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52661U - 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 - Google Patents

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52661U
CN220352661U CN202321803826.2U CN202321803826U CN220352661U CN 220352661 U CN220352661 U CN 220352661U CN 202321803826 U CN202321803826 U CN 202321803826U CN 220352661 U CN220352661 U CN 2203526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hotovoltaic
light
reticle
control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03826.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旭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Zhout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Zhout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Zhout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Zhouta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03826.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526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526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526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hotovoltaic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描述一种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包括形成容纳腔的壳体,容纳腔具有与路面齐平的开口部,还包括沿着开口部向容纳腔内部的方向依次设置于容纳腔的可透光的光伏层、由多层透光抗压材料制成的抗压层以及用于发光的发光层,光伏式发光标线还包括设置于容纳腔的控制模块和储能模块,控制模块具有连接光伏层的第一端口、连接储能模块的第二端口以及连接发光层的第三端口;其中,光伏层配置为利用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能经由控制模块存储于储能模块,并在控制模块的控制下为发光层供电,发光层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抗压层和光伏层传播到开口部。由此,提供一种能够实现自主供电并且具有较高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的发光标线。

Description

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大体涉及交通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
背景技术
发光标线(也称电子标线)是由多个模块构成的立体标线。发光标线可以嵌入路面,多个嵌入路面的发光标线可以组合形成交通标线。因此,发光标线可以说是一种升级版的路面交通标线。在管制和引导路面交通方面,发光标线具有传统的道路交通标线无可比拟的优势。例如,发光标线具有自主可控发光的特点,使得发光标线能够日夜可见,尤其在恶劣气象环境下,能够对路面交通起到较好的引导指示或警告限制的作用。
在现有技术中,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为发光标线提供电能,能够较好地解决发光标线的供电问题。例如,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地埋式道路智能标线,其包括装置主体,装置主体内侧左右两侧中部固连接有限位凸起一,装置主体内部表面嵌套设置有内部凹槽,内部凹槽内部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弹簧,限位弹簧顶部表面固定连接有钢化玻璃,且钢化玻璃与装置主体呈卡接设置。钢化玻璃内部固定连接有LED灯条;钢化玻璃内部表面嵌套设置有内侧凹槽,钢化玻璃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限位凸起二,且限位凸起二位于限位凸起一上方,且限位凸起二位于装置主体和限位凸起一之间,钢化玻璃左右两侧内部固定连接有光伏板,内侧凹槽左右两侧固定连接有蓄电池组。
然而,上述现有技术涉及的地埋式道路智能标线,设置于装置主体内的多个内部器件(例如,钢化玻璃、重力检测板、光伏板、LED灯条和蓄电池组等)之间具有较大的空隙,没有形成紧密稳固的结合,故该地埋式道路智能标线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是有鉴于上述的状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该光伏式发光标线能够实现自主供电并且具有较高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包括形成容纳腔的壳体,所述容纳腔具有与所述路面齐平的开口部,该光伏式发光标线包括沿着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容纳腔内部的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可透光的光伏层、由多层透光抗压材料制成的抗压层、以及用于发光的发光层,所述光伏式发光标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控制模块和储能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具有连接所述光伏层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口、以及连接所述发光层的第三端口;其中,所述光伏层配置为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所述电能经由所述控制模块存储于所述储能模块,并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为所述发光层供电,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抗压层和所述光伏层传播到所述开口部。
在本实用新型中,通过依次层叠设置于容纳腔的光伏层、抗压层以及发光层,使得壳体的内部能够形成结构较为紧密充实的整体,从而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另外,光伏层能够利用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可以为发光层提供电源。从而光伏式发光标线能够实现自主供电。另外,发光层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抗压层和光伏层传播到开口部。由此,能够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能够发光显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中,可选地,所述光伏层、所述抗压层以及所述发光层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填充有防水胶。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防水胶具有的粘性,能够提高光伏层、抗压层以及发光层与容纳腔结合的紧密性,从而使得壳体的内部能够形成结构紧密充实的整体,进而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另外,通过利用防水胶具有的防水性,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整体的防水性能。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中,可选地,所述多层透光抗压材料包括第一塑料层、钢化玻璃层以及第二塑料层,所述第一塑料层、所述钢化玻璃层以及所述第二塑料层通过热压工艺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使得第一塑料层与钢化玻璃层之间、以及钢化玻璃层与第二塑料层之间能够形成紧密的结合,从而能够提高抗压层整体的结构强度。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中,可选地,所述抗压层还包括使入射光线偏折20度至70度后射出的光学构件。由此,能够调节发光层发出光线的传播方向。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中,可选地,所述发光层具有光源,所述光源为LED平板灯。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发光层提供一种能耗低、寿命长以及发光效果均匀的光源。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中,可选地,还包括充电开关和放电开关,所述充电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光伏层、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放电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发光层、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光伏层、充电开关以及控制模块形成电连接,通过控制充电开关的通断状态能够控制光伏层对储能模块的充电过程;另外,能够使得发光层、放电开关以及控制模块能够形成电连接,通过控制放电开关的通断状态能够控制储能模块对发光层的供电过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中,可选地,所述储能模块为锂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中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供多种可充电的电池作为储能模块,从而能够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的储能模块具有较好地普适性。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中,可选地,所述光伏层为薄膜太阳能光伏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薄膜太阳能光伏板具有透光的特性,使得发光层发出的光线能够透过薄膜太阳能光伏板传播到开口部,从而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能够发光显示。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中,可选地,还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由光敏元件组成,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外界环境的环境亮度,所述控制模块基于所述环境亮度控制所述发光层发光的亮度。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能够根据环境亮度发出合适的光量,从而能够对交通参与者起到较好的引导和警示作用。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中,可选地,所述壳体由不锈钢材料制成。由此,使得壳体的整体能够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对光伏式发光标线起到较好地支撑作用,进而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另外,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的散热性能,从而能够较好地对发光层因发光而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提供一种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该光伏式发光标线能够实现自主供电并且具有较高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
附图说明
现在将通过参考附图的例子进一步详细地解释本实用新型,其中: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的分解示意图。
图3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抗压层的示意图。
图3B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抗压层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发光层的示意图。
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光伏层的示意图。
图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光伏层、控制模块、储能模块以及发光层的电气连接的示意图。
图7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检测单元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光伏式发光标线,20……凹槽,30……路面,100……壳体,120……发光层,140……抗压层,160……光伏层,1000……容纳腔,1010……开口部,142a……第一塑料层,142b……第二塑料层,144……钢化玻璃层,146……光学构件,1200……LED平板灯,1600……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70……控制模块,180……储能模块,190a……充电开关,190b……放电开关,150……检测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附图,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在下面的说明中,对于相同的部件赋予相同的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附图只是示意性的图,部件相互之间的尺寸的比例或者部件的形状等可以与实际的不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例如所包括或所具有的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以包括或具有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上方”、“朝向上方”、“下方”、“朝向下方”、“上下方向”、“左侧”、“朝向左侧”、“左方”、“朝向左方”、“右侧”、“朝向右侧”、“右方”、“朝向右方”、“左右方向”、“前方”、“朝向前方”、“后方”、“朝向后方”、“前后方向”等相对位置和相对方向术语,是参照通常操作姿态,并且不应当认为是限制性的。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该光伏式发光标线能够实现自主供电并且具有较高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
在一些示例中,多个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通过组合的方式可以形成道路上的交通标线,利用光伏式发光标线具有自主可控发光显示的特点,可以为道路上的交通参与者(例如,车辆或行人)提供引导和警示作用。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进行描述说明。
图1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可以简称为光伏式发光标线10或光伏式电子标线。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式发光标线10可以置入并固定于路面30的凹槽20内(参见图1)。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10以嵌入路面30的方式固定于路面30,从而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10与路面30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在一些示例中,置入凹槽20内的光伏式发光标线10与凹槽20的内侧面之间可以具有空隙,空隙可以填充沥青。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沥青所具有的良好的粘性,能够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10与凹槽20的内侧面之间形成紧密的贴合,从而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10固定于路面30的牢固性和稳定性。
在一些示例中,嵌入路面30的多个光伏式发光标线10可以通过组合的方式形成例如人行横道线、车道线、实线以及虚线等多种交通标线。
图2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分解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中,光伏式发光标线10可以包括壳体100,壳体100可以形成容纳腔1000,容纳腔1000可以具有开口部1010(参见图2)。
在一些示例中,开口部1010可以与路面30齐平。具体地,光伏式发光标线10嵌入路面30后,壳体100的开口部1010可以与路面30齐平。由此,能够减少车辆载荷对壳体100的磨损。
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另一些示例中,伏式发光标线10嵌入路面30后,开口部1010可以凸起于路面30;另外,开口部1010也可以低于路面30。
在一些示例中,壳体100可以由不锈钢材料制成,不锈钢材料可以为例如奥氏体不锈钢、铁素体不锈钢、双相不锈钢或马氏体不锈钢。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壳体100的整体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从而能够对光伏式发光标线10起到较好地支撑作用,进而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另外,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散热性能,从而能够较好地对发光层120因发光而产生的热量进行散热。
在一些示例中,壳体100可以呈长方体状(参见图2)。在这种情况下,光伏式发光标线10整体呈长方体结构,从而能够便于多个光伏式发光标线10嵌入路面30后形成上述多种交通标线。
在一些示例中,呈长方体状的壳体100,长度可以为3000mm(毫米),宽度可以为150mm,高度可以为30mm。
在一些示例中,壳体100的厚度可以为1mm至4mm。例如,壳体100的厚度可以为1mm、2mm、3mm或4mm。优选地,壳体100的厚度可以为2mm。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式发光标线10还可以包括设置于容纳腔1000的光伏层160、抗压层140以及发光层120(参见图2)。其中,光伏层160可以配置为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且可以透光,抗压层140可以由多层透光抗压材料制成,发光层120可以用于发光。
在一些示例中,沿着开口部1010向容纳腔1000内部的方向,在容纳腔1000内可以依次层叠设置光伏层160、抗压层140以及发光层120。在这种情况下,在光伏式发光标线10嵌入路面30后,能够使得光伏层160直接面向太阳光,有利于光伏层160接收更多的太阳能。
在一些示例中,发光层120发出的光线可以依次经过抗压层140和光伏层160后传播到开口部1010。由此,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10能够发光显示。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层160、抗压层140以及发光层120与容纳腔1000的侧壁之间可以形成有间隙,间隙可以填充有防水胶。其中,防水胶可以具有良好的粘性和防水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防水胶具有的粘性,能够提高光伏层160、抗压层140以及发光层120与容纳腔1000之间结合的紧密性,从而能够使得壳体100的内部能够形成结构紧密充实的整体,进而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抗车辆载荷的强度。另外,通过利用防水胶具有的防水性,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10整体的防水性能。
图3A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抗压层140的示意图。图3B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抗压层140的另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
如上所述,抗压层140可以由多层透光抗压材料制成。在一些示例中,多层透光抗压材料可以包括第一塑料层142a、钢化玻璃层144以及第二塑料层142b,具体地,抗压层14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塑料层142a、钢化玻璃层144、以及第二塑料层142b(参见图3A)。在一些示例中,钢化玻璃层144可以为钢化玻璃。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钢化玻璃具有机械强度高的特性,能够提高抗压层140的刚度,从而对光伏式发光标线10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此,在另一些示例中,抗压层140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第一塑料层142a、第二塑料层142b、以及钢化玻璃层144。另外,抗压层140还可以包括依次层叠的钢化玻璃层144、第一塑料层142a、以及第二塑料层142b。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塑料层142a和第二塑料层142b可以为具有良好透光性的塑料,钢化玻璃层144可以为具有良好透光性的玻璃材质。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抗压层140具有良好的透光性,从而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发光显示的效果。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塑料层142a、钢化玻璃层144以及第二塑料层142b可以通过热压工艺结合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第一塑料层142a与钢化玻璃层144之间、以及钢化玻璃层144与第二塑料层142b之间形成紧密的结合,从而能够提高抗压层140整体的结构强度。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塑料层142a、钢化玻璃层144、以及第二塑料层142b的厚度可以相同(例如,三者厚度均可以为5mm)。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此,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塑料层142a的厚度、钢化玻璃层144的厚度、以及第二塑料层142b的厚度可以互不相同。例如,钢化玻璃层144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一塑料层142a的厚度,第一塑料层142a的厚度可以大于第二塑料层142b的厚度。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塑料层142a和第二塑料层142b的材料可以相同。在一些示例中,制成第一塑料层142a和第二塑料层142b的材料可以为PC材料。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PC材料所具有的耐冲击的特性,能够提高抗压层140整体的耐冲击性能,从而能够缓解车辆载荷对光伏式发光标线10造成的冲击力,由此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10抗车辆载荷的强度。另外,通过利用PC材料具有的透光性,能够提高抗压层140的透光效果。
另外,PC材料可以表示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材料。
在一些示例中,制成第一塑料层142a和第二塑料层142b的材料也可以为PVC材料。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PC材料所具有的较高的硬度,能够使得第一塑料层142a、第二塑料层142b和钢化玻璃层144结合形成具有较高强度的抗压层140,从而能够为光伏式发光标线10提供稳固的支撑作用,由此能够提高光伏式发光标线10抗车辆载荷的强度。另外,通过利用PVC材料具有的透光性,同样能够提高抗压层140的透光效果。
另外,PVC材料可以表示聚氯乙烯(Polyvinyl Chloride,PVC)材料。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塑料层142a和第二塑料层142b的材料可以不相同。例如,制成第一塑料层142a的材料可以为PC材料,制成第二塑料层142b的材料可以为PVC材料。又例如,制成第一塑料层142a的材料可以为PVC材料,制成第二塑料层142b的材料可以为PC材料。
在一些示例中,抗压层140还可以包括光学构件146(参见图3B),光学构件146可以配置为使入射光线偏折预设角度后射出。另外,光学构件146可以设置于抗压层140朝向发光层120的一面。
在一些示例中,光学构件146可以使入射光线偏折20度至70度后射出。由此,能够调节发光层120发出光线的传播方向。
具体地,光学构件146可以为光学棱镜(例如偏转光线传播路径的棱镜),光学棱镜可以使从发光层120入射到抗压层140的光线偏折预设角度(例如,预设角度可以为20度至70度)后从抗压层140射出,另外,从抗压层140射出的光线可以与路面30呈20度至70度的夹角。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根据实际使用的需要,通过选择不同偏转角度的光学棱镜,以调节发光层120发出光线的传播方向,从而能够实现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发光角度可调节。
在一些示例中,光学构件146可以使入射光线偏折例如20度、25度、30度、35度、40度、45度、50度、55度、60度、65度、或70度后从抗压层140射出,另外,从抗压层140射出的光线可以与路面30呈例如20度、25度、30度、35度、40度、45度、50度、55度、60度、65度、或70度。
图4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发光层120的示意图。
如上所述,发光层120可以用于发光。也即发光层120可以在电能的驱动下进行发光。
在一些示例中,发光层120可以具有光源,光源可以为LED平板灯1200(参见图4)。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为发光层120提供一种能耗低、寿命长以及发光效果均匀的光源。
在一些示例中,通过控制LED平板灯1200的开关状态可以控制发光层120的发光状态,从而可以控制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显示状态。例如,LED平板灯1200的开关状态可以包括打开状态和关闭状态,对应发光层120的发光状态可以为发光和不发光,从而对应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显示状态可以为发光显示和不发光显示。
另外,当LED平板灯1200处于打开状态时,LED平板灯1200发光的亮度可以调节。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调节发光层120的发光亮度,能够实现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发光显示的亮度可调节。
图5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光伏层160的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层160可以配置为将光能转化为电能,电能可以为发光层120的光源(例如LED平板灯1200)提供电源。在这种情况下,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10能够实现自主供电而无需额外连接外部电源。在一些示例中,光能可以表示太阳能(也即太阳光)。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层160可以为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参见图5)。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可以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并且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可以透光。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薄膜太阳能光伏板具有透光的特性,使得发光层120发出的光线能够透过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传播到开口部1010,从而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10能够发光显示。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层160还可以包括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和钢化玻璃。钢化玻璃可以覆盖在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上。具体地,钢化玻璃可以覆盖在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朝向路面30的一侧。在这种情况下,通过钢化玻璃具有的较高机械强度,能够对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形成较好的密封和防护,从而能够提高光伏层160抗车辆载荷的强度。
另外,钢化玻璃可以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例如透光率可以为90%以上)。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太阳光最大程度地穿过钢化玻璃照射在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上,从而能够较好地减少钢化玻璃对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的发电效率的影响。
在一些示例中,钢化玻璃可以经过超白钢化处理。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钢化玻璃自爆的可能性。另外,能够提高钢化玻璃的透光的通透性。
在一些示例中,覆盖在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上的钢化玻璃可以通过发泡材料与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粘结在一起。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利用发泡材料具有的粘性,能够提高发泡材料与薄膜太阳能光伏板1600之间结合的紧密型,从而能够提高光伏层160的整体结构的强度和牢固性。另外,通过利用发泡材料具有的防水性,能够提高光伏层160的防水性能。在一些示例中,发泡材料可以为例如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thylene VinylAcetate,EVA)、聚乙烯(polyethylene,PE)、或者EVA和PE的聚合物。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层160可以与开口部1010平齐。在这种情况下,光伏式发光标线10嵌入路面30后,由于光伏层160与路面30平齐,能够使得光伏层160与路面30基本形成共面,从而能够减少车辆载荷对光伏层160的冲击和磨损。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并不局限于此,在另一些示例中,光伏层160可以凸起于路面30。
图6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光伏层160、控制模块170、储能模块180以及发光层120的电气连接的示意图。
在本实用新型中,光伏式发光标线10还可以包括控制模块170和储能模块180。控制模块170可以配置为对光伏层160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进行控制,另外控制模块170可以配置为对发光层120的发光进行控制。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式发光标线10还可以包括储能模块180。储能模块180可以配置为储存经由光伏层160获得的电能。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6,控制模块170可以具有第一端口,第一端口可以连接光伏层160;另外,控制模块170可以具有第二端口,第二端口可以连接储能模块180;另外,控制模块170可以具有第三端口,第三端口可以连接发光层120。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层160获得的电能可以经由控制模块170存储于储能模块180。换言之,光伏层160可以经由控制模块170对储能模块180进行充电。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模块170可以对储能模块180的充电过程进行控制。例如,控制模块170可以包括防过充单元,该防过充单元可以防止光伏层160对储能模块180的充电出现过充现象。又例如,控制模块170可以具有单向导电单元,该单向导电单元可以防止光伏层160消耗储能模块180中的电能。
另外,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层160获得的电能可以在控制模块170的控制下为发光层120供电。例如,储能模块180中的电能可以经控制模块170传至发光层120以为发光层120提供电源,另外,控制模块170可以通过调整为发光层120供电的电量的大小从而调整发光层120的发光亮度。
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并不局限于此,在另一些示例中,光伏层160获得的电能可以直接为发光层120供电。
在一些示例中,储能模块180可以在控制模块170的控制下为发光层120供电(参见图6)。例如,当出现极端天气(例如出现雨、雪、冰雹等天气时)导致光伏层160无法利用太阳能获取电能,此时储能模块180可以在控制模块170的控制下为发光层120供电,以使发光层120正常发光,从而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10在极端天气条件下能够发光显示以对路面交通起到引导指示或警告限制的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当储能模块180中的电能低于预设值后,控制模块170可以控制储能模块180停止为发光层120供电,从而防止储能模块180发生过放现象。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式发光标线10还包括充电开关190a和放电开关190b(参见图6)。充电开关190a可以用于控制对储能模块180进行充电的充电过程,放电开关190b可以用于控制对发光层120进行供电的供电过程。
在一些示例中,充电开关190a的一端可以连接光伏层160、另一端可以连接控制模块170(参见图6)。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光伏层160、充电开关190a以及控制模块170形成电连接,从而通过控制充电开关190a的通断状态能够控制光伏层160对储能模块180的充电过程。例如,当充电开关190a接通时,充电线路接通,光伏层160能够对储能模块180进行充电;另外,当充电开关190a断开时,充电线路断开,光伏层160能够停止对储能模块180进行充电。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模块170可以用于控制充电开关190a的通断状态。
在一些示例中,放电开关190b的一端可以连接发光层120、另一端可以连接控制模块170(参见图6)。在这种情况下,发光层120、放电开关190b以及控制模块170能够形成电连接,从而通过控制放电开关190b的通断状态能够控制储能模块180对发光层120的供电过程。例如,当放电开关190b接通时,供电线路接通,储能模块180能够对发光层120进行供电;另外,当放电开关190b断开时,供电线路断开,储能模块180能够停止对发光层120进行供电。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模块170可以用于控制放电开关190b的通断状态。
在一些示例中,储能模块180可以为由聚合物锂电池构成的储电单元(例如充电宝)。在一些示例中,储能模块180可以为锂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中的一种。在这种情况下,能够提供多种可充电的电池作为储能模块180,从而能够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储能模块180具有较好地普适性。
图7是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示例所涉及的检测单元150安装位置的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光伏式发光标线10还可以包括检测单元150(参见图7),检测单元150可以于检测外界环境的环境亮度。在一些示例中,检测单元150可以由光敏元件组成。
在一些示例中,检测单元150可以与控制模块170形成电连接。检测单元150可以将获取的环境亮度的信息传至控制模块170。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模块170可以基于环境亮度控制发光层120(例如LED平板灯1200)发光的亮度。具体地,控制模块170可以基于环境亮度控制给LED平板灯1200供电的电量(也即电能)的大小,电量的大小可以与LED平板灯1200发光的亮度呈正相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光伏式发光标线10根据环境亮度进行发光显示(也即发出合适的光量),从而能够对交通参与者起到较好的引导和警示作用。
在一些示例中,控制模块170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000。设置于容纳腔1000内的控制模块170可以位于发光层120。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控制模块170与LED平板灯1200集成在一起,从而能够充分利用容纳腔1000的内部空间。
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并不局限于此,在另一些示例中,控制模块170也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000之外。
在一些示例中,储能模块180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000。在另一些示例中,储能模块180也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000之外。例如,储能模块180(例如充电宝)可以埋设于多个光伏式发光标线10形成的车道线之外。
在一些示例中,检测单元150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000。具体地,设置于容纳腔1000内的检测单元150可以安装于光伏层160(图7示意性地示出了检测单元150的安装位置)。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使得检测单元150直接面向外界环境,从而能够提高检测单元150检测环境亮度的准确性。在另一些示例中,检测单元150也可以设置于容纳腔1000之外。
在一些示例中,检测单元15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检测单元150可以与控制模块170形成电连接,多个检测单元150可以同时对外界环境的亮度进行检测而获得多个环境亮度,控制模块170可以对多个环境亮度进行求平均。在这种情况下,基于多个环境亮度获取的平均值,能够提高获取外界环境的亮度的准确性。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光伏式发光标线10也可以通过外部电源进行供电。具体地,光伏式发光标线10的发光层120和控制模块170可以连接外部电源,当储能模块180中的电能不足以为发光层120提供电能时,控制模块170可以选择外部电源为发光层120提供电能。
虽然以上结合附图和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是可以理解,上述说明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变形和变化,这些变形和变化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包括形成容纳腔的壳体,所述容纳腔具有与所述路面齐平的开口部,其特征在于,
包括沿着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容纳腔内部的方向依次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可透光的光伏层、由多层透光抗压材料制成的抗压层、以及用于发光的发光层,
所述光伏式发光标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容纳腔的控制模块和储能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具有连接所述光伏层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储能模块的第二端口、以及连接所述发光层的第三端口;
其中,所述光伏层配置为将光能转化为电能,所述电能经由所述控制模块存储于所述储能模块,并在所述控制模块的控制下为所述发光层供电,所述发光层发出的光线依次经过所述抗压层和所述光伏层传播到所述开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伏层、所述抗压层以及所述发光层与所述容纳腔的侧壁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间隙填充有防水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层透光抗压材料包括第一塑料层、钢化玻璃层以及第二塑料层,所述第一塑料层、所述钢化玻璃层以及所述第二塑料层通过热压工艺结合在一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抗压层还包括使入射光线偏折20度至70度后射出的光学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光层具有光源,所述光源为LED平板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充电开关和放电开关,所述充电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光伏层、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所述放电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发光层、另一端连接所述控制模块。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储能模块为锂电池、镍氢电池、铅酸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锂电池中的一种。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伏层为薄膜太阳能光伏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其特征在于,
还包括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的检测单元,所述检测单元由光敏元件组成,所述检测单元用于检测外界环境的环境亮度,所述控制模块基于所述环境亮度控制所述发光层发光的亮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伏式发光标线,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由不锈钢材料制成。
CN202321803826.2U 2023-07-10 2023-07-10 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 Active CN2203526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3826.2U CN220352661U (zh) 2023-07-10 2023-07-10 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3826.2U CN220352661U (zh) 2023-07-10 2023-07-10 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52661U true CN220352661U (zh) 2024-01-16

Family

ID=894834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03826.2U Active CN220352661U (zh) 2023-07-10 2023-07-10 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526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23840B1 (ko) 친환경 led 도로교통표지판
US9399844B1 (en) Pavement marker modules
US6655814B1 (en) Light emitting block
KR101963598B1 (ko) 엘이디 도로표지병
JP6469290B1 (ja) 光ファイバ発光型標識装置
KR100936491B1 (ko) 솔라 조명 블록
WO2013080836A1 (ja) 発光装置
KR20050020044A (ko) 태양전지를 이용한 발광 블록
US10832598B2 (en) Light emitting sign apparatus using optical fiber including solar-responsive light sensors
KR100677726B1 (ko) 발광타일
US20190189695A1 (en) Self-generated lighting device
CN220352661U (zh) 嵌入路面的光伏式发光标线
JP4761325B2 (ja) 照明装置
KR101450860B1 (ko) 발광블럭
KR20100009097U (ko) 도로안내표지판
US20090251886A1 (en) Light-emitting display device appling crystal
KR20100119952A (ko) 솔라 도로표지병
JP3513745B2 (ja) 道路鋲
KR102157888B1 (ko) 태양광 라이팅 시스템용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태양광 라이팅 시스템
JPS6078477A (ja) 照明パネル
CN201025355Y (zh) 四周发光型太阳能地砖灯
KR101023830B1 (ko) 야간 식별이 가능한 건물번호판
US20220398949A1 (en) Luminous and autonomous advertising casing
CN212252425U (zh) 太阳能路灯
JP3250010B2 (ja) 自発光視線誘導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