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65038U - 充气式水陆两用桥 - Google Patents

充气式水陆两用桥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65038U
CN220565038U CN202322201804.5U CN202322201804U CN220565038U CN 220565038 U CN220565038 U CN 220565038U CN 202322201804 U CN202322201804 U CN 202322201804U CN 220565038 U CN220565038 U CN 2205650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nk
air
buoyancy
tanks
fix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0180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付强
王靖
任洪鹏
罗群
王然江
吴昊
李奕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Original Assignee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filed Critical PLA Rocket Force Engineering Design Research Institute
Priority to CN202322201804.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650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650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650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ridges Or Land Brid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包括至少两个浮箱,相邻两个浮箱转动连接,相对转动路径的两端位置分别为架桥位置和收纳位置;浮箱均包括至少两个箱体,依次密封套设连接以围合形成浮箱的内腔,相邻两个箱体滑动连接以调节浮箱的宽度;转动组件,驱动二者沿浮箱的宽度方向转动;至少两个气囊,对应设置于浮箱的内腔,与浮箱端部位置的箱体固定连接;气泵。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自动化程度高,将气囊设置于浮箱的内腔,防止气囊受到磨损,保障了桥体的安全使用,在装置用作架桥和渡船时,通过对气囊充气使浮箱的箱体相互远离以增加浮箱的宽度,从而增加了装置的载重量和承载面积,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

Description

充气式水陆两用桥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陆两用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气式水陆两用桥。
背景技术
水陆两用桥是一种能够克服交通障碍,以恢复陆路交通和水路交通的应急装置,该装置结合上述两种保障功能于一体,能够同时具备陆上架设固定桥、水上架设漕渡浮桥,同时还能够于水上航行,从而帮助转运物资以实施救援。
现有技术中,如公开号为CN115637635A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公开了一种水陆两用桥充气补气系统,该充气补气系统中,控制器能够接收传感器的检测数据,并根据检测数据控制第一充气马达的启停、第一开关阀的开关和其余开关阀的阀门开度,从而实现对水陆两用桥的自动化充气和补气,并且在水陆两用桥两侧设置有能够与岸上的第二充气马达连接的第二总管路,以便靠岸时能够通过第二充气马达快速地对气囊充气。
但是,上述水陆两用桥中,气囊分别设置于桥体的两侧,即气囊暴露在外,导致水陆两用桥在路上移动运输过程中,容易受到磨损而破裂损坏,而在水上航行过程中,特别是在触碰到礁石或者靠岸时,气囊触碰到水中坚硬物,同样容易因磨损而损坏,影响了桥体的安全使用,不仅如此,上述水陆两用桥结构固定单一,承载面积有限,导致水陆两用桥上可承载的人员和物资数量有限,降低了运输效率。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中的水陆两用桥的桥体进行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具有防止气囊破裂损坏以保证桥体安全使用同时提高运输效率的效果。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包括:
至少两个浮箱,所述浮箱均为中空的长条状且两侧齐平,相邻两个浮箱转动连接,相邻两个浮箱相对转动路径的两端位置分别为架桥位置和收纳位置,架桥位置的两个浮箱沿二者长度方向依次连接,收纳位置的两个浮箱沿二者高度方向依次堆叠;所述浮箱均包括至少两个箱体,所述箱体沿所述浮箱的宽度方向分布且依次密封套设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浮箱的内腔,相邻两个箱体沿所述浮箱的宽度方向滑动连接以调节所述浮箱的宽度;
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浮箱之间以驱动二者沿所述浮箱的宽度方向转动;
至少两个气囊,所述气囊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浮箱的内腔,所述气囊与所述浮箱沿自身宽度方向端部位置的箱体固定连接;
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入端与外界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气囊连通。
进一步,为了促进桥体结构紧凑性,同时保证桥体架桥时的长度和结构稳固性,所述浮箱设置有三个,分别为固定箱和两个边箱,两个所述边箱分别转动于所述固定箱的两端。
进一步,为了保证箱体相对滑动时增加浮箱的长度,保证桥体的载重量和承载面积,同时提高运输效率,各浮箱均包括三个箱体,三个所述箱体分别为内嵌箱、中筒箱和外套箱,所述中筒箱的周向内壁、周向外缘分别与所述内嵌箱的周向外缘、所述外套箱的周向内壁密封连接。
进一步,为了方便气泵同时对三个浮箱中的气囊充气,同时保证气泵的安全运行,所述气泵固定于所述固定箱内且与所述固定箱的内嵌箱固定连接,所述气泵连接有内气管,所述内气管具有进气口、中出气口和两个边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外界连通,所述中出气口与所述固定箱内的气囊内腔连通,两个所述边出气口与两个所述边箱内的气囊内腔一一对应且通过外气管单元连通。
进一步,为了保证相邻两个浮箱之间的稳定转动连接,同时方便气囊对三个气囊充气,所述外气管单元设置于所述浮箱的外侧,所述外气管单元包括中气管和边气管,所述中气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箱的内嵌箱上且与其中一个边出气口连通,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中转动管,所述边气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边箱的内嵌箱上且与所述边箱对应的气囊连通,另一端固定连通有边转动管,所述中转动管与所述边转动管密封连接且转动轴心线一致,所述中转动管和所述边转动管绕自身轴心线相对转动连接。
进一步,为了保证对气囊的安全充气,防止气囊中进水,所述固定箱的内嵌箱固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防雨段和增高段,所述防雨段和所述增高段沿所述进气管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所述增高段向上延伸且连通于所述防雨段和所述气泵的输入端之间,所述增高段向下设置。
进一步,为了保证相邻两个箱体的限位连接,防止相邻两个箱体相脱离,相邻两个箱体中,其中一个的内壁上设置有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且与自身两侧存在间隔的限位滑口,另一个设置有滑动于所述限位滑口内的限位凸起。
进一步,为了保障向气囊充气时,浮箱内位于气囊外侧的部分空气排出到外界,以便气囊快速体型膨胀,三个所述浮箱上均设置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两端的孔口分别与外界和对应浮箱的内腔连通。
进一步,为了方便浮箱内气囊外侧的部分空气排出的外界,同时避免浮箱内进入大型颗粒杂质,导致气囊磨损,所述透气孔为细长条状。
进一步,为了驱动相邻两个浮箱相对转动,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油缸、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转动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固定箱铰接,活塞杆通过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固定箱铰接,所述第一连杆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边箱铰接。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巧妙,自动化程度高,将气囊设置于浮箱的内腔,防止气囊受到磨损,保障了桥体的安全使用,在装置用作架桥和渡船时,通过对气囊充气使浮箱的箱体相互远离以增加浮箱的宽度,从而增加了装置的载重量和承载面积,有利于提高运输效率。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第一实施例转动箱位于收纳位置后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A是图1的侧视图;
图2是图1的俯视图;
图3是图2的A-A向剖面图;
图4是第一实施例用做渡船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A是图4的侧视图;
图4B是图4的俯视图;
图5是第一实施例用做架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5A是图5的侧视图;
图5B是图5的俯视图;
图6是图5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的爆炸示意图;
图8是图7的A部放大图;
图9是图6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图10是图9的B部放大图;
图11是第一实施例转动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的爆炸示意图;
图13是图11另一视角的爆炸示意图;
图14是第一实施例固定箱内嵌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第一实施例固定箱内嵌箱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0、浮箱;200、箱体;201、内嵌箱;202、中筒箱;203、外套箱;300、转动组件;301、转动油缸;302、第一连杆;303、第二连杆;400、气囊;500、气泵;600、固定箱;601、第一凸轴;602、第二凸轴;603、套环;700、转动箱;701、转动轴;702、第三凸轴;800、内气管;900、中气管;901、中转动管;110、边气管;111、边转动管;120、进气管;121、防雨段;122、增高段;130、限位滑口;140、限位凸起;150、透气孔;160、水上航行组件;161、升降油缸;162、升降板;163、调向电机;164、水上航行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功能以及具体设计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第一实施例
如图1-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包括:
至少两个浮箱100,浮箱100均为中空的长条状且两侧齐平,相邻两个浮箱100转动连接,相邻两个浮箱100相对转动路径的两端位置分别为架桥位置和收纳位置,架桥位置的两个浮箱100沿二者长度方向依次连接,收纳位置的两个浮箱100沿二者高度方向依次堆叠;浮箱100均包括至少两个箱体200,箱体200沿浮箱100的宽度方向分布且依次密封套设连接以围合形成浮箱100的内腔,相邻两个箱体200沿浮箱100的宽度方向滑动连接以调节浮箱100的宽度;
转动组件300,转动组件300设置于相邻两个浮箱100之间以驱动二者沿浮箱100的宽度方向转动;
至少两个气囊400,气囊400一一对应设置于浮箱100的内腔,气囊400与浮箱100沿自身宽度方向端部位置的箱体200固定连接;
气泵500,气泵500的输入端与外界连通,输出端与气囊400连通。
该实施例的水陆两用桥中,浮箱100设置有至少两个,且宽度方向相互平行,两个浮箱100之间设置转动组件300,以控制两个浮箱100发生相对转动,当转动至收纳位置时,如图1所示,此时相互转动连接的两个浮箱100沿高度方向堆叠设置,以减小水陆两用桥的长度尺寸,方便将该水陆两用桥装于桥车上,桥车优选采用重卡汽车,通过桥车将该水陆两用桥运输至架桥位置;而当转动至架桥位置时,如图5所示,此时,相邻两个浮箱100的长度方向一致,各浮箱100依次连接,增大了水陆两用桥的长度尺寸,方便该两用桥在沟渠或者水面上架桥;此外,当两个浮箱100转动至其他位置时,如图4所示,此时水陆两用桥壳用做渡船,搭载人员和物资在水上航行,为了实现水上航行功能,在该水陆两用桥的两侧设置水上航行组件160,当转动至如图4所述的状态时,通过水上航行组件160提供该两用桥在水上航行的功能,从而克服水上障碍。
与现有技术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浮箱100均包括沿自身宽度方向分布的至少两个箱体200,通过至少两个箱体200组合形成浮箱100,且围合形成浮箱100的内腔,同时,在浮箱100的内腔中设置气囊400,通过气泵500对气囊400进行抽气或者充气,由于气囊400与浮箱100中位于端部位置的两个箱体200连接,在对气囊400抽气或者充气以调节气囊400体型尺寸的同时,带动浮箱100中的箱体200之间沿浮箱100的宽度方向相对滑动,具体而言,当对气囊400充气时,气囊400体型膨胀,促使多个箱体200相互远离,使得浮箱100的尺寸增加,从而增加了浮箱100的承载面积,同时由于浮箱100和气囊400的体型增大,使得水陆两用桥的载重量增大,方便承载更多的人员和物资,进而提高运输效率;而当气囊400进行抽气时,浮箱100中相邻箱体200之间相互靠近移动,使得浮箱100的宽度尺寸减小,从而减小该水陆两用桥的整体尺寸大小,方便收纳和搬运。
不仅如此,由于气囊400设置于浮箱100的内腔中,浮箱100优选采用金属如不锈钢材质,或者选用耐水耐腐蚀且具有一定结构强度的轻质塑料,如SMC、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等,气囊400材质优选防水帆布,在具有一定弹性功能基础上,耐水腐蚀,通过浮箱100的各个箱体200包围气囊400,从而达到保护气囊400的效果,避免了气囊400外露造成容易磨损而导致气囊400充气后极易发生漏气最终影响水陆两用桥的安全使用。
进一步的改进是,浮箱100设置有三个,分别为固定箱600和两个转动箱700,两个转动箱700分别转动于固定箱600的两端。
本实施例中,浮箱100共有三个,分别为一个固定箱600和两个转动箱700,固定箱600的长度大于两个转动箱700的长度之和,两个转动箱700分别转动于固定箱600的两端之间,转动组件300动作时,固定箱600的位置固定不变,转动箱700绕自身宽度方向转动于架桥位置和收纳位置之间,当转动箱700位于架桥位置时,固定箱600和两个转动箱700沿同一长度方向分布并组合形成桥体,相比于四个浮箱100组成的架桥,结构更稳固,相比于两个浮箱100组成的架桥,长度有所增加,方便跨越更宽的沟渠和路面凹坑;当转动箱700位于收纳位置时,转动箱700设置于固定箱600其中一端的正上方,如图1所示,此时该水陆两用桥长度尺寸减小,高度尺寸增加,方便该水陆两用桥的搬运移动。
进一步的改进是,各浮箱100均包括三个箱体200,三个箱体200分别为内嵌箱201、中筒箱202和外套箱203,中筒箱202的周向内壁、周向外缘分别与内嵌箱201的周向外缘、外套箱203的周向内壁密封连接。
也即,本实施例中,固定箱600和转动箱700均由三个箱体200所组成,三个箱体200分别为内嵌箱201、中筒箱202和外套箱203,其中,中筒箱202呈筒状结构,两侧敞口设置,内嵌箱201和外套箱203均一端敞口而另一端封闭设置,内嵌箱201的敞口侧与外套箱203的敞口侧正对设置,内嵌箱201的周向外缘与中筒箱202的周向内壁密封连接,中筒箱202的周向外缘与外套箱203的周向内壁密封连接,且内嵌箱201、中筒箱202和外套箱203之间沿浮箱100的长度方向相对滑动设置,气囊400的两端分别与内嵌箱201和外套箱203固定连接,气囊400充气后,体型膨胀,内嵌箱201和外套箱203相互远离,增加浮箱100的宽度尺寸,而气囊400抽气后,体型减小,使得内嵌箱201和外套箱203相互靠近,直至内嵌箱201的敞口侧抵接于外套箱203的封闭侧,如图3所示,此时内嵌箱201的大部分进入中筒箱202内侧,而中筒箱202进入外套箱203内侧,浮箱100的宽度尺寸降低至最小值,方便将该水陆两用桥收纳。
进一步的改进是,气泵500固定于固定箱600内且与固定箱600的内嵌箱201固定连接,气泵500连接有内气管800,内气管800具有进气口、中出气口和两个边出气口,进气口与外界连通,中出气口与固定箱600内的气囊400内腔连通,两个边出气口与两个转动箱700内的气囊400内腔一一对应且通过外气管单元连通。
具体的,如图3、图7和图9所示,气泵500固定于固定箱600的内腔中,并且与该浮箱100内嵌箱201的封闭侧内壁固定连接,如此,保护了气泵500,避免气泵500进水,同时缩减了该水陆两用桥的体型,避免气泵500设置在浮箱100外侧后容易受损以及占用部分空间后,影响使用;气泵500输出端连接内气管800,内气管800的其中一个输出端与固定箱600内的气囊400连通,而另外两个输出端固定于内嵌箱201的封闭侧,并通过两个外气管单元与两个转动箱700内的气囊400连通,如此,使得气泵500能够同时对三个气囊400进行抽气或者充气动作。
进一步的改进是,固定箱600的内嵌箱201固定有进气管120,进气管120包括防雨段121和增高段122,防雨段121和增高段122沿进气管120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增高段122向上延伸且连通于防雨段121和气泵500的输入端之间,防雨段121的入口向下设置。
具体的,如图3所示,进气管120的端部固定于固定箱600的内嵌箱201的封闭侧并且进气管120与气泵500的输入端连通,使得气泵500能够将外界空气引入到三个气囊400中进行充气操作,或者将三个气囊400中的空气排出到外界,以进行抽气操作;进气管120包括防雨段121和增高段122,其中增高段122能够增加进气管120远离内嵌箱201一端的高度位置,防止抽气时,气泵500引入水流,而防雨段121的入口向下设置,避免了装置在雨天使用时,雨水进入到进气管120内,如此,保证了气泵500的安全正常使用。
进一步的改进是,外气管单元设置于浮箱100的外侧,外气管单元包括中气管900和边气管110,中气管900的一端固定于固定箱600的内嵌箱201上且与其中一个边出气口连通,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中转动管901,边气管110的一端固定于转动箱700的内嵌箱201上且与转动箱700对应的气囊400连通,另一端固定连通有边转动管111,中转动管901与边转动管111密封连接且转动轴心线一致,中转动管901和边转动管111绕自身轴心线相对转动连接。
具体的,如图10所示,外气管单元包括中气管900和边气管110,中气管900和边气管110的材质与浮箱100的材质相同,均为耐磨硬质材料,防止受到磨损后破裂,中气管900的一端固定于固定箱600内嵌箱201的封闭侧,并且与内气管800连通,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中转动管901,中转动管901的轴心线与转动箱700的转动轴心线一致,边气管110的一端固定于转动箱700内嵌箱201的封闭侧并且与转动箱700内的气囊400连通,另一端固定连通有边转动管111,边转动管111的轴心线与转动箱700的转动轴心线一致,并且边转动管111的周向外缘与中转动管901的周向内壁密封连接,边转动管111与中转动管901围合形成连通于中气管900和边气管110之间的条形腔体,如此,使得转动箱700内侧的气囊400通过边气管110、条形腔体、中气管900和内气管800与气泵500的输入端连通;此外,由于中转动管901的轴心线、边转动管111的轴心线与转动箱700的转动轴心线一致,进一步保障了转动箱700的稳定转动。
此外,在固定箱600的外套箱203封闭侧固定有套环603,转动箱700的外套箱203封闭侧固定有转动轴701,转动轴701远离内嵌箱201的一端固定有转动凸盖,如图8所示,转动轴701密封穿设于套环603的内侧,套环603夹设于转动箱700的外套箱203封闭侧与转动凸盖之间,转动轴701、套环603二者的轴心线与转动箱700的转动轴心线重合,进一步保障了转动箱700的稳定转动。
进一步的改进是,相邻两个箱体200中,其中一个的内壁上设置有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且与自身两侧存在间隔的限位滑口130,另一个设置有滑动于限位滑口130内的限位凸起140。
具体的,如图9-图13所示,内嵌箱201端部靠近敞口侧位置设置有限位凸起140,中筒箱202端部内壁上设置有限位滑口130,与内嵌箱201上的限位凸起140滑动限位配合,中筒箱202端部涵盖设置有两个限位凸起140,外套箱203端部内壁上设置有两个限位滑口130,两个限位滑口130与上述两个限位凸起140一一对应且滑动限位配合,采用上述设计后,避免了向气囊400充气导致相邻两个箱体200之间相互脱离,通过限位凸起140和限位滑口130,限制了相邻两个箱体200的滑动范围,保证内嵌箱201的敞口侧和外套箱203的敞口侧始终与中筒箱202密封贴合连接。
进一步的改进是,转动组件300包括转动油缸301、第一连杆302和第二连杆303,转动油缸301的缸筒与固定箱600铰接,活塞杆通过第一连杆302与固定箱600铰接,第一连杆302通过第二连杆303与转动箱700铰接。
具体的,如图1、图6和图8所示,转动组件300设置于固定箱600的外套箱203和转动箱700的外套箱203之间,其中固定箱600的外套箱203封闭侧设置有第一凸轴601和第二凸轴602,第一凸轴601上设置有第一凸盖,第二凸轴602上设置有第二凸盖,转动油缸301的缸筒密封套设于第一凸轴601外且夹设于外套箱203和第一凸盖之间,第一连杆302密封套设于第二凸轴602外且夹设于外套箱203和第二凸盖之间,转动箱700的外套箱203上设置有第三凸轴702,第三凸轴702上设置有第三凸盖,第二连杆303密封套设于第三凸轴702外且夹设于外套箱203和第三凸盖之间。当转动油缸301驱动自身活塞杆伸缩移动时,其缸筒方向发生转动且带动第一连杆302和第二连杆303发生相对转动,进而带动转动箱700在固定箱600的端部稳定转动。
水上航行组件160共有两个,分别设置于固定箱600内嵌箱201的封闭侧和外套箱203的封闭侧,水上航行组件160包括固定于固定箱600上且向下设置的两个升降油缸161,升降油缸161的活塞杆通过升降板162固定有调向电机163,调向电机163通过调向架连接有水上航行器164。
当水陆两用桥收纳时,升降油缸161带动升降板162上移,使水上航行器164移动至固定箱600底面所在平面的上方,以减小装置的体型,同时避免装置移动式水上航行器164受损,而当水陆两用桥用作如图4所示的渡船时,升降油缸161带动升降板162下降,使得水上航行器164移动至固定箱600底面所在平面的下方,此时水上航行器164位于水面下方,其运行后产生驱动水陆两用桥在水上航行的动力,此外,通过调向电机163可调整水上航行器164的方向,进而调整水上航行驱动力作用方向,使得装置用作渡船时,能够调整行驶方向。
第二实施例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基于第一实施例,区别在于,三个浮箱100上均设置有透气孔150,透气孔两端的孔口分别与外界和对应浮箱100的内腔连通。
具体的,透气孔150均设置于三个外套箱203封闭侧的顶部,且为细长条状。
采用上述设计后,在对气囊400进行抽气和充气时,气囊400的体型发生改变,方便外界的空气通过透气孔150进入浮箱100内腔或者浮箱100内腔中位于气囊400外侧的空气通过透气孔150排放到外界,如此,方便气囊400的体型膨胀或者收缩;而透气孔150设置在外套箱203的顶部,减少了外套箱203内进水的可能,透气孔150采用长条状的设计,一方面方便浮箱100内腔与外界连通,另一方面,避免浮箱100内进入大型硬质颗粒物,与浮箱100内的气囊400接触,导致气囊400磨损破裂。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两个浮箱,所述浮箱均为中空的长条状且两侧齐平,相邻两个浮箱转动连接,相邻两个浮箱相对转动路径的两端位置分别为架桥位置和收纳位置,架桥位置的两个浮箱沿二者长度方向依次连接,收纳位置的两个浮箱沿二者高度方向依次堆叠;所述浮箱均包括至少两个箱体,所述箱体沿所述浮箱的宽度方向分布且依次密封套设连接以围合形成所述浮箱的内腔,相邻两个箱体沿所述浮箱的宽度方向滑动连接以调节所述浮箱的宽度;
转动组件,所述转动组件设置于相邻两个浮箱之间以驱动二者沿所述浮箱的宽度方向转动;
至少两个气囊,所述气囊一一对应设置于所述浮箱的内腔,所述气囊与所述浮箱沿自身宽度方向端部位置的箱体固定连接;
气泵,所述气泵的输入端与外界连通,输出端与所述气囊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浮箱设置有三个,分别为固定箱和两个转动箱,两个所述转动箱分别转动于所述固定箱的两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各浮箱均包括三个箱体,三个所述箱体分别为内嵌箱、中筒箱和外套箱,所述中筒箱的周向内壁、周向外缘分别与所述内嵌箱的周向外缘、所述外套箱的周向内壁密封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气泵固定于所述固定箱内且与所述固定箱的内嵌箱固定连接,所述气泵连接有内气管,所述内气管具有进气口、中出气口和两个边出气口,所述进气口与外界连通,所述中出气口与所述固定箱内的气囊内腔连通,两个所述边出气口与两个所述转动箱内的气囊内腔一一对应且通过外气管单元连通。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气管单元设置于所述浮箱的外侧,所述外气管单元包括中气管和边气管,所述中气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固定箱的内嵌箱上且与其中一个边出气口连通,另一端固定连通有中转动管,所述边气管的一端固定于所述转动箱的内嵌箱上且与所述转动箱对应的气囊连通,另一端固定连通有边转动管,所述中转动管与所述边转动管密封连接且转动轴心线一致,所述中转动管和所述边转动管绕自身轴心线相对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箱的内嵌箱固定有进气管,所述进气管包括防雨段和增高段,所述防雨段和所述增高段沿所述进气管的长度方向依次连接,所述增高段向上延伸且连通于所述防雨段和所述气泵的输入端之间,所述防雨段的入口向下设置。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相邻两个箱体中,其中一个的内壁上设置有沿自身宽度方向延伸且与自身两侧存在间隔的限位滑口,另一个设置有滑动于所述限位滑口内的限位凸起。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浮箱上均设置有透气孔,所述透气孔两端的孔口分别与外界和对应浮箱的内腔连通。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气孔为细长条状。
10.如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式水陆两用桥,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组件包括转动油缸、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转动油缸的缸筒与所述固定箱铰接,活塞杆通过所述第一连杆与所述固定箱铰接,所述第一连杆通过所述第二连杆与所述转动箱铰接。
CN202322201804.5U 2023-08-15 2023-08-15 充气式水陆两用桥 Active CN2205650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1804.5U CN220565038U (zh) 2023-08-15 2023-08-15 充气式水陆两用桥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01804.5U CN220565038U (zh) 2023-08-15 2023-08-15 充气式水陆两用桥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65038U true CN220565038U (zh) 2024-03-08

Family

ID=900877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01804.5U Active CN220565038U (zh) 2023-08-15 2023-08-15 充气式水陆两用桥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650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045716A1 (en) Buoyant track amphibious transporter
CN105691561B (zh) 一种便携充气式水上移动平台
FI84331C (fi) Katamaran-luftkuddefartyg.
CA2116610A1 (en) Propulsion system for ships, in particular a propulsion system that includes a rudder propeller
CN103702898B (zh) 用于海上救援的充气式可漂浮救生筏
AU2005319622B2 (en) Ocean-going vessels
CN112874692A (zh) 一种可拆卸折叠充气双体无人艇
CN112758334B (zh) 一种水空跨介质发动机及具有发动机的跨介质航行器
CN202151995U (zh) 水陆两栖汽车
CN220565038U (zh) 充气式水陆两用桥
CN211138945U (zh) 一种两栖式抢险导水设备
US8262424B1 (en) System and related methods for marine transportation
JPH01311981A (ja) 潜水船
CN216128436U (zh) 一种飞翼一体三栖无人机
CN205499283U (zh) 一种便携充气式水上移动平台
US6619220B1 (en) Hybrid SES/hovercraft with retractable skirt system
CN208789901U (zh) 一种带有助浮结构的运输装置
CN115946826A (zh) 一种水上多人救援器
CN204124315U (zh) 一种运行平稳的不沉环保船
CN220565040U (zh) 宽度可调的水陆两用桥体结构
CN115140279A (zh) 一种新型水下滑翔机器人
CN201873939U (zh) 隐藏浮桥装置
CN2217571Y (zh) 人力旅游潜器
CN220555781U (zh) 一种水陆两用桥体支撑辅助结构
CN217496508U (zh) 一种用于潜航器的分布式浮力系统及潜航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