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30473U - 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30473U
CN220430473U CN202322052146.8U CN202322052146U CN220430473U CN 220430473 U CN220430473 U CN 220430473U CN 202322052146 U CN202322052146 U CN 202322052146U CN 220430473 U CN220430473 U CN 2204304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clined surface
water
central axis
housing
hu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52146.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勇智
李惠沂
王洁
江云华
阳金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Yunzhou Intelligence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52146.8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304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304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304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mergency Lowering Mea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其中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包括:壳体,壳体具有用于与水接触的底部;底部形成有以壳体的中心轴对称的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第一倾斜面从壳体的中心轴的一侧朝中心轴倾斜,第二倾斜面从壳体的中心轴的另一侧朝中心轴倾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底部形成的尖角结构在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行进时能够破开水面,减少发生插水的可能,同时也降低了行进时的阻力,提升了行进速度,最终提升救援速度。

Description

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上航行设备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水上航行设备如救生器,救生器在水上负责执行救援任务时需要快速移动至目标地点,以增加救援成功率;现有的水上航行设备将推进器设置于后部,在高速航行的过程中水上航行设备的前部容易发生插水现象,增加了水上航行设备水流阻力,降低了水上航行设备的航行速度,影响了救援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水上航行设备水下阻力过大而导致降低了航行速度,影响了救援效率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用于与水接触的底部;所述底部形成有以所述壳体的中心轴对称的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所述第一倾斜面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中心轴的一侧朝所述中心轴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面从所述壳体的所述中心轴的另一侧朝所述中心轴倾斜。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底部形成的尖角结构在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行进时能够破开水面,减少发生插水的可能,同时也降低了行进时的阻力,提升了行进速度,最终提升救援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最低点相接;或者,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在所述壳体的底部的最低点连接有槽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能够形成尖角结构或者带有槽道的尖角结构,这样能够有利于破开水面,减少发生插水的可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为平面;或者,所述第一倾斜面和所述第二倾斜面为弧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被构造为平面结构,这样使得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的制造难度降低;将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造为弧面,并且将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朝背离底部的方向凸出,增加了壳体的内部容积,提升了壳体浮力,从而使得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在落于水面时能够翘起的角度更大,更有利于破开水面,减少插水的可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面与所述第二倾斜面相交成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预设角度相交的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能够形成合适的尖角结构,使得壳体在行进时兼顾了行进阻力小以及壳体的总体浮力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面的高度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从所述壳体的后部向所述壳体的前部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倾斜面的高度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从所述壳体的后部向所述壳体的前部逐渐增加。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均相对水面上翘,使得第一倾斜面和第二倾斜面构成的尖角结构更能够破开水面,进一步降低水阻,提升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行进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倾斜面上还形成有第一导流条,所述第一导流条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从所述壳体的前部向所述壳体的后部延伸;和/或所述第二倾斜面上还形成有第二导流条,所述第二导流条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从所述壳体的前部向所述壳体的后部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流条和第二导流条用于引导流经壳体的水流,减少了壳体附近的水流形成湍流的可能,降低了壳体在水中的阻力,进而提升了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行进速度以及救援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条和所述第二导流条之间的距离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从所述壳体的前部向所述壳体的后部逐渐变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流条和第二导流条能够适应水流进行引导,进一步提升了导流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还具有位于底部两侧的侧部,每一侧部用于收容推进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了水上航行设备行进时的灵活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部从所述底部向所述壳体的后侧延伸。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向上翘起,降低了水阻。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水上航行设备,包括推进器和上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所述推进器安装于所述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后部。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优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水上航行设备还具有行进速度高,救援效率快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主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左视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壳体;2、推进器;X、中心轴;
11、底部;12、后部;13、前部;14、侧部;
111、第一倾斜面;112、第二倾斜面;113、第一导流条;114、第二导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包括但不限于救生器或者水上娱乐航行器,在本实施例中以救生器为例进行说明,救生器用于执行水上救援任务,其具有一定浮力能够支撑待救援者浮于水面;具体地,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安装有推进器2,这样实现了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移动性,使得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能够在推进器2的推动下朝待救援者移动,并且能够将待救援者带至安全区域;本实施例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具有航行阻力小,救援速度快的优点: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例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包括:壳体1;
其中,壳体1具有用于与水接触的底部11;底部11形成有以壳体1的中心轴X对称的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第一倾斜面111从壳体1的中心轴X的一侧朝中心轴X倾斜,第二倾斜面112从壳体1的中心轴X的另一侧朝中心轴X倾斜。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壳体1的内部形成有密闭空腔,密闭空腔有两个作用,其一用于提供水上航行设备主体浮力,使得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能够浮于水面,同时提供支撑力给待救援者;其二用于容纳水上航行设备的相关部件,例如定位装置、电源装置和控制装置;
具体地,壳体1具有底部11,当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落于水面时,壳体1的底部11与水接触;壳体1的底部11还形成有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其中,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以壳体1的中心轴X对称布置,第一倾斜面111从壳体1的中心轴X的一侧朝中心轴X倾斜,即,当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落于水面时,第一倾斜面111相对水面的高度从壳体1的中心轴X的一侧朝中心轴X的方向逐渐降低;第二倾斜面112从壳体1的中心轴X的另一侧朝中心轴X倾斜,即,当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落于水面时,第二倾斜面112相对水面的高度从壳体1的中心轴X的一侧朝中心轴X的方向逐渐降低。
本实施例提供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推进器2安装于水上航行设备主体上,具体安装于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后部12,这样由推进器2提供从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后部12向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前部13的推进力;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包括壳体1,壳体1形成有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从而形成尖角结构,而由于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后部12设有推进器2,而推进器2的重量较重会将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相对水面向上翘起一定角度,这时,壳体1的底部11形成的尖角结构在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行进时能够破开水面,减少发生插水的可能,同时也降低了行进时的阻力,提升了行进速度,最终提升救援速度。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底部11形成的尖角结构在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行进时能够破开水面,减少发生插水的可能,同时也降低了行进时的阻力,提升了行进速度,最终提升救援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在壳体1的底部11的最低点相接;或者,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在壳体1的底部11的最低点连接有槽道。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能够形成尖角结构或者带有槽道的尖角结构,这样能够有利于破开水面,减少发生插水的可能。另外,槽道从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头部朝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尾部延伸,用于导流以及稳定的作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为平面。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为平整设计。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被构造为平面结构,这样使得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的制造难度降低。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倾斜面111与第二倾斜面112相交成预设角度,预设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在壳体1的最低点相接,即两者在壳体1的最低点相交成预设角度,而预设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优选地,预设角度为120°、或者150°。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上述预设角度相交的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能够形成合适的尖角结构,使得壳体1在行进时兼顾了行进阻力小以及壳体1的总体浮力大。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为弧面。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为弧面设计;
具体地,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形成于壳体1的底部11,将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的弧面朝背离底部11的方向凸出,这样能够使得壳体1的内部容积增加,从而提升了壳体1整体的浮力。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构造为弧面,并且将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朝背离底部11的方向凸出,增加了壳体1的内部容积,提升了壳体1浮力,从而使得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在落于水面时能够翘起的角度更大,更有利于破开水面,减少插水的可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倾斜面111的高度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后部12向壳体1的前部13逐渐增加,第二倾斜面112的高度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后部12向壳体1的前部13逐渐增加。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当水上航行设备主体放置于水面时,第一倾斜面111相对水面的高度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后部12向壳体1的前部13逐渐增加,即,第一倾斜面111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后部12向壳体1的前部13逐渐向上延伸,也即第一倾斜面111向上翘;同理地,第二倾斜面112相对水面的高度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后部12向壳体1的前部13逐渐增加,即,第二倾斜面112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后部12向壳体1的前部13逐渐向上延伸,也即第二倾斜面112向上翘。
具体地,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均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后部12向壳体1的前部13逐渐上翘,即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构成的尖角结构向上翘,使得位于壳体1前部13的尖角结构能够悬于水面,更有利于破开水面,降低水阻。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均相对水面上翘,使得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构成的尖角结构更能够破开水面,进一步降低水阻,提升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行进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倾斜面111上还形成有第一导流条113,第一导流条113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前部13向壳体1的后部12延伸,第二倾斜面112上还形成有第二导流条114,第二导流条114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前部13向壳体1的后部12延伸。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倾斜面111上还形成有第一导流条113,或者,第二倾斜面112上还形成有第二导流条114。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条113和第二导流条114均用于引导水流的方向。
具体地,第一导流条113和第二导流条114均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前部13向壳体1的后部12延伸,第一导流条113和第二导流条114可以为凸条设计也可以为凹槽设计,第一导流条113和第二导流条114用于引导水流从壳体1的前部13流向壳体1的后部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流条113和第二导流条114用于引导流经壳体1的水流,减少了壳体1附近的水流形成湍流的可能,降低了壳体1在水中的阻力,进而提升了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行进速度以及救援速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流条113和第二导流条114之间的距离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前部13向壳体1的后部12逐渐变大。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导流条113和第二导流条114用于分别适应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形成尖角结构,尖角结构在壳体1的前部13将水破开,水分成两股从尖角结构的两侧流过,分成两股的水流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因此为了适应水流方向同步引导水流方向,将第一导流条113和第二导流条114之间的距离设置为沿着中心轴X的方向从壳体1的前部13向壳体1的后部12逐渐变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导流条113和第二导流条114能够适应水流进行引导,进一步提升了导流的效果。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还具有位于底部11两侧的侧部14,每一侧部14用于收容推进器2。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将推进器2安装于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两侧,提升了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在行进时的稳定性,同时可以通过调整两侧的推进器2的动力差以实现水上航行设备的转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升了水上航行设备行进时的灵活性。
在一个实施例中,侧部14从底部11向壳体1的后侧延伸。
这里,可以理解的是,推进器2设于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后部12,由于推进器2的重量较大,实现将水上航行设备主体落于水面向上翘起。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现了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向上翘起,降低了水阻。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水上航行设备,包括推进器2和上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推进器2安装于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后部12。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优点的基础上,本实施例的水上航行设备还具有行进速度高,救援效率快的优点。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1),所述壳体(1)具有用于与水接触的底部(11);所述底部(11)形成有以所述壳体(1)的中心轴X对称的第一倾斜面(111)和第二倾斜面(112),所述第一倾斜面(111)从所述壳体(1)的所述中心轴X的一侧朝所述中心轴X倾斜,所述第二倾斜面(112)从所述壳体(1)的所述中心轴X的另一侧朝所述中心轴X倾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面(111)和所述第二倾斜面(112)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11)的最低点相接;或者,所述第一倾斜面(111)和所述第二倾斜面(112)在所述壳体(1)的底部(11)的最低点连接有槽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面(111)和所述第二倾斜面(112)为平面或者弧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面(111)与所述第二倾斜面(112)相交成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90°至180°。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面(111)的高度沿着所述中心轴X的方向从所述壳体(1)的后部(12)向所述壳体(1)的前部(13)逐渐增加,所述第二倾斜面(112)的高度沿着所述中心轴X的方向从所述壳体(1)的后部(12)向所述壳体(1)的前部(13)逐渐增加。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倾斜面(111)上还形成有第一导流条(113),所述第一导流条(113)沿着所述中心轴X的方向从所述壳体(1)的前部(13)向所述壳体(1)的后部(12)延伸,和/或,所述第二倾斜面(112)上还形成有第二导流条(114),所述第二导流条(114)沿着所述中心轴X的方向从所述壳体(1)的前部(13)向所述壳体(1)的后部(12)延伸。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条(113)和所述第二导流条(114)之间的距离沿着所述中心轴X的方向从所述壳体(1)的前部(13)向所述壳体(1)的后部(12)逐渐变大。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还具有位于底部(11)两侧的侧部(14),每一侧部(14)用于收容推进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14)从所述底部(11)向所述壳体(1)的后侧延伸。
10.一种水上航行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推进器(2)和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水上航行设备主体,所述推进器(2)安装于所述水上航行设备主体的后部(12)。
CN202322052146.8U 2023-08-01 2023-08-01 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 Active CN2204304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2146.8U CN220430473U (zh) 2023-08-01 2023-08-01 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52146.8U CN220430473U (zh) 2023-08-01 2023-08-01 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30473U true CN220430473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6988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52146.8U Active CN220430473U (zh) 2023-08-01 2023-08-01 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304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FI75532B (fi) Fartyg.
CN220430473U (zh) 水上航行设备主体及水上航行设备
KR100806227B1 (ko) 저 항력 수중 비대칭 배수 양력체, 이를 포함한 선박 및 선박의 선체
JPH08502224A (ja) 半潜水艇
JPS591627B2 (ja) 有翼滑走艇
JP2015085930A (ja) 水上走行体
CN201800868U (zh) 双体高速艇
CN2799396Y (zh) 一种潜艇
CN101638136B (zh) 设有分列式升力板装置的滑行艇
JP2022520136A (ja) 膨張式モーターボート
US5317982A (en) Ship
EP0359825A1 (en) Glide boat
CN214397128U (zh) 碳纤维悬浮摩托艇
CN208306942U (zh) 设有纵倾角、横倾角调节机构的船艇
JPS63279990A (ja) 造波抵抗の少ない船
KR20150016642A (ko) 선박
BG99612A (bg) Бързоходен кораб
CN210101942U (zh) 一种抗侧风双体船
CN219707300U (zh) 一种利用波浪能的自主水上航行器
CN220391505U (zh) 一种推进器前置导流罩
CN110682995A (zh) 一种具有三槽道结构的滑行艇
CN221024042U (zh) 船艏结构及船舶
JPS61196884A (ja) 安定高速型船体構造
CN219770100U (zh) 一种浮筒用过渡连接结构及船
BR102013017424A2 (pt) Navi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