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20431U - 整形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整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20431U
CN220420431U CN202321877443.XU CN202321877443U CN220420431U CN 220420431 U CN220420431 U CN 220420431U CN 202321877443 U CN202321877443 U CN 202321877443U CN 220420431 U CN220420431 U CN 2204204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shaping
heat exchange
wall
shap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7744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宏伟
余顺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ore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7744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204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204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204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整形设备,该整形设备包括底座,所述底座设有换热壁、整形腔和换热腔,所述整形腔和所述换热腔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相对两侧;所述整形腔被配置为与待整形件相匹配并用于放置所述待整形件;所述换热腔能够供换热介质通入,所述换热壁能够将所述换热介质的热量传递至位于所述整形腔内的所述待整形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整形设备将待整形件(例如线圈)放入整形腔;换热腔内流通或容留换热介质,换热介质通过换热壁对整形腔内的待整形件进行加热或冷却;对待整形件加热并使待整形件软化,以通过整形腔的腔壁整形,待停留预设时间后,再对待整形件进行冷却,以固化整形后的待整形件,避免待整形件因热胀冷缩而产生变形。

Description

整形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辅助工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整形设备。
背景技术
线圈在通电后能够产生磁场,已广泛应用于电机、电磁阀和变压器等诸多部件。然而,线圈在绕制完成并灌胶之后,其形状还会进一步发生变化,而这种变化会导致线圈的最终形状并非预期形状,不仅影响线圈的产品质量,而且也影响后续的装配操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线圈灌胶后产生变形的问题,提供一种整形设备。
一种整形设备,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设有换热壁、整形腔和换热腔,所述整形腔和所述换热腔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相对两侧;
所述整形腔被配置为与待整形件相匹配并用于放置所述待整形件;
所述换热腔能够供换热介质通入,所述换热壁能够将所述换热介质的热量传递至位于所述整形腔内的所述待整形件。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被配置为与所述待整形件的外环侧相匹配;所述换热腔具有第一腔部,所述整形腔和所述第一腔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壁部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部为条形腔并沿所述底座的轴向延伸开设,所述第一腔部设有至少两个并沿所述底座的周向间隔排布;或,所述第一腔部为环形腔并沿所述底座的轴向延伸开设。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还设有整形柱,所述整形柱与所述整形腔的底壁连接,且所述整形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整形腔内;
所述换热腔还具有第二腔部,所述第二腔部沿所述整形柱的轴向延伸开设;所述换热壁还具有第二壁部,所述整形柱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壁部并被配置为与所述待整形件的内环侧套接,所述整形腔和所述第二腔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壁部的相对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腔还具有第三腔部;所述换热壁还具有第三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为所述整形腔的底壁并被配置为与所述待整形件的第一端相匹配,所述整形腔和所述第三腔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壁部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腔部贯通所述整形柱和所述第三壁部设置,且所述第三腔部连通所述第二腔部与所述第一腔部;所述第一腔部具有第一腔口,所述第一腔口位于所述第一腔部的远离所述第三腔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腔部具有第二腔口,所述第二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部的远离所述第三腔部的一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口为所述换热介质的进口,所述第一腔口为所述换热介质的出口;
所述第二壁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壁部的厚度;或/和,所述第二壁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壁部的厚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形设备还包括压座,所述压座设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整形柱套设连接;所述压座具有抵压部,所述抵压部用于抵压所述待整形件的第二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设有基槽;
整形座,所述整形座与所述基座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槽的槽口侧,所述整形座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基槽内,所述整形座的外壁面与所述基槽的槽壁面之间形成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换热腔,所述整形腔设于所述整形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形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设于所述底座并获取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形腔的腔壁设有防粘涂层;和/或,所述整形腔为圆形腔或方形腔或椭圆形腔或扇形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形设备还包括介质源和控制组件,所述介质源与所述换热腔连通并供应所述换热介质,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介质源连接并控制所述换热介质的通断。
上述整形设备,将待整形件(例如线圈)放入整形腔;换热腔内流通或容留换热介质,换热介质通过换热壁对整形腔内的待整形件进行加热或冷却;对待整形件加热并使待整形件软化,以通过整形腔的腔壁整形,待停留预设时间后,再对待整形件进行冷却,以固化整形后的待整形件,避免待整形件因热胀冷缩而产生变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整形设备隐去部分结构的立体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待整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待整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待整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待整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待整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又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待整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整形设备的立体图。
图9为图8示出的整形设备的剖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整形设备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底座;11、整形腔;12、换热腔;121、第一腔部;1211、第一腔口;122、第二腔部;1221、第二腔口;123、第三腔部;13、引线槽;14、安装槽;15、换热壁;151、第一壁部;152、第二壁部;153、第三壁部;20、压座;21、整形面;22、连接部;23、抵压部;30、温度传感器;40、密封件;50、连接件;X、第一方向;Y、第二方向;100、整形设备;200、介质源;300、待整形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待整形件例如线圈,在绕制完成后需要灌胶并加热处理,以软化线圈表面的自粘层,并使得相邻两层线圈能够被紧密绕设在一起,使绕设后的线圈成为一体。然而,受热胀冷缩的影响,线圈在冷却过程中会逐步变形,导致最终得到的线圈形状并非预期的形状,进而又导致了后续给装配带来困扰。
为了解决灌胶后的线圈变形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整形设备100。整形设备100可对待整形件300(如线圈等)进行整形。
请参考图1和图2,整形设备100包括底座10。底座10可采用铜等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制备,其形状可以但不限于是圆柱体。
底座10设有换热壁15、整形腔11及换热腔12,整形腔11和换热腔12分别位于换热壁15的相对两侧。
整形腔11被配置为与待整形件300相匹配并用于放置待整形件300,整形腔11与换热腔12相互独立。
例如,图3至图7示出了五种不同形状的线圈。若线圈为圆形,则整形腔11为与线圈相适配的圆形腔;若线圈为椭圆形,则整形腔11为与线圈相适配的椭圆腔。
换热腔12能够供换热介质通入,以流通或容留换热介质,换热壁15能够将换热介质的热量传递至位于整形腔11内的待整形件300。
换热腔12能够注入换热介质或使换热介质在其内流动。换热介质可以是热媒或冷媒。例如,注入热媒后热媒停留并容置在换热腔12内,以通过换热壁15对待整形件300进行加热;之后,将热媒排出并注入冷媒,冷媒停留并容置在换热腔12内,以通过换热壁15对待整形件300进行冷却。其中:
热媒可为高温液体或高温气体等,例如热油;冷媒可为低温液体或低温气体等,例如冷油。
下面以线圈作为待整形件300对整个整形设备1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如图1和图2所示,整形腔11和换热腔12相互独立,而将整形腔11和换热腔12分隔开的壁体可理解为换热壁15。将待整形件300(即线圈)放入整形腔11内,先向换热腔12内注入或流通热媒(如热油),热媒所携带的热量能够通过换热壁15传递至整形腔11内,以对整形腔11内的线圈加热,线圈被加热后通过整形腔11的腔壁实现整形。
待整形件300被加热预设时间后,再向换热腔12内注入或流通冷媒(如冷水),冷媒所携带的能量通过换热壁15传递至整形腔11内,以对整形腔11内的线圈进行冷却,以固化被加热整形后的线圈,等到线圈的温度恢复至与室温接近的时候,便完成对线圈的整形,将线圈从整形设备100中取出。
如此,先利用热媒对线圈进行加热,再利用冷媒对线圈进行冷却固化,可降低线圈在注胶加热后因热胀冷缩又发生形变的概率,以使所获得的线圈符合使用要求。
请继续参阅图2,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壁15具有第一壁部151,第一壁部151被配置为与待整形件300的外环侧相匹配;换热腔12具有第一腔部121,整形腔11和第一腔部121分别位于第一壁部151的相对两侧。
如图2所示,第一腔部121位于待整形件300的外环侧,第一腔部121的形状可为条形孔或者弧形槽等等,分隔整形腔11和第一腔部121的壁体为第一壁部151。对换热腔12注入换热介质时,当其流动至换热腔12的第一腔部121时,换热介质所携带的能量能够通过第一壁部151传输至整形腔11内,以对整形腔11内的线圈冷却或加热。
可以理解的是,将分隔整形腔11和换热腔12之间的其中一部分壁体设置为换热壁15,便可实现能量的传递。
如图1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腔部121为条形腔并沿底座10的轴向延伸开设,第一腔部121设有至少两个并沿底座10的周向间隔排布。
请结合图2、图9和图10所示的视角,第一腔部121呈条状并沿底座10的轴向(即图中竖直方向)延伸开设。当第一腔部121内流通或注入换热介质时,以通过第一壁部151对线圈进行加热(或冷却)。
如图2和图10所示,第一腔部121可以是沿底座10的周向间隔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以对线圈的外周进行更均衡的加热或冷却。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腔部121为环形腔并沿待整形件300的轴向延伸开设。
例如,当线圈为圆形线圈时,第一腔部121为环形腔并环绕在线圈的外周。
请继续参阅图1,在一些示例中,第一腔部121为条形腔,其设置数量可为两个。而将两个第一腔部121沿待整形件300的周向间隔排布,当换热介质流经各第一腔部121时,从不同的第一腔部121内释放的能量能通过不同区域的换热壁15传输至整形腔11内的不同部位,从而作用于线圈的不同部位,以对线圈进行多方位的加热或制冷,提高了对线圈的加热或制冷效果。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腔部121可为一整个环形腔,整形腔11实际位于该环形腔的圆心区域,当换热介质在环形腔内流动时,其携带的能量能够依次传递至整形腔11内的各部位,从而作用于线圈的不同部位,以对线圈进行多方位的加热或冷却,提高了对线圈的加热或冷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还设有整形柱,整形柱与整形腔11的底壁连接,且整形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整形腔11内。
如图2所示,换热腔12还具有第二腔部122,第二腔部122沿整形柱的轴向延伸开设,第二腔部122位于待整形件300的内环侧;换热壁15还具有第二壁部152,整形柱的至少一部分形成第二壁部152并被配置为与待整形件300的内环侧套接,整形腔11和第二腔部122分别位于第二壁部152的相对两侧。
第二腔部122的形状可为但不限于条形孔,分隔整形腔11和第二腔部122的壁体为第二壁部152。对换热腔12注入换热介质时,当其流动至换热腔12的第二腔部122时,换热介质所携带的能量能够通过第二壁部152传输至整形腔11内,以对整形腔11内的线圈冷却或加热。
如图2所示,第二腔部122沿整形柱的轴向延伸开设,以使整形柱的外壁形成第二壁部152,第二壁部152与线圈的内环套接,从而在加热后对线圈的内环侧进行整形,并在冷却时对线圈的内环侧进行塑形。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例中,整形柱可与底座10一体成型。
请继续参阅图2,换热腔12还具有第三腔部123,第三腔部123位于待整形件300的第一端。换热壁15还具有第三壁部153,第三壁部153为整形腔11的底壁并被配置为与待整形件300的第一端相匹配,整形腔11和第三腔部123分别位于第三壁部153的相对两侧。
第二腔部122贯通整形柱和第三壁部153设置,且第三腔部123连通第二腔部122与第一腔部121;第一腔部121具有第一腔口1211,第一腔口1211位于第一腔部121的远离第三腔部123的一端,第二腔部122具有第二腔口1221,第二腔口1221位于第二腔部122的远离第三腔部123的一端。
第一腔口1211和第二腔口1221中的一者可为注入口,另一者可为排出口。下面以第二腔口1221为注入口,第一腔口1211为排出口为例进行说明。
向注入口注入热媒例如热油后,热油在依次流经换热腔12的第二腔部122、第三腔部123及第一腔部121,并在流动过程中通过换热壁15的各壁部进行热交换,最后可从排出口流出。因为组成换热腔12的腔部可环绕整形腔11分布,所以可其携带的能量能够依次传递至整形腔11内的各部位,从而作用于线圈的不同部位,以对线圈进行多方位的加热或制冷,提高了对线圈的加热或冷却效果。
整形设备100还包括压座20,压座20设于底座10并与整形柱套设连接;压座20具有抵压部23,抵压部23用于抵压待整形件300的第二端。
图2视角下,待整形件300的第二端为待整形件300的上端,待整形件300的第一端为待整形件300的下端。
压座20可与底座10拆卸连接,且能够遮挡整形腔11的开口。例如,压座20的形状可与整形腔11的开口形状相适配。其中,压座20可采用在高温下不容易发生的形变的材料进行制备。
在使用整形设备100时,可先将待整形件300放置于整形腔11,并将压座20安装于整形腔11的开口,压座20能够和整形腔11形成一呈特定形状的封闭空间,该待整形件300位于该封闭空间内,其表面可与压座20的抵压部23及整形腔11的内槽壁相抵接。
对换热腔12注入换热介质如热油,热油能够沿换热腔12流动。热油携带的热量能够传递至待整形件300(如线圈),线圈可被加热软化,线圈的自粘层和绝缘层软化。当压座20在下压时,线圈可以发生变形,且不会破坏内部的结构。
再加上述封闭空间可对待整形件300进行限位,以使得线圈被固定在封闭空间内,并使得该待整形件300的最终形状与封闭空间的形状一样,以实现无损整形。
例如,当封闭空间的形状为圆环时,待整形件300的最终成型形状可为长方形待整形件301(例如图3)、正方形待整形件302(例如图4)或梯形待整形件303(例如图5)。在其他实施例中,待整形件300的形状可以但不限于是圆柱体待整形件304(例如图6)、扇形待整形件305(例如图7)等等,封闭空间的形状可跟随待整形件300的形状的改变而改变,在此不在一一列举。
当待整形件300如线圈整形完成后,可向换热腔12注入换热介质如冷油,冷油携带的冷度自换热腔12传递至整形腔11内的线圈,以使得线圈的外层(绝缘层和自粘层)冷却变硬从而定型。当线圈的温度接近室温时,便可将线圈从整形腔11内取出,完成对线圈的整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底座10和/或压座20上还开设有引线槽13,该引线槽13可供待整形件300的引线等部件穿过,以避免待整形件300的引线被底座10和/或压座20所压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压座20具有整形面21,整形面21朝向整形腔11的底壁设置。当待整形件300放置于整形腔11内时,整形面21能够和待整形件300的表面相贴合,以将整个待整形件300限位于整形腔11内。
如图9所示,整形面21设于抵压部23的朝向线圈的一侧。
换热腔12可包括相连通的第二腔口1221和至少一个第一腔口1211,第一腔口和1211各排第二腔口1221均能够贯穿底座10的壁体,以与外部连通,而且第二腔口1221和各第一腔口1211均可高于整形面21。
示例性地,在图10的示例中,换热腔12可包括两个第一腔口1211,各第一腔口1211可分布于底座10的周向表面,以与两个第一腔部121相匹配。当向第二腔口1221注入热油后,热油在换热腔12内进行热交换后,可从各第一腔口1211流出。
由于第二腔口1221和各第一腔口1211均高于整形面21,将待整形件300放置于整形腔11内后,待整形件300的表面和整形面21相抵接,也就是说,待整形件300的表面低于第二腔口1221和各第一腔口1211。因此,第二腔口1221和第一腔口1211处的热油也能够通过壁面的传导对待整形件300进行加热,可对待整形件300进行较为全面的加热整形及整形后的冷却。
请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压座20还包括和抵压部23连接的连接部22,压座20可采用铜等导热性好的金属材料制备。当压座20装配于底座10时,连接部22可与底座10连接,抵压部23位于整形腔11,并遮挡整形腔11的开口。抵压部23和整形腔11之间还留有容置待整形件300的封闭空间。
也就是说,连接部22安装于底座10后,可对抵压部23进行限位,以使得抵压部23和整形腔11之间始终间隔固定距离。如此,每次整形时,容置待整形件300的封闭空间的体积均未改变,可提高所获得的整形件的体积的一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腔口1221为所述换热介质的进口,所述第一腔口1211为所述换热介质的出口。所述第二壁部152的厚度大于第一壁部151的厚度;或/和,第二壁部152的厚度大于第三壁部153的厚度。
整形腔11绕设定轴线环绕呈环状结构,且整形腔11的内环壁体围合形成一部分换热腔12,底座10和整形腔11的外环壁体形成另一部分换热腔12。
如图10所示,整形腔11的圆心区设有第二腔口1221。第二腔口1221沿设定轴线设置并连通位于该区域的换热腔12。以第二腔口1221为圆心,各第一腔口1211距第二腔口1221的长度均可等于整形槽的半径。向第二腔口1221注入热油,换热介质如热油对待整形件300的各部位进行加热后,并能够在同一时刻流至各第一腔口1211,加快了加热整形速度。
请参考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整形腔11包括内环壁体和外环壁体,外环壁体环绕并与内环壁体间隔设置,内环壁体的厚度大于外环壁体的厚度。其中,第二腔口1221位于内环壁体的圆心区,第一腔口1211位于外环壁体背离内环壁体的一侧。
向第二腔口1221注入热油后,热油的温度随着热油流动路径的增加而不断降低,也就是说,热油流经内环壁体的温度大于热油流经外环壁体的温度。因为热油携带的热量穿过各壁体时会发生热损失,壁体的厚度越厚,对热量的影响也越大,所以将内环壁体的厚度设置为大于外环壁体的厚度,可降低热量穿过外环壁体的厚度的损耗量。
如此,穿过内环壁体的热量和穿过外环壁体的热量尽可能相等,位于整形腔11内的待整形件300的各部位的受热也较均匀,可降低待整形件300因温度较低而无法软化,从而被压座20压坏的概率。
请参考图10,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包括基座(图中未示出)和整形座(图中未示出)。基座设有基槽,整形座与基座可拆卸连接并位于基槽的槽口侧。整形座的至少一部分位于基槽内,整形座的外壁面与基槽的槽壁面之间形成至少一部分的换热腔12,整形腔11可设于整形座。
换言之,底座10可由可拆卸连接的基座和整形座两部分所组成,基座和整形座两者可共同形成换热腔12,可丰富底座10的生产加工方式。
可根据不同形状的线圈制成不同规格的整形座,以根据线圈的形状选用不同的整形座,提高设备的使用场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形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温度检测器设于底座10并获取换热介质的温度。
温度检测器获取换热介质的温度,以避免换热介质的温度过高而损害待整形件300.例如,温度检测器可以是温度传感器30。
如图9所示,整形设备100还包括温度传感器30,温度传感器30可设于底座10并用于获取换热介质的温度或待整形件300的温度。温度传感器30可为热电偶传感器,其可检测的温度范围可为60-100℃。
当待整形件300所受的温度改变时,待整形件300的形状也能够随之改变。以线圈为待整形件300为例,线圈的耐受温度一般不超过150℃,当温度过高时,线圈的绝缘层和自粘层会被破坏。在使用整形设备100时,用户可利用温度传感器30来检测整形腔11附近的温度,来帮助用户及时调节换热腔12内的热油等的温度,以将其温度调节至适合待整形件300的温度,可降低整形腔11内的待整形件300因受到的温度过高或者过低而发生损坏的概率。
请继续参阅图9,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开设有安装槽14,安装槽14可设有温度传感器30。温度传感器30能够以便于拆卸地方式安装于安装槽14内,以便于对温度传感器30进行拆装和维修。
其中,沿整形腔11的径向,安装槽14的槽壁和整形腔11的槽壁之间的间距小于外环壁体的厚度。因为壁体会吸收部分热量,所以将安装槽14和整形腔11之间的壁体厚度设置为尽可能的薄,能够使得温度传感器30所检测到的温度尽可能接近整形腔11内的温度,以提高温度传感器30的检测精度。
需要说明的是,温度传感器30的数量可以为1个或者是多个。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当其数量为多个时,全部温度传感器30可环绕整形腔11的周向间隔分布,以对整形腔11进行多方位的检测。
其中,全部第一腔口1211环绕整形腔11的周向间隔分布,沿整形腔11的周向,温度传感器30和整形腔11交错分布,可降低从排布端排出的液体等流向温度传感器30以导致温度传感器30损坏的概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相对两个温度传感器30沿第一方向X分布,相对两个第一腔口1211沿第二方向Y分布,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垂直。换言之,从第二腔口1221至各第一腔口1211,换热腔12包括多条路径相等的支路,每个温度传感器30均位于沿同一方向延伸的两支路的汇合处附近,该温度传感器30距两条支路的距离相等,但相对于其他位置属于远离换热腔12的位置。
因此,当温度传感器30在此处测得的温度满足待整形件300的加热条件时,换热腔12的其他部位的温度自然满足待整形件300的加热条件,从而可以尽可能的减少温度传感器30的设置数量,以降低整形设备100的生产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还开设有排液通道,排液通道可与换热腔12相连通。如图8所示,整形设备100还包括密封件40,密封件40可拆卸地安装于排液通道。其中,密封件40以但不限于插拔的方式安装于排液通道,并对排液通道进行密封。
在换热腔12的加工阶段,排液通道可作为加工通道使用,相关加工设备可伸入排液通道加工换热腔12。当热油等注入换热腔12进行热交换后,可通过排液通道将换热腔12内残留的热油排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形腔11的腔壁设有防粘涂层。整形腔11为圆形腔或方形腔或椭圆形腔或扇形腔。
防粘涂层可采用铁氟龙等材料制备,以降低待整形件300的表层与整形腔11的腔壁粘接在一起的概率,有助于脱模。
需要说明的是,整形腔11的形状不限于上述所列举的形状,可根据实际情况而改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整形设备100还包括连接件50,连接件50可通过螺纹等便于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底座10。当连接件50安装于底座10时,其一端可与换热腔12连通,另一端可用于连接介质源200。其中,介质源200可用于储存高温气体、高温液体或热风等等。使用整形设备100时,高温气体、高温液体或热风可从介质源200流经连接件50,从而流向换热腔12以对待整形件300进行整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整形设备100还包括介质源200和控制组件,介质源200与换热腔12连通并供应换热介质如热媒或冷媒,控制组件与介质源200连接并控制换热介质的通断。
换言之,介质源200为储存设备,其能够存储热媒或冷媒以持续供给于换热腔12,而控制组件可以是电磁阀,以控制热媒或冷媒的通断,当然,控制组件也可以控制冷媒和热媒的切换,以先供应热媒,在预设时间后供应冷媒,以实现对待整形件300的先加热后冷却操作。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设有换热壁、整形腔和换热腔,所述整形腔和所述换热腔分别位于所述换热壁的相对两侧;
所述整形腔被配置为与待整形件相匹配并用于放置所述待整形件;
所述换热腔能够供换热介质通入,所述换热壁能够将所述换热介质的热量传递至位于所述整形腔内的所述待整形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壁具有第一壁部,所述第一壁部被配置为与所述待整形件的外环侧相匹配;所述换热腔具有第一腔部,所述整形腔和所述第一腔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壁部的相对两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部为条形腔并沿所述底座的轴向延伸开设,所述第一腔部设有至少两个并沿所述底座的周向间隔排布;或,所述第一腔部为环形腔并沿所述底座的轴向延伸开设。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还设有整形柱,所述整形柱与所述整形腔的底壁连接,且所述整形柱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整形腔内;
所述换热腔还具有第二腔部,所述第二腔部沿所述整形柱的轴向延伸开设;所述换热壁还具有第二壁部,所述整形柱的至少一部分形成所述第二壁部并被配置为与所述待整形件的内环侧套接,所述整形腔和所述第二腔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壁部的相对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腔还具有第三腔部;所述换热壁还具有第三壁部,所述第三壁部为所述整形腔的底壁并被配置为与所述待整形件的第一端相匹配,所述整形腔和所述第三腔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三壁部的相对两侧;
所述第二腔部贯通所述整形柱和所述第三壁部设置,且所述第三腔部连通所述第二腔部与所述第一腔部;所述第一腔部具有第一腔口,所述第一腔口位于所述第一腔部的远离所述第三腔部的一端,所述第二腔部具有第二腔口,所述第二腔口位于所述第二腔部的远离所述第三腔部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口为所述换热介质的进口,所述第一腔口为所述换热介质的出口;
所述第二壁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壁部的厚度;或/和,所述第二壁部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三壁部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设备还包括压座,所述压座设于所述底座并与所述整形柱套设连接;所述压座具有抵压部,所述抵压部用于抵压所述待整形件的第二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包括:
基座,所述基座设有基槽;
整形座,所述整形座与所述基座可拆卸连接并位于所述基槽的槽口侧,所述整形座的至少一部分位于所述基槽内,所述整形座的外壁面与所述基槽的槽壁面之间形成至少一部分的所述换热腔,所述整形腔设于所述整形座。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设备还包括温度检测器,所述温度检测器设于所述底座并获取所述换热介质的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整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整形设备还包括介质源和控制组件,所述介质源与所述换热腔连通并供应所述换热介质,所述控制组件与所述介质源连接并控制所述换热介质的通断。
CN202321877443.XU 2023-07-17 2023-07-17 整形设备 Active CN2204204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7443.XU CN220420431U (zh) 2023-07-17 2023-07-17 整形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77443.XU CN220420431U (zh) 2023-07-17 2023-07-17 整形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20431U true CN220420431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53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77443.XU Active CN220420431U (zh) 2023-07-17 2023-07-17 整形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204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933565B2 (en) Tool temperature control
KR100975014B1 (ko) 사출금형의 급속 가열/냉각 장치 및 그 금형온도 제어방법
US3677682A (en) Hot runner system
WO2009119447A1 (ja) タイヤ加硫機
CA2336521A1 (en) Synthetic resin molding mold, apparatus for and method of adjusting a temperature of the mold
US8905741B2 (en) Injection molding nozzle
US20100020463A1 (en) High temperature electrostatic chuck and method of using
JP2011508436A (ja) 基板の温度を制御するための方法及び装置
JP2007524068A (ja) 液体を加熱する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と基本構造
CN113410117A (zh) 基板温度控制装置、基板处理装置以及控制方法
JP2788794B2 (ja) ホットランナ−装置
CN220420431U (zh) 整形设备
US5743023A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freeze drying process
KR101638092B1 (ko) 등방압 프레스장치
KR20190076470A (ko) 3d 프린터 제조형 열교환 플레이트
KR20050056904A (ko) 내부적으로 냉각되는 툴 팩
CN104099613A (zh) 反应腔室及等离子体加工设备
JP4087506B2 (ja) 冷媒封入装置
KR20120129615A (ko) 사출 금형장치
JP2011020390A (ja) 金型の加熱・冷却構造および樹脂成形方法
KR20130001910A (ko) 냉수제조장치
KR101245830B1 (ko) 면 냉각 챔버를 이용한 급속 가열 냉각 금형 장치
JP4142167B2 (ja) 宇宙環境試験装置の温度コントロールベースプレート
KR100666445B1 (ko) 유도결합형 플라즈마 처리장치의 유전체 덮개 온도유지장치
RU196683U1 (ru) Термо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осушитель газо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