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21085U - 灯具 - Google Patents

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21085U
CN220321085U CN202321862498.3U CN202321862498U CN220321085U CN 220321085 U CN220321085 U CN 220321085U CN 202321862498 U CN202321862498 U CN 202321862498U CN 220321085 U CN220321085 U CN 22032108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mp
light source
light
housing
sour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6249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李
周经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6249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2108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2108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2108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灯具。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灯罩、光源板、外壳和灯头,灯罩中央形成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外壳中央开设有通孔;光源板,设置于灯罩和外壳之间,灯罩的连接部穿过通孔,与灯头固定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上述灯具的组装过程为:首先将光源板固定于外壳中,然后将灯罩上的连接部穿过外壳上的通孔,将连接部穿过上述通孔的一端与灯头固定连接。上述灯具的组装步骤简单高效,而且灯具的灯罩和灯头之间直接连接固定方式方便牢靠,同时能够对设置于灯罩和灯头之间的外壳进行限位固定,使得整个灯具的固定结构更加牢靠稳定。

Description

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照明装置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灯具。
背景技术
LED照明装置有着节能高效、使用寿命长、适用场景广泛等诸多优点,在市场和生活中的使用率也越来越高。
LED照明装置可制作为灯泡、灯管、灯板等形状。如图1所示,在先专利CN211232450U中提供了一种LED照明装置,其中多个LED光源140设置在线路板130上,灯座120与灯罩110固定连接形成腔体,线路板130设置在灯座120与灯罩110围成的腔体中,并且灯座120的另一端与灯头160螺纹连接。上述现有技术的方案中,灯座120作为中间部件,两端分别与灯头160和灯罩110连接,灯座120与灯罩110之间通过点胶工艺粘接。
但是点胶工艺本身的工艺制造过程复杂,而且由于灯座120与灯罩110之间可用于粘接的面积较小,在点胶粘接的实际操作过程中,难免会发生硅胶溢出等不良情况,若硅胶向灯罩110外侧溢出,会使得整体灯具外观不良。
在LED照明装置的实际工作过程中,随着LED照明装置的工作时间的累积和工作功率的提升,可能产生一定的高温,邻近粘接部位产生的高温可能影响粘胶的粘接效果,从而影响灯座与灯罩之间的固定强度。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以上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灯具。本实用新型中的灯具将分别设置于光源板两侧的灯头与灯罩直接利用中央部位的连接部固定连接,免去了硅胶连接的结构,使得灯具组装结构更加牢固、组装过程更加简便,同时能够节省点胶步骤带来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灯罩、光源板、外壳和灯头,灯罩中央形成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连接部;外壳中央开设有通孔;光源板,设置于灯罩和外壳之间,灯罩的连接部穿过通孔,与灯头固定连接。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上述灯具的组装过程为:首先将光源板固定于外壳中,然后将灯罩上的连接部穿过外壳上的通孔,将连接部穿过上述通孔的一端与灯头固定连接。上述灯具的组装步骤简单高效,而且灯具的灯罩和灯头之间直接连接固定方式方便牢靠,同时能够对设置于灯罩和灯头之间的外壳进行限位固定,使得整个灯具的固定结构更加牢靠稳定。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灯头的连接部依次穿过光源板和外壳,与灯头固定连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灯具的连接部为直筒状,连接部的侧壁开设有开口,光源板形成有延伸部,延伸部穿过开口并延伸至连接部内部,位于连接部内部的延伸部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光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延伸部在连接部内部设置至少一个发光单元,上述发光单元在连接部内部点亮,使得发光光线能够从灯罩的中心区域射出,进而使得光源板上发光单元的光能够均匀地经过灯罩扩散射出,避免因设置于灯罩中央的连接部遮挡发光单元所发出的光线,而导致点灯时灯罩表面明暗对比过于明显。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灯具的光源板上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发光单元的辐照范围包括灯罩与连接部的抵接位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光源板上靠近连接部设置的发光单元的功率密度大于光源板上其余部分设置的发光单元的功率密度。
同样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源板上靠近连接部设置的发光单元的功率密度大于光源板上其余部分设置的发光单元的功率密度,能够灯罩中的亮度进行补充,进而能够使得灯罩中心亮度更加均匀,避免发光单元的发光光线被灯罩中心设置的连接部所遮挡而在灯罩表面产生阴影导致灯具发光不均。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灯具的灯罩的前表面为平面,设置于光源板与灯罩之间的连接部在从灯头向灯罩轴向延伸的方向上半径逐渐缩小,连接部与灯罩抵接处的半径最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连接部与灯罩一体成型,灯罩与连接部的固定连接且连接部在抵接处的半径最小,以减少连接部的侧壁对发光单元发射向灯罩的光线的阻挡,尽量减小甚至消除灯罩表面无法被发光单元直接辐照到的面积,提高点灯时灯罩表面亮暗的均匀程度。
更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连接部与灯罩抵接处汇聚为一点,将灯罩表面无法被发光单元直接辐照到的面积降到最低。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灯罩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连接部通过开口部与灯罩连接,灯罩、连接部与外壳形成密闭空间,开口部为透光材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光源板设置在灯罩、连接部与外壳形成密闭空间内,灯罩能够对发光单元发射的光起到均匀扩散的作用,开口部为透光材质并且通过开口部的形状设计能够扩大发光单元的折射角,以使得发光单元的辐照范围能够包括整个灯罩表面。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灯具的光源板上开设有固定孔,外壳上开设有与固定孔位置对应的固定部,固定孔与固定部配合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灯具的组装过程中,首先需要将光源板固定在外壳中,即将光源板和外壳以固定孔与固定部对应的方式设置后,将固定孔与固定部直接卡合或者通过螺钉等固定件将固定孔与固定部配合固定。通过上述方式将光源板固定在外壳中后,即可使得光源板上的第一通孔和外壳上的第二通孔对应设置,以便后续装配步骤进行,即灯罩的连接部依次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与灯头固定连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灯罩的外周形成有第一卡接部,外壳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一卡接部位置对应的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配合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在灯具的组装过程中,完成光源板和外壳之间的固定连接后,灯罩的连接部依次穿过光源板上的第一通孔和外壳上的第二通孔,同时灯罩的外周与外壳的外周抵接,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配合固定,使得灯罩和外壳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光源板即设置在上述腔体中。并且,由于灯罩的连接部直接与灯头固定,灯具使用时灯罩和外壳之间的抵接部位无需作为主要的支撑连接结构,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之间仅需要实现位置卡合即可,无需进行点胶粘接。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中,连接部内部设置有内腔室,内腔室中设置有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连接部的内腔室可以设置驱动电源或其他电路元件,从结构上能够扩展灯具内部的有效使用空间,从电气性能上能够使得内腔室中设置的驱动电源或其他电路元件与灯头、光源板上的电路实现隔离/绝缘。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爆炸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爆炸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爆炸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爆炸图。
附图标记说明:110-灯罩,120-灯座,130-线路板,140-LED光源,160-灯头,1-灯罩,10-前表面,11-连接部,111-螺纹部,112-开口,113-端部,114-内腔室,12-开口部,2-光源板,20-发光单元,21-第一通孔,22-固定孔,23-延伸部,3-外壳,31-第二通孔,32-固定部,4-灯头,51-第一卡接部,52-第二卡接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第一实施方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爆炸图。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灯罩1、光源板2和外壳3。
灯罩1通常采用玻璃或者PC等透光材料,灯具发出的光线能够通过灯罩1均匀发散出去。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灯罩1中央形成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连接部11,连接部11沿轴向方向一直延伸到灯具的背部,用于将灯罩1直接与灯头4连接,光源板2与灯罩1之间的连接部11部分为透光材质。
优选地,灯罩1设置在光源板2设置有发光单元20的一侧的结构均采用透光性能更好材质,灯罩1能够对光源板2上设置的各个发光单元20所发射的光线起到均匀扩散的作用。
光源板2上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20,光源板2上靠近连接部11设置的发光单元20的功率密度大于光源板2上其余部分设置的发光单元20的功率密度,能够增大靠近连接部11即灯罩1的中心区域的亮度,进而保证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线能够点亮灯罩1的中心区域以及灯罩1整体,使得光源板2上发光单元20发出的光能够均匀地经过灯罩1扩散射出,避免因连接部11遮挡导致灯罩1表面明暗对比过于明显。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可以通过增加在光源板2上靠近连接部11设置的发光单元20的数量,或者在光源板2上靠近连接部11设置功率较大的发光单元20等方式来使得光源板2上靠近连接部11设置的发光单元20的功率密度大于光源板2上其余部分设置的发光单元20的功率密度。
外壳3和灯罩1的外周相互抵接,能够形成一个密闭的腔体,上述光源板2即安装设置在外壳3和灯罩1之间,外壳3和灯罩1共同对光源板2起到支撑保护的作用。
光源板2中央开设有第一通孔21,外壳3中央开设有第二通孔31,外壳3外周和灯罩1相互抵接时,灯罩1中央延伸出的连接部11可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31,并利用灯头4完成整体的装配。
在如图2和图3的实施方式中,光源板2中央开设有第一通孔21以供连接部11穿过,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中,光源板2还可以是由多个设置有发光单元20的子光源板拼接而成的结构,连接部11从多个子光源板之间穿过与灯头4连接固定,在此不做限制。
灯头4为灯具与外部电路进行结构和电气连接的构件,灯罩1的连接部11依次穿过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31,与灯头4固定连接。在组装形成的装配件中,固定连接的灯罩1和灯头4分别从两侧对其他部件形成夹持限位,光源板2、外壳的重量可由灯罩1承托,从而维持整体装配件的结构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上述灯具在进行组装时,首先将光源板2与外壳3固定连接。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灯具的光源板2开设有固定孔22,外壳3上开设有与固定孔22位置对应的固定部32,将固定部32对应插入固定孔22后,可以进一步将固定孔22与固定部32卡合或者通过螺钉等将固定孔22与固定部32配合固定,从而完成光源板2与外壳3的固定连接。通过上述方式将光源板2固定在外壳3中后,即可同时使得光源板2上的第一通孔21和外壳3上的第二通孔31位置对齐,以便后续装配步骤的进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还可以通过灯罩1和外壳3对设置于灯罩1和外壳3之间的光源板2进行直接或间接限位,只需要保证光源板2和外壳3之间的相对位置固定,避免光源板2移位即可,在此不作限制。
通过上述步骤完成光源板2和外壳3的固定连接后,即可进行外壳3和灯罩1之间的位置固定。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灯罩1的外周形成有第一卡接部51,外壳3的外周形成有与第一卡接部51位置对应的第二卡接部52,第一卡接部51与第二卡接部52配合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完成光源板2和外壳3之间的固定连接后,将灯罩1的连接部11依次穿过光源板2上的第一通孔21和外壳3上的第二通孔31,同时灯罩1的外周与外壳3的外周抵接,第一卡接部51与第二卡接部52配合固定,使得灯罩1和外壳3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腔体,光源板2即设置在上述灯罩1和外壳3形成的腔体中。从而使灯罩1和外壳3之间的相对位置保持稳定,使得灯具整体的配合结构更加紧密牢固。
由于灯罩1的连接部11在后续步骤中直接与灯头4固定,灯罩1主要利用与灯头4的固定连接支撑其重量,而非如现有技术中利用外周的粘接固定承担其重量,因此,第一卡接部51与第二卡接部52之间仅需要起到限位作用即可,无需起到主要的承重支撑作用,也无需通过点胶粘接等工艺进行连接结构的加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灯罩1和外壳3之间也可以选择不进行直接的限位固定,而通过灯罩1和灯头4之间的固定间接地对外壳3进行位置固定。具体地,灯具的灯罩1和外壳3之间是否需要设置用于限位固定的卡接部,以及卡接部的设置数量和设置位置等均可根据灯具的结构形状、密封要求等条件进行自主设计调节,在此不作限制。
最后,将灯罩1的连接部11的穿过上述第一通孔21和第二通孔31的一端与灯头4固定连接,形成最终的装配体结构。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灯罩1的连接部11的靠近灯头4的端部外周具有螺纹部111,灯头4与连接部11螺纹连接。即在灯具的组装过程中,完成光源板2和外壳3之间的固定连接以及灯罩1和外壳3之间的位置固定后,即可通过螺纹部111将灯头4与灯罩1的连接部11进行直接固定,同时对设置于灯头4与灯罩1之间的光源板2和外壳3等部件的连接进行加固,对第一卡接部51与第二卡接部52起到进一步的固定作用,使得灯具整体的装配体结构更加紧密牢固。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灯头4与灯罩1的连接部11之间设置位置对应的铆接部和/或粘接部,将灯头4与灯罩1的连接部11进行铆接部和/或粘接固定,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方式中,上述灯具的结构简单、组装步骤方便高效,而且灯具的灯罩1和灯头4之间直接连接固定方式方便牢固,同时能够对设置于灯罩1和灯头4之间的光源板2和外壳3进行限位固定,使得整个灯具的固定结构更加牢固稳定。而且,灯具的外壳3和灯罩1之间未采用粘接方式进行固定,无需通过点胶等复杂工艺手段进行辅助加固,装配更加简单,成本更加低廉。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1与灯罩1可以是如图2所示一体成型的结构;连接部11也可以是单独的部件,在通过连接部11固定灯具时,即可将连接部11依次穿过灯罩1、光源板2、外壳3最后与灯头4连接固定;在此不做限制。
【第二实施方式】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爆炸图。
优选地,如图4和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灯罩1延伸出的连接部11为直筒状,连接部11的侧壁开设有开口112,光源板2形成有延伸部23。延伸部23的颈缩部分的宽度以及位置均与开口112对应。连接部11沿着轴向方向穿过光源板2上的第一通孔21时,延伸部23的颈缩部分穿过开口112,延伸部23的主体部分延伸至连接部11内部,位于连接部11内部的延伸部23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光单元20。
通过以上方式,光源板2形成的延伸部23在连接部11内部设置至少一个发光单元20,在灯具进行照明工作时,上述发光单元20在连接部11内部点亮,使得该发光单元20的发光光线能够从连接部11内部即灯罩1的中心射出,配合其他均匀分布于光源板2上的发光单元20使得光源板2上分布的多个发光单元20所发出的光线能够均匀地经过灯罩1扩散射出,避免因设置于灯罩1中央的连接部11遮挡发光单元20所发出的光线,而导致点灯时灯罩1表面明暗对比过于明显。
【第三实施方式】
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剖面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爆炸图。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灯具的灯罩1的前表面10为平面,并且灯罩1利用前表面10与连接部11固定连接,在从灯头4向灯罩1轴向延伸的方向上,连接部11的靠近灯罩1的端部113形成为口径逐渐减小的形状,连接部11的端部113与灯罩1抵接处的半径最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1与灯罩1一体成型,连接部11与灯罩1的抵接处的半径最小,以减少连接部11对发光单元20发射的向灯罩1中心区域的光线的阻挡,尽量减小甚至消除灯罩1中心区域周围无法被发光单元20辐照到的面积,提高点灯时灯罩1表面亮暗的均匀程度。
更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1与灯罩1抵接处汇聚为一点,以将灯罩1表面无法被发光单元直接辐照到的面积降到最低。
具体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三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1的靠近灯罩1的端部113的形状可根据灯具的结构等条件自行设计调整。例如,LED发光单元的发光角度为120°,只要能够保证光源板2上最内侧的发光单元20与中心点的连线L与光源板2的夹角大于30°(90°-120°/2),使得光源板2上最内侧的发光单元20的光线能够照射到灯罩1的中心区域即可。
【第四实施方式】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剖面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提供的一种灯具的爆炸图。
如图8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灯罩1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12,开口部12呈弧形,开口部12以其口径缩小的一端(图8、图9中的下端)与连接部11相接,光源板2设置在开口部12与连接部11的相接处。在本实施方式中,灯罩1的中央形成轴向延伸的开口部12,开口部12的口径逐渐缩小,开口部12口径较小的一端形成了连接部11。在灯具处于如图8所示的装配状态时,开口部12位于光源板2设置有发光单元20的一侧,连接部11位于光源板2未设置发光单元20的一侧。
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中,开口部12形成为直角结构、带弧形倒角结构等,只要能够满足开口部12与连接部11抵接的一端的尺寸与连接部11的尺寸相匹配,使得开口部12与连接部11能够密封连接即可。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连接部11可以为独立的结构,连接部11通过开口部12与灯罩1连接;或者开口部12也可以为独立的结构,开口部12的一端与灯罩1连接,另一端与连接部11连接;又或者连接部11和开口部12为一个独立的构件,该独立构件通过开口部12的一端与灯罩1连接,通过连接部11的一端与灯头4连接等,在此不作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灯罩1能够对发光单元20发射的光线起到均匀扩散的作用,通过开口部12的设计扩大发光单元20的折射角,以使得设置在最内侧的发光单元20的辐照范围能够包括灯罩1的中心区域。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灯罩1的开口部12可以选用透光性能更好的材质,灯罩1的开口部12以及灯罩1本体设置在光源板2设置有发光单元20的一侧的结构均采用透光材质,灯罩1能够对光源板2上设置的各个发光单元20所发射的光线起到均匀扩散的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以上实施方式中,分别通过在灯罩1沿轴向延伸的连接部11内部设置发光单元20,调整连接部11侧壁与最内侧的发光单元20之间的距离和角度以及扩大最内侧的发光单元20的辐照范围,将灯罩1的部分或整体采用透光材质等方法,保证最内侧的发光单元20的辐照范围能够包括灯罩1的中心区域,以避免灯罩1表面产生发光阴影区,实现灯具整体的均匀发光效果。而在本实用新型的实际应用中,还可以采用其他形式的结构优化,来保证最内侧的发光单元20的辐照范围能够包括灯罩1的中心区域,以实现上述消除阴影均匀发光的技术效果,在此不作限制。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的第四实施方式中,连接部11内部设置有内腔室114,内腔室114中设置有电路,将DOB板、驱动电源或其他电路元件的整体或一部分设置于连接部11内部的内腔室114,从结构上能够扩展灯具内部的有效使用空间,从电气性能上能够使得内腔室114中设置的电路和/或元件与灯头4、光源板2上的电路实现隔离/绝缘。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显然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相关技术特征作出等同的更改或替换,这些更改或替换之后的技术方案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
灯罩,所述灯罩中央形成有沿轴向方向延伸的连接部;
外壳,所述外壳中央开设有通孔;
光源板,设置于所述灯罩和所述外壳之间;
灯头,所述连接部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灯头固定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依次穿过所述光源板和所述外壳,与所述灯头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为直筒状,所述连接部的侧壁开设有开口,所述光源板形成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穿过所述开口并延伸至所述连接部内部,位于所述连接部内部的所述延伸部表面设置有至少一个发光单元。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的前表面为平面,设置于所述光源板与灯罩之间的所述连接部在从所述灯头向所述灯罩轴向延伸的方向上半径逐渐缩小,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灯罩抵接处的半径最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灯罩抵接处汇聚为一点。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的中央形成有开口部,所述连接部通过所述开口部与所述灯罩连接,所述灯罩、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外壳形成密闭空间,所述开口部为透光材质。
7.如权利要求4-6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板上设置有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光源板上靠近所述连接部设置的所述发光单元的功率密度大于所述光源板上其余部分设置的所述发光单元的功率密度。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板开设有固定孔,所述外壳上开设有与所述固定孔位置对应的固定部,所述固定孔与所述固定部配合固定。
9.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罩的外周形成有第一卡接部,所述外壳的外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卡接部位置对应的第二卡接部,所述第一卡接部与所述第二卡接部配合固定。
10.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内部设置有内腔室,所述内腔室中设置有电路。
CN202321862498.3U 2023-07-14 2023-07-14 灯具 Active CN22032108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2498.3U CN220321085U (zh) 2023-07-14 2023-07-14 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62498.3U CN220321085U (zh) 2023-07-14 2023-07-14 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21085U true CN220321085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160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62498.3U Active CN220321085U (zh) 2023-07-14 2023-07-14 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2108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100027270A1 (en) Safe and high-brightness led lamp
KR101049162B1 (ko) 직관형 led 램프 조립체
CN101405539A (zh) 用于聚光照明的高强度放电灯
KR200454458Y1 (ko) 형광등 타입 엘이디 램프
KR200449665Y1 (ko) 엘이디 조명등
CN220321085U (zh) 灯具
CN210107197U (zh) 一种吸顶灯
WO2023202718A1 (zh) 外壳表面自发光的照明装置
KR101243167B1 (ko) 엘이디등
CN212929710U (zh) 一种照明装置
US20210041080A1 (en) Lens, Lens Group and Lamp
CN217714590U (zh) 一种Par灯
CN104373878A (zh) 机车前照灯
CN217816260U (zh) Led灯具
KR20150069197A (ko) 결로현상방지를 위한 반사각내 열차단막이 내장된 led 조명등
CN221035418U (zh) 灯具
KR101325793B1 (ko) 직관형 엘이디램프
CN219414581U (zh) 基于侧发光技术的smd贴片型led
CN219414532U (zh) 一种led偏光透镜及灯具
CN220303490U (zh) 吸顶灯
CN220379523U (zh) 防水发光砖
CN209470097U (zh) 一种防眩光天花灯
KR102370341B1 (ko) 엘이디 광원의 반사 확산형 엘이디 조명등
CN219177566U (zh) 一种吸顶灯
KR101173182B1 (ko) 멀티타입의 엘이디 전구 조명기구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