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97500U - 浓缩器 - Google Patents

浓缩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97500U
CN220397500U CN202321624454.7U CN202321624454U CN220397500U CN 220397500 U CN220397500 U CN 220397500U CN 202321624454 U CN202321624454 U CN 202321624454U CN 220397500 U CN220397500 U CN 2203975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le
concentrator
side wall
airflow
flow chann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2445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喆
段璐
何红兴
马慧艳
崔名双
杜丽伟
赵龙
徐辉
马艺铭
张小明
贾楠
高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Tiandi Sunac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Tiandi Suna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Tiandi Suna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Tiandi Suna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2445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975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975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975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bined Means For Separation Of Soli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浓缩器,浓缩器包括总进料管和浓缩组件,总进料管沿第一方向延伸,总进料管的进口端设置总进料口,总进料口适于与煤粉气源连通,总进料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第二口与总进料口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二口位于第一口和第三口之间,第一口和第二口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浓缩组件设在总进料管内,从总进料口进入的一次风煤粉气流通过撞击浓缩组件可自动分成煤粉浓度依次降低的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第一气流从第一口排出,第二气流从第二口排出,第三气流从第三口排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缩器具有耗能少和结构简单等优点。

Description

浓缩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煤粉燃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浓缩器。
背景技术
在煤电机组中,煤粉浓缩器用于对煤粉气流进行浓缩,在相关技术中,常常利用旋风筒煤粉浓缩器对煤粉进行浓缩,旋风筒煤粉浓缩器的原理是使煤粉高速旋转,利用离心力的作用从而分离成浓淡两相煤粉气流,虽然浓缩效率高,但是耗能较大,而且结构复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出一种耗能少且结构简单的浓缩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缩器包括:
总进料管,所述总进料管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总进料管的进口端设置总进料口,所述总进料口适于与煤粉气源连通,所述总进料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所述第二口与所述总进料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口位于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三口之间,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
浓缩组件,所述浓缩组件设在所述总进料管内,从总进料口进入的一次风煤粉气流通过撞击所述浓缩组件可自动分成煤粉浓度依次降低的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所述第一气流从所述第一口排出,所述第二气流从所述第二口排出,所述第三气流从所述第三口排出。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缩器具有耗能少和结构简单等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浓缩器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一支管通过所述第一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二支管通过所述第二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三支管通过所述第三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总进料管在其周向上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口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三口设在所述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第三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正交。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总进料管内设有呈阵列布置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依次布置,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依次布置,且所述第一流道相对所述第三流道邻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浓缩组件包括第一浓缩块、第二浓缩块和分流板,所述第一浓缩块、所述第二浓缩块和所述分流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依次且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浓缩块相对所述分流板邻近所述总进料口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浓缩块设在所述第三侧壁上以便封堵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所述第二浓缩块设在所述第二侧壁上以便封堵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浓缩块的形状为梯形台,所述第一浓缩块具有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内表面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浓缩块的形状为梯形台,所述第二浓缩块具有在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四端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表面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流板呈十字形以便与所述第一流道至所述第四流道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浓缩器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在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的内周壁上,且所述挡板相对所述第三支管邻近所述第一支管布置,在所述总进料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三流道相对布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缩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浓缩器-浓缩器、B-B、C-C、D-D处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浓缩器300;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第三支管33;总进料管34;第一侧壁341;第二侧壁342;第三侧壁343;第四侧壁344;第一流道345;第二流道346;第三流道347;第四流道348;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分流板37;挡板3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缩器300包括总进料管34和浓缩组件。
总进料管34沿第一方向延伸,总进料管34的进口端设置总进料口,总进料口适于与煤粉气源连通,总进料管34的出口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第二口与总进料口在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口位于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三口之间,第一口和第二口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正交;
所述浓缩组件设在所述总进料管34内,从总进料口进入的一次风煤粉气流通过撞击所述浓缩组件可自动分成煤粉浓度依次降低的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所述第一气流从所述第一口排出,所述第二气流从所述第二口排出,所述第三气流从所述第三口排出。
例如,为了便于描述,以图1中的上下方向为第一方向,以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第二方向。
总进料管34沿上下方向延伸,总进料管34的进口端为总进料管34的下端,总进料管34的下端设有总进料口,总进料口与煤粉气源连通,以便一次风煤粉气流进入总进料管34内。
总进料管34的出口端为总进料管34的上端,总进料管34的上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其中,第二口设在总进料口的正上方。第一口和第三口在左右方向上相对设置,进一步地,第一口设在第二口的左侧,第三口设在第二口的右侧。
一次风煤粉气流在撞击浓缩组件时,受到惯性分离的作用,可以自动浓缩成浓度不同的三股气流,其中,第一气流中的煤粉浓度最高,第三气流的煤粉浓度最低,第二气流的煤粉浓度介于第一起流和第三气流之间。第一气流通过第一口排出,第二气流通过第二口排出,第三气流通过第三口排出,以便供煤电机组使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缩器300,通过在总进料管34内设置浓缩组件,利用一次风煤粉气流撞击浓缩组件产生的惯性,即可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自动分流成煤粉浓度不同的三股气流,在浓缩过程中无需为一次风煤粉气流提供额外的动力,从而降低浓缩煤粉时的能耗。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缩器300具有耗能少的优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浓缩器300还包括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第一支管31通过第一口与总进料管34连通,第二支管32通过第二口与总进料管34连通,第三支管33通过第三口与总进料管34连通。
例如,第一气流可从第一支管31中流出,第二支管32可从第二支管32中流出,第三气流可从第三支管33中流出。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可以将煤粉气流导入煤电机组所需位置,例如,第一支管31与稳燃器连通,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与燃烧器连通。由此,利用第一支管31、第二支管32和第三支管33,可将煤粉气流输送至所需位置,结构简单。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总进料管34在其周向上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341、第二侧壁342、第三侧壁343和第四侧壁344,第一侧壁341和第三侧壁343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一口设在第一侧壁341上,第三口设在第三侧壁343上,第二侧壁342和第四侧壁344在第三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三方向与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正交。
例如,为了便于描述,以图1中的前后方向为第三方向。
第一侧壁341至第四侧壁344依次相连,形成环形的总进料管34。第一侧壁341为总进料管34的左侧壁,第三侧壁343为总进料管34的右侧壁,第二侧壁342设在第一侧壁341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第四侧壁344设在第一侧壁341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第二侧壁342和第四侧壁344在前后方向上相对布置。第二侧壁342设在第四侧壁344前方,或者第二侧壁342设在第四侧壁344后方。由此,总进料管34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侧壁341至第四侧壁344均为板状件,即总进料管34的横截面为矩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总进料管34内设有呈阵列布置的第一流道345、第二流道346、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在第二方向上,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依次布置,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依次布置,且第一流道345相对第三流道347邻近第二侧壁342设置。
例如,第一流道345、第二流道346、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呈2×2的阵列布置,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沿着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沿着左右方向依次布置,第一流道345和第三流道347沿着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沿着前后方向依次布置。第一流道345邻近第二侧壁342设置,换言之,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相对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邻近第二侧壁342设置。
当第二侧壁342设在第四侧壁344前方时,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设在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前方。当第二侧壁342设在第四侧壁344后方时,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设在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后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浓缩组件包括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和分流板37,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和分流板37在第一方向上依次且间隔布置,且第一浓缩块35相对分流板37邻近总进料口设置。
例如,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和分流板37沿着从下向上的方向依次且间隔布置。一次风煤粉气流经过第一浓缩块35后被浓缩一次,在经过第二浓缩块36后又被浓缩一次,然后经过分流板37后被分流成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第一浓缩块35设在第三侧壁343上以便封堵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第二浓缩块36设在第二侧壁342上以便封堵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
例如,第一浓缩块35可拆卸地固定在第三侧壁343上且向总进料管34的中心线所在位置凸出设置,第一浓缩块35用于封堵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只能从第一流道345和第三流道347中流动。
第二浓缩块36向总进料管34的中心线所在位置凸出设置,第二浓缩块36设在第二侧壁342上以便封堵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只能从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中流动。
或第二浓缩块36设在第四侧壁344上以便封堵第三流道347和第四流道348,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只能从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中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浓缩块35的形状为梯形台,第一浓缩块35具有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且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第一端面的面积大于第二端面的面积,且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的内表面贴合。
例如,第一浓缩块35为梯形棱台,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在左右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一端面设在第二端面的右侧,即梯形棱台的底面为第一端面,顶面为第二端面,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贴合设置。由此,以便密封第一端面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的间隙,避免一次风煤粉气流从第一端面和第三侧壁343之间流动至第二浓缩块36。
可选地,第一浓缩块35与第二侧壁342之间密封相连,第一浓缩块35与第四侧壁344之间密封相连。由此,以便密封第一浓缩块35和第二侧壁342之间的间隙,以便密封第一浓缩块35和第四侧壁344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一次风煤粉气流从第一浓缩块35和第二侧壁342之间的间隙或者第一浓缩块35和第四侧壁344之间的间隙中流走。
可选地,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粘接相连。或者,第一浓缩块35与总进料管34之间可拆卸地相连,例如,第一浓缩块35和总进料管34卡接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浓缩块36的形状为梯形台,第二浓缩块36具有在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第三端面的面积大于第四端面的面积,且第三端面与第二侧壁342的内表面贴合。
例如,第二浓缩块36为梯形棱台,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在前后方向上间隔设置,且第三端面设在第四端面的前方,即梯形棱台的底面为第三端面,顶面为第四端面,第三端面与第二侧壁342贴合设置。由此,以便密封第三端面和第二侧壁342之间的间隙,避免一次风煤粉气流从第三端面和第二侧壁342之间流动至分流板37。
第一浓缩块35的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的内表面贴合,第二浓缩块36第三端面与第二侧壁342的内表面贴合。即第一浓缩块35和第二浓缩块36呈90度布置。
可选地,第二浓缩块36与第一侧壁341之间密封相连,第二浓缩块36与第三侧壁343之间密封相连。由此,以便密封第二浓缩块36和第一侧壁341之间的间隙,以便密封第二浓缩块36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的间隙,从而避免一次风煤粉气流从第二浓缩块36和第一侧壁341之间的间隙或第二浓缩块36和第三侧壁343之间的间隙中流走。
可选地,第一端面与第三侧壁343粘接相连,或者,第一浓缩块35与总进料管34之间可拆卸地相连,例如,第一浓缩块35和总进料管34卡接相连。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流板37呈十字形以便与第一流道345至第四流道348适配。
例如,分流板37设在第二浓缩块36的上方,分流板37呈十字形以便形成四个区域,四个区域分别与第一流道345至第四流道348对应,以便第一流道345至第四流道348内的气流经过。由此,以便进一步分离一次风煤粉气流。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浓缩器300还包括挡板38,挡板38设在第二支管32的入口端的内周壁上,且挡板38相对第三支管33邻近第一支管31布置,在总进料管34的延伸方向上挡板38与第三流道347相对布置。
例如,由此,挡板38设在第二支管32的左侧壁上,邻近第一支管31设置。挡板38与第三流道347相对布置,使得第三流道347中的气体发生折流,从而引导第三流道347内的气流进入第一支管31中,进而避免第三流道347内的气流进入第二支管32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一支管31邻近第二支管32的侧壁向第二支管32内延伸以形成挡板38,挡板38与第一支管31一体成型。由此,便于加工制作挡板38。
在另一实施例中,浓缩器300还包括挡流板(图中未示出),挡流板设在第二支管32的入口端的内周壁上,且挡流板相对第一支管31邻近第三支管33布置,在总进料管34的延伸方向上挡板38与第二流道346相对布置。由此,挡流板可以使得第二流道346中的气体发生折流,从而流入第三支管33中。
下面以第二侧壁342在第四侧壁344前方为例,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
首先,煤粉气源提供的一次风煤粉气流进入浓缩器的总进料管34内,然后与第一浓缩块35碰撞后发生煤粉惯性分离,由于第一浓缩块35封堵了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因此一次风煤粉气流大量聚集在第一流道345和第三流道347中,在一次风煤粉气流经过第一浓缩块35后,少量的煤粉气流扩散至第二流道346和第四流道348。
然后,如图2所示,图中展示了浓缩器300在工作时的各个流道内的煤粉分布情况。一次风煤粉气流与第二浓缩块36相遇碰撞后进一步发生煤粉惯性分离,由于第二浓缩块36封堵第一流道345和第二流道346,此时,第三流道347均未受到第一浓缩块35或第二浓缩块36的封堵,因此第三流道347内气流的煤粉浓度最高。第一流道345和第四流道348内的气流均受到第一浓缩块35或第二浓缩块36中的一个浓缩块的封堵,因此,第一流道345和第四流道348内的气流中的煤粉浓度小于第三流道347内气流的煤粉浓度。第二流道346受到第一浓缩块35和第二浓缩块36的两次封堵,使得第二流道346内的煤粉浓度最低。
第三流道347中的气流经过分流板37后,然后撞击到挡板38,从而发生折流,进而流向挡板38附近的第一支管31内。
第一流道345和第四流道348中的气流经过分流板37后,没有受到挡板38的干扰,从而进入第二支管32内。
第二流道346内的气流经过分流板37后,撞击到挡流板,从而发生折流,进而流向挡流板附近的第三支管33内。
第三流道347内的气流进入第一支管31后形成第一气流,第一流道345和第四流道348内的气流进入第二支管32后混合形成第二气流,第二流道346内的气流进入第三支管33后形成第三气流,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中的煤粉浓度依次降低。
可以理解的是,当第四侧壁344设在第二侧壁342的前方时,第一流道345至第四流道348的位置稍有变化,但并不影响一次风煤粉气流的浓缩过程,此处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缩器300,通过在总进料管34内设置浓缩组件,利用一次风煤粉气流撞击浓缩组件产生的惯性,即可使得一次风煤粉气流自动分流成煤粉浓度不同的三股气流,在二级浓缩过程中无需为一次风煤粉气流提供额外的动力,从而降低浓缩煤粉时的能耗。而且利用第一浓缩块35、第二浓缩块36、分流板37和挡板38即可对一次风煤粉气流进行两次浓缩,使得浓缩器300的结构简单,便于加工。
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浓缩器300具有耗能少和结构简单的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上述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上述实施例进行的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浓缩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总进料管,所述总进料管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总进料管的进口端设置总进料口,所述总进料口适于与煤粉气源连通,所述总进料管的出口端设有第一口、第二口和第三口,所述第二口与所述总进料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二口位于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三口之间,所述第一口和所述第二口在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
浓缩组件,所述浓缩组件设在所述总进料管内,从总进料口进入的一次风煤粉气流通过撞击所述浓缩组件可自动分成煤粉浓度依次降低的第一气流、第二气流和第三气流,所述第一气流从所述第一口排出,所述第二气流从所述第二口排出,所述第三气流从所述第三口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浓缩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支管、第二支管和第三支管,所述第一支管通过所述第一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二支管通过所述第二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所述第三支管通过所述第三口与所述总进料管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总进料管在其周向上具有依次相连的第一侧壁、第二侧壁、第三侧壁和第四侧壁,所述第一侧壁和所述第三侧壁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一口设在所述第一侧壁上,所述第三口设在所述第三侧壁上,所述第二侧壁和所述第四侧壁在第三方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均正交。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总进料管内设有呈阵列布置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第三流道和第四流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依次布置,所述第三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依次布置,且所述第一流道相对所述第三流道邻近所述第二侧壁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浓缩组件包括第一浓缩块、第二浓缩块和分流板,所述第一浓缩块、所述第二浓缩块和所述分流板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依次且间隔布置,且所述第一浓缩块相对所述分流板邻近所述总进料口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浓缩块设在所述第三侧壁上以便封堵所述第二流道和所述第四流道,所述第二浓缩块设在所述第二侧壁上以便封堵所述第一流道和所述第二流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浓缩块的形状为梯形台,所述第一浓缩块具有在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端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一端面与所述第三侧壁的内表面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浓缩块的形状为梯形台,所述第二浓缩块具有在第三方向间隔设置相互平行的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的面积大于所述第四端面的面积,且所述第三端面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内表面贴合。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浓缩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板呈十字形以便与所述第一流道至所述第四流道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浓缩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挡板,所述挡板设在所述第二支管的入口端的内周壁上,且所述挡板相对所述第三支管邻近所述第一支管布置,在所述总进料管的延伸方向上所述挡板与所述第三流道相对布置。
CN202321624454.7U 2023-06-25 2023-06-25 浓缩器 Active CN2203975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4454.7U CN220397500U (zh) 2023-06-25 2023-06-25 浓缩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24454.7U CN220397500U (zh) 2023-06-25 2023-06-25 浓缩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97500U true CN220397500U (zh) 2024-01-26

Family

ID=896011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24454.7U Active CN220397500U (zh) 2023-06-25 2023-06-25 浓缩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975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5043C (zh) 叠层型热交换器
CN101401243B (zh) 燃料电池堆叠结构
JP2009156532A (ja) 熱交換器
CA2580738A1 (en) Heating tower apparatus and method with isolation of outlet and inlet air
EP4191166A1 (en) Evaporator
CN220397500U (zh) 浓缩器
CN216204482U (zh) 一种相变冷却系统用的高效换热器
KR20010042504A (ko) 증기 터빈
EP1498967A3 (en) Flow field pattern for fuel cell stack separator plates
CN108479201B (zh) 从气相物中分离出液相和/或固相物的设备
JP2003172514A (ja) 燃焼装置
CN216204483U (zh) 一种相变式冷却换热器
CN211513755U (zh) 一种气液分离器
CN113624042A (zh) 相变式冷却换热器
CN115275248A (zh) 燃料电池及其双极板组件
CN109186302B (zh) 一种翅片及具有其的热交换器
CN117046222A (zh) 一种液气分离器
CN218849531U (zh) 一种燃料电池系统的汽水分离器
JP2014029221A (ja) 空気調和機
CN208401675U (zh) 一种用于电机的空空冷却器
CN218827267U (zh) 一种用于燃料电池系统氢气路的汽水分离器
CN218376619U (zh) 油气分离器
CN214791227U (zh) 一种铝合金烟气冷凝换热单元
CN220101530U (zh) 一种用于水环真空泵排气管道上的气液分离装置
JP2012177546A (ja) 熱交換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