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2070U - 空气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气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2070U
CN220552070U CN202322232773.XU CN202322232773U CN220552070U CN 220552070 U CN220552070 U CN 220552070U CN 202322232773 U CN202322232773 U CN 202322232773U CN 220552070 U CN220552070 U CN 22055207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air treatment
air inlet
piece
assemb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3277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庆河
邱水兵
刘高源
潘文康
康瑞祥
王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Environment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3277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7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207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207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上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壳体、第一进风部、第二进风部、底座组件和空气处理组件;壳体上设置有出风部;第一进风部设于壳体的外周面;第二进风部设于壳体的底部;底座组件设置于壳体的底部,底座组件被配置为将壳体悬空,以使第二进风部与外界连通;空气处理组件设于壳体内,空气处理组件分别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

Description

空气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空气处理设备的进风量受限于进风部的布局,进风量较小,进而使空气处理设备的对空气的净化、温度或者湿度调节的处理能力较弱,空气处理设备的工作效率难以提升。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设备,该空气处理设备包括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气流能够从多个方向流入空气处理组件,至少解决了相关技术中进风量较小、空气处理设备的工作效率不高的问题。
为此,本申请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设备。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该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壳体、第一进风部、第二进风部、底座组件和空气处理组件;壳体上设置有出风部;第一进风部设于壳体的外周面;第二进风部设于壳体的底部;底座组件设置于壳体的底部,底座组件被配置为将壳体悬空,以使第二进风部与外界连通;空气处理组件设于壳体内,空气处理组件分别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
在该技术方案中,该空气处理设备包括:壳体、第一进风部、第二进风部、底座组件和空气处理组件。壳体用于保护空气处理设备内部的零部件,并且壳体上可以设有操作按钮和显示面板,以控制空气处理设备工作。壳体上设置有出风部,经过空气处理组件处理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排出空气处理设备。
进一步地,空气可以通过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进入空气处理设备的壳体内,第一进风部设于壳体的外周面,第二进风部设于壳体的底部,具体地,第二进风部设有进风口,空气可以通过进风口进入壳体,以使空气处理设备可以在壳体的外周面和底部方向上都可以实现进风,与相关技术中,只能在壳体外周面上单一方向的进风相比,多个方向的进风增大了空气处理设备的进风量,增大了整体的进风面积,提高了进风效率,进而提升了空气处理设备的处理能力和净化空气时的容尘量。
进一步地,底座组件设置于壳体的底部,底座组件为壳体提供结构支撑,并被配置为将壳体悬空,具体地,壳体沿高度方向产生的悬空距离在5mm至40mm之间,使壳体与底座组件之间存在空间,以使第二进风部与外界连通,外界的空气可以通过上述空间从第二进风部进入壳体内。
进一步地,空气处理组件设于壳体内,空气处理组件可以对进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处理,示例性地,空气处理组件可以对进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处理,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和灰尘,或者可以调整空气的湿度或者温度。空气处理组件分别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使空气处理组件可以在对通过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进入壳体的空气即刻进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空气处理组件分别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分别向壳体内投影,上述投影基本落入空气处理组件的范围内,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进入的气流均可以直接作用于空气处理组件,以避免空气处理组件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错位而影响空气处理设备的效率。
可以理解,由于第二进风部设置于壳体的底部,并且悬空壳体以使第二进风部与外界连通,因此,从外观上不容易观察到第二进风部,相当于将第二进风部隐藏设置,既扩大了壳体的进风面积,又不影响壳体外观面的美观度,使壳体保持原有的工业设计风格。
如此,壳体上设置有出风部,第一进风部设于壳体的外周面,第二进风部设于壳体的底部,底座组件设置于壳体的底部,底座组件被配置为将壳体悬空,以使第二进风部与外界连通,空气处理组件设于壳体内,空气处理组件分别与第一进风部和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使空气处理设备可以在壳体的外周面和底部方向上都可以实现进风,空气处理组件对进入壳体内的空气进行处理,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排出空气处理设备,提升了空气处理设备的空气处理能力和净化空气时的容尘量。
另外,本申请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气处理设备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组件包括:第一空气处理件和第二空气处理件;第一空气处理件形成有过风腔,第一空气处理件环绕于第一进风部的内侧;第二空气处理件位于过风腔的进风端,并盖设于第二进风部。
如此,第一空气处理件形成有过风腔,第一空气处理件环绕于第一进风部的内侧;第二空气处理件位于过风腔的进风端,并盖设于第二进风部,使第一空气处理件和第二空气处理件处理后的空气都可以通过过风腔进入风机组件。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二空气处理件位于过风腔内,并与所第一空气处理件的内周面之间有预设间距。
如此,第二空气处理件位于过风腔内,并与所第一空气处理件的内周面之间有预设间距,减少空气处理组件的占用空间,优化第一空气处理件的进风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预设间距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
如此,预设间距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优化了第一空气处理件和第二空气处理件的进风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第一进风部包括多个进风孔,空气可以通过多个进风孔进入壳体内;多个进风孔中任一个进风孔的孔径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8mm。
如此,空气可以通过多个进风孔进入壳体内,多个进风孔中任一个进风孔的孔径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8mm,使进风孔对从第一进风部的进入的空气产生较低的阻力,使进入第一空气处理件的空气更加柔和,也不会由于进风孔产生的阻力过大而影响进入第一进风部的进风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第一盖体和第二盖体;第一盖体盖设于第一空气处理件,第一盖体包括避让过风腔的第一通口;第二盖体设有安装槽,第一空气处理件置于安装槽内,第二盖体包括避让过风腔的第二通口,第二通口处成有向过风腔内延伸的支撑部,第二空气处理件固定于支撑部。
如此,第一盖体、第二盖体能够将第一空气处理件和第二空气处理件进行组合定位安装,保证了第一空气处理件和第二空气处理件在具有一定空气压力的气体流经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此外,第一盖体、第二盖体将第一空气处理件和第二空气处理件集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便于定期更换或者清洁。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组件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或第一空气处理件为空气净化件、空气湿度调节件或空气温度调节件中的一种,第二空气处理件为空气净化件、空气湿度调节件或空气温度调节件中的另两种中的任一种。
如此,第一空气处理件和第二空气处理件分别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任意两种,使第一空气处理件和第二空气处理件可以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湿度调节或者温度调节。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风机组件,风机组件设于壳体内,风机位于出风部和空气处理组件之间,过风腔的出风端朝向风机组件,风机组件将空气处理组件处理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排出空气处理设备。
如此,风机组件设于壳体内,且位于出风部和空气处理组件之间,过风腔的进风端朝向风机组件,使空气处理组件处理后的空气通过过风腔进入风机组件,进而风机组件将空气处理组件处理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排出空气处理设备。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密封件,密封件设于空气处理组件和风机组件之间。
如此,密封件设于空气处理组件和风机组件之间,对空气处理组件和风机组件的连接位置进行密封,避免处理后的空气泄漏到壳体内形成浪费。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底座组件包括:多个支撑件和移动装置;多个支撑件中任一支撑件的一端与壳体连接;支撑件的另一端设于移动装置,支撑件将壳体悬置于移动装置,壳体与移动装置之间形成进风区域,气流通过进风区域进入第二进风部。
如此,移动装置可以使空气净化装置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进行工作实现多点净化。多个支撑件中任一支撑件的一端与壳体连接,支撑件的另一端设于移动装置,支撑件将壳体悬置于移动装置,使壳体与移动装置之间有间距,气流通过壳体与移动装置之间形的进风区域进入第二进风部。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移动装置还包括导风部,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导风部的一侧,导风部的周侧壁被构造为向支撑件的一侧收缩的倾斜壁面。
如此,移动装置的导风部可以使气体流动顺畅,避免气流从外界环境中流入第二进风部的过程中产生噪声,提成了空气处理设备的产品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激光测距装置;激光测距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激光测距装置位于进风区域内,激光测距装置可以通过多个支撑件中相邻两个支撑件之间的空间对外部环境进行测距。
如此,激光测距装置设置于移动装置同时位于进风区域内,激光测距装置可以利用多个支撑件中相邻两个支撑件之间的进风区域对外部环境进行测距,从而使该进风区域不仅可以进风,还可以作为激光测距装置的探测窗口,以使移动装置能够根据激光测距装置的测距结果更加精准地避让障碍物。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采集模块,采集模块设置于移动装置的侧部,采集模块用于采集空气处理设备所处环境中的障碍物信息,激光测距装置靠近采集模块设置。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支撑件的壁面与激光测距装置的中心之间的最大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小于等于90°。
如此,支撑件的壁面与激光测距装置的中心之间的最大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小于等于90°,支撑件不会过多的影响激光测距装置的探测范围,使激光测距装置可以获得更宽阔的视野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个技术方案中,可选地,支撑件的壁面包括沿移动装置的周向相对第一壁和第二壁,第一壁和第二壁自靠近激光测距装置的一端向远离激光测距装置的一端相远离,第一壁与第二壁的延长线形成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取值范围为50°至55°。
如此,支撑件的第一壁和第二壁的延长线形成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取值范围为50°至55°,减小了激光测距装置发射出的探测信号在支撑件上述两个壁面上产生的反射,降低了探测信号反射至激光测距装置对其造成的信号干扰。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沿图1中A-A向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沿图2中B-B向的剖视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7示出了沿图6中C-C向的剖视图;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之五。
其中,图1至图10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空气处理设备,100壳体,110出风部,200第一进风部,210进风孔,300第二进风部,310进风口,400底座组件,410支撑件,412第一壁,414第二壁,420移动装置,422导风部,500空气处理组件,510第一空气处理件,511过风腔,512出风端,513进风端,520第二空气处理件,530第一盖体,531第一通口,540第二盖体,541安装槽,542第二通口,543支撑部,550密封件,600风机组件,700激光测距装置,800采集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0描述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空气处理设备1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10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气处理设备10,该空气处理设备10包括:壳体100、第一进风部200、第二进风部300、底座组件400和空气处理组件500;壳体100上设置有出风部110;第一进风部200设于壳体100的外周面;第二进风部300设于壳体100的底部;底座组件400设置于壳体100的底部,底座组件400被配置为将壳体100悬空,以使第二进风部300与外界连通;空气处理组件500设于壳体100内,空气处理组件500分别与第一进风部200和第二进风部300相对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该空气处理设备10包括:壳体100、第一进风部200、第二进风部300、底座组件400和空气处理组件500。壳体100用于保护空气处理设备10内部的零部件,并且壳体100上可以设有操作按钮和显示面板,以控制空气处理设备10工作。壳体100上设置有出风部110,经过空气处理组件500处理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110排出空气处理设备10。
进一步地,空气可以通过第一进风部200和第二进风部300进入空气处理设备10的壳体100内,第一进风部200设于壳体100的外周面,第二进风部300设于壳体100的底部,具体地,第二进风部300设有进风口310,空气可以通过进风口310进入壳体100,以使空气处理设备10可以在壳体100的外周面和底部方向上都可以实现进风,与相关技术中,只能在壳体外周面上单一方向的进风相比,多个方向的进风增大了空气处理设备10的进风量,增大了整体的进风面积,提高了进风效率,进而提升了空气处理设备10的处理能力(净化能力、湿度或者温度调整能力中的一种或者多种能力)和净化空气时的容尘量。
进一步地,底座组件400设置于壳体100的底部,底座组件400为壳体100提供结构支撑,并被配置为将壳体100悬空,具体地,壳体100沿高度方向产生的悬空距离在5mm至40mm之间,使壳体100与底座组件400之间存在空间,以使第二进风部300与外界连通,外界的空气可以通过上述空间从第二进风部300进入壳体100内。
进一步地,空气处理组件500设于壳体100内,空气处理组件500可以对进入壳体100内的空气进行处理,示例性地,空气处理组件500可以对进入壳体100内的空气进行处理,过滤掉空气中的杂质和灰尘,或者可以调整空气的湿度或者温度。空气处理组件500分别与第一进风部200和第二进风部300相对设置,使空气处理组件500可以在对通过第一进风部200和第二进风部300进入壳体100的空气即刻进行处理。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空气处理组件500分别与第一进风部200和第二进风部300相对设置,可以理解为第一进风部200和第二进风部300分别向壳体100内投影,上述投影基本落入空气处理组件500的范围内,从第一进风部200和第二进风部300进入的气流均可以直接作用于空气处理组件500,以避免空气处理组件500与第一进风部200和第二进风部300错位而影响空气处理设备10的效率。
可以理解,由于第二进风部300设置于壳体100的底部,并且悬空壳体100以使第二进风部300与外界连通,因此,从外观上不容易观察到第二进风部300,相当于将第二进风部300隐藏设置,既扩大了壳体100的进风面积,又不影响壳体100外观面的美观度,使壳体100保持原有的工业设计风格。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部200形成于壳体100的主体部分,以及能够从主体部分上拆卸下来的盖体,也即第一进风部同时形成于壳体100的主体部分和盖体。壳体100上设有拆卸窗口,盖体能够可拆卸地盖设于拆卸窗口,当盖体从拆卸窗口拆卸下来的情况下,可以将空气处理组件500从壳体100内拿取出来并进行更换。
进一步地,第一进风部200可以为设置于壳体100的进风区域,该进风区域可以通过在壳体100上镂空密集、规则的通孔形成。
如此,壳体100上设置有出风部110,第一进风部200设于壳体100的外周面,第二进风部300设于壳体100的底部,底座组件400设置于壳体100的底部,底座组件400被配置为将壳体100悬空,以使第二进风部300与外界连通,空气处理组件500设于壳体100内,空气处理组件500分别与第一进风部200和第二进风部300相对设置。使空气处理设备10可以在壳体100的外周面和底部方向上都可以实现进风,空气处理组件500对进入壳体100内的空气进行处理,净化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110排出空气处理设备10,提升了空气处理设备10的空气处理能力和净化空气时的容尘量。
另外,本申请提供的上述实施例中的空气处理设备10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空气处理组件500包括: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形成有过风腔511,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环绕于第一进风部200的内侧;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位于过风腔511的进风端513,并盖设于第二进风部300。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组件500包括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都可以对进入空气处理组件500的空气进行处理。
进一步地,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形成有过风腔511,过风腔511避让气流,使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处理后的空气可以通过过风腔511毫无遮挡地进入风机组件600。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环绕于第一进风部200的内侧。
示例性地,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可以是两端开口中部镂空的筒状结构,也即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水平截面可以为环形,也可以是部分半环,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形状与于第一进风部200在壳体100上设置的形状适配。
进一步地,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位于过风腔511的进风端513,并盖设于第二进风部300,使空气通过第二进风部300进入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后,可以通过过风腔511毫无遮挡地进入风机组件600。
如此,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形成有过风腔511,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环绕于第一进风部200的内侧;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位于过风腔511的进风端513,并盖设于第二进风部300,使第一空气处理件和第二空气处理件处理后的空气都可以通过过风腔511进入风机组件60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位于过风腔511内,并与所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内周面之间有预设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位于过风腔511内,即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位于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围合形成的过风腔511内,以优化空气处理组件500的结构,减少空气处理组件500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与所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内周面之间有预设间距,避免第二空气处理件520遮挡部分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导致第一空气处理件510与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对应部分范围内进入的空气,受到第二空气处理件520的阻碍,影响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进风效果。
如此,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位于过风腔511内,并与所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内周面之间有预设间距,减少空气处理组件500的占用空间,优化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进风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7所示,预设间距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
在该实施例中,预设间距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一方面,留有充足的预设间距,保证了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与第一空气处理件510之间有充足的进风空间,避免影响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进风效果;另一方面,避免预设间距过大造成第二空气处理件520的迎风面积过小,影响第二空气处理件520的进风效果。
如此,预设间距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优化了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的进风效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9所示,第一进风部200包括多个进风孔210,空气可以通过多个进风孔210进入壳体100内;多个进风孔210中任一个进风孔210的孔径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8mm。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进风部200包括多个进风孔210,上述多个进风孔210可以规则地、密集地排布于壳体100,进而使第一进风部200的进风位置更加均匀。
进一步地,多个进风孔210中任一个进风孔210的孔径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8mm,使空气穿过上述尺寸的进风孔210时会受到较低的阻力,阻力使进风产生大约5Pa至25Pa的压降,使通过第一进风部200进入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空气更加柔和,进而使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处理效果更好。
如此,空气可以通过多个进风孔210进入壳体100内,多个进风孔210中任一个进风孔210的孔径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8mm,使进风孔210对从第一进风部200的进入的空气产生交底的阻力,使进入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空气更加柔和,也不会由于进风孔210产生的阻力过大而影响进入第一进风部200的进风量。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图7和图8所示,空气处理组件500还包括:第一盖体530和第二盖体540;第一盖体530盖设于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第一盖体530包括避让过风腔511的第一通口531;第二盖体540设有安装槽541,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置于安装槽541内,第二盖体540包括避让过风腔511的第二通口542,第二通口542处形成有向过风腔511内延伸的支撑部543,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固定于支撑部543。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组件500还包括第一盖体530和第二盖体540,第一盖体530盖设于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第一盖体530包括避让过风腔511的第一通口531,使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处理后的空气进入过风腔511后,可以通过第一通口531流出空气处理组件500。同时,第一盖体530对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的出风端512进行了定位。
进一步地,第二盖体540设有安装槽541,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置于安装槽541内,以使第二盖体540对第一空气处理件510靠近进风端513的一侧进行定位。如此,第一空气处理件510能够稳定地置于第一盖体530和第二盖体540限定的空间内。
进一步地,第二通口542处形成有向过风腔511内延伸的支撑部543,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固定于支撑部543。
具体地,该支撑部543可以构造自第二通口542向内延伸的一圈支撑筋,第二空气处理件520的侧壁与支撑部543连接。
具体地,为了保证第二盖体540对第二空气处理件520的支撑强度,支撑部543可以构造为槽型,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容置在该支撑部543内,该支撑部543的槽型底面可以设置为网状结构,从而不影响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处理后的空气流入过风腔511。
可以理解,通过将第一盖体530盖卡设于第一空气处理件510,第二盖体540卡设于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能够将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组合为一个整体结构,便于拆卸和更换。
如此,第一盖体530、第二盖体540能够将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进行组合定位安装,保证了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在具有一定空气压力的气体流经时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此外,第一盖体530、第二盖体540将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集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便于定期更换或者清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7和图8所示,空气处理组件500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或第一空气处理件510为空气净化件、空气湿度调节件或空气温度调节件中的一种,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为空气净化件、空气湿度调节件或空气温度调节件中的另两种中的任一种。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组件500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可以对进入空气处理组件500的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湿度调节或者温度调节。
可选地,空气处理组件500为空气净化组件,该空气净化组件可以为HEPA过滤件(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rrestance,高效微粒过滤器)。
可选地,空气处理组件500为加湿组件,该加湿组件可以为湿帘,进一步地,该空气处理设备10可以配置有水箱,以为湿帘供水,从而将湿润的空气吹入环境。
可选地,空气处理组件500为除湿组件,该除湿组件可以为具有集水、吸水功能的组件。
可选地,空气处理组件500为加热组件,该加热组件可以由电加热管或者电加热网组成。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空气处理件510为空气净化件、空气湿度调节件或空气温度调节件中的一种,第二空气处理件520为空气净化件、空气湿度调节件或空气温度调节件中的另两种中的任一种,使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分别实现净化处理、湿度调节或者温度调节的功能。
示例性地,当第一空气处理件510为空气净化件的情况下,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可以为湿帘,这样可以在净化空气的同时,对空气进行加湿,丰富空气处理设备10的使用场景。
如此,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分别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任意两种,使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可以对空气进行净化处理、湿度调节或者温度调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风机组件600,风机组件600设于壳体100内,风机位于出风部110和空气处理组件500之间,过风腔511的出风端512朝向风机组件600,风机组件600将空气处理组件500处理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110排出空气处理设备10。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风机组件600,风机组件600可以形成空气流动的负压,从而抽吸壳体100内的空气,风机组件600设于壳体100内,风机位于出风部110和空气处理组件500之间,过风腔511的进风端513朝向风机组件600,使空气处理组件500处理后的空气通过过风腔511进入风机组件600,进而风机组件600将空气处理组件500处理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110排出空气处理设备10。
如图2所示,风机组件600设置于壳体100内部靠近出风口的位置,空气处理组件500的上方即为由风机组件600形成的用于驱动空气流通的装置,如图2示出的空气流动方向。空气从空气处理组件500的四周、底部流入从而完成空气处理,再进一步流经风机组件600的风轮、风道,最后从空气处理设备10的环形出风口流出。
如此,风机组件600设于壳体100内,且位于出风部110和空气处理组件500之间,过风腔511的进风端513朝向风机组件600,使空气处理组件500处理后的空气通过过风腔511进入风机组件600,进而风机组件600将空气处理组件500处理后的空气通过出风部110排出空气处理设备1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6、图7和图8所示,空气处理组件500还包括密封件550,密封件550设于空气处理组件500和风机组件600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组件500还包括密封件550,示例性地,密封件550可以为密封海绵。密封件550设于空气处理组件500和风机组件600之间。
具体地,密封件550设于上述第一盖体530和风机组件600之间,以对空气处理组件500和风机组件600的连接位置进行密封,避免空气处理组件500处理后的空气通过上述连接位置泄漏到壳体100内,即降低了空气处理设备10的处理效率,又影响壳体100内其他零部件的工作运行。
如此,密封件550设于空气处理组件500和风机组件600之间,对空气处理组件500和风机组件600的连接位置进行密封,避免处理后的空气泄漏到壳体100内形成浪费。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图3、图4、图5和图9所示,底座组件400包括:多个支撑件410和移动装置420;多个支撑件410中任一支撑件410的一端与壳体100连接;支撑件410的另一端设于移动装置420,支撑件410将壳体100悬置于移动装置420,壳体100与移动装置420之间形成进风区域,气流通过进风区域进入第二进风部300。
在该实施例中,底座组件400包括多个支撑件410和移动装置420,具体地,移动装置420含有驱动轮、从动轮、电池、齿轮箱和控制电路板等结构,控制装置能够控制驱动轮运动从而使空气净化装置产生位移,以便其可以根据用户需求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进行工作,实现多点净化。
进一步地,多个支撑件410中任一支撑件410的一端与壳体100连接,支撑件410的另一端设于移动装置420,支撑件410为壳体100提供结构支撑,支撑件410将壳体100悬置于移动装置420,使壳体100与移动装置420之间有间距,进而使壳体100与移动装置420之间形成进风区域,气流通过进风区域进入第二进风部300。
进一步地,支撑件410可以设置为中空结构,该中空结构可以布置电连接的线路,从而使壳体100内零部件与移动装置420内的控制装置、电池等实现电连接。
示例性地,多个支撑件410的数量可以是4个。可以理解,支撑件410的数量越多,其支撑效果越好,但是其对第二进风部300的进风量的影响越大。在支撑件410采用强度较大的材料的情况下,可以相应减少支撑件410的数量。
可以理解,多个支撑件410将进风区域分成多个子进风区域,使空气从不同方向进入第二进风部300,进而使进入第二进风部300的空气更加均匀。
如此,移动装置420可以使空气净化装置移动至不同的位置进行工作实现多点净化。多个支撑件410中任一支撑件410的一端与壳体100连接,支撑件410的另一端设于移动装置420,支撑件410将壳体100悬置于移动装置420,使壳体100与移动装置420之间有间距,气流通过壳体100与移动装置420之间形成的进风区域进入第二进风部30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移动装置420还包括导风部422,支撑件410设置于所述导风部422的一侧,导风部422的周侧壁被构造为向支撑件410的一侧收缩的倾斜壁面。
在该实施例中,移动装置420还包括导风部422,该导风部422位于移动装置420靠近支撑件的一侧,也即支撑件410设置于导风部422上,导风部422的周侧壁自远离支撑件410的一侧向靠近支撑件410的一侧收缩,以使得导风部422的周侧壁为倾斜设置的壁面。该倾斜设置的壁面,能够使空气处理设备10周边的气流顺畅地进入至支撑件410支撑出的悬空空间内,避免了气流流向悬空空间并进入第二进风部300的过程中遇阻产生噪声和流速损失。
如此,移动装置420的导风部422可以使气体流动顺畅,避免气流从外界环境中流入第二进风部300的过程中产生噪声,提成了空气处理设备10的产品性能。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图5和图10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激光测距装置700;激光测距装置700设置于移动装置420,激光测距装置700位于进风区域内,激光测距装置700可以通过多个支撑件410中相邻两个支撑件410之间的空间对外部环境进行测距。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激光测距装置700,示例性地,激光测距装置700可以是雷达、激光雷达(LiDAR)、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和惯性测量单元(IMU)等传感器雷达、激光雷达(LiDAR)、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和惯性测量单元(IMU)等传感器。
具体地,激光测距装置700设置在移动装置420靠近其前进方向的一侧,以便激光测距装置700可以获得移动装置420前进方向上更宽阔的视野。如图10所示,激光测距装置700对移动装置420的前进方向的探测角度为∠b,其中,∠b的取值范围为大于等于90°,将该探测角度取值为大于等于90°,有助于激光测距装置700获得更为广阔的探测视野,有助于识别移动装置420前进方向上的障碍物。
进一步地,激光测距装置700位于进风区域内,激光测距装置700可以通过多个支撑件410中相邻两个支撑件410之间的空间对外部环境进行测距、识别周围环境地形和障碍物信息。
可以理解,环境中高度较低的范围内的障碍物相对较多,激光测距装置700位于空气处理设备10靠近底部的位置,可以供空气处理设备10的控制装置更加精准的确定出环境中的障碍物,以使空气处理设备10可以在移动过程中,根据激光测距装置700测距结果更加精准地避让障碍物。
如此,激光测距装置700设置于移动装置420同时位于进风区域内,激光测距装置700可以利用多个支撑件410中相邻两个支撑件410之间的进风区域对外部环境进行探测,从而使该进风区域不仅可以进风,还可以作为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探测窗口,以使移动装置420能够根据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测距结果更加精准地避让障碍物。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采集模块800,采集模块800设置于移动装置420的侧部,采集模块800用于采集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环境中的障碍物信息,激光测距装置700靠近采集模块800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空气处理设备10还包括采集模块800,采集模块800设置于移动装置420的侧部,采集模块800用于采集空气处理设备10所处环境中的障碍物信息,使空气处理设备10可以在移动的过程中,根据采集模块800获取到的障碍物信息避让障碍物,激光测距装置700靠近采集模块800设置,便于将激光测距装置700测距的结果传送到采集模块800。
采集模块800可以为线激光传感器,该采集模块800的数量为两个,对称设置于移动装置420的朝向移动方向的侧壁上。
采集模块800与激光测距装置700均可以对空气处理设备10中的环境信息(障碍物、墙壁等)进行采集,采集模块800和激光测距装置700均可以在移动装置420移动时获取上述环境信息,并将上述环境信息传送给空气处理设备10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通过上述环境信息可以建立环境地图并以此确定空气处理设备的行走路线,以控制移动装置420按照该路线移动。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410的壁面与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中心之间的最大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小于等于90°。
在该实施例中,激光测距装置700对其四周发射探测信号,支撑件410的壁面与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中心之间的最大夹角为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为沿移动装置420的周向上,支撑件410的壁面上相距最远的两个点与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中心之间形成的角度。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小于等于90°,也即支撑件410对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最大遮挡角度小于等于90°,以减小支撑件410对激光测距装置700发射探测信号的遮挡,使激光测距装置700可以获得更宽阔的视野范围,进而使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扫描结果更加准确。
可以理解,由于支撑件410对壳体100的支撑形成悬空空间,激光测距装置700发出的探测信号被支撑件410遮挡,因此,支撑件410的壁面与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中心之间的形成最大夹角的第一夹角α决定了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探测范围。在支撑件410为一个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夹角可以在上述取值范围内选取较大值,以保证支撑件410对壳体100的支撑,在支撑件410为多个的情况下,上述第一夹角可以在上述范围内取较小值,以保证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探测范围。
如图10所示,支撑件410的数量为多个,上述支撑件410的壁面与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中心之间形成的第一夹角α的取值范围为15°至60°,以保证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探测范围。
如此,支撑件410的壁面与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中心之间的最大夹角为第一夹角,第一夹角的取值范围为小于等于90°,支撑件410不会过多的影响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探测范围,使激光测距装置700可以获得更宽阔的视野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可选地,如图10所示,支撑件410的壁面包括沿移动装置420的周向相对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自靠近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一端向远离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一端相远离,第一壁412与第二壁414的延长线形成的夹角为第二夹角,第二夹角的取值范围为50°至55°。
在该实施例中,支撑件410包括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上述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自靠近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一端向远离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一端相远离,也即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之间的距离逐渐增大,支撑件410呈自靠近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一端向远离激光测距装置700的一端逐渐增宽的形状,从而使支撑件410的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的尽可能地接近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探测信号的传播方向,以减小激光测距装置700发射出的探测信号在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上产生反射,降低反射返回的反射信号对激光测距装置700的干扰和影响,提高激光测距装置700探测结果的准确性。
如图10所示,支撑件410的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的延长线形成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θ,需要说明的是,激光测距装置700发射出的探测信号在遇到支撑件410的情况下会发生反射,将第二夹角θ的取值范围限定在50°至55°,使支撑件410的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尽可能地接近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探测信号的传播方向,降低自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的壁面反射的反射信号对激光测距装置700的干扰。
如此,支撑件410的第一壁412和第二壁414的延长线形成的夹角为第二夹角θ,第二夹角θ的取值范围为50°至55°,减小了激光测距装置700发射出的探测信号在支撑件410上述两个壁面上产生的反射,降低了探测信号反射至激光测距装置700对其造成的信号干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应用于移动空气净化产品(即空气处理设备10)。在成本、产品体积等限制条件下,针对目前移动空气处理设备无法实现净化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现状,并与整机产品设计结合,充分利用激光导航激光测距装置(即激光测距装置700)的测距空间,创造性的设计了全新的滤网(即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和第二空气处理件520)、风道布局,提高了移动空气处理设备的净化能力和容尘量。
如图5所示,是本申请应用的一款移动空气处理设备的正面图,其产品结构包含底部的移动底盘(即移动装置420),其含有驱动轮、从动轮、电池、和底盘运动附属的齿轮箱、控制电路板等结构。上部为净化器部分(即壳体100和空气处理组件500),包含滤网、风机、操作按钮与显示面板以及其附属的壳体等结构。在净化器壳体,产品的正前方,即机器的移动前进的方向上,设有激光测距模组。在净化器部分和移动底盘部分之间,设置有连接两大组件的上下支撑柱(即支撑件410),上下支撑柱由四个柱子按照一定的规律和形状布置于产品轮廓的四周,起到可靠连接上下部分的机械结构以及电器连接的作用。上下支撑柱撑起的高度空间,除了支撑柱本身,其余部分是空的、视线无阻挡的。在此空旷区域设置由导航激光激光测距装置,导航激光激光测距装置充分利用此空旷的、视线无阻挡的区域进行测距建图、识别周围地形、障碍物信息,从而使得整个移动净化器可以在一份清晰可靠的地形图上进行移动、多点净化。
如图5所示,净化部件(即空气处理组件500)使用环形滤网(即第一空气处理件510),其置于净化部件的底部,因此整机在壳体外周开有周圈的通孔(即进风孔210),其通孔按照周圈方向均匀布置,其孔径在1.5mm至8.0mm之间。密集布置的通孔使得空气穿过净化器的壳体时会有一个比较低的阻力,通常此阻力体现在压降上数值在5Pa至25Pa之间。
如图5所示,在机器的背部,设置有方便滤网更换的可拆的进风格栅(即第一进风部200),此进风格栅和壳体一样具有方便空气穿透的通孔,并具有与壳体的通孔同样的孔径和布置形式。
如图4所示,拿走可拆卸进风格栅后,可见环形滤网安装于其内部。
整机在滤网安装位置的周围,不仅具有环形的网孔状的进风区域,同时其底部亦具有一个完全开放的通透的进风区域(即第二进风部300),该进风区域和底部的支撑架相连,其空气流经底部的支撑架撑起的空间并进入此进风区域。
该滤网组件由以下组成:1.环形滤网;2.存在于底部的板式滤网(即第二空气处理件520);3.与机器上部进风口贴合密封的密封海绵(即密封件550,该密封海绵粘贴于滤网上盖(即第一盖体530);4.滤网上盖;5.滤网下盖(即第二盖体540)。滤网上盖与滤网下盖共同构成整个滤网组件的基本结构框架。
想比较于一般的环形滤网,该滤网由1个环形滤网和1个板式滤网共同构成,环形滤网的进风面为滤网四周圈,板式滤网的进风面为整个滤网组件的底部。同时,为了避开环形滤网和板式滤网的进风交叉区域,板式滤网的外框相较于环形滤网的内侧往里收缩5mm至20mm,这样可以不对环形滤网的靠近底部区域的滤网部分的进风产生影响。图7所示为整个滤网的空气流动方向图。
该滤网组件通过增加了底部进风面,从而增大了整体进风面积、降低了空气通过滤网时的阻力,进一步的,在使用一定功率或者转速的风机的驱动下,可以极大的提高整个空气处理设备的洁净空气量。
如图2所示,与滤网结构相适配的,是整机结构具有四周进风和底部进风的空气流道。其中,净化器四周开孔形成四周进风的通道,净化器底部、上下支撑柱上方设置底部进风通道。该通道即用于导航激光激光测距装置建图的开放视野区域,同时用于底部的空气流入。
图2所示为整机的空气流动路线图。
整机的滤网组件上方即为由电机、风轮构成的空气流通驱动装置(即风机组件600),形成滤网侧空气流动的负压。空气从滤网的四周、底部流入从而完成空气净化,再进一步流经风轮、风道,最后从净化器的环形出风口(即出风部110)流出。
图3所示为底部进风区域的高度方向上的截面图,上下支撑柱由4根柱子构成,撑起的高度方向上的空隙被分割成四个区域,该四个区域中间无遮挡,空气阻力小,空气从此四个区域被吸入并改变方向吸入底部滤网。
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申请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3)

1.一种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出风部;
第一进风部,设于所述壳体的外周面;
第二进风部,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部;
底座组件,设置于所述壳体的底部,所述底座组件被配置为将所述壳体悬空,以使所述第二进风部与外界连通;
空气处理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分别与所述第一进风部和所述第二进风部相对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包括:
第一空气处理件,所述第一空气处理件形成有过风腔,所述第一空气处理件环绕于所述第一进风部的内侧;
第二空气处理件,位于所述过风腔的进风端,并盖设于所述第二进风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空气处理件位于所述过风腔内,并与所第一空气处理件的内周面之间有预设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预设间距大于等于5mm且小于等于20mm。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部包括:
多个进风孔,空气可以通过所述多个进风孔进入所述壳体内;
所述多个进风孔中任一个进风孔的孔径大于等于1.5mm,且小于等于8mm。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
第一盖体,盖设于所述第一空气处理件,所述第一盖体包括避让所述过风腔的第一通口;
第二盖体,设有安装槽,所述第一空气处理件置于所述安装槽内,所述第二盖体形成有向所述过风腔内延伸的支撑部,所述第二空气处理件固定于所述支撑部。
7.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为空气净化组件、空气湿度调节组件或空气温度调节组件中的一种;或
所述第一空气处理件为空气净化件、空气湿度调节件或空气温度调节件中的一种,所述第二空气处理件为空气净化件、空气湿度调节件或空气温度调节件中的另两种中的任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2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
风机组件,设于所述壳体内,所述风机组件位于所述出风部和所述空气处理组件之间,所述过风腔的出风端朝向所述风机组件,所述风机组件将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处理后的空气通过所述出风部排出所述空气处理设备。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还包括:
密封件,设于所述空气处理组件和所述风机组件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组件包括:
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一端与所述壳体连接;
移动装置,所述支撑件的另一端设于所述移动装置,所述支撑件将所述壳体悬置于所述移动装置,所述壳体与所述移动装置之间形成进风区域,气流通过所述进风区域进入所述第二进风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装置包括:
导风部,所述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导风部的一侧,所述导风部的周侧壁被构造为向所述支撑件的一侧收缩的倾斜壁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
激光测距装置,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所述激光测距装置位于所述进风区域内,所述激光测距装置可以通过所述多个支撑件中相邻两个支撑件之间的空间对外部环境进行测距。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设备还包括:
采集模块,设置于所述移动装置的侧部,所述采集模块用于采集所述空气处理设备所处环境中的障碍物信息,所述激光测距装置靠近所述采集模块设置。
CN202322232773.XU 2023-08-18 2023-08-18 空气处理设备 Active CN22055207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32773.XU CN220552070U (zh) 2023-08-18 2023-08-18 空气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32773.XU CN220552070U (zh) 2023-08-18 2023-08-18 空气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2070U true CN220552070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51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32773.XU Active CN220552070U (zh) 2023-08-18 2023-08-18 空气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207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484238B1 (ko) 휴대용 공기정화기
KR101826935B1 (ko) 분리 장치를 구비한 자동 진공 청소기
EP1921390B1 (en) Air conditioner
JP6076858B2 (ja) 空気清浄機
KR101660749B1 (ko) 로봇 청소기
KR20150008895A (ko) 자동 진공 청소기
CN111503748A (zh) 水洗空气装置、空调内机及空调
CN212431124U (zh) 水洗空气装置、空调内机及空调
JP2018054165A (ja) レンジフード
KR100809738B1 (ko) 진공청소기
CN220552070U (zh) 空气处理设备
JP5861990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8697288B (zh) 机器人清洁器
KR101543839B1 (ko) 지붕형 산업용 분진 여과시스템
CN110848829A (zh) 空气净化器
KR102535912B1 (ko) 공기 조화 시스템
KR102342569B1 (ko) 공기조화기
CN113719959A (zh) 加湿净化装置
CN220757331U (zh) 尘盒、自移清洁设备和清洁机器人系统
KR20210024817A (ko) 강제환기 겸용 공기청정기
JP5983801B2 (ja) 空気調和機
CN218395125U (zh) 仪表箱
CN219868409U (zh) 双风管固定组件及移动式空调器
JP2551836Y2 (ja) 空気清浄器
CN215863860U (zh) 新风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