销轴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销轴和所述阀芯滑销连接,环形连接板套设固定于所述滑销轴,多个所述第二挡板沿所述环形连接板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电磁驱动组件上电时,多个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阀体分离,所述电磁驱动组件未上电时,多个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阀体贴合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挡板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节流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复合阀还包括与所述阀体相连的被动阀组件,所述被动阀组件与所述阀体共同限定出第五空间,所述第一主阀孔和所述第一副阀孔均适于通过所述第五空间与所述第一介质腔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减振器,包括筒体和上述的复合阀,所述复合阀的所述第一主阀孔和所述第一副阀孔均与所述第一介质腔连通,所述复合阀的所述第二主阀孔和所述第二副阀孔均与所述第二介质腔连通
所述减振器与上述的复合阀相对于现有技术所具有的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阀的立体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阀的主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阀的俯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复合阀在A-A处的剖面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个实施例的复合阀在A-A处的剖面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挡圈的立体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调节滑销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阀体1、阀本体11、阀座12、中间环13、第一主阀孔141、第二主阀孔142、第一副阀孔143、第二副阀孔144、阀体节流孔145、阀芯组件2、阀芯本体21、第二连通孔211、阀芯滑销22、第一连通孔221、控制盘23、第一弹性件24、第一单向阀3、第一阀芯31、第四弹性件32、第一导向套33、第二单向阀4、第二阀芯41、第五弹性件42、堵头43、电磁驱动组件5、驱动部51、驱动销轴511、第二调节组件512、调节滑销5121、滑销轴51211、环形连接板51212、第二挡板51213、第二节流孔51214、第二调整垫片5122、外壳52、驱动线圈53、第一调节组件6、挡圈61、环形本体611、第一挡板612、第一节流孔613、第三弹性件62、挡片63、被动阀组件7、密封区域71、第一空间81、第二空间82、第三空间83、第四空间84、第五空间85、第六空间86、第二弹性件91、第一调整垫片92、复合阀10、第一介质腔20、第二介质腔3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图1-图7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阀10和减振器。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阀10可用于车辆的减振器,复合阀10上的密封区域71可与减振器筒体的内壁接触配合,复合阀10可将减振器分隔为第一介质腔20和第二介质腔30,第一介质腔20可以是压缩腔,第二介质腔30可以是复原腔,第一介质腔20可位于第二介质腔30的下方,由于车轮的上下颠簸,复合阀10可随减振器的活塞杆在筒体内产生上下方向的运动,进而交替在复原腔或压缩腔产生高压,高压侧介质会流向低压侧,可通过电磁驱动组件5的电磁力控制复合阀10的阀芯组件2的开度大小,从而控制压缩腔和复原腔介质相互流动的快慢,实现阻尼力大小的控制。其中,介质可以是油液、压缩气体等流体介质。
参照图1-图5所示,复合阀10包括:阀体1、阀芯组件2、第一单向阀3、第二单向阀4和电磁驱动组件5,其中:
阀体1具有第一主阀孔141、第二主阀孔142、第一副阀孔143和第二副阀孔144,第一主阀孔141、第二主阀孔142、第一副阀孔143和第二副阀孔144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阀体1外具有第一介质腔20和第二介质腔30,第一主阀孔141和第一副阀孔143均适于与第一介质腔20连通,第二主阀孔142和第二副阀孔144均适于与第二介质腔30连通,介质可通过第一主阀孔141和第一副阀孔143在阀体1内和第一介质腔20之间流动,介质可通过第二主阀孔142和第二副阀孔144在阀体1内和第二介质腔30之间流动,复合阀10可通过调节介质流过阀体1内的流速,从而实现阻尼力大小的控制。
阀芯组件2可移动地设于阀体1内,阀芯组件2与阀体1共同限定出第一空间81,且第一空间81与第二副阀孔144连通,第一空间81内的介质可通过第二副阀孔144流向第二介质空间。
第一单向阀3设于阀芯组件2内,第一单向阀3用于控制由第一主阀孔141至第一空间81的单向连通,也就是说,第一介质腔20内的介质可通过第一主阀孔141和第一单向阀3流至第一空间81,第一空间81内的介质不能通过第一单向阀3流至第一主阀孔141。第二单向阀4设于阀体1内,第二单向阀4用于控制由第一空间81至第一副阀孔143的单向连通,也就是说,第一空间81内的介质可通过第二单向阀4流至第一副阀孔143,第一介质腔20内的介质不能通过第一副阀孔143和第二单向阀4流至第一空间81。
电磁驱动组件5与阀体1相连,电磁驱动组件5具有与阀芯组件2连接的驱动部51,电磁驱动组件5通过驱动部51驱动阀芯组件2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以增大或减小第一主阀孔141与第二主阀孔142之间的流通面积,从而调节介质流过阀体1内的流速,进而实现阻尼力大小的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阀芯组件2在关闭位置时,第一主阀孔141与第二主阀孔142之间的流通面积为零,阀芯组件2在开启位置时,第一主阀孔141与第二主阀孔142之间的流通面积达到最大,阀芯组件2在向开启位置移动时,第一空间81属于被压侧,被压侧的压力调节分压缩和复原两种工况:压缩工况时,第一介质腔20的压力大于第二介质腔30的压力,高压侧的第一介质腔20内的介质可通过第一主阀孔141和第一单向阀3流至第一空间81,再通过与第一空间81连通的第二副阀孔144流向低压侧的第二介质腔30,以使得背压侧的介质排向低压侧的第二介质腔30,从而达到调节背压侧压力的目的。复原工况时,第二介质腔30的压力大于第一介质腔20的压力,高压侧的第二介质腔30内的介质可通过第二副阀孔144达到被压侧,并通过第二单向阀4和第二副阀孔144流向低压侧的第一介质腔20,从而达到调节背压侧压力的目的,进而可实现独立调整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的阻尼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阀10,阀芯组件2与阀体1共同限定出第一空间81,第一主阀孔141通过第一单向阀3与第一空间81单向连通,第一空间81通过第二单向阀4与第一副阀孔143单向连通,复合阀10的结构简单,可通过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实现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下第一空间81压力的分别控制,以便于独立调整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的阻尼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复合阀10的平台化设计和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阀芯组件2包括:阀芯本体21、阀芯滑销22、控制盘23和第一弹性件24,阀芯滑销22连接于驱动部51和阀芯本体21部之间,驱动部51可通过阀芯滑销22驱动阀芯本体21移动,阀芯滑销22与阀芯本体21共同限定出第二空间82,阀芯滑销22具有连通第二空间82和第一空间81的第一连通孔221,阀芯本体21具有连通第二空间82和第一主阀孔141的第二连通孔211,第一单向阀3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二空间82内,第二空间82内的第一单向阀3可利用第二空间82与第一主阀孔141两侧的压差,实现由第二连通孔211至第一空间81的单向连通。
沿阀芯组件2的移动方向上(即图4中的上下方向),第一弹性件24的两端分别与阀芯本体21和阀体1抵接,第一弹性件24可对阀芯本体21提供向关闭位置移动的力,第一弹性件24可以是弹簧。控制盘23设于阀芯本体21和第一主阀孔141之间,且阀芯组件2在关闭位置时,阀芯本体21和控制盘23之间限定出与第一主阀孔141连通的第三空间83,控制盘23与阀体1之间限定出与第二主阀孔142连通的第四空间84,阀芯组件2由关闭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时,阀芯组件2的开启力主要来自于阀芯组件2下方第三空间83或第四空间84的介质压力,其中,压缩工况时,阀芯组件2的开启时的受力面积为阀芯本体21与第三空间83对应的面积,即阀芯本体21靠近控制盘23一侧的面积减去其与控制盘23接触的面积,复原工况时,阀芯组件2的开启时的受力面积为控制盘23与第四空间84对应的圆环面积,即控制盘23的面积减去第一主阀孔141的面积,由此,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下阀芯组件2的开启时对应的介质压力可以分别进行调节,例如可通过调节阀芯本体21与控制盘23接触的面积、调节控制盘23的直径等方式实现,以实现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时阀芯组件2开启压力的分别控制,且结构简单、调整难度低、可靠性高、设计变更成本低。
另外,阀芯组件2的关闭力主要为第一弹性件24的弹力、背压侧第一空间81内介质作用于阀芯组件2的介质压力和驱动部51接触阀芯滑销22后传递的电磁力之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阀芯滑销22可通过螺纹配合与阀芯本体21可拆卸地连接,以便于第二空间82内的第一单向阀3的装配和维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第一单向阀3包括第一阀芯31和第四弹性件32,第一阀芯31可以是球形结构,第四弹性件32可以是弹簧,第四弹性件32止抵于第一阀芯31和阀芯滑销22之间,第一阀芯31可在第二连通孔211和阀芯滑销22之间移动,以控制由第二连通孔211至第二空间82的单向连通,由于第二连通孔211与第一主阀孔141连通,第二空间82与第一空间81连接,进而实现由第一主阀孔141至第一空间81的单向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第一单向阀3还包括第一导向套33,第一导向套33可固设于第二空间82,第一导向套33具有中间导槽,第一阀芯31至少部分位于中间导槽内,中间导槽可对第一阀芯31的运动提供导向和限位,以在第二空间82较大时避免第一阀芯31与第四弹性件32分离,从而有利于提升第一单向阀3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第二单向阀4包括第二阀芯41、第五弹性件42和堵头43,第二阀芯41可以是球形结构,第五弹性件42可以是弹簧,阀体1内具有用于安装第二单向阀4的安装槽,安装槽的槽底通过泄压通道与第一副阀孔143连通,将第五弹性件42和第二阀芯41安装于安装槽后,堵头43可与安装槽的槽口螺纹连接,以使堵头43可拆卸地固定于阀体1内,堵头43可便于第二阀芯41和第五弹性件42的安装和维修,堵头43开设有第三连通孔,安装槽可通过第三连通孔与第一空间81和第二副阀孔144连通,第二阀芯41可在安装槽内移动以打开或关闭第三连通孔,从而控制由第一空间81至第一副阀孔143的单向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在压缩工况时,由于第二阀芯41远离堵头43的一侧始终为高压侧,可以保证第二阀芯41对堵头43的第三连通孔的密封,因此,第二单向阀4可取消第五弹性件42的设置,从而有利于减小整体复合阀10的轴向尺寸,更有利于复合阀10在减振器中的搭载布置。另外,第五弹性件42也可替换为轴向开槽的第二导向套,第二导向套可用于对第二阀芯41提供导向和限位的功能,并能保证介质的通过性。
参照图4所示,第一空间81、第二副阀孔144可和始终保值与第二介质腔30连通状态,压缩工况时,第一介质腔20的压力大于第二介质腔30的压力,第二单向阀4在靠近第一副阀孔143的一侧与高压的第一介质腔20连通,第二单向阀4的另一侧与低压的第二介质腔30的连通,第二阀芯41在介质压力的作用下保持对堵头43第三连通孔的密封。在复原工况时,第二介质腔30的压力大于第一介质腔20的压力,第一单向阀3在靠近第一空间81的一侧与高压的第二介质腔30连通,第一单向阀3的另一侧与低压的第一介质腔20的连通,第一阀芯31在介质压力的作用保持对第二连通孔211的密封,第一空间81内的介质被压缩时通过第二单向阀4向第一副阀孔143泄压。
参照图4和图5所示,阀体1内还限定出第六空间86和阀体节流孔145,第六空间86与第一空间81连通,第六空间86通过阀体节流孔145与第二副阀孔144连通,第六空间86通过第二单向阀4与第一副阀孔143单向连通,阀体节流孔145具有节流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复合阀10还包括第二弹性件91,第二弹性件91可以是弹簧,沿阀芯组件2的移动方向上,第二弹性件91的两端分别与阀芯滑销22和驱动部51抵接,且在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阀芯滑销22和驱动部51之间具有轴向间隙,第二弹性件91可使驱动部51与阀芯滑销22在接触时提供一定的缓冲力,另外,在阀芯组件2开启时第二弹性件91被压缩,第二弹性件91还可为阀芯组件2向关闭位置移动是提供一部分关闭力。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复合阀10还包括第一调整垫片92,第二弹性件91远离阀芯滑销22的一端通过第一调整垫片92止抵于驱动部51,第一调整垫片92可以调节阀芯滑销22与驱动部51之间的轴向间隙。另外,第一调整垫片92可选用硬度较小的材料,以在驱动部51与阀芯滑销22接触时提供一定的缓冲力,避免驱动部51与阀芯滑销22的直接撞击。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复合阀10还包括第一调节组件6,第一调节组件6设于阀体1内且与驱动部51连接,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第一调节组件6与阀体1分离,此时,第一调节组件6可不发挥节流作用,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第一调节组件6与阀体1之间形成第一节流孔613,且第一节流孔613位于第一空间81至第二单向阀4的流路上,第一节流孔613可在介质由第一空间81流向第二单向阀4时形成节流作用,以在复原工况下实现0A保护的功能,使电磁驱动组件5在未上电时依然可以实现相对较大的阻尼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驱动部51可带动第一调节组件6与阀体1分离,第一节流孔613失去节流的作用,在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电磁驱动组件5未通入电流,电磁驱动组件5上的电流为0A,第一调节组件6可与阀体1贴合并形成第一节流孔613,在复原工况下,第二介质腔30的压力大于第一介质腔20的压力,阀芯组件2在开启时,第一空间81体积减小,第一空间81的介质需要通过第一节流孔613才后才可以到达第二单向阀4,并通过第二单向阀4和第一副阀孔143泄压至第一介质腔20,第一节流孔613可使阀芯组件2的被压侧保持有相对较高的压力,以在复原工况下实现0A保护的功能,从而有利于提升复合阀10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6所示,第一调节组件6包括挡圈61,挡圈61包括环形本体611和与环形本体611连接的多个第一挡板612,多个第一挡板612沿环形本体61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环形本体611套设固定于驱动部51,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多个第一挡板612与阀体1分离,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多个第一挡板612与阀体1贴合且相邻两个第一挡板612之间形成第一节流孔613,以在复原工况下实现0A保护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第一调节组件6还包括第三弹性件62,第三弹性件62固设于驱动部51,第三弹性件62用于向挡圈61施加向靠近阀体1方向的压力,以在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使挡圈61的第一挡板612能够与阀体1更紧密地贴合,从而保证第一节流孔613的节流作用。可选地,第三弹性件62为弹性垫圈或塔形弹簧。
参照图5所示,第一调节组件6还包括挡片63,挡片63与固设于驱动部51,挡片63与第三弹性件62位于挡圈61的轴向两侧,以在挡圈61的轴向方向对挡圈61进行限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和图5所示,电磁驱动组件5包括外壳52、驱动线圈53、衔铁和驱动部51,驱动线圈53固设于外壳52内,衔铁与驱动部51固定相连,驱动线圈53上电时可通过衔铁带动驱动部51移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驱动部51包括驱动销轴511和第二调节组件512,第二调节组件512连接于驱动销轴511和阀芯滑销22之间,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第二调节组件512与阀体1分离,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第二调节组件512与阀体1之间形成第二节流孔51214,且第二节流孔51214位于第一空间81至第二副阀孔144的流路上,第二节流孔51214可在介质由第一空间81流向第二副阀孔144时形成节流作用,以在压缩工况下实现0A保护的功能,使电磁驱动组件5在未上电时依然可以实现相对较大的阻尼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驱动销轴511可带动第二调节组件512与阀体1分离,第二节流孔51214失去节流的作用,在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电磁驱动组件5未通入电流,电磁驱动组件5上的电流为0A,第二调节组件512可在第二弹性件91的作用下与阀体1贴合并形成第二节流孔51214,在压缩工况下,第一介质腔20的压力大于第二介质腔30的压力,阀芯组件2在开启时,第一空间81体积减小,第一空间81的介质需要通过第二节流孔51214才后才可以达到第二副阀孔144并泄压至第二介质腔30,第二节流孔51214可使阀芯组件2的被压侧保持有相对较高的压力,以在压缩工况下实现0A保护的功能,从而有利于提升复合阀10的可靠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和图7所示,第二调节组件512包括调节滑销5121,调节滑销5121包括滑销轴51211、环形连接板51212和多个第二挡板51213,滑销轴51211的两端分别与驱动销轴511和阀芯滑销22连接,环形连接板51212套设固定于滑销轴51211,多个第二挡板51213沿环形连接板5121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多个第二挡板51213与阀体1分离,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多个第二挡板51213与阀体1贴合且相邻两个第二挡板51213之间形成第二节流孔51214,以在压缩工况下实现0A保护的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5所示,第二调节组件512还包括第二调整垫片5122,第二调整垫片5122夹设于驱动销轴511与调节滑销5121之间,以用于调节驱动销轴511与调节滑销5121之间的轴向间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图5所示,复合阀10还包括与阀体1相连的被动阀组件7,被动阀组件7与阀体1共同限定出第五空间85,第一主阀孔141和第一副阀孔143均适于通过第五空间85与第一介质腔20连通,介质在流过被动阀组件7时可受到的固定阻尼力,被动阀组件7可提升复合阀10整体的阻尼力大小,以增加复合阀10的适用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4所示,阀体1包括阀本体11和阀座12,电磁驱动组件5的外壳52于阀本体11的一侧螺纹连接,阀座12与阀本体11的另一侧螺纹连接,被动阀组件7套设固定于阀座12远离电磁驱动组件5的外壳52的一端。
参照图5所示,阀体1还包括中间环13,中间环13套设与驱动部51的外侧并与于阀本体11固定连接,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第二调节组件512与中间环13分离,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第二调节组件512与中间环13之间形成第二节流孔51214,且第二节流孔51214位于第一空间81至第二副阀孔144的流路上,中间环13可螺纹连接于阀本体11内,以便于阀体1内其他部件的装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合阀10,结构原理较为简单,可通过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实现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背压腔液压力的分别控制,可以根据系统需求,分别独立调整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的阻尼力,易于实现平台化的设计制造。同时,复合阀10的电磁部分(电磁驱动组件5)和液压部分(阀体1以及其内的部件)相对独立,液压部分可单独设计各自内部结构件,并且易于返修和更换,可降低维修成本。
另外,第一调节组件6和第二调节组件512为选装件,第一调节组件6和第二调节组件512可实现的0A保护功能,且不影响复合阀10其他功能的控制。同时,复合阀10内的零部件间螺纹连接、阀芯组件2的滑动连接、控制盘23的接触连接、弹性件的间隙配合等配关系对尺寸要求都相对较低,第一单向阀3的第一阀芯31和第二单向阀4的第二阀芯41还可选用标准球径,复合阀10对零部件精度要求相对较低、易于实现平台化,并且复合阀10阻尼调节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阀芯滑销22与阀芯本体21、阀本体11与电磁驱动组件5的外壳52、阀本体11与阀座12、堵头43与阀本体11、中间环13与阀本体11的螺纹连接,可替换为压装或焊接的形式,另外,阀体节流孔145和泄压通道可以是阀本体11直接机加工形成,也可以是将加工好的套筒压装或螺纹连接于阀本体11内,以便于加工和调试。
根据本实用新型另一方面实施例的减振器,包括:筒体和上述实施例的复合阀10,筒体具有可选择连通的第一介质腔20和第二介质腔30,复合阀10的第一主阀孔141和第一副阀孔143均与第一介质腔20连通,复合阀10的第二主阀孔142和第二副阀孔144均与第二介质腔30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减振器,其阀芯组件2与阀体1共同限定出第一空间81,第一主阀孔141通过第一单向阀3与第一空间81单向连通,第一空间81通过第二单向阀4与第一副阀孔143单向连通,可通过第一单向阀3和第二单向阀4实现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下第一空间81压力的分别控制,以便于独立调整压缩工况和复原工况的阻尼力,从而有利于实现复合阀10和减振器的平台化设计和制造。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复合阀,其特征在于,包括:
阀体(1),所述阀体(1)具有第一主阀孔(141)、第二主阀孔(142)、第一副阀孔(143)和第二副阀孔(144),所述阀体(1)外具有第一介质腔(20)和第二介质腔(30),所述第一主阀孔(141)和所述第一副阀孔(143)均适于与所述第一介质腔(20)连通,所述第二主阀孔(142)和所述第二副阀孔(144)均适于与所述第二介质腔(30)连通;
阀芯组件(2),所述阀芯组件(2)可移动地设于所述阀体(1)内,所述阀芯组件(2)与所述阀体(1)共同限定出第一空间(81),且所述第一空间(81)与所述第二副阀孔(144)连通;
第一单向阀(3),所述第一单向阀(3)设于所述阀芯组件(2)内,所述第一单向阀(3)用于控制由所述第一主阀孔(141)至所述第一空间(81)的单向连通;
第二单向阀(4),所述第二单向阀(4)设于所述阀体(1)内,所述第二单向阀(4)用于控制由所述第一空间(81)至所述第一副阀孔(143)的单向连通;
电磁驱动组件(5),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与所述阀体(1)相连,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具有与阀芯组件(2)连接的驱动部(51),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通过所述驱动部(51)驱动所述阀芯组件(2)在开启位置和关闭位置之间移动,以增大或减小所述第一主阀孔(141)与所述第二主阀孔(142)之间的流通面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2)包括:
阀芯本体(21)和阀芯滑销(22),所述阀芯滑销(22)连接于所述驱动部(51)和所述阀芯本体(21)部之间,所述阀芯滑销(22)与所述阀芯本体(21)共同限定出第二空间(82),所述阀芯滑销(22)具有连通所述第二空间(82)和所述第一空间(81)的第一连通孔(221),所述阀芯本体(21)具有连通所述第二空间(82)和所述第一主阀孔(141)的第二连通孔(211),所述第一单向阀(3)的至少部分设于所述第二空间(82)内;
控制盘(23),所述控制盘(23)设于所述阀芯本体(21)和所述第一主阀孔(141)之间,且所述阀芯组件(2)在所述关闭位置时,所述阀芯本体(21)和所述控制盘(23)之间限定出与所述第一主阀孔(141)连通的第三空间(83),所述控制盘(23)与所述阀体(1)之间限定出与所述第二主阀孔(142)连通的第四空间(84);
第一弹性件(24),所述第一弹性件(24)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芯本体(21)和所述阀体(1)抵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弹性件(91),所述第二弹性件(9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阀芯滑销(22)和所述驱动部(51)抵接,且在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所述阀芯滑销(22)和所述驱动部(51)之间具有轴向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调节组件(6),所述第一调节组件(6)设于所述阀体(1)内且与所述驱动部(51)连接,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6)与所述阀体(1)分离,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所述第一调节组件(6)与所述阀体(1)之间形成第一节流孔(613),且所述第一节流孔(613)位于所述第一空间(81)至所述第二单向阀(4)的流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6)包括挡圈(61),所述挡圈(61)包括环形本体(611)和与所述环形本体(611)连接的多个第一挡板(612),多个所述第一挡板(612)沿所述环形本体(611)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环形本体(611)套设固定于所述驱动部(51),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多个所述第一挡板(612)与所述阀体(1)分离,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多个所述第一挡板(612)与所述阀体(1)贴合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挡板(612)之间形成所述第一节流孔(6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组件(6)还包括第三弹性件(62),所述第三弹性件(62)固设于所述驱动部(51),所述第三弹性件(62)用于向所述挡圈(61)施加向靠近所述阀体(1)方向的压力。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51)包括驱动销轴(511)和第二调节组件(512),所述第二调节组件(512)连接于所述驱动销轴(511)和阀芯滑销(22)之间,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512)与所述阀体(1)分离,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所述第二调节组件(512)与所述阀体(1)之间形成第二节流孔(51214),且所述第二节流孔(51214)位于所述第一空间(81)至所述第二副阀孔(144)的流路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调节组件(512)包括调节滑销(5121),所述调节滑销(5121)包括滑销轴(51211)、环形连接板(51212)和多个第二挡板(51213),所述滑销轴(5121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驱动销轴(511)和所述阀芯滑销(22)连接,环形连接板(51212)套设固定于所述滑销轴(51211),多个所述第二挡板(51213)沿所述环形连接板(51212)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上电时,多个所述第二挡板(51213)与所述阀体(1)分离,所述电磁驱动组件(5)未上电时,多个所述第二挡板(51213)与所述阀体(1)贴合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二挡板(51213)之间形成所述第二节流孔(51214)。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阀体(1)相连的被动阀组件(7),所述被动阀组件(7)与所述阀体(1)共同限定出第五空间(85),所述第一主阀孔(141)和所述第一副阀孔(143)均适于通过所述第五空间(85)与所述第一介质腔(20)连通。
10.一种减振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筒体,所述筒体具有可选择连通的第一介质腔(20)和第二介质腔(30);
复合阀,所述复合阀为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复合阀,所述复合阀的所述第一主阀孔(141)和所述第一副阀孔(143)均与所述第一介质腔(20)连通,所述复合阀的所述第二主阀孔(142)和所述第二副阀孔(144)均与所述第二介质腔(30)连通。
CN202322363226.5U 2023-08-31 2023-08-31 复合阀和减振器 Active CN2206003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3226.5U CN220600329U (zh) 2023-08-31 2023-08-31 复合阀和减振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363226.5U CN220600329U (zh) 2023-08-31 2023-08-31 复合阀和减振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600329U true CN220600329U (zh) 2024-03-15

Family

ID=901737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363226.5U Active CN220600329U (zh) 2023-08-31 2023-08-31 复合阀和减振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60032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454050B1 (ko) 베이스 라인 밸브형의 계속적으로 변화가능한 밸브를 갖는 충격 완충기
US8590680B2 (en) Shock absorber
US8651252B2 (en) Shock absorber
JP4048512B2 (ja)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KR100675113B1 (ko) 감쇠력 조정식 유압 완충기
CN103291823B (zh) 嵌套式单向高速阀
CN104379960B (zh) 用于减震器的双区间阻尼系统
KR102570753B1 (ko) 감쇠력 가변 밸브 조립체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감쇠력가변식 쇽업소버
KR102589604B1 (ko) 완충기 및 완충기의 조립 방법
WO2008045470A2 (en) Shock absorber having a continuously variable semi-active valve
KR20100046231A (ko) 디스크 스프링 유입구조
JP6530809B2 (ja) 周波数依存型受動弁を備えた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WO2019163579A1 (ja) 減衰バルブおよび緩衝器
CN103711832A (zh) 可调节的阻尼阀装置
US6374967B2 (en) Damping force control type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CN113027977B (zh) 一种电磁阀控制阻尼线性调节阻尼装置以及阻尼设备
CN220600329U (zh) 复合阀和减振器
WO2020179682A1 (ja) 緩衝器
CN117108676A (zh) 复合阀和减振器
CN116181837A (zh) 一种减振器阻尼可调电磁阀
US20230070735A1 (en) Shock absorber
KR101218836B1 (ko) 쇽업소버의 밸브 구조
JPH10252804A (ja) 減衰力調整式油圧緩衝器
CN220646598U (zh) 复合阀以及减振器
CN115217883B (zh) 用于电控减振器的可调控制阀及电控减振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