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39813U - 充放气气嘴 - Google Patents

充放气气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39813U
CN220539813U CN202322170764.2U CN202322170764U CN220539813U CN 220539813 U CN220539813 U CN 220539813U CN 202322170764 U CN202322170764 U CN 202322170764U CN 220539813 U CN220539813 U CN 22053981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ve
clamping
inflation
air
valve co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17076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应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xi Simei Industri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xi Sime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xi Simei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xi Simei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17076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3981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3981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3981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ultiple-Way Valv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充放气气嘴,包括:气嘴壳体,第一端设有供与气泵连通的第一通气部,第二端设有第二通气部,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经气腔相互连通;阀芯支架,固定设于气腔,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孔,阀芯支架在对应第二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卡合结构;阀芯组件,可伸缩且可周向相对转动地贯穿轴孔,阀芯组件对应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接受操作的操作件,对应第二端的一端固定设置阀塞;阀芯组件设有第二卡合结构,第二卡合结构与第一卡合结构之间在基于转动形成的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相对配合位置形成卡合以使阀塞阻塞或脱离于第二通气部。通过按压及旋转操作即可令充放气气嘴进行通、闭气状态的切换并保持,操作便利,结构稳定性好。

Description

充放气气嘴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气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充放气气嘴。
背景技术
充气用具为人们所广泛利用,例如充气床、充气沙发、充气船、充气筏、充气潜水板、及充气椅等。相应的,各种充气泵产品及结构相应更新。充放气操作的便利性、稳定性直接相关于用户体验的优劣。气泵产品可以单独使用或搭配气嘴配件使用。然而,目前的一些气泵产品,例如手持式气泵,或者气嘴等,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中国公开号为CN201196279Y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充放气两用电动气泵,通过在中轴上设缺槽,当中轴旋转一定角度后即可顶靠在底托上进行固定,充气时只需要将充气嘴推压扣接在上面即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放气的时候,中轴旋转一定角度顶靠在底托上,固定,使得密封塞盖板脱离底托形成气口进行放气,这样可以解决同时不能为多个充气产品放气的问题。但是,中轴上设缺槽这种结构在使用过程中稳定性会受到影响,容易脱扣导致操作中断。
中国公开号为CN207830649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用于充气床垫的气嘴,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充完气后,合气塞过程中会产生泄气的问题,以及长时间使用,气塞失效而导致的不密封的问题。此技术文献也是利用中轴和弹性件的配合来实现自动密封。但是,这种结构没有达到使操作者进行充放气时,解放双手,省时省力效率高的效果。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充放气气嘴,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问题。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充放气气嘴,包括:气嘴壳体,具有沿一轴向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及两端之间的气腔;所述气腔连通设置对应第一端的第一通气部、及对应第二端的第二通气部,所述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经所述气腔相互连通;阀芯支架,固定设于所述气腔,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轴孔,所述阀芯支架在对应第二端的一端设有第一卡合结构;阀芯组件,可伸缩且可周向相对转动地穿设所述轴孔,所述阀芯组件对应所述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接受操作的操作件,阀芯组件对应所述第二端的一端固定设置阀塞;所述阀芯组件设有第二卡合结构;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与第一卡合结构之间在基于所述转动形成的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相对配合位置形成卡合;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相对配合位置令所述阀塞位于至少两个轴向位置,以使阀塞阻塞或脱离于所述第二通气部,以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之间的充放气道。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随所述相对转动及伸缩以切换同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的卡合;或者,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卡合部;所述第一卡合部随所述相对转动及伸缩以切换同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的卡合;所述卡合部、第一卡配部、第二卡配部的延伸呈现出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变化。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阀芯组件包含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被配置成持续地维持将所述阀塞趋向于抵塞第二通气部的弹性力;和/或,所述阀芯组件包括:盖体,可拆卸地密封盖合于所述第一通气部。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气嘴壳体包括:沿所述轴向设置的座体、胶圈件、阀体、及罩体;所述座体,朝向盖体一侧凸伸接口部,所述接口部沿所述轴向贯通形成所述第一通气部;所述接口部设有用于外部连接的螺纹;所述接口部外缘周向延伸有座边部;所述胶圈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座边部背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通气部连通的通孔;所述阀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且两端贯通的阀腔;所述阀体一端与所述胶圈件背离所述座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令所述阀腔与所述通孔连通设置;所述阀芯支架设于所述阀腔;所述阀芯支架包括:设有所述轴孔的穿轴件;以及,多个接脚部,围绕所述穿轴件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接脚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穿轴件的外表面及所述阀腔内壁之间;所述罩体,从所述第二端一侧固定罩合于所述阀体,形成连通所述第二通气部的镂空结构。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座体与胶圈件之间通过热熔或黏胶方式固定连接;和/或,所述座体一端过盈配合地卡入胶圈件的通孔中。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阀体一端过盈配合地结合至所述胶圈件的通孔中。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气嘴壳体包括:阀体,具有设置所述阀芯组件的阀腔,所述阀腔沿所述轴向延伸且两端贯通;以及,罩体,从所述第二端一侧固定罩合于所述阀体;所述罩体与阀体之间的固定结构包括以下一种:所述罩体对应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形成周向延伸的第一筋条,所述第一筋条对应阀体的第一侧面卡设有向第一端延伸的至少两个延伸件;所述阀体侧面沿周向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部及至少两个凸挡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部分别卡抵于两个延伸件在周向上的不同侧,且每个第一凸部卡抵于第一筋条的第一侧面;每个所述凸挡部卡抵于所述第一筋条的与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二侧面;2)所述罩体具有至少一组第一筋条及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筋条周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筋条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并在对应第一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筋条相连;所述第一筋条设有向第一端延伸的延伸件,所述延伸件与第二筋条将相互之间的第一筋条段限定为卡接段;所述阀体外壁面设有与所述卡接段匹配地卡合的卡槽;所述卡槽两端邻接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分别从相反的转动方向上抵挡于所述第二筋条及延伸件,以卡固所述罩体于阀体;所述第二凸部相比第一凸部在所述轴向上更靠近第二端。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在固定结构1)中,所述延伸件朝向阀体的端部形成第一引导面;凸挡部朝向阀体的端部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二引导面,和/或,连接所述第一凸部的向所述罩体延伸的引导部的朝向阀体的端部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三引导面。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在固定结构2)中,所述阀体在第一筋条背离阀体的第二侧面设置与所述第二凸部以共同卡抵所述侧面凸挡部;所述延伸件朝向阀体的端部形成第一引导面;凸挡部的外表面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二引导面,和/或,所述第二凸部对应所述罩体的表面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四引导面。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阀芯组件包括:阀芯柱,可伸缩且周向转动地穿设所述轴孔,设有所述卡合部及阀塞;操作件,固定设置于所述阀芯柱对应第一端的一端,形成所述操作件;弹簧,结合于所述阀芯柱,对阀芯柱持续施加指向第一端的回弹力。
在第一方面的实施例中,所述阀塞包括:阀盖,形成周向延伸设置的环形槽;密封圈,具有套合所述阀盖套合孔,供卡置于所述环形槽;所述密封圈对应所述第二通气部设置;和/或,所述卡合部为卡块,所述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为卡槽,所述第一卡配部的轴向深度大于第二卡配部;和/或,所述第一端设有供卡接至气泵的出/进气口的卡扣部的卡接部。
如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充放气气嘴,包括:气嘴壳体,第一端设有供与气泵连通的第一通气部,第二端设有第二通气部,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经气腔相互连通;阀芯支架,固定设于气腔,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孔,阀芯支架在对应第二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卡合结构;阀芯组件,可伸缩且可周向相对转动地贯穿轴孔,阀芯组件对应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接受操作的操作件,对应第二端的一端固定设置阀塞;阀芯组件设有第二卡合结构,第二卡合结构与第一卡合结构之间在基于转动形成的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相对配合位置形成卡合以使阀塞阻塞或脱离于第二通气部。通过按压及旋转操作即可令充放气气嘴进行通、闭气状态的切换并保持,操作便利,结构稳定性好。
附图说明
图1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充放气气嘴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2展示图1中盖体取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3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充放气气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4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座体和胶圈件结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5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阀体的底端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a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操作件未被按压时第二通气部封闭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b展示图6a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a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操作件被按压时第二通气部开启的俯视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b展示图7a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8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气腔内充放气道导通时的气流示意图。
图9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罩体与阀体卡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0展示本公开另一实施例中罩体与阀体卡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特定的具体示例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公开所揭露的消息轻易地了解本公开的其他优点与功效。本公开还可以通过另外不同的具体实施方式加以实施或应用模块,本公开中的各项细节也可以根据不同观点与应用模块,在没有背离本公开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或改变。需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下面以附图为参考,针对本公开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以便本公开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实施。本公开可以以多种不同形态体现,并不限定于此处说明的实施例。
在本公开的表示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表示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表示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括于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而且,表示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一组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公开中表示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表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表示中,“一组”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通篇说明书中,当说某器件与另一器件“连接”时,这不仅包括“直接连接”的情形,也包括在其中间把其它元件置于其间而“间接连接”的情形。另外,当说某种器件“包括”某种构成要素时,只要没有特别相反的记载,则并非将其它构成要素排除在外,而是意味着可以还包括其它构成要素。
虽然在一些示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等在本文中用来表示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当被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将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进行区分。例如,第一接口及第二接口等表示。再者,如同在本文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和“该”旨在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中有相反的指示。应当进一步理解,术语“包含”、“包括”表明存在所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模块、项目、种类、和/或组,但不排除一个或一组其他特征、步骤、操作、元件、模块、项目、种类、和/或组的存在、出现或添加。此处使用的术语“或”和“和/或”被解释为包括性的,或意味着任一个或任何组合。因此,“A、B或C”或者“A、B和/或C”意味着“以下任一个:A;B;C;A和B;A和C;B和C;A、B和C”。仅当元件、功能、步骤或操作的组合在某些方式下内在地互相排斥时,才会出现该定义的例外。
鉴于相关技术中,气泵产品或其气嘴配件存在结构稳定性不佳、操作不便利等问题,本公开实施例中可以提供一种充放气气嘴,以解决这些问题。
如图1所示,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充放气气嘴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所述充放气气嘴1包括气嘴壳体。所述气嘴壳体具有沿一轴向Z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图1中示例的上端为第一端,下端为第二端。可以一并参考图2,第一端设置第一通气部122,在第二端设置第二通气部141(可以见图5所示),气嘴壳体在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形成气腔10。第一通气部122和第二通气部141与所述气腔10连通。所述第一通气部122和第二通气部141可以是开口、镂空、孔部或其它贯通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气嘴壳体可以包括阀芯支架16和阀芯组件17,设于所述气腔10内。所述阀芯支架16固定设于所述气腔10,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轴孔162。所述阀芯组件17可伸缩且可周向相对转动地穿设所述轴孔162。示例性地,所述轴孔162及阀芯组件17穿设轴孔162的轴体可为能相互转动的圆柱形。所述阀芯组件17对应所述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接受操作的操作件172,阀芯组件17对应所述第二端的一端固定设置阀塞174。示例性地,所述阀芯组件17可以包含弹性件以具备弹性伸缩能力,所述弹性件可被配置成持续地维持将所述阀塞174趋向于抵塞第二通气部141的弹性力。例如,所述弹性力可在所述阀芯组件17未向第二端伸入或者伸入运动时候均维持指向第一端。在图2示例中,所述弹性件可以例如为弹簧173,所述弹簧173可以始终压缩(或在其它示例中始终拉伸),以提供始终指向第一端的推力或者始终指向第一端的拉力。
所述操作件172用于操纵所述阀芯组件17的伸缩或旋转运动,以使所述阀塞174处于向上抵塞第二通气部141的位置、或向下脱离以开启第二通气部141的位置。第二通气部141开启导通时即可与第一通气部122形成用于充放气的气道。
在实现示例中,所述阀芯组件17设有第二卡合结构;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与第一卡合结构之间在基于所述转动形成的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相对配合位置形成卡合;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相对配合位置令所述阀塞174位于至少两个轴向位置,以使阀塞174阻塞或脱离于所述第二通气部141,以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一通气部122和第二通气部141之间的充放气道。
例如,在图2中,当按压所述操作件172时,可以驱动所述阀芯组件17向第二端伸展,以使阀塞174向下远离第二通气部141,由于弹簧173的存在可以提供向第一端回复的弹性力。所述阀塞174向下远离第二通气部141,以开启第二通气部141和第一通气部122之间的充放气气道。或者,释放操作件172(或者在不按压操作件172时),阀芯组件17在回复的弹性力作用下回到抵塞第二通气部141的初始位置,关断充放气气道。
通过一示例说明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的实现。可以参考图3所示,所述阀芯组件17上设置的第一卡合结构可以包括卡合部18;以及如图5所展示,所述阀芯支架16在对应第二端的一端周向上设有第二卡合结构,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卡配部19a和第二卡配部19b。当所述卡合部18与第一卡配部19a卡合时,所述阀塞174抵塞所述第二通气部141,并在所述回弹力作用下定位。当所述卡合部18与第二卡配部19b卡合时,所述阀芯组件17被定位于受到回弹力的伸展状态,且所述伸展状态驱动所述阀塞174开启所述第二通气部141。
作为示例,在图3中展示所述卡合部18为卡块,以及在图5示例中展示所述第一卡配部19a和第二卡配部19b为轴向深浅不同的卡槽,所述第一卡配部19a的轴向深度大于第二卡配部19b。由此,在第二通气部141被封闭时,通过按压所述操作件172,以使所述阀塞174远离第二通气部141至卡合部18脱离第一卡配部19a,并且旋转操作件172使卡合部18卡合于第二卡配部19b,由于第二卡配部19b浅于第一卡配部19a,即在回弹力作用下维持第二通气部141的开启,则可以不必手动维持开启而将充气气嘴安装到气泵使用。
另外,图3中示例为对称设置的两个卡块作为卡合部18,则在图5中相配合的,所述阀芯支架16可对应地设置两组第一卡配部19a和第二卡配部19b,其中,每个卡块对应于一组第一卡配部19a和第二卡配部19b,每个卡合部18可同时与一第一卡配部19a卡合,或者转动至同时与一第二卡配部19b卡合。如此,利于达到稳固充放气气道的导通状态和断开状态。
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它实施例中,图示中的第一卡合结构和第二卡合结构的实现方式可以互换,即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卡配部19a和第二卡配部19b;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卡合部18;所述第一卡合部18随所述相对转动及伸缩以切换同第一卡配部19a和第二卡配部19b的卡合。例如,阀芯支架16向第二端凸伸卡块,所述阀芯组件17设置同所述卡块配合的深浅不同的两个卡槽,卡槽的开口可朝向第一端。
示例性地,如图1~图3所示,所述气嘴壳体可以包括盖体11,可拆卸地密封盖合于所述第一端的第一通气部122。可选的,在图2中展示,所述盖体11内可设有第一密封圈112,所述第一密封圈112在盖体11盖合至第一端时与所述第一通气口的周缘抵接,以形成密封。
示例性地,所述盖体11可以通过螺接方式固定盖合到所述第一端。示例性地,所述盖体11可以通过连接带111固定连接到气嘴壳体,以防止掉落。
需说明的是,在不使用所述充气气嘴的情况下,所述盖体11可以保持密封盖合于第一通气部122,起到阀塞174封闭第二通气部141以外的“二次密封”的作用。故,即使第二通气部141保持开启,所述盖体11密闭第一通气部122使充气气嘴也无法被使用,有利于避免误操作。
为更清楚说明图1和图2中充放气气嘴1的内部具体结构,可参考如图3所示,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充气气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在图3中,展示有盖体11、连接带111、第一密封圈112、座体12、胶圈件13、阀体14、罩体15、阀芯支架16、阀芯组件17。
示例性地,所述座体12、胶圈件13、阀体14、及罩体15从第一端向第二端依次布置。所述座体12、胶圈件13、阀体14之间通过中部贯通形成所述气腔10。
所述座体12,朝向盖体11一侧凸伸接口部121,所述接口部121沿所述轴向贯通形成所述第一通气部122。所述接口部121设有用于外部连接的螺纹,例如与盖体11螺合。所述接口部121外缘周向延伸有座边部123。
所述胶圈件13,固定连接于所述座边部123背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通气部122连通的通孔。所述胶圈件13可以是包胶件。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座体12与胶圈件13之间通过热熔或黏胶方式固定连接,或者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作为示例,若所述座体12与胶圈件13分体结构,则所述座体12一端也可以过盈配合地卡入胶圈件13的通孔中。
所述阀体14,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且两端贯通的阀腔。所述阀体14一端与所述胶圈件13背离所述座体12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令所述阀腔与所述通孔连通设置。所述阀芯支架16设于所述阀腔。结合图6a可见,所述阀芯支架16包括设有所述轴孔162的穿轴件161、以及多个接脚部163。所述多个接脚部163围绕所述穿轴件161周向间隔设置,每两个接脚部163之间的区域形成贯穿部,以连通阀腔于所述第二通气部141。每个接脚部163固定连接在所述穿轴件161的外表面及所述阀腔内壁之间,例如可以是一体成型或者热熔方式形成的固定连接。
所述罩体15,从所述第二端一侧固定罩合于所述阀体14,形成连通所述第二通气部141的镂空结构。所述镂空结构用于导通外部及第二通气部141。示例性地,所述镂空结构可以包括多个镂空部150。所述罩体15可以呈现为笼形。罩体15上间隔设置多个筋条,以围成各筋条之间的镂空部150。各所述镂空部150可以分布于罩体15面对轴向上的一面,也可以分布于罩体15侧面周向。
如图3中示例性地展示,所述阀芯组件17可包括阀芯柱171、操作件172、弹簧173及阀塞174。
所述阀芯柱171可伸缩且周向转动地穿设所述轴孔162,设有所述卡合部18及阀塞174。示例性地,所述阀塞174位于阀芯柱171对应第二端的一端。。
所述操作件172,固定设置于所述阀芯柱171对应第一端的一端,向外的一端供按压、旋转操作。示例性地,所述操作件172可以是例如手柄、按/旋钮等。示例性地,所述阀芯柱171和所述操作件172之间可以螺锁连接。例如,在图3中,所述阀芯柱171对应第一端的一端设有螺孔,所述操作件172设有贯穿的安装孔175,通过螺杆19穿设所述安装孔175并结合至所述螺孔以固定所述操作件172于阀芯柱171一端。
所述弹簧173可结合于所述阀芯柱171,对阀芯柱171持续施加指向第一端的回弹力。示例性地,所述弹簧173套设于所述阀芯柱171,一端抵靠于所述操作件172;另一端可以抵靠于轴孔162内向中心凸出的凸壁表面、或者卡固于该凸壁。所述弹簧173可以在阀芯柱171随操作件172按压发生位移、或未按压而未位移时均保持压缩状态,以始终提供指向第一端的弹性力,以作用于所述卡合部18,使所述阀塞174定位于抵塞或者脱离于第二通气部141的状态。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弹簧173也可以以牵拉方式连接所述阀芯组件17以施加向第一端的拉力,例如一端连接阀芯组件17,另一端向第一端延伸并连接到例如座体12、或座体12内壁延伸至中心轴线位置的连接部(未图示)等,并非以图3为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塞174包括阀盖1741和第二密封圈1742。所述阀盖1741相比于第二密封圈1742更靠近第二端。示例性地,所述第二密封圈1742可以卡设于所述阀盖1741以为一体。例如在图3中,所述阀盖1741形成周向延伸设置的环形槽17411。所述第二密封圈1742具有套合所述阀盖1741套合孔,供卡置于所述环形槽17411。所述第二密封圈1742对应所述第二通气部141设置,所述阀盖1741对应所述第二通气部141的缘面口(位于环形槽17411向上侧边位置)可形成部分进入第二通气部141的圆锥台,以加强密封效果。。
示例性地,所述阀体14一端可以过盈配合地结合至所述胶圈件13的通孔中。以下进行结构示例的说明。可以参考图6a所示,所述阀体14向上的缘壁周向设置向第一端凸出的多个凸缘段142。作为示例,所述多个凸缘段142的顶端抵压于所述胶圈件13的朝向阀体14的壁面。可选的,所述凸缘段142的顶端可呈现例如尖突状。进一步可选的,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胶圈件13的朝向阀体14的壁面可以设置与所述顶端配合的凹槽(未图示),以加强卡合效果。示例性地,可如图4所示,展示本公开实施例中座体12和胶圈件13结合的结构示意图。在图4中,所述胶圈件13沿径向向内凸设抵压阀体14进入一端的周侧壁面的环形连续或分段的凸条131。
以下,通过图5~图7b,来说明实施例中阀芯组件17被操作,以使所述第二通气部141处于开启或关闭状态的具体结构原理。
如之前已描述,图5中示例性地展示有所述阀芯支架16对应第二端的一端可沿周向设置两组第一卡配部19a和第二卡配部19b,以与图3中所示的两个卡合部18分别同其中相同结构的卡配部卡合,即两个卡合部18均与第一卡配部19a卡合,或均与第二卡配部19b卡合。当然,在其它实施例中结构也可以变化,比如根据图示设置一组或更多组第一卡配部19a和第二卡配部19b,并非以图示为限。
示例性地,每组内第一卡配部19a和第二卡配部19b之间的间距可以配置成:令所述操作件172被转动预设角度,就能达成卡合部18在位置对应于第一卡配部19a和位置对应于第二卡配部19b之间切换,所述预设角度可以示例为90°。
见图6a和图6b所示,展示所述操作件172未被按压时阀塞174抵塞所述阀体14的第二通气部141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6a中可见阀芯柱171和弹簧172在轴孔162上方露出较长一段,图6b中可见阀塞174向上抵塞于第二通气部141。
再如图7a和图7b所示,展示所述操作件172被按压时阀塞174向下离开所述第二通气部141的不同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7a中可见阀芯柱171和弹簧172在轴孔162上方露出长度减少,且弹簧172可被压缩(此处将弹簧省略,以能清晰看到阀芯柱171的长度变化);图7b中可见阀塞174向下移动,而与所述阀体14下端形成间隔,以畅通所述第二通气部141。并且,在图7a中,可见卡合部18(即卡块)与第一卡配部19a(即卡槽)之间的脱离。
所述充气气嘴可以卡接到气泵使用。示例性地,所述第一端设有供卡接至气泵的出/进气口的卡扣部的卡接部。具体的,在图2中,所述座体12可以形成向第一端凸伸的接口部121,所述卡接部可以设于所述接口部121,例如图示中的卡接部朝向第一端的端部。在需要连接气泵时,旋开所述盖体11,按压所述操作件172再转动所述操作件172,即可使所述充气气嘴的充放气气道保持导通,进而可将接口部121通过卡接部连通到气泵的出/进气口。所述罩体15的一端可以连通到充气用具以进行充放气,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141经气腔10连通的充放气道的充、放气时的气流路径可示例性地参考图8所示。充、放气过程中,无需手持气嘴、气泵,实现解放双手的效果;所述卡接部可示例为对称设置的一对,可与中国专利申请号CN218467927U的气泵中的卡扣部配合使用。
说明图3中罩体15与阀体14的卡合结构。
作为一种示例,如图9所示且可一并参考图7b,基于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有多个镂空部150沿罩体15侧壁周向设置,由此可形成所述罩体15对应第一端(也就是对应阀体14)的罩口一端形成周向延伸的第一筋条151,呈现为连续环形结构或分段环形结构。所述第一筋条151对应阀体14的第一侧面卡设有向第一端延伸的至少两个延伸件153。所述阀体14侧面沿周向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部144及至少两个凸挡部146。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部144分别卡抵于两个延伸件153在周向上的不同侧,即例如图9中,展示两个第一凸部144分别卡抵在两个延伸件153的外侧,以限制罩体15在两个方向上的周向转动,或者,在其它实施例中,两个第一凸部144也可以卡抵在两个延伸件153的内侧(即相对侧面),同样能达到限制周向上的双向转动。并且,每个第一凸部144卡还抵于第一筋条151朝向第一端一侧的第一侧面,每个所述凸挡部146卡抵于所述第一筋条151的与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二侧面,以在轴向的两个方向上限制罩体15的运动。由此,实现将罩体15固定在阀体14。
示例性地,为例如罩体15在向阀体14运动并到达相互固定的位置,所述延伸件153朝向阀体14的端部形成第一引导面,所述凸挡部146朝向阀体14的端部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二引导面,连接所述第一凸部144的向所述罩体15延伸的引导部147的端部也可以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三引导面。可以一并参考图7b,所述引导部147可以是从阀体表面有一定凸起(但凸起高度不及第一凸部)并延伸到阀体朝向第二端的一端的凸条,所述引导部147可用于填补阀体和罩体15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一引导面、第二引导面和第三引导面可以是斜面,以便利于阀体14和罩体15轴向相对运动到位,避免干涉。
示例性地,每个相邻的第一凸部144、引导部147、凸挡部146可以为一组结构,所述阀体14外侧面周向可以均匀间隔设置3组结构;示例性地,所述延伸件153可以有2个以上,例如3个或4个,优选可为4个,其中两个延伸件153被阀体14的两组结构中的两个第一凸部144卡抵时,即可呈现如图9所示的固定状态。
作为另一种示例,如图10所示,与图9实施例相比,本实施例中的阀体14'的结构有所变化,设有相比于第一凸部144在轴向上更接近第二端的第二凸部145,以能与第一凸部144之间形成卡槽143,以直接对第一筋条151卡合以限制轴向运动。示例性地,所述第二凸部145的所在位置可以例如为图9中引导部147的端部位置,即将图9中引导部147平坦的端部位置替代为凸起。示例性地,第二凸部145凸起高度可以低于第一凸部144,以利于罩体15相对阀体14'结合时的运动顺畅。并且,可利用与第一筋条151纵横相接的第二筋条152同第二凸部145卡抵配合实现周向的一个方向的转动限制,以同形成另一方向转动限制的延伸件153和第一凸部145的配合,从而实现罩体15和阀体14'的固定。
具体来讲,在图10示例中,所述第二筋条152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并在对应第一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筋条152相连。其中,对应于周向间隔设置的多个镂空部150,则可以理解的,隔设在各个镂空部150之间的所述第二筋条152可有沿周向间隔布置的多个。
所述第一筋条151上的延伸件153与第二筋条152将相互之间的第一筋条151段限定为卡接段1511。所述阀体14'外壁面设有与所述卡接段1511匹配地卡合的卡槽143(可参考图7b);所述卡槽143两端邻接的第一凸部144和第二凸部145分别从相反的转动方向上抵挡于延伸件153及第二筋条152,以卡固所述罩体15于阀体14'。
示例性地,所述阀体14'在所述第一筋条151背离延伸件153的第二侧面邻设凸挡部146;所述延伸件153朝向阀体14的端部形成第一引导面,抵挡于第二筋条152的所述第二凸部145、及凸挡部146的外表面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二引导面。示例性地,所述第一引导面和第二引导面之间为相互呈锐角夹角的斜面,以使得延伸件153、凸挡部146、第二凸部145相应的一端呈现勾部的形状。在图10示例中,凸挡部146可起到与所述第二凸部145以共同卡抵所述第一筋条151第二侧面的作用。即所述凸挡部146起到加强限位的作用,也可以根据需求选择使用或不使用。为使相对运动顺畅,则所述延伸件153朝向阀体14'的端部形成第一引导面,凸挡部146的外表面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二引导面,和/或,所述第二凸部145对应所述罩体15的表面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四引导面。所述第一引导面、第二引导面和第四引导面可以是斜面,以便利于阀体14'和罩体15轴向相对运动到位,避免干涉。
综上所述,本公开实施例中提供充放气气嘴,包括:气嘴壳体,第一端设有供与气泵连通的第一通气部,第二端设有第二通气部,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经气腔相互连通;阀芯支架,固定设于气腔,具有沿轴向延伸的轴孔,阀芯支架在对应第二端的一侧设有第一卡合结构;阀芯组件,可伸缩且可周向相对转动地贯穿轴孔,阀芯组件对应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接受操作的操作件,对应第二端的一端固定设置阀塞;阀芯组件设有第二卡合结构,第二卡合结构与第一卡合结构之间在基于转动形成的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相对配合位置形成卡合以使阀塞阻塞或脱离于第二通气部。通过按压及旋转操作即可令充放气气嘴进行通、闭气状态的切换并保持,操作便利,结构稳定性好。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公开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公开。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公开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公开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公开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1)

1.一种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包括:
气嘴壳体,具有沿一轴向设置的第一端、第二端及两端之间的气腔;所述气腔连通设置对应第一端的第一通气部、及对应第二端的第二通气部,所述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经所述气腔相互连通;
阀芯支架,固定设于所述气腔,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的轴孔,所述阀芯支架在对应第二端的一端设有第一卡合结构;
阀芯组件,可伸缩且可周向相对转动地穿设所述轴孔,所述阀芯组件对应所述第一端的一端设置接受操作的操作件,阀芯组件对应所述第二端的一端固定设置阀塞;所述阀芯组件设有第二卡合结构;所述第二卡合结构与第一卡合结构之间在基于所述转动形成的周向上的至少两个相对配合位置形成卡合;其中,所述至少两个相对配合位置令所述阀塞位于至少两个轴向位置,以使阀塞阻塞或脱离于所述第二通气部,以断开或导通所述第一通气部和第二通气部之间的充放气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随所述相对转动及伸缩以切换同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的卡合;
或者,所述第二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组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所述第一卡合结构包括至少一卡合部;所述卡合部随所述相对转动及伸缩以切换同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的卡合;
所述卡合部、第一卡配部、第二卡配部的延伸呈现出在所述轴向上的位置变化。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包含弹性件,所述弹性件被配置成持续地维持将所述阀塞趋向于抵塞第二通气部的弹性力;和/或,所述阀芯组件包括:盖体,可拆卸地密封盖合于所述第一通气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嘴壳体包括:沿所述轴向设置的座体、胶圈件、阀体、及罩体;
所述座体,朝向盖体一侧凸伸接口部,所述接口部沿所述轴向贯通形成所述第一通气部;所述接口部设有用于外部连接的螺纹;所述接口部外缘周向延伸有座边部;
所述胶圈件,固定连接于所述座边部背离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具有与所述第一通气部连通的通孔;
所述阀体,具有沿所述轴向延伸且两端贯通的阀腔;所述阀体一端与所述胶圈件背离所述座体的一端固定连接,并令所述阀腔与所述通孔连通设置;所述阀芯支架设于所述阀腔;所述阀芯支架包括:设有所述轴孔的穿轴件;以及,多个接脚部,围绕所述穿轴件周向间隔设置;每个接脚部固定连接在所述穿轴件的外表面及所述阀腔内壁之间;
所述罩体,从所述第二端一侧固定罩合于所述阀体,形成连通所述第二通气部的镂空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座体与胶圈件之间通过热熔或黏胶方式固定连接;和/或,所述座体一端过盈配合地卡入胶圈件的通孔中。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一端过盈配合地结合至所述胶圈件的通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嘴壳体包括:阀体,具有设置所述阀芯组件的阀腔,所述阀腔沿所述轴向延伸且两端贯通;以及,罩体,从所述第二端一侧固定罩合于所述阀体;所述罩体与阀体之间的固定结构包括以下一种:
1)所述罩体对应所述第一端的一端形成周向延伸的第一筋条,所述第一筋条对应阀体的第一侧面卡设有向第一端延伸的至少两个延伸件;所述阀体侧面沿周向设有至少两个第一凸部及至少两个凸挡部;所述至少两个第一凸部分别卡抵于两个延伸件在周向上的不同侧,且每个第一凸部卡抵于第一筋条的第一侧面;每个所述凸挡部卡抵于所述第一筋条的与第一侧面相背的第二侧面;
2)所述罩体具有至少一组第一筋条及第二筋条,所述第一筋条周向延伸设置,所述第二筋条在所述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延伸并在对应第一端的一端与所述第二筋条相连;所述第一筋条设有向第一端延伸的延伸件,所述延伸件与第二筋条将相互之间的第一筋条段限定为卡接段;所述阀体外壁面设有与所述卡接段匹配地卡合的卡槽;所述卡槽两端邻接的第一凸部和第二凸部分别从相反的转动方向上抵挡于所述第二筋条及延伸件,以卡固所述罩体于阀体;所述第二凸部相比第一凸部在所述轴向上更靠近第二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在固定结构1)中,所述延伸件朝向阀体的端部形成第一引导面;凸挡部朝向阀体的端部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二引导面,和/或,连接所述第一凸部的向所述罩体延伸的引导部的朝向阀体的端部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三引导面。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在固定结构2)中,所述阀体在第一筋条背离阀体的第二侧面设置与所述第二凸部以共同卡抵所述侧面凸挡部;所述延伸件朝向阀体的端部形成第一引导面;凸挡部的外表面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二引导面,和/或,所述第二凸部对应所述罩体的表面形成能引导所述第一引导面的第四引导面。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阀芯组件包括:
阀芯柱,可伸缩且周向转动地穿设所述轴孔,设有所述卡合部及阀塞;
操作件,固定设置于所述阀芯柱对应第一端的一端,形成所述操作件;
弹簧,结合于所述阀芯柱,对阀芯柱持续施加指向第一端的回弹力。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放气气嘴,其特征在于,所述阀塞包括:阀盖,形成周向延伸设置的环形槽;密封圈,具有套合所述阀盖套合孔,供卡置于所述环形槽;所述密封圈对应所述第二通气部设置;
和/或,所述卡合部为卡块,所述第一卡配部和第二卡配部为卡槽,所述第一卡配部的轴向深度大于第二卡配部;
和/或,所述第一端设有供卡接至气泵的出/进气口的卡扣部的卡接部。
CN202322170764.2U 2023-08-14 2023-08-14 充放气气嘴 Active CN22053981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0764.2U CN220539813U (zh) 2023-08-14 2023-08-14 充放气气嘴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170764.2U CN220539813U (zh) 2023-08-14 2023-08-14 充放气气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39813U true CN220539813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10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170764.2U Active CN220539813U (zh) 2023-08-14 2023-08-14 充放气气嘴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3981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70696B (zh) 用于充气式装置的阀门
US9121519B2 (en) Locking mechanism for a nozzle in an inflatable object
US20030089396A1 (en) Valve for inflatable objects
US6488321B1 (en) Power sucker device having a releasing structure
CN220539813U (zh) 充放气气嘴
TWI482909B (zh) Horizontal type of inflatable joints
US7387290B2 (en) Self locking air nozzle
US5816284A (en) Tire valve extension attachment
US20100132121A1 (en) Support cushion for fast inflation and deflation
CN210842546U (zh) 容器盖及容器
US20100096572A1 (en) Air Valve
US7624751B2 (en) Air nozzle for automatically inflatable air cushion
CN213909597U (zh) 水杯
CN211845615U (zh) 真空保鲜杯
CN212959931U (zh) 一种按压阀芯
US20070246680A1 (en) Air valve structure for inflatable articles
CN114680553A (zh) 水杯
CN213393722U (zh) 安全阀
CN220522762U (zh) 充气转接装置
CN215861911U (zh) 按压式风嘴
US7152619B2 (en) Air tap assembly
CN210823534U (zh) 一种上下伸缩可左右旋转开关乳液泵
US7121302B2 (en) Air tap assembly
CN220694959U (zh) 一种水杯
CN219102140U (zh) 充放气阀门及所应用的充气用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