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504084U - 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 - Google Patents

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504084U
CN220504084U CN202320467798.5U CN202320467798U CN220504084U CN 220504084 U CN220504084 U CN 220504084U CN 202320467798 U CN202320467798 U CN 202320467798U CN 220504084 U CN220504084 U CN 22050408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water
water outlet
flow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467798.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景朝
沈灿
王帆
欧伟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Arrow Home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467798.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50408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50408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50408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其中,交替出水结构包括:壳体,壳体上设置有壳入水口,壳体内设置有出水腔,出水腔内设置有隔水件,隔水件将出水腔分隔为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文丘里腔,设置在壳体内,且包括相通的第一流速腔和第二流速腔;第一流速腔与壳入水口连通;导水腔,设置在壳体内,导水腔一端与第二流速腔连通,另一端与出水腔连通;反馈通道,包括第一反馈通道和第二反馈通道,第一反馈通道一端与第一出水通道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连通;第二反馈通道一端与第二出水通道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连通;导水件,设置在导水腔内。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能提高交替出水结构的可靠性。

Description

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出水结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
背景技术
生活中需要多种交替出水结构,以增大清洗面积或实现按摩效果,例如智能坐便器的交替出水结构,通过交替出水,增大清洗面积的同时实现按摩效果。为实现交替出水,通常通过电动机构实现交替出水。但是使用电动机构往往可靠性较低,因为在出水结构附近往往环境潮湿,电气设备易老化;电动机构结构复杂,难以养护,长期使用很容易出现故障,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可靠性更高的交替出水结构。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交替出水结构,旨在提高交替出水结构的可靠性。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交替出水结构,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壳入水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出水腔,所述出水腔内设置有隔水件,所述隔水件将所述出水腔分隔为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
文丘里腔,所述文丘里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包括相通的第一流速腔和第二流速腔;所述第一流速腔与所述壳入水口连通;
导水腔,所述导水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导水腔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速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水腔连通;
反馈通道,所述反馈通道包括第一反馈通道和第二反馈通道,所述第一反馈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反馈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反馈通道和所述第二反馈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速腔连通的一端分设在所述第二流速腔轴线的两侧;
导水件,所述导水件设置在所述导水腔内,所述导水件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对应设置。
可选地,所述导水件用于增加所述文丘里腔的出射水流的速度方向与所述交替出水结构轴线的夹角。
可选地,所述导水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弧形臂和第二弧形臂,所述第一弧形臂与所述第二弧形臂连接处在所述第二流速腔的轴线上,所述第一弧形臂上任一处的曲率中心处于所述第一弧形臂面向所述第二流速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臂上任一处的曲率中心处于所述第二弧形臂面向所述第二流速腔的一侧。
可选地,所述第一弧形臂和所述第二弧形臂连接处向所述第二流速腔所在方向凸起,形成分水凸部。
可选地,所述隔水件配置为锥状,所述隔水件的锥角朝向所述导水腔,所述隔水件的轴线与所述出水腔的轴线同轴。
可选地,所述隔水件的锥角与所述导水腔相间隔。
可选地,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负压腔,所述负压腔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速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导水腔;所述负压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反馈通道和所述第二反馈通道均通过所述负压腔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间接连通。
可选地,所述负压腔的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2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2.7倍。
可选地,所述导水腔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速腔轴线方向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30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35倍;和/或
所述反馈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0.7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0.9倍;和/或
所述导水腔沿所述第二流速腔轴线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20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27倍;和/或
所述导水腔的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3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3.5倍。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智能坐便器,包括上述交替出水结构。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中,水从壳入水口进入壳体内,首先进入文丘里腔的第一流速腔,再进入第二流速腔;第一流速腔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速腔的横截面积,因此在第二流速腔和第一流速腔的交界处会产生文丘里效应,即流体的流速增加,压强减小。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处由于文丘里效应的影响,水流流速高,压强低,因此相较于大气压强会产生负压,这样第一反馈通道和第二反馈通道分别与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连通的一端处于高压,与第二流速腔连通的一端处于低压,又因为流体有从高压流向低压的趋势,因此反馈通道始终具有从第一出水通道或第二出水通道吸取流体的能力。水刚进入交替出水结构,还没有从第一出水通道或第二出水通道流出时,反馈通道吸取气体,又由于环境中时刻存在着多种扰动,因此导水腔内的射流会发生小幅度的偏转,射流将导水腔分成左右两个小腔,当射流往左侧小腔所在方向上偏转时,左侧小腔中上游水的压强受到下有水的压强的影响比右侧小腔中上游水的压强受到下有水的压强的影响更小,又由于导水腔中水在下游的压力大于水在上游的压力,因此左侧的小腔上游水的压力小于右侧小腔的上游水的压力,靠近左侧小腔的反馈水道吸气量大于靠近右侧小腔的反馈水道吸气量,因此会有将射流往右侧推动的作用,且偏转方向越大,两边反馈水道所吸气量的差值越大,直至达到最大偏转幅度,这样即为交替出水提供了初始条件,即使得第二流速腔的出射水并不是沿着第二流速腔的轴线方向直射,而是具有一定的偏转角度,这样第二流速腔的出射水流到达出水腔时,也会具有一定的偏转角度,水流就会从第一出水通道或第二出水通道中的一者流出;又由于第一反馈通道与第一出水通道连通且第二反馈通道与第二出水通道连通,这样当水流进入一条出水通道时,相应的会使与之连通的一条反馈通道停止吸气,而开始吸水;水通过该条反馈通道回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处,冲刷第二流速腔出水口处的水流,使第二流速腔出水口处的水流的偏移方向改变;通过重复上述周期,使得水流交替从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中射出,从而实现稳定的交替出水的效果。这样实现交替出水效果无需依靠电机,且相较于电机的布置,结构更加简单,因此可靠性更强。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交替出水结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B-B方向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交替出水结构第一仿真水流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交替出水结构第二仿真水流示意图;
图6为图1中实施例的尺寸标记示意图;
图7为图1中实施例的水流从第一出水通道流出时的水流流向示意图;
图8为图1中实施例的水流从第二出水通道流出时的水流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壳体 51 第一弧形臂
11 壳入水口 52 第二弧形臂
21 第一出水通道 53 分水凸部
22 第二出水通道 61 第一反馈通道
30 文丘里腔 62 第二反馈通道
31 第一流速腔 70 出水腔
32 第二流速腔 80 隔水件
40 导水腔 90 负压腔
50 导水件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交替出水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参考图1至图3,该交替出水结构包括:
壳体10,壳体10上设置有壳入水口11,壳体10内设置有出水腔70,出水腔70内设置有隔水件80,隔水件80将出水腔70分隔为第一出水通道21和第二出水通道22;
文丘里腔30,文丘里腔30设置在壳体10内,且包括相通的第一流速腔31和第二流速腔32;第一流速腔31与壳入水口11连通;
导水腔40,导水腔40设置在壳体10内,导水腔40一端与第二流速腔32连通,另一端与出水腔70连通;
反馈通道,反馈通道包括第一反馈通道61和第二反馈通道62,第一反馈通道61一端与第一出水通道21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连通;第二反馈通道62一端与第二出水通道22连通,另一端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连通;第一反馈通道61和第二反馈通道62与第二流速腔32连通的一端分设在第二流速腔32轴线的两侧;
导水件50,导水件50设置在导水腔40内,导水件50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对应设置。
反馈通道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设置在壳体10内的长孔,也可以是设置在壳体10外的管道。文丘里腔30可以在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产生负压,该负压比大气压强更低,而第一出水通道21和第二出水通道22与大气压连通,因此第一反馈通道61中的流体的压强近似等于大气压;所以当第一出水通道21和第二出水通道22中的流体(气体或液体)覆盖反馈通道的开口时,即会被反馈通道吸取到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并作用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射水流。
图4和图5为水流的仿真图,可以看出,第二流速腔32的水流在反馈水道的作用下使得原本从第二出水通道22中出射的水流(图4)从偏转到从第一出水通道21流出(图5),从而实现自发的交替出水,无需使用电动机构,可靠性更高,同时成本也更低。
将第一出水通道21和第二出水通道22设置在出水腔70中,可以避免第一出水通道21和第二出水通道22干扰导水腔中水流的流向。另外,隔水件80也可以对第一出水通道21和第二出水通道22中的水流进行控制;例如令隔水件80表面形成凸起或凹陷,使得水流流过时产生紊流,并与隔水件80表面结构相碰撞,从而降低水流速,使得出水更柔和;或者令隔水件80与出水腔70的距离由水路上游到水流下游逐渐增加,使得第一出水通道21和第二出水通道22的横截面积从水路上游到水路下游逐渐降低,由于文丘里效应,可以提高出水流速,提高冲洗效果。
由于第一流速腔31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速腔32的横截面积,因此在第一流速腔31和第二流速腔32的交界处会发生文丘里效应,使得第一流速腔31中流体的流速比第二流速腔32中流体的流速低,同时使第二流速腔32中的压强较第一流速腔31中的流体压强低。
如图7和图8所示,当水流从第一出水通道21中流出时,实际上会导致水流流向第二出水通道22的高流速水流已经在沿着导水腔40的侧壁流动了,只是还未到达出水腔;当水流从第二出水通道22中流出是,会导致水流流向第一出水通道22的高流速水流也已经在沿导水腔40的侧壁流动,同样还未到达出水腔,这也是图4和图5中反映的情况。
参考图1至图3,可选地,导水件50用于增加文丘里腔30的出射水流的速度方向与交替出水结构轴线的夹角。由于导水件50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对应设置,因此导水件50也可用于对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水流进行阻拦,以降低第二流速腔32出水口的出射水流的流速,进而降低壳出水口出射水流的流速,使得出水更柔和,提高使用者的使用体验。当导水件50用于降低水流流速时,导水件50在图3所示的截面上,可以呈圆形,或与交替出水结构同轴的梭形。导水件50用于增加文丘里腔30的出射水流的速度方向与交替出水结构轴线的夹角,即增加高流速水腔的出射水的摆动幅度。导水件50可以呈U形,且开口朝向第二流速腔32;也可以呈等腰三角形;当导水件50呈等腰三角形时,可以令导水件50的等边所夹角对准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且等边的临边的中垂线与交替出水结构同轴;这样从高流速水腔出射,具有不同的摆动方向的水流分别与导水件50的两条等边接触,由于水流的趋壁效应,水流会沿着两条等边流动,这样水流的摆动角度就等于导水件50等边所夹角的一半,只需令该角度大于水流从第二流速腔32出射时的摆动角度,即可扩大水流的摆动角度。
参考图1至图3,可选地,导水件5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弧形臂51和第二弧形臂52,第一弧形臂51与第二弧形臂52连接处在第二流速腔32的轴线上,第一弧形臂51上任一处的曲率中心处于第一弧形臂51面向第二流速腔32的一侧;第二弧形臂52上任一处的曲率中心处于第二弧形臂52面向第二流速腔32的一侧。由于第一弧形臂51和第二弧形臂52的连接处处在第二流速腔32的轴线上,因此当第二流速腔32的出射水流偏转出射时,只需要很小的偏转角,就会使第二流速腔32的出射水流完全射入第一弧形臂51或第二弧形臂52中;此后在趋壁作用下,水流会沿着第一弧形臂51或第二弧形臂52的曲面运动,最终如图4或图5所示,沿着导水腔的腔壁流向第一出水通道21或第二出水通道22。这样,相当于增大了第二流速腔32出射水流的偏转角度。
参考图1至图3,可选地,第一弧形臂51和第二弧形臂52连接处向第二流速腔32所在方向凸起,形成分水凸部53。分水凸部53可以让第二流速腔32的出射水流在接触分水凸部53后,只需要很小的偏转角度,即可被分水凸部32完全分配入第一弧形臂51或第二弧形臂52,降低水同时进入第一弧形壁51和第二弧形臂52的时间,进而提高交替出水效果的稳定性。
参考图1至图3,可选地,隔水件80配置为锥状,隔水件80的锥角朝向导水腔40,隔水件80的轴线与出水腔70的轴线同轴。如图3所示为,隔水件80为锥状,且轴线与出水腔70同轴,这样即可对水流有分流作用,使得交替出水效果更明显。
参考图1至图3,可选地,隔水件80的锥角与导水腔40相间隔。由于导水腔40中的水总体来说有沿交替出水结构轴线出水的趋势,因此当第二流速腔32的出射水流经过导水腔40的侧壁到达出水腔70时,也在该趋势的作用下有沿出水腔70轴线向远离导水腔40运动的趋势;隔水件80处于其轴线上的尖端与导水腔40相间隔正好顺应这一趋势,从而避免了本应从一侧(如图3所示的左右侧)出水通道出射的水流被隔水件80分流后从对侧的出水通道出射,保证了交替出水的效果。
参考图1至图3,可选地,壳体10内还设置有负压腔90,负压腔90一端连通第二流速腔32,另一端连通导水腔40;负压腔9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速腔32的横截面积;第一反馈通道61和第二反馈通道62均通过负压腔90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间接连通。由于水流在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处具有较大流速,因此水流中的水具有较大的动量,而由于负压腔90的横截面积大于第二流速腔32的横截面积,因此可以避免具有较大动量的水涌入反馈通道,避免了反馈通道的逆流,保证了反馈通道在出水通道处所吸取的水流对第二流速腔32出水口处的水流的冲刷作用,保证了交替出水的稳定性。
参考图1至图3,可选地,负压腔90的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2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2.7倍。由于水流从第二流速腔32出射时具有一定的发散角,因此当负压腔90的出水口宽度过小时,可能会阻碍部分第二流速腔32的出射水流,并形成紊流,干扰导水腔40的导水作用;由于负压腔90中需要维持较低的压强,因此当负压腔90的出水口宽度过大时,则可能导致导水腔40中较高的压强影响到负压腔90中的压强,使得负压腔90的压强升高,导致反馈通道吸取流体失败。而当负压腔90的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2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2.7倍时,可以克服上述缺陷。上述关系使用图6中的记号表示,则为D=2~2.7W。
参考图1至图3,可选地,导水腔40在垂直于第二流速腔32轴线方向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30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35倍;和/或
反馈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0.7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0.9倍;和/或
导水腔40沿第二流速腔32轴线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20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27倍;和/或
导水腔40的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3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3.5倍。
当导水腔40在垂直于第二流速腔32轴线方向的最大宽度过大,会导致经过导水件50的水流在到达导水腔40的侧壁上后需要走过过长的距离才能到达出水通道,导致动能损失严重,难以形成高流速水以实现交替出水的效果;当导水腔40在垂直于第二流速腔32轴线方向的最大宽度过小,会导致经过导水件50的水流在到达导水腔40的侧壁上后具有过大的动能,减弱趋避效应,降低导水腔40侧壁对水流的导向作用。当导水腔40在垂直于第二流速腔32轴线方向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30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35倍时,可克服上述缺陷。上述关系使用图6中的记号表示,则为M=30~35W。
当反馈通道的宽度过大时,需要吸取更多的水量才能够使水流从出水通道处到达第二流速腔32出水口,这样需要更大的负压才能够完成,可能会由于需要的负压过大,而使得反馈通道无法完成吸水的作用;而当反馈通道的宽度过小时,反馈通道吸取的水流流量过小,无法推动第二流速腔32出射水流反向偏转,导致交替出水失败。当反馈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0.7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0.9倍时可克服上述缺陷。上述关系用图6中的记号表达即为A=0.7~0.9W。
导水腔40沿第二流速腔32轴线上的宽度过大会导致第二流速腔32出射水流与出水通道距离过大,使得水流在过长的流动过程中损失过多的动量,难以实现交替出水;导水腔40沿第二流速腔32轴线上的宽度过小会导致第二流速腔32出射水流的动量过大,减弱趋壁作用,使得导水腔40侧壁对水流的导流作用减弱,从而干扰交替出水效果。而当导水腔40沿第二流速腔32轴线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20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27倍时可克服上述缺陷。上述关系用图6中的记号表达即为L=20~27W。
导水腔40的出水口若宽度过小,则来自第二流速腔32的高流速水流无法全部进入出水腔70,从而可能沿着导水腔40内壁继续流动,干扰处于出水腔70对侧的水流,减弱交替出水效果。当导水腔40的出水口宽度过大,则可能导致大部分水直接从出水腔70涌出,而不受来自导水腔40侧壁的高流速水的影响,从而无法实现交替出水,当导水腔40的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3倍;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流速腔32的出水口宽度的3.5倍时,可克服上述缺陷。上述关系用图6中的记号表达即为T=3~3.5W。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智能坐便器,该智能坐便器包括交替出水结构,该交替出水结构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智能坐便器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交替出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壳入水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出水腔,所述出水腔内设置有隔水件,所述隔水件将所述出水腔分隔为第一出水通道和第二出水通道;
文丘里腔,所述文丘里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且包括相通的第一流速腔和第二流速腔;所述第一流速腔与所述壳入水口连通;
导水腔,所述导水腔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导水腔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速腔连通,另一端与所述出水腔连通;
反馈通道,所述反馈通道包括第一反馈通道和第二反馈通道,所述第一反馈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一出水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二反馈通道一端与所述第二出水通道连通,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连通;所述第一反馈通道和所述第二反馈通道与所述第二流速腔连通的一端分设在所述第二流速腔轴线的两侧;
导水件,所述导水件设置在所述导水腔内,所述导水件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对应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替出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件用于增加所述文丘里腔的出射水流的速度方向与所述交替出水结构轴线的夹角。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交替出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弧形臂和第二弧形臂,所述第一弧形臂与所述第二弧形臂连接处在所述第二流速腔的轴线上,所述第一弧形臂上任一处的曲率中心处于所述第一弧形臂面向所述第二流速腔的一侧;所述第二弧形臂上任一处的曲率中心处于所述第二弧形臂面向所述第二流速腔的一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交替出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形臂和所述第二弧形臂连接处向所述第二流速腔所在方向凸起,形成分水凸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替出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件配置为锥状,所述隔水件的锥角朝向所述导水腔,所述隔水件的轴线与所述出水腔的轴线同轴。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交替出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水件的锥角与所述导水腔相间隔。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替出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内还设置有负压腔,所述负压腔一端连通所述第二流速腔,另一端连通所述导水腔;所述负压腔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反馈通道和所述第二反馈通道均通过所述负压腔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间接连通。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交替出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腔的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2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2.7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交替出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腔在垂直于所述第二流速腔轴线方向的最大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30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35倍;和/或
所述反馈通道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0.7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0.9倍;和/或
所述导水腔沿所述第二流速腔轴线上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20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27倍;和/或
所述导水腔的出水口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3倍;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流速腔的出水口宽度的3.5倍。
10.一种智能坐便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交替出水结构。
CN202320467798.5U 2023-03-10 2023-03-10 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 Active CN22050408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67798.5U CN220504084U (zh) 2023-03-10 2023-03-10 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467798.5U CN220504084U (zh) 2023-03-10 2023-03-10 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504084U true CN220504084U (zh) 2024-02-20

Family

ID=89870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467798.5U Active CN220504084U (zh) 2023-03-10 2023-03-10 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50408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0504084U (zh) 交替出水结构和智能坐便器
CA2204537C (en) Apparatus for suppressing noise generated by a flow of water through a water valve
CN114440311A (zh) 空调器的振荡器以及空调器
CN110881774A (zh) 导风件及毛发干燥装置
CN207420981U (zh) 降噪装置及烹饪器具
CN208778346U (zh) 带导流消声功能的泵体进流管
CN220598619U (zh) 摆动出水结构和马桶
CN107289605B (zh) 蜗舌、蜗壳、贯流风机和空调室内机
CN212318817U (zh) 电子膨胀阀、冷媒循环管路及空调器系统
CN215373047U (zh) 电子膨胀阀和空调器
CN116411619A (zh) 摆动出水结构和马桶
CN208778905U (zh) 一种带消声功能的离心泵进流管
CN211400266U (zh) 喷射器、冷梁末端、冷梁系统
CN216714807U (zh) 一种风道结构、出风风道及无叶风机
CN113784252A (zh) 耳机和tws耳机
CN114087237A (zh) 无叶风扇
CN218060607U (zh) 出水机构和出水装置
CN210905720U (zh) 一种用于高压清洁系统的泡沫发生器
CN220900694U (zh) 出水装置及卫浴设备
CN213512158U (zh) 电子膨胀阀、冷媒循环管路及空调器系统
CN115559395A (zh) 一种出水机构和出水装置
CN205504096U (zh) 止回阀
CN219433378U (zh) 新风模块、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KR20070032443A (ko) 진공청소기의 흡입노즐
CN215929702U (zh) 烟机的清洗组件和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