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12960U - 管腔支架 - Google Patents

管腔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12960U
CN220512960U CN202223610951.XU CN202223610951U CN220512960U CN 220512960 U CN220512960 U CN 220512960U CN 202223610951 U CN202223610951 U CN 202223610951U CN 220512960 U CN220512960 U CN 220512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ve
trough
section
extension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23610951.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啟真
何里明
肖本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ifetech Scientific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23610951.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129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12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129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管腔支架,所述管腔支架包括管状主体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主体的近端连接,所述延伸段自其远端至近端逐渐远离所述管状主体的中心轴以使所述延伸段相对所述管状主体朝外倾斜,所述延伸段包括过渡段和扩口主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扩口主段沿轴向依次设置,且所述扩口主段位于所述延伸段的近端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腔支架的近端释放于髂腔汇合处,可以提高其近端贴壁性以及锚定性,加速内皮化。

Description

管腔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管腔支架。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liac Venous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亦称May-Thurner综合征或Cockett综合征,多发于左侧,但也可见于右侧,甚至双侧。狭义IVCS是指左髂总静脉在汇入下腔静脉之前,受到前方的右髂总动脉和后方的第5腰椎及腰骶关节压迫,其静脉壁长期处于压迫状态和血管腔内粘连结构形成,引起下肢和盆腔静脉回流障碍。然而生理上的解剖因素并不是引起IVCS的唯一原因,其它因素如盆腔肿块、女性妊娠、外伤后盆腔血肿、盆腔手术等均可引起左髂总静脉压迫,因此广义IVCS应是各种原因引起的左髂总静脉压迫后的综合征,若存在使血液流速减慢和血液黏稠度增高等因素则极易导致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则上IVCS并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应尽早清除血栓,并同时针对原发病变进行治疗,才能迅速改善症状,提高并保持流入道和流出道血流速度,最大程度的保护静脉瓣膜功能,降低远期血栓后综合征(PostthromboticSyndrome,PTS)发生率。而传统单纯溶栓,因髂静脉病变段周围形成许多侧支循环,溶栓药物不能充分与血栓接触,效果较差;髂静脉切开成形术、右髂总动脉移位术、静脉旁路转流术、髂静脉包裹术等,创伤大,并发症多,效果不理想。
近年来,经皮血栓抽吸术,配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较传统的治疗更符合人体正常生理和解剖,不但血管通畅率高,并发症少、临床疗效显著,且能大大缩短住院时间。目前,经皮血栓抽吸术,配合球囊扩张和支架植入等腔内治疗已成为IVCS的首选治疗方法。其中,支架植入中,对于支架的设计主要有激光切割和编织型支架,国内外髂静脉的血管支架制作工艺以激光切割为主,激光切割型支架具有良好的定位性能,但也存在柔顺性能不佳以及抗断裂能力不佳的问题;而编织型支架则具有良好的柔顺性能和抗断裂性能,但也存在定位不准、易短缩和支撑力弱等劣势;但是由于激光切割成型的支架,其抗断裂性能和柔顺性很难改善,故一般选用钩挂编织的支架,通过轴向螺旋设置龙骨来改善其易短缩问题,从而应用于髂静脉血管支架。
髂静脉支架由于其近端释放于髂腔汇合处,一般支架的近端贴壁性以及锚定性不佳,不利于内皮化。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一个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管腔支架以解决上述贴壁性及锚定性不佳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管腔支架,所述管腔支架包括管状主体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主体的近端连接,所述延伸段自其远端至近端逐渐远离所述管状主体的中心轴以使所述延伸段相对所述管状主体朝外倾斜,所述延伸段包括过渡段和扩口主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扩口主段沿轴向依次设置,且所述扩口主段位于所述延伸段的近端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腔支架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扩口主段与所述过渡段钩挂相连,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延伸段相对所述管状主体轴向上的倾斜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口主段包括第一单波和与所述第一单波叠压交叉的多个波杆,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单波叠压交叉的波杆与其他与第一单波叠压交叉的至少一个波杆在第一单波的内外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扩口主段包括第一单波,所述第一单波包括第一波谷、第一波峰、第二波谷、第一波杆和第二波杆,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波峰的周向两侧,所述第一波峰与所述第一波谷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波杆连接,所述第一波峰与所述第二波谷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波杆连接,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分别与所述过渡段的两个波峰钩挂连接,且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跨所述过渡段近端的至少一个波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跨过所述过渡段的两个波峰,所述扩口主段还包括第二单波和第三单波,所述第二单波包括第三波谷、第二波峰、第三波峰、第三波杆和第四波杆,所述第三波谷位于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波谷,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三波峰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波谷的周向两侧,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二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三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三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四波杆连接;所述第三单波包括第四波谷、第四波峰、第五波峰、第五波杆和第六波杆,所述第四波谷位于所述第三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所述第四波峰和所述第五波峰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波谷的周向两侧,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四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五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五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六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五波杆分别与所述第一波杆叠压交叉,所述第四波杆和所述第六波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波杆叠压交叉;
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五波杆分别在所述第一单波的内外两侧,使所述第一单波、所述第二单波和所述第三单波的波杆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所述限位结构;
或者,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五波杆在第一单波的同侧,所述第四波杆和所述第六波杆中至少有一个波杆与所述第三波杆在所述第一单波的内外两侧,使所述第一单波、所述第二单波和所述第三单波的波杆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所述限位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扩口主段还包括第二单波,所述第二单波包括第三波谷、第二波峰、第三波峰、第三波杆和第四波杆,所述第三波谷位于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三波峰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波谷的周向两侧,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二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三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三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四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一波杆叠压交叉,所述第四波杆与所述第二波杆叠压交叉,且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四波杆在所述第一单波的内外两侧,使所述第一单波和所述第二单波的波杆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所述限位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沿周向缠绕所述扩口主段的第一缠绕丝。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缠绕丝缠绕相互叠压交叉的两个波杆时,所述管腔支架包括被缠绕波杆和叠压交叉波杆,所述第一缠绕丝沿所述被缠绕波杆缠绕,所述叠压交叉波杆与所述被缠绕波杆之间为不同的单波之间的波杆叠压交叉,所述第一缠绕丝与所述被缠绕波杆分别在所述叠压交叉波杆的内外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段的周面自远端至近端呈锥型台,所述锥型台的锥型程度α满足:10°≤α≤15°。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渡段的锥型程度等于扩口主段的锥型程度;
或所述过渡段的锥型程度小于所述扩口主段的锥型程度,且二者锥型程度的角度差在0~2°范围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腔支架还包括螺旋结构,所述螺旋结构通过沿轴向螺旋缠绕在所述管腔支架上,从而编织于所述管腔支架以形成龙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段包括沿周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轴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轴向尺寸,使得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方向上相对垂直管状主体的轴向上形成斜切口型。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管腔支架的近端释放于髂腔汇合处,可以提高其近端贴壁性以及锚定性,加速内皮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管腔支架位于髂静脉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髂静脉受髂动脉和腰骶关节挤压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支撑单元展开的结构示意图;
图4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两个支撑单元相互钩挂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在管腔支架释放过程中延伸段(扩口主段)的钩挂处受挤压朝外翻折的示意图;
图6为在管腔支架释放过程中延伸段(扩口主段)的钩挂处受挤压朝外翻折位于血管内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的斜切口型管腔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管腔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B处的剖面示意图;
图9a为图8中扩口主段的支撑单元M中各波杆交错的结构示意图(跨两个波峰);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管腔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a为图10中C处的放大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所提供管腔支架的第一缠绕丝缠绕至延伸段的结构示意图;
图11a为图11中D处的放大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所提供管腔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扩口主段的支撑单元K中各波杆交错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提供管腔支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沿图14中的第二支撑区轴向中心线剪开平铺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所提供管腔支架的支撑区和连接区的分布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相邻的支撑单元之间部分钩挂的连接方式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结构连接相邻的支撑单元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
100、管腔支架;101、支撑单元;
110、延伸段;111、第一延伸部;112、第二延伸部;113、过渡段;114、扩口主段;1141、第一单波;11411、第一波谷;11412、第一波峰;11413、第二波谷;11414、第一波杆;11415、第二波杆;
1142、第二单波;11421、第三波谷;11422、第二波峰;11423、第三波峰;11424、第三波杆;11425、第四波杆;
1143、第三单波;11431、第四波谷;11432、第四波峰;11433、第五波峰;11434、第五波杆;11435、第六波杆;
1144、被缠绕波杆;1145、交叉波杆;
120、支撑段;130、柔顺段;140、尾段;150、限位结构;151、第一缠绕丝;160、显影点;170、螺旋结构;
实施例2
210、延伸段;
213、过渡段;214、扩口主段;2141、第一单波;21411、第一波谷;21412、第一波峰;21413、第二波谷;21414、第一波杆;21415、第二波杆;2142、第二单波;21421、第三波谷;21422、第二波峰;21423、第三波峰;21424、第三波杆;21425、第四波杆;
实施例3
310、延伸段;311、第一延伸部;312、第二延伸部;
320、支撑段;321、支撑区;3211、第一支撑区;3212、第二支撑区;322、连接区;3221、第一连接区;3222、第二连接区;
351、第一缠绕丝;
352、第二缠绕丝;353、第三缠绕丝;
361、开环结构;362、闭环结构;
37、连接结构
1、左髂静脉;2、右髂静脉;3、下腔静脉;4、髂动脉;5、腰骶关节;6、侧枝;7、鞘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内”、“外”、“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和应用特点,采用“近端”、“远端”、“前方”、“后方”作为方位词,“近端”指示支架植入后靠近心脏的一端,“远端”指示支架植入后远离心脏的一端。“前方”指示沿冠状位靠前的一端,“后方”指示沿冠状位置靠后的一端。
需要说明的是,髂静脉包括左髂静脉1和右髂静脉2,左髂静脉1和右髂静脉2汇合至下腔静脉3,左髂静脉1的前方为髂动脉4,后方为腰骶关节5或腰椎,如图1-2所示,以管腔支架100植入于左髂静脉1为例,且植入的位置如图1所示,管腔支架100的近端伸入下腔静脉3,管腔支架100的管状主体植入于左髂静脉1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呈网管状的管腔支架100,如图1-11所示,该管腔支架100由编织丝编织成型,管腔支架100包括管状主体102和延伸段110,延伸段110的远端与管状主体102的近端连接,且延伸段由编织丝编织成型。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状主体102包括支撑段120和柔顺段130,支撑段120与柔顺段130的轴向一端连接,且支撑段120位于柔顺段130的近端一侧,延伸段110与管状主体102近端的支撑段120连接。
为了增加管腔支架100在X射线下的可见性,可在管腔支架100近端延伸段110的波峰和远端尾段140的波谷处设置显影点160,显影点160的形态可以是“I”字型、“V”字型、或点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显影点160使用编织丝缠绕在波峰或波谷的拐点处呈“V”字型,可以避免编织丝缠绕形成的显影点160在管腔支架100的波峰处移动。显影结构由丝材编织而成,或块状材料焊接而成,丝材的材质可以选用钽、铂、金等具有X光强吸收的材质。在本实施方式中,编织丝可选用钽丝编织在腔支架近端延伸段110的波峰和远端尾段140的波谷处呈“V”字型或倒“V”字型。
以支架植入于左髂静脉1为例,当支架在血管内释放后,延伸段110贴合于髂腔汇合处,且朝向下腔静脉3一侧延伸,支撑段120和柔顺段130位于左髂静脉1内,且柔顺段130位于支撑段120远离延伸段110的一侧。支撑段120抵抗来自前方髂动脉4和后方腰骶关节5的共同挤压,支撑段120的支撑强度大于柔顺段130的支撑强度,以便于支撑段120能够保持较好的支撑性以抵抗髂动脉4和腰骶关节5的共同挤压,使管腔支架100的支撑段120不至于被挤压变形,导致左髂静脉1压迫后的综合征(IVCS)。
管腔支架100由多节支撑单元101沿轴向依次连接而呈一个管状整体,即,支撑段120、柔顺段130和延伸段110均包括至少一节支撑单元101。一节支撑单元101包括沿周向呈波形延伸而成环形的波圈结构,波圈结构包括波峰和波谷,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节支撑单元101之间错落,以一个支撑单元101的波峰与另一个支撑单元101的波谷相对连接,而形成网格结构,如图4a所示。可以理解的是,一个支撑单元101的波圈结构在周向上可以包括多个周期波,一个支撑单元101的轴向尺寸与其波高相关,故支撑单元101仅指环形的波圈结构,并不对支撑单元101的轴向尺寸和周向包括的单个波的个数做限定。相邻的两节支撑单元101之间可通过波谷与波峰的互相钩挂实现连接或者通过连接件连接而呈一个管状整体。
管腔支架100还包括尾段140,尾段140位于管状主体102的远端,可以包括1~3个支撑单元101,如图3所示,尾端包括一个支撑单元。尾段140可设置一定锥度,使得尾段的直径较柔顺段大1~3mm,以增加管腔支架尾段的锚定性和贴壁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段110自其远端至近端逐渐远离管状主体的中心轴以使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的中心轴朝外倾斜,从而使得延伸段110的周面自远端至近端呈锥型台。该锥型台的锥型程度以延伸段110沿轴向倾斜的斜面线与管状主体的中心轴之间的夹角α表示,α角度越大说明:在延伸段110的轴向长度一定的情况下,延伸段110的近端开口程度越大。以过中心轴的截面为等腰梯形为例,此处的斜面线为等腰梯形的腰所在的直线,如图3所示,其中,锥型台的锥型程度α满足:10°≤α≤15°,α具体可选10°、12°、12.5°、14°或15°中的任一角度。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延伸段110的近端具有斜切口的类锥型台为例,则其过中心的截面为非等腰梯形(在等腰梯形的基础上,过底面的其中一个端点,将其另一端点所在的底角斜切掉),如图7结合图3所示,其锥型程度的定义参考过中心轴的截面为等腰梯形的情形。
如图3-4a所示,为了保留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的柔顺性,以便于更好的贴合于髂腔汇合处,延伸段110与管状主体之间一般选用编织丝编织成型的波圈之间钩挂式连接,在管腔支架100的释放过程中,特别是在定位阶段,鞘管7停留在延伸段110与管状主体之间的连接处时,由于延伸段110自其远端至近端逐渐远离管状主体的中心轴以使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的中心轴朝外倾斜且延伸段110已释放,鞘管7的远端对该连接处沿径向朝内有挤压力,容易使得延伸段110的近端相对管状主体朝外翻折,从而使得在定位管腔支架100时,延伸段110的近端相对管状主体朝外翻折,影响管腔支架的定位,甚至可能导致戳伤血管壁,释放管腔支架100时对血管壁的损伤,如图5-6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对于管状主体102是选用切割成型还是编织丝编织成型不做限制。
延伸段110与管状主体102之间也可以选用其他不影响该连接处柔顺性的连接方式,为了满足延伸段110的贴壁性而保留连接处的柔顺性,不管哪种连接方式,均易导致延伸段110的近端相对管状主体102朝外翻折。
管腔支架100还包括限位结构150,限位结构150用于限定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102轴向上的倾斜度,即,限位结构150用于防止延伸段110的近端相对管状主体102的轴向朝外翻折,进而防止释放管腔支架100时,对血管壁造成损伤。设置限位结构150,在保证连接处的柔性的同时,在释放管腔支架100的过程中,可以防止延伸段110的近端相对管状主体102朝外翻折,以在管腔支架100释放过程中,限定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102轴向上的倾斜度,减少对管腔支架的定位影响,以及防止对血管壁可能造成的损伤。
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段110包括沿周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二延伸部112,其中第一延伸部111的轴向尺寸大于第二延伸部112的轴向尺寸,使得第二延伸部112朝向第一延伸部111的方向上相对垂直管状主体102的轴向上形成斜切口型,支撑段120和柔顺段130设置于一髂静脉分支内,第一延伸部111可用于与该髂静脉分支伸入下腔静脉3一侧贴合,第二延伸部112可用于靠近另一髂静脉分支一侧。以将管腔支架100释放于左髂静脉1为例,第一延伸部111作为贴合部贴合于左髂静脉1与下腔静脉3的髂腔汇合处,且延伸至下腔静脉3内,第一延伸部111可用于与下腔静脉3靠近左髂静脉1的内壁相贴合,以增加管腔支架100在髂腔汇合处的贴壁性;第二延伸部112朝向右髂分支处倾斜,且由于锥型设计,右髂静脉2的血流流向垂直或者近乎垂直于第二延伸部112的开孔方向,减少管腔支架100对另一侧髂静脉分支的血流影响。延伸段110的锥型设计有利于管腔支架100的近端更好的顺应血管在髂腔汇合处的直径变化,以增加延伸段110的延伸段110更加贴合左髂静脉1至下腔静脉3的连接处,从而增强延伸段110的贴壁性,有助于促进内皮化,降低血栓形成的风险。
定义第一延伸部111的最近端边沿与第二延伸部112的最近端边沿形成的连线与管状主体102的径向截面之间形成的斜度为β,如图8所示,即斜切口与管状主体102的径向截面之间的斜度β满足:10°≤β≤15°,β具体可选10°、12°、12.5°、14°或15°中的任一角度。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延伸段110的近端也可以呈平口设置,即第一延伸部111的轴向尺寸等于第二延伸部112的轴向尺寸,在此不做限制,只需保证第二延伸部112的长度不至于抵至对侧的血管壁即可。
如图7-9a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延伸段110包括扩口主段114,扩口主段114位于延伸段110的近端侧,扩口主段114为延伸段110的主要扩口部分,延伸段110还包括过渡段113,过渡段113和扩口主段114沿轴向依次设置,过渡段113的近端连接扩口主段114的远端,过渡段113的远端连接管状主体102的近端,且扩口主段与延伸段钩挂相连。
过渡段113的锥型程度等于扩口主段114的锥型程度,或过渡段113的锥型程度小于扩口主段114的锥型程度,且二者锥型程度的角度差在0~2°范围内。过渡段113包括至少一个支撑单元101,扩口主段114包括一个较大的支撑单元M,如图8-9a所示,此处较大的支撑单元101是指,扩口主段114的支撑单元101的轴向高度的最大值比过渡段113的支撑单元101的轴向高度大。设置扩口主段114选用的支撑单元101的轴向高度的最大值大于过渡段113的支撑单元101的轴向高度,一方面,在减少延伸段110所需编织的支撑单元101数量的基础上,即可达到延伸段110所需的延伸尺寸;另一方面,利于在第一延伸部111和第二延伸部112的轴向高度之间形成高度差,以形成斜切口,使得延伸段110的近端可以呈斜切口结构,减少对右髂静脉2分支的血流影响。
扩口主段114包括第一单波1141,第一单波1141包括第一波谷11411、第一波峰11412、第二波谷11413、第一波杆11414和第二波杆11415。其中,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分别位于第一波峰11412的周向两侧,第一波峰11412与第一波谷11411之间通过第一波杆11414连接,第一波峰11412与第二波谷11413之间通过第二波杆11415连接,即第一波谷11411、第一波峰11412、第二波谷11413、第一波杆11414和第二波杆11415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波谷至波谷的周期单波。第一波杆11414和第二波杆11415汇聚在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的近端处(轴向远离中心轴的一侧)从而形成了该第一波峰11412。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分别与过渡段113的两个波峰钩挂连接,且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之间跨有过渡段113近端的至少一个波峰,以使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之间至少包括扩口主段114的另一单波的波谷。即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之间至少跨过与其相邻的支撑单元101的一个波峰。
单波指的是同一波圈上的一个波峰与其相邻的波峰之间的部分波圈形成的一个周期波,或,单波是指同一波圈上的一个波谷与该波谷相邻的波谷之间的部分波圈的一个周期波,简单而言,单波可以是两个相邻的波峰之间的一个周期波区域,或两个相邻的波谷之间的一个周期波区域,当然,单波也不局限于由波峰到波峰或波谷到波谷的一个周期波。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描述,单波是同一波圈上的一个波峰与其相邻的波峰之间的部分波圈形成的一个周期波,或同一波圈上的一个波谷与该波谷相邻的波谷之间的部分波圈的一个周期波。
扩口主段114以跨两个波峰的形式,沿周向形成扩口主段114的支撑单元M,扩口主段114包括第一单波1141和与第一单波1141叠压交叉的多个波杆,至少有一个与第一单波1141叠压交叉的波杆与其他与第一单波1141叠压交叉的至少一个波杆在第一单波1141的内外两侧,如图9a所示。支撑单元M沿轴向剪开平铺的图示如图9a所示。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之间跨过过渡段113的两个波峰,扩口主段114还包括第二单波1142和第三单波1143。第二单波1142包括第三波谷11421、第二波峰11422、第三波峰11423、第三波杆11424和第四波杆11425,其中,第三波谷11421位于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之间且靠近第一波谷11411(第三波谷11421位于第一波谷11411与第四波谷11431之间),第二波峰11422和第三波峰11423分别位于第三波谷11421的周向两侧,第三波谷11421与第二波峰11422之间通过第三波杆11424连接,第三波谷11421与第三波峰11423之间通过第四波杆111425连接,即第三波谷11421、第二波峰11422、第三波峰11423、第三波杆和第四波杆11425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波峰至波峰的第二单波1142。第三单波1143包括第四波谷11431、第四波峰11432、第五波峰11433、第五波杆11434和第六波杆11435,其中,第四波谷11431位于第三波谷11421和第二波谷11413之间,第四波峰11432和第五波峰11433分别位于第三波谷11421的周向两侧,第三波谷11421与第四波峰11432之间通过第五波杆11434连接,第三波谷11421与第五波峰11433之间通过第六波杆11435连接,即第四波谷11431、第四波峰11432、第五波峰11433、第五波杆11434和第六波杆11435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波峰至波峰的第三单波1143。其中,第二单波1142的第三波杆和第三单波1143的第五波杆11434分别与第一单波1141的第一波杆11414叠压交叉,第二单波1142的第四波杆11425和第三单波1143的第六波杆11435分别与第一单波1141的第二波杆11415叠压交叉,第三波杆和第五波杆11434分别在第一单波1141(第一波杆11414)的内外两侧;或者第三波杆和第五波杆11434在第一单波1141(第一波杆11414)的同侧,第四波杆11425和第六波杆11435中至少有一个波杆与第三波杆在第一单波1141的内外两侧,即第四波杆11425和/或第六波杆11435与第三波杆在第一单波1141的内外两侧(第三单波1143和第五单波在第一波杆11414的内侧,第四波杆11425和/或第六波杆11435在第二波杆11415的外侧;或第三单波1143和第五单波在第一波杆11414的外侧,第四波杆11425和/或第六波杆11435在第二波杆11415的内侧),使第一单波1141、第二单波1142和第三单波1143的波杆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限位结构150,以互相约束,从而限制其周向上向外倾斜可能导致的以波谷为支点的外翻,以更好的定位管腔支架,在释放过程中,可以限定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102轴向上的倾斜度,且不会增加装载体积。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限位结构150的基础上设置过渡段113,限位结构150可以限定扩口主段114相对管状主体102轴向上的倾斜度,同时过渡段113的设置可以保留延伸段110相对支撑段120的柔顺性,过渡段113增加的相对支撑段120的柔顺性与限位结构150的限位作用相互独立,保留了延伸段110与支撑段120连接处的柔顺性,且起到过渡作用,增加了管腔支架100在髂腔汇合处贴壁时的顺应性。
如图10-11a所示,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限位结构150还可以是在扩口主段114的周向上沿其波杆缠绕的编织丝,限位结构150包括沿扩口主段114的周向缠绕的第一缠绕丝151,可以理解的是,限位结构150可以仅设置为至少有一个与第一单波1141叠压交叉的波杆与其他与第一单波1141叠压交叉的至少一个波杆在第一单波1141的内外两侧;可以仅设置第一缠绕丝151;也可以是二者结合,即在至少有一个与第一单波1141叠压交叉的波杆与其他与第一单波1141叠压交叉的波杆在第一单波1141的内外两侧的基础上设置第一缠绕丝151,第一缠绕丝151的设置限制了扩口主段114与过渡段113的钩挂连接之间向外翻折,同时,过渡段113与支撑段120之间的钩挂连接,由于过渡段113的近端受到扩口主段114的限制,也不容易向外翻折,即第一缠绕丝151的设置增加了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102的轴向上的倾斜度的限制,可以防止释放过程中影响管腔支架的定位,以及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102翻折可能导致的损伤血管内壁或管腔支架100展开不良。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缠绕丝151缠绕相互叠压交叉的两个波杆时,管腔支架100包括被缠绕波杆1144和交叉波杆1145,其中,第一缠绕丝151沿被缠绕波杆1144缠绕,交叉波杆1145与被缠绕波杆1144之间为不同的单波之间的波杆叠压交叉,第一缠绕丝151与被缠绕波杆1144分别在交叉波杆1145的内外两侧,增加了第一缠绕丝151对相互叠压交叉的波杆的限制,以增加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102的轴向上的倾斜度的限制,如图10a所示,以第一缠绕丝151缠绕于第二单波1142的第四波杆11425为例,则,第四波杆11425为被缠绕波杆1144,第四波杆11425对应的交叉波杆1145为第一单波1141的第二波杆11415和第三单波1143的第五波杆11434,结合图9a所示。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第一缠绕丝151也可以沿过渡段113和扩口主段114的波杆在周向上依次缠绕,如图11结合图11a所示,进一步增加了延伸段110相对管状主体的轴向上的倾斜度的限制。
可以理解的是,当不设置过渡段113时,延伸段110的远端直接与支撑段120的近端钩挂相连,延伸段110包括如上述的第一单波1141、第二单波1142和第三单波1143,且第一单波1141的两个波谷分别与支撑段120的两个波峰钩挂连接,且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之间跨过支撑段120近端的两个波峰。
当第一波谷11411和第二波谷11413之间跨过过渡段113(或支撑段120)的两个波峰时,延伸段110的波谷的个数可以选择3n+1或3n+2个(其中,N为正整数),在髂静脉支架中,延伸段110的波谷的个数可以选择7、8、10、11、13、14或16个等,便于延伸段110在周向上跨波编织时,不在过渡段113(或支撑段120)的同一波峰上重复编织。
在波形结构中,波角(相邻的波杆在波峰或波谷处形成的夹角)大的波圈可以提供更强的径向支撑力,即大波角具有更强的抵抗变形的能力,需要更大的挤压力才能产生变形,具有更大的支撑性能,在本实施方式中,可通过设置支撑段120的波角大于柔顺段130的波角,以使支撑段120的强度大于柔顺段130的强度。
可以通过设置支撑段120的波角大小与柔顺段130的波角大小不同达到支撑段120的径向支撑力大于柔顺段130的径向支撑力,为了便于编织,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支撑段120的波圈在周向上包含的单波个数与柔顺段130的波圈在周向上的单波个数相同,即单波周期相同,通过设置支撑段120的波圈与柔顺段130的波圈在轴向上的高度不同而达到支撑段120的波角大于柔顺段130的波角,以使支撑段120的径向支撑力大于柔顺段130的径向支撑力,使支撑段120具有一定的支撑性。
轴向上不同区域之间的抵抗变形能力可通过径向力测试仪利用径向压握的测试方法测试径向支撑力,从而获得管腔支架100的轴向上不同区域的抗变形性能大小,具体地,在37℃±2℃下,使用径向力测试仪分别装载支架轴向不同区段并压握测试,获得支架对仪器压握的抵抗力,采集测试曲线上支架径向压缩率为20%的径向力值计算单位长度上的径向支撑力,以此表征管腔支架的径向支撑性能。
管腔支架100还包括螺旋结构170,螺旋结构170通过沿轴向螺旋缠绕在管腔支架100上,从而编织于管腔支架100形成龙骨,从而限制管腔支架100相邻的支撑单元101之间在轴向上相对运动,以限定管腔支架100的轴向长度,防止管腔支架100释放时在轴向上发生短缩。在本实施方式中,螺旋结构170从管腔支架100的远端沿波杆缠绕,并延伸至近端。
为了避免管腔支架100的编织丝的丝头划伤输送装置的鞘管7或植入后刺激到血管壁,编织丝的丝头可通过球化、打磨的方式进行处理,以使丝头圆滑,也可以通过PTFE(聚四氟乙烯Poly tetra fluoroethylene,简写为PTFE)膜包覆后热处理,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施方式中,结合图7所示,支撑段120的支撑单元N沿轴向设置的个数与柔顺段130的支撑单元Q沿轴向设置的个数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根据该段的支撑单元101的轴向高度和管腔支架100在该段实际所需的长度设置,在此不做限定。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段120的支撑单元N沿轴向可选择设置13个、14个、15个或16个,波峰数可选择设置7、10或13个,波高可在2.4mm~3mm范围内选择设置2.4mm、2.6mm、2.8mm或3mm。
相应地,定义支撑段120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N的相对的两个单波形成第一网孔,定义柔顺段130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Q的相对的两个单波形成第二网孔,由于支撑段120的支撑单元N与柔顺段130的支撑单元Q形成的波圈的波周期相同,且沿周向上的波个数相同,而通过设置支撑段120的波圈与柔顺段130的波圈在轴向上的高度不同而达到支撑段120的波角大于柔顺段130的波角,则第一网孔的网孔面积小于第二网孔的网孔面积,第一网孔具有较小的网孔面积,有助于将可能产生的血管内膜碎片、附壁血栓或静脉嵴挤压在血管壁,防止进入血管腔内扰乱血流或随血流移动至肺动脉导致肺栓塞。而柔顺段的较大的网孔面积有利于减少对对应位置处侧枝6的遮蔽,保证侧枝6血流回流顺畅。
实施例2
实施例2提供另一种管腔支架,如图12-13所示,实施例2的管腔支架与实施例1的管腔支架中相同或可以挪用的特征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单波2141的第一波谷21411和第二波谷21413之间跨过过渡段213(或支撑段)的一个波峰,扩口主段214以跨一个波峰的形式,沿周向形成的支撑单元K,支撑单元K包括第一单波2141和与第一单波2141叠压交叉的两个波杆,与第一单波2141叠压交叉的两个波杆分别在第一单波2141的内外两侧,如图13所示。
第一单波2141包括第一波谷21411、第一波峰21412、第二波谷21413、第一波杆21414和第二波杆21415。其中,第一波谷21411和第二波谷21413分别位于第一波峰21412的周向两侧,第一波峰21412与第一波谷21411之间通过第一波杆21414连接,第一波峰21412与第二波谷21413之间通过第二波杆21415连接,即第一波谷21411、第一波峰21412、第二波谷21413、第一波杆21414和第二波杆21415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波谷至波谷的周期单波。第一波杆21414和第二波杆21415汇聚在第一波谷21411和第二波谷21413的近端处(轴向远离中心轴的一侧)从而形成了该第一波峰21412。
扩口主段214还包括第二单波2142,第二单波2142包括第三波谷21421、第二波峰21422、第三波峰21423、第三波杆21424和第四波杆21425,其中,第三波谷21421位于第一波谷21411和第二波谷21413之间,第二波峰21422和第三波峰21423分别位于第三波谷21421的周向两侧,第三波谷21421与第二波峰21422之间通过第三波杆21424连接,第三波谷21421与第三波峰21423之间通过第四波杆21425连接,即第三波谷21421、第二波峰21422、第三波峰21423、第三波杆21424和第四波杆21425之间形成一个完整的波峰至波峰的第二单波2142。其中,第二单波2142的第三波杆21424和第一单波2141的第一波杆21414叠压交叉,第二单波2142的第四波杆21425与第一单波2141的第二波杆21415叠压交叉,且第三波杆21424和第四波杆21425在第一单波2141的内外两侧,使第一单波2141和第二单波2142的波杆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限位结构,以互相限制第一单波2141和第二单波2142周向上向外倾斜可能导致的以波谷为支点的外翻,从而限定扩口主段214整体波圈的波谷受到鞘管的挤压时,可能导致的以波谷为支点的外翻,在释放过程中,可以限定延伸段210相对管状主体轴向上的倾斜度,可以防止释放过程中延伸段210相对管状主体翻折可能导致的损伤血管内壁或管腔支架展开不良。
实施例3
实施例3提供再一种管腔支架,如图14-16所示,实施例3的管腔支架与实施例1的管腔支架中相同或可以挪用的特征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主要的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撑段320包括支撑区321和连接区322,支撑区321和连接区322沿支撑段320的周向设置,且相互间隔,支撑区321的支撑强度大于连接区322的支撑强度,支撑区321包括第一支撑区3211和第二支撑区3212,第一支撑区3211和第二支撑区3212相对设置,且第一支撑区3211和第二支撑区3212通过连接区连接;连接区322包括第一连接区3221和第二连接区3222,第一连接区3221和第二连接区3222相对设置,且支撑区321和连接区322沿支撑段320的周向按照第一支撑区3211、第一连接区3221、第二支撑区3212和第二连接区3222依次设置,使得第一连接区3221贴合于靠近腰骶关节一侧的血管内壁,第二连接区3222贴合于靠近髂动脉一侧的血管内壁。
第一支撑区3211和第二支撑区3212的圆心角d的范围可取60°~120°,例如第一支撑区3211和第二支撑区3212的圆心角d可以为60°、90°或120°,设置支撑区的支撑强度大于连接区的支撑强度,便于第一支撑区3211和第二支撑区3212在左髂静脉前后方的髂动脉和腰骶关节之间提供较好的支撑性以抵抗来自前方髂动脉和后方腰骶关节的挤压,使得第一支撑区3211和第二支撑区3212可以维持管腔支架在前后方向上的径向支撑高度,以保证管腔支架的有效性。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16所示,可以将第一支撑区3211、第二支撑区3212、第一连接区3221和第二连接区3222四等分,如图16所示,即第一支撑区3211、第二支撑区3212、第一连接区3221和第二连接区3222的圆心角均为90°,延伸段310的第一延伸部311和第二延伸部312二等分(圆心角均为180°),则第一支撑区3211对应第一延伸部311的中间部分,第二支撑区3212对应第二延伸部312的中间部分。
管腔支架还包括第二缠绕丝352,第二缠绕丝352沿轴向顺着支撑区的波杆缠绕,第二缠绕丝352位于第一支撑区3211,且相对第一支撑区3211的对称轴轴向对称,可以提高第一支撑区3211的支撑刚性,使第二缠绕丝352对第一支撑区3211的前后方方向上形成辅助支撑,在支撑区和连接区的波形情况一致的基础上,第二缠绕丝和/或第三缠绕丝的辅助支撑可使第二支撑区的支撑强度大于连接区的支撑强度;管腔支架还包括第三缠绕丝353,第三缠绕丝353沿轴向顺着支撑区的波杆缠绕,第三缠绕丝353位于第二支撑区3212,且相对第二支撑区3212的对称轴沿轴向对称,可以提高第一支撑区3211的支撑刚性,使第三缠绕丝353对第二支撑区3212的前后方方向上形成辅助支撑。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缠绕丝352和/或第三缠绕丝353与第一缠绕丝351一体编织成型,如图14-15所示,由于第二缠绕丝352和/或第三缠绕丝353与第一缠绕丝351一体编织使得缠绕丝跨过延伸段310与管状主体,在释放管腔支架的过程中,一体编织的缠绕丝在轴向上跨过翻转支点(扩口主段与过渡段的连接处)可以对朝外翻折起到限定作用,进一步防止延伸段310的近端相对管状主体朝外翻折,进一步限定延伸段310相对管状主体轴向上的倾斜度,同时提高第一支撑区3211和/或第二支撑区3212在前后方方向上的支撑性能。可以理解的是,当第二缠绕丝在第一支撑区3211缠绕呈对称的菱形,第三缠绕丝在第二支撑区3212缠绕呈对称的菱形,且第二缠绕丝352和第三缠绕丝353均与第一缠绕丝351一体编织时,限定延伸段310相对管状主体轴向上的倾斜度的效果最好,如图15所示,第二缠绕丝和第三缠绕丝顺着波杆呈菱形编织可以与第一缠绕丝351之间编织顺畅且在前后方方向上形成抵抗压缩的波角,以增加前后方方向上的支撑强度,从而使得支撑区的支撑强度大于连接区的支撑强度,第二缠绕丝和/或第三缠绕丝与第一缠绕丝一体编织,可以使得编织顺畅,不增加编织难度。
由于支撑区的支撑强度大于连接区的支撑强度,可以理解的是,支撑强度越大的区域柔顺性越差,支撑强度较小的区域柔顺性较好,即,第一支撑区3211和第二支撑区3212提供较好的支撑性以使支撑段320具有较好的抗变形能力,同时,第一连接区3221和第二连接区3222保持一定柔顺性;由于第一连接区3221和第二连接区3222具有较好的柔顺性,当第一连接区3221和第二连接区3222与受前后方髂动脉和腰骶关节挤压的血管内壁贴合时,第一连接区3221和第二连接区3222具有较好的变形能力以增加支撑段320的连接区与前后方的血管内壁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支撑段320的与血管内壁前后方的压强,同时相对设置的第一支撑区3211和第二支撑区3212提供良好的前后方向上的径向支撑,从而保证管腔支架的支撑段320在具有良好的变形适应能力,同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保证血流在管腔支架内的流通,如图16所示。
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相互钩挂的相邻的两个支撑单元101之间部分钩挂,以实现相邻的支撑单元101的连接,未钩挂的位置处的两个相邻的菱形网孔之间相互连通,使得单个网孔形成开环结构361,四周均钩挂的菱形网孔之间形成闭环结构362,可以增加钩挂编织支架的柔顺性,例如柔顺段的相邻的支撑单元之间可设置部分钩挂的连接方式,如图17所示。相邻的支撑单元101之间还可以通过连接结构37连接,连接结构连接相邻的支撑单元101的波峰与波谷,连接结构的材质可选用弹性模量小于形成波圈的波杆的弹性模量,例如PTFE、FEP(全氟乙烯丙烯共聚物)、尼龙中的一种,使连接结构具有较好的可变形能力,以增加支架的柔顺性。连接结构可通过缝合、熔合或喷涂的方式制备于管腔支架上,如图18所示。连接结构37还可以设置为可降解材料,如聚乳酸、聚乙醇酸或聚酯中的一种,在管腔支架装配及植入的初期,柔顺段在连接结构的连接下呈一整段结构,便于装配和重塑血管形态,随着植入时间延长,连接结构37逐渐降解,柔顺性相对增加,便于顺应血管解剖走行,同时减少管腔支架长期服役中的断裂发生的可能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支架包括管状主体和延伸段,所述延伸段的远端与所述管状主体的近端连接,所述延伸段自其远端至近端逐渐远离所述管状主体的中心轴以使所述延伸段相对所述管状主体朝外倾斜,所述延伸段包括过渡段和扩口主段,所述过渡段和所述扩口主段沿轴向依次设置,且所述扩口主段位于所述延伸段的近端侧,所述扩口主段包括第一单波和与所述第一单波叠压交叉的多个波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与所述第一单波叠压交叉的波杆、其他与第一单波叠压交叉的至少一个波杆分别在第一单波的内外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支架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扩口主段与所述过渡段钩挂相连,所述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延伸段相对所述管状主体轴向上的倾斜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扩口主段包括第一单波,所述第一单波包括第一波谷、第一波峰、第二波谷、第一波杆和第二波杆,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分别位于所述第一波峰的周向两侧,所述第一波峰与所述第一波谷之间通过所述第一波杆连接,所述第一波峰与所述第二波谷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波杆连接,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分别与所述过渡段的两个波峰钩挂连接,且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跨所述过渡段近端的至少一个波峰。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跨过所述过渡段的两个波峰,所述扩口主段还包括第二单波和第三单波,所述第二单波包括第三波谷、第二波峰、第三波峰、第三波杆和第四波杆,所述第三波谷位于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且靠近所述第一波谷,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三波峰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波谷的周向两侧,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二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三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三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四波杆连接;所述第三单波包括第四波谷、第四波峰、第五波峰、第五波杆和第六波杆,所述第四波谷位于所述第三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所述第四波峰和所述第五波峰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波谷的周向两侧,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四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五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五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六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五波杆分别与所述第一波杆叠压交叉,所述第四波杆和所述第六波杆分别与所述第二波杆叠压交叉;
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五波杆分别在所述第一单波的内外两侧,使所述第一单波、所述第二单波和所述第三单波的波杆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所述限位结构;
或者,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五波杆在第一单波的同侧,所述第四波杆和所述第六波杆中至少有一个波杆与所述第三波杆在所述第一单波的内外两侧,使所述第一单波、所述第二单波和所述第三单波的波杆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所述限位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扩口主段还包括第二单波,所述第二单波包括第三波谷、第二波峰、第三波峰、第三波杆和第四波杆,所述第三波谷位于所述第一波谷和所述第二波谷之间,所述第二波峰和所述第三波峰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波谷的周向两侧,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二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三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谷与所述第三波峰之间通过所述第四波杆连接,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一波杆叠压交叉,所述第四波杆与所述第二波杆叠压交叉,且所述第三波杆和所述第四波杆在所述第一单波的内外两侧,使所述第一单波和所述第二单波的波杆之间形成相互交错的所述限位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3-6任意一项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沿周向缠绕所述扩口主段的第一缠绕丝。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缠绕丝缠绕相互叠压交叉的两个波杆时,所述管腔支架包括被缠绕波杆和叠压交叉波杆,所述第一缠绕丝沿所述被缠绕波杆缠绕,所述叠压交叉波杆与所述被缠绕波杆之间为不同的单波之间的波杆叠压交叉,所述第一缠绕丝与所述被缠绕波杆分别在所述叠压交叉波杆的内外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的周面自远端至近端呈锥型台,所述锥型台的锥型程度α满足:10°≤α≤15°。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段的锥型程度等于扩口主段的锥型程度;
或所述过渡段的锥型程度小于所述扩口主段的锥型程度,且二者锥型程度的角度差在0~2°范围内。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腔支架还包括螺旋结构,所述螺旋结构通过沿轴向螺旋缠绕在所述管腔支架上,从而编织于所述管腔支架以形成龙骨。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腔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段包括沿周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轴向尺寸大于所述第二延伸部的轴向尺寸,使得所述第二延伸部朝向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方向上相对垂直管状主体的轴向上形成斜切口型。
CN202223610951.XU 2022-12-30 2022-12-30 管腔支架 Active CN2205129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0951.XU CN220512960U (zh) 2022-12-30 2022-12-30 管腔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23610951.XU CN220512960U (zh) 2022-12-30 2022-12-30 管腔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12960U true CN220512960U (zh) 2024-02-23

Family

ID=89931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3610951.XU Active CN220512960U (zh) 2022-12-30 2022-12-30 管腔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129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28075B2 (en) Intravascular implants
US6641608B1 (en) Method for reconstructing body lumens
KR101871144B1 (ko) 스텐트 및 스텐트 전달 장치
KR102333433B1 (ko) 색전술 시스템
US9427304B2 (en) Multi-layer device with gap for treating a target site and associated method
US6063113A (en) Device for implantation in a vessel or hollow organ lumen
JP5350399B2 (ja) 血管異常部を補強するためのステント/ステントグラフト及び関連する方法
CN112569027B (zh) 一种静脉血管支架
WO2019096158A1 (zh) 血管支架
JP6278973B2 (ja) 非対称ステントスプリングを有する血管インプラント
CN111050707B (zh) 非前缩支架
CN113925650A (zh) 短头端支架系统
CN113925652A (zh) 机械球囊、支架输送装置及支架系统
CN220512960U (zh) 管腔支架
CN109662819B (zh) 一种自扩张支架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209808657U (zh) 一种自扩张支架
CN114948364A (zh) 一种外周血管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WO2024067402A1 (zh) 血管支架
WO2021197408A1 (zh) 分叉支架
CN112603591B (zh) 覆膜支架
EP4248918A1 (en) Peripheral vascular stent,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for,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CN209499992U (zh) 一种髂静脉支架
CN116407377A (zh) 管腔支架
CN116407375A (zh) 裸支架及支架系统
CN116965990A (zh) 一种医用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