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25300U - 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25300U
CN220325300U CN202321477539.7U CN202321477539U CN220325300U CN 220325300 U CN220325300 U CN 220325300U CN 202321477539 U CN202321477539 U CN 202321477539U CN 220325300 U CN220325300 U CN 22032530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e
energy storage
cabinet
electric cabinet
storag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477539.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华君
郭自德
卢艳华
余东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Times Future Energy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Times Future Energy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Times Future Energy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Times Future Energy Shanghai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477539.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2530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2530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2530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储能阀模块包括电柜模块、功率模块以及汇流柜,所述汇流柜连接于所述电柜模块与所述功率模块之间,且所述汇流柜用于容置功能模块;其中,功能模块包括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的一种或多种。本申请通过将除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之外的功能模块均集成于汇流柜内,一方面,实现储能阀模块内部的模块化安装,使其内部结构布局更加简单,便于安装及维护;另一方面,通过汇流柜对除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之外的功能模块进行收纳,能够使得储能阀模块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减小储能阀模块的整体体积。

Description

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于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而言,其内部具有大量的模块及各种元器件。目前的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中,各模块及各元器件的排布及连接容易导致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并且使得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整体体积较大,需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
实用新型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布局更加合理、结构更加紧凑的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阀模块,包括电柜模块、功率模块以及汇流柜,汇流柜连接于电柜模块与功率模块之间,且汇流柜用于容置功能模块;
其中,功能模块包括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的一种或多种。
通过上述结构,首先将除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之外的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集成于汇流柜内,能够实现储能阀模块的模块化安装,提高安装效率。此外,汇流柜与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之间的排布可以更加紧凑,从而使储能阀模块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储能阀模块的体积。在此基础上,由于汇流柜位于电柜模块与功率模块之间,能够便于汇流柜内的各功能模块分别与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连接,简化储能阀模块的内部连接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柜模块包括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第二电柜组、汇流柜以及功率模块均沿第一方向设置于第一电柜组的同一侧。
通过上述结构,将电柜模块拆分成沿第一方向排列的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并使第一电柜组、第二电柜组、汇流柜以及功率模块沿第一方向排列成两列,以便于对其进行集成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柜组的柜门与第二电柜组的柜门相互背向设置,且第一电柜组与第二电柜组之间等电位连接。
通过上述结构,一方面,可以使第一电柜组与第二电柜组的维护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将第一电柜组与第二电柜组背靠背放置,可以使储能阀模块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一进水管及第一出水管,第一进水管及第一出水管均与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连通,第一进水管用于供冷却介质进入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第一出水管用于排出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中的冷却介质。
通过设置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为冷却介质提供流通路径,可以实现对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内部器件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二进水管及第二出水管,第二进水管连通于第一电柜组与第一进水管之间以及第二电柜组与第一进水管之间,第二出水管连通于第一电柜组与第一出水管之间以及第二电柜组与第一出水管之间。
通过设置第二进水管及第二出水管,并将第二进水管及第二出水管并联至第一进水管及第一出水管上,使得第一电柜组和第二电柜组的冷却回路呈并联设置,能够更有助于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内部器件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三进水管及第三出水管,第三进水管连通于功率模块与第一进水管之间,第三出水管连通于功率模块与第一出水管之间。
通过设置第三进水管及第三出水管,将功率模块内部的冷却回路与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内部的冷却回路之间呈并联设置,能够提高功率模块内部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率模块与汇流柜沿第二方向位于第二电柜组的同一侧;和/或,汇流柜沿第三方向位于功率模块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第二方向以及第三方向两两相交设置。
将汇流柜和功率模块同时设置于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的同一侧,便于进行模块化安装,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包括连接于汇流柜与功率模块之间的第一连接排,第一连接排沿第一方向位于功率模块与第一电柜组之间。
通过第一连接排实现汇流柜与功率模块之间的连接,以便于通过汇流柜内的分断模块及控制模块实现对功率模块的控制。并且第一连接排收纳于功率模块与第一电柜组之间,占用较少的安装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二连接排及第三连接排,第二连接排沿第一方向位于汇流柜与第一电柜组之间,且沿第三方向延伸设置;
第三连接排沿第三方向位于汇流柜背离功率模块的一侧,且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其中,第二连接排连接于汇流柜与第三连接排之间,第三连接排用于分别与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连接。
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排及第三连接排,实现汇流柜与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之间的连接。由此,汇流柜连接于功率模块与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之间,可以通过汇流柜内的分断模块及控制模块实现功率模块与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之间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四连接排,第四连接排沿第二方向设置于功率模块背离第二电柜组的一侧,并用于连接相邻的储能阀模块中的功率模块。
通过上述结构,将第四连接排沿第二方向设置于功率模块背离第二电柜组的一侧,即第四连接排设置于功率模块靠外的一侧,便于进行拆装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还包括安装架,安装架内部具有安装空间,电柜模块、功率模块以及汇流柜均安装于安装空间内。
由此,一方面,能够对电柜模块、功率模块以及汇流柜形成支撑,以便于将电柜模块、功率模块以及汇流柜排布于安装架内。另一方面,安装架能够对电柜模块、功率模块以及汇流柜形成一定的防护,对电柜模块、功率模块以及汇流柜的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包括两两相交设置的第一梁体、第二梁体以及第三梁体,第一梁体、第二梁体以及第三梁体共同围合形成安装空间。
通过第一梁体、第二梁体以及第三梁体围合形成敞开式的框架结构,当电柜模块、功率模块以及汇流柜布置于安装架内时,能够更有利于储能阀模块内部器件的散热。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各储能阀模块沿重力方向层叠设置。
上述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将除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之外的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均集成于汇流柜内,一方面,实现储能阀模块内部的模块化安装,使其内部结构布局更加简单,便于安装及维护;另一方面,通过汇流柜对除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之外的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进行收纳,能够使得储能阀模块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减小储能阀模块的整体体积。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储能阀模块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储能阀模块中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储能阀模块中的冷却回路连接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储能阀模块中功率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00、储能阀模块;10、电柜模块;20、功率模块;30、汇流柜;50、第一连接排;60、第二连接排;70、第三连接排;80、第四连接排;90、安装架;11、第一电柜组;12、第二电柜组;41、第一进水管;42、第一出水管;43、第二进水管;44、第二出水管;45、第三进水管;46、第三出水管;91、安装空间;92、第一梁体;93、第二梁体;94、第三梁体;a、第一方向;b、第二方向;c、第三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若有出现这些术语“第一”、“第二”,这些术语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若有出现术语“多个”,“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若有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这些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大功率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以高压储能设备为例,通常包括高压换流阀及高压储能阀。其中,高压换流阀是用于实现交流电与直流电之间的转换功能,而高压储能阀是用于实现功率输出及储能功能。因此,高压换流阀通常由多个功率模块串联连接形成,功率模块的质量较轻,结构较为紧凑,便于安装集成。这也使得高压换流阀的整体结构较为紧凑,布局简单。
而高压储能阀用于实现功率输出及储能功能,通常需要串联设置多个储能阀模块,每一个储能阀模块又包括功率模块、电柜模块以及其他功能模块,并且高压储能阀的系统电压及容量越高,电柜模块中的电柜数量越多。
由此,如果储能阀模块的内部结构不进行合理布局,会导致储能阀模块的内部结构较为复杂,并且结构分散,从而导致储能阀模块的整体体积较大,所需的安装空间较大。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使储能阀模块的内部结构布局更加合理,使储能阀模块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储能阀模块,将除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之外的其他模块均集成于汇流柜内。一方面,实现储能阀模块内部的模块化安装,使其内部结构布局更加简单,便于安装及维护。另一方面,通过汇流柜对除电柜模块及功率模块之外的其他模块进行收纳,能够使得储能阀模块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减小储能阀模块的整体体积。
参阅图1,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阀模块100,包括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汇流柜30连接于电柜模块10与功率模块20之间,且汇流柜30用于容置功能模块。其中,功能模块包括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的一种或多种。
需要说明的是,电柜模块10是用于实现储能的部件,功率模块20是用于实现功率输出的部件,汇流柜30是指能够为除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之外的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提供收纳空间的部件。
具体地,分断模块可以包括隔离开关,隔离开关与电柜模块10和/或功率模块20连接,可以用于实现电柜模块10和/或功率模块20的启闭。供电模块能够用于向功率模块供电。控制模块可以与分断模块及供电模块相连,以实现对分断模块及供电模块的控制。
将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均集成于汇流柜30内部,一方面,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之间可以在汇流柜30内实现快速连接。另一方面,通过汇流柜30的收纳,使得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的安装更加集中,对外仅显示为汇流柜30。由此,在安装架90内形成由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形成的几个大的模块,可以实现储能阀模块100的模块化安装,提高安装效率。
此外,通过汇流柜30对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的位置及形状进行整合。即,汇流柜30的柜体呈方形结构,汇流柜30与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在安装空间91内进行排布时,能够更加便于布局,并且彼此之间的间距更小,使储能阀模块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通过上述结构,首先将除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之外的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集成于汇流柜30内,能够实现储能阀模块100的模块化安装,提高安装效率。此外,汇流柜30与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之间的排布可以更加紧凑,从而使储能阀模块100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减小了储能阀模块100的体积。在此基础上,由于汇流柜30位于电柜模块10与功率模块20之间,能够便于汇流柜30内的各功能模块分别与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连接,简化储能阀模块100的内部连接结构。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柜模块10包括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第二电柜组12、汇流柜30以及功率模块20均沿第一方向a设置于第一电柜组11的同一侧。
具体地,电柜模块10包括沿第一方向a排列的两列,分别为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且汇流柜30及功率模块20与第二电柜组12位于同一列。
由此,在第一方向a上,第一电柜组11形成单独的一列,而汇流柜30、功率模块20与第二电柜组12共同形成另一列,以便于围合形成一矩形轮廓,布局更加合理。
通过上述结构,将电柜模块10拆分成沿第一方向a排列的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并使第一电柜组11、第二电柜组12、汇流柜30以及功率模块20沿第一方向a排列成两列,以便于对其进行集成安装。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柜组11可以包括沿垂直于第一方向a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一柜体,第二电柜组12可以包括沿垂直于第一方向a的方向排列的多个第二柜体,且第一电柜组11与第二电柜组12相互平行设置。其中,将第二柜体的数量设置于少于第一柜体的数量。
具体地,每个第一柜体内可以层叠设置多个电池,以集成为一个整体。每个第二柜体内也可以层叠设置多个电池,以集成为一个整体。
进一步地,第一柜体与第二柜体的形状及大小设置为相同,第二柜体的数量可以比第一柜体的数量少一个,或两个甚至更多。
在垂直于第一方向a的方向上,将第一电柜组11的一端与第二电柜组12的一端对齐设置,则第一电柜组11的另一端将超出第二电柜组12的另一端。由此,在第二电柜组12与第一电柜组11不对齐的一端,将形成一缺口,该缺口处可以设置汇流柜30及功率模块20。
通过上述结构,可以使第一电柜组11、第二电柜组12、汇流柜30以及功率模块20在安装空间91内排布围合形成一矩形轮廓,能够更加便于安装,使储能阀模块100的整体结构体积更小。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柜组11的柜门与第二电柜组12的柜门相互背向设置,且第一电柜组11与第二电柜组12之间等电位连接。
具体地,第一电柜组11中全部第一柜体的柜门与第二电柜组12中全部第二柜体的柜门相互背向设置,即各第一柜体与各第二柜体呈背靠背放置。当需要对各第一柜体或各第二柜体中的任一柜体内部的电池进行维护时,只需要直接打开对应的柜门即可,操作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第一电柜组11与第二电柜组12之间等电位连接,即第一电柜组11中的全部第一柜体和第二电柜组12中的全部第二柜体均为等电位设置,由此,各第一柜体与各第二柜体沿第一方向a可以相互接触设置,使得各第一柜体与各第二柜体之间可以不需要预留间距,使得各第一柜体与各第二柜体的排布可以更加紧凑。
通过上述结构,一方面,可以使第一电柜组11与第二电柜组12的维护更加方便,另一方面,将第一电柜组11与第二电柜组12背靠背放置,可以使储能阀模块100的内部结构更加紧凑。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100还包括第一进水管41及第一出水管42,第一进水管41及第一出水管42均与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连通,第一进水管41用于供冷却介质进入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第一出水管42用于排出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中的冷却介质。
具体地,第一进水管41分别与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连通,第一出水管42同样分别与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连通。由此,冷却介质可以从第一进水管41进入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中,对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内部进行冷却降温,然后再通过第一出水管42排出,从而形成冷却介质的循环通路。
进一步地,在实际应用时,可以在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内部设置冷却件,例如水冷板等,将水冷板上可供冷却介质流通的流道分别与第一进水管41及第一出水管42连通,并且将水冷板设置于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中需要冷却降温的部件周围。当冷却介质从第一进水管41进入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中时,具体是进入了水冷板内,通过水冷板对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中需要冷却降温的部件进行冷却降温,然后再从第一出水管42排出,完成一次循环。
由此,通过设置第一进水管41和第一出水管42,为冷却介质提供流通路径,可以实现对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内部器件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100还包括第二进水管43及第二出水管44,第二进水管43连通于第一电柜组11与第一进水管41之间以及第二电柜组12与第一进水管41之间,第二出水管44连通于第一电柜组11与第一出水管42之间以及第二电柜组12与第一出水管42之间。
具体地,第二进水管43连通于第一电柜组11中各第一柜体与第一进水管41之间以及第二电柜组12中第二柜体与第一进水管41之间,第二出水管44连通于第一电柜组11中各第一柜体与第一出水管42之间以及第二电柜组12中第二柜体与第一出水管42之间。
第一进水管41和第一出水管42相当于总管路,第二进水管43连通于每一个第一柜体与第一进水管41之间以及每一个第二柜体与第一进水管41之间,第二出水管44连通于每一个第一柜体与第一出水管42之间以及每一个第二柜体与第一出水管42之间,使得各第一柜体和各第二柜体的冷却回路呈并联设置,能够更有助于第一柜体及第二柜体内部器件的散热。
为了进一步提高各第一柜体及各第二柜体内的散热效果,可以将第二进水管43设置于各第一柜体及各第二柜体的下方,即冷却介质从下方进入各第一柜体及各第二柜体内部。并将第二出水管44设置于各第一柜体及各第二柜体的上方,即各第一柜体及各第二柜体内部的冷却介质从上方排出。
由此,冷却介质在各第一柜体及各第二柜体内部的流通路径更长,使散热效果更好。
通过设置第二进水管43及第二出水管44,并将第二进水管43及第二出水管44并联至第一进水管41及第一出水管42上,使得第一电柜组11和第二电柜组12的冷却回路呈并联设置,能够更有助于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内部器件的散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100还包括第三进水管45及第三出水管46,第三进水管45连通于功率模块20与第一进水管41之间,第三出水管46连通于功率模块20与第一出水管42之间。
具体地,第一进水管41中的冷却介质从第三进水管45进入功率模块20内部,并从第三出水管46排出,对功率模块20内部的器件进行冷却降温。
此外,第三进水管45与第二进水管43之间为并联设置,第三出水管46与第二出水管44之间也为并联设置。由此,能够使功率模块20内部的冷却介质回路与各第一柜体及各第二柜体内部的冷却介质回路相互独立,有助于功率模块20内部的散热。
为了进一步提高功率模块20内部的散热效果,可以将第三进水管45设置于功率模块20的下方,即冷却介质从下方进入功率模块20内部。并将第三出水管46设置于功率模块20的上方,即功率模块20内部的冷却介质从上方排出。由此,冷却介质在功率模块20内部的流通路径更长,使散热效果更好。
通过设置第三进水管45及第三出水管46,将功率模块20内部的冷却回路与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内部的冷却回路之间呈并联设置,能够提高功率模块20内部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率模块20与汇流柜30沿第二方向b位于第二电柜组12的同一侧。和/或,汇流柜30沿第三方向c位于功率模块20的一侧。其中,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以及第三方向c两两相交设置。
具体地,第一方向a、第二方向b以及第三方向c两两相互垂直设置,且第三方向c设置为重力方向。由于第二电柜组12中第二柜体的数量少于第一电柜组11中第一柜体的数量,因此,第一电柜组11与第二电柜组12一端对齐,另一端形成缺口。将汇流柜30和功率模块20同时设置于该缺口处,并且汇流柜30层叠设置于功率模块20上方,即可使第一电柜组11、第二电柜组12、汇流柜30以及功率模块20共同围合形成一方形结构,便于进行模块化安装,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如图2及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100包括连接于汇流柜30与功率模块20之间的第一连接排50,第一连接排50沿第一方向a位于功率模块20与第一电柜组11之间。
具体地,第一连接排50包括由功率模块20向外伸出的正、负出线排,以及由汇流柜30向外伸出的正、负转接排,正、负出线排分别与正、负转接排连接,从而实现功率模块20与汇流柜30之间的连接。
进一步地,正、负转接排可以与汇流柜30内部的隔离开关相连,由此,通过控制隔离开关,可以实现功率开关的通断。
通过第一连接排50实现汇流柜30与功率模块20之间的连接,以便于通过汇流柜30内的分断模块及控制模块实现对功率模块20的控制。并且第一连接排50收纳于功率模块20与第一电柜组11之间,占用较少的安装空间91。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100还包括第二连接排60及第三连接排70,第二连接排60沿第一方向a位于汇流柜30与第一电柜组11之间,且沿第三方向c延伸设置。第三连接排70沿第三方向c位于汇流柜30背离功率模块20的一侧,且沿第二方向b延伸设置。其中,第二连接排60连接于汇流柜30与第三连接排70之间,第三连接排70用于分别与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连接。
具体地,第二连接排60可以包括正、负出线排,由汇流柜30内部引出,并沿第三方向c向上延伸。第三连接排70可以包括正、负汇流排,正、负汇流排设置于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的上方,并且沿第二方向b延伸设置。第二连接排60中的正、负出线排向上延伸,然后与正、负汇流排连接。
进一步地,正、负汇流排的延伸方向与各第一柜体及各第二柜体的排列方向一致。由此,可以通过设置正、负并联母线将每一个第一柜体及第二柜体并联至正、负汇流排上。
此外,由于正、负汇流排位于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的上方,即正、负并联母线从每一个第一柜体及第二柜体中向上延伸并在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的上方与正、负汇流排搭接。一方面,便于正、负并联母线与正、负汇流排之间的连接。另一方面,正、负并联母线与正、负汇流排全部在电柜模块10的外部安装,能够便于母排散热,为储能阀模块100内部的器件提供更友好的运行使用环境。
通过设置第二连接排60及第三连接排70,实现汇流柜30与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之间的连接。由此,汇流柜30连接于功率模块20与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之间,可以通过汇流柜30内的分断模块及控制模块实现功率模块20与第一电柜组11及第二电柜组12之间的通断。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100还包括第四连接排80,第四连接排80沿第二方向b设置于功率模块20背离第二电柜组12的一侧,并用于连接相邻的储能阀模块100中的功率模块20。
需要说明的是,在储能阀模块100的具体使用过程中,通常将多个储能阀模块100进行层叠设置,以集成为一个高压储能阀整体结构。
例如,将三个储能阀模块100依次层叠设置,此时,三个储能阀模块100中的功率模块20可以通过第四连接排80实现串联连接。
进一步地,第四连接排80沿第二方向b设置于功率模块20背离第二电柜组12的一侧,即第四连接排80设置于功率模块20靠外的一侧,便于进行拆装连接。
请再次参看图1,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阀模块100还包括安装架90,安装架90内部具有安装空间91,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均安装于安装空间91内。
需要说明的是,安装架90是指能够提供安装及支撑基础的框架结构。安装架90内部围合形成安装空间91,以便将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均设置于安装空间91内。
通过安装架90所形成的框架结构围设于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的外部,一方面,能够对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形成支撑,以便于将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排布于安装架90内。另一方面,安装架90能够对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形成一定的防护,对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的结构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安装架90包括两两相交设置的第一梁体92、第二梁体93以及第三梁体94,第一梁体92、第二梁体93以及第三梁体94共同围合形成安装空间91。
具体地,安装架90可以包括多根第一梁体92、多根第二梁体93以及多根第三梁体94,并且每一根第一梁体92沿第一方向a延伸设置,每一根第二梁体93沿第二方向b延伸设置,每一根第三梁体94沿第三方向c延伸设置。
由此,全部的第一梁体92、第二梁体93以及第三梁体94共同连接围合形成安装空间91,并且安装空间91呈方形。进一步地,由于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的形状也都呈方形结构,从而能够便于将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更紧凑的设置于安装空间91内。
此外,第一进水管41和第一出水管42均设置于安装空间91外部,即将第一进水管41和第一出水管42环绕设置于安装架90外,这样设置可以便于对第一进水管41及第一出水管42进行维护,操作方便。
需要说明的是,目前的储能阀模块100通常采用集装箱结构进行安装,即将储能阀模块100的各器件安装于密封的集装箱内,并在集装箱内设置空调等散热结构。
而目前的储能阀模块100在具体使用时通常需要与换流阀进行集成设置,即储能阀模块100通常安装于换流阀的阀厅内。而换流阀的阀厅为一密闭结构,其内部呈微正压状态,且安装有空调等散热结构。
基于此,由于换流阀的阀厅已经形成密封环境,并设置有散热结构。因此,集装箱的结构反而不利于储能阀模块100内部器件的散热及安装。
由此,通过第一梁体92、第二梁体93以及第三梁体94围合形成敞开式的框架结构,当电柜模块10、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布置于安装架90内时,能够更有利于储能阀模块100内部器件的散热。
基于与上述储能阀模块100相同的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储能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如上所述的储能阀模块100,各储能阀模块100沿重力方向层叠设置。
根据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首先将除电柜模块10及功率模块20之外的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等功能模块集成于汇流柜30内,将第一电柜组11与第二电柜组12沿第一方向a背靠背贴合设置。此时,第一电柜组11中的各第一柜体沿第二方向b排列,第二电柜组12中的各第二柜体沿第二方向b排列。
其中,第二柜体的数量设置为少于第一柜体的数量。具体可以设置五个沿第二方向b排列的第一柜体,且设置四个沿第二方向b排列的第二柜体。每一个第二柜体与一个第一柜体背靠背贴合设置,由此,多出一个第一柜体。此时,多出的一个第一柜体与第二柜体之间围合形成一容置位。
将汇流柜30层叠设置于功率模块20上方,并且将汇流柜30与功率模块20共同设置于上述容置位中。由此,第一电柜组11、第二电柜组12、功率模块20以及汇流柜30共同围合形成一方形结构,并且采用模块化的安装方式将其依次安装于安装空间91内,便于操作及维护。
进一步地,汇流柜30一方面通过第一连接排50与功率模块20相连,另一方面通过第二连接排60及第三连接排70与每一个第一柜体及第二柜体连接。由此,通过上述布局方式,使得功率模块20、汇流柜30以及第一柜体和第二柜体之间的走线更加简洁。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申请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3)

1.一种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柜模块、功率模块以及汇流柜,所述汇流柜连接于所述电柜模块与所述功率模块之间,且所述汇流柜用于容置功能模块;
其中,所述功能模块包括分断模块、供电模块以及控制模块的一种或多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柜模块包括第一电柜组及第二电柜组,所述第二电柜组、所述汇流柜以及所述功率模块均沿第一方向设置于所述第一电柜组的同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柜组的柜门与所述第二电柜组的柜门相互背向设置,且所述第一电柜组与所述第二电柜组之间等电位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一进水管及第一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及所述第一出水管均与所述电柜模块及所述功率模块连通,所述第一进水管用于供冷却介质进入所述电柜模块及所述功率模块,所述第一出水管用于排出所述电柜模块及所述功率模块中的冷却介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二进水管及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连通于所述第一电柜组与所述第一进水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电柜组与所述第一进水管之间,所述第二出水管连通于所述第一电柜组与所述第一出水管之间以及所述第二电柜组与所述第一出水管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三进水管及第三出水管,所述第三进水管连通于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第一进水管之间,所述第三出水管连通于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第一出水管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汇流柜沿第二方向位于所述第二电柜组的同一侧;
和/或,所述汇流柜沿第三方向位于所述功率模块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以及所述第三方向两两相交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阀模块包括连接于所述汇流柜与所述功率模块之间的第一连接排,所述第一连接排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功率模块与所述第一电柜组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二连接排及第三连接排,所述第二连接排沿所述第一方向位于所述汇流柜与所述第一电柜组之间,且沿所述第三方向延伸设置;
所述第三连接排沿所述第三方向位于所述汇流柜背离所述功率模块的一侧,且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排连接于所述汇流柜与所述第三连接排之间,所述第三连接排用于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柜组及所述第二电柜组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阀模块还包括第四连接排,所述第四连接排沿所述第二方向设置于所述功率模块背离所述第二电柜组的一侧,并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储能阀模块中的所述功率模块。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储能阀模块还包括安装架,所述安装架内部具有安装空间,所述电柜模块、所述功率模块以及所述汇流柜均安装于所述安装空间内。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架包括两两相交设置的第一梁体、第二梁体以及第三梁体,所述第一梁体、所述第二梁体以及所述第三梁体共同围合形成所述安装空间。
13.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两个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储能阀模块,各所述储能阀模块沿重力方向层叠设置。
CN202321477539.7U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Active CN22032530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7539.7U CN220325300U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477539.7U CN220325300U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25300U true CN220325300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84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477539.7U Active CN220325300U (zh) 2023-06-09 2023-06-09 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2530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293211B1 (ko) 배터리 모듈 수납장치, 배터리 모듈 온도조절 장치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전력 저장 시스템
US5385793A (en) Thermal management of battery systems
CN100349320C (zh) 可再充电电池组件
CN107644960A (zh) 电池系统
JP2021516187A (ja) 一体型冷媒回路部材を有するフレームプロファイルを含む電池パック
EP2620994A1 (en) Electricity storage system
KR20180081996A (ko) 간접 냉각 방식의 배터리 팩
KR20220041428A (ko) 전지 모듈, 전지팩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동차
CN106410081A (zh) 一种电池包
CN104868072B (zh) 可接入的电池模块
JP3750394B2 (ja) 無停電電源装置
CN220325300U (zh) 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US10230135B2 (en) Connectable battery module
CN218996952U (zh) 储能系统
CN220368489U (zh) 一种储能阀模块及储能装置
US20220216716A1 (en) Plug-in type energy storage system
WO2022235192A1 (en) Thermal management of a liquid cooled module
CN114069009B (zh) 电堆发电模块
CN210805858U (zh) 一体设置水冷板的大电芯模组单元及其动力电池包
JP2024517350A (ja) 熱交換器ハウジングを有する電池モジュールおよび電池システム
CN113206586A (zh) 风电变流器功率柜和多能互补能源站
CN221103195U (zh) 一种储能变流器结构
JP6341828B2 (ja) 蓄電モジュールを組み合わせた蓄電装置
WO2020047143A1 (en) Cylindrical battery cell packaging and cooling configuration
CN219697339U (zh) 一种集散式电池数字储能集装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