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19773U - 投影筒 - Google Patents

投影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19773U
CN220419773U CN202321659364.1U CN202321659364U CN220419773U CN 220419773 U CN220419773 U CN 220419773U CN 202321659364 U CN202321659364 U CN 202321659364U CN 220419773 U CN220419773 U CN 220419773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lens
mounting groove
limiting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5936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曾伟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dox Photo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dox Photo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dox Photo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dox Photo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5936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19773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19773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19773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uring Globes, Refractors, Reflec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投影筒,包括本体、盖体、前收光镜片和后收光镜片。本体上设有进光口和出光口,进光口和出光口之间设有光学通道,本体包括靠近进光口设置的容纳壳体。盖体与容纳壳体可拆卸连接,二者能够围合形成容纳腔。前收光镜片和后收光镜片沿进光口至出光口的方向依次间隔地安装于容纳腔内。通过将前收光镜片和后收光镜片分别容置于容纳壳体和盖体围合形成的容纳腔内,当任一收光镜片发生开裂时,只需拆下盖体即可将任一镜片从容纳腔中取出,以实现对镜片的更换。从而无需对整个投影筒的外壳进行拆开,且更换操作过程中更不会涉及到其他部件,不仅操作十分简便,便于工作人员维修工作的进行,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更换镜片的工作效率。

Description

投影筒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摄影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投影筒。
背景技术
在传统的摄影灯光中,为了实现各种摄影摄像光效,越来越多人会在摄影灯上加装上投影筒。随着现今摄影灯的功率越来越高,其所产生的热量也越来越大。当投影筒装配在摄影灯上之后,由于收光镜片离摄影灯比较近,故投影筒在长时间使用后,收光镜片会存在因受热而发生开裂的情况,因此需要对收光镜片进行更换。
现有的收光镜片与其他光效部件一同安装在投影筒的一个整体的外壳内,故当需要对其收光镜片进行更换时,需要将整个投影筒的外壳进行拆开以将收光镜片取出。由于投影筒的结构较大,且其内部装有多个光效部件,故在拆开外壳后,投影筒内部的多个光效部件可能会存在移位,因此在重新合上外壳前,都必须对各个光效部件的配装位置进行检查或调整;其拆装过程较为繁琐,进而导致对收光镜片的更换操作也较为不便,工作效率极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对收光镜片的更换操作简单快速的投影筒。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投影筒,包括:
本体,其上设有进光口和出光口,进光口可与外部的光源相接,进光口和出光口之间设有光学通道,光学通道设置于本体的内部空腔中以容置光学器件,本体包括靠近进光口设置的容纳壳体;
盖体,与容纳壳体可拆卸连接,盖体与容纳壳体能够围合形成容纳腔;
光学器件包括前收光镜片和后收光镜片,前收光镜片和后收光镜片沿进光口至出光口的方向依次间隔地安装于容纳腔内;容纳腔内形成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用于定位安装前收光镜片,第二安装部用于定位安装后收光镜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纳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槽,盖体内对应第一安装槽设有第二安装槽,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能够形成第一安装部;
容纳壳体内还设有第三安装槽,盖体内对应第三安装槽设有第四安装槽,第三安装槽和第四安装槽能够形成第二安装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前收光镜片的后侧具有一朝向后收光镜片凸出的凸面,第一安装部对应凸面形成有与凸面相对平行的倾斜面,该倾斜面能够与凸面相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纳壳体的前端内壁沿周向向内凸设有第一限位壁及与第一限位壁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第一限位壁能够与前收光镜片的前侧相抵,第一限位凸起能够与前收光镜片的后侧相抵,第一限位壁与第一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安装槽;
盖体的内壁对应第一限位壁和第一限位凸起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壁和第二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壁能够与前收光镜片的前侧相抵,第二限位凸起能够与前收光镜片的后侧相抵,第二限位壁与第二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二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纳壳体的后端内壁沿周向向内凸设有第三限位壁及与第三限位壁间隔设置的第三限位凸起,第三限位壁能够与后收光镜片的前侧相抵,第三限位凸起能够与后收光镜片的后侧相抵,第三限位壁与第三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三安装槽;
盖体的内壁对应第三限位壁和第三限位凸起分别设置有第四限位壁和第四限位凸起,第四限位壁能够与后收光镜片的前侧相抵,第四限位凸起能够与后收光镜片的后侧相抵,第四限位壁与第四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隔形成第四安装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光学器件还包括切光镜组、光效组件和透镜组,切光镜组、光效组件和透镜组依次设置于容纳腔至出光口之间的本体的内部空腔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纳腔的内径沿进光口至出光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盖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对应前收光镜片可拆卸地连接于容纳壳体的前端,第二壳体对应后收光镜片可拆卸地连接于容纳壳体的后端,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容纳壳体共同围合形成容纳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纳壳体上设有第一连接部,盖体上对应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能够与第二连接部连接固定,以将容纳壳体和盖体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容纳壳体远离本体的端部设有第一卡口部,盖体对应第一卡口部设有第二卡口部,第一卡口部和第二卡口部能够围合形成环状的卡口部件,卡口部件用于与外部光源连接固定。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实用新型至少具有如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本实用新型中,前收光镜片和后收光镜片分别容置于容纳壳体和盖体围合形成的容纳腔内,故当任一收光镜片发生开裂时,只需拆下盖体即可将任一镜片从容纳腔中取出,以实现对镜片的更换,使得镜片的更换操作十分简单。从而本申请的投影筒在对前收光镜片和/或后收光镜片进行更换时,无需对整个投影筒的外壳进行拆开,其更换操作过程中更不会涉及到其他部件,不仅操作十分简便,便于工作人员维修工作的进行,更是极大地提高了更换镜片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投影筒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结构的容纳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3所示结构中的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2所示结构中盖体相对于容纳壳体拆分开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投影筒;
100-本体;
110-第一筒体;111-切光镜组;112-光效组件;
120-第二筒体;121-透镜组;
200-容纳壳体;
210-第一安装槽;211-第一限位壁;212-第一限位凸起;
220-第三安装槽;221-第三限位壁;222-第三限位凸起;
230-第一连接部;240-第一卡口部;
300-盖体;
310-第二安装槽;311-第二限位壁;312-第二限位凸起;313-倾斜面;
320-第四安装槽;321-第四限位壁;322-第四限位凸起;
330-第二连接部;340-第二卡口部;
400-前收光镜片;410-凸面;
500-后收光镜片;600-风扇。
具体实施方式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在附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方向或位置关系的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和后等)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当这些元件处于附图所示的位置时,这些说明是合适的。如果这些元件的位置的说明发生改变时,则这些方向的指示也相应地改变。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见图1和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投影筒10,包括本体100和盖体300,以及沿光路依次设置的前收光镜片400、后收光镜片500、切光镜组111、光效组件112和透镜组121等光学器件。
其中,本体100上设有进光口和出光口,进光口可与外部光源相接,例如摄影灯。进光口和出光口之间设有光学通道,光学通道设置于本体100的内部空腔中,使摄影灯发出的光线可从光学通道的一端的进光口进入,并从另一端出光口射出。前收光镜片400、后收光镜片500、切光镜组111、光效组件112和透镜组121沿光路依次布置于光学通道内。
本体100包括容纳壳体200,容纳壳体200设置于本体100靠近进光口的一端。盖体300与容纳壳体200可拆卸连接,盖体300与容纳壳体200能够围合形成容纳腔。前收光镜片400和后收光镜片500沿进光口至出光口的方向依次且相间隔地安装于容纳腔内。
为便于描述,现规定,以朝向进光口的一侧为前,以朝向出光口的一侧为后,并以朝向光学通道的中心轴的方向为内,反之为外;当操作者面朝进光口时,以其上方为上,下方为下。例如,前收光镜片400和后收光镜片500为自前向后依次间隔地安装于容纳腔内。又如,容纳壳体200的内壁为容纳壳体200相对靠近光学通道的中心轴的壁面等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前收光镜片400和后收光镜片500容纳于靠近进光口的容纳腔内,切光镜组111、光效组件112和透镜组121依次设置于容纳腔后端至出光口之间的本体100的内部空腔中。
通过将前收光镜片400和后收光镜片500分别安装于容纳壳体200和盖体300围合形成的容纳腔内,故当前收光镜片400和/或后收光镜片500发生开裂时,只需拆下盖体300即可将前收光镜片400和/或后收光镜片500从容纳腔中取出,以实现对前收光镜片400和/或后收光镜片500的更换,使得前收光镜片400和/或后收光镜片500的更换操作十分简单。
本申请的投影筒10,在对前收光镜片400和/或后收光镜片500进行更换时,无需对整个投影筒10的外壳进行拆开,其维修更换操作过程中更不会涉及到其他部件,例如切光镜组111、光效组件112(光阑或投影片)、透镜组121等。整个更换前收光镜片400和/或后收光镜片500的操作过程十分简单方便,不仅便于工作人员维修工作的进行,而且极大地提高了更换前收光镜片400和/或后收光镜片500的工作效率。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体100包括第一筒体110和第二筒体120。第一筒体110的一端与容纳壳体200和盖体300连接,第二筒体120连接于第一筒体110的另一端。
考虑到投影筒10外观的整体一致性,容纳壳体200与第一筒体110可以是一体成型地连接。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容纳壳体200也可以是可拆卸地与第一筒体110连接。
第一筒体110的内部空腔用于容置切光镜组111和光效组件112。较佳地,切光镜组111和光效组件112为可拆卸地容置于第一筒体110内部空腔中,从而能够实现对切光镜组111和光效组件112的随时更换。例如,第一筒体110上开设有连通内部空腔的插口,切光镜组111和/或光效组件112能够通过该插口插入到第一筒体110内部空腔中,从而可以实现对切光镜组111和/或光效组件112的随时更换。
第二筒体120的内部空腔用于容置透镜组121。参见图2,第二筒体120可以是与第一筒体110滑动连接,即第二筒体120能够相对于第一筒体110伸缩。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筒体120的内部空腔中设有透镜组121,当第二筒体120相对第一筒体110伸缩时,能够使透镜组121的水平位置发生改变,从而使透镜组121与容纳腔内的前收光镜片400和后收光镜片500的相对位置发生变化,进而改变投影筒10的焦距。因此通过设计第二筒体120与第一筒体110滑动连接,可以使投影筒10投射的光效距离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应用环境。
第二筒体120与第一筒体110的具体滑动连接方式可以为:第一筒体110包括相连接的筒主体和连接筒,筒主体和连接筒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以及设置在连接筒上的调焦齿轮和调焦旋钮。切光镜组111和光效组件112可拆卸地容置于筒主体的内部空腔中。第二筒体120整体穿设在连接筒内,并可相对连接筒滑动。连接筒内侧设有调焦齿轮,连接筒外侧设置有调焦旋钮,调焦旋钮与调焦齿轮固定连接。第二筒体120上设置有齿条,该齿条沿第二筒体120轴向布置。当第二筒体120插入到连接筒内时,齿条与调焦齿轮啮合。当转动调焦旋钮,使调焦齿轮转动,调焦齿轮驱动齿条移动,使第二筒体120在连接筒内沿其轴线移动。
参见图2所示,容纳腔的形状大致呈圆台状,其内径沿进光口至出光口的方向逐渐增大。具体地,容纳壳体200的内壁可以形成为自前向后朝外倾斜的表面。盖体300的内壁也形成为自前向后朝外倾斜的表面。
在其他实施例中,容纳腔的形状也可以是呈圆柱状。
前收光镜片400安装于容纳腔的前端。前收光镜片400可采用凸面镜,即前收光镜片400的前侧面为平面,其后侧面形成为朝后凸出的凸面。
后收光镜片500安装于容纳腔的后端。后收光镜片500也可采用凸面镜,即后收光镜片500的前侧面为平面,其后侧面形成为朝后凸出的凸面。
在本实施例中,后收光镜片500的最大外径大于前收光镜片400的最大外径,后收光镜片500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尺寸小于前收光镜片400沿前后方向的最大尺寸。
为了实现前收光镜片400和后收光镜片500的可靠安装,如图3至图6所示,容纳腔内形成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第一安装部用于定位安装前收光镜片,第二安装部用于定位安装后收光镜片。
优选地,容纳壳体200内设有第一安装槽210,盖体300内对应第一安装槽210设有第二安装槽310,第一安装槽210和第二安装槽310能够形成用于定位安装前收光镜片400的第一安装部。通过形成第一安装部,能够对前收光镜片40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避免前收光镜片400安装于容纳腔内时发生晃动,保证前收光镜片400的可靠安装。
详见图4,第一安装槽210的形成方式可以为:容纳壳体200的前端内壁沿周向向内凸设有第一限位壁211及与第一限位壁211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212。第一限位壁211与第一限位凸起212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一安装槽210。
第一限位壁211能够与前收光镜片400的前侧面相抵,第一限位凸起212能够与前收光镜片400的后侧面相抵,以将前收光镜片400的下部限位安装于第一安装槽210内。
详见图5,第二安装槽310的形成方式可以为:盖体300的内壁对应第一限位壁211和第一限位凸起212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壁311和第二限位凸起312。第二限位壁311与第二限位凸起312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二安装槽310。
第二限位壁311能够与前收光镜片400的前侧面相抵,第二限位凸起312能够与前收光镜片400的后侧面相抵,以将前收光镜片400的上部限位安装于第二安装槽310内。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安装槽210可以由容纳壳体200的前端内壁朝外凹陷形成。第二安装槽310也可以是由盖体300的前端内壁朝外凹陷形成。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意的,第二安装槽310的后侧壁形成有与前收光镜片400的凸面配合的倾斜面313,该倾斜面313能够与凸面相抵接。第一安装槽210的后侧壁也形成有与前收光镜片400的凸面配合的倾斜面,该倾斜面能够与凸面相抵接。第一安装槽210的倾斜面和第二安装槽310的倾斜面能够形成自前向后朝内倾斜的环形面,从而该环形面能够适配地与前收光镜片400的凸面相抵接,以使前收光镜片400能够可靠地限位安装于第一安装槽210内,保证前收光镜片400的可靠安装。
如图3至图6所示,容纳壳体200内还设有第三安装槽220,盖体300内对应第三安装槽220设有第四安装槽320,第三安装槽220和第四安装槽320能够形成用于定位安装后收光镜片500的第二安装部。通过形成第二安装部,能够对后收光镜片500的安装位置进行限定,避免后收光镜片500安装于容纳腔内时发生晃动,保证后收光镜片500的可靠安装。
详见图4,第三安装槽220的形成方式可以为:容纳壳体200的后端内壁沿周向向内凸设有第三限位壁221及与第三限位壁221间隔设置的第三限位凸起222。第三限位壁221与第三限位凸起222之间的间隔形成第三安装槽220。
第三限位壁221能够与后收光镜片500的前侧面相抵,第三限位凸起222能够与后收光镜片500的后侧面相抵,以将后收光镜500的下部限位安装于第三安装槽220内。
详见图5,第四安装槽320的形成方式可以为:盖体300的内壁对应第三限位壁221和第三限位凸起222分别设置有第四限位壁321和第四限位凸起322。第四限位壁321与第四限位凸起322之间的间隔形成第四安装槽320。
第四限位壁321能够与后收光镜片500的前侧相抵,第四限位凸起322能够与后收光镜片500的后侧相抵,以将后收光镜500的上部限位安装于第四安装槽320内。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三安装槽220可以由容纳壳体200的后端内壁朝外凹陷形成。第四安装槽320也可以是由盖体300的后端内壁朝外凹陷形成。
参见图3至图5所示,盖体300与容纳壳体200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可以为:容纳壳体200上设有第一连接部230,盖体300上对应第一连接部230设有第二连接部330,第一连接部230能够与第二连接部330连接固定,以将容纳壳体200和盖体300连接。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还可以直接在容纳壳体200和盖体300的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能够相互吸合的磁块与铁块,从而实现了容纳壳体200与盖体300的可拆卸连接。又或者,在容纳壳体200和盖体300的相对应的位置上设置能够相互卡合固定的卡扣和卡槽,从而实现了容纳壳体200与盖体300的可拆卸连接。
一些示例中,第一连接部230为贯穿设置于容纳壳体200上的第一螺孔,第二连接部330为对应第一螺孔设置在盖体300内的第二螺孔,利用螺钉穿设于第一螺孔并紧固于第二螺孔内以将第一连接部230与第二连接部330连接固定。
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部230还可以为设置于容纳壳体200上的第一通孔,第二连接部330为对应第一通孔设置在盖体300上的第二通孔,利用锁紧销依次穿设于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内并锁紧,从而实现了容纳壳体200与盖体300的可拆卸连接。
此外,在一些实施例中,盖体300可包括分体设置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第一壳体对应前收光镜片400可拆卸地连接于容纳壳体200的前端。第二壳体对应后收光镜片500可拆卸地连接于容纳壳体200的后端。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和容纳壳体200共同围合形成用于安装前收光镜片400和后收光镜片500的容纳腔。
当前收光镜片400发生开裂时,只需拆下第一壳体即可将前收光镜片400从容纳腔中取出,以实现对前收光镜片400的更换,使得前收光镜片400的更换操作十分简单。当后收光镜片500发生开裂时,只需拆下第二壳体即可将后收光镜片500从容纳腔中取出,以实现对后收光镜片500的更换,使得后收光镜片500的更换操作十分简单。
通过将盖体300设计为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分体结构,当前、后收光镜片中任一镜片发生破裂时,可打开与之对应的第一壳体或者第二壳体即可将镜片取出,从而使得对镜片的更换操作更加灵活,更加方便。
参见图3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容纳壳体200远离出光口的端部设有第一卡口部240,盖体300对应第一卡口部240设有第二卡口部340,第一卡口部240和第二卡口部340能够围合形成环状的卡口部件,卡口部件用于与外部光源连接固定。通过设计第一卡口部240和第二卡口部340并使二者围合形成环状的卡口部件,从而便于投影筒10与外部的摄影灯进行连接固定,实现将摄影灯固定在投影筒10的进光侧。
其中,第一卡口部240可以是一体成型地设置于容纳壳体200上。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口部240也可以是利用螺钉等紧固件与容纳壳体200连接。
第二卡口部340可以是一体成型地设置于盖体300上。在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口部340也可以是利用螺钉等紧固件与盖体300连接。
当第一卡口部240可拆卸地与容纳壳体200连接,以及第二卡口部340可拆卸地与盖体300连接时,第一卡口部240和第二卡口部340可以是一体成型的结构。即卡口部件为一个整体的环状卡口件,其能够安装到容纳壳体200和盖体300的端部。
参见图2,投影筒10还包括设置在容纳壳体200上的风扇600,风扇600用于将容纳腔内部的热量带出。详细地,容纳壳体200设有与该风扇600对应的进风口,盖体300上设有出风口,气流能够从该进风口进入并从该出风口流出,以将前收光镜片400和后收光镜片500上的热量带出。
可以理解,风扇600数量可以为多个。除开设置于容纳壳体200上的风扇600之外,第一筒体100上也可以设置有风扇600。该风扇600可位于光效组件112的周向一侧。第一筒体110上设有与该风扇600对应的进风口和出风口,从而能够将光效组件112上的热量带出。
通过设置风扇600,当风扇600工作时,产生的气流从进风口进入,并从出风口流出,从而能够将投影筒10内部的热量排出到外部空气中,防止热量在外壳上的聚集,以有效的降低外壳的温度,避免外壳的温度过高对人造成伤害。
以上各实施例只是结构的举例性说明,各实施例中的结构之间并非固定搭配的组合结构,在无结构冲突的情况下,多个实施例中的各结构可任意组合使用。
虽然已参照几个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Claims (10)

1.一种投影筒,其特征在于,包括:
本体,其上设有进光口和出光口,所述进光口可与外部的光源相接,所述进光口和所述出光口之间设有光学通道,所述光学通道设置于所述本体的内部空腔中以容置光学器件,所述本体包括靠近所述进光口设置的容纳壳体;
盖体,与所述容纳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盖体与所述容纳壳体能够围合形成容纳腔;
所述光学器件包括前收光镜片和后收光镜片,所述前收光镜片和所述后收光镜片沿所述进光口至所述出光口的方向依次间隔地安装于所述容纳腔内;所述容纳腔内形成有第一安装部和第二安装部,所述第一安装部用于定位安装所述前收光镜片,所述第二安装部用于定位安装所述后收光镜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投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壳体内设有第一安装槽,所述盖体内对应所述第一安装槽设有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能够形成所述第一安装部;
所述容纳壳体内还设有第三安装槽,所述盖体内对应所述第三安装槽设有第四安装槽,所述第三安装槽和所述第四安装槽能够形成所述第二安装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收光镜片的后侧具有一朝向所述后收光镜片凸出的凸面,所述第一安装部对应所述凸面形成有与所述凸面相对平行的倾斜面,该倾斜面能够与所述凸面相抵。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壳体的前端内壁沿周向向内凸设有第一限位壁及与所述第一限位壁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凸起,所述第一限位壁能够与所述前收光镜片的前侧相抵,所述第一限位凸起能够与所述前收光镜片的后侧相抵,所述第一限位壁与所述第一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一安装槽;
所述盖体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一限位壁和所述第一限位凸起分别设置有第二限位壁和第二限位凸起,所述第二限位壁能够与所述前收光镜片的前侧相抵,所述第二限位凸起能够与所述前收光镜片的后侧相抵,所述第二限位壁与所述第二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二安装槽。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投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壳体的后端内壁沿周向向内凸设有第三限位壁及与所述第三限位壁间隔设置的第三限位凸起,所述第三限位壁能够与所述后收光镜片的前侧相抵,所述第三限位凸起能够与所述后收光镜片的后侧相抵,所述第三限位壁与所述第三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三安装槽;
所述盖体的内壁对应所述第三限位壁和所述第三限位凸起分别设置有第四限位壁和第四限位凸起,所述第四限位壁能够与所述后收光镜片的前侧相抵,所述第四限位凸起能够与所述后收光镜片的后侧相抵,所述第四限位壁与所述第四限位凸起之间的间隔形成所述第四安装槽。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投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器件还包括切光镜组、光效组件和透镜组,所述切光镜组、所述光效组件和所述透镜组依次设置于所述容纳腔至所述出光口之间的所述本体的内部空腔中。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投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腔的内径沿所述进光口至所述出光口的方向逐渐增大。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投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包括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对应所述前收光镜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容纳壳体的前端,所述第二壳体对应所述后收光镜片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容纳壳体的后端,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和所述容纳壳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
9.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投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壳体上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盖体上对应所述第一连接部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能够与所述第二连接部连接固定,以将所述容纳壳体和所述盖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投影筒,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壳体远离所述本体的端部设有第一卡口部,所述盖体对应所述第一卡口部设有第二卡口部,所述第一卡口部和所述第二卡口部能够围合形成环状的卡口部件,所述卡口部件用于与外部光源连接固定。
CN202321659364.1U 2023-06-27 2023-06-27 投影筒 Active CN220419773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9364.1U CN220419773U (zh) 2023-06-27 2023-06-27 投影筒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59364.1U CN220419773U (zh) 2023-06-27 2023-06-27 投影筒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19773U true CN220419773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521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59364.1U Active CN220419773U (zh) 2023-06-27 2023-06-27 投影筒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19773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73821B2 (ja) 光源ランプユニット
AU2008202676B2 (en) Collimated optical system with clip ring eccentric locking mechanism
CN220419773U (zh) 投影筒
CN218494858U (zh) 灯具
CN217684826U (zh) 调焦聚光灯系统
CN220290009U (zh) 投影筒及摄影投影系统
US11340041B2 (en) Tritium fiber iron sight
CN220399780U (zh) 投影筒
EP2906918B1 (en) Lamp temperature management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liquid chromatography analyzers
JP2017125891A (ja) 投写型表示装置
CN220438735U (zh) 收光镜组及其投影筒
CN209746266U (zh) 一种可快速更换的模块化夜视仪镜筒
WO2023245972A1 (zh) 光效器及闪光灯
CN220438733U (zh) 投影筒及其收光镜组
CN220399781U (zh) 收光镜组及其投影筒
WO2024109823A1 (zh) 投影筒及摄影灯光系统
CN209746267U (zh) 一种可快速更换的夜视仪物镜模块
CN218917905U (zh) 投影筒
CN217932378U (zh) 光效附件及摄影摄像用灯
CN217506349U (zh) 一种具有风机快拆结构的投影仪壳体
CN217932375U (zh) 摄影摄像用灯
CN217932376U (zh) 光效附件及摄影摄像用灯
CN220553071U (zh) 聚光镜及摄影摄像光效系统
CN217541893U (zh) 3d激光引导检测头
SU1441135A1 (ru) Прожектор с принудительным охлаждением оптических элементов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