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7791U - 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7791U
CN220507791U CN202322029583.8U CN202322029583U CN220507791U CN 220507791 U CN220507791 U CN 220507791U CN 202322029583 U CN202322029583 U CN 202322029583U CN 220507791 U CN220507791 U CN 22050779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runner
flow channel
channel plat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29583.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世立
许灿祥
许伟强
严建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Filtertech Industria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Filtertech Industri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Filtertech Industrial Corp filed Critical Xiamen Filtertech Industrial Corp
Priority to CN202322029583.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779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779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779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水道板,所述第一水道板上向下凹陷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第二流道的旁侧,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并排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上,所述第一水道板上设置各两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两个第一凹槽分别与第一流道的进水端、第一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两个第二凹槽分别与第二流道的进水端、第二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该热交换器可以很好的增加两股水的行程,提高热交换的效率,而且通过板式可以减小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由于纯净水没有完全加热的口感较涩,经过加热烧开后口感较甘甜,也对人体的生理机理具有很重要的调理作用。同时因为烧开的水温度太高不能直接饮用,需将开水降温,目前市面上将开水降温的方式主要用热交换,通过进冷水和出热水在热交换器中做热传递,同时现有的热交换器结构较为复杂,且为了保证热交换器换热效果将热交换器做的体积较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水道板,所述第一水道板上向下凹陷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第二流道的旁侧,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并排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上,所述第一水道板上设置各两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两个第一凹槽分别与第一流道的进水端、第一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两个第二凹槽分别与第二流道的进水端、第二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一凹槽分别位于第一水道板后端的两旁侧,所述两个第二凹槽分别位于第一水道板前端的两旁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的进水端与第二流道的出水端位于第一水道板的一旁侧,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端与第二流道的进水端位于第一水道板的另一旁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并排后多次前后来回弯折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第二水道板,所述第二水道板与第一水道板间隔上下排布,所述第二水道板上向下凹陷形成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位于第四流道的旁侧,所述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并排设置在第二水道板上,所述第二水道板上设置各两个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两个第三凹槽分别与第三流道的进水端、第三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两个第四凹槽分别与第四流道的进水端、第四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能位于第四流道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第二流道能位于第三流道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第一流道能与第三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能与第四流道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两个第三凹槽分别位于第二水道板后端的两旁侧,所述两个第四凹槽分别位于第二水道板前端的两旁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水端与第四流道的出水端位于第二水道板的一旁侧,所述第三流道的出水端与第四流道的进水端位于第二水道板的另一旁侧,所述第三流道与第四流道并排后多次前后来回弯折设置在第二水道板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出设置有第一过水口,所述第一过水口能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第二凹槽和第四凹槽出设置有第二过水口,所述第二过水口能连通第二流道和第四流道。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第一水道板和第二水道板设置在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之间,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能与第一流道、第三流道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能与第二流道、第四流道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水道板和第二水道板外周边缘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能设置在上连接板与第一水道板间,所述密封圈也能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与第二水道板之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水道板上端面能与上连接板下端面密封配合,所述第一水道板下端面能与第二水道板下端面密封配合,所述第二水道板下端面能与第一水道板下端面密封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热交换器可以很好的增加两股水的行程,同时每股水都可以从旁侧、上侧或下侧两个方向的另一股水进行热交换,提高热交换的效率,而且通过板式可以减小占用空间。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爆炸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一水道板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第二水道板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参考说明书附图,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本实用新型大致为方形体,包括第一水道板10,所述第一水道板上向下凹陷形成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所述第一流道位于第二流道的旁侧,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并排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上,这样可以使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进行热交换工作,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流道为热水流道,第二流道为冷水流道,所述第一水道板上设置各两个第一凹槽13和第二凹槽14,两个第一凹槽分别与第一流道的进水端、第一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两个第二凹槽分别与第二流道的进水端、第二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也就是说,热水流入第一凹槽后经第一流道流向另一个第一凹槽,冷水流入第二凹槽后经第二流道流向另一个第二凹槽,在此期间进行热交换工作。
优选的,所述两个第一凹槽分别位于第一水道板后端的两旁侧,所述两个第二凹槽分别位于第一水道板前端的两旁侧。所述第一流道的进水端与第二流道的出水端位于第一水道板的一旁侧,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端与第二流道的进水端位于第一水道板的另一旁侧,也就是说,冷水和热水的进水不再同一端,是相互错开的。
参考说明书附图图3,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并排后多次前后来回弯折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上,这样可以有效的增加冷水与热水的行程,增加热交换的时间,提高热交换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较佳的说:还包括第二水道板20,所述第二水道板与第一水道板间隔上下排布,优选的,第一水道板位于最上方,然后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第二水道板、第一水道板...,最下方的可以是第一水道板,也可以是第二水道板,所述第二水道板上向下凹陷形成第三流道21和第四流道22,在一实施例中,第三流道为热水流道,第四流道为冷水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位于第四流道的旁侧,同时所有的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相连通,用来过热水,所有的第二流道和第四流道相连通,用来过冷水;所述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并排设置在第二水道板上,所述第二水道板上设置各两个第三凹槽23和第四凹槽34,两个第三凹槽分别与第三流道的进水端、第三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两个第四凹槽分别与第四流道的进水端、第四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能位于第四流道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第二流道能位于第三流道的上方或者下方,这样可以使第一流道的热水与第二流道、第四流道的冷水进行两次热交换工作,提高了热交换的效率,所述第一流道能与第三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能与第四流道相连通。具体的说:热水流入第三凹槽后经第三流道流向另一个第三凹槽,冷水流入第四凹槽后经第四流道流向另一个第四凹槽。
优选的,所述两个第三凹槽分别位于第二水道板后端的两旁侧,所述两个第四凹槽分别位于第二水道板前端的两旁侧。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水端与第四流道的出水端位于第二水道板的一旁侧,所述第三流道的出水端与第四流道的进水端位于第二水道板的另一旁侧,所述第三流道与第四流道并排后多次前后来回弯折设置在第二水道板上,也就是说,冷水和热水的进水不再同一端,是相互错开的,而且冷水和热水互不相同,不会出现窜水的现象。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出设置有第一过水口31,所述第一过水口能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第二凹槽和第四凹槽出设置有第二过水口32,所述第二过水口能连通第二流道和第四流道。热水从第一进水口流入后,经过第一过水口通向所有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然后在通过另一个第一过水口从第一出水口流出,冷水从第二进水口流入后,经过第二过水口通向所有第二流道和第四流道,然后在通过另一个第二过水口从第二出水口流出;从第一出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流出的两股水为经过热交换后的两股水。
更具体的说:还包括上连接板40和下连接板50,所述第一水道板和第二水道板设置在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之间,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能与第一流道、第三流道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41和第一出水口42,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能与第二流道、第四流道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口43和第二出水口44,所述第一水道板和第二水道板外周边缘设置有环形凹槽33,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圈34,所述密封圈能设置在上连接板与第一水道板间,所述密封圈也能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与第二水道板之间。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道板上端面能与上连接板下端面密封配合,所述第一水道板下端面能与第二水道板下端面密封配合,所述第二水道板下端面能与第一水道板下端面密封配合。
本实用新型更具体的说: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第四流道都是在两个水道板上自上而下凹陷形成,但是并未贯穿水道板的上下端面。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水道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道板上向下凹陷形成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位于第二流道的旁侧,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并排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上,所述第一水道板上设置各两个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两个第一凹槽分别与第一流道的进水端、第一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两个第二凹槽分别与第二流道的进水端、第二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一凹槽分别位于第一水道板后端的两旁侧,所述两个第二凹槽分别位于第一水道板前端的两旁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的进水端与第二流道的出水端位于第一水道板的一旁侧,所述第一流道的出水端与第二流道的进水端位于第一水道板的另一旁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并排后多次前后来回弯折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水道板,所述第二水道板与第一水道板间隔上下排布,所述第二水道板上向下凹陷形成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所述第三流道位于第四流道的旁侧,所述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并排设置在第二水道板上,所述第二水道板上设置各两个第三凹槽和第四凹槽,两个第三凹槽分别与第三流道的进水端、第三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两个第四凹槽分别与第四流道的进水端、第四流道的出水端相连接;所述第一流道能位于第四流道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第二流道能位于第三流道的上方或者下方,所述第一流道能与第三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能与第四流道相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第三凹槽分别位于第二水道板后端的两旁侧,所述两个第四凹槽分别位于第二水道板前端的两旁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流道的进水端与第四流道的出水端位于第二水道板的一旁侧,所述第三流道的出水端与第四流道的进水端位于第二水道板的另一旁侧,所述第三流道与第四流道并排后多次前后来回弯折设置在第二水道板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和第三凹槽出设置有第一过水口,所述第一过水口能连通第一流道和第三流道,所述第二凹槽和第四凹槽出设置有第二过水口,所述第二过水口能连通第二流道和第四流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连接板和下连接板,所述第一水道板和第二水道板设置在上连接板与下连接板之间,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能与第一流道、第三流道相连通的第一进水口和第一出水口,所述上连接板上设置有能与第二流道、第四流道相连通的第二进水口和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一水道板和第二水道板外周边缘设置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能设置在上连接板与第一水道板间,所述密封圈也能设置在第一水道板与第二水道板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道板上端面能与上连接板下端面密封配合,所述第一水道板下端面能与第二水道板下端面密封配合,所述第二水道板下端面能与第一水道板下端面密封配合。
CN202322029583.8U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Active CN22050779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9583.8U CN220507791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29583.8U CN220507791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7791U true CN220507791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80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29583.8U Active CN220507791U (zh) 2023-07-31 2023-07-31 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779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51561A (zh) 一种用于三种或四种流体换热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
CN106208496A (zh) 一种液冷电机壳体
CN203083407U (zh) 一种具有双面微通道换热板的新型换热器
CN207994007U (zh) 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液冷板
CN220507791U (zh) 一种冷热水并联式热交换器
CN201034395Y (zh) 半导体制冷热交换器
CN102914191A (zh) 一种具有微通道换热板的新型换热器
CN109323607A (zh) 一种蜂窝型超紧凑板式热交换器
CN206060428U (zh) 一种液冷电机壳体
CN202092482U (zh) 带集热片的多层薄腔式热交换器
CN206410590U (zh) Hv换热板和高效板式换热器
CN209263711U (zh) 一种暖气片
CN220507790U (zh) 一种并联板式换热器
CN208256859U (zh) 一种电芯冷却装置及电池系统
CN220507789U (zh) 一种冷热水板式热交换器
RU139130U1 (ru) Матрица пластинчатого теплообменника
CN201894036U (zh) 蜂窝状水冷散热器
CN220507788U (zh) 一种交替并联板式热交换器
CN203432433U (zh) 一种具有双面微通道的换热板
CN110360864A (zh) 一种梯级相变板式蓄热换热一体化装置
CN109945702B (zh) 大流量混合流道螺旋板式换热器
CN206273028U (zh) 水冷模组之热交换结构及其水冷模组
CN208907758U (zh) 新型板式热交换器
CN203177712U (zh) 一种换热板组及其板式换热器
CN203231663U (zh) 一种板式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