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17474U - 空调机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机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17474U
CN220417474U CN202321392546.7U CN202321392546U CN220417474U CN 220417474 U CN220417474 U CN 220417474U CN 202321392546 U CN202321392546 U CN 202321392546U CN 220417474 U CN220417474 U CN 2204174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water guide
indoor unit
bearing surface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92546.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华可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92546.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174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174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1747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机室内机,抑制机器在颠簸运输或粗暴搬运等情况下热交换器移位、造成漏风而导致的性能不良。空调机室内机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风机单元、热交换器及排水盘,所述风机单元和所述热交换器沿着由所述风机单元形成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排列,所述排水盘具有热交换器设置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部具有供所述热交换器的底面抵接的承载面,在所述承载面的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台,所述第一卡台具有相对于所述承载面凸起的突出部。

Description

空调机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机室内机。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风管机室内机,在外壳内设置有将空气吸入室内机中并吹入热交换器的风机、热交换器及排水盘,倾斜地配置于外壳内的热交换器承载在排水盘上。
在上述结构的风管机室内机中,在搬运过程中碰到颠簸或粗暴运输的情况下,尤其是热交换器固定在机器外壳上,被运输和搬运后,外板变形,容易造成热交换器移位,引起漏风,从而造成换热性能不良及吹水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机室内机,抑制机器在颠簸运输或粗暴搬运等情况下热交换器移位、造成漏风而导致的性能不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空调机室内机,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风机单元、热交换器及排水盘,所述风机单元和所述热交换器沿着由所述风机单元形成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排列,所述排水盘具有热交换器设置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部具有供所述热交换器的底面抵接的承载面,在所述承载面的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台,所述第一卡台具有相对于所述承载面凸起的突出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通过设置在与热交换器抵接的承载面的侧部的卡台可以卡住热交,抑制机器在颠簸运输或粗暴搬运等情况下造成的热交移位、造成漏风而导致的性能不良。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承载面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二卡台,所述第二卡台在所述排水盘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承载面齐平或低于所述承载面,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部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侧有第一导水槽,所述第一导水槽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台对应的避让部。根据上述结构,即便在承载面的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另一侧(X2方向侧)设置有第二卡台,也能够顺畅地对冷凝水进行引导。此外,能够抑制空调机室内机在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大型化。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所述排水盘具有第一导水面,所述第一导水面和所述第一导水槽的远离所述承载面的侧壁连接,在将沿所述第一导水槽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导水槽的槽底面和第一导水面所成的角度设为α时,5°≤α≤30°。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通过热交换器的下部(靠近排水盘的部分)的气流顺畅地引导到出风口,换热性能提升,实现低噪音。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所述排水盘具有第二导水面,所述第二导水面和所述第一导水面的远离所述第一导水槽的侧边连接,在将沿所述第一导水槽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导水面和所述第一导水槽的槽底面所成的角度设为β时,0°<β<α。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恰当地实现导水顺畅,且能够抑制产生气流的阻挡,实现静音和热交换器下部的性能发挥。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在热交换器设置部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二导水槽,所述第一导水槽和所述第二导水槽将冷凝水导向蓄水区,所述蓄水区设置有将冷凝水向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外部排出的排水口或排水装置。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顺畅地对冷凝水进行引导。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翅片,所述承载面沿多个所述翅片的排列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卡台或所述第二卡台在多个所述翅片的排列方向上的宽度为30mm以上或和20列热交翅片排列宽度相等或超过。根据上述结构,能够谋求牢固性,抑制翅片接触承托力不足、造成翅片变形。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所述外壳包括天板,所述天板设置有天板卡台,所述天板卡台沿倾斜配置的所述热交换器倾斜的方向与所述热交换器的顶面抵接。根据上述结构,能够从上下方向将热交换器夹持住,更为牢固地抑制热交换器移位,尤其是根据热交换器的倾斜方向受力更突出。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承载面延伸的方向延伸地设置。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整体上更可靠地发挥防止热交换器移位的作用。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承载面的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台。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在所述承载面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台,在所述承载面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台,所述第二卡台在所述排水盘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承载面齐平或低于所述承载面。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二卡台在所述承载面延伸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卡台在所述承载面延伸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机室内机中,也可以是,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靠近所述排水盘的部分以随着朝向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而靠近所述排水盘的方式倾斜。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室内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室内机所包括的排水盘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室内机所包括的排水盘的A-A放大纵剖图。
图4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室内机所包括的排水盘的B-B放大纵剖图。
图5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室内机所包括的热交换器的翅片的局部主视示意图。
图6是示出一变形例的空调机室内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示出另一变形例的空调机室内机所包括的排水盘的放大纵剖图。
图8A是示意性示出承接面及第一卡台、第二卡台的一例的Y方向视图。
图8B是示意性示出承接面及第一卡台、第二卡台的另一例的Y方向视图。
图8C是示意性示出承接面及第一卡台的一例的Y方向视图。
图8D是示意性示出承接面及第一卡台的另一例的Y方向视图。
(符号说明)
1 外壳
2 风机单元
3 热交换器
4 排水盘
31 翅片
41 排水盘的底板
100、100A 空调机室内机
411a 第一导水面
411b 第二导水面
412 第一导水槽
412a 第一导水槽的槽底面
413a 承载面
414 第二导水槽
4121 避让部
R 蓄水区
S 卡台
S1 第一卡台
S2 第二卡台
S3 天板卡台
S10 突出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另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及变形例,能够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任意地变更。此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易于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构造与各构造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此外,在图1~图4和图6中,作为三维直角坐标系,适当地示出XYZ坐标系。在XYZ坐标系中,Z轴方向表示上下方向,Z1方向是上方侧,Z2方向是下方侧。此外,Y轴方向为与Z轴方向垂直的方向,是与下述热交换器3具有的多个翅片31的排列方向平行的方向。Y轴方向表示左右方向,Y1方向是左侧,Y2方向是右侧。X轴方向是与Y轴方向及Z轴方向这两个方向垂直的方向。X轴方向表示前后方向,X1方向是后方侧,相当于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侧,X2方向是前方侧,相当于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另外,在本公开中,“垂直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垂直的方向,“平行的方向”也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定义图1、图3~图6中的上下方向为“上下方向”,朝向纸面上方的方向为“上方”,朝向纸面下方的方向为“下方”。另外,“上下方向”、“上方”、“下方”、“前方”、“后方”、“左侧”、“右侧”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用于对各部分的相对位置关系进行说明的名称,实际的配置关系等也可以是除了以这些名称表示的配置关系等以外的配置关系等。
<实施方式1>
(空调机室内机的整体结构)
图1是示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室内机100(以下,有时简称“室内机100”)的立体示意图。空调机室内机100包括外壳1和设置于外壳1内的风机单元2、热交换器3及排水盘4。
外壳1具有:外壳底板11;与外壳底板11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相对的天板;以及将天板和外壳底板11连接的外壳侧板12。本实施方式中,外壳1形成为大致长方体箱状。外壳侧板12从外壳底板11的周缘向上立设。在俯视观察时,外壳底板11呈长边沿Y方向延伸且短边沿X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外壳底板11例如沿着与水平方向平行的面扩展。外壳侧板12包括多个侧壁部、即位于X方向两侧的两个侧壁部(与外壳底板11的俯视观察时的长边对应)及位于Y方向两侧的两个侧壁部(与外壳底板11的俯视观察时的短边对应)。外壳1的内部形成收纳空间。风机单元2、热交换器3及排水盘4收纳于外壳1内。另外,图1中,为了简化图面,省略天板及一个侧壁部进行图示。
风机单元2设置于外壳1内的靠X1方向侧的部位。在风机单元2中安装有至少一个风机21。例如,该风机21可以为离心风机。本实施方式中,在风机单元2中安装有多个风机21。多个风机21沿Y方向排列。风机单元2的风机的吹出口朝向X2方向侧。本实施方式中,由风机单元2的风机形成的气流在X方向上流动。
风机单元2和热交换器3沿着由风机单元2形成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排列。热交换器3设置于外壳1内的靠X2方向侧的部位。热交换器3的至少下部(靠近排水盘4的部分)以随着朝向X1方向侧而靠近排水盘4的方式倾斜。例如,热交换器3为现有的平板型热交换器,包括沿Y方向排列的多个翅片31(图5)及穿插在翅片31之间的发卡管。此外,热交换器3也可以是折弯热交换器、C型热交换器等。热交换器3在室内机100的内部以与风机单元2相对的方式设置。热交换器3设置于风机单元2的风机的吹出口侧(X2方向侧)。热交换器3与风机单元2的风机的吹出口相对。热交换器3倾斜地配置于外壳1内。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3以随着朝向上方而离开风机单元2的方向倾斜。虽未详细图示,但室内机100在外壳1的外壳侧板12中的X2方向侧的侧壁部具有出风口。热交换器3相对于室内机100的出风口倾斜地配置。热交换器3以随着朝向上方而靠近出风口的方向倾斜。热交换器3例如在侧部(Y方向两侧)通过未图示的连接件连接固定于外壳1。例如,风机21从吸风口将室内的空气吸入空调机室内机100中,并将空气吹入热交换器3中。由热交换器3对空气进行加热/冷却,随后经出风口将被加热/冷却的空气送入室内。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热交换器3具有朝向Z2方向侧斜X1方向的底面和朝向Z1方向侧斜X2方向顶面。但不限于此,热交换器3的底面和顶面也可以朝向其他方向,例如,也可以是,热交换器3的底面朝向Z2方向,热交换器3的顶面朝向Z1方向。
在比热交换器3靠下方的位置设置有排水盘4。排水盘4设置于外壳底板11上。通过排水盘4将热交换器3上形成的冷凝水排出,并从下方对热交换器3进行支撑。
此外,室内机还可以包括设置于风路范围外的内置有控制电路板等电气部件的电气部件盒等。
(排水盘的结构)
以下,进一步对本实施方式1的空调机室内机100所包括的排水盘4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2是示出空调机室内机100所包括的排水盘4的立体示意图。图3示出排水盘4的A-A放大纵剖图,示出排水盘4和热交换器3抵接的状态。图4示出排水盘4的B-B放大纵剖图。
排水盘4的材料没有特别限定,例如可以是泡沫材料制、树脂制、不锈钢制等。排水盘4包括底板41和侧板42。排水盘4成为向上方开口的形状,底板41的上表面(内表面)朝向上方。在沿Z方向观察时,底板41呈长边沿Y方向延伸且短边沿X方向延伸的大致矩形。底板41在上下方向上具有厚度。侧板42从底板41的周缘沿Z方向延伸设置。侧板42包括多个侧壁部、即位于X方向两侧的第一侧壁部421、第二侧壁部422(与底板41的俯视观察时的长边对应)及位于Y方向两侧的第三侧壁部423、第四侧壁部424(与底板41的俯视观察时的短边对应)。第一侧壁部421和第二侧壁部422沿X方向相对。第三侧壁部423和第四侧壁部424沿Y方向相对。
如图2和图3所示,排水盘4的底板41设置有导水部411、第一导水槽412、热交换器设置部413及第二导水槽414。导水部411、第一导水槽412、热交换器设置部413及第二导水槽414从前方侧(X2方向侧、出风口侧)朝向后方侧(X1方向侧、出风口相反侧)依次设置。此外,在排水盘4中的靠Y1方向侧的部位(靠左侧的部位),设有蓄水区R。蓄水区R处的底表面(朝向上方的面)位于排水盘4的底板41的内表面中最靠下方的位置。第一导水槽412和第二导水槽414将冷凝水导向蓄水区R。本实施方式中,蓄水区R设置有将冷凝水向空调机室内机100的外部排出的排水口。但不限于此,也可以是,蓄水区R设置有将冷凝水向空调机室内机100的外部排出的排水装置。排水装置可以采用公知的结构。
导水部411设置于排水盘4的底板41中的靠前方侧的位置。本实施方式中,导水部411向前方侧扩展至底板41的前方侧边缘,与第二侧壁部422的内表面连接。导水部411用于将冷凝水引导至第一导水槽412。在沿Y方向观察时,导水部411的上表面(热交换器3侧的表面)整体上随着离开出风口(朝向后方)而位于下方。导水部411的上表面包括第一导水面411a和第二导水面411b。第一导水面411a和第二导水面411b形成于排水盘4的底板41的内表面上。第一导水面411a和第二导水面411b在X方向上相邻。第一导水面411a位于比第二导水面411b靠近第一导水槽412(远离出风口)侧处。第二导水面411b隔着第一导水面411a位于第一导水槽412的相反侧。第一导水面411a和第一导水槽412的远离承载面413的侧壁412b连接。第二导水面411b和第一导水面411a的远离第一导水槽412的侧边(本实施方式中,X2方向侧的侧边)连接。
第一导水面411a及第二导水面411b各自平坦地扩展。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水面411b在沿X方向观察时朝向蓄水区R略微倾斜地延伸。此外,第二导水面411b在沿Y方向观察时朝向第一导水槽412略微倾斜地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二导水面411b形成为在从前方侧观察(沿X方向观察)时随着朝向蓄水区R侧(Y1侧)而位于下方。例如,在第一导水槽412的槽底面412a设置成沿着水平方向的情况下,第二导水面411b在从前方侧观察时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微小的角度(例如1°左右)。
此外,第二导水面411b形成为在从蓄水区R侧观察(沿Y方向观察)时随着朝向后方侧(X1侧)而位于下方。在第一导水槽412的槽底面412a设置成沿着水平方向的情况下,第二导水面411b在沿Y方向观察时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大于0°且小于30°的角度,优选形成大于0°且小于5°的角度。
例如,第二导水面411b在沿Y方向观察(或沿翅片31排列方向观察)时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1°左右的角度。第二导水面411b在前后方向(X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蓄水区R侧(从右侧朝向左侧)而逐渐变大。
第一导水面411a从第二导水面411b的后方侧(X1侧)端缘向后方斜下方弯折地形成。第一导水面411a形成为随着靠近第一导水槽412而位于下方。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导水面411a在沿Y方向观察时朝向第一导水槽412以比第二导水面411b大的角度倾斜地延伸。更具体而言,第一导水面411a形成为在从蓄水区R侧观察(沿Y方向观察)时随着朝向第一导水槽412侧(X1侧)而位于下方。在第一导水槽412的槽底面412a设置成沿着水平方向的情况下,第一导水面411a在沿Y方向观察时与水平方向之间形成大于5°且小于30°的角度。在将沿Y方向观察时第一导水槽412的槽底面412a和第一导水面411a所成的角度设为α,将第二导水面411b和第一导水槽412的槽底面412a所成的角度设为β时,5°≤α≤30°,0°<β<α。第二导水面411b在沿Y方向观察时以比第一导水面411a小的角度相对于水平面倾斜。此外,第一导水面411a在前后方向(X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蓄水区R侧(从右侧朝向左侧)而逐渐变小。
在热交换器设置部413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侧有第一导水槽412。第一导水槽412在第一导水面411a的后方侧(X1侧)与第一导水面411a相邻地形成。第一导水槽412位于比第一导水面411a靠下方的位置。第一导水槽412形成为相对于第一导水面411a及承载面413a向下方凹陷。第一导水槽412具有槽底面412a以及将槽底面412a与前后的第一导水面411a、承载面413a分别连接的前侧壁412b、后侧壁412c。例如,第一导水槽412的槽底面412a沿着水平面扩展。前侧壁412b和后侧壁412c沿X方向相对。第一导水槽412在一侧端(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端)与蓄水区R相连。第一导水槽412沿左右方向(Y方向)延伸。
热交换器设置部413在第一导水槽412的后方侧与第一导水槽412相邻地形成。热交换器设置部413是排水盘4中对热交换器3进行支撑的部分。更详细而言,热交换器设置部413具有供热交换器3的底面抵接的承载面413a。承载面413a形成于排水盘4的底板41的内表面上。在沿Z方向观察时,承载面413a呈沿着Y方向的长条状。承载面413a例如形成为在与Y方向垂直的方向(X方向)上的宽度固定。
本实施方式中,承载面413a以随着朝向X1方向而位于Z2方向的方式倾斜。但不限于此,根据热交换器3的底面朝向的方向,承载面413a也可以向与本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向倾斜或沿着X方向。
本实施方式中,承载面413a位于比第一导水槽412靠上方的位置。承载面413a隔着第一导水槽412与第一导水面411a相对。第一导水面411a隔着第一导水槽412位于承载面413a的相反侧。承载面413a与第一导水槽412的后侧壁412c的上端缘连接。换而言之,第一导水槽412与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相邻。承载面413a沿随着朝向后方而靠上方的方向倾斜。排水盘4经由承载面413a向上方斜前方对倾斜地配置的热交换器3进行支承。承载面413a与热交换器3的底面相对并接触。也就是说,排水盘4的底板41的内表面包括与倾斜地配置的热交换器3的底面抵接的承载面413a。
在热交换器设置部413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二导水槽414。第二导水槽414沿左右方向(Y方向)延伸。第二导水槽414在承载面413a的后方侧与承载面413a相邻地设置。此外,第二导水槽414形成为在后方侧与第一侧壁部421的内表面连接。第二导水槽414具有槽底面414a以及将槽底面414a与前后的承载面413a、第一侧壁部421的内表面分别连接的前侧壁414b、后侧壁414c。前侧壁414b和后侧壁414c沿X方向相对。前侧壁414b为第二导水槽414的侧面中与槽底面414a连接且靠近承载面413a的面,后侧壁414c为第二导水槽414的侧面中与槽底面414a连接且比前侧壁414b远离承载面413a的面。第二导水槽414在一侧端(本实施方式中,左侧端)与蓄水区R相连。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导水槽414的槽底面414a在沿前后方向观察时以随着朝向蓄水区R而位于下方的方式倾斜。第二导水槽414的槽底面414a在前后方向上的宽度随着朝向蓄水区R而变小。前侧壁414b和后侧壁414c在下端缘经由槽底面414a相连,且形成为沿Y方向观察时随着朝向上方而彼此远离。由此,即便流向第二导水槽414的冷凝水量较少,也能促进冷凝水向蓄水区R流动。
此外,在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和X2方向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台S1。第一卡台S1可以与排水盘4一体地形成。也可以是,第一卡台S1与排水盘4分体地形成并与排水盘4连接固定。第一卡台S1可以由与排水盘4相同的材料制成,也可以由与排水盘4的材料不同的弹性体或树脂等制成。
本实施方式中,在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设置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三个)第一卡台S1。多个第一卡台S1沿Y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第一卡台S1具有高于承载面413a的突出部S10。即,第一卡台S1具有相对于承载面413a凸起的突出部S10。由此,第一卡台S1能够可靠地卡住热交换器30,从另一侧(X1方向侧、后方侧)抑制热交换器3的移位。突出部S10的凸起程度没有特别限定,可以根据热交换器的类型等适当设置。例如,突出部S10可以相对于热交承载面凸起2mm以上(突起部高出热交承载面高度2mm以上)。在突出部S10处,第一卡台S1在排水盘4的厚度方向(Z方向)上相对于承载面413a凸出。
此外,在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有多个(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第二卡台S2。多个第二卡台S2沿Y方向隔开间隔地设置。第二卡台S2在排水盘4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承载面413a齐平(也参照图8B)或低于承载面413a(参照图8A)。“卡台在排水盘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承载面齐平或低于承载面”包括卡台平坦地扩展的情况、卡台在排水盘的厚度方向上低于承载面或与承载面高度相同的情况。上述“高度”是指排水盘的厚度方向即Z方向上的高度。如图3所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台S2从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的边沿X方向扩展。第二卡台S2与第二卡台S2和承载面413a的边界部位于相同高度,即与承载面齐平。由此,第二卡台S2可以卡住热交换器30,从一侧(X2方向侧、前方侧)抑制热交换器3的移位。此外,在第二卡台S2的高度低于承载面413a的情况下,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发挥卡住热交换器30的作用。
一般,在热交换器3的至少下部随着朝向前侧而位于上方地倾斜的情况下,在搬运空调机室内机100等时,相比于热交换器3的底部因被施加作用力而相对于承载面413a朝前方移位的情况,更容易产生热交换器3的底部因被施加作用力而相对于承载面413a朝后方移位的情况。本实施方式中,在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热交换器3更容易因受力而移位的一侧)隔开间隔地设置有三个第一卡台S1。三个第一卡台S1分别设置于在Y方向(翅片31排列方向)上与第二卡台S2对应的位置以及两个第二卡台S2之间的位置。但不限于此,第二卡台S2和第一卡台S1也可以相互在Y方向上设置在错开的位置。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卡台S1在Y方向上分别与第二卡台S2错开地配置于承载面413a的Y方向范围内的任意位置。第一卡台S1具有高于承载面413a的突出部S10。此外,突出部S10沿着承载面413a延伸的方向(Y方向)延伸地设置。
本实施方式中,在沿Z方向观察时,第二卡台S2构成为从第一导水槽412的后侧壁412c向前方(前侧壁412b侧)凸出。在第一导水槽412中的与第二卡台S2对应的部位处,分别设置有向前方侧(X2方向侧)避让第二卡台S2的避让部4121。冷凝水经由避让部4121在第二卡台S2周围的第一导水槽412中通过。由此,即便在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设置有第二卡台S2,也能够将冷凝水顺畅地引导至蓄水区R。此外,也可以遍及承载面413a的Y方向范围地设置第二卡台S2。在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第二卡台S2,并在第一导水槽412设置有与第二卡台S2对应的避让部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室内机在前后方向上的大型化。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台S1构成为从第二导水槽414的前侧壁414b向后方(后侧壁412c侧)凸出。由于第二导水槽414具有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靠近承载面413a的斜面形状的前侧壁414b。因此,即便设置第一卡台S1,也能够将冷凝水顺畅地引导至蓄水区R。第一卡台S1构成为不堵塞第二导水槽414的水路的结构。此外,通过第二导水槽414的前侧壁414b和后侧壁414c形成为随着朝向上方而彼此远离,能够进一步容易地将冷凝水引导至蓄水区R。
此外,如上所述,热交换器3具有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翅片31。承载面413a沿多个翅片31的排列方向即Y方向延伸。第一卡台S1、第二卡台S2在多个翅片31的排列方向上的宽度例如为30mm以上。此外,也可以是,第一卡台S1、第二卡台S2在多个翅片31的排列方向上的宽度和20列热交翅片排列宽度相等或超过。每一翅片的厚度及两相邻的翅片之间的间距没有特别限定,可适用于不同翅片的厚度及翅片间距。作为一个示例,每一翅片的厚度(Y方向上的尺寸)为0.095毫米左右,两相邻的翅片之间的间距为1~2毫米。由此,能够适当地抑制因翅片接触承托力不足而造成翅片变形等情况。此外,也可以是,突出部S10在多个翅片31的排列方向上的宽度为30mm以上、或和20列热交翅片排列宽度相等或超过。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台S2在排水盘4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承载面413a齐平或低于承载面413a,第一卡台412a相对于承载面413a凸起。由此,在热交换器3更容易因受力而移位的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热交换器3的移位,在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能够抑制因第一卡台S1而影响冷凝水的流动。
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卡台S2的数量少于第一卡台S1的数量。由此,在热交换器3更容易因受力而移位的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热交换器3的移位,在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能够抑制因第一卡台S1而影响冷凝水的流动。但不限于此,第二卡台S2的数量可以与第一卡台S1的数量不同,也可以相同。
此外,可以在排水盘4的底板41的下表面(外表面)以不影响排水盘4强度的程度适当地形成向上方凹陷的凹陷部,以减少制造排水盘4所需的材料。
<变形例1>
图6是示出变形例1的空调机室内机100A的立体示意图。其中,为了简便起见,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不再重复说明。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与实施方式1同样地,本变形例1的室内机100A的外壳1包括天板(未图示)。在本变形例1中,天板设置有天板卡台S3。天板卡台S3例如粘接固定于天板的内表面,或利用连接件与天板固定。天板卡台S3朝向下方且后方与热交换器3抵接。天板卡台S3沿热交换器3倾斜的方向与热交换器3的顶面抵接。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热交换器因搬运等时的外力而发生移位。
<变形例2>
图7是示出变形例2的空调机室内机100B所包括的排水盘的放大纵剖图。
其中,为了简便起见,与实施方式1重复的部分不再重复说明。此外,对与上述实施方式1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变形例2中,在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和X2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台S1。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的第一卡台S1和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的第一卡台S1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的第一卡台S1和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的第一卡台S1的凸出程度(高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存在高度差)。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的第一卡台S1和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的第一卡台S1的在Y方向上的位置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本变形例中,承载面413a以随着朝向X1方向而位于上方的方式倾斜(也参照图8C)。但不限于此,根据热交换器的底面朝向的方向,承载面413a也可以向与本变形例不同的方向倾斜或沿着X方向(参照图8D)。
另外,也可以是,在承载面413a的X2方向侧未设置第一卡台S1或第二卡台,仅在在承载面413a的X1方向侧设置有第一卡台S1。
另外,在设置有多个第一卡台的情况下,各第一卡台的凸出程度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各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及其组合等为一例,能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替换及其他变更。而且,本实用新型并不受实施方式限定。

Claims (13)

1.一种空调机室内机,包括外壳和设置于所述外壳内的风机单元、热交换器及排水盘,所述风机单元和所述热交换器沿着由所述风机单元形成的气流的流动方向排列,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盘具有热交换器设置部,
所述热交换器设置部具有供所述热交换器的底面抵接的承载面,
在所述承载面的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两侧中的至少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台,所述第一卡台具有相对于所述承载面凸起的突出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承载面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第二卡台,所述第二卡台在所述排水盘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承载面齐平或低于所述承载面,
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部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侧有第一导水槽,
所述第一导水槽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卡台对应的避让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盘具有第一导水面,所述第一导水面和所述第一导水槽的远离所述承载面的侧壁连接,
在将沿所述第一导水槽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导水槽的槽底面和第一导水面所成的角度设为α时,5°≤α≤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排水盘具有第二导水面,所述第二导水面和所述第一导水面的远离所述第一导水槽的侧边连接,
在将沿所述第一导水槽延伸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导水面和所述第一导水槽的槽底面所成的角度设为β时,0°<β<α。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热交换器设置部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第二导水槽,
所述第一导水槽和所述第二导水槽将冷凝水导向蓄水区,所述蓄水区设置有将冷凝水向所述空调机室内机的外部排出的排水口或排水装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具有等间隔地排列的多个翅片,
所述承载面沿多个所述翅片的排列方向延伸,
所述第一卡台或所述第二卡台在多个所述翅片的排列方向上的宽度为30mm以上或和20列热交翅片排列宽度相等或超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包括天板,所述天板设置有天板卡台,所述天板卡台沿倾斜配置的所述热交换器倾斜的方向与所述热交换器的顶面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突出部沿着所述承载面延伸的方向延伸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承载面的所述气流的流动方向上的两侧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台。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承载面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卡台,
在所述承载面的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下游侧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卡台,所述第二卡台在所述排水盘的厚度方向上相对于所述承载面齐平或低于所述承载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卡台在所述承载面延伸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卡台在所述承载面延伸的方向上隔开间隔地设置有多个。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机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热交换器的至少靠近所述排水盘的部分以随着朝向沿着气流流动方向的上游侧而靠近所述排水盘的方式倾斜。
CN202321392546.7U 2023-06-02 2023-06-02 空调机室内机 Active CN2204174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2546.7U CN220417474U (zh) 2023-06-02 2023-06-02 空调机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2546.7U CN220417474U (zh) 2023-06-02 2023-06-02 空调机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17474U true CN220417474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6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92546.7U Active CN220417474U (zh) 2023-06-02 2023-06-02 空调机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174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20140116432A (ko) 냉동 장치의 실외 유닛
US8199500B2 (en) Heat radiation mechanism of electronic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EP2056029A2 (en) Air conditioner
US10302314B2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EP2910863B1 (en) Out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KR20060125577A (ko) 공기 조화장치
CN220417474U (zh) 空调机室内机
US10605467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producing outdoor unit for air-conditioning apparatus
US20090141441A1 (en) Air baffle with integrated tool-less expansion card attachment
JP2014139493A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熱交換器
CN210570188U (zh) 一种散热片总成及散热器
CN112361867B (zh) 蒸发器端板结构、蒸发器组件、空调室内机以及空调器
CN21157525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US11118796B2 (en) Outdoor unit for air conditioner
JP4612067B2 (ja) 空調吹出装置
JP2002081679A (ja) 空気調和機
JP4858387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機
EP1703216A2 (en) Air conditioner
CN114008390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CN216159169U (zh) 空调室内机
CN215337011U (zh) 一种蒸发器导水结构、风管机及空调器
CN215295167U (zh) 室外机
CN218672364U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
CN216281693U (zh) 空调室内机
JP7482439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