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62098U - 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 Google Patents

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62098U
CN220362098U CN202321394864.7U CN202321394864U CN220362098U CN 220362098 U CN220362098 U CN 220362098U CN 202321394864 U CN202321394864 U CN 202321394864U CN 220362098 U CN220362098 U CN 220362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land
damping
cap
driving
mechanism accor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394864.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丘邦超
李沛中
王佳鑫
张�廷
李志通
杨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Mino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Mino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Mino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Mino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394864.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62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62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620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Vibration Prevent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在换帽过程中,可将电极帽插入拆卸孔中;接着,驱使驱动件绕自身轴线旋转,由于第一压盖和/或第二压盖处设置有可产生摩擦阻尼力的阻尼组件,因此,在阻尼力的作用下,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不会随驱动件一起旋转。此时驱动件相对第一压盖或第二压盖运动,驱使各个卡爪活动,并使之抱紧电极帽。本换帽机构在设计摩擦阻尼力时,将阻尼体在固定座和第一压盖或第二压盖之间以面接触的方式给予摩擦阻尼力,这样不仅使得受力面更广,阻尼力分布更为均匀;而且代替点接触的方式,降低阻尼体的摩擦损耗,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Description

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背景技术
电极帽是指套接在电极连杆上,用于电阻焊接设备的焊接结构。因其属于焊接消耗品,因此,需定期对电极帽进行修磨或更换。随着生产线体的自动化率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电极帽的更换工作也从人工更换逐步被换帽设备所代替,使得焊装生产线体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换帽工作。
传统电极帽拆卸组件在换帽过程中,利用阻尼器的阻尼柱在压缩弹簧的作用下压靠在上限位件或下限位件的侧面,以产生阻尼力。然而,这种结构设计普遍存在阻尼力不均匀,阻尼头易磨损,寿命较短等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为有效解决传统结构中存在的阻尼力不均匀,易磨损,寿命较短等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一种换帽机构,所述换帽机构包括:抱紧组件,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压盖与第二压盖、活动设于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第二压盖之间的若干卡爪、以及围设于全部所述卡爪外周的驱动件,所述第一压盖和/或所述第二压盖上设有用于供电极帽插入的拆卸孔,所述驱动件绕自身轴线旋转用于驱使所述卡爪抱紧所述电极帽;阻尼组件,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驱动件之间、所述第一压盖背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所述第二压盖与所述驱动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盖背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中,至少一者设有所述阻尼组件;其中,各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固定座与阻尼体,所述阻尼体抵接于所述固定座与所述第一压盖或所述第二压盖之间,且绕所述拆卸孔的外周延伸设置。
上述的换帽机构,在换帽过程中,可将电极帽插入拆卸孔中;接着,驱使驱动件绕自身轴线旋转,由于第一压盖和/或第二压盖处设置有可产生摩擦阻尼力的阻尼组件,因此,在阻尼力的作用下,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不会随驱动件一起旋转。此时驱动件相对第一压盖或第二压盖运动,驱使各个卡爪活动,并使之抱紧电极帽。当各个卡爪抱紧在电极帽之后,会向第一压盖和第二压盖传力,使之克服阻尼组件的阻尼力并随驱动件一起旋转,从而带动电极帽旋转,以完成拆卸。本换帽机构在设计摩擦阻尼力时,将阻尼体设置在固定座和第一压盖或第二压盖之间,并绕拆卸孔的外周延伸,使得阻尼体在固定座和第一压盖或第二压盖之间以面接触的方式给予摩擦阻尼力,这样不仅使得受力面更广,阻尼力分布更为均匀;而且代替点接触的方式,降低阻尼体的摩擦损耗,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所述阻尼组件包括弹性件,所述弹性件用于驱使所述阻尼体的表面抵接于所述固定座、所述第一压盖、所述第二压盖中的一者。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各所述弹性件设于所述阻尼体与所述固定座之间,以使所述阻尼体的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压盖或所述第二压盖。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上设有固定孔,所述弹性件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固定孔中。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具有所述弹性件的所述阻尼组件中,所述弹性件与所述阻尼体为一体式结构。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在具有所述弹性件的所述阻尼组件中,所述弹性件包括多个,全部所述弹性件绕所述拆卸孔的外周间隔分布,并均与所述阻尼体抵接。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体与所述固定座中,其中一者上设有止旋凸起,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止旋凸起配合的止旋槽。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阻尼体被构成为具有空腔的闭环结构,所述阻尼体包括用于围合形成空腔的腔壁面及与所述腔壁面邻接的端表面,所述端表面和/或所述腔壁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压盖或所述第二压盖。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驱动件之间、所述第二压盖与所述驱动件之间中,至少一者设有所述阻尼组件,且所述固定座上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压盖或所述第二压盖穿设的通孔。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座背向所述驱动件的一侧面包括绕所述通孔外周设置的固定面,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第二压盖均包括盖主体及围设于所述盖主体边缘的外缘部;所述卡爪活动设于两个所述盖主体之间,至少一个所述盖主体穿设于所述通孔中,且对应的所述外缘部与所述固定面之间抵接有所述阻尼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驱动件之间、所述第二压盖与所述驱动件之间中,两者中均设有所述阻尼组件;两个所述固定座分别位于所述驱动件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第二压盖分别由所述驱动件的相对两侧对应穿设两个所述通孔中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固定座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盖与所述固定座之间均抵接有所述阻尼体。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沿自身的轴线方向的至少一端面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用于收容所述固定座的一部分。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驱动件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卡爪对应的驱动槽,各所述卡爪转动设于所述第一压盖与所述第二压盖之间,且各所述卡爪上均间隔凸设有摆动部与抱紧部,所述摆动部与所述驱动槽的槽壁接触,所述驱动件绕自身轴线旋转时,所述驱动槽的槽壁驱使所述摆动部摆动,以带动所述抱紧部转入所述拆卸孔中。
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驱动槽的槽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与第二槽壁,所述卡爪上设有位于所述抱紧部两侧的第一配合面与第二配合面;当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第一槽壁接触时,所述第一配合面朝向所述拆卸孔设置;当所述摆动部与所述第二槽壁接触时,所述第二配合面朝向所述拆卸孔设置。
一种电极帽更换设备,所述电极帽更换设备包括以上任一项所述的换帽机构,所述固定座处于被固定状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换帽机构结构爆炸图。
图2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换帽机构结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所述的阻尼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述的固定座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换帽机构结构内部示意图。
100、换帽机构;10、抱紧组件;11、第一压盖;12、第二压盖;1a、盖主体;1b、外缘部;13、拆卸孔;14、安装槽;141、导向面;15、卡爪;151、转轴;152、摆动部;153、抱紧部;154、第一配合面;155、第二配合面;16、驱动件;161、安装腔;162、驱动槽;163、第一槽壁;164、第二槽壁;165、环形槽;166、轴线;20、阻尼组件;21、阻尼体;211、空腔;212、腔壁面;213、端表面;22、固定座;221、通孔;222、固定孔;223、固定面;23、弹性件;24、止旋凸起;25、止旋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出现这些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这些术语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此外,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等类似的描述,其含义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若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若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如若存在,本申请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电极帽属于焊接消耗品,因此,需定期对电极帽进行修磨或更换。随着生产线体的自动化率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电极帽的更换工作也从人工更换逐步被换帽设备所代替,使得焊装生产线体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换帽工作。
传统的电极帽拆卸组件包括上盖、下盖、上限位件、下限位件及阻尼机构。阻尼机构包括压缩弹簧和阻尼柱,上盖和/或下盖上设置盲孔,压缩弹簧和阻尼柱设置盲孔内。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作用下,阻尼柱的一端压靠在上限位件、下限位件的内周壁,以产生摩擦力。
然而,这种点接触方式给予的摩擦力,因受力面较窄,导致摩擦力分布不均;同时,也容易加速阻尼柱一端的摩擦损耗,缩短电极帽拆卸组件的使用寿命。
为此,请参考图1与图2,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换帽机构100,换帽机构100包括:抱紧组件10和阻尼组件20。抱紧组件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活动设于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之间的若干卡爪15、以及围设于全部卡爪15外周的驱动件16。第一压盖11和/或第二压盖12上设有用于供电极帽插入的拆卸孔13,驱动件16绕自身轴线166旋转用于驱使卡爪15抱紧电极帽。第一压盖11与驱动件16之间、第一压盖11背向驱动件16的一侧、第二压盖12与驱动件16之间、以及第二压盖12背向驱动件16的一侧中,至少一者设有阻尼组件20。其中,各阻尼组件20包括固定座22与阻尼体21,阻尼体21抵接于固定座22与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之间,且绕拆卸孔13的外周延伸设置。
上述的换帽机构100,在换帽过程中,可将电极帽插入拆卸孔13中;接着,驱使驱动件16绕自身轴线166旋转,由于第一压盖11和/或第二压盖12处设置有可产生摩擦阻尼力的阻尼组件20,因此,在阻尼力的作用下,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不会随驱动件16一起旋转。此时驱动件16相对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运动,驱使各个卡爪15活动,并使之抱紧电极帽。当各个卡爪15抱紧在电极帽之后,会向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传力,使之克服阻尼组件20的阻尼力并随驱动件16一起旋转,从而带动电极帽旋转,以完成拆卸。本换帽机构100在设计摩擦阻尼力时,将阻尼体21设置在固定座22和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之间,并绕拆卸孔13的外周延伸,使得阻尼体21在固定座22和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之间以面接触的方式给予摩擦阻尼力,这样不仅使得受力面更广,阻尼力分布更为均匀;而且代替点接触的方式,降低阻尼体21的摩擦损耗,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件16是指能绕自身轴线166旋转时可驱使卡爪15活动,使之抱紧在电极帽上的部件,其可设计成齿轮结构,也可设计成滚轮结构。当驱动件16为齿轮时,可通过齿轮与齿轮相互啮合,驱使驱动件16绕自身轴线166旋转;当驱动件16为滚轮时,可通过皮带对驱动件16进行传动。
不难理解的是,驱动件16围设在各个卡爪15的外周,这说明驱动件16为中空结构,即驱动件16内部具有安装腔161,各个卡爪15位于安装腔161内。同时,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分别位于驱动件16的相对两侧,并穿入安装腔161内进行相互连接。
驱动件16的旋转能驱使各个卡爪15抱紧在电极帽上,其实现方式有多种,比如:卡爪15转动连接在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之间,驱动件16的内壁拨动卡爪15转动,并使得卡爪15的凸起结构转动至抱紧在电极帽上;或者,卡爪15在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之间为径向滑动设计,此时驱动件16的内壁可设计成倾斜面,随着旋转的继续,该倾斜面推动卡爪15径向移动,使之卡紧在电极帽上。当然,驱动件16的内壁也可设计成两个相互成夹角的倾斜面,这样不论驱动件16是正转,还是反转,均能驱使卡爪15径向移动。
还需说明的是,阻尼组件20是指可对第一压盖11和/或第二压盖12产生摩擦阻尼力的结构。在电极帽更换过程中,阻尼组件20对第一压盖11和/或第二压盖12产生摩擦阻尼力时,可保证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不动,使得驱动件16发生相对转动,从而使得驱动件16能够驱使卡爪15活动。
当卡爪15抱紧在电极帽之后,驱动件16的旋转力可通过卡爪15向第一压盖11和/或第二压盖12传力,使之能够克服摩擦阻尼力,随驱动件16一起带动电极帽旋转,以使电极帽从电极连杆上拆除。
阻尼组件20可分布在第一压盖11与驱动件16之间,也可分布在第一压盖11背向驱动件16的一侧,还可分布在第二压盖12与驱动件16之间,或者,可分布在第二压盖12背向驱动件16的一侧等。当然,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处可同时分布有阻尼组件20。
当阻尼组件20分布在第一压盖11背向驱动件16的一侧时,固定座22位于第一压盖11的外侧,并将阻尼体21压接在第一压盖11背向驱动件16的一侧,使得阻尼体21在第一压盖11和固定座22之间产生摩擦阻尼力。其中,可以知晓的是,为使阻尼体21能产生阻尼力,固定座22则需被固定,使之处于固定不动状态,比如:固定座22可固定在电极帽更换设备中的安装孔中等。同理,阻尼组件20分布在第二压盖12背向驱动件16的一侧时,其固定座22和阻尼体21可按照上述方式进行安装,在此不作赘述。
另外,阻尼体21是指能够在固定座22与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之间产生摩擦阻尼力的结构,其沿绕拆卸孔13的外周延伸,可形成闭环结构,也可形成开环结构。阻尼体21的材料可有多种选择,只需能产生摩擦均可,比如:阻尼体21的材料可为但不限于陶瓷、金属、合金、塑料等较为硬质材料。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至少部分阻尼组件20包括弹性件23。弹性件23用于驱使阻尼体21的表面抵接于固定座22、第一压盖11、第二压盖12中的一者。如此,引入弹性件23,可利用其弹力将阻尼体21紧密抵接在固定座22、第一压盖11、第二压盖12中的一者上,从而产生稳定的摩擦阻尼力。
可选地,弹性件23可为但不限于弹簧、橡胶体、金属片等。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件23的分布位置可有多种,为便于理解,以第一压盖11与驱动件16之间设有阻尼组件20为例进行说明。弹性件23可设置在阻尼体21与固定座22之间,使得阻尼体21在弹力的作用下抵接在第一压盖11上,具体可参考图2;或者,弹性件23也可设置阻尼体21与第一压盖11之间,阻尼体21在弹力的作用下抵接在固定座22上,此时摩擦阻尼力则产生在阻尼体21和固定座22之间。当然,这种设计方式会导致在拆除电极帽时,阻尼体21和弹性件23均会随第一压盖11一起旋转。
同样,若第二压盖12与驱动件16之间设有阻尼组件20时,弹性件23的分布位置可在阻尼体21与固定座22之间;也可在阻尼体21与第二压盖12之间。
另外,还需说明的是,当阻尼组件20为至少两个时,可一部分阻尼组件20中包括弹性件23,另一部分阻尼组件20中不包括弹性件23,比如:当第一压盖11和驱动件16之间、以及第二压盖12和驱动件16之间均具有阻尼组件20时,第一压盖11和驱动件16之间的阻尼组件20中可包括弹性件23;第二压盖12和驱动件16之间的阻尼组件20不包括弹性件23。当然,各个阻尼组件20中也可均包括弹性件23。
更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各弹性件23设于阻尼体21与固定座22之间,以使阻尼体21的表面抵接于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由此可知,阻尼体21在弹力的作用下抵接在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为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提供稳定的摩擦阻尼力。同时,当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随驱动件16一起旋转时,弹性件23与阻尼体21不会随之旋转,这样有利于减轻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上的负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固定座22上设有固定孔222,弹性件23的一端插设于固定孔222中,如此,使得弹性件23稳定固定在固定座22上,避免因受力而发生扭曲变形,从而避免导致阻尼组件20发生结构失稳。
需要说明的是,弹性件23与固定孔222的数量均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当固定孔222的数量为多个时,全部固定孔222可绕拆卸孔13的外周间隔分布。同时,固定孔222和弹性件23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为一对一,也可为一对多,即同一固定孔222中可容纳多个弹性件23。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具有弹性件23的阻尼组件20中,弹性件23与阻尼体21为一体式结构。如此,不仅有利于简化弹性件23和阻尼体21的成型工艺,而且还有利于提高两者的结合强度,提升结构的稳定性。其中,弹性件23与阻尼体21为一体式结构时,两者可形成波簧结构。
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体与阻尼体21也可为组合式结构,比如:弹性体一端通过螺栓、卡接、焊接等方式固定在阻尼体21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在具有弹性件23的阻尼组件20中,弹性件23包括多个,全部弹性件23绕拆卸孔13的外周间隔分布,并均与阻尼体21抵接。如此设计,使得阻尼体21上的弹力分布更为均匀,从而使得阻尼体21受力均衡,进而保证阻尼组件20结构更为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与图4,阻尼体21与固定座22中,其中一者上设有止旋凸起24,另一者上设有与止旋凸起24配合的止旋槽25。当驱动件16驱使卡爪15活动时,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在摩擦阻尼力的作用下,不随驱动件16一起旋转。此时阻尼体21会受到静摩擦力,该静摩擦力会使阻尼体21具有相对固定座22旋转趋势。为此,在阻尼体21与固定座22之间,设置止旋槽25和止旋凸起24,限制阻尼体21相对固定座22旋转,保证阻尼体21结构稳定。
需要说明的是,止旋槽25可设置在阻尼体21上,止旋凸起24设置在固定座22上;或者,止旋凸起24可设置在阻尼体21上,止旋槽25设置在固定座22上。
止旋槽25与止旋凸起24的数量均可为一个,也可为多个。当止旋槽25与止旋凸起24均为多个时,以止旋凸起24设置在阻尼体21为例,全部止旋凸起24沿阻尼体21的周向间隔分布。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3,阻尼体21被构成为具有空腔211的闭环结构。阻尼体21包括用于围合形成空腔211的腔壁面212及与腔壁面212邻接的端表面213,端表面213和/或腔壁面212抵接于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如此,以面接触方式给予摩擦阻尼力,有利于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受力均匀,阻尼效果更佳。同时,也有利于降低阻尼体21的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腔壁面212是指阻尼体21的内表面,端表面213为阻尼体21沿驱动件16的轴线166方向的一端面。腔壁面212和端表面213中,可择一贴合在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上;也可同时贴合在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上。
其中,阻尼体21可设计成环形片状结构,也可设计成圆柱状结构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第一压盖11与驱动件16之间、第二压盖12与驱动件16之间中,至少一者设有阻尼组件20,且固定座22上设有用于供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穿设的通孔221。如此,将阻尼组件20设置在第一压盖11与驱动件16之间,或第二压盖12与驱动件16之间,不仅方便阻尼力的传递;而且便于结构设计,使得换帽机构100整体结构更为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座22上的通孔221可供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穿入,这样可实现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之间相互连接。其中,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之间的连接方式可为但不限于螺纹连接、销接、卡接等。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2,固定座22背向驱动件16的一侧面包括绕通孔221外周设置的固定面223。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均包括盖主体1a及围设于盖主体1a边缘的外缘部1b;卡爪15活动设于两个盖主体1a之间,至少一个盖主体1a穿设于通孔221中,且对应的外缘部1b与固定面223之间抵接有阻尼体21。如此,依靠外缘部1b和固定面223之间的摩擦阻尼力,使得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可不随驱动件16一起旋转,从而使得驱动件16能驱使卡爪15活动,以使之抱紧电极帽。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盖主体1a穿设在通孔221中,阻尼体21套接在盖主体1a外,并设置在通孔221的孔壁上,以实现盖主体1a和通孔221的孔壁之间产生摩擦阻尼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第一压盖11与驱动件16之间、第二压盖12与驱动件16之间中,两者中均设有阻尼组件20。两个固定座22分别位于驱动件16的相对两侧,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分别由驱动件16的相对两侧对应穿设两个通孔221中并相互连接,第一压盖11与固定座22之间、以及第二压盖12与固定座22之间均抵接有阻尼体21。由此可知,在换帽机构100中,阻尼组件20为两个,其中一个阻尼组件20位于第一压盖11和驱动件16之间;另一个阻尼组件20位于第二压盖12和驱动件16之间。这样使得阻尼效果更好,使得电极帽的拆卸更为稳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1与图2,驱动件16沿自身的轴线166方向的至少一端面设有环形槽165,环形槽165用于收容固定座22的一部分。如此,在驱动件16的端面设置环形槽165,可使得固定座22一部分陷入在环形槽165内,降低固定座22所在高度,使得换帽机构100整体变薄,减少换帽机构100占用的空间,结构更为紧凑。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座22可与驱动件16的端面之间可保持一定间隙,也可相互接触。当固定座22至少部分贴合在驱动件16的端面上时,可减少固定座22和驱动件16之间的缝隙,能实现有效的防水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考图5,驱动件16的内壁上设有与卡爪15对应的驱动槽162,各卡爪15转动设于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之间,且各卡爪15上均间隔凸设有摆动部152与抱紧部153。摆动部152与驱动槽162的槽壁接触,驱动件16绕自身轴线166旋转时,驱动槽162的槽壁驱使摆动部152摆动,以带动抱紧部153转入拆卸孔13中。由此可知,当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受阻尼组件20的阻尼力处于不动状态时,驱动槽162的槽壁驱使摆动部152摆动,带动抱紧部153转动,并使之转动至伸入拆卸孔13中,以抱紧电极帽,从而实现抱紧动作。
为使卡爪15稳定转动,可将卡爪15通过转轴151设置在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之间。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卡爪15通过转轴151连接在两个盖主体1a之间。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驱动槽162的槽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163与第二槽壁164,卡爪15上设有位于抱紧部153两侧的第一配合面154与第二配合面155。当摆动部152与第一槽壁163接触时,第一配合面154朝向拆卸孔13设置;当摆动部152与第二槽壁164接触时,第二配合面155朝向拆卸孔13设置。
由此可知,当驱动件16以第一方向旋转时,第一槽壁163与摆动部152接触,并驱使摆动部152沿第一方向摆动,此时,抱紧部153沿第一方向转入至拆卸孔13中,且第一配合面154朝向拆卸孔13并配合在电极帽的侧面。
当驱动件16以第二方向旋转时,第二槽壁164与摆动部152接触,并驱使摆动部152沿第二方向摆动,此时,抱紧部153沿第二方向转入至拆卸孔13中,且第二配合面155朝向拆卸孔13并配合在电极帽的侧面。如此,实现正反抱紧,从而可实现电极帽的拆装操作。
需要说明的是,为使卡爪15转动更加平顺,可在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上设置若干安装槽14,各个安装槽14一端与对应的驱动槽162连通,另一端均与拆卸孔13连通。各安装槽14的相对两槽壁分别设有弧形的导向面141,导向面141与卡爪15的侧面导向配合,以对卡爪15的转动进行导向。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电极帽更换设备,电极帽更换设备包括以上任一项的换帽机构100,固定座22处于被固定状态。
上述的电极帽更换设备,采用以上的换帽机构100,在换帽过程中,可将电极帽插入拆卸孔13中;接着,驱使驱动件16绕自身轴线166旋转,由于第一压盖11和/或第二压盖12处设置有可产生摩擦阻尼力的阻尼组件20,因此,在阻尼力的作用下,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不会随驱动件16一起旋转。此时驱动件16相对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运动,驱使各个卡爪15活动,并使之抱紧电极帽。当各个卡爪15抱紧在电极帽之后,会向第一压盖11和第二压盖12传力,使之克服阻尼组件20的阻尼力并随驱动件16一起旋转,从而带动电极帽旋转,以完成拆卸。本换帽机构100在设计摩擦阻尼力时,将阻尼体21设置在固定座22和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之间,并绕拆卸孔13的外周延伸,使得阻尼体21在固定座22和第一压盖11或第二压盖12之间以面接触的方式给予摩擦阻尼力,这样不仅使得受力面更广,阻尼力分布更为均匀;而且代替点接触的方式,降低阻尼体21的摩擦损耗,有利于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座处于被固定状态应理解为:固定座不会随抱紧组件一起旋转,为产生摩擦阻尼力提供不动的基础。其被固定的方式有多种,比如:固定座可固定在电极帽更换设备的安装孔中;或者,固定座可固定在电极帽更换设备的支撑结构等。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帽机构包括:
抱紧组件(1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压盖(11)与第二压盖(12)、活动设于所述第一压盖(11)与所述第二压盖(12)之间的若干卡爪(15)、以及围设于全部所述卡爪(15)外周的驱动件(16),所述第一压盖(11)和/或所述第二压盖(12)上设有用于供电极帽插入的拆卸孔(13),所述驱动件(16)绕自身轴线(166)旋转用于驱使所述卡爪(15)抱紧所述电极帽;
阻尼组件(20),所述第一压盖(11)与所述驱动件(16)之间、所述第一压盖(11)背向所述驱动件(16)的一侧、所述第二压盖(12)与所述驱动件(16)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盖(12)背向所述驱动件(16)的一侧中,至少一者设有所述阻尼组件(20);
其中,各所述阻尼组件(20)包括固定座(22)与阻尼体(21),所述阻尼体(21)抵接于所述固定座(22)与所述第一压盖(11)或所述第二压盖(12)之间,且绕所述拆卸孔(13)的外周延伸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至少部分所述阻尼组件(20)包括弹性件(23),所述弹性件(23)用于驱使所述阻尼体(21)的表面抵接于所述固定座(22)、所述第一压盖(11)、所述第二压盖(12)中的一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弹性件(23)设于所述阻尼体(21)与所述固定座(22)之间,以使所述阻尼体(21)的表面抵接于所述第一压盖(11)或所述第二压盖(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22)上设有固定孔(222),所述弹性件(23)的一端插设于所述固定孔(222)中。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具有所述弹性件(23)的所述阻尼组件(20)中,所述弹性件(23)与所述阻尼体(21)为一体式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在具有所述弹性件(23)的所述阻尼组件(20)中,所述弹性件(23)包括多个,全部所述弹性件(23)绕所述拆卸孔(13)的外周间隔分布,并均与所述阻尼体(21)抵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体(21)与所述固定座(22)中,其中一者上设有止旋凸起(24),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止旋凸起(24)配合的止旋槽(25)。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尼体(21)被构成为具有空腔(211)的闭环结构,所述阻尼体(21)包括用于围合形成空腔(211)的腔壁面(212)及与所述腔壁面(212)邻接的端表面(213),所述端表面(213)和/或所述腔壁面(212)抵接于所述第一压盖(11)或所述第二压盖(12)。
9.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盖(11)与所述驱动件(16)之间、所述第二压盖(12)与所述驱动件(16)之间中,至少一者设有所述阻尼组件(20),且所述固定座(22)上设有用于供所述第一压盖(11)或所述第二压盖(12)穿设的通孔(22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座(22)背向所述驱动件(16)的一侧面包括绕所述通孔(221)外周设置的固定面(223),所述第一压盖(11)与所述第二压盖(12)均包括盖主体(1a)及围设于所述盖主体(1a)边缘的外缘部(1b);
所述卡爪(15)活动设于两个所述盖主体(1a)之间,至少一个所述盖主体(1a)穿设于所述通孔(221)中,且对应的所述外缘部(1b)与所述固定面(223)之间抵接有所述阻尼体(21)。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盖(11)与所述驱动件(16)之间、所述第二压盖(12)与所述驱动件(16)之间中,两者中均设有所述阻尼组件(20);
两个所述固定座(22)分别位于所述驱动件(16)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一压盖(11)与所述第二压盖(12)分别由所述驱动件(16)的相对两侧对应穿设两个所述通孔(221)中并相互连接,所述第一压盖(11)与所述固定座(22)之间、以及所述第二压盖(12)与所述固定座(22)之间均抵接有所述阻尼体(21)。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6)沿自身的轴线(166)方向的至少一端面设有环形槽(165),所述环形槽(165)用于收容所述固定座(22)的一部分。
13.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件(16)的内壁上设有与所述卡爪(15)对应的驱动槽(162),各所述卡爪(15)转动设于所述第一压盖(11)与所述第二压盖(12)之间,且各所述卡爪(15)上均间隔凸设有摆动部(152)与抱紧部(153),所述摆动部(152)与所述驱动槽(162)的槽壁接触,所述驱动件(16)绕自身轴线(166)旋转时,所述驱动槽(162)的槽壁驱使所述摆动部(152)摆动,以带动所述抱紧部(153)转入所述拆卸孔(13)中。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帽机构,其特征在于,驱动槽(162)的槽壁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槽壁(163)与第二槽壁(164),所述卡爪(15)上设有位于所述抱紧部(153)两侧的第一配合面(154)与第二配合面(155);
当所述摆动部(152)与所述第一槽壁(163)接触时,所述第一配合面(154)朝向所述拆卸孔(13)设置;当所述摆动部(152)与所述第二槽壁(164)接触时,所述第二配合面(155)朝向所述拆卸孔(13)设置。
15.一种电极帽更换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帽更换设备包括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换帽机构,所述固定座(22)处于被固定状态。
CN202321394864.7U 2023-06-02 2023-06-02 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Active CN220362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4864.7U CN220362098U (zh) 2023-06-02 2023-06-02 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394864.7U CN220362098U (zh) 2023-06-02 2023-06-02 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62098U true CN220362098U (zh) 2024-01-19

Family

ID=895172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394864.7U Active CN220362098U (zh) 2023-06-02 2023-06-02 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620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10030984A1 (en) Main shaft locking mechanism
CN220362098U (zh) 换帽机构及电极帽更换设备
US6325722B1 (en) Shaft coupling alignment device
CN117847079B (zh) 折叠铰链转轴及装配机构
US20220118528A1 (en) Clutch Device, Drill Chuck, Power Tool, and Bidirectional Rotation Method of Drill Chuck
CN117900797A (zh) 屏幕折叠铰链的装配方法
JP2009177863A (ja) 円盤型磁気カップリングおよびその組立方法ならびに円盤型磁気カップリングの組立用冶具
US2696569A (en) Motor tool
JP3072094B1 (ja) メカニカルシ―ル
US10865835B1 (en) Shaft coupling alignment device
KR20190085664A (ko) 절삭 휠 탈부착장치
JP2023509608A (ja) 電動工具、モータ、及びモータのロータアセンブリ
CN219212841U (zh) 工件载具
CN219962773U (zh) 一种清洁滚筒用联轴易拆装端头
CN217130113U (zh) 轴承安装结构及自动化装置
CN213598624U (zh) 一种切换阀
EP1141598B1 (en) MECHANICAL SEAL including drive pins
CN219987242U (zh) 连接组件及打磨设备
CN212351897U (zh) 一种电动工具
KR20240001537A (ko) 연마디스크 체결용 커플러
CN216264598U (zh) 钥匙胚加工夹具及加工设备
CN213136328U (zh) 一种便于拆装更换的研磨盘
CN217484715U (zh) 一种通用性强的碳粉盒及其旋转驱动力接收头
CN214409586U (zh) 显影盒
JP3630995B2 (ja) 軸固定型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