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402272U -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402272U
CN220402272U CN202320768625.7U CN202320768625U CN220402272U CN 220402272 U CN220402272 U CN 220402272U CN 202320768625 U CN202320768625 U CN 202320768625U CN 220402272 U CN220402272 U CN 2204022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lay panel
section
display
fa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076862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建秋
张立
佘勇
龙浩晖
游玉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076862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4022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4022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4022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显示面板包括非显示区、柔性电路板、触控驱动电路和多个触控走线。非显示区包括扇出区,柔性电路板与非显示区电连接,触控驱动电路设于柔性电路板。每个触控走线包括第一段,第一段形成于扇出区、柔性电路板与非显示区的绑定区,以及柔性电路板内,多个触控走线的第一段位于扇出区的部分汇合,并与触控驱动电路电连接。本申请可以解决触控走线大量占用柔性电路板内部空间以及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复杂、尺寸增大和成本增加的问题。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集成触控显示一体的有源矩阵有机发光二极管(Active-matrix organiclight-emitting diode,AMOLED)在显示屏上的应用,显示屏逐渐朝着轻薄化、窄边化的方向发展。常规的显示屏的触控走线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走线汇合,触控走线大量分布在柔性电路板中,触控走线占用柔性电路板的内部空间,还导致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变复杂。另外,为了避免柔性电路板中的其他信号对触控信号的干扰,需要在柔性电路板中增加隔离层,导致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增大以及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能够避免触控走线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从而可以解决触控走线大量占用柔性电路板内部空间以及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复杂、尺寸增大和成本增加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显示面板包括非显示区、柔性电路板、触控驱动电路和多个触控走线。非显示区包括扇出区,柔性电路板与非显示区电连接,触控驱动电路设于柔性电路板。每个触控走线包括第一段,第一段形成于扇出区、柔性电路板与非显示区的绑定区,以及柔性电路板内,多个触控走线的第一段位于扇出区的部分汇合,并与触控驱动电路电连接。
本方案中,触控走线的第一段可以在扇出区汇合,能够避免触控走线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从而可以避免触控走线大量布置于柔性电路板内,减少触控走线对柔性电路板的内部空间的占用,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还可以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多个第一触控走线的第一段分别从扇出区的相对两侧汇合。本方案中,将位于相对两侧的第一触控走线汇合在扇出区内,能够避免位于相对两侧的第一触控走线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从而可以避免触控走线大量布置于柔性电路板内,减少触控走线对柔性电路板的内部空间的占用,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还可以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扇出区具有第一侧与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多个第一触控走线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段位于第一侧。第二部分的第一段从第二侧延伸至第一侧,并与第一部分的第一段汇合。本方案通过第二部分的第一段从扇出区的第二侧延伸至扇出区第一侧的设计,能够使得位于相对两侧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在扇出区汇合,从而可以避免第一触控走线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进行走线汇合。从而可以使得第一触控走线不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进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触控走线包括第二触控走线,多个第二触控走线的第一段位于第一侧。本方案通过第二触控走线布置于扇出区第一侧的设计,使得第一触控走线的一端与第二触控走线的第一段可以在扇出区的第一侧汇合。从而可以使得触控走线不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进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触控走线包括第二触控走线,多个第二触控走线的第一段从第二侧延伸至第一侧,并与第一部分的第一段汇合。本方案通过位于第二侧的第二触控走线的第一段可以从扇出区的第二侧延伸至扇出区的第一侧的设计,使得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可以在扇出区的第一处汇合,从而可以使得触控走线不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进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扇出区具有第一侧与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多个第一触控走线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段从第一侧向第二侧延伸,第二部分的第一段从第二侧向第一侧延伸,第一部分的第一段与第二部分的第一段在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位置汇合。本方案通过第一部分的第一段以及第二部分的第一段可以在扇出区内相对延伸的设计,能够使得第一触控走线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可以在扇出区的第一侧与第二之间的区域汇合,从而可以使得第一触控走线不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进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触控走线包括第二触控走线,多个第二触控走线的第一段从第一侧向第二侧延伸,并与第一部分的第一段汇合。本方案通过第二触控走线的第一段可以从扇出区的第一侧向第二侧延伸的设计,能够使得第二触控走线可以与第一触控走线在扇出区的第一侧与第二侧之间的区域汇合,从而可以使得触控走线不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进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扇出区具有第一侧与第二侧,第一侧与第二侧相对。多个第一触控走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第一部分的第一段与第二部分的第一段均位于第一侧,第一部分的第一段与第二部分的第一段汇合并连接。第三部分的第一段位于第二侧,第三部分的第一段与第四部分的第一段汇合并连接,第四部分的第一段从第二侧延伸至第一侧,并与第二部分的第一段汇合。本方案通过第二部分的第一段可以在扇出区的第一侧与第一部分的第一段汇合并连接,第四部分的第一段可以在扇出区的第二侧与第三部分的与第一段汇合并连接,以及第四部分的第一段可以在扇出区的第二侧延伸至扇出区的第一侧的设计,使得第四部分的第一段可以在扇出区的第一侧与第二部分的第一段汇合,从而可以使得第一触控走线不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进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触控走线包括第二触控走线,多个第二触控走线包括第五部分与第六部分。第五部分的第一段位于第一侧。第六部分的第一段从第二侧延伸至第一侧,并与第五部分的第一段连接。本方案通过第六部分的第一段可以从扇出区的第二侧延伸至扇出区第一侧的设计,使得第二触控走线的第五部分与第六部分可以在扇出区的第一侧汇合并连接,也可以使得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可以在扇出区的第一侧汇合,从而可以使得触控走线可以不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进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非显示区位于显示区的外周,扇出区位于显示区与绑定区之间。本方案通过显示区、扇出区以及绑定区的位置关系设计,能够明确出扇出区在非显示区的位置,使得触控走线可以不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从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驱动电路,显示驱动电路设于非显示区,每个触控走线从显示区与显示驱动电路之间穿过。本方案通过显示区、触控走线以及显示驱动电路的位置关系,使得触控走线可以不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从而可以简化柔性电路板的走线、减小柔性电路板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的成本。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地线与数据线,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第一触控走线的至少一部分、地线与数据线层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分布。本方案通过对第一触控走线、地线与数据线层的位置关系设计,使得地线可以隔离第一触控走线与数据线,从而可以避免第一触控走线与数据线的信号相互干扰。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负电源电压线、正电源电压线、地线和衬底,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第一触控走线的至少一部分、地线、正电源电压线和衬底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分布,第二触控走线的至少一部分、负电源电压线和衬底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分布。本方案通过第一触控走线、地线、正电源电压线和衬底的位置关系,以及第二触控走线、负电源电压线和衬底的位置关系,能够避免第一触控走线与第二触控走线的触控信号被相邻的其他走线的信号干扰。
在第一方面的一种实现方式中,显示面板包括负电源电压线与衬底,触控走线的至少一部分、负电源电压线与衬底沿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分布。本方案通过触控走线、负电源电压线与衬底的位置关系,能够避免触控走线的触控信号被相邻的其他走线的信号干扰。
第二方面,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显示屏,显示屏包括盖板和上述任一项的显示面板,盖板与显示面板层叠贴合。本方案的显示屏由于包括上述任一项显示面板,所以可以减小显示屏的尺寸以及降低显示并的成本。
第三方面,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结构件和上述的显示屏,显示屏固定于结构件。本方案中的电子设备由于包括上述的显示屏,所以可以减小电子设备产品的整机空间,使得电子设备的外形更轻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在A-A处的局部叠层结构剖视图;
图3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在B-B处的局部叠层结构剖视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二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三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四中的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7是图6所示显示面板在C-C处的局部叠层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以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但不限于手机(例如直板手机、可折叠手机、卷曲屏手机等)、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车载设备(例如车机)、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虚拟现实设备、增强现实设备)、智慧屏等。
该电子设备具有结构件与显示屏。结构件可以包括壳体,壳体例如手机的中框。显示屏可以固定于结构件。显示屏可以包括盖板与显示面板,盖板与显示面板贴合,显示面板可以被盖板与结构件封闭起来。盖板用于对显示面板进行防护。盖板质地较为坚硬,可以在用户触摸时向用户提供触感和力反馈。盖板可以是刚性盖板,其不可弯折,此种盖板可应用于刚性屏。或者盖板可以是柔性盖板,其容易弯折,此种盖板可应用于折叠屏设备或者卷曲屏设备。显示面板具有触控功能,使得显示面板可以根据用户的触摸操作进行显示的内容。
显示面板实现触控功能的关键在于显示面板内部可以设置有触控传感器(或称触控电极)、触控走线和触控驱动电路(Touch Panel Integrated Circuit,TP IC),其中,触控走线连接触控传感器与触控驱动电路。通常显示面板的触控走线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走线汇合,这使得柔性电路板中分布了大量触控走线,导致柔性电路板的内部空间被占用,以及柔性电路板的内部走线变得复杂。另外,为了防止触控走线与柔性电路板内的其他信号相互干扰,还需要在柔性电路板内增加隔离层,这导致柔性电路板的尺寸增大、成本增加。下文将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内部的触控走线的布局。
图1是表示实施例一中的显示面板10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以定义显示面板100的X方向与Y方向,其中,X方向可以是显示面板100的宽度方向。可以定义显示面板100具有第一侧与第二侧,其中,第一侧与第二侧为显示面板100的相对两侧。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与第二侧并非是在限定区域的尺寸,而是表示区域的相对位置关系。第一侧与第二侧的位置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定义,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侧与第二侧的位置也可以调换。
如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相连的显示区1、非显示区2和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3,其中,非显示区2可以环绕于显示区1的外周(图1由于只展示了显示面板100的局部,未能表达该环绕关系)。非显示区2与柔性电路板3电连接。
显示区1内可以设有触控传感器以及与触控传感器相连接的触控走线4,其中,触控传感器可以包括发送传感器(Tx)和接收传感器(Rx)。触控走线4可以连接触控传感器与触控驱动电路31。
如图1所示,非显示区2内可以布置有显示驱动电路(Display Driver IntegratedCircuit,DDIC)21、扇出线22、面板功能测试(Cell Test,CT)电路23。
如图1所示,示意性的,显示驱动电路21可以为两个。其他实施例中,显示驱动电路21的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例如可以仅设置一个显示驱动电路21。
如图1所示,扇出线22可以布置于显示区1与显示驱动电路21之间。扇出线22还可以设于显示驱动电路与绑定区2b之间。扇出线22可以电连接显示驱动电路21与位于显示区1内的像素驱动电路(图未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非显示区中扇出线22所在的区域定义为扇出区,例如图1中显示了位于显示区1与显示驱动电路21之间的扇出区2a。
如图1所示,面板功能测试电路23可以与显示驱动电路21相邻布置,其中,部分面板功能测试电路23可以布置于显示驱动电路21的上侧(图1视角中负Y方向为上),该部分面板功能测试电路可以与扇出线在图1视角中存在重叠。
如图1所示,可以将非显示区2与柔性电路板3相结合的区域称为绑定区(FPC onPanel,FOP)2b。可以通过绑定工艺(bonding)将柔性电路板3绑定至非显示区2。
如图1所示,柔性电路板3内可以设置有触控驱动电路31。示意性的,触控驱动电路31可以位于柔性电路板3的第一侧。
如图1所示,触控走线4可以形成在非显示区2的扇出区2a与绑定区2b,以及柔性电路板3内。可以将触控走线4形成于扇出区2a、绑定区2b以及柔性电路板3内的部分称为第一段,即第一段的一部分可以是扇出区2a内的走线,一部分可以是绑定区2b内的走线,一部分可以是柔性电路板3内的走线。
如图1所示,触控走线4可以包括第一触控走线41和第二触控走线42。示意性的,第一触控走线41可以是发送(Tx)走线,第二触控走线42可以是接收(Rx)走线。或者,第一触控走线41可以是接收(Rx)走线,第二触控走线42是发送(Tx)走线。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均可以包括第一段。可以理解的是,图1仅仅是在示意第一触控走线41和第二触控走线42的大体位置,并非是在限定其数量、形状、尺寸等。
如图1所示,第一触控走线4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411与第二部分412。其中,第一部分411在显示区1内可以大致沿负X方向延伸至显示区1的第一侧,并可以从显示区1的第一侧大致沿Y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第二部分412在显示区1内可以大致沿X方向延伸至显示区1的第二侧,并可以从显示区1的第二侧沿Y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二侧,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可以从扇出区2a的第二侧沿负X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并可以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与第一部分411的第一段汇合,从而可以与第一部分411的第一段并行延伸。其中,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从扇出区2a的第二侧向扇出区2a的第一侧延伸时,第二部分412可以与扇出线22在图1视角中存在重叠。汇合指触控走线靠拢,触控走线的间距较小,但是触控走线之间不连接。
示意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41中的第一部分411与第二部分412,可以分别从显示区1延伸至扇出区2a第一侧与第二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41的分布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例如第一触控走线41均从显示区1的第二侧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二侧,且从扇出区2a的第二侧向扇出区2a的第一侧延伸,并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与第二触控走线42汇合。
如图1所示,第一部分411与第二部分412汇合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后,二者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并依次经过绑定区2b与柔性电路板3,并与触控驱动电路31电连接。如图1所示,第二触控走线42可以位于在显示区1的第一侧,且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第二触控走线42的第一段与第一触控走线41的第一段可以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汇合,二者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并依次经过绑定区2b与柔性电路板3,并与触控驱动电路31电连接。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汇合在扇出区2a,使得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可以并行经过柔性电路板3,并与触控驱动电路31电连接。这可以避免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3走线汇合,从而可以避免触控走线4大量布置于柔性电路板3内,减少触控走线4对柔性电路板3的内部空间的占用,简化柔性电路板3的走线。另外,在柔性电路板3内也无需增加隔离层,从而可以减小柔性电路板3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3的成本。
上文描述了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在显示面板100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下文将以显示面板100在A-A和B-B处的叠层结构为例说明触控走线4在非显示区2内与其他走线之间的关系。
图2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在A-A处的局部叠层结构剖视图,其中,图2未示意出面板功能测试电路23的具体结构,而以虚线表示面板功能测试电路23的大概位置。图3是图1所示显示面板100在B-B处的局部叠层结构剖视图。
如图2和图3所示,可以定义Z方向,其中,Z方向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厚度方向。
如图2所示,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衬底51、第一栅电极52、第一绝缘层53、第二栅电极54、第二绝缘层55、第一源漏电极56、第一平坦化层57、第二源漏电极58、第二平坦化层59、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三平坦化层61、第一触控金属层62、第二触控金属层63、覆盖层64和面板功能测试电路23。其中,触控金属层可以是用于形成触控走线和触控传感器的金属层。
如图2所示,在Z方向上,衬底51、第一栅电极52、第一绝缘层53、第二栅电极54、第二绝缘层55、第一源漏电极56、第一平坦化层57、第二源漏电极58、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第二触控金属层63和覆盖层64可以依次层叠。第二平坦化层59可以形成在第一平坦化层57上,且相邻的第二源漏电极58和第三源漏电极60可以被第二平坦化层59间隔开。在Y方向上,第一源漏电极56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二源漏电极58的尺寸。第三平坦化层61可以形成在第二平坦化层59,且相邻的第一触控金属层62与第二触控金属层63可以被第三平坦化层61间隔开。覆盖层64可以覆盖第三平坦化层61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
如图2所示,示意性的,在Y方向上,面板功能测试电路23可以位于第一栅电极52、第二栅电极54、第一源漏电极56、第二源漏电极58、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的右侧。其他实施例中,面板功能测试电路23也可以位于左侧。第二源漏电极58、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在Y方向上与面板功能测试电路23间隔布置,即第二源漏电极58、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与面板功能测试电路23不连接。
图2仅仅示意了显示面板100在A-A处的一种叠层结构以及该叠层结构内部各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非是在限定叠层结构中各层的数量、形状等。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叠层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例如,该叠层结构还可以包括其他层,例如可以在第一栅电极52和衬底51之间增加缓冲层,以隔绝第一栅电极52与衬底51。
结合图1与图2所示,第一栅电极52与第二栅电极54可以作为数据线,数据线可以为显示面板100的扇出线22。层叠的第二源漏电极58、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中的至少一层可以作为第一触控走线41。为了在Z方向上隔绝第一触控走线41与数据线,可以将位于第一触控走线41与数据线之间的第一源漏电极56作为地线(GND),其中,在Y方向上,第一源漏电极56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一触控走线41的尺寸,使得第一源漏电极56更好的避免第一触控走线41与数据线相互干扰。
另外,为了可以在Y方向上隔绝与第一触控走线41相邻的其他走线,可以将最左侧(图2视角下的左)和最右侧(图2视角下的右)的第二源漏电极58、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也可以作为地线(GND),可以分别称为左侧地线与右侧地线。该左侧地线与该右侧地线用于在Y方向上隔绝位于两者中间的第一触控走线41,避免第一触控走线41与其他走线相互干扰。
可以理解的是,图1与图2仅仅示意了用于隔离第一触控走线41与数据线的地线的一种分布位置,该地线可以将第一触控走线41的一部分与数据线进行隔离。实际上根据产品需要,还可以在显示面板100的其他任意合适的位置设置地线,第一触控走线41、该地线与数据线沿Z方向依次层叠,以对第一触控走线41的更多部分进行隔离。如图3所示,显示面板100可以包括衬底51、第一绝缘层53、第二绝缘层55、第一源漏电极56、第一平坦化层57、第二源漏电极58、第二平坦化层59、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三平坦化层61、第一触控金属层62、第二触控金属层63和覆盖层64。
如图3所示,衬底51、第一绝缘层53、第二绝缘层55和第一源漏电极56依次层叠。第一平坦化层57可以形成于第二绝缘层55上,且相邻的第一源漏电极56可以被第一平坦化层57间隔开。第二源漏电极58可以形成于第一源漏电极56与第一平坦化层57上,其中,形成在第一源漏电极56上的第二源漏电极58的边缘可以与该第一源漏电极56的边缘重合。形成于第一源漏电极56上的第二源漏电极58可以与形成于第一平坦化层57上的第二源漏电极58连接。形成在第一平坦化层57上的第二源漏电极58的边缘,可以位于该部分第一平坦化层57覆盖的第一源漏电极56的边缘外周,或二者的边缘可以部分重叠。
如图3所示,第二平坦化层59可以覆盖第二源漏电极58与第一平坦化层57。第三源漏电极60与第三平坦化层61可以形成在第二平坦化层59上,相邻的第三源漏电极60可以被第三平坦化层61间隔开。第一触控金属层62与第二触控金属层63可以沿Z方向依次层叠于第三源漏电极60上。覆盖层64可以覆盖第二触控金属层63与第三平坦化层61。
图3仅仅示意了显示面板100在B-B处的一种叠层结构以及该叠层结构内部各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非是在限定叠层结构中各层的数量、形状等。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叠层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例如,该叠层结构还可以包括其他层,例如可以在第一绝缘层53与衬底51之间可以设置缓冲层。
结合图1与图3所示,层叠的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与第二触控金属层63中的至少一层可以作为触控走线4。其中,为了在X方向上隔绝与触控走线4相邻的其他走线,可以将最左侧(图3视角下的左)和最右侧(图3视角下的右)的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作为地线(GND)。可以分别称为左侧地线与右侧地线。该左侧地线与该右侧地线用于在X方向上隔绝位于两者中间的触控走线。可以将位于两者中间的左侧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作为第二触控走线,位于右侧的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作为第一触控走线41。
为了在Z方向上隔绝与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相邻的其他走线,可以将层叠的第一源漏电极56与第二源漏电极58作为负电源电压线(ELVSS),将被第一平坦化层57覆盖的第一源漏电极56作为正电源电压线(ELVDD);将部分形成于第一平坦化层57上的第二源漏电极58以及与其相邻的第一源漏电极56作为地线(GND),可以将该地线称为中间地线。其中,负电源电压线的边缘可以位于第一触控走线41的外周,第二源漏电极58组成的地线以及正电源电压线的边缘可以位于第二触控走线42的外周,这使得作为隔离层的负电源电压线、正电源电压线以及地线可以更好地实现隔离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图1与图3仅仅示意了用于隔绝触控走线4与其他走线的隔离层(包括负电源电压线、正电源电压线以及中间地线)的一种分布位置,该隔离层可以将第一触控走线41的一部分与其相邻的其他走线,以及第二触控走线42的一部分与其相邻的其他走线进行隔离。实际上根据产品需要,还可以在显示面板100的其他任意合适的位置设置隔离层,使得触控走线4、该隔离层与衬底51沿Z方向依次层叠,以对触控走线4的更多部分进行隔离。其中,第一触控走线41、中间地线、正电源电压线以及衬底51沿Z方向依次层叠;第二触控走线42、负电源电压线以及衬底51沿Z方向依次层叠。
图4是表达实施例二中的显示面板20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与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100不同的是,第二触控走线42可以位于显示区1的第二侧,且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二侧。第二触控走线42的第一段可以从扇出区2a的第二侧沿负X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并可以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与第一触控走线41的第一段汇合,从而可以与第一触控走线41大致并行沿Y方向延伸,并依次经过绑定区2b与柔性电路板3,与触控驱动电路31电连接。其中,第二触控走线42的第一段从扇出区2a的第二侧向扇出区2a的第一侧延伸时,第二触控走线42可以与扇出线22在图4视角中存在重叠。因此,为了第二触控走线42在扇出区2a的第二侧向扇出区2a的第一侧延伸时不被相邻的扇出线22干扰,可以在第二触控走线42与扇出线22之间设置地线以隔离信号干扰。
示意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触控走线42在显示区1内仅布置与显示区的第二侧。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触控走线42还可以布置在显示区1的第一侧,此时布置于显示区1第一侧的第二触控走线42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且可以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与第一触控走线41的第一段以及另一部分第二触控走线42的第一段汇合,并大致并行沿Y方向延伸,并依次经过绑定区2b与柔性电路板3,与触控驱动电路31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中,同样可以通过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在扇出区2a内的汇合,避免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3走线汇合,从而可以避免触控走线4大量布置于柔性电路板3内,减少触控走线4对柔性电路板3的内部空间的占用,简化柔性电路板3的走线。还可以减小柔性电路板3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3的成本。
图5是表达实施例三中的显示面板30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与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100不同的是,第一触控走线41的第一部分411的第一段可以从扇出区2a的第一侧沿X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与扇出区2a的第二侧之间的位置。其中,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与扇出区2a的第二侧之间的位置可以是扇出区2a内的任意位置,可以将该位置称为扇出区2a的中间位置。示意性的,该位置可以位于两个显示驱动电路21之间。第一触控走线41的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可以从扇出区2a的第二侧沿负X方向向扇出区2a的第一侧延伸。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可以与第一部分411的第一段在扇出区2a的中间位置汇合。第一部分411的第一段与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在扇出区的中间位置汇合后,二者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第二触控走线42的第一段可以从扇出区2a的第一侧沿X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中间位置,并可以与第一触控走线41的第一段在扇出区2a的中间位置汇合。第一触控走线41的第一段与第二触控走线42的第一段在扇出区2a的中间位置汇合后,二者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并依次经过绑定区2b与柔性电路板3,并与位于柔性电路板3中间区域的触控驱动电路31电连接。其中,第二触控走线42的第一段以及第一触控走线41的第一部分411的第一段,从第一侧向扇出区2a的第二侧延伸时,第二触控走线42以及第一部分411可以与扇出线22在图5视角中存在重叠。因此,为了第二触控走线42与第一部分411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向扇出区2a的第二侧延伸时不被相邻的扇出线22干扰,可以设置地线以隔离第二触控走线42与第一部分411。
本申请实施例中,同样可以通过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在扇出区2a的汇合,避免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3走线汇合,从而可以避免触控走线4大量布置于柔性电路板3内,减少触控走线4对柔性电路板3的内部空间的占用,简化柔性电路板3的走线。还可以减小柔性电路板3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3的成本。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从扇出区2a的中间位置延伸至柔性电路板3的中间位置,能够与整机的设计需求匹配。
示意性的,本实施例中,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可以从两个显示驱动电路21之间的区域汇合且并行延伸,这有利于解决双显示驱动电路21非对称性布局的问题。
图6是表示实施例四中的显示面板40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与图1所示的显示面板100不同的是,第一触控走线41可以包括第一部分411、第二部分412、第三部分413和第四部分414。其中,第一部分411可以形成在显示区1的第一侧,且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第二部分412可以位于显示区1的第一侧,并可以大致沿负X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第一部分411的第一段可以与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汇合并连接。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与第一部分411的第一段连接后,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第三部分413可以位于显示区1的第二侧,并可以大致沿X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二侧。第四部分414可以形成在显示区1的第二侧,且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二侧。第三部分413的第一段可以与第四部分414的第一段在扇出区2a的第二侧汇合并连接。第四部分414的第一段与第三部分413的第一段连接后,可以从扇出区2a的第二侧沿负X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并可以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与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汇合,从而与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并行延伸。第二部分412与第四部分414汇合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后,二者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并依次经过绑定区2b与柔性电路板3,并与触控驱动电路31电连接。其中,汇合并连接指触控走线靠拢,触控走线的间距较小,且触控走线之间可以连接。
如图6所示,第二触控走线42可以包括第五部分421与第六部分422。其中,第五部分421可以位于在显示区1的第一侧,且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第五部分421在扇出区2a内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第六部分422可以形成于显示区1的第二侧,且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二侧。第六部分422的第一段可以从扇出区2a的第二侧沿负X方向延伸至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且可以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与第五部分421的第一段连接。第五部分421的第一段与第六部分422的第一段连接后,可以在扇出区2a的第一侧与第一触控走线41的第二部分412的第一段以及第四部分414的第一段汇合,三者可以大致沿Y方向延伸,并依次经过绑定区2b与柔性电路板3,并与触控驱动电路31电连接。
另外,第四部分414的第一段以及第六部分422的第一段从扇出区2a的第二侧向扇出区2a的第一侧延伸时,第四部分414与第六部分422可以与扇出线22在图6视角中存在重叠。因此,为了第四部分414与第六部分422在扇出区2a的第二侧向扇出区2a的第一侧延伸时不被相邻的扇出线22干扰,可以设置地线以隔离第四部分414与第六部分422。
本申请实施例中,同样可以通过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在扇出区2a的汇合,避免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需要经过柔性电路板3走线汇合,从而可以避免触控走线4大量布置于柔性电路板3内,减少触控走线4对柔性电路板3的内部空间的占用,简化柔性电路板3的走线。还可以减小柔性电路板3的尺寸以及降低柔性电路板3的成本。
图6表达了第一触控走线41与第二触控走线42在显示面板400的平面结构示意图。下文将以显示面板400在C-C处的叠层结构为例说明在扇出区2a内汇合并连接的两个触控走线与其他走线的关系。
图7是图6所示显示面板400在C-C处的局部结构剖视图。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400可以包括衬底51、第一绝缘层53、第二绝缘层55、第一源漏电极56、第一平坦化层57、第二源漏电极58、第二平坦化层59、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三平坦化层61、第一触控金属层62、第二触控金属层63和覆盖层64。
如图7所示,在Z方向上,衬底51、第一绝缘层53、第二绝缘层55、第一源漏电极56、第二源漏电极58和第二平坦化层59可以依次层叠。第一平坦化层57可以形成在第二绝缘层55上,且第一平坦化层57可以位于第一源漏电极56和第二源漏电极的外周。第三源漏电极60与第三平坦化层61可以形成在第二平坦化层59上,且相邻的第三源漏电极60可以被第三平坦化层61间隔开,其中,第三平坦化层可以覆盖部分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三平坦化层61可以形成在第三源漏电极60上,且形成在第三源漏电极60上的第一触控金属层62可以与形成在第三平坦化层61上的第一触控金属层62连接,即第一触控金属层62可以通过第一触控金属层62连接。第二触控金属层63可以形成在第一触控金属层62上。覆盖层64可以覆盖第三平坦化层61与第二触控金属层63。其中,在X方向上,第二源漏电极58的尺寸可以大于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和第二触控金属层63的尺寸。
图7仅仅示意了显示面板400在C-C处的一种叠层结构以及该叠层结构内部各层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非是在限定叠层结构中各层的数量、形状等。在其他实施例中,该叠层结构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计,例如,该叠层结构还可以包括其他层,例如可以在第一绝缘层53与衬底51之间可以设置缓冲层。
结合图6和图7所示,第三源漏电极60、第一触控金属层62与第二触控金属层63可以作为触控走线4。其中,可以将第一触控金属层62、第一触控金属层62与第一触控金属层62连接的第三源漏电极60作为第一触控走线41,其中,第三源漏电极60可以作为第一触控走线41中的不同部分的走线,第一触控金属层62与第二触控金属层63可以作为两部分走线汇合并连接的部分。位于第一触控走线41中间的第三源漏电极60可以作为第二触控走线42。另外,为了在X方向上隔绝与第一触控走线41相邻的其他走线,可以将最左侧(图7视角下的左)和最右侧(图7视角下的右)的第三源漏电极60作为地线(GND)。
为了在Z方向上隔绝与触控走线4相邻的其他走线,可以将层叠的第一源漏电极56与第二源漏电极58作为负电源电压线(ELVSS)。其中,在X方向上负电源电压线长于触控走线4,有利于负电源电压线更好的实现隔离作用。
可以理解的是,图6和图7仅仅示意了用负电源电压线隔离触控走线4以及在Z方向上与触控走线4相邻的其他走线的一种分布位置。实际上根据产品需要,还可以在显示面板400的其他任意合适的位置设置负电源电压线,触控走线4、负电源电压线与衬底51依次层叠,以对触控走线4的更多部分进行隔离。
在电子设备中,具有图1至图7所示的显示面板的显示屏可以减小电子设备产品的整机空间,使得电子设备的外形更轻薄、电池容量更大,从而可以更好地满足小型化和续航能力强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6)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包括非显示区、柔性电路板、触控驱动电路和多个触控走线;
所述非显示区包括扇出区,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非显示区电连接,所述触控驱动电路设于所述柔性电路板;每个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一段,所述第一段形成于所述扇出区、所述柔性电路板与所述非显示区的绑定区,以及所述柔性电路板内,所述多个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扇出区的部分汇合,并与所述触控驱动电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多个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一段分别从所述扇出区的相对两侧汇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出区具有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所述多个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从所述第二侧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并与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段汇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二触控走线,多个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二触控走线,多个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一段从所述第二侧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并与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段汇合。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出区具有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
多个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包括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从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延伸,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从所述第二侧向所述第一侧延伸,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段在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之间的位置汇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二触控走线,多个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所述第一段从所述第一侧向所述第二侧延伸,并与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段汇合。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出区具有第一侧与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与所述第二侧相对;
多个所述第一触控走线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段均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一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段汇合并连接;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二侧,所述第三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与所述第四部分的所述第一段汇合并连接,所述第四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从所述第二侧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并与所述第二部分的所述第一段汇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二触控走线,多个所述第二触控走线包括第五部分与第六部分;所述第五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第一侧;所述第六部分的所述第一段从所述第二侧延伸至所述第一侧,并与所述第五部分的所述第一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所述非显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的外周,所述扇出区位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绑定区之间。
11.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显示驱动电路,所述显示驱动电路设于所述非显示区,每个所述触控走线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显示驱动电路之间穿过。
12.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地线与数据线,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地线与所述数据线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分布。
13.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负电源电压线、正电源电压线、地线和衬底,所述触控走线包括第一触控走线和第二触控走线,所述第一触控走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地线、正电源电压线和所述衬底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分布,所述第二触控走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负电源电压线和所述衬底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分布。
14.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包括负电源电压线与衬底,所述触控走线的至少一部分、所述负电源电压线与所述衬底沿所述显示面板的厚度方向依次分布。
15.一种显示屏,其特征在于,
包括盖板和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盖板与所述显示面板层叠贴合。
1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
包括结构件和权利要求15所述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固定于所述结构件。
CN202320768625.7U 2023-04-04 2023-04-04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2204022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8625.7U CN220402272U (zh) 2023-04-04 2023-04-04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0768625.7U CN220402272U (zh) 2023-04-04 2023-04-04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402272U true CN220402272U (zh) 2024-01-26

Family

ID=8961376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0768625.7U Active CN220402272U (zh) 2023-04-04 2023-04-04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40227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635239B2 (en) Electrostatic capacitance-type input device
CN110187797B (zh) 触控显示面板
CN107357475B (zh) 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190244976A1 (en) Flexible array substrate, flexible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9383845B2 (en) Electrooptic device having input function
CN101910987B (zh) 显示装置和具备其的电子设备以及触摸面板
US9158398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touch screen sensing function
JP6205598B2 (ja) 表示装置
KR102394724B1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US9846517B2 (en) Touch panel having electromagnetic functional lines and driving method thereof
CN102314254A (zh) 触摸面板
JP2022519959A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及び製造方法、電子機器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US20120255850A1 (en) Touch panel and mobile terminal having the touch panel
JP2022519960A (ja) フレキシブル回路基板及び製造方法、電子装置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装置
WO2023246887A1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220402272U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0780481B (zh) 连结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5458568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以及显示装置的控制方法
CN111104006B (zh) 触控显示基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5202506A (zh) 触控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4982387A (zh) 柔性电路板及显示装置
KR102132224B1 (ko) 터치센서ic 집적회로용 회로기판
CN115457912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设备
CN219068848U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20253166A1 (en) Double-sided touch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