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97579U - 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97579U
CN220397579U CN202322004823.9U CN202322004823U CN220397579U CN 220397579 U CN220397579 U CN 220397579U CN 202322004823 U CN202322004823 U CN 202322004823U CN 220397579 U CN220397579 U CN 2203975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peline
liquid
condenser
warm air
waste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00482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超
刘晓虎
史宏俊
殷辉
李丹
吴珺斐
曲欣
张斌
张兆飞
陈华
汪林
杨道平
盛源
王力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jiang Tianfu Ener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jiang Tianfu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jiang Tianfu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jiang Tianfu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00482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975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975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975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am Or Hot-Water Central Heat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包含凝汽器、暖风房、热液管路和回液管路,暖风房设置于炉风机的入口端,在该暖风房内设有由管束和翅片构成的换热管;凝汽器、换热管、热液管路和回液管路构成了余热循环管线,热液管路设置于凝汽器的排出端和暖风房的进液端之间,用于将经凝汽器余热加热后的液体传输至暖风房的换热管内以对暖风房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回液管路设置于暖风房的出液端与凝汽器的入液端之间,用于将换热后的液体回送至凝汽器进行重新加热,该管线利用凝汽器的余热提升了进入锅炉的空气温度,实现了低品质热源的二次利用,满足了余热有效利用、节能降耗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同时,避免了使用暖风器所存在安全隐患的发生。

Description

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余热利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背景技术
锅炉冬季运行时,为减少受热面低温腐蚀,在锅炉一次风及送风机出口或入口处装设暖风器,以满足空预器入口风温。暖风器是利用蒸汽的热量加热空气,暖风器蒸汽取自机组低压辅汽联箱(参数为:P:0.4-0.6MPa,温度160℃-180℃),将室外冷空气加热至27℃以上(其中一次风温27℃,二次风温23℃),送至空气预热器,蒸汽换热后,疏水排至定排扩容器或者排汽装置。
每年冬季因环境温度降低后,投入锅炉风机暖风器运行后,由于蒸汽节流、操作不当或监视不到位等原因,极易造成暖风器入口阀门法兰漏汽,暖风器冷凝水管道泄漏、结冻等故障,给机组安全运行带来了极大隐患。目前,消除暖风器泄漏故障的主要办法为:更换冷凝管或者堵管两种办法,其中,更换冷凝管要求停止风机运行,如此将降低机组出力,损失较大;堵管量大的时候,换热效果变差,致使进入空预器的热风温度不足。冬季暖风器退出运行极易发生暖风器冷凝水管结冻故障,进而造成锅炉灭火的事故。
余热利用是节能降耗的重要手段之一,将低品质的热源二次利用可以替代高品质热源,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基于此,本申请以利用凝汽器的余热(若不利用,将排放至大气,造成浪费)提升进入锅炉空气温度的构思设计了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设计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该管线利用凝汽器的余热提升了进入锅炉的空气温度,实现了低品质热源的二次利用,满足了余热有效利用、节能降耗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同时,避免了使用暖风器所存在安全隐患的发生。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包含凝汽器、暖风房、热液管路和回液管路,其中,所述暖风房设置于炉风机的入口端,在该暖风房内设有由管束和翅片构成的换热管;所述凝汽器、换热管、热液管路和回液管路构成了余热循环管线,具体地,所述热液管路设置于凝汽器的排出端和暖风房内换热管的进液端之间,用于将经凝汽器余热加热后的液体传输至暖风房的换热管内以对暖风房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所述回液管路设置于暖风房内换热管的出液端与凝汽器的入液端之间,用于将换热后的液体回送至凝汽器进行重新加热。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设有补液管路,该补液管路上连接有闭式膨胀水箱,且该补液管路与所述回液管路连通,通过闭式膨胀水箱可在余热循环管线中的液体量较少时实现自动补液。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在回液管路中设有主备两组回液泵,该两组回液泵相互并联,所述补液管路设置在该回液泵的入口侧。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换热管包含多组,该多组换热管竖向布设并构成了换热单元。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根据锅炉的运行数量,所述暖风房可设置多组,该多组暖风房内的换热管间相互并联。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暖风房通过支架架设,该暖风房的至少一侧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百叶窗。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管线内的液体为除盐水。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暖风房的主体由保温板构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该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在炉风机的入口端设置了由保温板构成的暖风房,同时在该暖风房内设置有由管束和翅片构成的换热管,该换热管通过热液管路和回液管路与凝汽器连通并构成了余热循环管线,也即通过向换热管内通入经凝汽器加热后的热水可利用换热的方式对暖风房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对进入锅炉内的室外空气进行加热;可见,本申请利用凝汽器的余热提升了进入锅炉的空气温度,实现了低品质热源的二次利用,满足了余热有效利用、节能降耗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同时,避免了使用暖风器所存在安全隐患的发生。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暖风房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管在暖风房内的布设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凝汽器1,暖风房2,热液管路3,回液管路4,换热单元5,补液管路6,闭式膨胀水箱7,回液泵8,阀门9,支架10,百叶窗11,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做进一步详细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结构示意图,由该图可知,本实施例该余热利用管线包含凝汽器1、暖风房2、热液管路3和回液管路4,其中,暖风房2设置于炉风机的入口端,在该暖风房2内设有由管束和翅片构成的换热管,换热管通入热源后可利用热交换的方式对该暖风房2内的空气进行加热,进而对进入锅炉内的室外空气进行加热,可以理解的是,热源可通过换热管对该暖风房2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提升了锅炉制粉、燃烧所需空气的温度,加热后的空气作为锅炉新风空气,如此可有效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凝汽器1、换热管、热液管路3和回液管路4构成了余热循环管线,具体地,热液管路3设置于凝汽器1的排出端和暖风房2内换热管的进液端之间,用于将经凝汽器1余热加热后的液体传输至暖风房2的换热管内以对暖风房2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回液管路4设置于暖风房2内换热管的出液端与凝汽器1的入液端之间,用于将换热后的液体回送至凝汽器1进行重新加热;可以理解的是,在热液管路3、换热管以及回液管路4中均设有便于控制其通断的阀门9,阀门9的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定,本实施例再次不做具体限定。
本实施例的使用原理包含:由于冬季外面温度较低,利用凝汽器1的余热对由凝汽器1、换热管、热液管路3和回液管路4构成的余热循环管线内的液体进行循环加热以不间断的对进入锅炉内的空气进行加热,如此可有效提高锅炉的运行效率。
综上可知,本实施例利用凝汽器1的余热提升了进入锅炉的空气温度,实现了低品质热源的二次利用,满足了余热有效利用、节能降耗和经济利益最大化的要求,同时,避免了使用暖风器所存在安全隐患的发生
按照冬季平均室外温度-3℃(2021-2022采暖季平均温度)计算,机组满负荷运行时,若利用外置式凝汽器1余热替代暖风器,减少或退出暖风器使用,机组全年可减少辅汽用量14.86万吨,节约热量35.78万吉焦,节约标煤量1.31万吨。按照2021年度生产情况,可降低机组供电煤耗约3.15g/kwh。
减少或退出锅炉风机暖风器所节约的辅汽,根据焓值及焓降计算,整个采暖季可增发电量约1184万千瓦时。
可见,本实施例采用凝汽器1余热代替原有暖风器来加热进入锅炉的室外空气,并将暖风器使用的蒸汽引入汽轮机发电,如此一方面实现了节能降耗的目的,另一方面实现了高品质热源的高效利用,提升经济效益,同时也降低碳排放量。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在回液管路4中设有主备两组回液泵8,该两组回液泵8相互并联,本实施例优选该回液泵8为变频式管道泵,利用该变频式管道泵能够调节回液量,以减少压差对回液的影响,同时,利用该一主一备两组回液泵8能够确保回液管路4正常运行,进而确保余热循环管线正常运行。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暖风房2的主体可由现有常见的板材构成,也可由保温板构成,本实施例优选暖风房2的主体由保温板构成,如此可避免暖风房2内的热能受到外部低温环境的影响,提高对暖风房2内空气的加热效率。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管线内的液体为除盐水,采用该除盐水可避免对各管道堵塞现象的发生。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暖风房2通过支架10架设,该暖风房2的至少一侧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百叶窗11,如图2所示;可以理解的是,利用支架10架设的方式可避免暖风房2影响暖风房2当前建设通道的正常通行,安装百叶窗11可避免在暖风房2内形成负压,进而影响炉风机的正常运行。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换热管包含多组,该多组换热管竖向布设并构成了换热单元5,如图3所示,换热管竖向布设可增加换热管的布设量,进而增加换热效率。
优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根据锅炉的运行数量,暖风房2可设置多组,该多组暖风房2内的换热管间相互并联,如此可根据需要对对应暖风房2内的空气进行加热,且加热效率高。
作为本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由于液体在循环过程中存在损耗,优选设有补液管路6,该补液管路6上连接有闭式膨胀水箱7,且该补液管路6与回液管路4连通并位于回液泵8的入口侧,利用闭式膨胀水箱7作为补液源,在余热循环管线中的液体量较少时实现自动补液,确保余热循环管线能够正常运行;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施例中,补液管路6上设有对应的阀门,该阀门的具体类型可根据实际需要选定。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结构及特性等常识在此未做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Claims (8)

1.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其特征在于:包含凝汽器(1)、暖风房(2)、热液管路(3)和回液管路(4),其中,所述暖风房(2)设置于炉风机的入口端,在该暖风房(2)内设有由管束和翅片构成的换热管;所述凝汽器(1)、换热管、热液管路(3)和回液管路(4)构成了余热循环管线,具体地,所述热液管路(3)设置于凝汽器(1)的排出端和暖风房(2)内换热管的进液端之间,用于将经凝汽器(1)余热加热后的液体传输至暖风房(2)的换热管内以对暖风房(2)内的空气进行加热;所述回液管路(4)设置于暖风房(2)内换热管的出液端与凝汽器(1)的入液端之间,用于将换热后的液体回送至凝汽器(1)进行重新加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其特征在于:设有补液管路(6),该补液管路(6)上连接有闭式膨胀水箱(7),且该补液管路(6)与所述回液管路(4)连通,通过闭式膨胀水箱(7)可在余热循环管线中的液体量较少时实现自动补液。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其特征在于:在回液管路(4)中设有主备两组回液泵(8),该两组回液泵(8)相互并联,所述补液管路(6)设置在该回液泵(8)的入口侧。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含多组,该多组换热管竖向布设并构成了换热单元(5)。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其特征在于,根据锅炉的运行数量,所述暖风房(2)可设置多组,该多组暖风房(2)内的换热管间相互并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房(2)通过支架(10)架设,该暖风房(2)的至少一侧设有进风口,所述进风口处安装有百叶窗(11)。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其特征在于:管线内的液体为除盐水。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风房(2)的主体由保温板构成。
CN202322004823.9U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Active CN2203975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4823.9U CN220397579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004823.9U CN220397579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97579U true CN220397579U (zh) 2024-01-26

Family

ID=896108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004823.9U Active CN220397579U (zh) 2023-07-28 2023-07-28 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9757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099962U (zh) 热电厂循环水直接供暖系统
CN107905897A (zh) 燃气轮机循环烟气余热回收与进气冷却联合系统及方法
CN202470536U (zh) 双高发烟气热水补燃型溴化锂吸收式冷热水机组
CN201964501U (zh) 一种梯级利用潜热的热泵供暖系统
CN208040541U (zh) 燃气轮机循环烟气余热回收与进气冷却联合系统
CN101776352A (zh) 一种应用系统热回收的地源热泵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986031B (zh) 一种避免燃气锅炉烟气再循环管道中水蒸气冷凝的系统
CN220397579U (zh) 一种凝汽器余热利用管线
CN201819198U (zh) 高低压复合式省煤器
CN214745984U (zh) 一种带二级低温省煤器的供热系统
CN109268920A (zh) 一种汽轮机房余热利用采暖通风系统
CN204739802U (zh) 一种实现能量阶梯利用的区域内综合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CN209639098U (zh) 梯级加热多能源互补型水循环地暖系统用主机
CN220379821U (zh) 一种热网一次水回水余热利用管线
CN112555888A (zh) 一种锅炉送风系统做为机组冷源节能利用装置
CN219955467U (zh) 一种热水节能系统
CN104819599A (zh) 一种实现能量阶梯利用的区域内综合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CN220169550U (zh) 利用冷冻水热能回收与燃气加热设备的耦合热水系统
CN205424991U (zh) 节能型水暖暖风器及采用该暖风器的循环利用系统
CN204730515U (zh) 一种实现能量阶梯利用的区域内综合能量回收利用系统
CN204787088U (zh) 一种空调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CN109539357A (zh) 梯级加热多能源互补型水循环地暖系统用主机
CN219588910U (zh) 一种燃煤锅炉余热循环利用系统
CN204648205U (zh) 热电厂尾部烟道无泵自循环双路进水高低温联合受热系统
CN219588977U (zh) 适用于天然气燃烧烟气的余热深度回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