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40076U - 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40076U
CN220440076U CN202321756437.9U CN202321756437U CN220440076U CN 220440076 U CN220440076 U CN 220440076U CN 202321756437 U CN202321756437 U CN 202321756437U CN 220440076 U CN220440076 U CN 2204400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bar
copper
busbar
terminals
bar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56437.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广春
吴锦泉
刘如意
许大坤
张大为
李呈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tesco Technologies Holding China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tesco Technologies Holding China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tesco Technologies Holding China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tesco Technologies Holding China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56437.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400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400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400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Insulation, Fastening Of Motor, Generator Winding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汇流排,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第四铜排和注塑部;沿第一方向,第一铜排设于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的上方,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设于第四铜排的上方;第四铜排沿周向延伸形成弧形,周向环绕第一方向;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和第四铜排之间通过注塑形成注塑部,注塑部使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和第四铜排固定,并相互绝缘。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之间的结构紧凑,便于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与逆变器和定子绕组连接,节约定子端部的空间。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动力系统,包括逆变器、定子绕组和上述的汇流排。

Description

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系统中,在逆变器和定子绕组之间需要设置汇流排,汇流排包括三相铜排(即U相、V相和W相)和N相铜排。
当前市场上的汇流排中,由于三相铜排底部折弯成型、结构复杂,因此三相铜排底部的空间不足,进而导致三相铜排之间较为分散,不利于三相铜排与逆变器和定子绕组连接,占用定子端部过多的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当前汇流排中的三相铜排与逆变器连接的一端较为分散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可使得三相铜排之间结构紧凑,便于三相铜排与逆变器和定子绕组连接,节约定子端部的空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汇流排,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第四铜排和注塑部;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铜排设于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的上方,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设于所述第四铜排的上方;
所述第四铜排沿周向延伸形成弧形,所述周向环绕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所述第三铜排和所述第四铜排之间通过注塑形成所述注塑部,所述注塑部使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所述第三铜排和所述第四铜排固定,并相互绝缘。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汇流排设置为三层分布式结构(第一层为第一铜排,第二层为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第三层为第四铜排),相比于两层分布式结构的汇流排,三层分布式结构使得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之间在沿周向布置紧凑的同时不会沿相互干涉,能够实现三相铜排的集中布置,有利于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与逆变器和定子绕组的连接,节约定子端部的空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铜排包括第一铜排本体和第一铜排底部,所述第一铜排底部具有第一扁平面和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铜排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铜排底部折弯成型;
所述第二铜排包括第二铜排本体和第二铜排底部,所述第二铜排底部具有第二扁平面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铜排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铜排底部折弯成型;
所述第三铜排包括第三铜排本体和第三铜排底部,所述第三铜排底部具有第三扁平面和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三铜排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三铜排底部折弯成型;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扁平面、所述第二扁平面和所述第三扁平面与所述第四铜排的上表面平行。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第一铜排底部、第二铜排底部和第三铜排底部的扁平面与第四铜排的上表面平行,能够使汇流排在具有三层分布式结构的同时,注塑部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厚的厚度能够满足电机内部结构的要求。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铜排本体、所述第一铜排本体和所述第三铜排本体依次设于所述第四铜排沿所述周向的中间位置处。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二铜排本体、第一铜排本体和第三铜排本体设置在第四铜排沿周向的中间位置处,以便于第二铜排本体、第一铜排本体和第三铜排本体与逆变器的三相连接,同时节约逆变器与汇流排之间的空间,有利于防止各部件之间的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铜排底部沿所述周向延伸形成弧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铜排底部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铜排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所述第二铜排底部沿所述周向延伸形成弧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铜排底部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铜排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所述第三铜排底部沿所述周向延伸形成弧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铜排底部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铜排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铜排底部、第二铜排底部和第三铜排底部设置成与第四铜排的部分重合的弧形,使得第一铜排底部、第二铜排底部和第三铜排底部易于生产和加工,有利于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并且第一铜排底部、第二铜排底部和第三铜排底部与第四铜排的弧形重合后,可以有效地减少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在第四铜排的弧形内侧和弧形外侧所占的空间,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与电机的其它部件产生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铜排具有两个第一端子,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铜排底部的弧形内侧和弧形外侧;
所述第二铜排具有两个第二端子,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铜排底部的弧形内侧和弧形外侧;
所述第三铜排具有两个第三端子,两个所述第三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铜排底部的弧形内侧和弧形外侧;
所述第四铜排具有六个第四端子,其中三个所述第四端子位于所述第四铜排的弧形内侧,另外三个所述第四端子位于所述第四铜排的弧形外侧;
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四端子用于连接定子绕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铜排本体远离所述第四铜排的一端设有螺母,所述第二铜排本体远离所述第四铜排的一端设有螺母,所述第三铜排本体远离所述第四铜排的一端设有螺母,所述螺母用于和逆变器的铜排通孔配合。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铜排本体、第二铜排本体和第三铜排本体上分别设置一个螺母,便于后续汇流排与逆变器的连接,能够有效地简化后续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沿所述第一方向,每一个所述螺母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铜排的投影在同一个圆周上。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每一个螺母的投影与第四铜排的投影设置在同一个圆周上,能够有效地防止螺母对第四铜排的弧形内侧和弧形外侧的其余部件产生干涉。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铜排本体、所述第二铜排本体和所述第三铜排本体均为单层的硬铜排。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第一铜排本体、第二铜排本体和第三铜排本体设置为单层的硬铜排,能够有效地降低汇流排的重量、降低成本和简化工艺,并且,单层的硬质铜排不易变形,能够使得每一个螺母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第四铜排在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保持在一个圆周上。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均套设热缩套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套设热缩套管,能够对第一铜排、第二铜排和第三铜排起到保护和绝缘的作用,保证电机的安全运行。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公开了一种动力系统,包括逆变器、定子绕组和上述任一具体实施方式所述的汇流排;
所述逆变器连接于所述汇流排的第一铜排本体、第二铜排本体和第三铜排本体;
所述定子绕组连接于所述汇流排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汇流排与逆变器和定子绕组连接,使得逆变器与定子绕组之间的结构更加紧凑,有利于节约定子端部的空间。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汇流排的立体视图;
图2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汇流排的爆炸视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汇流排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实用新型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实用新型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实用新型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实用新型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汇流排1,汇流排1固定于定子(图未示出)的端部,用于连接电机的定子绕组(图未示出)和逆变器(图未示出)。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的汇流排1包括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第三铜排13、第四铜排14和注塑部15。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第三铜排13即为三相铜排,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铜排11为V相铜排,第二铜排12为W相铜排,第三铜排13为U相铜排。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可根据逆变器或定子绕组的结构进行调整。第四铜排为N相铜排。
示例性地,沿第一方向X,第一铜排11设于第二铜排12和第三铜排13的上方,第二铜排12和第三铜13排设于第四铜排14的上方,以形成沿第一方向X上下叠加的三层分布式的汇流排结构。
其中,第四铜排14沿周向R延伸形成弧形,以与定子的端部的形状相适配。
示例性地,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第三铜排13和第四铜排14之间通过注塑形成注塑部15,注塑部15的作用在于使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第三铜排13和第四铜排14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并且使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第三铜排13和第四铜排14之间相互绝缘。
三层分布式的汇流排结构能够使得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和第三铜排13之间的相对位置设置紧凑,以沿周向R集中在第四铜排14的中间位置处,同时,沿周向R,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和第三铜排13之间不会发生干涉,能够有效地节约定子端部的空间。
具体而言,参考图2并结合图1和图3,第一铜排11包括第一铜排本体111和第一铜排底部112;第二铜排12包括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二铜排底部122;第三铜排13包括第三铜排本体131和第三铜排底部132。
其中,第一铜排本体111、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分别用于连接逆变器的三相(即U相、V相和W相)。
本申请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X,第一铜排底部112设于第二铜排底部122和第三铜排底部132的上方,第二铜排底部122和第三铜排底部132设于第四铜排14的上方。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2并结合图1和图3,第一铜排底部112具有第一扁平面1120和第一连接端1121,其中,第一连接端1121与第一铜排本体111的一端连接(如图2中虚线a所指示)。具体地,第一连接端1121与第一铜排底部111折弯成型,并且第一连接端11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垂直于第一扁平面1120,以便于和定子绕组连接。
示例性地,第二铜排底部122具有第二扁平面1220和第二连接端1221,其中,第二连接端1221与第二铜排本体121的一端连接(如图2中虚线b所指示)。具体地,第二连接端1221与第二铜排底部122折弯成型,并且第二连接端12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垂直于第二扁平面1220,以便于和定子绕组连接。
示例性地,第三铜排底部132具有第三扁平面1320和第三连接端1321,其中,第三连接端1321与第三铜排本体131的一端连接(如图2中虚线c所指示)。具体地,第三连接端1321与第三铜排底部132折弯成型,并且第三连接端1321沿第一方向X延伸,并垂直于第三扁平面1320,以便于和定子绕组连接。
对于第一连接端1121和第一铜排本体111的连接方式、第二连接端1221与第二铜排本体121的连接方式以及第三连接端1321与第三铜排本体131的连接方式,本申请实施例中采用激光焊接,但不限于此,还可以是其它连接方式,对此本申请实施例不作具体限制。
示例性地,沿第一方向X,第一扁平面1120、第二扁平面1220和第三扁平面1320分别与第四铜排14的上表面140平行设置,以使本申请实施例的汇流排1在具有三层分布式的结构的同时,汇流排1注塑完成后的注塑部15的最高处厚度h能够满足电机的内部结构要求。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2并结合图1和图3,沿周向R,第二铜排本体121、第一铜排本体11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依次设于第四铜排14沿周向R的中间位置处,以便于第二铜排本体121、第一铜排本体11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与逆变器的三相连接,同时节约逆变器与汇流排1之间的空间,有利于防止各部件之间的干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2并结合图1和图3,第一铜排底部112沿周向R延伸形成弧形,沿第一方向X,第一铜排底部111的投影与第四铜排14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第二铜排底部122沿周向R延伸形成弧形,沿第一方向X,第二铜排底部122的投影与第四铜排14的至少一部分重合。第三铜排底部132沿周向R延伸形成弧形,沿第一方向X,第三铜排底部132的投影与第四铜排14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铜排底部112、第二铜排底部122和第三铜排底部132设置成与第四铜排14的部分重合的弧形,使得第一铜排底部112、第二铜排底部122和第三铜排底部132易于生产和加工,有利于实现生产的标准化,并且第一铜排底部112、第二铜排底部122和第三铜排底部132与第四铜排14的弧形重合后,可以有效地减少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和第三铜排13在第四铜排14的弧形内侧1401和弧形外侧1402所占的空间,可以有效地防止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和第三铜排13与电机的其它部件产生干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3并结合图1和图2,第一铜排11具有两个第一端子1122,两个第一端子1122分别位于第一铜排底部112的弧形内侧1401和弧形外侧1402。相应地,第二铜排12具有两个第二端子1222,两个第二端子1222分别位于第二铜排底部122的弧形内侧1401和弧形外侧1402。第三铜排13具有两个第三端子1322,两个第三端子1322分别位于第三铜排底部132的弧形内侧1401和弧形外侧1402。
示例性地,第四铜排14具有六个第四端子141,其中三个第四端子141位于第四铜排14的弧形内侧1401,另外三个端子141位于第四铜排14的弧形外侧1402。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铜排底部112、第二铜排底部122和第三铜排底部133的形状均与第四铜排14的至少一部分重合,因此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铜排底部112、第二铜排底部122或第三铜排底部133的弧形内侧即指第四铜排的弧形内侧1401;第一铜排底部112、第二铜排底部122或第三铜排底部133的弧形外侧即指第四铜排的弧形外侧1402。
示例性地,第一端子1122、第二端子1222、第三端子1322和第四端子141均用于连接定子绕组。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继续参考图2并结合图1和图3,沿第一方向X,第一铜排本体111远离第四铜排14的一端设有螺母17,第二铜排本体121远离第四铜排14的一端设有螺母17,第三铜排本体131远离第四铜排14的一端设有螺母17。相应地,逆变器上对应设有数量相同的铜排通孔(图未示出),当逆变器与汇流排1连接时,每一个螺母17与一个铜排通孔通过螺栓固定,以将第一铜排本体111、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与逆变器的三相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第一铜排本体111、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上分别设置一个螺母17,便于后续汇流排1与逆变器的连接,能够有效地简化后续的工艺流程,提高生产效率。
示例性地,沿第一方向X,每一个螺母17的投影与第四铜排14的投影在同一个圆周上,以防止螺母17对第四铜排14的弧形内侧1401和弧形外侧1402的其余部件产生干涉。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铜排本体111、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均为单层的硬质铜排。
需要说明的是,当前市场上的汇流排中,与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铜排本体111、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相对应的部分均采用多层堆叠的软铜排。而本申请实施例中,将第一铜排本体111、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设置为单层的硬质铜排,能够有效地降低汇流排1的重量、降低成本和简化工艺,并且,单层的硬质铜排不易变形,能够使得每一个螺母17在第一方向X上的投影与第四铜排14在第一方向X上的投影保持在一个圆周上。
参考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铜排14的弧形对应的圆心角α大于180度,以满足定子端部的结构设计,但不限于此,可根据定子端部的结构进行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并结合图3,第一铜排11、第二铜排12和第三铜排13均套设热缩套管16。具体而言,第一铜排本体111上套设热缩套管16、第二铜排本体121上套设热缩套管16,第三铜排本体131上套设热缩套管16。热缩套管16能够起到保护第一铜排本体111、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的作用,同时对第一铜排本体111、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进行绝缘,以保证电机的安全运行。
参考图1至图3,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动力系统(图未示出),包括逆变器(图未示出)、定子绕组(图未示出)和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的汇流排1。其中逆变器的三相分别连接于第一铜排本体111、第二铜排本体121和第三铜排本体131。第一端子1122、第二端子1222、第三端子1322和第四端子141分别连接于定子绕组。
虽然通过参照本实用新型的某些优选实施方式,已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图示和描述,但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包括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汇流排,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铜排、第二铜排、第三铜排、第四铜排和注塑部;
沿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铜排设于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的上方,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设于所述第四铜排的上方;
所述第四铜排沿周向延伸形成弧形,所述周向环绕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所述第三铜排和所述第四铜排之间通过注塑形成所述注塑部,所述注塑部使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所述第三铜排和所述第四铜排固定,并相互绝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包括第一铜排本体和第一铜排底部,所述第一铜排底部具有第一扁平面和第一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铜排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一铜排底部折弯成型;
所述第二铜排包括第二铜排本体和第二铜排底部,所述第二铜排底部具有第二扁平面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铜排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与所述第二铜排底部折弯成型;
所述第三铜排包括第三铜排本体和第三铜排底部,所述第三铜排底部具有第三扁平面和第三连接端,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三铜排本体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连接端与所述第三铜排底部折弯成型;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扁平面、所述第二扁平面和所述第三扁平面与所述第四铜排的上表面平行。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铜排本体、所述第一铜排本体和所述第三铜排本体依次设于所述第四铜排沿所述周向的中间位置处。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底部沿所述周向延伸形成弧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铜排底部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铜排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所述第二铜排底部沿所述周向延伸形成弧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铜排底部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铜排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所述第三铜排底部沿所述周向延伸形成弧形,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铜排底部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铜排的至少一部分重合。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具有两个第一端子,两个所述第一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铜排底部的弧形内侧和弧形外侧;
所述第二铜排具有两个第二端子,两个所述第二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铜排底部的弧形内侧和弧形外侧;
所述第三铜排具有两个第三端子,两个所述第三端子分别位于所述第三铜排底部的弧形内侧和弧形外侧;
所述第四铜排具有六个第四端子,其中三个所述第四端子位于所述第四铜排的弧形内侧,另外三个所述第四端子位于所述第四铜排的弧形外侧;
所述第一端子、所述第二端子、所述第三端子和所述第四端子用于连接定子绕组。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铜排本体远离所述第四铜排的一端设有螺母,所述第二铜排本体远离所述第四铜排的一端设有螺母,所述第三铜排本体远离所述第四铜排的一端设有螺母,所述螺母用于和逆变器的铜排通孔配合。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每一个所述螺母的投影与所述第四铜排的投影在同一个圆周上。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本体、所述第二铜排本体和所述第三铜排本体均为单层的硬铜排。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第二铜排和所述第三铜排均套设热缩套管。
10.一种动力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逆变器、定子绕组和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汇流排;
所述逆变器连接于所述汇流排的第一铜排本体、第二铜排本体和第三铜排本体;
所述定子绕组连接于所述汇流排的第一端子、第二端子、第三端子和第四端子。
CN202321756437.9U 2023-07-05 2023-07-05 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Active CN2204400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6437.9U CN220440076U (zh) 2023-07-05 2023-07-05 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56437.9U CN220440076U (zh) 2023-07-05 2023-07-05 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40076U true CN220440076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913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56437.9U Active CN220440076U (zh) 2023-07-05 2023-07-05 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4007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614539B1 (en) Busbar, motor, and power transmission system using same
JP5978357B2 (ja) 回転電機
CN104518596B (zh) 旋转电机
JP6072238B2 (ja) 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US7514829B2 (en) Busbar unit for an electric motor
US20110018376A1 (en) Busbar terminal, busbar unit, and motor
US9479020B2 (en) Electric machine with stator's welded-side pitch less that rotor's pitch
JP4331231B2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回転電機
WO2013190894A1 (ja)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US20120037436A1 (en) Motor unit and vehicle equipped therewith
JP2016059209A (ja) 電動流体ポンプ
KR102386600B1 (ko) 모터 권선 커넥터 링
CN115149672A (zh) 马达
CN220440076U (zh) 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CN112186934B (zh) 一种扁线电机的汇流排以及扁线电机
KR102336674B1 (ko) 자동차용 모터의 스테이터
CN220692477U (zh) 一种汇流排及动力系统
CN109494909B (zh) 定子组件及具有其的外转子电机
JP2010110035A (ja) 交流回転電機の端子台
US20240079923A1 (en) Bus assembly, electrical motor,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system, and vehicle
JP2021518735A (ja) 回転電機のための電気接続装置
CN107431406A (zh) 旋转电机
JP7463707B2 (ja) 回転電機
CN219554108U (zh) 一种铜排、汇流铜排及动力系统
CN219554109U (zh) 一种汇流铜排及动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