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7844U - 一种触桥结构以及隔离开关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桥结构以及隔离开关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67844U CN220367844U CN202322147357.XU CN202322147357U CN220367844U CN 220367844 U CN220367844 U CN 220367844U CN 202322147357 U CN202322147357 U CN 202322147357U CN 220367844 U CN220367844 U CN 220367844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act bridge
- contact
- buckling
- reset reed
- res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Push-Button Switch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桥结构以及隔离开关,包括第一触桥以及设置在第一触桥下方的第二触桥,第一触桥、第二触桥均包括用于与静触头接触的两接触部以及连接两接触部的中间部;其中,至少一触桥的中间部部分或全部向另一触桥弯曲形成弯曲部,该弯曲部与另一触桥的中间部相抵以使第一触桥的接触部与第二触桥的接触部之间形成初始间隙;本实用新型具有提高对触桥材料的利用率,降低成本等特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隔离开关,尤其是隔离开关的触桥结构。
背景技术
隔离开关,常常被应用在配电系统之中,常见的隔离开关包括滑动式隔离开关以及隔离开关。以隔离开关为例,其采用的是利用动触组件发生旋转运动,实现与静触头的接触/分离,从而完成隔离开关的导通/分断。
动触组件包括动触盘以及位于动触盘上的触桥结构,触桥结构包括第一触桥以及第二触桥,设置在第一触桥与第二触桥之间第一凸台,从而使第一触桥与第二触桥在两端部位置形成初始间隙(供静触头进入使用),如CN209343975U公开的结构,其在两动触头上都设置第一凸台,通过两个第一凸台相互抵接使得两个的动触头之间形成间距,并且间距为两倍第一凸台的厚度。当然,本本领域中还存在一种替代的方案,就是将第一凸台做成一个独立于第一、第二触桥的部件,将整个独立的部件塞入第一、第二触桥使得两者存在初始间隙。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旨在提供了一种触桥结构以及隔离开关,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桥结构,包括第一触桥以及设置在第一触桥下方的第二触桥,第一触桥、第二触桥均包括用于与静触头接触的两接触部以及连接两接触部的中间部;其中,至少一触桥的中间部部分或全部向另一触桥弯曲形成弯曲部,该弯曲部与另一触桥的中间部相抵以使第一触桥的接触部与第二触桥的接触部之间形成初始间隙。
采用此种结构,利用其中一触桥的中间部部分或者全部弯曲形成弯曲部,从而实现第一触桥的接触部与第二触桥的接触部之间形成初始间隙,这样相比于现有技术在触桥表面增设凸台或者额外增加独立的部件,此种结构充分利用触桥自身形状,提高材料的利用率,不需要额外增加材料。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同一个中间部的各位置处的厚度基本相同。
采用此种结构,弯曲部与中间部的厚度基本相同,也就是说弯曲部就是中间部弯曲成型的,充分利用触桥自身形状,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桥的中间部和第二触桥的中间部均形成有弯曲部,两弯曲部相抵以使第一触桥的接触部与第二触桥的接触部之间形成初始间隙。
采用此种结构可以将第一触桥与第二触桥作成基本相同的结构,只需要一副模具就可以实现两种触桥的生产,降低工业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片;所述第一复位簧片位于第一触桥的上方用于给第一触桥提供复位力,第二复位簧片位于第二触桥的下方用于给第二触桥提供复位力。
采用此种结构,在第一触桥、第二触桥与静触头接触时,利用第一复位簧片、第二复位簧片产生复位力,当第一触桥、第二触桥与静触头分离时,利用第一复位簧片、第二复位簧片进行复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触桥的两接触部上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凸台,第一复位簧片位于两第一限位凸台之间;和/或,所述第二触桥的两接触部上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凸台,第二复位簧片位于两第二限位凸台之间。
采用此种结构,利用限位凸台能限制复位簧片不沿触桥的长度方向晃动,更加有利于簧片的组装以及整体的稳定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两个扣件,所述两扣件分别位于两触桥宽度方向的两侧边,扣件与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片形成扣接。
采用扣件、第一复位簧片、第二复位簧片,利用第一复位簧片、第二复位簧片分别抵压在两触桥的两表面,然后利用两个扣件将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的两侧边扣接产生预紧效果,存在结构简单、装配方便等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扣件,第一复位簧片、第二复位簧片在两触桥宽度方向的一侧边处为一体式结构,扣件位于两触桥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处,扣件与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片形成扣接。
采用扣件、第一复位簧片、第二复位簧片,利用第一复位簧片、第二复位簧片分别抵压在两触桥的两表面,然后利用一个扣件将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片非一体式结构的侧边扣接产生预紧效果,具有装配非常便利,只需要安装一个扣件即可,同时预紧效果也会较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扣件上开设有扣接槽,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片设置有扣接部,扣接部延伸至扣接槽内形成扣接;或,扣件包括朝向第一复位簧片弯曲的第一扣接部以及朝向第二复位簧片弯曲的第二扣接部,第一复位簧片上设有第一扣接槽和/或第一扣接凸起,第二复位簧片设有第二扣接槽和/或第二扣接凸起,第一扣接部与第一扣接槽和/或第一扣接凸起形成扣接,第二扣接部与第二扣接槽和/或第二扣接凸起形成扣接配合。
采用上述结构,既可以采用扣件上开扣接槽,复位簧片上设置扣接部形成两者扣接;同样也可以采用在扣件上设置折弯的扣接部,将扣接部扣接在复位簧片的扣接槽或者扣接凸起上。无论是哪种形式的扣接结构,都可以保证实现复位簧片与扣件的连接稳定性,保证预紧效果,并且有利于装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还包括卡件,所述卡件包括抵接于第一复位簧片上表面的第一卡臂、抵接于第二复位簧片下表面的第二卡臂以及连接第一卡臂与第二卡臂的连接臂,连接臂位于两触桥宽度方向的一侧边处。
采用此种结构,利用卡件与复位簧片形成预紧结构,虽然稳定性相较于扣件形式的预紧结构相对较差,但同样可以实现预紧的效果,而且卡件形式的预紧结构装配非常的便利,即将复位簧片、触桥叠好后推入卡件中即可。
一种隔离开关,其包括操作单元层以及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开关单元层,开关单元层内设置有动触组件以及静触头,操作单元层用于控制开关单元层内的动触组件运动,以实现与静触头接通/分断;其中,所述动触组件包括上述的一种触桥结构。
一个隔离开关往往包含几十个触桥,一个配电系统往往需要大量的隔离开关,采用上述结构虽然只是对触桥的一个细小的改动,但是毫无疑问可以大大降低材料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离开关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隔离开关的开关单元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实施方式的第一、第二触桥的结构示意图;
图3A-3B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第一、第二触桥其它两种变形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触桥结构的一种实施方式;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触桥结构的一种变形实施方式;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触桥结构的另一种实施方式;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触桥结构的再一种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实施例
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为一种隔离开关,这种隔离开关能广泛用于配电系统中,用来控制线路的接通/分断。这种不仅仅适用于交流配电系统中,也适用于直流配电系统中。
隔离开关包括操作单元层1以及层叠在操作单元层1下方的3层开关单元层2。在操作单元层1设置有操作机构,此处的操作机构既可以是纯手动式的操作机构,用户利用外置在操作单元层1的旋钮实现分、合闸操作,例如CN217134258U。操作机构还可以采用半手动式的操作机构,用户不仅可以通过外置在操作单元层1的旋钮实现分、合闸操作,该操作机构在合闸状态下时,当接受到外部分断信号时,还可以在脱扣器作用下自动实现分闸操作,CN216902575U。操作机构还可以采用手动式和自动式混合的操作机构,用户不仅可以外置在操作单元层1的旋钮实现分、合闸操作,也可以利用远程给予隔离开关分闸、合闸信号,操作机构在电机或者电磁铁的作用下实现分闸、合闸操作,例如CN215578314U。无论上述哪种形式的操作机构,在本领域中都已属于较为常见的结构,其具体实现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只要能够控制实现动触组件3与静触头4接触/分离即可。
开关单元层2,每层内都设置有动触组件3以及静触头4,动触组件3与操作机构之间形成联动结构,通过操作机构的运动可以实现动触组件3的旋转,从而使得动触组件3与静触头4接触/分离,保证开关的接通与分断。而每个动触组件3都包括动触盘以及设置在动触盘内的触桥组件,具体触桥组件根据预紧组件结构的不同,分为多种实施方式,如下展示几种实施方式:
如图3-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一种实施方式,该实施方式的触桥组件第一触桥31、第二触桥32以及预紧组件。第一触桥31位于第二触桥32的上方,第一触桥31包括两个接触部311以及连接两个接触部311的中间部312,第二触桥32结构与第一触桥31相同。第一触桥31的中间部312部分向下弯曲,也就是向第二触桥32弯曲形成弯曲部312b(也就是同一个中间部它的各个位置的厚度是基本相同的,弯曲部312b的厚度与中间部312其余部分的厚度是基本相同的),第一触桥的弯曲部312b与第二触桥的弯曲部312b相抵从而使得第一触桥31的接触部311与第二触桥32的接触部311之间形成间隙,这里的间隙可以叫初始间隙D,是用来供静触头4进入时使用的。如图3A所示,当然,第一触桥31的中间部312也可以不设置弯曲部312b(第一触桥31采用平板结构),在第二触桥的中间部312上设置弯曲部312b,利用第二触桥的弯曲部312b与第一触桥31的中间部312相抵从而形成初始间隙D。如图3B所示,当然,第二触桥32的中间部312也可以不设置弯曲部312b(第二触桥31采用平板结构),在第一触桥的中间部312上设置弯曲部312b,利用第二触桥的弯曲部312b与第二触桥32的中间部312相抵从而形成初始间隙D。
预紧组件包括两个扣件34、第一复位簧片35以及第二复位簧片36。在第一触桥31的接触部311的上表面上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凸台31a,第一复位簧片35位于两个第一限位凸台31a之间,通过第一限位凸台31a限制第一复位簧片35的两端,可以防止第一复位簧片35发生沿第一触桥31长度方向X的晃动。同样的,在第二触桥32的接触部311的下表面上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凸台32a,第二复位簧片36位于两个第二限位凸台32a之间,通过第二限位凸台32a限制第二复位簧片36的两端,可以防止第二复位簧片36发生沿第一触桥31长度方向X的晃动。
两个扣件34分设在两触桥宽度方向Y的两侧边,并且两个扣件34均与第一复位簧片35、第二复位簧片36形成扣接,从而实现预紧的效果,具体预紧效果是在第一触桥31以及第二触桥32的高度方向Z对两者进行预紧。此处扣件34在本实施方式中的具体扣接方式为,以其中一个扣件34为例,其扣件34上开设有扣接槽34a,第一复位簧片35以及第二复位簧片36的侧边延伸出扣接部356a,扣接部356a延伸至扣接槽34a内形成扣接,另一个扣件34的结构也采用同样的设置方式。当然扣件34的扣接方式还有很多,如图5所示,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变形实施方案,扣件34具有弯曲的第一扣接部34b以及第二扣接部,第一扣接部34b是朝向第一复位簧片35弯曲的,而第二扣接部是朝向第二复位簧片36弯曲的,在第一复位簧片35上设有第一扣接槽35a和第一扣接凸起35b,在第二复位簧片36上设有第二扣接槽36a和第二扣接凸起36b,第一扣接部34b处于第一扣接槽35a内与第一扣接凸起35b形成扣接,第二扣接部处于第二扣接槽36a内与第二扣接凸起36b形成扣接。当然,此种变形的实施方案的结构也可以再次精简,例如仅包含第一扣接凸起35b和第二扣接凸起36b,或者仅包含第一扣接槽35a和第二扣接槽36a。当仅包含第一扣接凸起35b和第二扣接凸起36b时,第一扣接部34b、第二扣接部分别与第一扣接凸起35b、第二扣接凸起36b配合形成扣接。当仅包含第一扣接槽35a和第二扣接槽36a时,第一扣接部34b、第二扣接部分别与第一扣接槽35a和第二扣接槽36a配合形成扣接。
在第一触桥31以及第二触桥32的侧边上都设置有限位凸起组,每组限位凸起组有两个间隔设置的限位凸起3132a,这样扣件34安装好后正好处于限位凸起组的限位凸起3132a之间,可以起到限制扣件34发生沿第一触桥31长度方向晃动,以保证扣件34安装后的稳定性。当然这种限位结构也可存在变形的实施方式,即,在第一触桥31以及第二触桥32的侧边上都设置限位槽,而扣件34安装好后正好处于限位槽中,这样也可以起到限制扣件34发生沿第一触桥31长度方向晃动的效果。
如图6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种实施方式,此种实施方式的预紧组件相比于第一种实施方式来说,扣件34数量为一个,原因是第一复位簧片35与第二复位簧片36在两触桥宽度方向的一侧边处为一体式结构,这样的情况下,此处就不需要扣件34,而仅须一个扣件34将另外以侧边处扣接即可,具体的扣接方式,参照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此处就不再进行赘述。这种实施方式带来的效果相比于第一种实施方式装配起来更加便利了(减少了一个扣件34)。
如图7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第三种实施方式,此种实施方式的预紧不采用扣件34,而采用的是卡件37结构。此种实施方式的第一复位簧片35、第二复位簧片36、第一触桥31以及第二触桥32的结构可以参照第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结构,此处就不再对这些特征再赘述。在此种实施方式中,卡件37包括第一卡臂37a、第二卡臂37b以及连接臂37c,第一卡臂37a与第二卡臂37b通过连接臂37c相连,使得卡件37的整体为一个U型部件。在安装时,将复位簧片、触桥叠好后推入卡件37中,此时第一卡臂37a会抵在第一复位簧片35的上方,第二卡臂37b会抵在第二复位簧片36的下方。这种实施方式虽然结构稳定性相比于第一种实施方式略差一些,但是其安装非常的便利,同样也可以对第一触桥31、第二触桥32产生高度方向上的预紧效果。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0)
1.一种触桥结构,包括第一触桥以及设置在第一触桥下方的第二触桥,第一触桥、第二触桥均包括用于与静触头接触的两接触部以及连接两接触部的中间部;其特征在于:至少一触桥的中间部部分或全部向另一触桥弯曲形成弯曲部,该弯曲部与另一触桥的中间部相抵以使第一触桥的接触部与第二触桥的接触部之间形成初始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桥结构,其特征在于:同一个中间部的各位置处的厚度基本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触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桥的中间部和第二触桥的中间部均形成有弯曲部,两弯曲部相抵以使第一触桥的接触部与第二触桥的接触部之间形成初始间隙。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触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片;所述第一复位簧片位于第一触桥的上方用于给第一触桥提供复位力,第二复位簧片位于第二触桥的下方用于给第二触桥提供复位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触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触桥的两接触部上均设置有第一限位凸台,第一复位簧片位于两第一限位凸台之间;和/或,所述第二触桥的两接触部处上均设置有第二限位凸台,第二复位簧片位于两第二限位凸台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触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两个扣件,所述两扣件分别位于两触桥宽度方向的两侧边,扣件与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片形成扣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触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扣件,第一复位簧片、第二复位簧片在两触桥宽度方向的一侧边处为一体式结构,扣件位于两触桥宽度方向的另一侧边处,扣件与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片形成扣接。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种触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扣件上开设有扣接槽,第一复位簧片以及第二复位簧片设置有扣接部,扣接部延伸至扣接槽内形成扣接;或,扣件包括朝向第一复位簧片弯曲的第一扣接部以及朝向第二复位簧片弯曲的第二扣接部,第一复位簧片上设有第一扣接槽和/或第一扣接凸起,第二复位簧片设有第二扣接槽和/或第二扣接凸起,第一扣接部与第一扣接槽和/或第一扣接凸起形成扣接,第二扣接部与第二扣接槽和/或第二扣接凸起形成扣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触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卡件,所述卡件包括抵接于第一复位簧片上表面的第一卡臂、抵接于第二复位簧片下表面的第二卡臂以及连接第一卡臂与第二卡臂的连接臂,连接臂位于两触桥宽度方向的一侧边处。
10.一种隔离开关,其包括操作单元层以及层叠设置的至少两层开关单元层,开关单元层内设置有动触组件以及静触头,操作单元层用于控制开关单元层内的动触组件运动,以实现与静触头接通/分断;其特征在于:所述动触组件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触桥结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47357.XU CN220367844U (zh) | 2023-08-10 | 2023-08-10 | 一种触桥结构以及隔离开关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2147357.XU CN220367844U (zh) | 2023-08-10 | 2023-08-10 | 一种触桥结构以及隔离开关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67844U true CN220367844U (zh) | 2024-01-19 |
Family
ID=895203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2147357.XU Active CN220367844U (zh) | 2023-08-10 | 2023-08-10 | 一种触桥结构以及隔离开关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67844U (zh) |
-
2023
- 2023-08-10 CN CN202322147357.XU patent/CN220367844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0367844U (zh) | 一种触桥结构以及隔离开关 | |
US20070062796A1 (en) | Electric switch | |
JPH0532915Y2 (zh) | ||
KR100301878B1 (ko) | 소형푸쉬버튼스위치 | |
CN220381986U (zh) | 一种结构稳定的触桥组件以及旋转式隔离开关 | |
CN1530987A (zh) | 滑动开关 | |
CN218069697U (zh) | 一种翘板开关 | |
CN1819088A (zh) | 双极转换开关 | |
CN211376441U (zh) | 一种墙壁开关 | |
CN220381985U (zh) | 一种载流性能好的触桥组件、隔离开关、供电系统 | |
JPH0565030U (ja) | スイッチ | |
CN109979769B (zh) | 一种常开常闭触头通用的触头支持 | |
US4091247A (en) | Double pole-double throw switch | |
CN220381987U (zh) | 一种隔离开关 | |
CN221125828U (zh) | 动触头结构及直流接触器 | |
CN1152404C (zh) | 按压式安全开关 | |
JP2591824Y2 (ja) | スイッチ装置 | |
JPS5929307Y2 (ja) | 開閉装置 | |
JP2000322963A (ja) | スイッチの接点構造 | |
CN108320964A (zh) | 一种车辆中控平台防误触按钮 | |
CN219811450U (zh) | 一种断路器及其防反喷绝缘结构 | |
CN113205969A (zh) | 一种墙壁开关 | |
CN109950065B (zh) | 一种常开常闭触头的通用结构 | |
JPH0323634Y2 (zh) | ||
US4499346A (en) | Snap action miniature switch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