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03808U -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 Google Patents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03808U
CN220403808U CN202321938276.5U CN202321938276U CN220403808U CN 220403808 U CN220403808 U CN 220403808U CN 202321938276 U CN202321938276 U CN 202321938276U CN 220403808 U CN220403808 U CN 2204038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element
heating
side heating
drainage
pot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38276.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航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Supor Electrical Appliances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38276.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038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038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038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加热底座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外壳内且分体设置的底部发热件和侧部发热件,底部发热件固定地或可浮动地设于外壳内,侧部发热件可活动地设于底部发热件的周侧上方,当锅体置于加热底座时,底部发热件接触锅体底部,侧部发热件抵接锅体侧部。本申请提供的加热底座,由于当锅体置于加热底座时,侧部发热件抵接锅体侧部,因此,侧部发热件能够很好地贴合锅体侧部,从而使得锅体侧部均匀受热,从而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烹饪效果。

Description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小型家用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背景技术
分体式的电炒锅是指加热底座和锅体分开设置的电炒锅,该类型的电炒锅通常在加热底座设置一个圆形发热盘,且发热盘的传热面为平面,使用时仅锅体底面与发热盘接触,锅体底部可实现均匀受热,但锅体的侧部温度不均匀,从而影响烹饪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使锅体侧部均匀受热的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一种加热底座,用于加热锅体,包括:外壳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内且分体设置的底部发热件和侧部发热件,所述底部发热件固定地或可浮动地设于所述外壳内,所述侧部发热件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底部发热件的周侧上方,当所述锅体置于所述加热底座时,所述底部发热件接触所述锅体底部,所述侧部发热件抵接所述锅体侧部。
本申请提供的加热底座,由于当锅体置于加热底座时,侧部发热件抵接锅体侧部,因此,侧部发热件能够很好地贴合锅体侧部,从而使得锅体侧部均匀受热,从而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烹饪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部发热件和所述外壳之间设置有弹性件,所述弹性件作用于所述侧部发热件,以使所述侧部发热件抵接所述锅体侧部。
如此,设置弹性件给侧部发热件提供了弹性力,使得侧部发热件保持抵接锅体的状态,从而侧部发热件能够很好地贴合锅体侧部,从而给锅体直接传热,保证了传热效果。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部发热件可上下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外壳。
如此,弹性件可设置于侧部发热件下方,通过弹性件从侧部发热件下方对侧部发热件施加向上活动的弹性力,使得侧部发热件从锅体下方向上抵推锅体侧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部发热件设有第二连接柱,所述外壳对应所述第二连接柱设有第四连接柱,紧固件穿设于所述第四连接柱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柱固定连接,所述紧固件与所述第四连接柱之间活动连接。
如此,既保证了侧部发热件和外壳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又给侧部发热件提供了一定的活动余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柱,且所述弹性件两端抵持于所述侧部发热件和所述第四连接柱。
如此,第二连接柱对弹性件起到限位作用,可防止弹性件脱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部发热件可沿水平方向内外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外壳。
如此,弹性件可设置于侧部发热件外侧,通过弹性件从侧部发热件外侧对侧部发热件施加向内活动的弹性力,使得侧部发热件从锅体外侧向内抵推锅体侧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侧部发热件为环状结构,所述侧部发热件远离所述底部发热件的一端与所述外壳相邻,且相邻处设有第二排水结构。
如此,在锅体外壁带水,或者使用过程中锅体有水溢出时,可通过第二排水结构将水及时排走,减少水流到侧部发热件上的情况。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排水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侧部发热件的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二排水槽的槽口朝上设置,所述第二排水槽槽底设有第二排水孔,所述外壳上端设有朝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卡筋,所述第二卡筋置于所述第二排水槽内。
如此,第二排水槽不仅起到排水的作用,还和第二卡筋配合作为侧部发热件和外壳的连接结构,起到连接作用,限制侧部发热件向上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发热件具有朝向锅体设置的第一传热面,所述第一传热面包括平面以及设于所述平面外侧的第一弧形面;和/或,所述侧部发热件具有朝向锅体设置的第二传热面,所述第二传热面包括第二弧形面。
如此,第一传热面与锅体底部相适配,使得第一传热面能够贴合锅体底部,从而有利于提高加热效率。第二传热面与锅体侧部相适配,使得第二传热面能够贴合锅体侧部,从而有利于提高加热效率,并且,当第二传热面有水时,水更容易沿着第二传热面往下流。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发热件为盘状结构,所述侧部发热件为环状结构,所述底部发热件和所述侧部发热件相邻处设有第一排水结构,所述第一排水结构包括第一排水槽,所述第一排水槽的槽口朝上设置,所述第一排水槽的槽底设有第一排水孔。
如此,当侧部发热件上有水时,可通过第一排水结构排出,从而在锅体外壁带水,或者使用过程中锅体有水溢出时,可通过第一排水结构将滴落到侧部发热件上的水及时排走,避免底部发热件和侧部发热件出现积水的情况,减少对底部发热件和侧部发热件的损坏,提高了使用安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槽设于所述侧部发热件下端,所述底部发热件边缘设有第一卡筋,所述第一卡筋朝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卡筋置于所述第一排水槽内。
如此,第一排水槽不仅起到排水的作用,还和第一卡筋配合作为底部发热件和侧部发热件的连接结构,起到连接作用。第一排水槽结构非常简单,使得底部发热件和侧部发热件之间连接非常方便;并且,当侧部发热件上有水时,水很容易流入第一排水槽内,并通过第一排水孔排出。
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底座以及锅体,所述锅体置于所述加热底座上。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传统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的分解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锅体从底部发热件组件上取下时的剖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烹饪器具锅体置于底部发热件组件时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侧部发热件的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侧部发热件的俯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底部发热件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11、底部发热件;111、第一卡筋;112、第一连接柱;113、第一传热面;115、第一发热件;12、侧部发热件;121、第一排水槽;1211、第一排水孔;122、第二排水槽;1221、第二排水孔;123、第二传热面;124、第二连接柱;125、第二发热件;126、台阶;13、弹性件;14、紧固件;20、外壳;22、第二卡筋;23、第三连接柱;24、第四连接柱;241、连接孔;300、锅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下”可以是第一特征直接和第二特征接触,或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间接地通过中间媒介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见图1至图3,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底座,用于加热锅体300,加热底座包括:外壳20以及设置于外壳20内且分体设置的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设置外壳20可以起到保护作用,避免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触碰高温的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并且,外壳20还起到装饰作用,使得加热底座外形美观。可以理解的是,“分体设置的底部发热件11与侧部发热件12”指的是,底部发热件11与侧部发热件12为两个分开设置的独立的个体。
底部发热件11固定地或可浮动地设于外壳20内,侧部发热件12可活动地设于底部发热件11的周侧上方。当锅体300置于加热底座时,底部发热件11接触锅体300底部,侧部发热件12抵接锅体300侧部。可以理解的是,“侧部发热件12抵接锅体300侧部”指的是,侧部发热件12与锅体300侧部接触,且侧部发热件12具有作用于锅体300侧部的力,如此,侧部发热件12能够很好地贴合锅体300侧部,从而使得锅体300侧部均匀受热。此外,由于底部发热件11接触锅体300底部,因此,底部发热件11使得锅体300底部均匀受热,由此可见,本申请提供的加热底座,不仅能够使锅体300底部均匀受热,还能够使锅体300侧部均匀受热,增加了锅体300的受热面积,有利于获得更好的烹饪效果。
如图2所示,底部发热件11为盘状结构,结构非常简单,可使锅体300底部均匀受热。本实施例中,底部发热件11与外壳20固定连接,具体地,底部发热件11底部设有第一连接柱112,外壳20对应第一连接柱112设有第三连接柱23,紧固螺钉连接第一连接柱112和第三连接柱23即可将底部发热件11固定连接于外壳20。但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底部发热件11也可以设置为可浮动地设于外壳20。进一步地,底部发热件11和外壳20之间还可以设置有弹性元件(例如弹簧),该弹性元件能够对底部发热件11施加朝锅体300移动的力,使得锅体300置于加热底座时,底部发热件11能够更好地贴合锅体300外壁,从而有利于锅体300底部均匀受热。
进一步地,侧部发热件12和外壳20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3,弹性件13作用于侧部发热件12,以使侧部发热件12抵接锅体300侧部。可见,设置弹性件13给侧部发热件12提供了弹性力,使得侧部发热件12保持抵接锅体300的状态,从而侧部发热件12能够很好地贴合锅体300侧部,从而给锅体300直接传热,保证了传热效果。
本实施例中,侧部发热件12可上下活动地安装于外壳20,如此,弹性件13可设置于侧部发热件12下方,且弹性件13对侧部发热件12施加向上活动的弹性力,从而使得侧部发热件12从锅体300下方向上抵接锅体300侧部。该实施例中,侧部发热件12为环状结构,结构非常简单,容易安装。如图2所示,将锅体300从加热底座上取下时,弹性件13推动侧部发热件12向上移动;将锅体300置于加热底座上时,锅体300将侧部发热件12往下压,在弹性件13的弹力作用下,侧部发热件12能够紧紧地贴合于锅体300外壁,从而保证了侧部发热件12和锅体300直接传热。
请参见图2至图4,进一步地,侧部发热件12设有第二连接柱124,外壳20对应第二连接柱124设有第四连接柱24,紧固件14穿设于第四连接柱24并与第二连接柱124固定连接,紧固件14与第四连接柱24之间活动连接。如此,既保证了侧部发热件12和外壳20之间连接的可靠性,又给侧部发热件12提供了一定的活动余量。本实施例中,第四连接柱24设有连接孔241,紧固件14为紧固螺钉,且紧固螺钉靠近头端的杆部为光杆,而远离头端的杆部为螺纹杆,紧固件14穿设于连接孔241,光杆部分与连接孔241滑动配合,螺纹杆部分与第二连接柱124螺纹连接,紧固件14的头端止挡于连接孔241远离第二连接柱124的一侧。
弹性件13套设于第二连接柱124,且弹性件13两端抵持于侧部发热件12和第四连接柱24。如此,第二连接柱124对弹性件13起到限位作用,可防止弹性件13脱落。本实施例中,弹性件13为弹簧,结构简单,安装方便。
在其他实施例中,侧部发热件12可沿水平方向内外活动地安装于外壳20。值得一提的是,“内外活动”指的是朝锅体300内侧或外侧活动,也就是说,侧部发热件12可在水平方向活动,且活动时侧部发热件12朝外壳20内侧活动或朝锅体300外侧活动,从而,弹性件13可设置在侧部发热件12外侧,且弹性件13对侧部发热件12施加向内活动的弹性力,从而使得侧部发热件12从锅体300外侧向内抵接锅体300侧部。具体地,侧部发热件12可以设置为多个块体,多个块体间隔设置,多个块体可沿锅体300的径向活动,也就是沿水平方向内外活动。该实施例同样可使侧部发热件12紧紧地贴合于锅体300外壁,从而保证侧部发热件12和锅体300直接传热。
请参见图3及图4,侧部发热件12远离底部发热件11的一端与外壳20相邻,且相邻处设有第二排水结构。如此,在锅体300外壁带水,或者使用过程中锅体300有水溢出时,可通过第二排水结构将水及时排走,减少水流到侧部发热件12上的情况。值得一提的是,侧部发热件12和外壳20之间可以是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也可以是靠在一起,即二者相接触但不具有连接结构;还可以是相互靠近但不接触,即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本文中的“侧部发热件12和外壳20相邻处”包含以上三种情况,即“相邻处”可以连接,也可以接触,还可以具有间隙。
请参见图4至图6,第二排水结构包括设于侧部发热件12的第二排水槽122,第二排水槽122的槽口朝上设置,第二排水槽122槽底设有第二排水孔1221,如此,锅体300外壁的水可通过槽口流入第二排水槽122,并通过槽底的第二排水孔1221排出,具有较好的排水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二排水槽122呈环形设置,能够承接锅体300外壁任意位置流下的水,并通过第二排水孔1221排出,保证了排水效果。第二排水孔122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二排水孔1221更有利于第二排水槽122内的水及时排出。
进一步地,外壳20上端设有朝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卡筋22,第二卡筋22置于第二排水槽122内。如此,第二排水槽122不仅起到排水的作用,还和第二卡筋22配合作为侧部发热件12和外壳20的连接结构,起到连接作用,限制侧部发热件12向上移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柱124邻近第二排水槽122设置,且第二连接柱124与第二排水槽122底壁形成台阶126,弹性件13一端抵持于台阶126处。如此,结构非常紧凑,有利于加热底座的小型化设计。
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相邻处设有第一排水结构,如此,当侧部发热件12上有水时,可通过第一排水结构排出,从而在锅体300外壁带水,或者使用过程中锅体300有水溢出时,可通过第一排水结构将滴落到侧部发热件12上的水及时排走,避免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出现积水的情况,减少对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的损坏,提高了使用安全性。值得一提的是,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之间可以是通过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也可以是靠在一起,即二者相接触但不具有连接结构;还可以是相互靠近但不接触,即二者之间具有间隙。本文中的“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相邻处”包含以上三种情况,即“相邻处”可以连接,也可以接触,还可以具有间隙。
请参见图5及图6,第一排水结构包括第一排水槽121,第一排水槽121的槽口朝上设置,第一排水槽121的槽底设有第一排水孔1211。如此,锅体300侧部外表面的水或侧部发热件12上的水可通过槽口流入第一排水槽121,并通过槽底的第一排水孔1211排出,具有较好的排水效果。本实施例中,第一排水槽121呈环形设置,能够承接侧部发热件12任意位置流下的水,并通过第一排水孔1211排出,保证了排水效果,该第一排水结构的结构非常简单,容易加工。第一排水孔1211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多个第一排水孔1211更有利于第一排水槽121内的水及时排出。
请参见图4,第一排水槽121设于侧部发热件12下端,底部发热件11边缘设有第一卡筋111,第一卡筋111朝下延伸设置,第一卡筋111置于第一排水槽121内。如此,第一排水槽121不仅起到排水的作用,还和第一卡筋111配合作为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的连接结构,起到连接作用。该第一排水槽121结构非常简单,使得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之间连接非常方便;并且,当侧部发热件12上有水时,水很容易流入第一排水槽121内,并通过第一排水孔1211排出。本实施例中,第一卡筋111呈环形,第一卡筋111与第一排水槽121之间连接牢固。第一排水槽121的横截面呈U形,且第一排水槽121连接侧部发热件12的一端高于第一排水槽121远离侧部发热件12的一端。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排水槽121也可以设于底部发热件11边缘,第一卡筋111设于侧部发热件12下端。
可以理解的是,外壳20内还设置有电子元器件,第一排水孔1211和第二排水孔1221均避开电子元器件设置,也就是说,第一排水孔1211和第二排水孔1221不会设置在电子元器件正上方或者邻近电子元器件,避免从第一排水孔1211、第二排水孔1221排出的水滴落到电子元器件上。外壳20底部最低处设有底壳排水孔(图未示),从而进入外壳20内的水能够通过底壳排水孔排出。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在外壳20内设置导水柱,导水柱设有贯通外壳20底壁的第三排水孔,第三排水孔与第一排水孔1211、第二排水孔1221一一对应设置,如此,从第一排水孔1211、第二排水孔1221排出的水可通过第三排水孔直接排出外壳20。
请参见图2及图3,底部发热件11具有朝向锅体300设置的第一传热面113,第一传热面113包括平面以及设于平面外侧的第一弧形面。由于锅体300的底壁通常为平面,锅体300的底壁和侧壁之间通常为圆弧面过渡连接,因此,第一传热面113包括平面以及第一弧形面,使得第一传热面113能够与锅体300外表面相适配,使得底部发热件11能够贴合锅体300外表面,从而有利于锅体300底部均匀受热。
侧部发热件12具有朝向锅体300设置的第二传热面123,第二传热面123包括第二弧形面。对于电炒锅而言,其侧壁通常为弧形面,第二传热面123包括第二弧形面,使得第二传热面123能够与锅体300外表面相适配,使得侧部发热件12能够贴合锅体300外表面,从而有利于锅体300侧部均匀受热,并且,当第二传热面123有水时,水更容易沿着第二传热面123往下流入第一排水槽121内。本实施例中,当锅体300置于加热底座时,第二弧形面与第一弧形面基本连续,第二弧形面和第一弧形面均能够很好地贴合锅体300,从而有利于提高传热效率。进一步地,第二传热面123为弧度较为平缓的弧形面,但不限于此,第二传热面123只要与锅体300侧部外表面相适配即可。
请参见图1-3及图7,底部发热件11为盘状传热结构,底部发热件11底部设有用于加热底部发热件11的第一发热件115,如此,通过第一发热件115加热底部发热件11,而底部发热件11为盘状传热结构,使得热量分布均匀后再传递给锅体300底部,有利于锅体300底部均匀受热。本实施例中,第一发热件115为发热管,但不限于此,第一发热件115也可以为发热膜或其他发热结构。侧部发热件12为环状传热结构,侧部发热件12底部设有第二发热件125,通过第二发热件125加热侧部发热件12,而侧部发热件12为环状传热结构,使得热量分布均匀后再传递给锅体300侧部,有利于锅体300侧部均匀受热。本实施例中,第二发热件125为发热管,但不限于此,第二发热件125也可以为发热膜或其他发热结构。本实施例中,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分别设有第一发热件115和第二发热件125,第一发热件115和第二发热件125可以分别对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加热,可以根据需要分别控制加热时间和加热功率,更有利于锅体300均匀受热,使用更加方便。
请参见图1至图3,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烹饪器具,包括如上所述的加热底座以及锅体300,锅体300置于加热底座上。该烹饪器具可以为电炒锅、电饭锅、电炖锅,或电蒸锅,等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加热底座,用于加热锅体(300),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壳(20)以及设置于所述外壳(20)内且分体设置的底部发热件(11)和侧部发热件(12),所述底部发热件(11)固定地或可浮动地设于所述外壳(20)内,所述侧部发热件(12)可活动地设于所述底部发热件(11)的周侧上方,
当所述锅体(300)置于所述加热底座时,所述底部发热件(11)接触所述锅体(300)底部,所述侧部发热件(12)抵接所述锅体(300)侧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发热件(12)和所述外壳(20)之间设置有弹性件(13),所述弹性件(13)作用于所述侧部发热件(12),以使所述侧部发热件(12)抵接所述锅体(300)侧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发热件(12)可上下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外壳(2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发热件(12)设有第二连接柱(124),所述外壳(20)对应所述第二连接柱(124)设有第四连接柱(24),紧固件(14)穿设于所述第四连接柱(24)并与所述第二连接柱(124)固定连接,所述紧固件(14)与所述第四连接柱(24)之间活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13)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柱(124),且所述弹性件(13)两端抵持于所述侧部发热件(12)和所述第四连接柱(24)。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发热件(12)可沿水平方向内外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外壳(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部发热件(12)为环状结构,所述侧部发热件(12)远离所述底部发热件(11)的一端与所述外壳(20)相邻,且相邻处设有第二排水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结构包括设于所述侧部发热件(12)的第二排水槽(122),所述第二排水槽(122)的槽口朝上设置,所述第二排水槽(122)槽底设有第二排水孔(1221),所述外壳(20)上端设有朝下延伸设置的第二卡筋(22),所述第二卡筋(22)置于所述第二排水槽(122)内。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发热件(11)具有朝向锅体(300)设置的第一传热面(113),所述第一传热面(113)包括平面以及设于所述平面外侧的第一弧形面;
和/或,所述侧部发热件(12)具有朝向锅体(300)设置的第二传热面(123),所述第二传热面(123)包括第二弧形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发热件(11)为盘状结构,所述侧部发热件(12)为环状结构,所述底部发热件(11)和所述侧部发热件(12)相邻处设有第一排水结构,所述第一排水结构包括第一排水槽(121),所述第一排水槽(121)的槽口朝上设置,所述第一排水槽(121)的槽底设有第一排水孔(1211)。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槽(121)设于所述侧部发热件(12)下端,所述底部发热件(11)边缘设有第一卡筋(111),所述第一卡筋(111)朝下延伸设置,所述第一卡筋(111)置于所述第一排水槽(121)内。
12.一种烹饪器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底座以及锅体(300),所述锅体(300)置于所述加热底座上。
CN202321938276.5U 2023-07-21 2023-07-21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Active CN2204038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8276.5U CN220403808U (zh) 2023-07-21 2023-07-21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38276.5U CN220403808U (zh) 2023-07-21 2023-07-21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03808U true CN220403808U (zh) 2024-01-30

Family

ID=89645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38276.5U Active CN220403808U (zh) 2023-07-21 2023-07-21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0380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30127447A1 (en) Multifunctional cooking apparatus
CN220403808U (zh)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CN213129090U (zh) 一种多功能电热锅
US4996410A (en) Dual purpose chafing pot
CN220236665U (zh) 加热底座及烹饪器具
CN201167843Y (zh) 具有蒸格、蒸笼结构的电炖锅
CN214631738U (zh) 一种具有煎烤功能的翻盖式空气炸锅
CN211022273U (zh) 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1748956U (zh) 一种降糖装置及安装有该降糖装置的电饭煲
CN110353485B (zh) 烹饪器具
CN216147788U (zh) 一种隔热效果好的烹饪器具
CN208640369U (zh) 电热流线形平底锅
CN112515497A (zh) 厨房锅具用沥油板及锅具
CN218457893U (zh) 一种锅体与锅底座快速配合式炒菜机
CN217885697U (zh) 一种电饭锅
CN105326331B (zh) 一种多功能电火锅
CN215190936U (zh) 具有防溢功能锅盖组件及烹饪器具
CN217161738U (zh) 一种依靠蒸汽把食物蒸熟并收集蒸馏水的烹饪装置
CN210345545U (zh) 烹饪设备
CN212489530U (zh) 一种可拆式电煮锅
CN214072898U (zh) 一种烹饪器皿及其烹饪机
CN219594306U (zh) 一种两用锅及烹饪设备
CN204862582U (zh) 一种集成式多功能电煮炉
CN219166211U (zh) 一种正反两用的多功能锅
CN221750205U (zh) 一种用于空气炸锅的底座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