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83395U - 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83395U
CN220483395U CN202322095140.9U CN202322095140U CN220483395U CN 220483395 U CN220483395 U CN 220483395U CN 202322095140 U CN202322095140 U CN 202322095140U CN 220483395 U CN220483395 U CN 22048339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miting
steering
limiting piece
piec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9514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雷
张艳茹
高海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IAT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9514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8339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8339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8339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wer Steering Mechanism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线控转向管柱包括路感电机、联轴器、管柱转接件、转向芯轴管柱总成、以及限位机构;转向芯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同轴连接于电机轴;联轴器突出设有第一限位件,管柱转接件突出设置有第二限位件;限位机构部分突出于第一限位件的周向运动空间内,以使得第一限位件与限位机构接触后联轴器带动限位机构旋转;第二限位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限位机构的周向运动空间内,以使得第二限位件与限位机构接触后阻碍限位机构旋转。通过以上设计能够解决方向盘无限制转动的问题,并实现机械硬限位,提高整个转向系统的安全性,弹性联轴器能够降低电机对方向盘的冲击及振动,提升线控转向管柱转向操纵手感。

Description

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车辆制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控转向系统管柱是由传统C-EPS管柱改制而来,路感电机即为传统C-EPS管柱中的助力电机,使用这一结构的线控转向系统管柱通过蜗轮蜗杆减速机构提供足够扭矩实现转向路感模拟及限位保护。
线控转向系统由于取消管柱与转向器机械连接,无法通过齿条端部限位而限制方向盘最大转角,通电情况下可能存在连续旋转而打伤驾驶员,而断电情况下方向盘也可以无限制转动,有悖于于传统使用习惯;另外,即使通电状态下路感电机也只能提供比较大的极限扭矩实现软限位,其可靠性仍然不足,对车辆使用安全造成一定威胁。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以解决现有线控转向管柱在断电情况下会无限制转动,只能实现软限位、可靠性不足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管柱,包括路感电机、联轴器、管柱转接件、转向芯轴管柱总成、以及限位机构;路感电机包括作为外定子的壳体和作为内转子的电机轴;转向芯轴的一端通过联轴器同轴连接于电机轴;联轴器突出设有第一限位件,管柱转接件突出设置有第二限位件;限位机构部分突出于第一限位件的周向运动空间内,以使得第一限位件与限位机构接触后联轴器带动限位机构旋转;第二限位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限位机构的周向运动空间内,以使得第二限位件与限位机构接触后阻碍限位机构旋转。
在该方案中,通过联轴器将电机轴与转向芯轴同轴连接,从而减少振动向方向盘传递;管柱转接件通过套设于转向芯轴上并连接管柱总成以及壳体,管柱总成以及管柱转接件二者稳定转向芯轴与路感电机之间的连接。通过在联轴器上设置第一限位件,使得联轴器随转向芯轴以及电机轴旋转时,能够通过第一限位件抵动限位机构,进而带动限位机构旋转,由于管柱转接件上设有第二限位件,且第二限位件的至少部分位于位于限位机构的运动空间内,因此第二限位件可以限制限位机构的旋转范围,进而可以对联轴器、电机轴以及转向芯轴的旋转范围进行限定。
通过以上设计,使得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控转向关乎无需使用涡轮蜗杆等结构对转向芯轴提供软限位,可以由限位机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共同提供一个机械硬限位的效果;同时由于采用该结构无需路感电机提供相对较大的扭矩来起到软限位的效果,因而可以选用功率较小的路感电机,进而可以节约周边空间的占用,便于整个线控转向管柱在车内的空间布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限位机构包括第一限位滑盘,第一限位滑盘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在周向上错位设置,第三限位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一限位件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在第三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接触后使联轴器带动第一限位滑盘旋转。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二限位滑盘,第二限位滑盘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五限位件和第六限位件;第五限位件和第六限位件在周向上错位设置,第五限位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四限位件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在第五限位件(621)与第四限位件接触后使第一限位滑盘带动第二限位滑盘旋转;第二限位件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六限位件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在第二限位件与第六限位件接触后以阻碍第二限位滑盘旋转。
在该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滑盘,并在第一限位滑盘的两个端面上设置第三和第四限位件,联轴器在旋转时,位于其上的第一限位件在旋转时会带动第三限位件旋转,而第一限位滑盘可以随第三限位件共同旋转;第一限位滑盘在旋转过程中会带动第四限位件旋转,由于第五限位件位于第四限位件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因此第五限位件会被第四限位件带动,从而带动第二限位滑盘旋转;第六限位件随第二限位滑盘旋转时,由于第二限位件分位于第六限位件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因此可以起到限制第二限位滑盘运动的效果;由于第五限位件和第六限位件在周向上错位设置,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在周向上错位设置,此时第五限位件和第六限位件在周向上错位的弧度与第三限位件和第四限位件在周向上错位的弧度即为对转向芯轴的限位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第三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在周向上错位180°设置;第五限位件与第四限位件在周向上错位180°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限位机构还包括:第一垫片,设置于第一限位滑盘和第二限位滑盘之间;第二垫片,设置于第二限位滑盘与管柱转接件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联轴器包括前盘、橡胶体以及后盘;前盘连接于电机轴,橡胶体设置于前盘与后盘之间并连接于前盘与后盘,后盘套设于转向芯轴并设置有第一限位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前盘设置有前盘凸起,后盘设置有后盘凸起;橡胶体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前盘凸起配合的前端凹槽以及与后盘凸起配合的后端凹槽,前端凹槽与后端凹槽在周向上交错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前盘上设有前盘内花键,电机轴上设置有与前盘内花键配合连接的电机轴外花键;后盘上设置有后盘内花键,转向芯轴上设置有与后盘内花键配合连接的芯轴外花键。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电机轴上环向开设有电机轴沟槽,电机轴沟槽内卡入有第一卡簧,前盘的前盘内花键处开设有前盘沟槽,第一卡簧部分卡入前盘沟槽内;转向芯轴上环向开设有芯轴沟槽,芯轴沟槽内卡入有第二卡簧,后盘的后盘内花键处开设有后盘沟槽,第二卡簧部分卡入后盘沟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线控转向管柱还包括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包括端面部以及连接于端面部的轴向突出部;端面部的两面分别连接第一限位滑盘以及后盘;第一垫片、第二垫片、第一限位滑盘以及第二限位滑盘均套设于轴向突出部上,转向芯轴贯穿于轴向突出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壳体上突出设置有安装凸台,安装凸台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套管,套管的两端设置有滑动轴承。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壳体与管柱转接件相连接并一起组构成安装腔体,限位机构以及联轴器均设置于安装腔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管柱总成包括管柱和安装件,管柱设置有通孔并通过通孔套设于转向芯轴,安装件套设于管柱;管柱转接件的部分设置于通孔内并连接于管柱。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转向芯轴与管柱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轴承和第三轴承,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的内圈分别于转向芯轴的两端。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管柱设有限位凸起,管柱转接件上设有限位槽,限位凸起卡接于限位槽中以连接管柱与管柱转接件;管柱还设有折弯结构,折弯结构用于固定第三轴承。
在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方案中,转向芯轴上突出设有用于固定第二轴承与第三轴承的台肩,端面上设置有方向盘安装外花键以及用于轴向安装方向盘的内螺纹孔。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方向盘以及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线控转向管柱,方向盘安装于线控转向管柱上。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控转向关乎无需使用涡轮蜗杆等结构对转向芯轴提供软限位,可以由限位机构、第一限位件和第二限位件共同提供一个机械硬限位的效果;同时由于采用该结构无需路感电机提供相对较大的扭矩来起到软限位的效果,因而可以选用功率较小的路感电机,进而可以节约周边空间的占用,便于整个线控转向管柱在车内的空间布置。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管柱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线控转向管柱的爆炸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路感电机、联轴器、限位机构以及管柱转接件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联轴器、限位机构以及管柱转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B-B处的剖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联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所提供的联轴器中A-A处的剖视图;
图8为联轴器、限位机构以及管柱转接件的状态变化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路感电机;110、电机轴;120、壳体;
200、联轴器;210、前盘;211、前盘凸起;220、橡胶体;230、后盘;231、第一限位件;232、后盘凸起;
300、管柱转接件;310、第二限位件;
400、转向芯轴;
500、管柱总成;510、管柱;520、安装件;
600、限位机构;610、第一限位滑盘;611、第三限位件;612、第四限位件;620、第二限位滑盘;621、第五限位件;622、第六限位件;
700、第一轴承;800、第二轴承;900、第三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描述,若无特殊的说明,则理解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另外,如出现限定有“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的特征,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被限定的特征。如出现“多个”的描述,一般含义是至少包括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如出现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请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线控转向管柱,包括路感电机100、联轴器200、管柱转接件300、转向芯轴400、限位机构600以及管柱总成500;路感电机100包括作为外定子的壳体120和作为内转子的电机轴110;转向芯轴400的一端通过联轴器200同轴连接于电机轴110;管柱转接件300突出设置有第二限位件310,联轴器200突出设有第一限位件231;限位机构600的部分突出于于第一限位件231的周向运动空间内,以使得第一限位件231与限位机构600接触后联轴器200带动限位机构旋转;第二限位件310的部分突出于限位机构600的周向运动空间内,以使得第二限位件310与限位机构600接触后阻碍限位机构600旋转。
在该方案中,通过在联轴器200上设置第一限位件231,使得联轴器200随转向芯轴400以及电机轴110旋转时,能够通过第一限位件231抵动限位机构600,从而带动限位机构600旋转,由于管柱转接件300上设有第二限位件310,且第二限位件310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限位机构600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因此第二限位件310可以限制限位机构600的旋转范围,进而可以对联轴器200、电机轴110以及转向芯轴400的旋转范围进行限定。
通过以上设计,使得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控转向关乎无需使用涡轮蜗杆等结构对转向芯轴400提供软限位,可以由限位机构600、第一限位件231和第二限位件310共同提供一个机械硬限位的效果;同时由于采用该结构无需路感电机100提供相对较大的扭矩来起到软限位的效果,因而可以选用功率较小的路感电机100,进而可以节约周边空间的占用,便于整个线控转向管柱在车内的空间布置。
请进一步参考图4-图5,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限位机构600包括第一限位滑盘610,第一限位滑盘610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三限位件611和第四限位件612;第三限位件611和第四限位件612在周向上错位设置,第三限位件611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一限位件231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在第三限位件与第一限位件接触后使联轴器带动第一限位滑盘旋转。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限位机构600还包括第二限位滑盘620,第二限位滑盘620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五限位件621和第六限位件622;第五限位件621和第六限位件622在周向上错位设置,第五限位件621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四限位件612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在第五限位件621与第四限位件612接触后使第一限位滑盘610带动第二限位滑盘620旋转;第二限位件310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第六限位件622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在第二限位件310与第六限位件622接触后以阻碍第二限位滑盘620旋转。
在该方案中,通过设置第一限位滑盘610,并在第一限位滑盘610的两个端面上设置第三和第四限位件612,联轴器200在旋转时,位于其上的第一限位件231在旋转时会带动第三限位件611旋转,而第一限位滑盘610可以随第三限位件611共同旋转;第一限位滑盘610在旋转过程中会带动第四限位件612旋转,由于第五限位件621位于第四限位件612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因此第五限位件621会被第四限位件612带动,从而带动第二限位滑盘620旋转;第六限位件622随第二限位滑盘620旋转时,由于第二限位件310分位于第六限位件622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因此可以起到限制第二限位滑盘620运动的效果;由于第五限位件621和第六限位件622在周向上错位设置,第三限位件611和第四限位件612在周向上错位设置,此时第五限位件621和第六限位件622在周向上错位的弧度与第三限位件611和第四限位件612在周向上错位的弧度即为对转向芯轴400的限位范围。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根据方向盘允许旋转角度可设置机械限位机构600滑盘数量及相邻两限位件周向角度间隔,本专利以方向盘正、反旋转角度超过360为例,第三限位件611与第一限位件231在周向上错位180°设置;第五限位件621与第四限位件612在周向上错位180°设置。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限位机构600还包括:第一垫片(图中未标识),设置于第一限位滑盘610和第二限位滑盘620之间;第二垫片(图中未标识),设置于第二限位滑盘620与管柱转接件300之间。通过设置垫片保证第一限位滑盘610和第二限位滑盘620之间以及第二限位滑盘620与管柱转接件300之间合理间隙并降低摩擦。
请进一步参考图6-7,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联轴器200包括前盘210、橡胶体220以及后盘230;前盘210连接于电机轴110,橡胶体220设置于前盘210与后盘230之间并连接于前盘210与后盘230,后盘230套设于转向芯轴400并设置有第一限位件231。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前盘210设置有前盘凸起211,后盘230设置有后盘凸起232;橡胶体220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前盘凸起211配合的前端凹槽(图中未标识)以及与后盘凸起232配合的后端凹槽(图中未标识),前端凹槽与后端凹槽在周向上交错设置。
在该方案中,通过将前盘210上设置前盘凸起211连接橡胶体220,后盘230设置后盘凸起232连接橡胶体220,而前盘210则连接电机轴110、后盘230连接转向芯轴400,从而实现电机轴110与转向芯轴400的同轴连接。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前盘210上设有前盘内花键(图中未标识),电机轴110上设置有与前盘内花键配合连接的电机轴外花键(图中未标识);后盘230上设置有后盘内花键(图中未标识),转向芯轴400上设置有与后盘230内花键配合连接的芯轴外花键(图中未标识)。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电机轴110上环向开设有电机轴沟槽(图中未标识),电机轴沟槽内卡入有第一卡簧(图中未标识),前盘210的前盘内花键处开设有前盘沟槽,第一卡簧部分卡入前盘沟槽内;转向芯轴400上环向开设有芯轴沟槽,芯轴沟槽内卡入有第二卡簧,后盘230的后盘内花键开设处处开设有后盘沟槽,第二卡簧部分卡入后盘沟槽内。联轴器200与电机轴110以及转向芯轴400的连接处均设置有用于提升连接稳定性的结构。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线控转向管柱还包括第一轴承700,第一轴承700包括端面部以及连接于端面部的轴向突出部;端面部的两面分别连接第一限位滑盘610以及后盘230;第一垫片、第二垫片、第一限位滑盘610以及第二限位滑盘620均套设于轴向突出部上,转向芯轴400贯穿于轴向突出部。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壳体120上突出设置有安装凸台,安装凸台上设有安装孔,安装孔内设置有套管,套管的两端设置有滑动轴承。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壳体120与管柱转接件300相连接并一起围设成安装腔体,限位机构600以及联轴器200均设置于安装腔体内。为了提高空间利用率,通过将限位机构600以及联轴器200设置于安装腔体内,从而更加利于线控转向管柱在车内的安装。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管柱总成500包括管柱510和安装件520,管柱510设置有通孔并通过通孔套设于转向芯轴400,安装件520套设于管柱510;管柱转接件300的部分设置于通孔内并连接于管柱510。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转向芯轴400与管柱51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轴承800和第三轴承900,第二轴承800与第三轴承900的内圈分别于转向芯轴400的两端。管柱510通过第二轴承800和第三轴承900能够有效的固定转向芯轴400,提高转向芯轴400的稳定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管柱510设有限位凸起(图中未标识),管柱转接件300上设有限位槽(图中未标识),限位凸起卡接于限位槽中以连接管柱510与管柱转接件300;管柱510还设有折弯结构(图中未标识),折弯结构用于固定第三轴承900。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转向芯轴400上突出设有用于固定第二轴承800与第三轴承900的台肩(图中未标识),端面上设置有方向盘安装外花键(图中未标识)以及用于轴向安装方向盘的内螺纹孔。
请进一步参考图8,图8为联轴器200、限位机构600以及管柱转接件300的限位状态变化图,在转向芯轴400开始旋转前为第一限位状态(初始化状态),联轴器200、限位机构600以及管柱件的相对位置均未变化;当联轴器200随转向芯轴400旋转180度(半圈)时,第一限位件231与第三限位件611抵接,联轴器200开始带动第一限位滑盘610旋转,此时进入第二限位状态;联轴器200带动第一限位滑盘610旋转,直至旋转180度后第四限位件612与第五限位件621抵接,第一限位滑盘610开始带动第二限位滑盘620旋转,此时进入第三限位状态;
第一限位滑盘610带动第二限位滑盘620转动,直至第二限位滑盘620上的第六限位件622与管柱转接件300上的第二限位件310抵接,此时第二限位件310阻止第二限位滑盘620旋转,进而阻止第一限位滑盘610、联轴器200以及转向芯轴400的旋转,此时进入第四限位状态;通过以上限位状态的变化,从而实现对转向芯轴400旋转范围的机械硬限定,无需使路感电机100提供大扭矩来进行软限位。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方向盘以及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供的线控转向管柱,方向盘安装于线控转向管柱上。
在该方案中,通过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线控转向管柱,既可以通过联轴器200将转向芯轴400与路感电机100同轴布置,从而便于车内空间布置,也可以通过联轴器200、限位机构600以及管柱转接件300上限位件的相互配合实现方向盘旋转范围的机械化硬限位。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包括路感电机(100)、联轴器(200)、管柱转接件(300)、转向芯轴(400)、管柱总成(500)以及限位机构(600);
所述路感电机(100)包括作为内转子的电机轴(110)和作为外定子的壳体(120);
所述转向芯轴(400)的一端通过所述联轴器(200)同轴连接于所述电机轴(110),
所述联轴器(200)突出设有第一限位件(231),所述管柱转接件(300)突出设置有第二限位件(310);
所述限位机构(600)部分突出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1)的周向运动空间内,以使得所述第一限位件(231)与所述限位机构(600)接触后所述联轴器(200)带动所述限位机构(600)旋转;
所述第二限位件(310)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限位机构(600)的周向运动空间内,以使得第二限位件(310)与所述限位机构(600)接触后阻碍所述限位机构(600)旋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机构(600)包括第一限位滑盘(610),所述第一限位滑盘(610)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三限位件(611)和第四限位件(612);
所述第三限位件(611)和所述第四限位件(612)在周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三限位件(611)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一限位件(231)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在所述第三限位件(611)与所述第一限位件(231)接触后使所述联轴器(200)带动所述第一限位滑盘(610)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限位机构(600)还包括第二限位滑盘(620),所述第二限位滑盘(620)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有第五限位件(621)和第六限位件(622);
所述第五限位件(621)和所述第六限位件(622)在周向上错位设置,所述第五限位件(621)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四限位件(612)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在所述第五限位件(621)与所述第四限位件(612)接触后使所述第一限位滑盘(610)带动所述第二限位滑盘(620)旋转;
所述第二限位件(310)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六限位件(622)的周向运动空间内,在所述第二限位件(310)与所述第六限位件(622)接触后以阻碍所述第二限位滑盘(620)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限位件(611)与所述第一限位件(231)在周向上错位180°设置;和/或
所述第五限位件(621)与所述第四限位件(612)在周向上错位180°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联轴器(200)包括前盘(210)、橡胶体(220)以及后盘(230);
所述前盘(210)连接于所述电机轴(110),所述橡胶体(220)设置于所述前盘(210)与所述后盘(230)之间并连接所述前盘(210)与所述后盘(230),所述后盘(230)套设于所述转向芯轴(400)并设置有所述第一限位件(231)。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盘(210)周向均布设置有前盘凸起(211),所述后盘(230)亦相应设置有后盘凸起(232);
所述橡胶体(220)的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与前盘凸起(211)配合的前端凹槽以及与后盘凸起(232)配合的后端凹槽,所述前端凹槽与所述后端凹槽在周向上交错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20)与所述管柱转接件(300)相连接并一起组构成安装腔体,所述限位机构(600)以及所述联轴器(200)均设置于所述安装腔体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柱总成(500)包括管柱(510)和安装件(520),所述管柱(510)设置有通孔并通过所述通孔套设于所述转向芯轴(400),所述安装件(520)套设于所述管柱(510);
所述管柱转接件(300)部分设置于所述通孔内并连接于所述管柱(51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其特征在于,转向芯轴(400)与管柱(510)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轴承(800)和第三轴承(900),第二轴承(800)与第三轴承(900)的内圈分别于转向芯轴(400)的两端。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方向盘以及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线控转向管柱,所述方向盘安装于所述线控转向管柱上。
CN202322095140.9U 2023-08-04 2023-08-04 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 Active CN22048339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5140.9U CN220483395U (zh) 2023-08-04 2023-08-04 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95140.9U CN220483395U (zh) 2023-08-04 2023-08-04 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83395U true CN220483395U (zh) 2024-02-13

Family

ID=898258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95140.9U Active CN220483395U (zh) 2023-08-04 2023-08-04 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8339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910697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の軸連結機構
EP1714851B1 (en)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US7650809B2 (en) Electrical steering device for motor vehicles
JP2006151352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US20130048411A1 (en) Belt type driveline and rack assist type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JP2004306898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用アシスト装置及び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7036767A (ja) 軸連結構造および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EP1247719B1 (en) Intermediate steering shaft for motor vehicle
KR100986430B1 (ko) 전동식 동력조향장치의 소음저감장치
CN220483395U (zh) 线控转向管柱以及车辆
US20060163860A1 (en) Steering apparatus
KR101452545B1 (ko) 전동식 동력 보조 조향장치의 감속기
JPH08207797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0052606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3458867B2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4684247B (zh) 转角限位机构和具有其的车辆转向系统、车辆
CN220315093U (zh) 转向车辆及其转向管柱
JP2005325986A (ja) 動力伝達継手およびこれを含む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19237162U (zh) 线控转向装置
CN219077290U (zh) 转向装置和车辆
JP2003095119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2706821B (zh) 解耦装置、转向系统和汽车
CN108357561B (zh) 长度可调的转向传动轴组件
CN112706826A (zh) 离合机构、转向系统和汽车
JPH11291925A (ja) 電動式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