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1035418U - 灯具 - Google Patents

灯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1035418U
CN221035418U CN202322773348.1U CN202322773348U CN221035418U CN 221035418 U CN221035418 U CN 221035418U CN 202322773348 U CN202322773348 U CN 202322773348U CN 221035418 U CN221035418 U CN 2210354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ing
emitting source
lamp
lampsha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277334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毛虹桥
张冬慧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uhai Rur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uhai Rur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uhai Rur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uhai Ruran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277334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103541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10354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10354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灯具,通过设置灯具包括灯架、第一发光源及可导光灯罩,可导光灯罩和第一发光源均设置在灯架上。可导光灯罩为非平面结构且可导光灯罩上设有敞口,第一发光源位于敞口处,敞口的侧壁面形成入光面,用于接收第一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并将光线导入至可导光灯罩内部。可导光灯罩的的内表面形成反射面且可导光灯罩的外表面形成出光面,反射面用于将进入至可导光灯罩内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上,使光线经出光面导出。即第一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可以经敞口的入光面导入至可导光灯罩的内部后经可导光灯罩的反射面进行反射后经可导光灯罩的出光面均匀导出,使得最终经可导光灯罩透出的光线较为均匀,以确保光照效果。

Description

灯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灯具。
背景技术
灯具是一种用于进行照明的器件。通常,灯具包括发光源以及灯罩,灯罩比如可以为球状的外壳,使得灯罩可以围合形成空腔,发光源位于灯罩围合形成的空腔内。在具体使用时,发光源发出的光线照射在灯罩上后经灯罩透出,以实现光照效果。
然而,现有的灯具的灯罩各位置处透出的光的亮度不均,进而影响光照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灯具,包括灯架、第一发光源以及可导光灯罩;
所述可导光灯罩和所述第一发光源均设置在所述灯架上;
所述可导光灯罩为非平面结构且所述可导光灯罩上设置有敞口,所述第一发光源位于所述敞口处,所述敞口的侧壁面形成入光面,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并将所述光线导入至所述可导光灯罩内部;
所述可导光灯罩的内表面形成反射面且所述可导光灯罩的外表面形成出光面,所述反射面用于将进入至所述可导光灯罩内的光线均匀扩散至所述出光面上,使光线经所述出光面导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源的发光面与所述入光面相贴合;和/或,所述第一发光源的发光面与所述入光面平行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可导光灯罩呈球形;和/或,所述敞口为圆形敞口,所述第一发光源呈与所述敞口适配的环形发光源。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源包括柔性线路板以及多个灯珠,多个所述灯珠沿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柔性线路板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架包括灯架主体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架主体一侧的凸出部,所述凸出部的部分自所述敞口伸入至所述可导光灯罩内并与所述可导光灯罩连接,所述第一发光源位于所述凸出部的外壁和与所述入光面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源与所述凸出部之间粘贴连接;和/或,所述第一发光源与所述入光面之间粘接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凸出部上设置第一连接部,所述可导光灯罩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可导光灯罩和所述灯架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配合连接在一起。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螺纹配合的第二连接螺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架主体包括承托部以及装配部,所述承托部位于所述凸出部和所述装配部之间,且所述承托部的两端均凸出于所述凸出部的外端,所述可导光灯罩位于所述承托部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承托部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可导光灯罩的外轮廓形状适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具还包括第二发光源,所述第二发光源位于所述可导光灯罩内;
所述第二发光源外罩设有用于对光线进行扩散的扩散件。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灯具,通过设置灯具包括灯架、第一发光源以及可导光灯罩,并将可导光灯罩和第一发光源均设置在灯架上。可导光灯罩为非平面结构且可导光灯罩上设置有敞口,第一发光源位于敞口处,敞口的侧壁面形成入光面,用于接收第一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并将光线导入至可导光灯罩内部。可导光灯罩的内表面形成反射面且可导光灯罩的外表面形成出光面,反射面用于将进入至可导光灯罩内的光线均匀扩散至出光面上并经出光面导出。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灯具,通过设置可导光灯罩,并设置第一发光源位于可导光灯罩的敞口处,使得第一发光源发出的光线可以经敞口的入光面形成的入光面导入至可导光灯罩的内部后经可导光灯罩的反射面进行均匀扩散后经可导光灯罩的出光面导出,从而使得最终经可导光灯罩透出的光线较为均匀,以确保光照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具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4为图3在A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具的灯架和第一发光源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灯具的灯架和第一发光源的结构示意图二。
其中,1、灯架;11、灯架主体;12、凸出部;121、第一连接部;13、承托部;14、装配部;2、第一发光源;21、灯珠;3、可导光灯罩;31、敞口;32、入光面;33、出光面;34、反射面;4、第二发光源;5、扩散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方案进行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方式来实施;显然,说明书中的实施例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灯具,包括灯架1、第一发光源2以及可导光灯罩3。
可导光灯罩3和第一发光源2均设置在灯架1上。
可导光灯罩3为非平面结构且可导光灯罩3上设置有敞口31,第一发光源2位于敞口31处,敞口31的侧壁面形成入光面32,用于接收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并将光线导入至可导光灯罩3内部。可导光灯罩3的内表面形成反射面34且可导光灯罩的外表面形成出光面33,反射面34用于将进入至可导光灯罩3内的光线反射至出光面33上并经出光面33均匀导出。
具体实现时,灯架1用于承载第一发光源2和可导光灯罩3,且灯架1用于安装在预设位置处,以实现灯具在预设位置处的安装。示例性的,第一发光源2比如可以为灯珠21或者灯泡。
进一步地,可导光灯罩3为非平面结构,比如可以为球形或者椭球形或者其他立体形成,可导光灯罩3的一侧可以设置为敞口31,第一发光源2可以设置在敞口31处且敞口31的侧壁面形成入光面32,从而使得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可以经入光面32射入至可导光灯罩3内,且射入至可导光灯罩3内的光线可以在反射面34的反射扩散作用下均匀地经出光面33射出,此时整个可导光灯罩3的各位置处透出的光线的亮度较为均匀,以此提升灯具的光照效果。
示例性的,可导光灯罩3具体为采用导光材料制成,导光材料本身具有较好的导光和匀光效果,从而可以对光线进行均匀传导,继而使得最终可导光灯罩3的各位置处的亮度更为均匀。比如,可导光灯罩3可以采用制成光学级的亚克力板材制成,或者可以采用光学级的塑料板材制成。
具体实现时,设定可导光灯罩3的底部形成敞口31,第一发光源2可以位于敞口31处且敞口31的侧壁面形成入光面32,可导光灯罩3的内壁面形成与入光面32相连的反射面34,可导光灯罩3的外壁面形成与入光面32相连的出光面33,使得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可以经入光面32进入至可导光灯罩3内后在可导光灯罩3内进行均匀传输,并且可以最终在反射面34的反射扩散作用下均匀经出光面33透出,以此实现光照效果。
本实施例提供的灯具,通过设置可导光灯罩3,并设置第一发光源2位于可导光灯罩3的敞口31处,使得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可以经敞口31的入光面32形成的入光面32导入至可导光灯罩3的内部后经可导光灯罩3的反射面34进行均匀扩散后经可导光灯罩3的出光面33导出,从而使得最终经可导光灯罩3透出的光线较为均匀,以确保光照效果。
参照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源2的发光面与入光面32相贴合,从而使得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可以直接经入光面32导入至可导光灯罩3内,以避免由于第一发光源2的发光源与入光面32之间存在间隙会导致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需要穿过该间隙而发生一定的能量损耗的问题出现。
或者,在其他实现方式中,还可以设置第一发光源2的发光面与入光面32平行设置,从而使得第一发光源2的发光面与入光面32之间的距离等距设置,进而使得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传输至入光面32的各位置处时的亮度较为均匀。
具体实现时,可以设定第一发光源2的朝向入光面32的一面为发光面,从而使得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可以直接经发光面射出后经入光面32射入至可导光灯罩3内进行光线传导。
参照图1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导光灯罩3呈球形,或者,可导光灯罩3也可以为圆柱形或者椭球形灯,具体的可导光灯罩3的具体形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定。与此同时,可以设置敞口31为圆形敞口,第一发光源2呈与敞口31适配的环形发光源,从而使得环形发光源发射的光线可以经过对应位置处的入光面32均匀射入至非平面的可导光灯罩3内,使得整个非平面的可导光灯罩3的各位置处可以均匀发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源2包括柔性线路板以及多个灯珠21,多个灯珠21沿柔性线路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柔性线路板上,从而可以将多个灯珠21集成在柔性线路板上,以实现模块化组装,从而可以简化装配。
具体实现时,多个灯珠21可以直接通过表面贴装工艺组装在柔性线路板上或者可以直接焊接在柔性线路板上。
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灯架1包括灯架主体11以及设置在灯架主体11一侧的凸出部12,凸出部12的部分自敞口31伸入至可导光灯罩3内且与可导光灯罩3连接,第一发光源2位于凸出部12的外壁和与入光面32之间。
具体实现时,灯架主体11与可导光灯罩3进行连接时可以将第一发光源2夹设在凸出部12的外壁和敞口31的侧壁面之间,从而可以使得第一发光源2与入光面32之间相贴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源2与凸出部12之间粘贴连接,从而可以实现第一发光源2和凸出部12之间的可靠连接。
进一步地,可以设置第一发光源2与入光面32之间粘接连接,从而实现第一发光源2与可导光灯罩3之间的可靠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发光源2可以同时与凸出部12和可导光灯罩3之间均连接,或者也可以仅与凸出部12连接,或者仅与可导光灯罩3连接。
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凸出部12上设置第一连接部121,可导光灯罩3上与第一连接部12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部,可导光灯罩3和灯架1通过第一连接部121和第二连接部的配合连接在一起,从而实现灯架1与可导光灯罩3之间的可靠连接,且当灯架1与可导光灯罩3之间连接到位时,将第一发光源2可以夹设在灯架1的凸出部12和可导光灯罩3的敞口31的侧壁面之间,以进一步对第一发光源2进行限位。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21包括第一连接螺纹,第二连接部包括与第一连接螺纹配合的第二连接螺纹,从而通过第一连接螺纹和第二连接螺纹的配合实现灯架1与可导光灯罩3之间的可靠连接。
参照图1至图6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灯架主体11包括承托部13以及装配部14,承托部13位于凸出部12和装配部14之间,且承托部13的两端均凸出于凸出部12的外端,可导光灯罩3位于承托部13上,从而可以通过承托部13实现对可导光灯罩3的承托作用。进一步地,通过设置承托部13的两端均延伸至凸出于凸出部12的外端,从而可以防止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经过可导光灯罩3与承托部13之间漏出,以影响灯具的照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承托部13的外轮廓形状与可导光灯罩3的外轮廓形状适配,从而可以增加承托部13与可导光灯罩3之间的接触面积,以进一步提升承托部13对可导光灯罩3的承托或支撑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灯具还包括第二发光源4,第二发光源4位于可导光灯罩3内,从而可以进一步通过第二发光源4进行光线补充,使得灯具的光照效果和亮度更好。
进一步地,可以在第二发光源4外罩设有扩散件5,从而使得第二发光源4发出的光线可以经过扩散件5进行均匀扩散后经可导光灯罩3透出,实现光照效果。
示例性的,扩散件5比如可以为扩散板或者透镜。另外,第二发光源4可以为灯珠或者而可以为COB光源(Chip On Board Light,高功率集成面光源)或者RGB光源(red、green、blue,红绿蓝光源)。
另外,本实施例中,灯具可以的第一发光源2和第二发光源4可以独立控制,且第一发光源2和第二发光源4的光线颜色可以设置为不同,从而使得第一发光源2和第二发光源4同时开启时,整个灯具可以呈现为渐变的光照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具体实施方式,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或实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述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灯具,其特征在于,包括灯架(1)、第一发光源(2)以及可导光灯罩(3);
所述可导光灯罩(3)和所述第一发光源(2)均设置在所述灯架(1)上,所述可导光灯罩(3)为非平面结构且所述可导光灯罩(3)上设置有敞口(31),所述第一发光源(2)位于所述敞口(31)处,所述敞口(31)的侧壁面形成入光面(32),用于接收所述第一发光源(2)发出的光线并将所述光线导入至所述可导光灯罩(3)内部;
所述可导光灯罩(3)的内表面形成反射面(34)且所述可导光灯罩的外表面形成出光面(33),所述反射面(34)用于将进入至所述可导光灯罩(3)内的光线均匀扩散至所述出光面(33)上,使光线经所述出光面(33)导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源(2)的发光面与所述入光面(32)相贴合;
和/或,所述第一发光源(2)的发光面与所述入光面(32)平行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导光灯罩(3)呈球形;
和/或,所述敞口(31)为圆形敞口,所述第一发光源(2)呈与所述敞口(31)适配的环形发光源。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源(2)包括柔性线路板以及多个灯珠(21),多个所述灯珠(21)沿所述柔性线路板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在所述柔性线路板上。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架(1)包括灯架主体(11)以及设置在所述灯架主体(11)一侧的凸出部(12),所述凸出部(12)的部分自所述敞口(31)伸入至所述可导光灯罩(3)内并与所述可导光灯罩(3)连接,所述第一发光源(2)位于所述凸出部(12)的外壁和与所述入光面(32)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源(2)与所述凸出部(12)之间粘贴连接;
和/或,所述第一发光源(2)与所述入光面(32)之间粘接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凸出部(12)上设置第一连接部(121),所述可导光灯罩(3)上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对应的位置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可导光灯罩(3)和所述灯架(1)通过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配合连接在一起。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21)包括第一连接螺纹,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与所述第一连接螺纹配合的第二连接螺纹。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架主体(11)包括承托部(13)以及装配部(14),所述承托部(13)位于所述凸出部(12)和所述装配部(14)之间,且所述承托部(13)的两端均凸出于所述凸出部(12)的外端,所述可导光灯罩(3)位于所述承托部(13)上;
所述承托部(13)的外轮廓形状与所述可导光灯罩(3)的外轮廓形状适配。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灯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灯具还包括第二发光源(4),所述第二发光源(4)位于所述可导光灯罩(3)内;
所述第二发光源(4)外罩设有用于对光线进行扩散的扩散件(5)。
CN202322773348.1U 2023-10-16 2023-10-16 灯具 Active CN2210354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73348.1U CN221035418U (zh) 2023-10-16 2023-10-16 灯具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2773348.1U CN221035418U (zh) 2023-10-16 2023-10-16 灯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1035418U true CN221035418U (zh) 2024-05-28

Family

ID=911895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2773348.1U Active CN221035418U (zh) 2023-10-16 2023-10-16 灯具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103541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12094320A (ja) 電球型照明装置
CN213362140U (zh) 筒灯
CN211694514U (zh) 照明灯具
CN215636986U (zh) 光学透镜模组及照明装置
KR20150060361A (ko) 조명등 장치
CN212390185U (zh) 一种照明筒灯
CN212961176U (zh) 筒灯
CN210687843U (zh) 一种灯具
CN221035418U (zh) 灯具
WO2022073198A1 (zh) 灯具
CN216643877U (zh) 防眩光灯具
CN217423052U (zh) 灯具
CN217714590U (zh) 一种Par灯
CN213810281U (zh) 一种嵌入式灯具
CN213777569U (zh) 信号灯
CN211371947U (zh) 一种画灯
CN217737031U (zh) 一种带夜灯的照明灯具
CN217714597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218763018U (zh) 间接照明灯具
CN220303490U (zh) 吸顶灯
CN218763109U (zh) 正发光厚板灯
WO2019056660A1 (zh) 一种散射灯罩及具有该灯罩的平板灯
JPH0982126A (ja) 照明器具
CN214580616U (zh) 一种无边框灯具
CN211315830U (zh) 正光束角透镜及具有该正光束角透镜的灯具及灯具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