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45843U -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45843U
CN220545843U CN202321457619.6U CN202321457619U CN220545843U CN 220545843 U CN220545843 U CN 220545843U CN 202321457619 U CN202321457619 U CN 202321457619U CN 220545843 U CN220545843 U CN 22054584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r
end cap
heating assembly
heating
aeros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5761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辉明
吴泽鑫
徐中立
李永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FirstUnio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5761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4584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4584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4584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加热器,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器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与所述加热器接触的本体;第一端盖,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近端;所述第一端盖具有朝向所述加热器远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设有卡孔;其中,所述本体卡设在所述卡孔中。本申请通过设置在加热器近端的端盖固定温度传感器,确保了温度传感器检测位置的稳定性,提升了温度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对气溶胶生成装置进行有效的控制。

Description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背景技术
诸如香烟和雪茄的吸烟物品在使用期间燃烧烟草以产生烟雾。已经尝试通过产生在不燃烧的情况下释放化合物的产品来为这些燃烧烟草的物品提供替代物。此类产品的示例是所谓的加热不燃烧产品,其通过加热烟草而不是燃烧烟草来释放化合物。
在气溶胶生成装置中,需要通过温度传感器对加热器的温度进行检测,以实现对加热器的温度进行控制。现有气溶胶生成装置,一般是将温度传感器贴在加热器上,然后通过高温胶带固定。然而该固定方式不可靠,温度传感器的检测位置不稳定,导致无法对加热器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旨在如何固定温度传感器,确保测温位置的稳定性。
本申请一方面提供一种加热组件,包括:
加热器,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器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
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与所述加热器接触的本体;
第一端盖,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近端;所述第一端盖具有朝向所述加热器远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设有卡孔;其中,所述本体卡设在所述卡孔中。
本申请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包括:
壳体;
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电芯,用于提供电力。
本申请提供的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通过设置在加热器近端的端盖固定温度传感器,确保了温度传感器检测位置的稳定性,提升了温度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对气溶胶生成装置进行有效的控制。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片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表示为类似的元件,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定。
图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气溶胶生成装置与气溶胶生成制品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组件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器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器的另一视角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加热器的平面展开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电极连接件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二电极连接件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温度传感器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上端盖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温度传感器与上端盖组装后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下端盖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加热组件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加热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上”、“下”、“左”、“右”、“内”、“外”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申请。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图1-图2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100,包括加热组件10、腔室20、电芯30、电路40以及壳体50。加热组件10、腔室20、电芯30以及电路40均设置在壳体50内。
加热组件10,用于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可吸食的气溶胶。
在一示例中,加热组件10中的加热器或者加热元件被构造成围绕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加热,即为通常所说的周向加热或者外围加热。
在一示例中,加热组件10中的加热器或者加热元件被构造成插入气溶胶生成制品200中进行加热,即为通常所说的中心加热或者内部加热。
在一示例中,加热组件10的加热方式可以是电阻加热、红外加热、电磁感应加热等。
腔室20,用于接收气溶胶形成基质。
在一示例中,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便利地是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一部分。气溶胶形成基质是一种能够释放可形成气溶胶的挥发性化合物的基质。这种挥发性化合物可通过加热该气溶胶形成基质而被释放出来。气溶胶形成基质可以是固体或液体或包括固体和液体组分。气溶胶形成基质可吸附、涂覆、浸渍或以其它方式装载到载体或支承件上。
电芯30提供用于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电力。例如,电芯30可以向加热组件10提供电力以实现对气溶胶形成基质的加热。此外,电芯30可以提供操作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所提供的其他元件所需的电力。电芯30可以是可反复充电电池或一次性电池。
电路40可以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整体操作。电路40不仅控制电芯30和加热组件10的操作,而且还控制气溶胶生成装置100中其它元件的操作。例如:电路40获取温度传感器感测到的加热组件10的温度,根据该信息控制电芯30提供给加热组件10的电力。
图3-图5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加热组件。
加热组件10包括卡爪101、第一密封件102、第一端盖103、加热器104、第一电极连接件105、第二电极连接件106、温度传感器107、第二密封件108、第二端盖109、第一隔热件110、支撑件111。
图6-图8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加热器,加热器104包括:
基体104a,被构造成管状结构,例如圆柱体状、棱柱体状或者其他柱体状;优选为圆柱体状。基体104a包括相对的近端和远端,延伸于近端和远端之间的表面。基体104a内部的中空部分界定形成至少部分腔室20。基体104a的近端设有与基体104a内部中空部分连通的第一开口,至少部分气溶胶生成制品200通过该第一开口可移除地接收于基体104a内。当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接收于基体104a内时,加热器104可围绕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至少一部分进行加热,即为通常所说的周向加热或者外围加热。基体104a的远端也可以具有与基体104a内部中空部分连通的第二开口。在其它示例中,基体104a的远端也可以不设置第二开口,即基体104a的远端封闭。
基体104a的厚度介于0.5mm~2mm,或介于0.5mm~1.5mm,或介于0.5mm~1mm。
在一示例中,基体104a的内径介于6mm~15mm,或介于7mm~15mm,或介于7mm~14mm,或介于7mm~12mm,或介于7mm~10mm。基体104a的轴向延伸长度介于15mm~30mm,或介于15mm~28mm,或介于15mm~25mm,或介于16mm~25mm,或介于18mm~25mm,或介于18mm~24mm,或介于18mm~22mm。该尺寸的基体104a适用于粗短型的气溶胶生成制品200。
在一示例中,基体104a的内径介于5mm~5.9mm,具体示例中可以为5.5mm、5.4mm等等。基体104a的轴向延伸长度介于30mm~60mm,或介于30mm~55mm,或介于30mm~50mm,或介于30mm~45mm,或介于30mm~40mm。该尺寸的基体104a适用于细长型的气溶胶生成制品。
基体104a可以由石英玻璃、陶瓷或云母等耐高温且透红外线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其它具有较高的红外线透过率的材料制成,例如:红外线透过率在95%以上的耐高温材料,具体地在此不作限定。
红外电热涂层104b接受电功率产生热量,进而辐射出一定波长的红外线,例如:8μm~15μm的远红外线。对红外线的波长不作限定,可以为0.75μm~1000μm的红外线,优选的为1.5μm~400μm的远红外线。红外电热涂层104b形成在基体104a的表面上。
在一示例中,红外电热涂层104b形成在基体104a的外表面上。红外电热涂层111包括沿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红外电热涂层,图中的红外电热涂层104b1、红外电热涂层104b2所示。其中,红外电热涂层104b1相比红外电热涂层104b2更靠近气溶胶生成装置100的嘴端。红外电热涂层104b1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2之间的间隔距离介于0.2mm~1mm。
导电元件,包括彼此间隔设置于基体104a上的导电电极104c、导电电极104d和导电电极104e。彼此间隔指的是任意两个电极之间没有直接接触从而形成短路。
导电电极104c包括沿基体104a周向方向延伸的耦接部104c1以及自耦接部104c1朝向基体104a近端的方向轴向延伸的导电部104c2。耦接部104c1呈弧形状,耦接部104c1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2间隔设置,耦接部104c1设置在红外电热涂层104b2与基体104a的远端之间;可以在耦接部104c1上焊接导线,以与加热器104外的电源,例如电芯30或者电芯30转换后的电压,形成电连接,也可以通过其它电连接件与电源电连接。导电部104c2呈条形状,轴向延伸的长度大于红外电热涂层104b2轴向延伸的长度,导电部104c2的上端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2的上端齐平;导电部104c2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2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
导电电极104d呈条形状,其轴向延伸的长度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1轴向延伸的长度是相同的。导电电极104d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1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
导电电极104e的结构与导电电极104c类似。导电电极104e的耦接部104e1设置在红外电热涂层104b2与基体104a的下端之间,导电部104e2呈条形状,但其轴向延伸的长度大于红外电热涂层104b1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2轴向延伸的长度之和,导电部104e2的上端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1的上端齐平。导电电极104e2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1、红外电热涂层104b2均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
空电极104f和空电极104g均呈条形状且设置在红外电热涂层104b2上。空电极104f和空电极104g的轴向延伸的长度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2轴向延伸的长度相同。空电极104f和空电极104g均不通过导线或者电极连接件与电芯30连接,空电极15的电阻接近于零。
空电极104f设置在导电电极104c与导电电极104e之间。空电极104f将导电电极104c与导电电极104e之间的红外电热涂层,分隔成三个串联连接在导电电极104c与导电电极104e之间的子红外电热涂层(图10中的B1、B2、B3所示),三个子红外电热涂层沿着基体104a的周向方向分布;三个子红外电热涂层之间的等效电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空电极104g设置在导电电极104c与导电电极104e之间。空电极104g将导电电极104c与导电电极104e之间的红外电热涂层,分隔成三个串联连接在导电电极104c与导电电极104e之间的子红外电热涂层(图10中的B4、B5、B6所示),三个子红外电热涂层沿着基体104a的周向方向分布;三个子红外电热涂层之间的等效电阻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通过设置的空电极104f和空电极104g,可以减少红外电热涂层104b2的整体阻值。
与此类似的,红外电热涂层b1上也设置有空电极104h、空电极104i。
通过导电元件的设置,红外电热涂层104b1和红外电热涂层104b2是可以独立控制的。具体地,可以控制电源向红外电热涂层104b1和/或红外电热涂层104b2提供加热功率;例如,先控制电源向红外电热涂层104b1提供加热功率,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上半部分(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1区域对应的部分);然后再控制电源向红外电热涂层104b2提供加热功率,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下半部分(与红外电热涂层104b2区域对应的部分)。反之亦可。
或者,先控制电源向红外电热涂层104b1提供加热功率,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上半部分;然后再控制电源向红外电热涂层104b1和红外电热涂层104b2同时提供加热功率,以对整个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
或者,先控制电源向红外电热涂层104b2提供加热功率,以加热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的下半部分;然后再控制电源向红外电热涂层104b1和红外电热涂层104b2同时提供加热功率,以对整个气溶胶生成制品200进行加热。
在控制红外电热涂层104b1加热时,例如导电电极104d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耦接部104e1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这样,电流从导电电极104d流入,沿着基体104a的周向方向经过子红外电热涂层A1、A2、A3后,从导电电极104e2流出;或者,沿着基体104a的另一周向方向经过子红外电热涂层A6、A5、A4后,从导电电极104e2流出。
在控制红外电热涂层104b2加热时,例如耦接部104c1与电源的正极电连接,耦接部104e1与电源的负极电连接,电流从导电部104c2流入,沿着基体104a的周向方向依次经过子红外电热涂层B1、子红外电热涂层B2、子红外电热涂层B3后,或者沿着基体104a的另一周向方向依次经过子红外电热涂层B6、子红外电热涂层B5、子红外电热涂层B4后,从导电电极104e2流出。空电极104f和空电极104g不与加热器104外的电源或者电路连接,即空电极104f和空电极104g是悬空的,电流不能从空电极104f直接流入,然后从导电部114e2或者导电部104c2流出。空电极104f和空电极104g的存在,可以减少红外电热涂层104b2的整体阻值。空电极104b和空电极104d与此类似。
第一电极连接件105与加热器104的导电电极104d保持接触,二个第二电极连接件106与导电电极104d和导电电极104e的耦接部一一对应的保持接触,从而形成电连接。通过第一电极连接件105、第二电极连接件106,便于与电芯30电连接,例如,将与电芯30电连接的导线,焊接在第一电极连接件105、上第二电极连接件106。
需要说明的是,设置在基体104a上的加热涂层,并不限于红外电热涂层,也可以是其它电热涂层,即通电后产生热量,该热量通过基体104a传递至气溶胶形成基质。此时,基体104a可以不透红外线,只需要采用热导率较高的材料制成即可。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其它示例中,可以采用热激发的红外辐射层(接收传递的热量从而辐射出红外线来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来实现,也是可行的。
如图9所示,第一电极连接件105包括条形状的本体105a。本体105a与导电电极104d保持接触,从而形成电连接。本体105a上具有径向朝外延伸的引脚105b,与电芯30电连接的导线可以焊接在该引脚上;在图中的示例中,两个引脚105b间隔设置。进一步的实施中,条形状本体上镂空形成有悬臂105a1,悬臂105a1利于与导电电极104d保持接触。
如图10所示,第二电极连接件106包括弧形状的本体106a。本体106a与导电电极的耦接部保持接触,从而形成电连接。进一步的实施中,本体106a上镂空形成有悬臂106a1,悬臂106a1利于与导电电极的耦接部保持接触。进一步的实施中,本体106a上设置有凸块106a2。进一步的实施中,第二电极连接件106还包括自本体106a朝向第二端盖109延伸的引脚106b,与电芯30电连接的导线可以焊接在该引脚上。
温度传感器107用于感测加热器104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07可设置在红外电热涂层104b上;优选的,温度传感器107设置在红外电热涂层104b1上,这样,通过红外电热涂层104b1的温度信息,对整个红外电热涂层104b进行控制,从而实现对加热器的温度进行控制。如图11所示,温度传感器107包括本体107a、与本体107a电连接的引线107b和引线107c。本体107a大致呈球形状,本体107a面对基体104a的部分表面可以与基体104a的外表面相适配,从而可使得本体107a与基体104a更易接触。优选的,本体107a面对基体104a的部分表面可以为平面。
如图12所示,第一端盖103设置在加热器104的近端上。第一端盖103包括呈管状结构的主体103a,自主体103a朝向第二端盖109或者加热器104远端延伸的第二延伸部103b和第一延伸部103c。主体103a设置在加热器104的近端上,第二延伸部103b和第一延伸部103c保持在加热器104的外表面上。第二延伸部103b夹设在两个引脚105b之间,这样在装配之后,可将第一电极连接件105保持在基体104a上,确保第一电极连接件105与加热器104的导电电极104d保持接触。第一延伸部103c具有卡孔103c1。卡孔103c1包括贯穿第一延伸部103c的通孔,或者,卡孔103c1包括形成在第一延伸部103c面对基体104a的表面上的凹槽,即没有贯穿第一延伸部103c背对基体104a的表面。卡孔103c1的中心位置距离加热器104近端的端面的距离介于3mm~6mm,或者介于3mm~5mm,或者介于3mm~4mm。
如图13所示,温度传感器107的本体107a卡设在卡孔103c1中,即部分本体107a被收容在卡孔103c1中。这样,在装配之后可使得温度传感器107保持在红外电热涂层104b1的预设位置,即基体104a外表面的预设位置,确保温度传感器107的检测位置保持固定,提升温度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有利于对加热器104的温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第一密封件102用于对主体103a与加热器104近端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具体实施中,主体103a套接在第一密封件102上。进一步的实施中,部分主体103a可以嵌入在第一密封件102的外壁中。第一密封件102呈管状结构,第一密封件102具有与加热器104内部中空部分连通的通孔,通孔的内壁上具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块102a。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接收于加热器104时,凸块102a与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抵接,从而夹持或者保持气溶胶生成制品200。外界空气可通过相邻凸块102a之间的间隙流入加热器104内部中空部分。
第一隔热件110、支撑件111沿腔室20的径向方向依次套设在加热器104上。第一隔热件110包括气凝胶,用于减少热量往外传递。支撑件111采用PI材料制成,用于将第一隔热件110、温度传感器107、第一电极连接件105保持在加热器104上。
如图14所示,第二端盖109设置在加热器104的远端上。第二端盖109大致呈桶状,第二端盖109的底壁与加热器104的远端抵接,从而使加热器104的远端封闭。进一步的实施中,第二密封件108设置加热器104远端与第二端盖109底壁之间,以实现密封。
第二端盖109底壁上具有支撑部109a,支撑部109a伸入到加热器104内,从而在气溶胶生成制品200接收于加热器104时,用于支撑气溶胶生成制品200。第二端盖109底壁上还具有第一过孔109b和第二过孔109c,温度传感器107的引线或者与第一电极连接件105连接的导线,可通过第一过孔109b伸出到第二端盖109外,与电芯30或者电路40连接。第二电极连接件106的引脚106b,可通过第二过孔109c伸出到第二端盖109外,便于导线焊接在引脚106b上;第二端盖109的侧壁上还设置有卡槽109e,第二电极连接件106的凸块106a2卡接在卡槽109e中。
第二端盖109的侧壁上具有多个凹槽109d,凹槽109d内设置有卡块109d1;凹槽109d的边缘设置有挡板109d2,优选的实施中,两个挡板109d2朝向彼此周向延伸。
请再参考图4所示,卡爪101包括卡部101a、自卡部101a朝向第二端盖109延伸的爪部101b。卡部101a呈环状,爪部101b的数量与凹槽109d的数量相同,在本示例中,都是4个。爪部101b上设置有卡孔101b1。
卡爪101与设置在第二端盖109上的卡块109d1构成连接机构。装配时,卡爪101的卡部101a套设在第一端盖103上,从而保持在第一端盖103上。在其它示例中,卡部101a与第一端盖103一体形成,也是可行的。卡爪101的部分爪部101b伸入到或者被收容在凹槽109d内,卡孔101b1与卡块109d1卡扣配合,从而将第一端盖103与第二端盖109卡扣连接。挡板109d2可限制爪部101b朝外径向移动。通过卡爪101与第二端盖109的连接,可以使加热组件10一体化,提升加热组件10装配至壳体50内的效率。
第一隔热件110和支撑件111设置在所述连接机构与加热器104之间.进一步的实施中,加热组件10还包括包裹在所述连接机构上的第二隔热件112。第二隔热件112包括气凝胶,通过第二隔热件112进一步减少热量往外传递。
图15-图16是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另一种加热组件。
与图3-图14示例不同的是,在图15-图16示例中,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二端盖109上且朝向第一端盖103延伸的多个爪部109f,爪部109f与第二端盖109是一体形成的,爪部109f上设置有卡孔109f1;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端盖103上的卡块103d;通过卡块103d与卡孔109f1的配合,从而实现第二端盖109与第一端盖103的卡扣连接,进而使加热组件10一体化,提升加热组件10装配至壳体50内的效率。
与图3-图14示例相比,图15-图16所示的加热组件10,部件相对更少,成本相对更低。
与图4示例类似的,在一替代示例中,爪部109f可以设置在卡部上,该卡部可以套接或者保持在第二端盖109上。
与图15-图16示例类似的,在一替代示例中,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第一端盖103上且朝向第二端盖109延伸的多个爪部,该爪部上的卡孔与设置在第二端盖109上的卡块配合,从而实现第二端盖109与第一端盖103的卡扣连接,也是可行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申请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申请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例,这些实施例不作为对本申请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申请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例,均视为本申请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一种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加热器,被配置为加热气溶胶形成基质以生成气溶胶;所述加热器具有相对的近端和远端;
温度传感器,用于感测所述加热器的温度;所述温度传感器包括与所述加热器接触的本体;
第一端盖,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近端;所述第一端盖具有朝向所述加热器远端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上设有卡孔;其中,所述本体卡设在所述卡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被构成球形状,且所述本体面对所述加热器的部分表面为平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延伸部具有面向所述加热器的第一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相对的第二表面;
所述卡孔包括贯穿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通孔,或者,所述卡孔包括形成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孔的中心位置距离所述加热器近端端面的距离介于3mm~6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包括基体,设置在所述基体表面上的加热涂层;所述加热涂层包括沿所述基体轴向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加热涂层和第二加热涂层;
所述第一加热涂层靠近所述加热器的近端设置,所述本体与所述第一加热涂层接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基体表面上的导电电极,所述导电电极至少部分与所述第一加热涂层保持接触以形成电连接;
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与所述导电电极保持接触的电极连接件;
所述第一端盖具有朝向所述加热器远端延伸的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用于将所述电极连接件保持在所述基体上。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涂层被配置为辐射出红外线,以加热所述气溶胶形成基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
第二端盖,设置在所述加热器的远端;
连接机构,被配置为使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盖卡扣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上且朝向所述第二端盖延伸的爪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上的卡块;或者,所述连接机构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端盖上且朝向所述第一端盖延伸的爪部,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端盖上的卡块;
所述爪部上设有卡孔,所述卡孔与所述卡块配合,从而使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盖卡扣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机构还包括与所述爪部连接的卡部,所述卡部保持在所述第一端盖或者所述第二端盖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盖或者所述第二端盖的侧壁上设有收容部分所述爪部的凹槽,所述卡块设置在所述凹槽中。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边缘设有挡板,以限制所述爪部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组件还包括套设在所述加热器上的隔热件;
所述隔热件包括设置在所述连接机构与所述加热器之间的第一隔热件,以及包裹在所述连接机构上的第二隔热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加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隔热件和所述第二隔热件包括气凝胶。
15.一种气溶胶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
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加热组件,所述加热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
电芯,用于提供电力。
CN202321457619.6U 2023-06-08 2023-06-08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ctive CN22054584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7619.6U CN220545843U (zh) 2023-06-08 2023-06-08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57619.6U CN220545843U (zh) 2023-06-08 2023-06-08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45843U true CN220545843U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044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57619.6U Active CN220545843U (zh) 2023-06-08 2023-06-08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4584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2012678A1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JP6267793B2 (ja) 喫煙材を加熱するための装置
CN215347065U (zh) 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加热组件的烟具
CN213848764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1910527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9353089U (zh)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781579U (zh) 加热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3587433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以及电阻加热器
CN219182820U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2841726A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US20240172795A1 (en) Heating mechanism and aerosol generation device
CN220545843U (zh) 加热组件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WO2023165335A1 (zh) 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加热组件的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1910528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115251469A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及系统
WO2024017059A1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9182821U (zh) 加热组件以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6701668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4962642U (zh) 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5958354U (zh) 加热器以及包括该加热器的烟具
CN211910552U (zh) 低温烟具
WO2022268171A1 (zh) 加热组件以及包括该加热组件的烟具
CN114052300A (zh) 加热器以及含有该加热器的烟具
WO2023151627A1 (zh) 气雾生成装置及用于气雾生成装置的加热器
CN213344352U (zh) 加热器以及包含该加热器的烟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