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84433U - 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 Google Patents

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84433U
CN220584433U CN202322177439.9U CN202322177439U CN220584433U CN 220584433 U CN220584433 U CN 220584433U CN 202322177439 U CN202322177439 U CN 202322177439U CN 220584433 U CN220584433 U CN 22058443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plate
light guide
backlight
side end
brightness enhanc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77439.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涛
徐贤强
姜发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zai Antarcti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anzai Antarcti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anzai Antarcti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anzai Antarctic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77439.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8443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8443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8443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具体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背光源包括:胶铁,设置有容置腔;导光板,设置于容置腔中,包括导光板本体、入光端、第一侧端、第二侧端、尾端、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入光端与尾端设置于导光板本体沿宽度方向的相对的两端处,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设置于导光板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且均与入光端连接;第一限位部设置于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第二限位部设置于入光端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光学膜片组件,设置于容置腔中,与第一限位部粘接,与第二限位部卡接;抵接件,设置于与胶铁与尾端、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之间。实现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和胶铁的相对固定,提高背光源跌落试验合格率。

Description

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背光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的是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背光源作为重要的显示光源结构,通常是设置由胶铁,以及设置于胶铁中的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成,在日常使用中背光源的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之间需要保持相对固定,才能保障背光源的显示效果;
目前,针对背光源中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的检测,主要是通过跌落试验进行,但是现有背光源中的灯条、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之间,仅仅通过双面胶连接,并没有设置其他限位连接结构,并且导光板的重量较大,并且导光板与胶铁基本都是间隙配合,这就导致导光板在跌落试验时,导光板容易发生位移,导致导光板、灯条和光学膜片之间的相对位置改变,导致目前背光源在跌落试验时合格率低。
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缺陷与不足,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发展。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申请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背光源在跌落试验时合格率低的问题。
本申请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源,包括:
胶铁,所述胶铁设置有容置腔;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入光端、第一侧端、第二侧端、尾端、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入光端与所述尾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沿宽度方向的相对的两端处,所述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且均与所述入光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入光端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
光学膜片组件,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粘接,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
抵接件,所述抵接件设置于与所述胶铁与尾端、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之间。
可选的,所述抵接件包括:
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设置于所述尾端与胶铁之间;
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二抵接件设置于所述胶铁与所述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之间。
可选的,所述第一抵接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抵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尾端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
所述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均设置为反光弹性橡胶塞,且所述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均于所述胶铁粘接。
可选的,所述光学膜片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及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区域处,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对应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区域处。
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为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沿长度方向相对所述导光板本体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覆盖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且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延伸长度依次递增。
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三突出部,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一体成型,且沿长度方向突出的边缘平齐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为入光端沿厚度方向相对所述导光板本体突出的第四突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的缺口。
可选的,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反射片、遮光胶、灯条和灯胶,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铁中,所述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端处,所述灯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灯胶的长度,且所述灯胶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均延伸出有灯胶突出部,所述灯胶突出部与所述入光端粘接,所述遮光胶粘贴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背离所述导光板的端面的边缘处。
本申请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又一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如上所述的背光源。
有益效果:
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背光源通过在导光板上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设置第一限位部,并控制光学膜片组件与第一限位部粘接,进而实现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在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的固定限位;通过在入光端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设置第二限位部,并控制光学膜片组件与第二限位部卡接,进而实现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在入光端处的固定限位;最终实现了对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的多点限位固定,提高了背光源的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连接稳定性,也提高了背光源跌落试验合格率;同时,通过设置抵接件,并将抵接件设置于与所述胶铁与尾端、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之间,进而利用抵接件填充胶铁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隙,进而对导光板进行限位,进一步提高背光源跌落试验合格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中提供的背光源的俯视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中提供的图1中的A部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中提供的图1中的B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中提供的图1中的C部放大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另一角度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沿宽度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沿宽度方向的另一变形实施例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沿长度方向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中提供的背光源的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在入光端处沿宽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中提供的背光源沿长度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背光源;11、导光板;12、光学膜片组件;13、胶铁;14、反射片;15、遮光胶;16、灯条;17、抵接件;18、灯胶;111、导光板本体;112、入光端;113、第一侧端;114、第二侧端;115、第一限位部;116、第二限位部;117、第一突出部;118、第四突出部;119、尾端;121、第一连接部;122、第二连接部;123、扩散片;124、下增光片;125、上增光片;126、第二突出部;127、第三突出部;128、缺口;131、容置腔;171、第一抵接件;172、第二抵接件;181、灯胶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申请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8,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中基于现有的背光源10中的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组件12之间连接稳定性差,导致背光源10跌落试验合格率低的问题,提供一种背光源10,用于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所述背光源10包括:胶铁13、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组件12,胶铁13设置有容置腔131,所述导光板11、抵接件17和光学膜片组件12均设置于所述容置腔131中,且所述光学膜片组件12位于所述导光板11的上端,所述导光板11包括:导光板本体111、入光端112、第一侧端113、第二侧端114、尾端119、第一限位部115和第二限位部116;所述导光板本体111具有宽度方向、长度方向和厚度方向,入光端112和尾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111沿长度方向的相对的两端处,所述入光端112即为所述导光板本体111的入光位置;第一侧端113和第二侧端114分别设置于导光板本体111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第一侧端113和第二侧端114分别与所述入光端112连接;所述第一侧端113处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5,或者在所述第二侧端114处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5,或在第一侧端113和第二侧端114处设置有第一限位部115,第一限位部115用于固定限位所述光学膜片组件12;所述第二限位部116设置于入光端11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所述第二限位部116与第一限位部115相互配合,将光学膜片组件12进一步不定在导光板11上;第一限位部115与光学膜片组件12粘接,使得光学膜片组件12粘接于导光板11上;所述第二限位部116与所述光学膜片卡接,将光学膜片组件12卡接于导光板11上;可知,通过在入光端11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设置第二限位部116,并控制光学膜片组件12与第二限位部116卡接,进而实现导光板11与光学膜片组件12之间在入光端112处的固定限位;最终实现了对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之间的多点限位固定,提高了背光源10的导光板11与光学膜片组件12之间连接稳定性,也提高了背光源10跌落试验合格率。所述抵接件17设置于与所述胶铁13与尾端119、第一侧端113和第二侧端114之间,进而利用抵接件17填充胶铁13与导光板11之间的间隙,进而对导光板11进行限位,进一步提高背光源10跌落试验合格率。
请结合参阅图1至图4,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抵接件17包括:第一抵接件171和第二抵接件172;所述第一抵接件171设置于所述尾端119与胶铁13之间,用于沿长度方向对导光板11进行抵接限位,防止导光板11沿长度方向抖动;所述第二抵接件172设置于所述胶铁13与所述第一侧端113和/或第二侧端114之间,用于沿宽度方向对导光板11进行抵接限位,防止导光板11沿宽度方向抖动,最终实现了对导光板11进行限位,防止导光板11与胶铁13发生碰撞,进一步提高背光源10跌落试验合格率。
具体的,所述第一抵接件171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抵接件171分别设置于所述尾端119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进而提升沿长度方向对导光板11进行抵接限位的稳定性。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抵接件171和第二抵接件172均设置为反光弹性橡胶塞,防止亮度损失,同时防止硬碰撞,保护导光板11的结构,且所述第一抵接件171和第二抵接件172均于所述胶铁13粘接,进而使得第一抵接件171和第二抵接件172均于胶铁13固定连接,然后与导光板11之间存在一定的缓冲余量,在对导光板11进行限位的同时,进一步保护导光板11的结构。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5至图7,所述光学膜片组件12包括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122;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设置于导光板11上,且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自下至上依次设置;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上,第一连接部121位于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115的区域处,通过设置第一连接部121可以同时将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粘接于导光板11上;所述第二连接部122设置于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上,第二连接部122位于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对应所述第二限位部116的区域处,通过设置第二连接部122,进而将光学膜片组件12卡接于导光板11上;可知,通过在入光端112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设置第二限位部116,并控制光学膜片组件12与第二限位部116卡接,进而实现导光板11与光学膜片组件12之间在入光端112处的固定限位;最终实现了对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之间的多点限位固定,提高了背光源10的导光板11与光学膜片组件12之间连接稳定性,也提高了背光源10跌落试验合格率。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6,所述第一限位部115设置为第一突出部117,所述第一突出部117设置于第一侧端113处,或者所述第一突出部117设置于在所述第二侧端114处,或在第一侧端113和第二侧端114处均设置有第一突出部117,第一突出部117沿导光板11长度方向设置,第一突出部117相对所述导光板本体111突出设置;为提供足够的粘接面积,将光学膜片组件12与导光板11粘接,第一连接部121覆盖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5上。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6,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设置为第二突出部126,第二突出部126沿长度方向相对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的突出设置,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沿光学膜片组件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的延伸长度依次递增,以使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依次粘接于导光板11上。
请进一步结合参阅图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121设置为第三突出部127,第三突出部127沿长度方向相对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的突出设置,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沿光学膜片组件12的长度方向延伸,且所述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的沿长度方向的延伸长度想通,以使扩散片123、下增光片124和上增光片125粘接于导光板11上。
请结合参阅图5、图8至图10,所述第二限位部116设置为第四突出部118,第四突出部118在导光板11上沿入光端112厚度方向突出设置,所述第二连接部122设置为缺口128,缺口128与所述第四突出部118卡接,将光学膜片组件12卡接于导光板11上,进而实现导光板11与光学膜片组件12之间在入光端112处的固定限位,实现了对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之间的多点限位固定,提高了背光源10的导光板11与光学膜片组件12之间连接稳定性,也提高了背光源10跌落试验合格率。
请结合参阅图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背光源10还包括:反射片14、遮光胶15、灯条16和灯胶18;所述反射片14、导光板11和光学膜片组件12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铁13中;所述灯条16设置于所述导光板11的入光端112处,即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111的入光位置,为导光板11提供光源,所述灯条16的长度小于所述灯胶18的长度,且所述灯胶18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均延伸出有灯胶突出部181,所述灯胶突出部181与所述入光端112粘接;所述遮光胶15粘贴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12背离所述导光板11的端面的边缘处,用于防止漏光。
本申请的第二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源10包括如本申请上述第一实施例中所提供的背光源10,可知,本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具有良好的抗光学膜片位移性能,可以提高跌落试验的合格率。
综上,本申请中提供了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胶铁,所述胶铁设置有容置腔;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入光端、第一侧端、第二侧端、尾端、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入光端与所述尾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沿宽度方向的相对的两端处,所述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且均与所述入光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入光端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光学膜片组件,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粘接,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抵接件,所述抵接件设置于与所述胶铁与尾端、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之间。通过在导光板上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设置第一限位部,并控制光学膜片组件与第一限位部粘接,进而实现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在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的固定限位;通过在入光端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设置第二限位部,并控制光学膜片组件与第二限位部卡接,进而实现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在入光端处的固定限位;最终实现了对导光板和光学膜片之间的多点限位固定,提高了背光源的导光板与光学膜片组件之间连接稳定性,也提高了背光源跌落试验合格率;同时,通过设置抵接件,并将抵接件设置于与所述胶铁与尾端、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之间,进而利用抵接件填充胶铁与导光板之间的间隙,进而对导光板进行限位,进一步提高背光源跌落试验合格率。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的应用不限于上述的举例,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源,其特征在于,包括:
胶铁,所述胶铁设置有容置腔;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导光板包括导光板本体、入光端、第一侧端、第二侧端、尾端、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所述入光端与所述尾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沿宽度方向的相对的两端处,所述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设置于所述导光板本体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且均与所述入光端连接;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于所述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处,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于所述入光端沿长度方向的两端处;
光学膜片组件,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设置于所述容置腔中,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与所述第一限位部粘接,所述光学膜片组件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
抵接件,所述抵接件设置于与所述胶铁与尾端、第一侧端和第二侧端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件包括:
第一抵接件,所述第一抵接件设置于所述尾端与胶铁之间;
第二抵接件,所述第二抵接件设置于所述胶铁与所述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抵接件设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抵接件分别设置于所述尾端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
所述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均设置为反光弹性橡胶塞,且所述第一抵接件和第二抵接件均于所述胶铁粘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以及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上的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对应所述第一限位部的区域处,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于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对应所述第二限位部的区域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设置为第一侧端和/或第二侧端沿长度方向相对所述导光板本体突出的第一突出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覆盖于所述第一限位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二突出部,且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延伸长度依次递增。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设置为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沿长度方向突出的第三突出部,所述扩散片、下增光片和上增光片一体成型,且沿长度方向突出的边缘平齐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部设置为入光端沿厚度方向相对所述导光板本体突出的第四突出部,所述第二连接部设置为与所述第二限位部卡接的缺口。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源还包括反射片、遮光胶、灯条和灯胶,所述反射片、导光板和光学膜片组件自下至上依次设置于所述胶铁中,所述灯条设置于所述导光板的入光端处,所述灯条的长度小于所述灯胶的长度,且所述灯胶沿宽度方向的两端处均延伸出有灯胶突出部,所述灯胶突出部与所述入光端粘接,所述遮光胶粘贴于所述光学膜片组件背离所述导光板的端面的边缘处。
10.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源。
CN202322177439.9U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Active CN22058443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7439.9U CN220584433U (zh)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7439.9U CN220584433U (zh)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84433U true CN220584433U (zh) 2024-03-12

Family

ID=90116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77439.9U Active CN220584433U (zh) 2023-08-14 2023-08-14 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8443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030072244A (ko) 광학 유닛 및 그 광학 유닛을 이용한 lcd 디바이스
EP2045653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module
CN112882290B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361807B (zh) 电子设备、背光模组及背光模组的制备方法
CN220584433U (zh) 一种背光源及背光模组
CN218332998U (zh) 一种背光源结构、移动终端和显示设备
CN110187542B (zh)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CN220584434U (zh) 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
CN108153059B (zh) 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6444128A (zh) 一种液晶显示设备
CN114265239A (zh) 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14954436U (zh) 一种新型结构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CN220962677U (zh) 一种Mini LED背光模组、显示装置及移动终端
CN210803917U (zh) 一种反组结构的侧入式背光模组
CN208752354U (zh) 一种无塑背光模组
CN210465923U (zh) 液晶显示模组
CN219245901U (zh) 一种短光程背光结构、液晶模组、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
CN111510583B (zh) 摄像头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09307944B (zh) 超薄双面显示模组
CN211577624U (zh) 一种超窄边框的背光模组
CN113687539A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终端
CN211124789U (zh) 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220526142U (zh) 一种触摸屏
CN215813428U (zh) 新型膜片固定结构
CN218567787U (zh) 一种背光源、背光模组、显示设备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