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5711U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55711U CN220355711U CN202321697961.3U CN202321697961U CN220355711U CN 220355711 U CN220355711 U CN 220355711U CN 202321697961 U CN202321697961 U CN 202321697961U CN 220355711 U CN220355711 U CN 22035571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indoor
- indoor heat
- exchange system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公开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连通管路,设置于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且第一室内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一室内膨胀阀;和,三通阀,其中,压缩机包括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一吸气口与四通阀相连通,并且,三通阀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二吸气口相连通,以使换热系统形成由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三通阀、第二吸气口相连接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本申请公开的换热系统可以实现再热除湿。本申请还公开一种空调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技术领域,例如涉及一种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背景技术
空调器是目前家庭生活或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电器设备,可以对用户的室内环境温度、湿度等进行调节,以提高用户的生活舒适度。其中,空调器的运行模式通常包括制冷模式、制热模式、除湿模式等。
现有的空调器在运行除湿模式时,为了满足除湿需求,通常需要将蒸发温度降至比回风露点温度低且两则温差较大。
在实现本公开实施例的过程中,发现相关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
当用户的室内环境湿度较大时,通常采用控制空调器运行除湿模式,以对用户的室内环境湿度进行调节。但是,在空调器运行除湿模式时,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作为蒸发器,即,在进行除湿的同时,降低了用户的室内环境温度,而无法对温度和湿度单独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申请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可以包括不构成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对披露的实施例的一些方面有基本的理解,下面给出了简单的概括。所述概括不是泛泛评述,也不是要确定关键/重要组成元素或描绘这些实施例的保护范围,而是作为后面的详细说明的序言。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连通管路,设置于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且第一室内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一室内膨胀阀;和,三通阀,其中,压缩机包括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一吸气口与四通阀相连通,并且,三通阀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二吸气口相连通,以使换热系统形成由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三通阀、第二吸气口相连接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室内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相邻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室内膨胀阀靠近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室内膨胀阀,设置于第一室内连通管路,且靠近第二室内换热器设置。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室内外连通管路,第一端口连接于室外换热器,第二端口连接于第一室内膨胀阀与第二室内膨胀阀之间的管路,并且,室内外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以使换热系统形成由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室外换热器、第一吸气口相连接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三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其中,第三室内换热器与第四室内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二室内连通管路,且,第二室内连通管路设置有靠近第三室内换热器的第三室内膨胀阀,和,靠近第四室内换热器的第四室内膨胀阀。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四通连通管路,用于连通四通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三室内换热器,其中,四通连通管路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三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冷媒口为分别与四通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三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或者,第二冷媒口为分别与四通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三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三通连通管路,用于连通三通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其中,三通连通管路设置有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第三冷媒口和第四冷媒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三冷媒口为分别与三通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或者,第四冷媒口为分别与三通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三室内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一室内连通管路与第二室内连通管路之间,并且,第三室内连通管路与室内外连通管路相连通。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储液支路,其中,储液支路包括:储液罐,设置有储液进口和储液出口;储液进口管路,一端与储液进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室外换热器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和,储液出口管路,一端与储液出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或第二吸气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储液支路还包括:第一储液膨胀阀,设置于储液进口;和,第二储液膨胀阀,设置于储液出口。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换热系统还包括:过冷支路,包括用于为室外换热器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进行过冷的过冷换热器。
在一些可选实施例中,过冷支路还包括:过冷进口管路,一端与过冷换热器的进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电子膨胀阀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并且,过冷进口管路设置有过冷膨胀阀;和,过冷出口管路,一端与过冷换热器的出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或第二吸气口。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如前述的换热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和空调器,可以实现以下技术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还进一步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三通阀、以及连通第一室内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的第一室内连通管路,并且,压缩机为双吸气口压缩机,包括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其中,三通阀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二吸气口相连通。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可以形成由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三通阀、第二吸气口相连接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
当第一室内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处于同一房间或同一室内机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的第二室内换热器可作为蒸发器,发挥除湿功能,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作为冷凝器,补偿了第二室内换热器在进行除湿时对温度的降低,即,对第二室内换热器除湿且温度降低的空气进行再热,即实现了再热除湿。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可以实现再热除湿,即,在对室内环境进行除湿的同时,不影响室内环境的温度,实现了对室内的温度和湿度的独立调节。
以上的总体描述和下文中的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不用于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和附图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附图中具有相同参考数字标号的元件示为类似的元件,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并且其中:
图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系统全部运行制冷模式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8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系统全部运行制热模式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9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个换热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10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系统运行部分房间制冷,且部分房间制热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11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系统运行部分房间制冷,且部分房间再热除湿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12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系统运行部分房间制热,且部分房间再热除湿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图13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个换热系统运行不停机除霜的冷媒流路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压缩机;11:第一吸气口;12:第二吸气口;13:出气口;
2:四通阀;21:四通连通管路;201:第一冷媒口;202:第二冷媒口;
3:室外换热器;301:室内外连通管路;31:第一电子膨胀阀;
41:第一室内换热器;411:第一室内膨胀阀;42:第二室内换热器;421:第二室内膨胀阀;43:第三室内换热器;431:第三室内膨胀阀;44:第四室内换热器;441:第四室内膨胀阀;401:第一室内连通管路;402:第二室内连通管路;403:第三室内连通管路;
5:三通阀;51:三通连通管路;501:第三冷媒口;502:第四冷媒口;
6:储液罐;61:第一储液膨胀阀;62:第二储液膨胀阀;
7:过冷换热器;71:过冷膨胀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加详尽地了解本公开实施例的特点与技术内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的实现进行详细阐述,所附附图仅供参考说明之用,并非用来限定本公开实施例。在以下的技术描述中,为方便解释起见,通过多个细节以提供对所披露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在没有这些细节的情况下,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仍然可以实施。在其它情况下,为简化附图,熟知的结构和装置可以简化展示。
本公开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公开实施例的实施例。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上”、“下”、“内”、“中”、“外”、“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这些术语主要是为了更好地描述本公开实施例及其实施例,并非用于限定所指示的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必须具有特定方位,或以特定方位进行构造和操作。并且,上述部分术语除了可以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以外,还可能用于表示其他含义,例如术语“上”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用于表示某种依附关系或连接关系。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这些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术语“设置”、“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可拆卸连接,或整体式构造;可以是机械连接,或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或者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又或者是两个装置、元件或组成部分之间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说明,术语“多个”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术语“和/或”是一种描述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表示:A或B,或,A和B这三种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热系统。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和第一室内换热器41,还包括第二室内换热器42、第一室内连通管路401和三通阀5。第一室内连通管路401设置于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42之间,且第一室内连通管路401设置有第一室内膨胀阀411。其中,压缩机1包括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12,第一吸气口11与四通阀2相连通,并且,三通阀5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42、压缩机的出气口13、第二吸气口12相连通,以使换热系统形成由压缩机的出气口13、第一室内换热器41、第一室内膨胀阀411、第二室内换热器42、三通阀5、第二吸气口12相连接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1、四通阀2、室外换热器3和第一室内换热器41,且,压缩机1为双吸气口压缩机,即,包括第一吸气口11和第二吸气口12。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与四通阀2相连通。三通阀5的相互连通的三个通道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42、压缩机的出气口13、第二吸气口12相连通,以使得换热系统形成了由压缩机的出气口13、第一室内换热器41、第一室内膨胀阀411、第二室内换热器42、三通阀5、第二吸气口12相连接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
可选地,第一室内换热器41与第二室内换热器42相邻设置,例如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42设置于第一室内机中,且,第一室内换热器41靠近第一室内机的出风口,第二室内换热器42靠近第一室内机的进风口。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中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的设置,可使换热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结合图3,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的冷媒流动路线如下:
换热系统运行再热除湿运行时,四通阀2切换至D管和E管相连,C管和S管相连的状态。压缩机的出气口13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四通阀2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高温高压的冷媒在第一室内换热器41中冷却后分为两路,一路经第一室内膨胀阀411节流后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进行蒸发吸热后,返回到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即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另一路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返回到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
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第二室内换热器42作为蒸发器,且靠近第一室内机的进风口,第一室内换热器41作为冷凝器,且靠近第一室内机的出风口。用户室内的高湿度空气从第一室内机的进风口进入后,先经过作为蒸发器的第二室内换热器42进行降温除湿,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再经过作为冷凝器或再热器的第一室内换热器41进行再热升温。即,实现了再热除湿。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4至图6所示,当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时,第三室内换热器43内的冷媒流动方向与第一室内换热器41相同,第四室内换热器44内的冷媒流动方向与第二室内换热器42相同。即,与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42相同,第三室内换热器43与第四室内换热器44也可对用户的室内环境进行再热除湿。
可选地,第一室内膨胀阀411靠近第一室内换热器41设置。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二室内膨胀阀421。第二室内膨胀阀421设置于第一室内连通管路401,且靠近第二室内换热器42设置。
如前述的可进行再热除湿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可通过控制第一室内膨胀阀411的开度来调节作为再热器的第一室内换热器41的冷媒流量和压力,进而控制对降温除湿后的空气的再热量。进一步的,还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室内膨胀阀421的开度来调节作为蒸发器的第二室内换热器42的冷媒流量和压力,进而控制对室内的高湿度空气的除湿量。即,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实现了对温度和湿度的独立控制,可通过调节第一室内膨胀阀411和第二室内膨胀阀421的开度,满足用户对升温除湿、恒温除湿或降温除湿的需求。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还包括室内外连通管路301。室内连通管路的第一端口连接于室外换热器3,第二端口连接于第一室内膨胀阀411与第二室内膨胀阀421之间的管路,并且,室内外连通管路301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31,以使换热系统形成由压缩机的出气口13、第一室内换热器41、第一电子膨胀阀31、室外换热器3、第一吸气口11相连接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
如前述,换热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时,四通阀2切换至D管和E管相连,C管和S管相连的状态,且,高温高压的冷媒在第一室内换热器41中冷却后分为两路,一路经第一室内膨胀阀411节流后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进行再热除湿,即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另一路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返回到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即第二冷媒循环流路。这样,可以控制进入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冷媒量来调节再热除湿量。例如,当需要进行恒温除湿时,第一冷媒循环流路所需的冷媒量较少,此时,其他冷媒可通过第二冷媒循环流路返回压缩机1。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还包括相邻设置的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其中,第三室内换热器43与第四室内换热器44之间设置有第二室内连通管路402,且,第二室内连通管路402设置有靠近第三室内换热器43的第三室内膨胀阀431,和,靠近第四室内换热器44的第四室内膨胀阀441。换热系统还包括第三室内连通管路403,连通于第一室内连通管路401与第二室内连通管路402之间,并且,第三室内连通管路403与室内外连通管路301相连通。
可选地,第三室内换热器43与四通阀2相连通,第四室内换热器44与三通阀5相连通。可选地,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设置于第二室内机中,例如,第一室内机可设置于用户的第一房间,第二室内机可设置于用户的第二房间。
结合图9,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包括位于第一房间的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二室内换热器42,以及位于第二房间的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时,换热系统运行再热除湿模式的冷媒流动路线如下:
换热系统运行再热除湿运行时,四通阀2切换至D管和E管相连,C管和S管相连的状态。压缩机的出气口13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通过四通阀2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高温高压的冷媒在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中冷却后分为两路,一路分别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进行蒸发吸热后,返回到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即第一冷媒循环流路;另一路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返回到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
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第二室内换热器42作为蒸发器,且靠近位于第一房间的第一室内机的进风口,第一室内换热器41作为冷凝器,且靠近位于第一房间的第一室内机的出风口。用户室内的高湿度空气从第一室内机的进风口进入后,先经过作为蒸发器的第二室内换热器42进行降温除湿,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再经过作为冷凝器或再热器的第一室内换热器41进行再热升温。即,实现了对用户的第一房间再热除湿。
类似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中,第四室内换热器44作为蒸发器,且靠近位于第二房间的第二室内机的进风口,第三室内换热器43作为冷凝器,且靠近位于第二房间的第二室内机的出风口。用户室内的高湿度空气从第二室内机的进风口进入后,先经过作为蒸发器的第四室内换热器44进行降温除湿,降温除湿后的空气再经过作为冷凝器或再热器的第三室内换热器43进行再热升温。即,实现了对用户的第二房间再热除湿。
可选地,换热系统还包括四通连通管路21,如图6所示。
四通连通管路21用于连通四通阀2、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其中,四通连通管路21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相连通的第一冷媒口201和第二冷媒口202。
这样,可以将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2分别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或者,将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流出的冷媒经四通阀2后流回压缩机1。
例如,在全部房间同时制热的运行模式下,四通连通管路21的设置可以将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2后,分别经第一冷媒口201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经第二冷媒口202流入第三室内换热器43,如图8所示;或者,在全部房间同时制冷的模式下,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流出的冷媒分别经第一冷媒口201和第二冷媒口202流回压缩机1,如图7所示。
可选地,第一冷媒口201为分别与四通阀2、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如图6所示。
这样,T型的第一冷媒口201可以作为分液口,将四通阀2流出的冷媒分别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类似的,T型的第一冷媒口201也可以作为汇流口,将从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流出的冷媒汇流后经四通阀2流回压缩机1。
类似的,第二冷媒口202为分别与四通阀2、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
这样,T型的第二冷媒口202可以作为分液口,将四通阀2流出的冷媒分别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类似的,T型的第二冷媒口202也可以作为汇流口,将从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流出的冷媒汇流后经四通阀2流回压缩机1。
可选地,换热系统还包括三通连通管路51,如图6所示。
三通连通管路51用于连通三通阀5、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其中,三通连通管路51设置有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相连通的第三冷媒口501和第四冷媒口502。
这样,可以将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三通阀5分别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或者,将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流出的冷媒经三通阀5后流回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
例如,在全部房间同时制热的运行模式下,三通连通管路51的设置可以将压缩机1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三通阀5后,分别经第三冷媒口501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经第四冷媒口502流入第四室内换热器45,如图8所示;或者,在全部房间同时制冷的模式下,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流出的冷媒分别经第三冷媒口501和第四冷媒口502流回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如图7所示。
可选地,第三冷媒口501为分别与三通阀5、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
这样,T型的第三冷媒口501可以作为分液口,将三通阀5流出的冷媒分别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类似的,T型的第三冷媒口501也可以作为汇流口,将从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流出的冷媒汇流后经三通阀5流回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
类似的,第四冷媒口502为分别与三通阀5、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
这样,T型的第四冷媒口502可以作为分液口,将三通阀5流出的冷媒分别流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类似的,T型的第四冷媒口502也可以作为汇流口,将从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流出的冷媒汇流后经三通阀5流回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可以运行第一房间和第二房间同时制冷的模式,如图7所示。
四通阀2切换至D管和C管相连,E管和S管相连的状态。压缩机的出气口13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四通阀2进入室外换热器3,第一电子膨胀阀31调节至适当开度,节流后,冷媒分别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第二室内换热器42、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其中,可分别控制第一室内膨胀阀411、第二室内膨胀阀421、第三室内膨胀阀431和第四室内膨胀阀441的开度来调节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第二室内换热器42、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的冷媒量和压力,进而调节第一室内换热器41、第二室内换热器42、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的制冷效果,之后,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的冷媒经四通阀2流回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的冷媒经三通阀5流回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至此制冷循环完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可以运行第一房间和第二房间同时制热的模式,如图8所示。
四通阀2切换至D管和E管相连,C管和S管相连的状态。压缩机的出气口13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分为两路,一路经四通阀2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另一路经三通阀5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此时,第一室内换热器41、第二室内换热器42、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均作为冷凝器发挥制热作用。其中,可分别控制第一室内膨胀阀411、第二室内膨胀阀421、第三室内膨胀阀431和第四室内膨胀阀441的开度来调节进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第二室内换热器42、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的冷媒量和压力,进而调节第一室内换热器41、第二室内换热器42、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的制热效果,之后,冷媒经第一电子膨胀阀31流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流回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至此制热循环完成。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可以运行部分房间制冷、部分房间制热的模式,如,第一房间制冷、第二房间制热,如图10所示。
换热系统进行制冷与制热同时运行时,四通阀2切换至D管和E管相连,C管和S管相连的状态,并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的出气口13排出的高温高压气态冷媒经四通阀2进入第三室内换热器43,此时,第三室内换热器43作为冷凝器,对第二房间进行制热,之后,冷媒经第三室内膨胀阀431节流后分为两路,一路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进行换热,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42作为蒸发器,对第一房间进行制冷,之后经三通阀5流回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另一路进入室外换热器3换热后,经四通阀2流回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即,换热系统实现了部分房间制冷,部分房间制热的功能。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可以运行部分房间制冷、部分房间再热除湿的模式,如,第一房间制冷、第二房间再热除湿,如图11所示。
四通阀2切换至D管和E管相连,C管和S管相连的状态,并控制第一室内换热器41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的出气口13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2进入第三室内换热器43,换热完成且经第三室内膨胀阀431节流后分为两路,一路冷媒经分流后进入位于第一房间的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位于第二房间的第四室内换热器44,此时,第二室内换热器42作为蒸发器对第一房间发挥制冷功能,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对第二房间发挥再热除湿功能,之后,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流出的冷媒经三通阀5流回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另一路进入室外换热器3换热后,经四通阀2流回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即,换热系统实现了部分房间制冷,部分房间再热除湿的功能。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可以运行部分房间制热、部分房间再热除湿的模式,如,第一房间制热、第二房间再热除湿,如图12所示。
四通阀2切换至D管和E管相连,C管和S管相连的状态,并控制第二室内换热器42处于关闭状态。压缩机的出气口13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四通阀2分别流入位于第一房间的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位于第二房间的第三室内换热器43,此时,由于第一房间第二室内换热器42处于关闭状态,第一室内换热器41作为冷凝器对第一房间进行制热;之后,冷媒分为两路,一路流入第四室内换热器44进行换热后,经三通阀5流回压缩机的第二吸气口12,此时,第三室内换热器43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对第二房间进行再热除湿,另一路流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经四通阀2流回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即,换热系统实现了部分房间制热,部分房间再热除湿的功能。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可以运行不停机除霜模式,如图13所示。
四通阀2切换至C管和D管相连,S管和E管相连的状态。压缩机的出气口13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分为两路,一路经四通阀2进入室外换热器3进行换热后,经第一电子膨胀阀31节流后分别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另一路经三通阀5进入第二室内换热器42和第四室内换热器44进行换热后,也分别流入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之后,第一室内换热器41和第三室内换热器43内的冷媒经四通阀2流回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
这样,在对室外换热器3进行除霜时,第一房间的第一室内换热器41作为蒸发器,同时,第二室内换热器42作为冷凝器,两者互为补偿,即,在除霜时不降低第一房间的温度;类似的,第二房间的第三室内换热器43作为蒸发器,同时,第四室内换热器44作为冷凝器,两者互为补偿,即,在除霜时不降低第二房间的温度。
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还包括储液支路,其中,储液支路包括储液罐6、储液进口管路和储液出口管路。其中,储液罐6设置有储液进口和储液出口;储液进口管路的一端与储液进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室外换热器3与第一室内换热器41之间;储液出口管路的一端与储液出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或第二吸气口12。可选地,储液支路还包括设置于储液进口的第一储液膨胀阀61和设置于储液出口的第二储液膨胀阀62。
储液支路的设置可以调节换热系统中参与循环的冷媒量,例如,在低温制冷的低负荷运行模式下,室外换热器3流出的冷媒包括液态冷媒,此时,可以打开设置于储液罐6的储液进口的第一储液膨胀阀61,使室外换热器3流出的部分冷媒进入储液罐6内进行存储。
可以理解的是,不限于低温制冷的低负荷运行模式,前述的第一房间和第二房间同时制冷、第一房间和第二房间同时制热、部分房间制冷且部分房间制热、再热除湿、部分房间制冷且部分房间再热除湿、部分房间制热且部分房间再热除湿等运行模式下,均可以通过储液罐6调节换热系统中参与循环的冷媒量。
可选地,储液进口管路的另一端可以设置于室外换热器3与第一电子膨胀阀31之间,也可以设置于第一电子膨胀阀31与室内换热器之间,此处的室内换热器可以为第一室内换热器41或第三室内换热器43。
可选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换热系统还包括过冷支路。过冷支路包括用于为室外换热器3与第一室内换热器41之间的管路进行过冷的过冷换热器7,过冷支路还包括过冷进口管路和过冷出口管路,其中,过冷进口管路的一端与过冷换热器7的进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电子膨胀阀31与第一室内换热器41之间的管路,并且,过冷进口管路设置有过冷膨胀阀71;过冷出口管路的一端与过冷换热器7的出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11或第二吸气口12。
过冷支路中的冷媒是从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分出来的一部分,经过过冷膨胀阀71的节流后变为低温低压的两相态,为室外换热器3流出的冷媒进一步过冷,提高了室外换热器3流出的冷媒的过冷度,进而提升了换热系统的能效。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的第一房间和第二房间同时制冷、第一房间和第二房间同时制热、部分房间制冷且部分房间制热、再热除湿、部分房间制冷且部分房间再热除湿、部分房间制热且部分房间再热除湿等运行模式下,均可以通过过冷支路调节第二冷媒循环流路中的冷媒的过冷度。
本申请同时提供了一种包含有前述任一项的换热系统的空调器。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的换热系统可以为空调器中的冷媒循环换热系统。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中,包含有前述形式的冷媒循环系统的换热系统,另外,还可以包括室内机壳体,以及设置于室内机壳体内的室内风扇;室外机壳体,以及设置于室外机壳体内的室外风扇等其他空调器中的结构部件。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包含有前述换热系统的空调器,可以分别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如:所有房间同时制冷、所有房间同时制热、部分房间制冷且部分房间制热、再热除湿、部分房间制冷且部分房间再热除湿、部分房间制热且部分房间再热除湿、以及不停机除霜等运行模式,满足了用户对空调器的多元化的需求。
进一步的,可以理解的是,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可以实现再热除湿,即温度与湿度独立控制,可在除湿过程中实现升温除湿、降温除湿、恒温除湿等,同时,还可以控制对湿度的调节量,提高了用户在使用空调器过程中的舒适度。
以上描述和附图充分地示出了本公开的实施例,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践它们。其他实施例可以包括结构的以及其他的改变。实施例仅代表可能的变化。除非明确要求,否则单独的部件和功能是可选的,并且操作的顺序可以变化。一些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可以被包括在或替换其他实施例的部分和特征。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公开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15)
1.一种换热系统,包括压缩机、四通阀、室外换热器和第一室内换热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二室内换热器;
第一室内连通管路,设置于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二室内换热器之间,且第一室内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一室内膨胀阀;和,
三通阀,
其中,压缩机包括第一吸气口和第二吸气口,第一吸气口与四通阀相连通,并且,三通阀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二吸气口相连通,以使换热系统形成由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室内膨胀阀、第二室内换热器、三通阀、第二吸气口相连接的第一冷媒循环流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室内换热器与第二室内换热器相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室内膨胀阀靠近第一室内换热器设置,
换热系统还包括:
第二室内膨胀阀,设置于第一室内连通管路,且靠近第二室内换热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室内外连通管路,第一端口连接于室外换热器,第二端口连接于第一室内膨胀阀与第二室内膨胀阀之间的管路,并且,
室内外连通管路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以使换热系统形成由压缩机的出气口、第一室内换热器、第一电子膨胀阀、室外换热器、第一吸气口相连接的第二冷媒循环流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相邻设置的第三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其中,
第三室内换热器与第四室内换热器之间设置有第二室内连通管路,且,第二室内连通管路设置有靠近第三室内换热器的第三室内膨胀阀,和,靠近第四室内换热器的第四室内膨胀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四通连通管路,用于连通四通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三室内换热器,
其中,四通连通管路设置有分别与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三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第一冷媒口和第二冷媒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一冷媒口为分别与四通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三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或者,
第二冷媒口为分别与四通阀、第一室内换热器和第三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三通连通管路,用于连通三通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
其中,三通连通管路设置有分别与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第三冷媒口和第四冷媒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
第三冷媒口为分别与三通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或者,
第四冷媒口为分别与三通阀、第二室内换热器和第四室内换热器相连通的T型连通口。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三室内连通管路,连通于第一室内连通管路与第二室内连通管路之间,并且,第三室内连通管路与室内外连通管路相连通。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储液支路,其中,储液支路包括:
储液罐,设置有储液进口和储液出口;
储液进口管路,一端与储液进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室外换热器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和,
储液出口管路,一端与储液出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或第二吸气口。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储液支路还包括:
第一储液膨胀阀,设置于储液进口;和,
第二储液膨胀阀,设置于储液出口。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过冷支路,包括用于为室外换热器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进行过冷的过冷换热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过冷支路还包括:
过冷进口管路,一端与过冷换热器的进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第一电子膨胀阀与第一室内换热器之间的管路,并且,过冷进口管路设置有过冷膨胀阀;和,
过冷出口管路,一端与过冷换热器的出口相连通,另一端连通于压缩机的第一吸气口或第二吸气口。
15.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97961.3U CN220355711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697961.3U CN220355711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55711U true CN220355711U (zh) | 2024-01-16 |
Family
ID=89506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697961.3U Active CN220355711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55711U (zh)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21697961.3U patent/CN220355711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207166B2 (ja) | 除湿空調機 | |
WO2019134509A1 (zh) | 室外机、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
WO2018061188A1 (ja) | 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 |
EP2829821B1 (en) | Heat pump | |
CN210725423U (zh) | 可调温除湿的空调系统 | |
CN112577103A (zh) | 一种多联机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5627470B (zh) | 一种基于过冷再热的空调机组 | |
WO2024187755A1 (zh) | 空调 | |
CN220355711U (zh)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JP478550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CN109282520B (zh) | 涡流管与压缩式复合的直膨式空调系统及控制方法 | |
JP4391188B2 (ja) | 空気調和装置 | |
JPH0387535A (ja) | 空調システム及び空気調和装置 | |
CN215930175U (zh) | 一种制冷系统 | |
CN220506910U (zh) | 空调系统和空调器 | |
CN220852568U (zh)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CN112833480B (zh) | 空气调节系统 | |
CN107726667A (zh) | 多联式空调系统 | |
CN221005266U (zh)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CN221005265U (zh)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CN217235783U (zh) | 室内机及空调器 | |
KR20220087159A (ko) | 공기조화기 | |
CN119222776A (zh) | 换热系统和空调器 | |
CN222378244U (zh) | 室内机组及空调系统 | |
CN105066528B (zh) | 空调系统、空调及空调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