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6696U - 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6696U
CN220506696U CN202320227748.XU CN202320227748U CN220506696U CN 220506696 U CN220506696 U CN 220506696U CN 202320227748 U CN202320227748 U CN 202320227748U CN 220506696 U CN220506696 U CN 22050669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deaerator
water tank
tank
main he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227748.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海俊
段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isdri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Wisdri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isdri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filed Critical Wisdri Engineering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on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227748.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669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669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669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ysical Water Treat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包括水箱、主加热管道、未除氧水入口、除氧水出口、循环水出水口、循环水回水口、给水雾化装置和挡水板,所述未除氧水入口、所述除氧水出口和所述循环水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所述主加热管道设置在所述水箱内,所述循环水回水口与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水箱内部连通,所述给水雾化装置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未除氧水自所述未除氧水入口流入所述水雾化装置后再流入所述水箱内,所述挡水板设置在所述水箱内,且围绕所述给水雾化装置的出口设置。本实用新型可改善除氧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转炉余热锅炉给水除氧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
背景技术
在转炉余热锅炉运行过程中,除氧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如果给水中溶解了氧气,氧气就会腐蚀余热锅炉的给水设备和管道,管道腐蚀严重时,会时常发生管道爆管事故。因此给水进入转炉余热锅炉前,需经过除氧系统除去水中的氧气。因而,除氧器是转炉余热锅炉的关键设备之一,它把未除氧水加热到除氧压力下的饱和温度,一方面加热了给水,另一方面降低非凝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从而达到除氧的目的,延长了系统设备的寿命。然而,现有的除氧器的除氧效果并不理想。
因此,需要对现有的除氧器,以改善除氧器的除氧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以解决现有的除氧器的除氧效果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除氧器,包括水箱、主加热管道、未除氧水入口、除氧水出口、循环水出水口、循环水回水口、给水雾化装置和挡水板,所述未除氧水入口、所述除氧水出口和所述循环水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所述主加热管道设置在所述水箱内,所述循环水回水口与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水箱内部连通,所述给水雾化装置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未除氧水自所述未除氧水入口流入所述水雾化装置后再流入所述水箱内,所述挡水板设置在所述水箱内,且围绕所述给水雾化装置的出口设置。
可选的,所述挡水板呈漏斗状。
可选的,还包括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用于对所述水箱内的水进行导流。
可选的,所述隔板组件包括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自所述水箱上部向所述水箱底部延伸,所述下隔板自所述水箱下部向所述水箱顶部延伸,且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交错布置。
可选的,所述上隔板的顶部设置在所述水箱的顶部上,所述下隔板的底部设置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上。
可选的,还包括蒸汽入口、蒸汽管道和蒸汽源,所述蒸汽管道与所述蒸汽入口连通,所述蒸汽源与所述蒸汽管道连通,所述蒸汽入口与所述主加热管道连通。
可选的,所述主加热管道包括主干管和支管,所述主干管分别与所述循环水回水口和所述蒸汽入口连通,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主干管连通,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出口端设置在所述支管的另一端上。
可选的,所述支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管沿着所述主干管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支管垂直于所述主干管。
可选的,所述主加热管道还包括喷嘴,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出口端上。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除氧系统,包括群罩、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循环泵,以及上述的除氧器,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一端与所述循环水回水口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出水口连通,所述群罩和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上,所述循环泵用于将从所述循环水出水口流入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内的水泵送至所述群罩内,并通过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和所述循环水回水口进入所述主加热管道之后再进入所述水箱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通过将所述给水雾化装置设置在所述水箱上,并使未除氧水自所述未除氧水入口流入所述水雾化装置后再流入所述水箱内,以及使所述挡水板设置在所述水箱内,且围绕所述给水雾化装置的出口设置,使经所述给水雾化装置雾化后的未除氧水,在喷射过程中完成加热,加热后的水滴撞击挡水板形成水膜,水膜沿着挡水板流下的过程中完成部分氧气的析出,可完成一次除氧,通过设置所述挡水板可使雾化后的未除氧水形成水膜,从而可改善除氧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氧系统中除氧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除氧器;110-水箱;120-主加热管道;121-主干管;122-支管;130-未除氧水入口;140-除氧水出口;150-循环水出水口;160-循环水回水口;171-上隔板;172-下隔板;180-水雾化装置;190-挡水板;
200-群罩;300-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400-循环泵;500-柔性连接装置;600-排气口;700-蒸汽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考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氧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除氧系统中除氧器100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除氧系统,包括除氧器100、群罩200、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和循环泵400,所述除氧器100包括水箱110、主加热管道120、未除氧水入口130、除氧水出口140、循环水出水口150、循环水回水口160,所述未除氧水入口130、所述除氧水出口140和所述循环水出水口15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上,所述主加热管道12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内,所述循环水回水口160与所述主加热管道120的入口端连通,所述主加热管道120的出口端与所述水箱110内部连通,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一端与所述循环水回水口160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出水口150连通,所述群罩200和所述循环泵400设置在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上,所述循环泵400用于将从所述循环水出水口150流入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内的水泵送至所述群罩200内,并通过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和所述循环水回水口160进入所述主加热管道120之后再进入所述水箱110内。
由于所述未除氧水入口130和所述除氧水出口14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上,因此,可通过所述未除氧水入口130向所述水箱110内引入未除氧水,并将除氧水从除氧水出口140排出;由于所述循环水出水口15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上,所述主加热管道12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内,所述循环水回水口160与所述主加热管道120的入口端连通,所述主加热管道120的出口端与所述水箱110内部连通,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一端与所述循环水回水口160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出水口150连通,所述群罩200和所述循环泵400设置在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上,所述循环泵400用于将从所述循环水出水口150流入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内的水泵送至所述群罩200内,并通过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和所述循环水回水口160进入所述主加热管道120之后再进入所述水箱110内,因此可通过在循环泵400的泵送下将水箱110内的水通过循环水出水口150和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进入所述群罩200内,经所述群罩200加热后又流入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和所述循环水回水口160进入所述主加热管道120中,再从所述主加热管道120进入水箱110内,使水箱110内的水经群罩200加热后又回流至水箱110内对水箱110内的水进行加热,从而将水箱110内的水加热至除氧压力下的饱和温度,降低非凝结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进而达到除氧的目的,由于是采用群罩200内热量对水箱110内的水进行加热,因此可充分利用群罩200内的热量,减少高品位能源的消耗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群罩200为转炉余热锅炉的裙罩,所述除氧水用于供应所述转炉余热锅炉。
参考图1,所述循环泵400为低压循环泵,且所述循环泵400的组数为两组,两组循环泵400一备一用。
参考图1,所述除氧系统还包括柔性连接装置500,所述群罩200通过所述柔性连接装置500与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连通。所述柔性连接装置500可为波纹管等可伸缩可折叠的管道。
参考图1,所述水箱110还包括排气口600,所述排气口60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的顶部。
参考图1,所述除氧系统还包括蒸汽入口700、蒸汽管道和蒸汽源,所述蒸汽管道与所述蒸汽入口700连通,所述蒸汽源与所述蒸汽管道连通,所述蒸汽入口700与所述主加热管道120连通,以在所述转炉余热锅炉启动时通过所述主加热管道120向所述水箱110内提供热蒸汽,改善转炉余热锅炉启动时除氧效果不好的问题。
参考图2,所述主加热管道120包括主干管121和支管122,所述主干管121分别与所述循环水回水口160和所述蒸汽入口700连通,所述支管122的一端与所述主干管121连通,所述主加热管道120的出口端设置在所述支管122的另一端上。
参考图2,所述支管122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管122沿着所述主干管121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支管122垂直于所述主干管。
所述主加热管道120还包括喷嘴,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主加热管道120的出口端上,如此使主加热管道120的喷嘴喷出的热水或者蒸汽具有一定的初始速度,能够更均匀的加热水箱110内部的水。
参考图2,所述循环水出水口15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的底部且靠近所述主干管121的一端设置,所述除氧水出口14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的底部且靠近所述主干管121的另一端设置,如此,可采用主加热管道120对水箱110内的水进行充分加热后再从除氧水出口140排出,改善了除氧器100的除氧效果。
参考图2,所述除氧器100还包括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用于对所述水箱110内的水进行导流,以便于水箱110内的水充分混合。
参考图2,所述隔板组件包括上隔板171和下隔板172,所述上隔板171自所述水箱110上部向所述水箱110底部延伸,所述下隔板172自所述水箱110下部向所述水箱110顶部延伸,且所述上隔板171和所述下隔板172交错布置,使得水箱110内的水自主干管121的一端向主干管121的另一端流动的过程中,在上隔板171和下隔板172的阻挡下向上流动,向上绕过下隔板172后又向下流动,再向上流动,如此上下流动直至从除氧水出口140排出。
使用时,上隔板171顶部高于最高水位线,底部低于最低水位线,下隔板172底部低于最低水位线。
参考图2,本实施例中,所述上隔板171的顶部设置在所述水箱110的顶部上,所述下隔板172的底部设置在所述水箱110的底部上。
参考图2,所述除氧器100还包括给水雾化装置180,所述给水雾化装置18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上,未除氧水自所述未除氧水入口130流入所述水雾化装置180后再流入所述水箱110内。
参考图2,所述除氧器100还包括挡水板190,所述挡水板190设置在所述水箱110内,且围绕所述给水雾化装置180的出口设置,使经所述给水雾化装置180雾化后的未除氧水,在喷射过程中完成加热,加热后的水滴撞击挡水板190形成水膜,水膜沿着挡水板190流下的过程中完成部分氧气的析出,完成一次除氧。
所述挡水板190呈漏斗状。
本实施例中,所述除氧系统的工作过程如下:
首先,在循环泵400的泵送下,水箱110内的水通过循环水出水口150和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进入所述群罩200内,经所述群罩200加热后又流入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300和所述循环水回水口160进入所述主加热管道120中,再从所述主加热管道120进入水箱110内,使水箱110内的水经群罩200加热后又回流至水箱110内对水箱110内的水进行加热。
其次,未除氧水经未除氧水入口130流入所述水雾化装置180后变成雾状进入所述水箱110内,撞击挡水板190形成水膜,水膜沿着挡水板190流下,并与水箱110内的水混合。
再次,未除氧水与水箱110内的水混合后的水从所述主干管121的一端向所述主干管121的另一端流动,经过所述隔水组件后从所述除氧水出口140排出。
上述描述仅是对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的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范围的任何限定,本实用新型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上述揭示内容做的任何变更、修饰,均属于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除氧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箱、主加热管道、未除氧水入口、除氧水出口、循环水出水口、循环水回水口、给水雾化装置和挡水板,所述未除氧水入口、所述除氧水出口和所述循环水出水口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所述主加热管道设置在所述水箱内,所述循环水回水口与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入口端连通,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出口端与所述水箱内部连通,所述给水雾化装置设置在所述水箱上,未除氧水自所述未除氧水入口流入所述水雾化装置后再流入所述水箱内,所述挡水板设置在所述水箱内,且围绕所述给水雾化装置的出口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水板呈漏斗状。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板组件,所述隔板组件用于对所述水箱内的水进行导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组件包括上隔板和下隔板,所述上隔板自所述水箱上部向所述水箱底部延伸,所述下隔板自所述水箱下部向所述水箱顶部延伸,且所述上隔板和所述下隔板交错布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隔板的顶部设置在所述水箱的顶部上,所述下隔板的底部设置在所述水箱的底部上。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除氧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蒸汽入口、蒸汽管道和蒸汽源,所述蒸汽管道与所述蒸汽入口连通,所述蒸汽源与所述蒸汽管道连通,所述蒸汽入口与所述主加热管道连通。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加热管道包括主干管和支管,所述主干管分别与所述循环水回水口和所述蒸汽入口连通,所述支管的一端与所述主干管连通,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出口端设置在所述支管的另一端上。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支管沿着所述主干管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且所述支管垂直于所述主干管。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除氧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加热管道还包括喷嘴,所述喷嘴设置在所述主加热管道的出口端上。
10.一种除氧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群罩、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循环泵,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除氧器,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一端与所述循环水回水口连通且另一端与所述循环水出水口连通,所述群罩和所述循环泵设置在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上,所述循环泵用于将从所述循环水出水口流入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内的水泵送至所述群罩内,并通过所述除氧器供热回水管道和所述循环水回水口进入所述主加热管道之后再进入所述水箱内。
CN202320227748.XU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 Active CN22050669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7748.XU CN220506696U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227748.XU CN220506696U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6696U true CN220506696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723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227748.XU Active CN220506696U (zh) 2023-02-16 2023-02-16 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669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NO314290B1 (no) Horisontalt trau og söyle for kontakt med gass og v¶ske
CN220506696U (zh) 一种除氧器和除氧系统
CN219913032U (zh) 一种除氧系统
CN214763480U (zh) 一种消泡装置及反应系统
CN104406419A (zh) 一体化排汽收能器
CN107500461B (zh) 一种锅炉软化水化学和热力共作用除氧系统
CN210861052U (zh) 一种热力除氧器
US8486233B2 (en) Apparatus, process and system for delivering fluid to a distillation column or reactor
CN105485658A (zh) 卧式恒速弹簧喷嘴加鼓泡管进汽装置的除氧器及除氧方法
CN207933377U (zh) 一种节能型液化气深度脱硫装置
CN204268918U (zh) 一种一体化排汽收能器
CN217594581U (zh) 一种双环戊二烯聚合反应装置
CN219693232U (zh) 一种改良型除氧器
CN219297198U (zh) 一种除氧装置
CN212987182U (zh) 一种余热再利用除氧装置
CN203048626U (zh) 无头喷雾式除氧装置
CN209333738U (zh) 利用二次蒸汽加热的加氢反应系统
CN214501188U (zh) 锅炉排污冷却回收装置
RU2274803C1 (ru) Термический деаэратор
CN220187464U (zh) 一种高效凝汽器除氧装置
CN204958450U (zh) 一种无头喷雾式除氧器
CN212532352U (zh) 一种小型喷淋塔盘立式除氧器
CN214536128U (zh) 一种旋膜式除氧器
CN211141963U (zh) 旋转式油水分离系统
CN214031827U (zh) 一种热处理水箱油水分离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