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35483U - 一种可加热内饰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可加热内饰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35483U
CN220535483U CN202322283005.7U CN202322283005U CN220535483U CN 220535483 U CN220535483 U CN 220535483U CN 202322283005 U CN202322283005 U CN 202322283005U CN 220535483 U CN220535483 U CN 22053548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heating
assembly
base material
protection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28300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海涛
程立园
王亚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gfang Golden Time Technology Dev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28300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3548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3548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3548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sistance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可加热内饰,属于汽车内饰加热技术领域,包括内饰骨架和安装在内饰骨架上的加热垫本体,加热垫本体上设置有连接区,内饰骨架对应连接区处设有避让槽,加热垫本体包括第一基材、第二基材、发热组件、导电组件、电极保护层和导电组件保护层;发热组件、导电组件、电极保护层依次设置在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之间,导电组件保护层设置在第二基材远离电极保护层的一侧,电极保护层的数量不小于两条,导电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电极组件包括一个第一电极和一个第二电极,两条电极保护层分别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的长度方向设置,两条电极保护层之间形成避让空间;第二基材上设置有避让孔,且避让孔被导电组件保护层完全覆盖。

Description

一种可加热内饰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内饰加热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可加热内饰。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提高座椅的舒适性,汽车座椅的功能性越来越多,其中比较普遍的一种,便是内饰快速增温的功能,该功能的实现,使乘员在寒冷的冬天坐进车内快速感到温暖。为达到内饰增温的效果,目前普遍应用的技术手段是将加热垫粘贴在内饰骨架上,将线束置于加热垫顶面,且加热垫是靠加热丝实现增温的,由于内饰包覆物一般只有3~5mm,比较薄,所以如果使用加热丝加热方式或是加热垫出线方式从顶面出线,易造成异物感,降低舒适度,所以,亟需一种可加热内饰来解决传统技术存在的乘员易有异物感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加热内饰,解决上述技术存在的传统的内饰容易造成异物感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可加热内饰,包括:
内饰骨架和安装在所述内饰骨架上的加热垫本体;
所述加热垫本体包括:
第一基材和第二基材;
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基材与所述第二基材之间,所述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热本体;
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每一所述发热本体远离所述第一基材侧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电极组件,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发热本体电连接;
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线束组件,所述线束组件用于连接所述电极组件与供电组件;
电极保护层,所述电极保护层设于所述电极组件远离所述发热本体侧,所述电极保护层上设有避让空间;
避让孔,所述避让孔设于所述第二基材上,对应所述线束组件与所述电极组件的连接点设置;
导电组件保护层,所述导电组件保护层设于所述第二基材远离所述发热本体侧,所述导电组件保护层完全覆盖所述避让孔;
所述加热垫本体上设有连接区,所述避让空间、所述避让孔和所述线束组件均位于所述连接区内;
所述内饰骨架包括对应于所述连接区设置的避让槽。
优选的,所述线束组件包括导线,所述导线通过焊接或端子铆接方式与所述电极组件连接。
优选的,所述导线为硅胶外皮,所述导线径向截面为圆形或扁形。
优选的,所述线束组件还包括感温元件。
优选的,所述发热本体为碳膜加热膜、石墨烯加热膜或者碳纳米管膜,且所述碳膜加热膜、所述石墨烯加热膜、碳纳米管膜与所述第一基材的连接方式为粘贴;或印刷于所述第一基材表面的发热材料。
优选的,所述电极组件粘贴或印刷于所述发热本体表面。
优选的,所述电极保护层和所述导电组件保护层均为绝缘材料。
优选的,所述避让空间在所述第二基材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避让孔。
优选的,所述避让槽的深度为5±2mm。
优选的,相邻的所述第一基材、所述发热组件、所述导电组件、所述电极保护层、所述第二基材、所述导电组件保护层之间为粘贴连接。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可加热内饰,通过将接线区域从加热垫本体与内饰骨架的安装面接出且在内饰骨架上相应的安装位置开设有避让槽从而解决连接困难、结构复杂、加热膜与线束连接且存在异物感的问题。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加热内饰的爆炸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加热内饰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可加热内饰的主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应用在扶手上的结构图;
其中,1、感温元件;2、避让空间;3、第二基材;4、电极保护层;5、电极组件;6、发热本体;7、第一基材;8、导电组件保护层;9、线束组件;10、连接点;11、骨架;12、导线;13、连接区;14、加热垫本体;15、避让槽;16、避让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除非另外定义,本实用新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实用新型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请参阅图1-4,一种可加热内饰,本例中为座椅扶手,还可以是其他具有加热需求的内饰,包括:内饰骨架11和安装在内饰骨架11上的加热垫本体14。加热垫本体14包括:
第一基材7和第二基材3;
发热组件,发热组件设于第一基材7与第二基材3之间,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热本体6;
进一步地,发热本体6可以为碳膜加热膜、石墨烯加热膜或者碳纳米管膜,且当发热本体使用碳膜加热膜、石墨烯加热膜或者碳纳米管膜时,与第一基材7的连接方式为粘贴;发热本体6还可以是印刷于第一基材7表面的发热材料,例如碳浆、石墨烯浆料、碳纳米管浆料。
导电组件,导电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5,具体地,电极组件5粘贴或印刷于发热本体6表面,粘贴时电极材质为铜,使用导电胶与发热本体6粘接,印刷时电极材质一般为银。每一发热本体6远离第一基材7侧对应设置一个电极组件5,电极组件5与发热本体6电连接,具体地,每一电极组件5包括一个第一电极和一个第二电极,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分别为正负极,且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与供电组件的不同端口电连接,供电组件可以是车身电源或者其他电气控制模块;导电组件还包括线束组件9,线束组件9还包括感温元件1,感温元件1用于监测加热垫的温度,感温元件1可以为热敏电阻。线束组件9用于连接电极组件5与供电组件;线束组件9包括导线12,每一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上分别对应连接一根导线12,导线12通过焊接或端子铆接方式与电极组件5连接。导线12为硅胶外皮,导线12径向截面为圆形或扁形,硅胶外皮导线较软,不易折断造成产品失效且不易产生异物感。
电极保护层4,电极保护层4设于电极组件5远离发热本体6侧,电极保护层上设有避让空间,如图3所示,每一第一电极沿长度方向对应设有两条电极保护层4,每一第二电极沿长度方向对应设有两条电极保护层4,两条电极保护层4间形成避让空间2,避让空间2为避让导线12与电极组件5连接处的空间;电极保护层4防止导线12受到拉扯时拖拽电极组件5从第一基材7上脱落的情况出现;进一步地,电极保护层4和导电组件保护层8均为绝缘材料,为了保护电路安全防止短路。
避让孔16,避让孔16设于第二基材3上,对应线束组件9与电极组件5的连接点10设置;线束组件9从第二基材3远离电极组件5侧穿过避让孔16和避让空间2与电极组件5电连接;
导电组件保护层8,导电组件保护层8设于第二基材3远离发热本体6侧,导电组件保护层8完全覆盖避让孔16。避让空间2在第二基材3上的投影完全覆盖避让孔16,起到保护电路安全、绝缘的作用;同时导电组件保护层8将线束组件9固定于第二基材3侧,避免使用过程中出现线束组件9被拉扯导致线束组件9与电极组件5分离的现象,避免产品失效。
通过设置避让空间2和避让孔16,可以实现线束组件9从加热垫本体14靠近内饰骨架11侧与电极组件5连接,从而减轻了乘员接触内饰时产生的异物感。
相邻的第一基材7、发热组件、导电组件、电极保护层4、第二基材3、导电组件保护层8之间为粘贴连接,第一基材7和第二基材3包括至少一层液体阻隔层和阻燃层,液体阻隔层可防止液体洒入导致接触不良等情况,阻燃层防止导电组件接触不良产生的打火情况。
具体地,电极保护层4粘贴在电极组件5与第一基材7上,第二基材3与第一基材7及两基材间各组件远离第一基材7侧粘贴,导电组件保护层8与第二基材3粘贴,加热垫本体14与内饰骨架11粘贴固定。
进一步地,加热垫本体14上设有连接区13,避让空间2、避让孔16和线束组件9均位于连接区13内。
可加热内饰还包括内饰骨架11,内饰骨架11对应连接区13处开设有避让槽15,避让槽用于容纳处于连接区13内的相对于第一基材7向靠近内饰骨架11侧凸起的连接点10和线束组件9,以使内饰表面平整,避免乘员接触内饰表面时产生的异物感;具体地,避让槽的深度为5±2mm。
因此,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的一种可加热内饰,以解决传统的内饰加热连接困难、结构复杂、加热膜与线束连接且有异物感的问题。本实用新型设计结构合理,通过将接线区域从与内饰骨架的安装面接出且在相应的安装位置开设有避让槽克服了异物感的产生,同时延长了加热垫的使用寿命,为汽车领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进行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等同替换亦不能使修改后的技术方案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包括:
内饰骨架(11)和安装在所述内饰骨架(11)上的加热垫本体(14);
所述加热垫本体(14)包括:
第一基材(7)和第二基材(3);
发热组件,所述发热组件设于所述第一基材(7)与所述第二基材(3)之间,所述发热组件包括至少一个发热本体(6);
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极组件(5),每一所述发热本体(6)远离所述第一基材(7)侧对应设置一个所述电极组件(5),所述电极组件(5)与所述发热本体(6)电连接;
所述导电组件还包括线束组件(9),所述线束组件(9)用于连接所述电极组件(5)与供电组件;
电极保护层(4),所述电极保护层(4)设于所述电极组件(5)远离所述发热本体(6)侧,所述电极保护层(4)上设有避让空间(2);
避让孔(16),所述避让孔(16)设于所述第二基材(3)上,对应所述线束组件(9)与所述电极组件(5)的连接点(10)设置;
导电组件保护层(8),所述导电组件保护层(8)设于所述第二基材(3)远离所述发热本体(6)侧,所述导电组件保护层(8)完全覆盖所述避让孔(16);
所述加热垫本体(14)上设有连接区(13),所述避让空间(2)、所述避让孔(16)和所述线束组件(9)均位于所述连接区(13)内;
所述内饰骨架(11)包括对应于所述连接区(13)设置的避让槽(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组件(9)包括导线(12),所述导线(12)通过焊接或端子铆接方式与所述电极组件(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12)为硅胶外皮,所述导线(12)径向截面为圆形或扁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组件(9)还包括感温元件(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所述发热本体(6)为碳膜加热膜、石墨烯加热膜或者碳纳米管膜,且所述碳膜加热膜、所述石墨烯加热膜、所述碳纳米管膜与所述第一基材(7)的连接方式为粘贴;或印刷于所述第一基材(7)表面的发热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5)粘贴或印刷于所述发热本体(6)表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保护层(4)和所述导电组件保护层(8)均为绝缘材料。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空间(2)在所述第二基材(3)上的投影完全覆盖所述避让孔(16)。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所述避让槽(15)的深度为5±2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加热内饰,其特征在于:相邻的所述第一基材(7)、所述发热组件、所述导电组件、所述电极保护层(4)、所述第二基材(3)、所述导电组件保护层(8)之间为粘贴连接。
CN202322283005.7U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可加热内饰 Active CN22053548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83005.7U CN220535483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可加热内饰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283005.7U CN220535483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可加热内饰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35483U true CN220535483U (zh) 2024-02-27

Family

ID=899605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283005.7U Active CN220535483U (zh) 2023-08-24 2023-08-24 一种可加热内饰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3548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946557B (zh) 高分子加热元件
KR101682206B1 (ko) 시트 히터 및 점유자 센서 안테나 조합물
EP2471340B1 (en) Electrically heated window
US4918288A (en) Electrical lead arrangement for a heatable transparency
EP2385910B2 (en) Headliner with integral wire harness
EP3696916B1 (en) Car window glass assembly
CZ20033276A3 (cs) Vytápěná okenní tabule
US20070215601A1 (en) Combined sensor and heating element
US20200189428A1 (en) Sheet-type heating element and armrest of vehicle door including the same
KR100889435B1 (ko) 센서와 발열소자의 복합체
KR20140039443A (ko) 발열 가능한 자동차 유리
CN220535483U (zh) 一种可加热内饰
US3636311A (en) Heating devices for vehicle windows
CN113545167A (zh) 基于导电织物材料的柔性且可拉伸的电加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203193915U (zh) 一种汽车座椅及其箔式导电加热膜
JPH1170842A (ja) 電気消費体用のユニット担持体、特に自動車ドア用のドアユニット担持体を有する機能集積モジュール
JP2008293671A (ja) 抵抗体組成物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面状発熱体
CN111757565A (zh) 玻璃加热丝结构
JP2021018060A (ja) 装飾部品用発熱シート
KR20170120258A (ko) 리벳팅 전원단자를 구비한 발열필름
US20220272796A1 (en) Hybrid printed heater with optional ptc effect
CN220281190U (zh) 一种汽车加热垫及汽车座椅
CN219564863U (zh) 一种用于汽车座椅的加热模组及汽车座椅
CN219277315U (zh) 一种ptc石墨烯汽车地板及地毯加热垫
LU500404B1 (en) Electric heating arrangement and methods for manufacturing an electric heating arrange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