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3141U -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3141U
CN220423141U CN202321415153.3U CN202321415153U CN220423141U CN 220423141 U CN220423141 U CN 220423141U CN 202321415153 U CN202321415153 U CN 202321415153U CN 220423141 U CN220423141 U CN 2204231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ll
liquid
atomizer
liquid storage
atomiz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15153.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许玉周
付尧
沈礼周
陈志超
李志鹏
陈柳城
左卿
张志良
邓马良
李伟平
段立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ove Miracle Hong K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ove Miracle Hong K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ove Miracle Hong K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Love Miracle Hong K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15153.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314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31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31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第一壳体的第一外壁、底壁和第一内壁围设形成储液空间,第一内壁围设形成进气通道,第二壳体设置在第一外壁背离底壁的一端,具有与进气通道相通的出气口,导液件具有一体式结构的导液部和储液部,导液部远离储液部的一端位于储液空间内,储液部位于第一内壁与第二壳体之间,发热体至少部分与储液部接触。本申请利用第一壳体形成内进气、外储液的结构,避免了雾化器的进气受阻,还通过导液部将雾化基质传输至位于第一内壁与第二壳体之间的储液部,使得雾化基质可以在进气通道与出气口之间的位置受热雾化形成气溶胶,从而气溶胶只需经过较短的路程便可以顺畅地从出气通道输出。

Description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雾化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背景技术
相关的雾化器生成气溶胶的方式是利用发热体对液态的雾化基质进行加热,以使雾化基质转化为气溶胶,并利用气流输送的方式将气溶胶输出至雾化器外。由此可见,雾化器输出的气溶胶的品质与雾化器的雾化结构、气流输送结构密切相关。
传统的雾化器通常将雾化基质的存储结构设计在发热体的上方,并利用开孔、设置引流件等方式使得雾化基质能够在重力作用下流动至发热体上、并受热雾化为气溶胶;或者,将雾化基质的存储结构设计在发热体的下方,并利用泵压等方式使得雾化基质能够逆重力输送至发热体上、并受热雾化为气溶胶。其中,前者受限于雾化基质的存储、传输结构的设计,气溶胶在生成后需要经过较长的气道才能够实现输出,这不可避免地会导致气溶胶在传输过程中出现一定的品质损失;后者受限于泵压结构的设计,雾化基质的存储量和雾化器的气流输送效率都比较低,导致雾化器难以输出高品质的气溶胶,并且使用寿命较短。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雾化器输出的气溶胶的品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雾化器,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底壁、以及分别自底壁的两端延伸而出的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第一外壁包围第一内壁、并与底壁和第一内壁围设形成储液空间,第一内壁围设形成进气通道;
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壁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具有与所述进气通道相通的出气口;
导液件,具有一体式结构的导液部和储液部,导液部远离储液部的一端位于储液空间内,用于将储液空间内的雾化基质传输至储液部,储液部位于第一内壁与第二壳体之间;
发热体,至少部分与储液部接触,用于将雾化基质雾化为气溶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部围设形成雾化空间,进气通道、雾化空间与出气口依次连通,发热体至少部分暴露于雾化空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具有围设形成出气通道的第二内壁、以及包围第二内壁的第二外壁,第二外壁的一端与第一外壁远离底壁的一端对接,出气口设置在第二内壁远离底壁的一端、并连通出气通道的一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包括第一吸液件,第一吸液件设置在进气通道内,以吸收回流的冷凝液。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部远离储液部的一端抵触于底壁,用于接触储液空间内的雾化基质并将雾化基质输送至储液部,储液部的内径小于导液部的内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部位于第一内壁背离底壁的一侧,雾化器包括密封设置在储液部与第一内壁之间的第一密封件,第一密封件的一端抵触于储液部的底面、另一端抵触于第一内壁的顶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包括密封储液空间的第二密封件,第二密封件套设于导液件、并抵触于第一外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部凸出于导液部的外周壁,并且储液部与导液部的连接处形成具有斜面的第一定位部,第二密封件的内周壁底端凸设有适配于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第一定位部抵触于第二定位部,以配合实现导液件与第二密封件在组装时的定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还包括第三密封件,第三密封件密封设置在第二密封件远离底壁的一端且位于储液部的上侧,第三密封件具有与进气通道同轴设置的通孔,第三密封件朝向储液部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一环状凸部、以及贯通环状凸部的至少一换气口,换气口的一端贯通至环状凸部的内周壁、另一端贯通至环状凸部的外周壁。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包括上述的雾化器。
区别于现有技术,本申请提供的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通过利用第一壳体的第一外壁、底壁和第一内壁围设形成用于存储雾化基质的储液空间,并利用第一内壁围设形成进气通道,使得第一壳体形成了内进气、外储液的结构,避免了雾化器的进气受阻,本申请还通过将具有出气口的第二壳体设置在第一外壁背离底壁的一端,并将导液件的储液部设置在第一内壁与第二壳体之间,使得与储液部一体设置的导液部能够将储液空间内的雾化基质传输至进气通道与出气口之间的位置,从而至少部分与储液部接触的发热体将雾化基质加热雾化后,生成的气溶胶只需经过较短的路程便可以顺畅地从出气口输出,提高了雾化器输出的气溶胶的品质。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描述中,为了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定,提出了诸如特定系统结构、技术之类的具体细节,以便透彻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然而,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清楚,在没有这些具体细节的其它实施例中也可以实现本申请。在其它情况中,省略对众所周知的系统、装置、电路以及方法的详细说明,以免不必要的细节妨碍本申请的描述。
应当理解,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还应当理解,在此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仅仅是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不意在限制本申请。如在本申请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那样,除非上下文清楚地指明其它情况,否则单数形式的“一”、“一个”及“该”意在包括复数形式。又如本申请的描述中的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还如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提供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请参阅图1,图1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子雾化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雾化装置1包括雾化器10和控制器20。控制器20可以与雾化器10对接,并控制雾化器10雾化。雾化器10与控制器20可以设计为可分离式结构。雾化器10的底部可以设置有电极110。在雾化器10与控制器20对接时,电极110可以与控制器20的电源或电路板电连接,用于建立起控制器20与雾化器10之间的控制关系。其中,电极110可以包括具有磁性的部分,用于配合控制器20中与之对接的磁性部分实现磁固定。
在其他实施例中,雾化器10与控制器20也可以设计为不可拆卸式结构(在一般使用场景下)。电极110可以作为雾化器10的一部分与控制器20的电子器件固定连接,也可以作为控制器20的一部分与雾化器10的电子器件固定连接。电极110的形状不作限定。
可选地,雾化器10的底面还设置有容置槽101,容置槽101的形状适配于控制器20的气流传感器。在雾化器10与控制器20对接时,气流传感器可以容置于容置槽101内。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10的底面上设有多个彼此间隔的容置槽101,其中任何一个容置槽101都可以用于容置气流传感器,以扩大雾化器10与控制器20对接时的角度可选范围。例如,控制器20的气流传感器位于左侧,雾化器10具有分别位于左右两侧的两个容置槽101,从而雾化器10具有两个可选的对接角度,如此在对接时便不必考虑雾化器10的正反面朝向。
当气流传感器感应到用户抽吸动作时,其具体可以是感应环境负压值、感应气体流速值、感应气体流量值、感应气体流动的加速度值等等,当气流传感器感应到的上述感应数值超过内设阈值后,气流传感器能够发送触发信号,控制器20的电路控制元件基于该触发信号控制电源与雾化器10间的电路接通。
此外,雾化器10还具有连通至其底面的进气通道102,控制器20具有进气口201,在雾化器10与控制器20对接时,进气通道102与进气口201相通。其中,进气通道102可以位于雾化器10的中轴位置,电极110、容置槽101均位于进气通道102入口的外围。
请参阅图2,图2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10包括形成底部的第一壳体100和形成顶部的第二壳体200。可选地,第一壳体100和第二壳体200都具有一个开口,两者设有开口的一端可以对接,以配合形成雾化器10的外壳。雾化器10的其他构件可以通过第一壳体100和/或第二壳体200的开口装入其内,具体地,雾化器10可以包括导液件300、第一密封件(图未示)、第二密封件500、密封圈510、第三密封件600、第一吸液件(图未示)、第二吸液件720、第三吸液件730等。
其中,第一壳体100设有开口的一端周沿可以设有通孔或凹槽作为榫眼,相对的第二壳体200设有开口的一端周沿设有凸部作为适配的榫头,从而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对接时可以通过榫卯结合实现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可选的对接结构有多种,以上仅示出了其中一种,此外的对接结构包括但不限于:第一壳体100设有榫头,第二壳体200设有榫眼,两者配合卡接;第一壳体100外周和第二壳体200内周设有适配的螺纹,两者配合螺纹旋接;等等。
请结合参阅图3和图4,图3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3实施例中的第一壳体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壳体100具有底壁120、以及分别自底壁120的两端延伸而出的第一外壁130和第一内壁140。其中,第一内壁140围设形成进气通道102,第一外壁130包围第一内壁140、并与底壁120和第一内壁140围设形成储液空间103。
其中,储液空间103可用于存储液态的雾化基质。第一外壁130远离底壁120的一端形成有开口,雾化基质可以通过该开口注入储液空间103内,相比于常规的底部注入雾化基质的方式,本设计的第一壳体100无需倒立注油,然后装配好后再翻转正立,不仅提高了装配效率,也可以防止雾化基质自底部泄漏。第一外壁130的内周面上可以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凸筋1301,凸筋1301可起加强、引流作用。
其中,第一外壁130形成雾化器10的部分外壳,可用于与第二壳体200对接。第一内壁140在轴向上的高度可以小于第一外壁130,以便于雾化器10的其他构件在第一外壁130内围的装设。底壁120形成雾化器10的底部,其底面可用于设置上述的容置槽101。其中,第一外壁130与第一内壁140沿轴向的横切面呈圆形,以形成圆柱状的壳体结构。可以理解地,第一壳体100也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具有椭圆形横截面、方形横截面或其他形状的横截面的柱形结构或者非柱形结构。
可选地,第一内壁140位于底壁120的中部位置,以使得进气通道102位于第一壳体100的中轴线上。
请结合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10的导液件300为一体结构的多孔介质,例如陶瓷、有机棉、多孔纤维材料等,导液件300可利用自身的毛细力实现雾化基质的吸取和输送。雾化器10还包括至少部分结构与导液件300接触的发热体330,发热体330用于对导液件300上的雾化基质加热,以使其雾化为气溶胶。
具体地,导液件300具有一体式结构的导液部310和储液部320。发热体330至少部分结构与储液部320接触,具体安装方式不限,例如发热体330可以通过贴附、嵌合等方式设置在储液部320上。雾化器10还包括连接于发热体330的引脚340,引脚340用于形成发热体330与电源之间的电路,具体可以焊接或压制在电极110上、并与电极110电连接。
其中,储液部320可以围设形成雾化空间301,发热体330至少部分暴露于雾化空间301内,例如,发热体330可以设置在储液部320暴露于雾化空间301的内周壁上,从而储液部320上的雾化基质受热雾化后,气溶胶可以生成于雾化空间301中。其中,发热体330可以呈环形网状,以扩大发热体330与储液部320的接触面积,并提高雾化效率。发热体330可以贴附在储液部320的内周壁上。
需要说明的是,发热体330可以为闭合或非闭合的环形结构,其形状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网状、片状、带状、丝状等形状,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导液件300可以呈中空柱体状,也可以为中空的其它形状。可选地,导液部310的内径大于储液部320的内径。也即,储液部320的内孔径小于导液部310的内孔径。由此,储液部320围设形成的雾化空间301体积小,在发热体330工作时,雾化空间内部升温快,有利于提升雾化基质的雾化效率。可选地,导液部310与储液部320的外壁平整过渡,并且储液部320的厚度大于导液部310的厚度。导液部310的厚度均匀,即导液部310自其靠近储液部320的一端至其远离储液部320的另一端的厚度基本保持不变,以保证雾化基质传输速率稳定。同理,储液部320的厚度均匀。
可选地,导液部310和储液部320可以呈中空圆柱体状。导液部310与储液部320可以分别围设形成圆柱状的通道,两个通道可以同轴设置。当然,导液部310、储液部320并不限于上述的圆柱体状,也可以设计为其他形状,包括但不限于棱柱体、椭圆柱体等。
应当理解的是,导液部310也可以部分或全部设计为非中空结构。例如,导液部310自储液部320的一端延伸而出,呈实心的柱状、锥状等形状,并延伸至储液空间103中。
请参阅图6,图6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件300的导液部310远离储液部320的一端位于储液空间103内,用于将储液空间103内的雾化基质传输至储液部320。其中,导液部310可以套设于第一内壁140。导液部310远离储液部320的一端可以抵触于底壁120,用于接触储液空间103内的雾化基质并将雾化基质输送至储液部320。储液部320可以位于第一内壁140的上侧,即第一内壁140背离底壁120的一侧。例如,储液部320可以凸出于导液部310的内周面,该凸出部分位于第一内壁140的上侧。
通过该设计,导液部310可以通过自身的毛细力将存储于储液空间103中的液态的雾化基质吸取并向上输送至储液部320。由此,雾化基质可以自储液空间103输送至第一内壁140上方的储液部320,然后进一步受热雾化为气溶胶并输入雾化空间301。
需要说明的是,在雾化器10的使用过程中,储液空间103容易因壳体震动、温/湿度变化、雾化基质消耗量与供给量不平衡等因素而出现内部压力小于外部压力的情况,常规的雾化基质导液结构极容易因此导致漏液现象发生,而本申请实施例利用一体的导液件300将雾化基质自下至上地传输的方式,由于导液件300的毛细力是趋于固定的、且具有储油量饱和状态,导液件300对雾化基质的输送效率不易因储液空间103的负压而发生变化,有利于提高雾化基质传输的稳定性,从而可以防止雾化器10输出的气溶胶的口感下降。
此外,通过将导液件300设计为具有导液部310和储液部320的结构,可以避免因导液不顺而引起的供液不足的问题,也即,在导液件300的顶端专门设计储液区域能够保证气溶胶输出的一致性。
而通过将导液部310延伸至底壁120,可以使得雾化基质的输送不会因储液空间103内的液面变化而出现效率上的变化,也即,导液部310可以始终与雾化基质接触,直至储液空间103内的雾化基质耗尽。可以理解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导液部310远离储液部320的一端也可以与底壁120间隔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雾化基质在雾化空间301内的存储包括但不限于:雾化基质直接存储于雾化空间301内并与底壁120接触、存储有雾化基质的储液介质容置于雾化空间301内、以及雾化基质存储于雾化空间301中的导液部310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雾化基质直接存储于雾化空间301内并与底壁120接触。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基质可以存储在容置于雾化空间301中的储液介质内,导液部310远离储液部320的一端与该储液介质连接,用于将该储液介质上的雾化基质输送至储液部320。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基质可以存储在导液部310中,导液部310的厚度可以大于储液部320,例如导液部310可以充满雾化空间301。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10的第二壳体200设置在第一外壁130背离底壁120的一端,具有与进气通道102相通的出气口2101。可选地,第二壳体200具有第二内壁210、以及包围第二内壁210的第二外壁220。其中,第二内壁210围设形成出气通道2102。出气口2101设置在第二内壁210远离底壁120的一端、并连通出气通道2102的一端。第二外壁220形成雾化器10的部分外壳。第二外壁220的一端与第一外壁130远离底壁120的一端对接。
可选地,储液部320可以位于第一内壁140与第二内壁210之间。其中,第一内壁140围成的进气通道102、储液部320围成的雾化空间301、以及第二内壁210围成的出气通道2102的另一端可以依次连通,从而自进气通道102进入雾化器10内的气流可以依次经过雾化空间301、出气通道2102,然后从出气口2101输出,雾化空间301内的气溶胶则在此过程中可以随气流一并从出气口2101输出。其中,进气通道102、雾化空间301和出气通道2102可以同轴设置。
该设计减小了气溶胶输出所需经过的气道长度,具体相较常规产品可以将气道超过40mm的长度减小到20mm以下,从而减小了气溶胶在输出过程中的烟雾量、甜度和风味的损失,有利于提高雾化器10输出的气溶胶的品质。
需要说明的是,雾化器10的第二壳体200并不限于上述结构。请参阅图7,图7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壳体200可以是设置在第一外壁130背离底壁120的一端上的板体、并且具有与进气通道102相通的出气口2101。储液部320可以设置在第二壳体200与第一内壁140之间。
可选地,储液部320围设形成雾化空间301,进气通道102、雾化空间301与出气口2101依次连通,发热体330至少部分与储液部320接触、并且至少部分暴露于雾化空间301中。
可以理解地,第二壳体200还可以根据需要设计为其他结构,例如吸嘴状结构、筒状结构等,只要可以与第一外壁130对接、并且具有与进气通道102相通的出气口2101,使得自进气通道102输入的气流可以挟裹气溶胶从出气口2101输出即可。
请参阅图8,图8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10的第一密封件400密封设置在储液部320与第一内壁140之间。具体地,第一密封件400的一端抵触于储液部320的底面、另一端抵触于第一内壁140的顶面,以防止雾化基质通过储液部320与第一内壁140之间的缝隙泄漏至进气通道102中。
可选地,第一密封件400具有位于储液部320与第一内壁140之间的阻隔部410、以及自阻隔部410远离储液部320的一端延伸而出的延伸部420。阻隔部410与延伸部420弯折设置。阻隔部410的外周壁抵触于导液部310,并且可以与导液部310过盈配合。延伸部420的外周壁抵触于第一内壁140的内周面,并且可以与第一内壁140过盈配合。
其中,第一密封件400可以为一个环状的密封套,该密封套可以套设在第一内壁140的顶端,以提高第一密封件400的装配稳定性和密封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密封件400并不限于此实施例,例如,第一密封件400可以为一个硅胶圈。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密封件400除密封作用外,还具有隔热作用。具体地,第一密封件400可以为硅胶制成,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而第一壳体100可能由塑料等耐热性较差的材料制成,通过将第一密封件400密封设置在第一内壁140的顶端,可以阻隔发热体330的热量传递至第一内壁140,避免第一内壁140受热而产生异味。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雾化器10的第二密封件500设置在第一外壁130与导液件300之间,以密封储液空间103。其中,第二密封件500可以套设于导液件300、并抵触于第一外壁130,以防止储液空间103内的雾化基质溅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密封件500可以抵触于第一外壁130内周面上的凸筋1301,凸筋1301对第二密封件500起限位作用。在装配时,第二密封件500可以自第一外壁130背离底壁120的一侧处的开口装入第一壳体100内、并移动至抵触于凸筋1301。凸筋1301可承载第二密封件500。
雾化器10的第三密封件600可以密封设置在第二密封件500远离底壁120的一端、且位于储液部320的上侧,以防止储液部320上的雾化基质溅出。第三密封件600可以具有与出气通道2102同轴设置的通孔。
可选地,第二密封件500远离底壁120的一端凸出于储液部320远离底壁120的一端,即第二密封件500的顶端凸出于储液部320的顶端。第三密封件600可以抵触于第二密封件500的顶部、并与第二密封件500的内周壁过盈配合,以实现良好的密封效果。第三密封件600的底部还可以抵触于储液部320,以配合第一密封件400实现导液件300的稳定装配。
当然,第三密封件600与第二密封件500的装配设计并不限于此,例如,第三密封件600可以套设于第二密封件500、并抵触于第二密封件500的外周面,又如,第三密封件600的底面可以与第二密封件500的顶面卡合连接;第二密封件500的顶端凸出于储液部320的顶端的相对高度可以根据需要设计。
请结合参阅图9,图9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第三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密封件600朝向储液部320的一侧上,即第三密封件600的底侧上,设有至少一环状凸部610、以及贯通环状凸部610的至少一换气口601。其中,换气口601的一端贯通至环状凸部610的内周壁、另一端贯通至环状凸部610的外周壁。
其中,第三密封件600可以设有自内向外依次套设的多个环状凸部610,并且每一环状凸部610都设有多个换气口601,以使得第三密封件600能够提供良好的换气效果。
请继续参阅图8。
由于雾化气溶胶比环境或气道的温度高且有一定的湿度,所以第一内壁140的内周面上容易形成冷凝液,冷凝液会沿第一内壁140向下流动。为避免冷凝液从进气通道102回流至控制器20而导致气流传感器自启或失效,雾化器10可以在进气通道102内设置第一吸液件710,以吸收回流的冷凝液。其中,第一吸液件710可以由吸收性好的棉、海绵或者无纺布等原料制成。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吸液件710过盈设置在进气通道102中。其中,进气通道102的径寸可以沿进气方向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也即第一内壁140的底端的内径沿进气方向呈逐渐减小的趋势,从而第一吸液件710只需自下而上装入进气通道102内即可实现过盈装配。其中,第一吸液件710具有连通进气通道102、并与进气通道102同轴设置的通孔,以保证进气的顺畅。
此外,第二内壁210暴露于出气通道2102的表面上也有可能形成回流的冷凝液。为避免冷凝液自第一壳体100与第二壳体200之间的缝隙泄漏出去,第二密封件500的外围可以设置第二吸液件720。
具体地,第二密封件500可以具有第一部分520、以及自第一部分520背离底壁120的一端延伸而出的第二部分530。其中,第一部分520抵触于第一外壁130,并且可以与第一外壁130过盈配合,例如第一部分520套设有与第一外壁130过盈配合的密封圈510。第二部分530与第一外壁130间隔设置,第二吸液件720设置在第二部分530与第一外壁130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密封件600背离底壁120的一侧上,即其顶侧上还设置有第三吸液件730。第三吸液件730抵触于第二内壁210的底端,并且第三吸液件730具有与出气通道2102同轴设置的通气孔7301。通气孔7301的口径可以大于出气通道2102的入口口径,使得气溶胶可以从一个较大的空间输入至一个较小的空间中,有利于提高雾化器10输出的气溶胶的饱满度。
可选地,第二内壁210与第二外壁220间隔设置,即第二内壁210与第二外壁220之间为一个空腔,以降低第二壳体200的制备成本。第三吸液件730的外周壁可以抵触于第二外壁220,以封堵该空腔。
请结合参阅图10和图11,图10是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雾化器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实施例中的雾化器的部分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液部320凸出于导液部310的外周壁,并且储液部320与导液部310的连接处形成具有斜面的第一定位部350。第二密封件500的内周壁底端凸设有适配于第一定位部350的第二定位部540。第一定位部350抵触于第二定位部540,以配合实现导液件300与第二密封件500在组装时的定位。
在组装时,导液件300可以自上而下装入第二密封件500内,直至第一定位部350与第二定位部540相接触,此时第二定位部540可以限制导液件300进一步向下移动,视为导液件300已经移动到预设位置。导液件300可以在与第二密封件500组装一个模块后,再进一步装入第一壳体100,在这一组装过程中,第二密封件500的顶端与第一外壁130的相对高度可以作为导液件300的装入进程参考值。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雾化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壳体,具有底壁、以及分别自所述底壁的两端延伸而出的第一外壁和第一内壁,所述第一外壁包围所述第一内壁、并与所述底壁和所述第一内壁围设形成储液空间,所述第一内壁围设形成进气通道;
第二壳体,设置在所述第一外壁背离所述底壁的一端,具有与所述进气通道相通的出气口;
导液件,具有一体式结构的导液部和储液部,所述导液部远离所述储液部的一端位于所述储液空间内,用于将所述储液空间内的雾化基质传输至所述储液部,所述储液部位于所述第一内壁与所述第二壳体之间;
发热体,至少部分与所述储液部接触,用于将所述雾化基质雾化为气溶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部围设形成雾化空间,所述进气通道、所述雾化空间与所述出气口依次连通,所述发热体至少部分暴露于所述雾化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具有围设形成出气通道的第二内壁、以及包围所述第二内壁的第二外壁,所述第二外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外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对接,所述出气口设置在所述第二内壁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并连通所述出气通道的一端。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第一吸液件,所述第一吸液件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内,以吸收回流的冷凝液。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部远离所述储液部的一端抵触于所述底壁,用于接触所述储液空间内的雾化基质并将所述雾化基质输送至所述储液部,所述储液部的内径小于所述导液部的内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部位于所述第一内壁背离所述底壁的一侧,所述雾化器包括密封设置在所述储液部与所述第一内壁之间的第一密封件,所述第一密封件的一端抵触于所述储液部的底面、另一端抵触于所述第一内壁的顶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包括密封所述储液空间的第二密封件,所述第二密封件套设于所述导液件、并抵触于所述第一外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储液部凸出于所述导液部的外周壁,并且所述储液部与所述导液部的连接处形成具有斜面的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密封件的内周壁底端凸设有适配于所述第一定位部的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抵触于所述第二定位部,以配合实现所述导液件与所述第二密封件在组装时的定位。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雾化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器还包括第三密封件,所述第三密封件密封设置在所述第二密封件远离所述底壁的一端且位于所述储液部的上侧,所述第三密封件具有与所述进气通道同轴设置的通孔,所述第三密封件朝向所述储液部的一侧上设有至少一环状凸部、以及贯通所述环状凸部的至少一换气口,所述换气口的一端贯通至所述环状凸部的内周壁、另一端贯通至所述环状凸部的外周壁。
10.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雾化器。
CN202321415153.3U 2023-06-05 2023-06-05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ctive CN22042314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5153.3U CN220423141U (zh) 2023-06-05 2023-06-05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15153.3U CN220423141U (zh) 2023-06-05 2023-06-05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3141U true CN220423141U (zh) 2024-02-02

Family

ID=89702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15153.3U Active CN220423141U (zh) 2023-06-05 2023-06-05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314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4629861U (zh) 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1746967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2911688U (zh) 雾化器及其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4629863U (zh) 雾化芯支撑组件、雾化器和电子雾化装置
CN215075476U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和雾化组件
CN216147257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110613170A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7065393U (zh) 雾化器及其发热件
CN220423141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3208176A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112120298A (zh) 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216983565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
CN216701620U (zh) 一种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5347019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生成装置
CN211241751U (zh) 一种电子雾化装置及其雾化器
CN113287789A (zh) 雾化座、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20211939U (zh) 一种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9088402U (zh) 一种具有内外换气结构的雾化器及其电子烟
CN220571564U (zh) 雾化器及雾化设备
CN215958372U (zh) 雾化器
CN219803334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CN219982162U (zh) 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9645054U (zh) 雾化组件、雾化器及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20109096U (zh) 气溶胶发生装置
CN216568338U (zh) 雾化器及电子雾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