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24531U - 箱体以及储能装置 - Google Patents

箱体以及储能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24531U
CN220324531U CN202321631757.1U CN202321631757U CN220324531U CN 220324531 U CN220324531 U CN 220324531U CN 202321631757 U CN202321631757 U CN 202321631757U CN 220324531 U CN220324531 U CN 2203245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ttom plate
air
baffle
s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317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振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317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245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245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2453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箱体以及储能装置,所述箱体包括:底板、侧板、背板和面板,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两侧,所述背板和所述面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两端,且至少所述底板上设置沿底板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底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沿侧板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侧板的冷却风道。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体,通过至少在底板和侧板上开设冷却风道,使箱体可以实现至少三面的风冷冷却,可以提高箱体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以改善储能装置的工作环境,提高储能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箱体以及储能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箱体以及储能装置。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热量,热量需要及时删除,以避免储能装置出现热失控。
现有技术中,常采用风冷散热或水冷散热储能装置进行冷却,但是现有的风冷散热的散热效果较差,难以满足散热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箱体,所述箱体的散热效果更好,冷却效率更高。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提出了一种采用上述箱体的储能装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箱体,包括:底板、侧板、背板和面板,所述侧板设置于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两侧,所述背板和所述面板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的长度方向两端,且至少所述底板上设置沿底板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底板、所述侧板上设置沿侧板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侧板的冷却风道。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体,通过至少在底板和侧板上开设冷却风道,使箱体可以实现至少三面的风冷冷却,可以提高箱体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以改善储能装置的工作环境,提高储能装置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冷却风道包括形成于所述侧板上的侧冷风道、所述底板上的底冷风道;所述侧板包括:内侧板和外侧板,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之间限定出所述侧冷风道,且所述内侧板上开设有第一内风口;所述底板包括:内底板和外底板,所述内底板与所述外底板之间限定出所述底冷风道,且所述内底板上开设有第二内风口。
由此,在内侧板上设置第一内风口,在内底板上设置第二内风口,以使容置空间内部可以通过第一内风口、第二内风口分别与侧冷风道、底冷风道连通,提高容置空间与外界环境的连通效果,以提高冷却效果,同时侧板和底板均为双层板体结构,也可以提高箱体的结构强度。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邻近所述背板的一端限定出侧进风口,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邻近所述面板的一端限定出侧出风口;所述内底板与所述外底板邻近所述背板的一端限定出底进风口,所述内底板与所述外底板邻近所述面板的一端限定出底出风口,使换热气流可以由箱体的背板一侧流动至箱体的面板一侧,实现空气对流,以提高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内侧板的长度小于所述外侧板的长度,且所述内侧板与所述外侧板的一端对齐以限定出侧进风口,另一端形成相对所述外侧板倾斜延伸的侧出风口,所述侧出风口与所述外侧板成5°~60°夹角,可以提高出风量,并使出风分布更加均匀,以提高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侧板与所述内侧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分隔板,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板在所述侧板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将所述侧冷风道分割为多个间隔开的子侧冷风道,且每个所述子侧冷风道均对应开设有所述第一内风口;所述外底板与所述内底板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分隔板,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板在所述底板的宽度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将所述底冷风道分割为多个间隔开的子底冷风道,且每个所述子底冷风道均对应开设有所述第二内风口。
由此,不仅可以使底冷风道、侧冷风道与容置空间的连通效果更好,箱体的冷却效率更高,冷却效果更好,而且通过第一分隔板和第二分隔板的设置,也可以提高箱体的结构强度以及结构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箱体还包括:顶盖和至少一个隔板,顶盖盖设于所述背板、所述侧板以及所述面板的上方,所述隔板与所述侧板在所述底板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在所述箱体内划分出多个容置空间,且所述隔板上设置有第三内风口,这样,在通过底板和侧板实现风冷散热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隔板实现风冷散热,使箱体的散热面积更大,储能装置的散热效果更好,使用安全性更高。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上设有隔板冷风道,所述隔板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隔板和第二隔板,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邻近所述背板的一端限定出隔板进风口,所述第一隔板与所述第二隔板邻近所述面板的一端限定出隔板出风口,且所述第一隔板和所述第二隔板上均设置有第三内风口,由此,气流可以由隔板进风口进入,并由隔板出风口流出,或由第三内风口流出,由其他第三内风口进入,以实现对容置空间的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背板包括:多个子背板,所述侧板与所述隔板之间、相邻的所述隔板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子背板。
由此,相邻的子背板之间设置有隔板,在实现箱体的构型完整的同时,可以避免背板与隔板干涉,确保背板不会遮挡侧冷风道和隔板冷风道,提高箱体的冷却稳定性和可靠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面板上设置有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冷却风道连通,以实现强制风冷散热,将箱体的被动风冷散热优化为强制风冷散热,可以进一步提高箱体的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
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储能装置,包括:至少一个电池模组以及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箱体,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设置的电池单体。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体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板、侧板、隔板以及背板的一个角度的配合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板、侧板、隔板以及背板的另一个角度的配合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板、侧板、隔板以及背板的俯视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体的主视示意图(顶盖、面板未示出)。
附图标记:
储能装置1000,电能转换装置2000,用户负载3000,
箱体100,电池模组200,
底板10,内底板11,第二内风口111,外底板12,第二分隔板13,
侧板20,内侧板21,第一内风口211,外侧板22,第一分隔板23,
背板30,子背板31,
面板40,风机41,
顶盖50,
隔板60,第一隔板61,第二隔板62,第三内风口63,
电池单体210,
侧冷风道a,侧进风口a1,侧出风口a2,底冷风道b,底进风口b1,底出风口b2,隔板冷风道c,隔板进风口c1,隔板出风口c2,侧出风口的开口方向与外侧板的夹角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由于人们所需要的能源都具有很强的时间性和空间性,为了合理利用能源并提高能量的利用率,需要通过一种介质或者设备,把一种能量形式用同一种或者转换成另外一种能量形式存储起来,再基于未来应用需要以特定的能量形式释放出来。众所周知,要实现碳中和的大目标,目前主要通过绿色能源替代化石能源,达到产生绿色电能的目的。
目前的绿色能源主要包括光能、风能、水势等,而光能和风能等普遍存在间歇性强、波动性大的问题,会造成绿色电网的电压不稳定(用电高峰时电不够,用电低谷时电太多),而不稳定的电压会对电力造成损害,因此可能因为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引发“弃风弃光”问题。
而要解决用电需求不足或电网接纳能力不足的问题,就必须依赖储能装置。即通过储能装置将电能通过物理或者化学的手段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存储起来,需要的时候再将储能装置存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释放出来,简单来说,储能装置就类似一个大型“充电宝”,在光能、风能充足时,将电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再释放存储的电能。
目前的储能(即能量存储)应用场景较为广泛,包括发电侧储能、电网侧储能、可再生能源并网储能以及用户侧储能等方面,对应的储能装置的种类包括有:
(1)应用在电网侧储能场景的大型储能集装箱,其可作为电网中优质的有功无功调节电源,实现电能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负荷匹配,增强可再生能源消纳能力,并在电网系统备用、缓解高峰负荷供电压力和调峰调频方面意义重大;
(2)应用在用户侧的工商业储能场景(银行、商场等)的中小型储能电柜以及应用在用户侧的家庭储能场景的户用小型储能箱,主要运行模式为“削峰填谷”。由于根据用电量需求在峰谷位置的电费存在较大的价格差异,用户有储能设备后,为了减少成本,通常在电价低谷期,对储能柜/箱进行充电处理;电价高峰期,再将储能设备中的电放出来进行使用,以达到节省电费的目的。另外,在边远地区,以及地震、飓风等自然灾害高发的地区,家用储能装置的存在,相当于用户为自己和电网提供了备用电源,免除由于灾害或其他原因导致的频繁断电带来的不便。
以用户侧储能中的家用储能场景为例进行说明,图1示出了一种户用储能系统,该户用储能系统包括储能装置1000和电能转换装置2000(比如光伏板),以及用户负载3000(比如路灯、家用电器等),储能装置1000为一小型储能箱,可通过壁挂方式安装于室外墙壁。具体的,电能转换装置2000可以在电价低谷时期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并通过储能装置1000进行存储,进而在电价高峰时供给用户负载3000进行使用,或者在电网断电/停电时供给用户负载3000进行使用。
而结合上述所述的通过物理或者电化学的手段进行能量存储的情况,以电化学储能为例,储能装置1000包括至少一组化学电池,利用化学电池内的化学元素做储能介质,以通过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实现充放电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把光能、风能产生的电能通过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存在至少一组化学电池中,在外部电能的使用达到高峰时再通过储能介质的化学反应或者变化将至少一组化学电池存储的电量释放出来使用,或者转移给电量紧缺的地方再使用。
储能装置1000可以是但不限于单体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电池系统等。接下来以储能装置1000为电池包为例,对储能装置1000进行详细解释。
下面参考图2-图7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体100以及储能装置1000。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实施例的箱体100,包括:底板10、侧板20、背板30和面板40。
其中,侧板20设置于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两侧,背板30和面板40分别设置于底板10的长度方向两端,且至少底板10上设置贯通底板10、侧板20上设置贯通侧板20的冷却风道。
具体地,底板10、侧板20、背板30以及面板40限定出容置空间,容置空间内可以放置电池模组,而底板10和侧板20上设置沿长度方向贯通的冷却风道,可以通过两个侧板20以及底板10实现三面风冷散热。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技术中,风冷散热的储能装置1000一般在箱体100内设置有换热风道,换热风道与外界连通,以通过换热风道实现热交换,降低储能装置1000的工作温度,但换热效率较低,散热效果差。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至少在箱体100的底板10和侧板20上设置冷却风道,以使箱体100的至少三个表面可以实现风冷散热,可以提高箱体100的换热效率,提高散热效果。
可以理解的是,至少底板10、侧板20上设置冷却风道是指,在一些实施例中,底板10、侧板20上设置有冷却风道,而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在底板10、侧板20上设置冷却风道的同时,在面板40、背板30甚至顶板上均开设冷却风道,且多个板体上的冷却风道的延伸方向一致,如底板10、侧板20、面板40以及背板30上的冷却风道均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或均沿箱体100的宽度方向延伸,以使多个冷却风道可以彼此连通或直接与外界环境连通,实现稳定、高效的风冷散热。
示例性地,侧板20上开设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冷却风道,则背板30或面板40上也开设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即背板30或面板40的厚度方向)延伸的冷却风道,且可以使侧板20上的冷却风道与背板30上的冷却风道连通,以实现风冷换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箱体100,通过至少在底板10和侧板20上开设冷却风道,使箱体100可以实现至少三面的风冷冷却,可以提高箱体100的散热效率和散热效果,以改善储能装置1000的工作环境,提高储能装置1000的工作稳定性和使用安全性。
如图3和图4、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冷却风道包括形成于侧板20上的侧冷风道a、底板10上的底冷风道b;侧板20包括:内侧板21和外侧板22,内侧板21与外侧板22之间限定出侧冷风道a,且内侧板21上开设有第一内风口211;底板10包括:内底板11和外底板12,内底板11与外底板12之间限定出底冷风道b,且内底板11上开设有第二内风口111。
其中,侧冷风道a用于箱体100的侧面冷却,底冷风道b用于箱体100的底面冷却。
具体而言,两个侧板20在箱体100的长度方向上相对设置,两个侧板20的内侧板21邻近设置,两个侧板20的外侧板22背离设置,且同一个侧板20的内侧板21与外侧板22相对且间隔开以限定出中空的侧冷风道a,内底板11和外底板12在箱体100的高度方向上相对且间隔开以限定出中空的底冷风道b,进而在内侧板21上设置第一内风口211,在内底板11上设置第二内风口111,以使容置空间内部可以通过第一内风口211、第二内风口111分别与侧冷风道a、底冷风道b连通,提高容置空间与外界环境的连通效果,以提高冷却效果,同时侧板20和底板10均为双层板体结构,也可以提高箱体100的结构强度。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内风口211可以为呈阵列的多个,多个第一内风口211沿箱体100的高度方向和箱体100的长度方向依次设置,而内底板11的长度两端的至少一端可以设置成列的第二内风口111(如图3和图4所示的,内底板11邻近面板40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内风口111),多个第二内风口111在箱体100的宽度方向上延伸,而非呈阵列设置的多个,也可以确保底板10的结构强度。
如图3和图4、图7所示,内侧板21与外侧板22邻近背板30的一端限定出侧进风口a1,内侧板21与外侧板22邻近面板40的一端限定出侧出风口a2;内底板11与外底板12邻近背板30的一端限定出底进风口b1,内底板11与外底板12邻近面板40的一端限定出底出风口b2。
也就是说,侧板20上的侧冷风道a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对应底板10上的底冷风道b沿箱体100的长度方向延伸,以使侧板20邻近背板30的一端形成为侧进风口a1,底板10邻近背板30的一端形成为底进风口b1,对应侧板20邻近面板40的一端形成为侧出风口a2,底板10邻近面板40的一端形成为底出风口b2,以使换热气流可以由箱体100的背板30一侧流动至箱体100的面板40一侧,实现空气对流,以提高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
如图5所示,进一步地,内侧板21的长度小于外侧板22的长度,且内侧板21与外侧板22的一端对齐以限定出侧进风口a1,另一端形成相对外侧板22倾斜延伸的侧出风口a2,侧出风口a2与外侧板22成5°~60°夹角。
具体地,内侧板21和外侧板22邻近背板30的一端对其设置,而内侧板21和外侧板22邻近面板40的一端上,内侧板21相较外侧板22远离面板40设置,以通过内侧板21和外侧板22限定出倾斜的侧出风口a2,而侧出风口a2与外侧板22成5°~60°(即内侧板21与外侧板22之间的连线与外侧板22延伸方向所成夹角)夹角,对应侧出风口a2与内侧板21成120°~175°(即内侧板21与外侧板22之间的连线与内侧板21延伸方向所成夹角)夹角,可以提高出风量,并使出风分布更加均匀,以提高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
如图3和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外侧板22与内侧板2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分隔板23,多个第一分隔板23在侧板20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将侧冷风道a分割为多个间隔开的子侧冷风道,且每个子侧冷风道均对应开设有第一内风口211;外底板12与内底板1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分隔板13,多个第二分隔板13在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将底冷风道b分割为多个间隔开的子底冷风道,且每个子底冷风道均对应开设有第二内风口111。
具体而言,多个第一分隔板23沿长度方向延伸,并在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限定出多个在高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子侧冷风道,第一内风口211呈阵列排布,且每一列第一内风口211对应一个子侧冷风道设置,多个第二分隔板13在箱体1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限定出多个在宽度方向上依次设置的子底冷风道,位于内底板11的长度端部上的第二内风口111为多个,且每个第二内风口111对应一个子底冷风道。
由此,不仅可以使底冷风道b、侧冷风道a与容置空间的连通效果更好,箱体100的冷却效率更高,冷却效果更好,而且通过第一分隔板23和第二分隔板13的设置,也可以提高箱体100的结构强度以及结构刚度。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箱体100还包括:顶盖50和至少一个隔板60,顶盖50盖设于背板30、侧板20以及面板40的上方,隔板60与侧板20在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在箱体100内划分出多个容置空间,且隔板60上设置有第三内风口63。
具体地,顶盖50可以选用吸塑成型工艺加工而成的塑料件,背板30、侧板20、面板40以及底板10可以选用铝合金板材焊接,以使箱体100的重量更轻,而隔板60设置在两个侧板20之间,且隔板60可以为多个,多个隔板60在箱体10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限定出多个容置空间,每个容置空间内均可以设置一组电池单体或电池模组,而相邻的电池模组被隔板60间隔开,而隔板60的第三内风口63与容置空间连通。
这样,在通过底板10和侧板20实现风冷散热的同时,还可以通过隔板60实现风冷散热,使箱体100的散热面积更大,储能装置1000的散热效果更好,使用安全性更高。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隔板60上设有隔板冷风道c,隔板6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第一隔板61与第二隔板62邻近背板30的一端限定出隔板进风口c1,第一隔板61与第二隔板62邻近面板40的一端限定出隔板出风口c2,且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上均设置有第三内风口63。
由此,气流可以由隔板进风口c1进入,并由隔板出风口c2流出,或由第三内风口63流出,由其他第三内风口63进入,以实现对容置空间的对流换热,提高换热效果以及换热效率。
其中,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上设置的第三内风口63可以为多个,且多个第三内风口63呈阵列分布,第一隔板61与第二隔板62之间也可以设置第三分隔板60,以提高隔板60结构强度,并将隔板冷风道c分隔为多个隔板子冷风道,实现对流换热。
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背板30包括:多个子背板31,侧板20与隔板60之间、相邻的隔板60之间均设置有一个子背板31。
由此,相邻的子背板31之间设置有隔板60,在实现箱体100的构型完整的同时,可以避免背板30与隔板60干涉,确保背板30不会遮挡侧冷风道a和隔板冷风道c,提高箱体100的冷却稳定性和可靠性。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面板40上设置有风机41,风机41与冷却风道连通,以实现强制风冷散热,将箱体100的被动风冷散热优化为强制风冷散热,可以进一步提高箱体100的冷却效果和冷却效率。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箱体100。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储能装置1000可以是电池包、换电集装箱、能量站等储能设备,而箱体100形成为储能装置1000的外壳,所具有的技术效果与上述箱体100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第二特征”可以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箱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板(10);
侧板(20),所述侧板(20)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两侧;
背板(30)和面板(40),所述背板(30)和所述面板(40)分别设置于所述底板(10)的长度方向两端,且所述底板(10)上设置沿底板(10)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底板(10)、所述侧板(20)上设置沿侧板(20)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侧板(20)的冷却风道,所述底板(10)、所述侧板(20)、所述背板(30)以及所述面板(40)限定出容置空间,所述侧板(20)设置有呈阵列排布的多个第一内风口(211),所述侧板(20)的所述冷却风道通过所述第一内风口(211)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所述底板(10)上设置沿所述底板(10)的宽度方向间隔排布的多个第二内风口(111),所述底板(10)的所述冷却风道通过所述第二内风口(111)与所述容置空间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风道包括形成于所述侧板(20)上的侧冷风道(a)、形成于所述底板(10)上的底冷风道(b);
所述侧板(20)包括:内侧板(21)和外侧板(22),所述内侧板(21)与所述外侧板(22)之间限定出所述侧冷风道(a),且所述内侧板(21)上开设有所述第一内风口(211);
所述底板(10)包括:内底板(11)和外底板(12),所述内底板(11)与所述外底板(12)之间限定出所述底冷风道(b),且所述内底板(11)上开设有所述第二内风口(11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侧板(21)与所述外侧板(22)邻近所述背板(30)的一端限定出侧进风口(a1),所述内侧板(21)与所述外侧板(22)邻近所述面板(40)的一端限定出侧出风口(a2);
所述内底板(11)与所述外底板(12)邻近所述背板(30)的一端限定出底进风口(b1),所述内底板(11)与所述外底板(12)邻近所述面板(40)的一端限定出底出风口(b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内侧板(21)的长度小于所述外侧板(22)的长度,且所述内侧板(21)与所述外侧板(22)的一端对齐以限定出侧进风口(a1),另一端形成相对所述外侧板(22)倾斜延伸的所述侧出风口(a2),所述侧出风口与所述外侧板(22)成5°~60°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箱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板(22)与所述内侧板(2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一分隔板(23),多个所述第一分隔板(23)在所述侧板(20)的高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将所述侧冷风道(a)分割为多个间隔开的子侧冷风道,且每个所述子侧冷风道均对应开设有所述第一内风口(211);所述外底板(12)与所述内底板(11)之间设置有多个第二分隔板(13),多个所述第二分隔板(13)在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并将所述底冷风道分割为多个间隔开的子底冷风道,且每个所述子底冷风道均对应开设有所述第二内风口(1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顶盖(50)和至少一个隔板(60),顶盖(50)盖设于所述背板(30)、所述侧板(20)以及所述面板(40)的上方,所述隔板(60)与所述侧板(20)在所述底板(10)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以在所述箱体内划分出多个容置空间,且所述隔板(60)上设置有第三内风口(6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60)上设有隔板冷风道(c),所述隔板(6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隔板(61)和第二隔板(62),所述第一隔板(61)与所述第二隔板(62)邻近所述背板(30)的一端限定出隔板进风口(c1),所述第一隔板(61)与所述第二隔板(62)邻近所述面板(40)的一端限定出隔板出风口(c2),且所述第一隔板(61)和所述第二隔板(62)上均设置有第三内风口(63)。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30)包括:多个子背板(31),所述侧板(20)与所述隔板(60)之间、相邻的所述隔板(60)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子背板(3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箱体,其特征在于,所述面板(40)上设置有风机(41),所述风机(41)与所述冷却风道连通,以实现强制风冷散热。
10.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电池模组,所述电池模组包括多个依次排列设置的电池单体;及
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箱体。
CN202321631757.1U 2023-06-26 2023-06-26 箱体以及储能装置 Active CN2203245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1757.1U CN220324531U (zh) 2023-06-26 2023-06-26 箱体以及储能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31757.1U CN220324531U (zh) 2023-06-26 2023-06-26 箱体以及储能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24531U true CN220324531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091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31757.1U Active CN220324531U (zh) 2023-06-26 2023-06-26 箱体以及储能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2453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355961B1 (ko) 배터리팩 수납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전력 저장용 배터리팩의 냉각 장치
CN211480235U (zh) 电池包
KR101278506B1 (ko) 전력 저장용 배터리 모듈의 랙 시스템
KR20120075431A (ko) 배터리 모듈 수납장치, 배터리 모듈 온도조절 장치 및 이들을 포함하는 전력 저장 시스템
CN211605350U (zh) 一种储能型电池组
CN116914327B (zh) 液冷模组、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220324531U (zh) 箱体以及储能装置
CN211655829U (zh) 一种落地式储能一体机
CN216015490U (zh) 换电柜及换电系统
CN211743253U (zh) 紧凑型储能装置
CN220856689U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365154B (zh) 储能装置及储能系统
CN220086330U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20569843U (zh) 电池箱体及储能装置
CN215070119U (zh) 便携可移动式储能箱
CN212162027U (zh) 一种电力储能用电池成组结构
CN117393944A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8731546U (zh) 堆叠式储能电池
CN220306353U (zh) 一种储能电池
CN217768450U (zh) 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装置
CN116344834B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5869571U (zh) 储能单体和储能装置
CN216750144U (zh) 一种模块化储能柜
CN117219938A (zh) 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54526B (zh) 储能装置、用电系统及储能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