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76211U - 履带起重机 - Google Patents

履带起重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76211U
CN220376211U CN202321950372.1U CN202321950372U CN220376211U CN 220376211 U CN220376211 U CN 220376211U CN 202321950372 U CN202321950372 U CN 202321950372U CN 220376211 U CN220376211 U CN 22037621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m
auxiliary arm
auxiliary
main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50372.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玉龙
张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Original Assignee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filed Critical Construction Machinery Branch of XCMG
Priority to CN202321950372.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7621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7621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7621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Jib Cran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履带起重机,包括:车体;主臂,主臂的底部可转动地连接于车体,且在竖直面内可变幅;副臂,副臂的底部铰接于主臂的顶部,且在竖直面内相对于主臂可变幅;副臂前支架和副臂后支架,副臂前支架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副臂的底部,副臂后支架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主臂的顶部;副臂支架牵拉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副臂前支架的第二端和副臂后支架的第二端;副臂后牵拉件,副臂后牵拉件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副臂后支架的第二端;和副臂变幅系统,连接于副臂后牵拉件的第二端与主臂的底部区域之间,用于驱动副臂实现变幅动作。

Description

履带起重机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工程机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履带起重机。
背景技术
履带起重机是一种采用履带行走底盘的桁架式臂架结构起重机,可以进行物料起重吊装等作业。随着我国基本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需要吊装的物品的重量及起升高度越来越大,履带式起重机起重能力强、臂架组合长等优势越来越凸显,履带式起重机得到了迅猛的发展。
履带式起重机为了提高其起升高度及工作幅度,通常设计安装变幅副臂。履带起重机不能在公路上行驶,长距离转场需要拆解运输,到达施工地点后重新组装;由于受到运输尺寸和运输重量的限制,履带起重机作业前后往往需要进行拆装。
但是目前的履带副臂变幅系统在拆装时都需要经过繁琐的操作过程,作业效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履带起重机,能够提高副臂变幅系统的拆装便利性。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履带起重机,包括:
车体;
主臂,主臂的底部可转动地连接于车体,且在竖直面内可变幅;
副臂,副臂的底部铰接于主臂的顶部,且在竖直面内相对于主臂可变幅;
副臂前支架和副臂后支架,副臂前支架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副臂的底部,副臂后支架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主臂的顶部;
副臂支架牵拉件,其两端分别连接于副臂前支架的第二端和副臂后支架的第二端;
副臂后牵拉件,副臂后牵拉件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副臂后支架的第二端;和
副臂变幅系统,连接于副臂后牵拉件的第二端与主臂的底部区域之间,用于驱动副臂实现变幅动作。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臂变幅系统与副臂后牵拉件的第二端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臂变幅系统包括卷扬机构、第一滑轮装置和副臂钢丝绳,卷扬机构安装于主臂的底部区域,第一滑轮装置安装于副臂后牵拉件的第二端与主臂的底部区域之间,副臂钢丝绳的第一端连接于卷扬机构,副臂钢丝绳的第二端缠绕于第一滑轮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轮装置包括:第一滑轮组和第二滑轮组,第一滑轮组连接于副臂后牵拉件的第二端,第二滑轮组安装于主臂且位于卷扬机构上方,第一滑轮组位于第二滑轮组上方,副臂钢丝绳的第二端依次绕过第一滑轮组和第二滑轮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轮组与副臂后牵拉件的第二端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轮组与副臂后牵拉件之间通过销轴连接,销轴可插拔地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履带起重机还包括副臂前牵拉件,副臂前牵拉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副臂前支架的第二端和副臂的顶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臂后牵拉件、副臂前牵拉件和副臂支架牵拉件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依次铰接的多个子牵拉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履带起重机还包括主臂牵引件、桅杆和主臂变幅系统,主臂牵引件的第一端连接于主臂的顶部,桅杆的第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车体,桅杆的第二端连接于主臂牵引件的第二端,主臂变幅系统用于驱动桅杆的第二端实现主臂的变幅。
本公开实施例的履带起重机,将副臂变幅系统连接于副臂后牵拉件的第二端与主臂的底部区域之间,由于设置位置较低,无需在高空位置执行穿绕副臂钢丝绳的繁琐操作,可提高副臂变幅系统的拆装便利性,在履带起重机转场时,便于进行拆卸和重新组装;而且,操作人员可在较低高度位置进行操作,可提高拆装过程中的安全性;另外,无需为了走绳在主臂的顶部设置导向滑轮,可简化主臂结构,降低主臂的重量,从而减小整机变幅系统等构件的受力,提高整机臂架的安全性及作业性能,并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中履带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履带起重机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履带起重机的一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履带起重机将副臂前支架、副臂后支架、副臂支架拉板和副臂后拉板一体运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公开履带起重机将滑轮组和副臂变幅机构随主臂一起运输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履带起重机的组装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履带起重机将副臂前支架、副臂后支架、副臂支架拉板、副臂后拉板、副臂底节和连接臂头一体运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公开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开展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纵向”、“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在本公开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保护范围的限制。
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首先对履带起重机中的关键术语进行解释:
(1)履带起重机:采用履带行走底盘的桁架式臂架结构起重机。
(2)主臂:与转台铰接,用于支撑载荷提升,可以变幅的构件。
(3)变幅副臂:也被称为塔式副臂,在作业过程中,可以改变与主臂夹角的副臂。
(4)变幅副臂支架:用于变幅副臂变幅时的一种空间四肢桁架结构。
(5)变幅钢丝绳:用于改变工作幅度的钢丝绳。
(6)变幅滑轮组:缠绕变幅钢丝绳,起到变幅作用。
(7)桅杆:与转台铰接,变幅钢丝绳通过其头部的滑轮组能使主臂变幅的构件。
(8)拉索(拉板):将变幅滑轮组与转台尾部连接的构件。将主臂臂头与桅杆头部连接的构件。
(9)卷扬:提供起升/变幅装置动力的构件,缠绕钢丝绳,通过收放钢丝绳实现变幅和起升动作。
(10)主变幅系统:包含主变幅机构(内含主变幅钢丝绳)、主变幅滑轮组、主桅杆(头部具有滑轮组,底部和主臂铰接),主变幅钢丝绳自主变幅机构出来后缠绕于主变幅滑轮组和主桅杆头部滑轮组间,通过主变幅钢丝绳的收放实现主桅杆角度的变化,进而实现主臂的变幅。
图1为现有技术中履带起重机的结构示意图。主臂2a的底部铰接于车体1a上,可在主变幅系统4a的作用下实现变幅。副臂后拉板6a连接副臂后支架20a和主臂2a下部,副臂后支架20a、副臂后拉板6a和主臂2a组成固定的三角形结构。副臂前拉板9a连接副臂前支架30a和副臂3a的头部,副臂前支架30a、副臂前拉板9a和副臂3a组成固定的三角形结构。副臂前支架30a和副臂后支架20a的前端分别安装第一滑轮71a和第二滑轮72a,并在第一滑轮71a和第二滑轮72a之间缠绕副臂钢丝绳8a,通过副臂钢丝绳8a的收放实现副臂3a的变幅动作。副臂变幅机构40a位于主臂2a根部,副臂钢丝绳8a自副臂变幅机构40a出来后经主臂2a头部的导向滑轮10a后缠绕于副臂前支架30a和副臂后支架20a之间。
履带起重机的臂架组装示意图如图2所示。安装时首先将主臂2a与副臂3a相连接,后将副臂前支架30a与副臂3a相连接,最后将副臂后支架20a与主臂2a相连接。臂架组装完毕后,需要在副臂前支架30a与副臂后支架20a头部的滑轮组间缠绕副臂钢丝绳8a,以及在副臂后支架20a上面铺装副臂后拉板6a。
履带起重机当需要使用副臂工况时必须经历穿绕副臂钢丝绳8a这一繁琐操作,且工作人员需在高位置上的桁架臂上进行作业,使拆装作业具有一定危险性;运输时还要重复相反的动作,将副臂钢丝绳8a收回,作业效率较低。
现有技术的方案存在如下缺点:操作不便,效率低。在使用副臂工况时(拆和装两个过程)都必须要进行穿绕副臂钢丝绳8a这一繁琐的操作。其中在穿绕时,需要一辅助动作将副臂钢丝绳8a从副臂变幅机构40a中拉出,依次经过主臂2a头部的导向滑轮10a后缠绕在副臂前支架30a与副臂后支架20a间。拆车时需要将副臂钢丝绳8a收回,动作相反。
此外,人员需要高空作业,存在安全隐患。副臂钢丝绳8a经过导向滑轮10a后,需要经过副臂后支架20a,此时高度较高(通常达到4-5米以上),吨级越大高度越高,人员作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另外,臂架结构复杂,为了便于走绳,主臂2a头部需要一额外的导向滑轮10a,使得主臂2a系统的重量增加,成本上升,且重量增加会使得整机的变幅系统等构件力增大,影响整机的起臂安全性及作业性能。
履带起重机当需要使用变幅副臂工况时必须经历穿绕副臂钢丝绳8a这一繁琐操作,且工作人员需在高位置上的桁架臂上进行作业,使拆装作业具有一定危险性;运输时还要重复相反的动作,将副臂钢丝绳8a收回,作业效率较低。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履带起重机,如图3至图7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包括:
车体1,车体1包括底盘11和转台12,转台12相对于底盘11在水平面内可回转;
主臂2,主臂2的底部可转动地连接于车体1,且在竖直面内可变幅,主臂2从底部至顶部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底节臂21、第一中间节臂22、第一顶节臂23和连接臂头24;
副臂3,副臂3的底部铰接于主臂2的顶部,且在竖直面内相对于主臂2可变幅;副臂3从底部至顶部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底节臂31、第二中间节臂32和第二顶节臂23;
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副臂前支架30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副臂3的底部,副臂后支架20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主臂2的顶部;具体地,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位于副臂3远离吊钩的一侧,且成角度设置,副臂前支架30的第一端可连接于副臂3底部的第二底节臂31上,副臂后支架20的第一端可连接于主臂2顶部的连接臂头24;
副臂支架牵拉件10,其两端分别连接于副臂前支架30的第二端和副臂后支架20的第二端;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各自的第二端之间的距离大于各自的第一端之间的距离;
副臂后牵拉件6,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副臂后支架20的第二端;和
副臂变幅系统8,连接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与主臂2的底部区域之间,用于驱动副臂3实现变幅动作。
其中,主臂2、副臂3、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均可采用桁架式结构,副臂支架牵拉件10和副臂后牵拉件6均可采用拉板或拉索。
该实施例将副臂变幅系统8连接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与主臂2的底部区域之间,能够在实现副臂变幅功能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降低副臂变幅系统8的设置高度。
由于副臂变幅系统8的设置位置较低,无需在高空位置执行穿绕副臂钢丝绳的繁琐操作,可提高副臂变幅系统的拆装便利性,在履带起重机转场时,便于进行拆卸和重新组装;而且,操作人员可在较低高度位置进行操作,可提高拆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另外,无需为了走绳在主臂的顶部设置导向滑轮,可简化主臂结构,降低主臂的重量,从而减小整机变幅系统等构件的受力,提高整机臂架的安全性及作业性能,并降低成本。而且,也能缩短副臂钢丝绳的总长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臂变幅系统8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在需要拆卸时,可使副臂变幅系统8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之间脱离,副臂变幅系统8与主臂2作为整体一起运输;在需要组长时,使副臂变幅系统8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之间连接。
该实施例能够在拆装时将副臂变幅系统8与副臂后牵拉件6作为一个整体,无需在每次拆卸时缠绕副臂钢丝绳,可提高拆装效率,也可降低高空缠绕副臂钢丝绳带来的风险。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副臂变幅系统8包括卷扬机构84、第一滑轮装置和副臂钢丝绳83,卷扬机构84安装于主臂2的底部区域,第一滑轮装置安装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与主臂2的底部区域之间,副臂钢丝绳83的第一端连接于卷扬机构84,副臂钢丝绳83的第二端缠绕于第一滑轮装置。
具体地,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与第一滑轮装置可拆卸地连接。通过卷扬机构84收放副臂钢丝绳83,就能实现副臂3的变幅。在需要拆卸时,无需拆下副臂钢丝绳83。而且,由于副臂变幅系统8整体设在靠近主臂2底部的区域,能够缩短副臂钢丝绳83的总长度,在首次安装时,也方便安装第一滑轮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轮装置包括:第一滑轮组81和第二滑轮组82,第一滑轮组81连接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第二滑轮组82安装于主臂2且位于卷扬机构84上方,第一滑轮组81位于第二滑轮组82上方,副臂钢丝绳83的第二端依次绕过第一滑轮组81和第二滑轮组82。
具体地,副臂钢丝绳83的第一端连接于卷扬机构84,副臂钢丝绳83的第二端先绕过上方的第一滑轮组81,之后在第二滑轮组82和第一滑轮组81之间反复缠绕。
第一滑轮组81和第二滑轮组82间缠绕副臂钢丝绳83,这样副臂后支架20、副臂后牵拉件6和主臂2三者间所构成的三角形角度不再固定,可以通过收放副臂钢丝绳83实现三者时间角度的变换、改善三者各构件之间的受力并实现副臂3的变幅动作。
通过卷扬机构84收放副臂钢丝绳83,使第一滑轮组81和第二滑轮组82之间相互靠近或远离,就能实现副臂3的变幅。而且,由于副臂变幅系统8整体设在靠近主臂2底部的区域,能够缩短副臂钢丝绳83的总长度,在首次安装时,也方便安装第一滑轮组81和第二滑轮组8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轮组81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之间可拆卸地连接。此种结构在需要拆卸时,只需要将第一滑轮组81与副臂后牵拉件6脱离即可,无需卸下副臂钢丝绳83,省去了缠绕环节。
如图5所示,在需要运输时,将第一滑轮组81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之间脱离,脱离后,将第一组件作为整体运输,第一组件包括副臂变幅系统8和主臂2,具体地,收回副臂钢丝绳83,以将第一滑轮组81拉回至主臂2的第一底节臂21上;将第一滑轮组81固定于主臂2,以形成第一组件进行运输。将第一滑轮组81固定于主臂2的目的是在运输时固定,防止磕碰。将卷扬机构84、第一滑轮组81、第二滑轮组82和副臂钢丝绳83随主臂2的第一底节臂21一起运输,可节约成本,也省去了副臂钢丝绳83的缠绕过程,可提高拆装效率。
在转场至目的地需要安装时,只需通过卷扬机构84释放副臂钢丝绳83,直至第一滑轮组81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连接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滑轮组81与副臂后牵拉件6之间通过销轴连接,销轴可插拔地设置。此种连接结构简单可靠,且方便拆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履带起重机还包括副臂前牵拉件9,副臂前牵拉件9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副臂前支架30的第二端和副臂3的顶部。
例如,副臂前牵拉件9可采用拉板或拉索。
其中,副臂前牵拉件9、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3之间围成固定的第一三角形结构。副臂前支架30、副臂后支架20和副臂支架牵拉件10之间围成固定的第二三角形结构,忽略副臂前支架30、副臂后支架20铰接位置的偏差。
该实施例能够通过副臂前牵拉件9将副臂变幅作用力传递至副臂3的顶端,从而实现副臂的变幅运动。在卷扬机构84收副臂钢丝绳83时,使第一滑轮组81靠近第二滑轮组82,带动副臂后牵拉件6向下移动,从而带动第二三角形结构逆时针摆动,进而通过副臂前牵拉件9带动副臂3后仰;在卷扬机构84放副臂钢丝绳83时,使第一滑轮组81远离第二滑轮组82,带动副臂后牵拉件6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二三角形结构顺时针摆动,进而通过副臂前牵拉件9带动副臂3前倾。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臂后牵拉件6、副臂前牵拉件9和副臂支架牵拉件1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依次铰接的多个子牵拉段。此种结构更适用于拉板,在履带起重机工作状态下能够展开传递变幅作用力,在转运过程中便于折叠或拆解,方便运输。
在需要运输时,在副臂后牵拉件6与副臂变幅系统8脱离后,使第二组件作为整体运输,第二组件包括:副臂前支架30、副臂后支架20、副臂支架牵拉件10和至少部分长度的副臂后牵拉件6。
在第一种运输方式下,如图4所示,在运输第二组件时,使副臂前支架30与副臂3的底部处于拆开状态,副臂后支架20与主臂2的顶部处于拆开状态。
在第二组件中,使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相互靠近,直至接近平行状态,由于副臂支架牵拉件10采用多节结构可折叠,可使副臂支架牵拉件10折叠于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之间;使至少部分长度的副臂后牵拉件6贴近副臂后支架20远离副臂前支架30的一侧,以进行运输。一起运输的副臂后牵拉件6的长度不超过副臂后支架20的长度。
由于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的重量较小,将这两个支架直接从主臂2和副臂3上拆下,方便拆卸,如果主臂2或副臂3整体运输也不会影响其结构完整性。而且,为了方便拆装,减少高空作业,可以携带部分的副臂后牵拉件6,此部分可以整体拆装、整体运输,拆装及运输效率大大提升。此外,副臂支架牵拉件10折叠至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之间,且副臂后牵拉件6贴近副臂后支架20的表面,能够减小第二组件的体积,便于运输。
在第二种运输方式下,如图7所示,在运输第二组件时,使副臂前支架30与副臂3的底部处于连接状态,副臂后支架20与主臂2的顶部处于连接状态,并使副臂3的第二底节臂31与第二中间节臂32处于拆开状态,主臂2的连接臂头24与第一顶节臂23处于拆开状态,第二组件还包括第二底节臂31和连接臂头24。
此种运输方式在主臂2或副臂3的长度较大,且运输空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将副臂3的第二底节臂31和主臂2的连接臂头24作为第二组件的一部分进行运输,在运输时,第二底节臂31贴近副臂前支架30远离副臂后支架20的一侧,使第二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第三种运输方式下,第二组件还包括至少部分长度的副臂前牵拉件9,在运输第二组件时,使副臂前牵拉件9贴近副臂前支架30远离副臂后支架20的一侧。副臂前牵拉件9可位于副臂前支架30与副臂3的第二底节臂31之间,图中未示意出。
此种运输方式能够在不明显增加第二组件体积的情况下,在第二组件中包括更多的结构件,以便降低第二组件以外的部件的运输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履带起重机还包括主臂牵引件5、桅杆7和主臂变幅系统4,主臂牵引件5的第一端连接于主臂2的顶部,桅杆7的第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车体1,桅杆7的第二端连接于主臂牵引件5的第二端,主臂变幅系统4用于驱动桅杆7的第二端实现主臂2的变幅。
具体地,主臂牵引件5可采用拉板或拉索等,主臂牵引件5、桅杆7和主臂2围成固定的三角形结构,桅杆7的第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转台12,主臂变幅系统4包括两个第三滑轮组41和主臂钢丝绳42,主臂钢丝绳42的第一端连接于用于驱动主臂变幅的卷扬机构,第二端依次绕过两个第三滑轮组41,底部的第三滑轮组41安装于转台12上与桅杆7的第二端对应的区域,顶部的第三滑轮组41安装于桅杆7的第二端。
该实施例能够通过主臂变幅系统4驱动桅杆7转动,并通过桅杆7带动主臂牵引件5运动,进而带动主臂2实现俯仰。
本公开的履带起重机在组装时,如图6所示,依次组装好主臂2、副臂3,在组装过程中,主臂2和副臂3均处于平行于地面的状态。
接着,将图4所示的副臂支架牵拉件10、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形成的第一组件一体组装。具体地,将副臂前支架30的第一端与副臂3的底端连接,将副臂后支架20的第一端与主臂2的顶端连接。
接着,将第一滑轮组81朝向主臂2的臂头方向牵引,并使卷扬结构84同步释放副臂钢丝绳83,直至第一滑轮组81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连接,如图6所示状态。
之后,使卷扬结构84收回副臂钢丝绳83,使第一滑轮组81朝向主臂2底部的方向移动,以向副臂后牵拉件6施加牵引力,使副臂后支架20的第二端远离副臂前支架30的第二端,直至副臂支架牵拉件10展开。
最后,安装副臂前牵拉件9,该环节可在卷扬结构84收回副臂钢丝绳83之前或之后执行。
可以看出,整个副臂钢丝绳83以及第一滑轮组81、第二滑轮组82在牵引过程中都在主臂2上表面高度进行,远远低于副臂后支架20和副臂前支架30的高度,免去了高空作业的风险,而且,主臂2的上表面可布置人工作业的走台板,便于人工铺设拉板以及缠绕钢丝绳等作业,可以有效的保护作业人员,作业效率高。
以上为组装过程的方法,拆卸过程相反。
本申请的履带起重机主要解决了副臂变幅系统8的拆装便利性以及运输便利性的问题。通过设计一种新型变幅方式,可有效避免反复拆装副臂钢丝绳造成的效率低下问题,解决现有技术中高空作业缠绕变幅钢丝绳问题;可实现副臂变幅一体化运输,提升关联部件的拆装便利性;同时主臂部分结构可以优化,使部件得到简化,提升其整体性能。此种履带起重机至少具备如下优点之一:
1.将副臂变幅系统8转移至副臂后牵拉件6与主臂2的底部之间,可以免去现有技术中缠绕副臂钢丝绳缠绕过程中高空作业的风险。
2.同现有技术相比,主臂2上部可以免去导向滑轮的使用,使得主臂整体结构简单,降低主臂系统的重量,节约成本,且对整机的起臂能力以及性能等均有有益的效果。
3.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之间仅布置拉板接口即可,免去现有技术中需要设置滑轮组的问题,副臂前后支架设计、结构以及重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对其制造成本,起臂能力等均有提高。
4.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副臂后牵拉件6和副臂前牵拉件9可实现一体化,一体化拆装、一体化运输,可以大大提升拆装及转场运输效率。
5.副臂的卷扬机构84、副臂钢丝绳83、第一滑轮组81和第二滑轮组82随主臂2的第一底节臂21一体运输,节约运输成本,同时副臂钢丝绳83也免去了缠绕等过程,拆装、运输效率均可提高。
其次,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基于上述实施例所述履带起重机的转场方法,包括拆卸运输步骤,拆卸运输步骤包括:
使副臂后牵拉件6与副臂变幅系统8脱离;
在脱离后,使第一组件作为整体运输,第一组件包括副臂变幅系统8和主臂2;
在脱离后,使第二组件作为整体运输,第二组件包括:副臂前支架30、副臂后支架20、副臂支架牵拉件10和至少部分长度的副臂后牵拉件6。
在一种运输方式中,图5为第一组件,图4为第二组件,第一组件和第二组件在运输时都可进行折叠或固定,以使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该实施例在拆卸时,使副臂变幅系统8整体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脱离,省去了在拆装时穿绕副臂给钢丝绳的繁琐操作,可提高副臂变幅系统的拆装便利性,在履带起重机转场时,便于进行拆卸和重新组装;而且,由于副臂变幅系统8的设置位置较低,可使操作人员可在较低高度位置进行操作,提高拆装过程中的安全性。
而且,在运输时,将副臂变幅系统8整体随主臂2形成第一组件一起运输,无需拆下副臂钢丝绳,省去了拆装钢丝绳的操作;并将副臂3变幅所用的大部分支架和牵拉件作为第二组件整体输送,方便后续组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臂变幅系统8包括第一滑轮组81、第二滑轮组82和副臂钢丝绳83,第一滑轮组81连接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第二滑轮组82安装于主臂2,第一滑轮组81位于第二滑轮组82上方,副臂钢丝绳83绕过第一滑轮组81和第一滑轮组81;使第一组件作为整体运输的步骤包括:
收回副臂钢丝绳83,以将第一滑轮组81拉回至主臂2的第一底节臂21上;
将第一滑轮组81固定于主臂2,以形成第一组件进行运输。
该实施例在运输第一组件时,使第一滑轮组81拉回至主臂2的第一底节臂21上并进行固定,可使第一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且能偶在运输过程中防止第一滑轮组81晃动发生磕碰,并保持副臂钢丝绳83缠绕有序。将卷扬机构84、第一滑轮组81、第二滑轮组82和副臂钢丝绳83随主臂2的第一底节臂21一起运输,可节约成本,也省去了副臂钢丝绳83的缠绕过程,可提高拆装效率。
在转场至目的地需要安装时,只需通过卷扬机构84释放副臂钢丝绳83,直至第一滑轮组81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连接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7所示,使第二组件作为整体运输的步骤包括:
使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相互靠近,使副臂支架牵拉件10折叠于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之间,例如,副臂支架牵拉件10包括依次铰接的多个子牵拉段,可在副臂支架牵拉件10靠近中间长度的位置进行折叠;
使至少部分长度的副臂后牵拉件6贴近副臂后支架20远离副臂前支架30的一侧,以进行运输。
该实施例将副臂支架牵拉件10折叠于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之间,并使副臂后牵拉件6贴近副臂后支架20,能够使第二组件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在运输时减小占用空间,并提高第二组件在运输过程中的抗振动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运输第二组件时,使副臂前支架30与副臂3的底部处于拆开状态,副臂后支架20与主臂2的顶部处于拆开状态。
由于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的重量较小,将这两个支架直接从主臂2和副臂3上拆下,方便拆卸,如果主臂2或副臂3整体运输也不会影响其结构完整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在运输第二组件时,使副臂前支架30与副臂3的底部处于连接状态,副臂后支架20与主臂2的顶部处于连接状态,并使副臂3的第二底节臂31与第二中间节臂32处于拆开状态,主臂2的连接臂头24与第一顶节臂23处于拆开状态,第二组件还包括第二底节臂31和连接臂头24。
此种运输方式在主臂2或副臂3的长度较大,且运输空间较为充裕的情况下,将副臂3的第二底节臂31和主臂2的连接臂头24作为第二组件的一部分进行运输,在运输时,第二底节臂31贴近副臂前支架30远离副臂后支架20的一侧,使第二组件的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履带起重机还包括副臂前牵拉件9,副臂前牵拉件9的两端分别连接于副臂前支架30的第二端和副臂3的顶部;
第二组件还包括至少部分长度的副臂前牵拉件9,在运输第二组件时,使副臂前牵拉件9贴近副臂前支架30远离副臂后支架20的一侧。
此种运输方式能够在不明显增加第二组件体积的情况下,在第二组件中包括更多的结构件,以便降低第二组件以外的部件的运输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转场方法包括组装步骤,组装步骤在转运至目的地之后执行,组装步骤包括:
将主臂2的底部安装于车体1,将副臂3的底部安装于主臂2,主臂2和副臂3在水平面内延伸;
将第一组件整体进行安装,以便与主臂2和副臂3连接;
将副臂钢丝绳83释放,直至第一滑轮组81与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连接;
之后收回副臂钢丝绳83,使副臂后支架20朝向远离副臂前支架30的方向摆动,以将处于折叠状态的副臂支架牵拉件10展开。
整个副臂钢丝绳83以及第一滑轮组81、第二滑轮组82在牵引过程中都在主臂2上表面高度进行,远远低于副臂后支架20和副臂前支架30的高度,免去了高空作业的风险,而且,主臂2的上表面可布置人工作业的走台板,便于人工铺设拉板以及缠绕钢丝绳等作业,可以有效的保护作业人员,作业效率高。
以上仅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体(1);
主臂(2),所述主臂(2)的底部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车体(1),且在竖直面内可变幅;
副臂(3),所述副臂(3)的底部铰接于所述主臂(2)的顶部,且在竖直面内相对于所述主臂(2)可变幅;
副臂前支架(30)和副臂后支架(20),所述副臂前支架(30)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副臂(3)的底部,所述副臂后支架(20)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主臂(2)的顶部;
副臂支架牵拉件(10),其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副臂前支架(30)的第二端和所述副臂后支架(20)的第二端;
副臂后牵拉件(6),所述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一端在竖直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副臂后支架(20)的第二端;和
副臂变幅系统(8),连接于所述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与所述主臂(2)的底部区域之间,用于驱动所述副臂(3)实现变幅动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臂变幅系统(8)与所述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臂变幅系统(8)包括卷扬机构(84)、第一滑轮装置和副臂钢丝绳(83),所述卷扬机构(84)安装于所述主臂(2)的底部区域,所述第一滑轮装置安装于所述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与所述主臂(2)的底部区域之间,所述副臂钢丝绳(83)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卷扬机构(84),所述副臂钢丝绳(83)的第二端缠绕于所述第一滑轮装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第一滑轮装置包括:第一滑轮组(81)和第二滑轮组(82),所述第一滑轮组(81)连接于所述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所述第二滑轮组(82)安装于所述主臂(2)且位于所述卷扬机构(84)上方,所述第一滑轮组(81)位于所述第二滑轮组(82)上方,所述副臂钢丝绳(83)的第二端依次绕过所述第一滑轮组(81)和所述第二滑轮组(8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轮组(81)与所述副臂后牵拉件(6)的第二端之间可拆卸地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滑轮组(81)与所述副臂后牵拉件(6)之间通过销轴连接,所述销轴可插拔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副臂前牵拉件(9),所述副臂前牵拉件(9)的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副臂前支架(30)的第二端和所述副臂(3)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副臂后牵拉件(6)、所述副臂前牵拉件(9)和副臂支架牵拉件(10)中的至少一个包括依次铰接的多个子牵拉段。
9.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履带起重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臂牵引件(5)、桅杆(7)和主臂变幅系统(4),所述主臂牵引件(5)的第一端连接于所述主臂(2)的顶部,所述桅杆(7)的第一端在竖直平面内可转动地连接于所述车体(1),所述桅杆(7)的第二端连接于所述主臂牵引件(5)的第二端,所述主臂变幅系统(4)用于驱动所述桅杆(7)的第二端实现所述主臂(2)的变幅。
CN202321950372.1U 2023-07-21 2023-07-21 履带起重机 Active CN22037621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50372.1U CN220376211U (zh) 2023-07-21 2023-07-21 履带起重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50372.1U CN220376211U (zh) 2023-07-21 2023-07-21 履带起重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76211U true CN220376211U (zh) 2024-01-23

Family

ID=89563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50372.1U Active CN220376211U (zh) 2023-07-21 2023-07-21 履带起重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7621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839966B2 (en) Folding jib main strut and transportable reeved strut caps
RU2514561C2 (ru) Самоходный подъемный кран и способ его разборки, транспортирования и наладки
US8127949B2 (en) Crane backstay spreader
CN102358580A (zh) 折叠臂架结构以及展开和折叠该折叠臂架结构的方法
US6857489B2 (en) Crawler crane having identical left and right crawler assemblies
CN220376211U (zh) 履带起重机
JP4835209B2 (ja) クレーンのウィンチ取外し方法および上部旋回体
CN116789014A (zh) 履带起重机及其转场方法
US3246769A (en) Crane
US4050586A (en) Apparatus for raising & lowering a mast and boom on a mobile crane
CN211110747U (zh) 一种适用于动臂式塔式起重机的可折叠一体式人字架
CN107640710B (zh) 具有空间拉线装配部的伸缩吊臂
CN218813229U (zh) 一种冲击桥架设用辅助收放装置
US2335858A (en) High gantry for load-handling machines
US20240076169A1 (en) Vehicle crane having a detachable attachment superstructure and method for rigging the same
JP7146032B2 (ja) 分離可能なaフレームを備える移動式クレーン
GB2056944A (en) Mobile telescopic jib cranes
JP2019112152A (ja) クレーン及びクレーン組み立て方法
CN210176342U (zh) 一种平头塔机起重臂分段自拆装置
JP2000153992A (ja) 移動式クレーンのジブ着脱装置
WO2024018913A1 (ja) クレーン、および、クレーンの組立方法
CN217102835U (zh) 超起装置、起重臂及作业机械
CN221140967U (zh) 起重设备
CN215666804U (zh) 超起机构、起重装置及作业机械
CN116281651A (zh) 超起装置及作业机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