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50455U - 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50455U
CN220550455U CN202321733782.0U CN202321733782U CN220550455U CN 220550455 U CN220550455 U CN 220550455U CN 202321733782 U CN202321733782 U CN 202321733782U CN 220550455 U CN220550455 U CN 22055045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glue
butt joint
ring
r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337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远辉
张庆聪
姚智源
惠敏
卢文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Huaku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Huaku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Huaku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Huakun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3378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5045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5045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5045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tual Connection Of Rods And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包括管径一致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第二套筒与第三套筒之间通过对接件连接;第一套筒远离对接件的外端面呈锥状结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的轴线重合,且相通的内部形成容纳腔;对接件包括两个胶环,两个胶环的轴线重合,两个胶环之间通过多个卡块连接,多个卡块绕胶环的轴线呈圆周阵列分布;当使用扎带对对接件的外部绑扎施力时,卡块朝胶环的轴线方向汇拢、对插入容纳腔内的钢绞丝束的外壁形成夹紧;其结构新颖,可套设在钢绞丝的头部,防止钢绞丝松散而影响正常的穿插,也防止对波纹管造成刺破损坏,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操作方便。

Description

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绞丝穿管配件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
背景技术
所谓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在结构构件受外力荷载作用前,先人为地对其施加压力,由此产生的预应力状态用以减小或抵消外荷载所引起的拉应力,即借助于混凝土较高的抗压强度来弥补其抗拉强度的不足,达到推迟受拉区域混凝土开裂的目的。以预应力混凝土制成的结构,通常采用张拉钢筋的方法来达到预压应力的目的,所以也称之为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在铁路、公路桥梁的建造过程中,各种连续梁、连续刚构和连续梁拱等结构,都大量采用了这种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
具体来说,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制造过程通常包括如下几个步骤,首先,将钢绞丝编束;其次,将编集成束的钢绞丝先后诸根拉入波纹管内待用;然后,进行混凝土浇筑;最后,实施预应力筋的张拉作业,张拉后,锁定锚具即可;
其中,将编集成束的钢绞丝先后逐根拉入波纹管内的步骤较为麻烦,尤其是钢绞丝的头部容易出现松散的问题,难以进行顺利的穿插,甚至会刺破波纹管的外壁,影响整体的使用,有待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出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其结构新颖,可套设在钢绞丝的头部,防止钢绞丝松散而影响正常的穿插,也防止对波纹管造成刺破损坏,整体结构简单,使用操作方便。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包括管径一致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第二套筒与第三套筒之间通过对接件连接;第一套筒远离对接件的一端封堵,且外端面呈锥状结构;第二套筒及第三套筒均为两端敞开的筒状结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的轴线重合,且相通的内部形成容纳腔;对接件包括两个胶环,两个胶环的轴线重合,两个胶环之间通过多个卡块连接,多个卡块绕胶环的轴线呈圆周阵列分布;当使用扎带对对接件的外部绑扎施力时,卡块朝胶环的轴线方向汇拢、对插入容纳腔内的钢绞丝束的外壁形成夹紧。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卡块呈弧形状,卡块的顶面及底面朝水平中心面的方向倾斜汇拢、形成呈刀刃状结构的收窄部,收窄部的直径与第一套筒的内径适配。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卡卡块的外弧面的顶部边缘及底部边缘均固定设有第一凸环,两第一凸环之间形成卡槽;第一凸环的外弧面处设有第一嵌胶槽,胶环靠近卡块的内壁对应固定设有第一嵌胶环,第一嵌胶环卡于第一嵌胶槽处、且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两个相对的胶环之间通过多个卡块相接。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卡胶环远离第一嵌胶环的一端内壁固定设有第二嵌胶环;
第一套筒远离封堵端的端面、第二套筒的两端面、第三套筒靠近第二套筒的端面处均设有第二嵌胶槽;第二嵌胶环的形状与第二嵌胶槽的形状适配,第二嵌胶环卡于第二嵌胶槽内、且通过胶水粘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技术方案中,卡第三套筒远离第二套筒的端口棱边处设有倒角、形成扩口状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其结构新颖,包括管径一致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第二套筒与第三套筒之间通过对接件连接;第一套筒远离对接件的一端封堵,且外端面呈锥状结构;第二套筒及第三套筒均为两端敞开的筒状结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的轴线重合,且相通的内部形成容纳腔;整个头套结构可套设在钢绞丝的头部,防止钢绞丝松散,配合第一套筒的封堵呈锥状结构,可方便整个头套结构顺利的插入、穿过波纹管,方便操作,也防止对波纹管造成刺破损坏;
对接件包括两个胶环,两个胶环的轴线重合,两个胶环之间通过多个卡块连接,多个卡块绕胶环的轴线呈圆周阵列分布;当使用扎带对对接件的外部绑扎施力时,卡块朝胶环的轴线方向汇拢、对插入容纳腔内的钢绞丝的外壁形成夹紧,可有效加强头套结构与钢绞丝束连接强度,有效防止头套结构的松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的截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一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二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第三套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对接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提供的卡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
100、第一套筒;200、第二套筒;300、第三套筒;
400、对接件;410、胶环;411、第一嵌胶环;412、第二嵌胶环;
420、卡块;421、收窄部;422、第一凸环;423、卡槽;424、第一嵌胶槽;500、第二嵌胶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中公开了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包括管径一致的第一套筒100、第二套筒200、第三套筒300,第一套筒100与第二套筒200之间、第二套筒200与第三套筒300之间通过对接件400连接;第一套筒远离对接件的一端封堵,且外端面呈锥状结构;第二套筒及第三套筒均为两端敞开的筒状结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的轴线重合,且相通的内部形成容纳腔;对接件400包括两个胶环410,两个胶环的轴线重合,两个胶环410之间通过多个卡块420连接,多个卡块420绕胶环410的轴线呈圆周阵列分布;当使用扎带对对接件的外部绑扎施力时,卡块朝胶环的轴线方向汇拢、对插入容纳腔内的钢绞丝束的外壁形成夹紧;当对接件外部不受力时,卡块靠近胶环轴线的壁面不突出第一套筒的内壁,以便钢绞丝束的正常插入。
上述的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其结构新颖,包括管径一致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第二套筒与第三套筒之间通过对接件连接;第一套筒远离对接件的一端封堵,且外端面呈锥状结构;第二套筒及第三套筒均为两端敞开的筒状结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的轴线重合,且相通的内部形成容纳腔;整个头套结构可套设在钢绞丝的头部,防止钢绞丝松散,配合第一套筒的封堵呈锥状结构,可方便整个头套结构顺利的插入、穿过波纹管,方便操作,也防止对波纹管造成刺破损坏;
对接件包括两个胶环,两个胶环的轴线重合,两个胶环之间通过多个卡块连接,多个卡块绕胶环的轴线呈圆周阵列分布;当使用扎带对对接件的外部绑扎施力时,卡块朝胶环的轴线方向汇拢、对插入容纳腔内的钢绞丝的外壁形成夹紧,可有效加强头套结构与钢绞丝束连接强度,有效防止头套结构的松脱。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卡块呈弧形状,卡块420的顶面及底面朝水平中心面的方向倾斜汇拢、形成呈刀刃状结构的收窄部421,收窄部421的直径与第一套筒100的内径适配;此结构设计可使得更好的进行施力,通过减少施力部位的面积、使收窄部卡在钢绞丝束的外部,进一步的加强对接件与钢绞丝束的连接强度,有效防止头套结构的松脱。
进一步地,如图6、图7所示,卡块420的外弧面的顶部边缘及底部边缘均固定设有第一凸环422,两第一凸环422之间形成卡槽423;第一凸环422的外弧面处设有第一嵌胶槽424,胶环410靠近卡块420的内壁对应固定设有第一嵌胶环411,第一嵌胶环411卡于第一嵌胶槽424处、且通过胶水粘接固定;两个相对的胶环之间通过多个卡块相接;此结构设计可使得卡块处于相对架空的状态,由于胶环具有一定的弹性变形能力,当对卡块施力时,卡块可朝内部移动,从而卡块与钢绞丝束进行接触、并进行有效的卡接,进而有效加强对接件与钢绞丝束的连接配合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嵌胶槽的槽口的宽度小于槽体内部的宽度,槽口处形成收窄口的结构,第一嵌胶环与第一嵌胶槽的形状适配,第一嵌胶环与第一嵌胶槽卡接、且通过胶水粘接加固,进一步加强卡块与胶环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胶环410远离第一嵌胶环411的一端内壁固定设有第二嵌胶环412;第一套筒远离封堵端的端面、第二套筒的两端面、第三套筒靠近第二套筒的端面处均设有第二嵌胶槽500;第二嵌胶环412的形状与第二嵌胶槽500的形状适配,第二嵌胶环412卡于第二嵌胶槽500内、且通过胶水粘接固定;此结构设计可加强对接件与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之间的连接,防止松脱;第二嵌胶槽的槽口的宽度小于槽体内部的宽度,槽口处形成收窄口的结构,第二嵌胶环与第二嵌胶槽的形状适配,第二嵌胶环与第二嵌胶槽卡接、且通过胶水粘接加固,进一步的加强连接强度。
进一步地,第三套筒远离第二套筒的端口棱边处设有倒角、形成扩口状结构,可方便钢绞丝束从第三套筒的端部插入;进一步地,第三套筒的端口棱边、第二套筒的两端端口棱边、第三套筒靠近第二套筒的端口棱边处设有圆角,可进一步方便钢绞丝的穿过。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的,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悉,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特征和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或等效替换。本实用新型不受此处所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其他落入本申请的权利要求内的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Claims (5)

1.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
包括管径一致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第二套筒与第三套筒之间通过对接件连接;
第一套筒远离对接件的一端封堵,且外端面呈锥状结构;
第二套筒及第三套筒均为两端敞开的筒状结构;第一套筒、第二套筒、第三套筒的轴线重合,且相通的内部形成容纳腔;
对接件包括两个胶环,两个胶环的轴线重合,两个胶环之间通过多个卡块连接,多个卡块绕胶环的轴线呈圆周阵列分布;
当使用扎带对对接件的外部绑扎施力时,卡块朝胶环的轴线方向汇拢、对插入容纳腔内的钢绞丝束的外壁形成夹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
卡块呈弧形状,卡块的顶面及底面朝水平中心面的方向倾斜汇拢、形成呈刀刃状结构的收窄部,收窄部的直径与第一套筒的内径适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
卡块的外弧面的顶部边缘及底部边缘均固定设有第一凸环,两第一凸环之间形成卡槽;
第一凸环的外弧面处设有第一嵌胶槽,胶环靠近卡块的内壁对应固定设有第一嵌胶环,第一嵌胶环卡于第一嵌胶槽处、且通过胶水粘接固定;
两个相对的胶环之间通过多个卡块相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
胶环远离第一嵌胶环的一端内壁固定设有第二嵌胶环;
第一套筒远离封堵端的端面、第二套筒的两端面、第三套筒靠近第二套筒的端面处均设有第二嵌胶槽;
第二嵌胶环的形状与第二嵌胶槽的形状适配,第二嵌胶环卡于第二嵌胶槽内、且通过胶水粘接固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其特征在于:
第三套筒远离第二套筒的端口棱边处设有倒角、形成扩口状结构。
CN202321733782.0U 2023-07-04 2023-07-04 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 Active CN22055045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33782.0U CN220550455U (zh) 2023-07-04 2023-07-04 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33782.0U CN220550455U (zh) 2023-07-04 2023-07-04 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50455U true CN220550455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22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33782.0U Active CN220550455U (zh) 2023-07-04 2023-07-04 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5045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83214A1 (ja) ロープの端末定着方法および端末定着具付きロープ、ロープの端末定着方法に用いる端末金具
JP5405889B2 (ja) 緊張材の張設方法
CN203412198U (zh) 一种螺旋开槽夹片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索锚固装置
CN109653531B (zh) 一种体外预应力钢绞线连接器及配套张拉装置
CN203412200U (zh) 开槽夹片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索锚固装置
CN220550455U (zh) 一种钢绞丝穿管用头套结构
US4136987A (en) Mechanical splice for wire strands
JP6179980B2 (ja) 緊張材の緊張接続方法及び緊張材の一部交換方法
CN102587572A (zh) 钢绞线拉索及其制作方法
CN103352538A (zh) 一种带辅助压紧环的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索锚固装置
CN203412199U (zh) 带辅助压紧环的预应力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索锚固装置
CN202770703U (zh) 一种自调节混凝土拉伸试验用夹具
JP6339486B2 (ja) 緊張材の接続具及び定着具
CN113235441A (zh) 一种预应力钢绞线的穿束装置及穿束方法
CN203836077U (zh) 绳索的末端紧固构造
CN109736500B (zh) 一种用于cfrp索弦支穹顶结构的环索节点连接装置
CN218814739U (zh) 一种缓粘结预应力钢绞线固定结构
JP2011256547A (ja) 定着具
JPS63120941A (ja) 線条体の端末部の構造
CN212536541U (zh) 复合材料产品
CN220725544U (zh) 一种预应力筋应急修复用组合连接器
CN220080516U (zh) 新型碳纤维板预应力张拉锚具
CN216866030U (zh) 一种穿预应力钢绞线束导向装置
CN216196037U (zh) 分体挤压式钢筋连接套筒及安装工具
CN210887784U (zh) 一种偏差钢筋毛刷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