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14681U - 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14681U
CN220314681U CN202321184517.1U CN202321184517U CN220314681U CN 220314681 U CN220314681 U CN 220314681U CN 202321184517 U CN202321184517 U CN 202321184517U CN 220314681 U CN220314681 U CN 2203146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elding
light
control unit
interlayer
transmit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18451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伟
辛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18451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146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146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1468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属于调光技术领域。所述透光件包括多个本体层、至少一个夹层和多个遮挡装置,所述多个本体层叠加排布,每个夹层位于相邻的两个本体层之间;所述至少一个夹层中的目标夹层具有多个腔室,每个腔室中布置有所述遮挡装置,且不同腔室中的遮挡装置相互独立;所述遮挡装置用于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且所述遮挡装置处于遮挡状态时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采用本公开,可以对透光件进行区域化遮挡,以实现对透光件的灵活控制。

Description

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调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
背景技术
透光件,如玻璃具有比较好的采光视野和外观,而广受人们欢迎,例如,可以应用在汽车中,如车窗玻璃、天幕玻璃和挡风玻璃等,还可以应用在建筑物中,如作为室内幕墙等。
但是玻璃在具备较好的采光效果的同时,也会存在一系列问题,对透光件的广泛应用带来了一定的限制。
实用新型内容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能够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透光件的广泛应用受限的问题,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透光件,所述透光件包括多个本体层、至少一个夹层和多个遮挡装置,所述多个本体层叠加排布,每个夹层位于相邻的两个本体层之间;
所述至少一个夹层中的目标夹层具有多个腔室,每个腔室中布置有所述遮挡装置,且不同腔室中的遮挡装置相互独立;
所述遮挡装置用于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且所述遮挡装置处于遮挡状态时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当环境中的光线比较强时,或者环境中的温度比较高时,可以通过遮挡装置,对透光件进行遮挡,实现挡光隔热的效果,从而使得透光件的使用比较灵活。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透光件的夹层可以划分为多个腔室,在各个腔室中布置遮挡装置,使得各个腔室中的遮挡装置能够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每个遮挡装置负责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和非遮挡,进而可以对透光件进行区域化遮挡,以实现对透光件的灵活控制。
遮挡装置在遮挡可见光的同时,也会将辐射热能的红外光遮挡住,因此,遮挡装置还能实现隔热,可见,透光件通过多个遮挡装置可以实现区域化挡光和隔热,增强透光件的使用灵活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遮挡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第二控制单元和遮挡介质;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分别位于所述腔室的位置相对的两个内壁处,所述遮挡介质填充在所述腔室中。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可以控制遮挡介质的状态发生改变,从而使遮挡介质处于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为电极,所述遮挡介质为液晶,所述电极用于控制所述液晶的排布方式。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当未向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通电时,两者处于不带电状态,两者之间无电场,腔室中填充的液晶,呈现出不规则的散布状态,使入射的光线发生反射,增加穿过透光件的难度,此时,遮挡装置所在区域的透光率较低,处于遮挡状态。而当向两个电极通电时,两者处于带电状态,那么,腔室中填充的液晶,呈现整齐排列,液晶立在两个电极之间,那么,光线可以自由穿透,此时,该遮挡装置所在区域的透光率比较高,处于非遮挡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遮挡介质为附着有金属的液晶。
其中,金属具体可以是金属卤化物,如可以是氯化银和溴化银等。或者,金属也可以是金、银或氧化钛等。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金属具有比较强的隔热能力,例如,可以对热辐射进行反射,避让大量热辐射穿过所在区域。
可见,这种附着有金属的液晶,作为遮挡介质,不仅可以达到挡光可以增强遮挡装置的遮挡效果和隔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金属为金属卤化物、金、银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为磁极,所述遮挡介质为磁性颗粒,所述磁极用于控制所述磁性颗粒的排布方式。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当两个磁极之间不存在磁场时,腔室中填充的磁性颗粒,呈现不规则的散布状态,使入射的光线发生反射,增强光线穿过的难度,此时,遮挡装置所在区域的透光率较低,处于遮挡状态。而当两个磁极之间存在磁场时,那么,腔室中填充的磁性颗粒,呈现整齐排列,磁性颗粒立在两个电极之间,那么,光线可以自由穿透,此时,该遮挡装置所在区域的透光率比较高,处于非遮挡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磁性颗粒包括封装薄膜、磁性粉末和液态介质,所述磁性粉末和所述液态介质均封装在所述封装薄膜中。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磁性粉末用来提供磁性,液态介质用来使磁性粉末悬浮在封装薄膜中,而不是铺设在封装薄膜的膜壁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磁性颗粒的形状呈长条状。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为了使该遮挡装置在遮挡状态下,表现比较好的遮挡效果,在非遮挡状态下,表现比较好的透光效果,相应的,磁性颗粒可以为长条状,如可以呈胶囊状。这样,在遮挡状态下,长条状的磁性颗粒横向位于两个磁极之间,而在非遮挡状态下,竖向位于两个磁极之间。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控制单元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为机械驱动件,所述遮挡介质为遮挡帘,所述机械驱动件用于控制所述遮挡帘收缩和展开。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机械驱动件可以为卷轴,遮挡帘可以为薄膜,卷在卷轴上,当卷轴按照第一方向旋转时,遮挡帘展开,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处于遮挡状态。而当卷轴按照第二方向旋转时,遮挡帘被卷起,不再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处于非遮挡状态。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遮挡帘也可以为伞状结构,机械驱动件可以控制遮挡帘撑开和收起,例如,机械驱动件和伞状结构的遮挡帘,通过挂钩连接,当挂钩连接时,遮挡帘处于撑开状态,而当挂钩断开时,遮挡帘处于收缩状态。其中,当遮挡帘撑开时,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处于遮挡状态。而当遮挡帘收起时,对所在区域不再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处于非遮挡状态。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夹层为粘接层,相邻的两个本体层之间通过所述夹层固定。
本公开所示的方案,夹层可以为粘接层,起到固定相邻两个本体层的作用,那么,相邻的两个本体层之间均布置有夹层。这些夹层中,可以每一个夹层中都布置遮挡装置,也可以一部分夹层中布置遮挡装置,因此,至少一个夹层中的目标夹层布置有遮挡装置。
第二方面,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汽车座舱,所述汽车座舱包括前窗、车门窗、后窗和天窗,所述前窗、所述车门窗、所述后窗和所述天窗中的至少一个,安装有第一方面所述的透光件。
第三方面,根据本公开,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其中所述车身包括第二方面所述的汽车座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透光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2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透光件的夹层的侧视示意图;
图3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透光件的夹层的俯视示意图;
图4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透光件的侧视示意图;
图5是本公开提供的一种透光件的侧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本体层;2、夹层;3、遮挡装置;31、第一控制单元;32、第二控制单元;33、遮挡介质。
具体实施方式
虽然本公开的描述将结合一些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申请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申请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公开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公开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公开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公开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公开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公开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也可以是不可拆卸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位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内”、“外”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位用语是为了更好、更清楚地说明及理解本公开实施例,而不是指示或暗指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实施例的限制。
本公开实施例涉及到一种透光件,该透光件可以是玻璃、有机玻璃、复合玻璃和透明薄膜等,可以应用在汽车的车窗和建筑物的幕墙等中,其中车窗可以包括车门窗、前窗、后窗和天窗等。但是由于这些透光件在允许可见光穿过的同时,也会使红外光等一些具有热效应的光线穿过,使得应用该透光件的汽车的车内,以及建筑物的室内的温度比较高,尤其是在炎热的夏季,会加剧车内和室内的高温。可见,这也会给透光件的广泛应用带来一定的限制。
目前虽然有一些透光件具有挡光的效果,但是通常是透光件整体挡光,无法做到对透光件的局部区域进行挡光处理,这也对透光件的广泛应用带来一定限制。
本实施例可以在透光件的内部布置遮挡装置,通过遮挡装置调整透光件的透光率,以达到挡光隔热的效果,而且,本实施例可以实现区域化挡光隔热,实现对透光件的灵活控制。
该透光件为复合透光件,包括多个本体层,这多个本体摞在一起,通过粘接层粘接在一起,例如,透光件为玻璃,包括多个玻璃层,这多个玻璃层通过胶层粘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可以在相邻的两个本体层之间布置多个遮挡装置,遮挡装置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以实现区域化挡光的效果。
如图1所示,透光件包括多个本体层1和至少一个夹层2,多个本体层1叠加排布,每个夹层2位于相邻的两个本体层1之间,至少一个夹层2中的目标夹层具有多个腔室21。如图2所示,每个腔室21中布置有遮挡装置3,而且不同的腔室21中布置的遮挡装置3相互独立,遮挡装置3用于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遮挡装置3处于遮挡状态时,能够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以降低所在区域的透光率。
其中,图2的视角和图1的视角相同,都是从沿着透光件的厚度方向切割以后的侧视示意图,图2仅仅示意了夹层2在某个腔室21处的局部示意图。
其中,对于本体层1,例如,如果透光件为玻璃,则本体层为玻璃层,如果透光件为透光薄膜,则本体层为薄膜层。
在一种示例中,关于腔室21的形状,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例如,如图1所示,可以呈四边形的盒装,又例如,如图3所示,也可以呈六边形的盒装,其中图3是夹层2的俯视示意图。
其中,不同腔室21中布置的遮挡装置3相互独立,也即是,一个腔室21中的遮挡装置3所处状态,不受其他腔室21中的遮挡装置3的状态影响。例如,某一个腔室21中的遮挡装置3处于遮挡状态,另一个腔室21中的遮挡装置3可以处于遮挡状态,也可以处于非遮挡状态,可以参考图3所示,图3中左侧的遮挡装置3处于遮挡状态,右侧的遮挡装置3处于非遮挡状态。
其中,目标夹层为至少一个夹层2中的某个或某些夹层,例如,至少一个夹层2中一部分夹层为目标夹层,又例如,至少一个夹层2中的全部夹层2为目标夹层。
一种示例中,夹层2可以为粘接层,起到固定相邻两个本体层1的作用,那么,相邻的两个本体层1之间均布置有夹层2。这些夹层2中,可以每一个夹层2中都布置遮挡装置3,也可以一部分夹层2中布置遮挡装置3,因此,至少一个夹层2中的目标夹层布置有遮挡装置3。
另一种示例中,夹层2不是粘接层,那么,相邻的两个本体层1之间可以均布置有夹层2。或者,也可以一部分相邻的两个本体层1之间布置夹层2,其余相邻的两个本体层1之间不布置夹层2。而无论哪一种情况,每个夹层2中,均布置遮挡装置3,那么,所有的夹层2都为目标夹层。
其中,相邻的两个本体层1之间有夹层2的,本体层1和夹层2之间通过粘接层固定,相邻的两个本体层1之间无夹层2的,这两个本体层1之间通过粘接层固定。
在一种示例中,需要指出的是,遮挡装置3处于遮挡状态下,所在区域并非完全不透光,而是相对于非遮挡状态,该区域内的透光率有所降低。
其中,透光率降低的程度与控制遮挡装置3的电压强度有关。例如,一个电压强度对应一个透光率,透光件在设计中,可以预先存储电压强度和透光率的映射关系,在控制端可以预先储存遮挡档位和电压强度的映射关系,那么,用户选择其中一种遮挡档位,便可以实现遮挡装置3在该遮挡档位下的透光率。
在一种示例中,由于将目标夹层划分为多个腔室21,在各个腔室中布置遮挡装置3,使得各个腔室21中的遮挡装置3能够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每个遮挡装置3负责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和非遮挡,进而可以对透光件进行区域化遮挡,以实现对透光件的灵活控制。
遮挡装置3在遮挡可见光的同时,也会将辐射热能的红外光遮挡住,因此,遮挡装置3还能实现隔热,可见,透光件通过多个遮挡装置3可以实现区域化挡光和隔热,增强透光件的使用灵活性。
在一种示例中,为了促使遮挡装置对透光件的遮挡效果,相应的,可以参考图4所示,相邻的两个夹层2中的腔室21可以间隔交替排布,例如,相邻的第一夹层和第二夹层中,第一夹层的某一个腔室21,可以与第二夹层中的相邻两个腔室21之间的间隙,位置相对。这样,能够增强对透光件在某个区域内的遮挡效果。
关于遮挡装置3的结构,如图2所示,可以包括第一控制单元31、第二控制单元32和遮挡介质33,其中,第一控制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分别位于腔室21的位置相对的两个内壁处,遮挡介质33填充在腔室21中。
其中,第一控制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用于改变遮挡介质33的状态,第一控制单元31、第二控制单元32和遮挡介质33的具体形式,与遮挡装置3的遮挡原理相关。
而关于遮挡装置3实现遮挡的原理,例如,可以通过电场改变液晶的排布方式,实现遮挡装3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又例如,可以通过磁场改变磁性颗粒的排布方式,实现遮挡装置3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又例如,可以通过机械力改变遮挡帘的状态,实现遮挡装置3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下面将就上述几种遮挡原理,介绍遮挡装置3的具体特征。
例如,一种方案中,第一控制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为电极,两者一个为正电极,另一个为负电极,遮挡介质33为液晶,通过两个电极,控制液晶的排布方式,来实现遮挡装置3对所在区域的遮挡和非遮挡。
作为一种示例,一个电极可以位于腔室21的靠近一个本体层1的内壁上,另一个电极可以位于腔室21的靠近另一个本体层1的内壁上,大量液晶分布在两个电极之间。
那么,当未向两个电极通电时,两者处于不带电状态,两个电极之间无电场,那么,腔室21中填充的液晶,呈现不规则的散布状态,可以参见图4所示,使入射的光线发生反射,增加穿过透光件的难度,此时,遮挡装置3所在区域的透光率较低,处于遮挡状态。而当向两个电极通电时,两者处于带电状态,两个电极之间形成电场,那么,腔室21中填充的液晶,呈现整齐排列,可以参见图5所示,液晶立在两个电极之间,那么,光线可以自由穿透,此时,该遮挡装置3所在区域的透光率比较高,处于非遮挡状态。其中,图4和图5是透光件的侧视示意图。
在一种示例中,为了使该遮挡装置3在未通电状态下表现比较好的遮挡效果,在通电状态下表现比较好的透光效果,相应的,液晶可以为棒状液晶,其形状呈棒状或条状。这样,未通电时,液晶可以横向位于两个电极之间,可以参考图4所示,而通电时,液晶可以竖向位于两个电极之间,可以参考图5所示。
在一种示例中,遮挡介质33可以是附着有金属的液晶,其中金属具有比较强的隔热能力,例如,可以对热辐射进行反射,避让大量热辐射穿过所在区域。
在一种示例中,金属具体可以是金属卤化物,如可以是氯化银和溴化银等。在另一种示例中,金属也可以是金、银或氧化钛等。
可见,这种附着有金属的液晶,作为遮挡介质,不仅可以达到挡光可以增强遮挡装置的遮挡效果和隔热效果。
又例如,在另一种方案中,第一控制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可以为磁极,如两个磁性相反的磁极,遮挡介质33为磁性颗粒,通过两个磁极,控制磁性颗粒的排布方式,来实现遮挡装置3对所在区域的遮挡和非遮挡。
作为一种示例,一个磁极可以位于腔室21的靠近一个本体层1的内壁上,另一个磁极可以位于腔室21的靠近另一个本体层1的内壁上,大量磁性颗粒分布在两个磁极之间,也可以参考图2所示。
那么,当两个磁极之间不存在磁场时,腔室21中填充的磁性颗粒,呈现不规则的散布状态,可以参见图4所示,使入射的光线发生反射,增强光线穿过的难度,此时,遮挡装置3所在区域的透光率较低,处于遮挡状态。而当两个磁极之间存在磁场时,那么,腔室21中填充的磁性颗粒,呈现整齐排列,可以参见图5所示,磁性颗粒立在两个电极之间,那么,光线可以自由穿透,此时,该遮挡装置3所在区域的透光率比较高,处于非遮挡状态。
在一种示例中,为了使该遮挡装置3在遮挡状态下,表现比较好的遮挡效果,在非遮挡状态下,表现比较好的透光效果,相应的,磁性颗粒可以为长条状,如可以呈胶囊状。这样,在遮挡状态下,长条状的磁性颗粒横向位于两个磁极之间,而在非遮挡状态下,竖向位于两个磁极之间。
在一种示例中,为了形成长条状的磁性颗粒,相应的,磁性颗粒可以包括封装薄膜、磁性粉末和液态介质,其中,磁性粉末和液态介质均封装在封装薄膜中。其中,磁性粉末用来提供磁性,液态介质用来使磁性粉末悬浮在封装薄膜中,而不是铺设在封装薄膜的膜壁上。
又例如,在另一种方案中,第一控制单元31和第二控制单元32可以为机械驱动件,遮挡介质可以为遮挡帘,机械驱动件用于控制遮挡帘收缩和展开。
作为一种示例,机械驱动件可以为卷轴,遮挡帘可以为薄膜,卷在卷轴上,当卷轴按照第一方向旋转时,遮挡帘展开,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处于遮挡状态。而当卷轴按照第二方向旋转时,遮挡帘被卷起,不再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处于非遮挡状态。
在另一种示例中,机械驱动件也可以是能够发生形变的结构,通过其形变,来控制遮挡帘的状态,机械驱动件也可以是伸缩件,通过其伸缩,来控制遮挡帘的状态,还可以是连杆机构,通过连杆运动,来控制遮挡帘的状态。
另一种示例中,遮挡帘也可以为伞状结构,机械驱动件可以控制遮挡帘撑开和收起,例如,机械驱动件和伞状结构的遮挡帘,通过挂钩连接,当挂钩连接时,遮挡帘处于撑开状态,而当挂钩断开时,遮挡帘处于收缩状态。其中,当遮挡帘撑开时,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处于遮挡状态。而当遮挡帘收起时,对所在区域不再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处于非遮挡状态。
另一种示例中,遮挡帘也可以是折叠结构,机械驱动件可以控制折叠结构展开和折起,当遮挡帘展开时,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处于遮挡状态。而当遮挡帘折起时,对所在区域不再遮挡,此时,遮挡装置出于非遮挡状态。
以上是关于遮挡装置的具体实现形式的介绍,下面将介绍遮挡装置的控制过程。
一种控制遮挡装置3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的方式可以是,用户控制遮挡装置3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
例如,遮挡装置3可以包括通信模块,用户可以在手机上安装操控遮挡装置3的应用程序,通过应用程序可以打开透光件的布局图,用户可以在透光件的布局图中,选择让哪些区域内的遮挡装置3处于遮挡状态,让哪些区域内的遮挡装置3处于非遮挡状态。
其中,在遮挡状态下,也可以分为多个遮挡档位,每个遮挡档位对应一种透光率,这样可以实现对透光件的遮挡程度。
可见,用户通过手机上安装的应用程序,操控遮挡装置3,可以实现多个用户操作,而非某一个用户操作,提高透光件的应用灵活性。这样,该透光件应用在汽车中,可以使车内不同位置处的乘员,根据自己对光线和温度的需求,灵活控制所在区域内的透光件的透光性,进而满足车内不同位置乘员对采光及温度舒适性的要求。
又例如,透光件应用在建筑物的幕墙,那么,也可以在幕墙的傍边布置操控台,用户可以在操控台上,控制安装在幕墙上的透光件的透光性。
又例如,透光件应用在汽车上,那么,汽车的中控台可以安装操控遮挡装置3的应用程序,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可以在中控台上操控透光件的透光性。
另一种控制遮挡装置3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的方式可以是,通过环境数据的改变,自动切换状态,例如,遮挡装置3可以包括环境感知模块和控制模块,环境感知模块可以检测到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等,环境感知模块可以将检测到的环境数据,如光照强度和环境温度等,发送至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基于预先存储的环境数据的阈值范围,以及当前的环境数据,来通过第一控制单元和第二控制单元,操控遮挡介质的状态,实现对所在区域的遮挡和非遮挡。
例如,遮挡装置3的控制模块检测到当前的光照强度,大于光照强度阈值,可以控制遮挡介质处于遮挡状态。而检测到当前的光照强度,小于光照强度阈值时,可以控制遮挡介质处于非遮挡状态。
以上是遮挡装置的控制过程的介绍,本实施例对遮挡装置的控制过程不做具体限定,可以根据实际场景来设定。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座舱,汽车座舱包括驾驶员、副驾驶员和乘客所在区域,通常包括围成汽车座舱的构件和座椅等,其中围成汽车座舱的构件可以包括前窗、车门窗、后窗、车顶盖和天窗等,其中,前窗、车门窗、后窗和天窗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安装上述所述的透光件。
其中,车门窗包括前车门窗、后车门窗、左车门窗和右车门窗。
在本实施例中,该汽车座舱的多种窗户中安装上述所述的透光件,透光件的夹层可以划分为多个腔室,在各个腔室中布置遮挡装置,使得各个腔室中的遮挡装置能够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每个遮挡装置负责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和非遮挡,进而可以对透光件进行区域化遮挡,以实现对透光件的灵活控制。
而且,遮挡装置在遮挡可见光的同时,也会将辐射热能的红外光遮挡住,因此,遮挡装置还能实现隔热,可见,透光件通过多个遮挡装置可以实现区域化挡光和隔热,增强透光件的使用灵活性。
可见,这种透光件应用在汽车座舱中,可以方便汽车座舱中的用户(包括驾驶员、副驾驶员和乘客),控制靠近自己的透光件。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该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汽车座舱,如上述所述,该汽车座舱使用上述所述的透光件,能够方便汽车座舱中的用户,控制靠近自己的透光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一个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透光件包括多个本体层(1)、至少一个夹层(2)和多个遮挡装置(3),所述多个本体层(1)叠加排布,每个夹层(2)位于相邻的两个本体层(1)之间;
所述至少一个夹层(2)中的目标夹层具有多个腔室(21),每个腔室(21)中布置有所述遮挡装置(3),且不同腔室(21)中的遮挡装置(3)相互独立;
所述遮挡装置(3)用于在遮挡状态和非遮挡状态之间切换,且所述遮挡装置(3)处于遮挡状态时对所在区域进行遮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装置(3)包括第一控制单元(31)、第二控制单元(32)和遮挡介质(33);
所述第一控制单元(31)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32)分别位于所述腔室(21)的位置相对的两个内壁处,所述遮挡介质(33)填充在所述腔室(21)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31)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32)为电极,所述遮挡介质(33)为液晶,所述电极用于控制所述液晶的排布方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遮挡介质(33)为附着有金属的液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为金属卤化物、金、银和氧化钛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31)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32)为磁极,所述遮挡介质(33)为磁性颗粒,所述磁极用于控制所述磁性颗粒的排布方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颗粒包括封装薄膜、磁性粉末和液态介质,所述磁性粉末和所述液态介质均封装在所述封装薄膜中。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颗粒的形状呈长条状。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单元(31)和所述第二控制单元(32)为机械驱动件,所述遮挡介质(33)为遮挡帘,所述机械驱动件用于控制所述遮挡帘收缩和展开。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透光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层(2)为粘接层,相邻的两个本体层(1)之间通过所述夹层(2)固定。
11.一种汽车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座舱包括前窗、车门窗、后窗和天窗,所述前窗、所述车门窗、所述后窗和所述天窗中的至少一个,安装有权利要求1至10任一所述的透光件。
12.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发动机、底盘、车身和电气设备,其中所述车身包括权利要求11所述的汽车座舱。
CN202321184517.1U 2023-05-16 2023-05-16 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 Active CN2203146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84517.1U CN220314681U (zh) 2023-05-16 2023-05-16 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184517.1U CN220314681U (zh) 2023-05-16 2023-05-16 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14681U true CN220314681U (zh) 2024-01-09

Family

ID=89423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184517.1U Active CN220314681U (zh) 2023-05-16 2023-05-16 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1468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S2858848T3 (es) Cristal compuesto con elemento funcional con propiedades ópticas que pueden controlarse de forma eléctrica
KR102122311B1 (ko) 전기적으로 제어 가능한 선바이저를 갖는 전면 유리
US9539883B2 (en) Window with shade
US8814256B2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film-shaped electric device
BR112020010113A2 (pt) vidraça compósita que tem revestimento de proteção solar e revestimento de reflexão de radiação térmica
KR102488847B1 (ko) 세그먼트로 전환될 수 있고 전기적으로 제어 가능한 광학 특성을 갖는 기능 요소가 있는 복합 판유리
JP7104772B2 (ja) 電気的に制御可能な光学特性を有する機能素子を操作するための装置
US20150277165A1 (en) Light masked smart glazing
RU192308U1 (ru) Крыш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KR102502363B1 (ko) 전기적으로 제어 가능한 광학 특성들을 갖고 활성 물질의 농도 구배를 갖는 기능 요소를 포함하는 복합 판유리
KR102464820B1 (ko) 전기적으로 제어 가능한 광학 특성들을 갖는 기능성 요소
BRPI0609414A2 (pt) vidraça laminada e utilização de uma vidraça laminada
JP2018508439A (ja) 積層ガラス
WO2014011395A1 (en) Window with shade
US11964453B2 (en) Laminated pane with electrically controllable optical properties and laminated pane assembly
JP2020529046A (ja) 電気制御可能な光学特性を有する機能素子
CN220314681U (zh) 透光件、汽车座舱和汽车
ES2700923T3 (es) Ventana conmutable
JP5689440B2 (ja) 車両用内装材
CN110133932B (zh) 兼具电致变色、电加热和电磁屏蔽的多功能器件
US8342227B2 (en) Sunshade
CN112088091A (zh) 玻璃单元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21775454U (zh) 一种汽车天窗用耐高温透明导电薄膜
KR102718676B1 (ko) 전기적으로 제어 가능한 광학 특성을 갖는 기능 요소
KR20220165757A (ko) 전기적으로 제어 가능한 광학 특성을 갖는 기능 요소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