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3937U -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303937U
CN220303937U CN202321715829.0U CN202321715829U CN220303937U CN 220303937 U CN220303937 U CN 220303937U CN 202321715829 U CN202321715829 U CN 202321715829U CN 220303937 U CN220303937 U CN 2203039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plate body
pipe
interfac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715829.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永良
李宏伟
黎浩标
李洋
湛霖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Hefei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715829.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3039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3039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3039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水力模块包括箱体、集成管路子系统和板体;集成管路子系统设于箱体的容置腔,集成管路子系统包括用于与外部系统对接的管路接口,管路接口具有接口凸缘部;板体设于容置腔的底部并与箱体的侧壁固定连接;板体的中间区域具有与管路接口对应的对接开口;当管路接口通过对接开口与外部系统对接时,接口凸缘部与板体接触,以将至少部分集成管路子系统受到的应力传递至板体。通过接口凸缘部将集成管路子系统受到的应力传递至板体,降低这些应力对集成管路子系统的损伤,提高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安装稳定性,接口凸缘部将集成管路子系统的振动传递至板体时,还能有效降低整个水力模块的噪音。

Description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力模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水力模块的箱体内部的集成管路子系统结构复杂,集成管路子系统在组装过程中、使用过程中容易产生应力,若这些应力未被释放,将影响集成管路子系统各个结构的安装稳定性,进而影响整个水力模块的工作稳定性。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能够解决水力模块的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应力难以得到有效释放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力模块,包括箱体、集成管路子系统和板体;箱体具有容置腔,所述箱体包括参与限定所述容置腔的侧壁;集成管路子系统设于所述容置腔,包括用于与外部系统对接的管路接口,所述管路接口具有接口凸缘部;板体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并与所述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板体的中间区域具有与所述管路接口对应的对接开口,且所述管路接口安装于所述对接开口处;当所述管路接口通过所述对接开口与所述外部系统对接时,所述接口凸缘部与所述板体接触,以将至少部分所述集成管路子系统受到的应力传递至所述板体。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接口凸缘部向远离所述对接开口中心轴的方向延伸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对接开口。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接口凸缘部固定于所述板体;和/或,所述管路接口包括主管体,所述主管体穿设所述对接开口并安装于所述板体,所述接口凸缘部设于所述主管体外周。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管路接口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包括第一管体和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外周的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二接口包括第二管体和设于所述第二管体外周的第二凸缘部;
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对接形成主管体,所述主管体穿设所述对接开口并安装于所述板体;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分设于所述对接开口相对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板体相接触,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形成所述接口凸缘部。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箱体包括参与限定所述容置腔的底壁,所述底壁连接于所述侧壁;所述板体为底壁;或,所述板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为所述底壁;所述第一板体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一板体安装于所述底壁。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包括接水主体部和凸起部;凸起部数量为多个,设于所述接水主体部,且凸设于所述接水主体部表面并与所述接口凸缘部相接触,各所述凸起部具有一个所述对接开口。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包括翻折部,翻折部连接于所述接水主体部的外周,且与所述侧壁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翻折部、所述接水主体部和所述凸起部限定出集水槽。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具有集水槽和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开设于所述汲水槽的槽底壁。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膨胀罐和泄压阀,膨胀罐和泄压阀均设于所述容置空间;所述泄压阀与所述膨胀罐连通;所述集成管路子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泄压阀连通的泄压管,所述泄压管穿设所述排水口,且所述泄压管的外径小于所述排水口的内径。
在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中,所述板体一体注塑成型或一体吸塑成型。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水力模块。
基于本申请实施例的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通过接口凸缘部将集成管路子系统受到的应力传递至板体,降低这些应力对集成管路子系统的损伤,提高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安装稳定性,其中,接口凸缘部将集成管路子系统的振动传递至板体时,还能有效降低整个水力模块的噪音。将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多个管路接口集中对应板体的中间区域安装,使板体能够更全面地收集功能器件表面和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器件表面滴落的水滴,使水汽能够更多地经由板体排出,降低箱体内部空间的湿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水力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功能器件安装于箱体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功能器件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功能器件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管路对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保温支撑件安装于功能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保温支撑件的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的板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水力模块;A、第一直线;B、第二直线;C、第三直线;
100、箱体;100a、容置腔;110、顶壁;120、底壁;130、侧壁;131、后侧壁;
140、板体;140a、对接开口;141、凸起部;142、接水主体部;142a、排水口;143、翻折部;140c、集水槽;1401、第一板体;1402、第二板体;
200、膨胀罐;210、膨胀口;
300、换热装置;310a、第一进水口;310、第一进水接口;320a、第一出水口;320、第一出水接口;330、冷媒输入接口;340、冷媒输出接口;
400、水箱;410a、第二进水口;410、第二进水接口;420a、第二出水口;420、第二出水接口;
500、水泵;510、汲水端;520、输水端;
610、过渡管;620、水箱导流管;621、第一直管;622、第二直管;623、第三直管;630、膨胀导流管;631、第一管段;632、第二管段;640、管路接口;64、接口凸缘部;641、第一凸缘部;642、第二凸缘部;65、主管体;643、第一管体;644、第二管体;6401、第一接口;6402、第二接口;
701、膨胀管;702、压力表;703、泄压阀;704、冷媒输入管;705、冷媒输出管;706、泄压管;
800、电控盒;
20、管路对接组件;21、套接部;21a、插接孔;21b、限位孔;22、插接部;221、硬质支撑部;20a、限位槽;20b、第一端壁面;23、限位件;20c、环形密封槽;
31、第一板体;32、第二板体;33、第三板体;34、第四板体;35、第五板体;36、第六板体;30a、第一仿形空间;30b、第二仿形空间;30c、导流管仿形槽;30d、输入管仿形通道;30e、输出管仿形通道;30f、换热空间;30h、泵体仿形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力模块,可以用于空气能热水器,也可以用于地暖、暖气片等家居采暖设备,在此不再具体限定。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提供的水力模块10的结构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水力模块10包括多个功能器件,例如,功能器件包括膨胀罐200、换热装置300、水箱400和水泵500等。
换热装置300内部具有输水流道和冷媒流道,输水流道和冷媒流道内分别流通有温度不同的流体,输水流道内的流体与冷媒流道内的流体的热量进行交换,以调控输水流道内的流体的温度。换热装置300包括伸入输水流道内部的探温组件,探温组件用于获取输水流道内流体的温度,以便根据输水流道内流体的温度调控冷媒流道内流体的温度,进而调控从输水流道内输出的流体的温度在预设的温度范围。
输水流道其中一端形成第一进水口310a、另一端形成第一出水口320a,第一进水口310a用于与外部水源连接,外部水源输送的水流从第一进水口310a进入输水流道,从第一出水口320a输出。输水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与冷媒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以便提高输水流道内的流体与冷媒流道内的流体的换热效率。探温组件用于探测第一进水口310a和第一出水口320a处及两者附近的水流的温度,以便获取水流处于输水流道的温度状态。换热装置300包括板式换热装置300、套管换热装置300等。
水箱400具有储水腔,水箱400还具有与储水腔连通的第二进水口410a和第二出水口420a,水流从第二进水口410a进入储水箱400、从第二出水口420a流出储水腔,其中,进入水箱400内的水部分缓存于储水腔内。水箱400具有加热器,加热器用于对储水腔内存储的水进行加热,以调控从水箱400的第二出水口420a输出的水流的温度。
水泵500具有汲水端510和输水端520,水泵500的汲水端510用于与水箱400或换热装置300中的至少一个连通,水泵500的输水端520用于与外部连通,水流从汲水端510进入水泵500内部、从输水端520输出至外部结构。水泵500用于提供输水动力,使水力模块10内的水能够在水箱400和换热装置300的内部空间流动。
膨胀罐200具有膨胀口210,用于与水箱400或换热装置300中的至少一个连通。膨胀罐200用于平衡水在系统中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压力变化。当水温升高时,体积会膨胀,从而导致水管内的压力增大,膨胀罐200的设置,可以使系统中膨胀的水往膨胀罐200内挤压,从而实现水系统在一定范围内的压力平衡。
第一出水口320a与第二进水口410a连通,第二出水口420a与水泵500的汲水端510连通,水泵500运转,驱动水流从第一进水口310a进入输水流道,从第一出水口320a流至第二进水口410a并流入储水腔,储水腔内的水从第二出水口420a被抽送至水泵500的汲水端510,水泵500内的水再从输水端520供给外部结构,例如,输水端520与地暖的地暖管连通等。
如图2所示,在重力方向G,水泵500位于水箱400下方,膨胀罐200位于换热装置300上方,第一进水口310a低于第一出水口320a,第一出水口320a与第二进水口410a连通,且第一出水口320a低于或等于第二进水口410a,第二进水口410a低于第二出水口420a,第二出水口420a与水泵500的汲水端510连通。如此,在需要将水力模块10内部的水排出时,在重力作用下,水箱400储水腔内的水能够依次经第二进水口410a、第一出水口320a、输水流道以及第一进水口310a流出,且与水泵500连通的第二出水口420a在重力方向G也位于水泵500上方,连通第二出水口420a和水泵500汲水端510的结构件内部的水流在重力作用下也便于更充分地排出。另外,水箱400采用下进上出的给水方式,在对储水腔内的水进行加热时,储水腔的下部区域存储有水,能够减小烧干的风险,提高使用安全性。
膨胀罐200的膨胀口210与第一进水口310a连通,如此,使得膨胀罐200也能够与换热装置300的输水流道、水箱400的储水腔连通,从而平衡换热装置300的输水流道、水箱400的储水腔内的压强。在重力方向G,第一进水口310a处于水力模块10较为下方的区域,水力模块10下方的区域空间大,便于布设检测换热装置300的输水流道内压强、调节输水流道内压强的结构件,使得水力模块10整体布局结构紧凑,便于检修安装。
在水平方向,第一进水口310a和第一出水口320a均朝向水箱400所在的一侧开设,且第二进水口410a和第二出水口420a均朝向换热装置300所在的一侧开设,便于第一出水口320a与第二进水口410a连通,以及便于减少连通第一出水口320a与第二进水口410a的结构件的换向次数,另外,如此设置还能够使连接于第一进水口310a、第一出水口320a、第二进水口410a和第二出水口420a处的结构件能够更多地处于水箱400和换热装置300之间,使得水力模块10整体布局结构紧凑,便于减薄水力模块10的厚度。
换热装置300包括换热箱,换热箱内部具有输水流道和冷媒流道,换热装置300还包括第一进水接口310、第一出水接口320,第一进水接口310具有第一进水口310a,第一出水接口320具有第一出水口320a。第一进水接口310和第一出水接口320均凸设于换热箱的外表面,以便将结构件连接于第一进水接口310和第一出水接口320,实现第一进水口310a和第一出水口320a与对应的结构件的连通。
在重力方向G,第一进水口310a和第一出水口320a沿第一直线A并排设置,使第一进水口310a和第一出水口320a排布于同一条直线,便于布设连接于第一进水口310a和第一出水口320a处结构件的位置,同时防止这些结构件与连通冷媒流道的结构件相互干扰,使连接于换热装置300的结构件有序排布,便于检修安装。
水箱400包括水箱主体,水箱主体具有储水腔,水箱400还包括连通第二进水口410a的第二进水接口410、连通第二出水口420a的第二出水接口420,第二进水接口410和第二出水接口420均凸设于水箱400的外表面,以便将结构件设置于第二进水接口410和第二出水接口420,实现第二进水口410a和第二出水口420a与对应的结构件的连通。
在重力方向G,第二进水口410a和第二出水口420a沿第二直线B并排设置,使第二进水口410a和第二出水口420a排布于同一条直线,便于进一步提高水箱400以及连接头于水箱400的结构件的紧凑性,有助于缩小水力模块10的尺寸。
水力模块10还包括集成管路子系统,集成管路子系统包括多个连接管路,水力模块10的两个功能器件通过至少一个的连接管路导通,例如,换热装置300的第一出水口320a与水箱400的第二进水口410a通过一个连接管路或两个连接管路连通;水箱400的第二出水口420a与水泵500的汲水端510通过一个连接管路或两个连接管路连通。本申请对连通两个功能器件的连接管路的数量不做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可选地,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其中一个连接管路为过渡管610,过渡管610连通第一出水口320a和第二进水口410a,具体为,过渡管610其中一端连接于第一出水接口320以与输水流道连通,过渡管610其中一端连接于第二进水接口410以与储水腔连通。
过渡管610为过渡直管,过渡直管的轴向相垂直于第一直线A和第二直线B,通过过渡直管连通第一出水口320a和第二进水口410a,便于水流顺畅地在第一出水口320a和第二进水口410a之间流通,使得连通第一出水口320a和第二进水口410a的管路占用的空间少。
进一步地,过渡直管的中心轴位于第一直线A和第二直线B所在的平面,即第一出水口320a、第一进水口310a、第二出水口420a和第二进水口410a四者的中心轴线共平面,使得水箱400和换热装置300能够共平面,便于水力模块10结构紧凑,也便于水流在水箱400、换热装置300以及连接管路内顺畅流动。
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其中至少一个连接管路形成水箱导流管620,水箱导流管620其中一端连接于第二出水接口420,水箱导流管620另一端连接于水泵500的汲水端510,通过水箱导流管620连通第二出水口420a和水泵500的汲水端510。其中,在重力方向G,水泵500位于水箱400下方,使得第二进水口410a和第二出水口420a均高于水泵500,因此,连通第二出水口420a和水泵500的汲水端510的水箱导流管620的长度也需设计的较长,可设置水箱导流管620由两段或三段连接管路拼接而成,以便于组装。
水箱导流管620连通第二出水口420a和水泵500的汲水端510时,可选地,设置水箱导流管620自第二出水口420a延伸至经过过渡管610外侧后延伸至与水泵500的汲水端510连接,使得水箱导流管620也能够较为集中于水箱400和换热装置300之间,充分利用安装空间。如此设计的水箱导流管620呈多段弯折结构,可选地,水箱导流管620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管621、第二直管622和第三直管623,第一直管621、第三直管623分别与第二直管622呈夹角设置,
具体地,如图3所示,第一直管621的轴向垂直于第二直线B,且第一直管621连接第二出水口420a,例如,第二出水接口420凸设于水箱主体的外表面,第二出水接口420的轴向平行于过渡直管的轴向,第一直管621连接于第二出水接口420,且第一直管621的轴向垂直于第二出水接口420的轴向。第二直管622连接第一直管621,第二直管622自第一直管621沿平行于第二直线B的方向延伸至经过过渡管610外侧并延伸至与第三直管623连接,例如,第一直管621、第二直管622以及第二出水接口420三者的轴向两两互呈夹角。第三直管623自第二直管622沿与第二直线B呈夹角的方向延伸至与水泵500的汲水端510连接。如此,使水箱导流管620呈两段弯折结构,且能够使水箱导流管620弯折处的弯折角度较大,便于水流流动,以便顺畅排水。
其中,水箱导流管620的第一直管621、第二直管622和第三直管623可各自由一段连接管路形成;或者,水箱导流管620由两段连接管路拼接形成,其中一个连接管路的其中一部分形成第一直管621、另一部分于与另一个连接管路的其中一部分对接形成第二直管622,且另一个连接管路的剩余部分形成第三直管623。本申请对拼接形成水箱导流管620的连接管路的数量不做限定,具体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选择。
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其中一个连接管路形成膨胀导流管630,膨胀导流管630的第一端连通膨胀罐200的膨胀口210、第二端连通换热装置300的第一进水口310a、第三端连通外部水源。外部水源从膨胀导流管630经第一进水口310a进入输水流道,设置第一进水口310a和膨胀罐200的膨胀口210连通于同一个膨胀导流管630,如此能够通过膨胀罐200平衡输水流道以及与输水流道连通的空间内的压强。
可选地,膨胀导流管630具有第一管段631和第二管段632,第二管段632设于第一管段631且两者内部流道连通。第二管段632与第一进水口310a连通,第一管段631其中一端与膨胀罐200的膨胀口210连通、另一端设于箱体100的底壁120并与外部水源连通。其中,设置膨胀导流管630包括两段管体,便于膨胀导流管630一体加工成型。可选地,第一管段631和第二管段632一体注塑成型。
第一管段631和第二管段632两者均为直管,第二管段632的轴向与第一管段631的轴向呈夹角,例如,第二管段632的轴向与第一管段631的轴向垂直;或者,第二管段632的轴向与第一管段631用于与膨胀罐200的膨胀口210连通的部分的轴向呈锐角。
可选地,第一管段631的轴向沿重力方向G设置,第一管段631下端用于与外部水源连通、上端用于与膨胀罐200的膨胀口210连通。第二管段632的轴向垂直于第一管段631的轴向,且第二管段632的开口端朝向第一进水口310a设置。
膨胀罐200的膨胀口210与膨胀导流管630连通。可选地,水力模块10还包括膨胀管701,膨胀管701连接于膨胀口210,且膨胀管701自膨胀口210延伸至经过过渡管610外侧并继续延伸至与膨胀导流管630的第一管段631连接,例如,膨胀管701经过渡管610背离第二直管622的一侧延伸至与膨胀导流管630的第一管段631连接。
在重力方向G,膨胀罐200的膨胀口210朝向换热装置300所在的一侧开设,以便设置膨胀管701连通膨胀口210和膨胀导流管630,减少膨胀管701的弯折次数。
水力模块10还包括压力表702,压力表702设于膨胀导流管630,压力表702用于获取膨胀导流管630内部流道的压力,以便获取输水流道以及与输水流道连通的腔体内的压强。例如,压力表702设于第一管段631用于与膨胀罐200的膨胀口210连通的部分。
水力模块10还包括泄压阀703,泄压阀703设于膨胀导流管630,泄压阀703用于在压力表702探测到膨胀导流管630内部流道压强高于预设压强时对膨胀导流管630内部流道泄压,提高使用安全性。例如,泄压阀703设于第一管段631与外部水源连通的一端。
可选地,压力表702和泄压阀703设于第一管段631,且避让第二管段632所在的一侧设置,防止压力表702、泄压阀703和第二管段632三者安装位置集中,不便于压力表702和泄压阀703的拆装。
换热装置300的冷媒流道的其中一端形成冷媒入口、另一端形成冷媒出口。冷媒入口邻近第一出水口320a设置,冷媒出口邻近第一进水口310a设置,使冷媒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与输水流道内流体的流动方向相反。其中,在水平方向,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均朝向水箱400所在的一侧开设,在重力方向G,冷媒入口和冷媒出口沿第三直线C并排设置,将冷媒入口、冷媒出口、第一进水口310a和第一出水口320a朝向同侧开设,便于将连接冷媒入口、冷媒出口、第一进水口310a和第一出水口320a的结构件有序排列,结构紧凑。
换热装置300包括冷媒输入接口330和冷媒输出接口340,冷媒输入接口330具有冷媒入口,冷媒输出接口340具有冷媒出口。冷媒输入接口330和冷媒输出接口340均凸设于换热主体的外表面,且冷媒输入接口330、冷媒输出接口340、第一进水接口310和第一出水接口320四者轴向平行。
水力模块10还包括冷媒输入管704和冷媒输出管705,冷媒输入管704其中一端连接于冷媒入口处、另一端与冷媒系统连通,冷媒输出管705其中一端连接于冷媒出口处、另一端连通于冷媒系统,具体为,冷媒输入管704连接于冷媒输入接口330,冷媒输出管705连接于冷媒输出接口340,冷媒系统用于调控输送至冷媒流道内流体的温度。
水力模块10还包括泄压管706,泄压管706其中一端连通泄压阀703、另一端与外部大气连通,例如,泄压管706其中一端连接于第一管段631邻近泄压阀703的部分;或者,泄压管706连接于泄压阀703。
箱体100包括底壁120、顶壁110和侧壁130,底壁120和侧壁130在重力方向G相对设置且连接于侧壁130相对的两端,以限定出容置腔100a。其中,底壁120具有多个管路安装开口,水泵500还具有输水端520,水泵500的输水端520、冷媒输入管704、冷媒输出管705和膨胀导流管630各自对应一个管路安装开口设置,以与外部系统连通,将集成管路子系统与外部系统连通的端部集成于底壁120,便于安装检修,结构紧凑。
多个管路安装开口在垂直于重力方向G的平面间隔设置,防止各管路穿过底壁120与外部系统连通时相互干扰。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水力模块10还包括管路对接组件20,管路对接组件20设于连接管路与连接管路的对接处,以导通两个连接管路;或者,管路对接组件20设于连接管路与功能器件的对接处,以导通连接管路和功能器件。
如图5所示,管路对接组件20包括套接部21、插接部22和限位件23。套接部21与插接部22两者嵌套设置,限位件23设于套接部21与插接部22两者的连接处,以将套接部21与插接部22两者固定。
具体地,套接部21具有插接孔21a和限位孔21b,且限位孔21b的延伸方向与插接孔21a的轴向呈夹角,例如,限位孔21b的延伸方向与插接孔21a的轴向垂直。限位孔21b与插接孔21a间隔设置,或者,限位孔21b延伸至与插接孔21a连通。
插接部22插接于插接孔21a并密封插接孔21a,具体为,插接部22沿插接孔21a轴向伸入至插接孔21a内,并密封插接孔21a。插接部22具有限位槽20a,插接部22插接于插接孔21a时,限位孔21b与限位槽20a对接,限位件23穿设限位孔21b并插接于限位槽20a,以将限位件23固定于限位孔21b内,同时将插接部22固定于套接部21,拼装简单。
本申请实施的水力模块10,通过在连接管路与连接管路的对接处、连接管路与功能器件的对接处设于管路对接组件20,便于拼装,尤其是便于呈夹角设置的两段结构处的拼装,能够实现将连通两个功能器件的管路分体化设计,使管路结构紧凑,防止大弯道、大体积的管路占用较大的空间。并使得水力模块10内部管路结构设计更为灵活,以便根据水力模块10内各功能器件的位置灵活拼接管路,能够适应多种功能器件的位置排布需求。
当管路对接组件20设于连接管路与功能器件的对接处时,可选地,连接管路的端部形成套接部21,功能器件与连接管路对接的接口形成插接部22,组装时,将连接管路形成套接部21的端部直接套接于功能器件的接口处,便于拼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设置连接管路的端部形成插接部22,功能器件与连接管路对接的接口形成套接部21。
可选地,功能器件与连接管路的对接处形成管路对接组件20的位置包括:第一进水接口310与膨胀导流管630的对接处、第一出水接口320与过渡管610的对接处、第二进水接口410与过渡管610的对接处、第二出水接口420与水箱导流管620的对接处、水泵500的汲水端510与水箱导流管620的对接处、膨胀导流管630与泄压阀703的对接处、膨胀导流管630与压力表702的对接处。以上仅为示例性地介绍功能器件与连接管路对接处形成管路对接组件20的位置,功能器件与连接管路对接处形成管路对接组件20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位置,本申请中的其他功能器件与连接管路均可形成本申请实施例的管路对接组件20。
当管路对接组件20设于连接管路与连接管路的对接处时,可选地,其中一个连接管路的其中一端形成插接部22、另一个连接管路的其中一端形成套接部21。
可选地,连接管路与连接管路的对接处形成管路对接组件20的位置包括:当水箱导流管620的第一直管621、第二直管622和第三直管623分别为一个连接管路时,第一直管621与第二直管622的对接处形成一组管路对接组件20、第二直管622与第三直管623的对接处形成一组管路对接组件20;或者,当水箱导流管620由两段连接管路拼接形成时,两段连接管路的对接处形成一组管路对接组件20。以上仅为示例性地介绍连接管路与连接管路的对接处形成管路对接组件20的位置,连接管路与连接管路的对接处形成管路对接组件20的位置包括但不限于上述位置,本申请中的其他连接管路与连接管路的对接处均可形成本申请实施例的管路对接组件20。
如图5所示,插接部22的外周壁开设有限位槽20a,以便插接部22插接于插接孔21a内时,限位槽20a与限位孔21b对应,便于限位件23顺畅地穿设限位孔21b插接于限位槽20a内。
可选地,限位槽20a为绕所述插接部22外周设置的环形限位槽20a,便于限位件23多角度插接于限位槽20a内,以及便于插接部22与套接部21的多角度拼接,组装更为灵活。
可选地,套接部21具有两个限位孔21b,在垂直于插接孔21a轴向的方向,其中一个限位孔21b设于插接孔21a其中一侧、另一个限位孔21b设于插接孔21a另一侧,限位件23其中一端插接其中一个限位孔21b、另一端插接于另一个限位孔21b,提高限位件23插接于限位槽20a的插接稳定性,以及提高插接部22与套接部21的连接稳定性。防止套接部21和套接部21绕插接孔21a轴向相对转动。
限位件23绕套接部21外周设置,组装时,限位件23的两端一一对应两个限位孔21b并插接于两个限位孔21b,便于一步插接到位,拆装方便。
插接部22包括硬质支撑部221和密封圈(图中未示出),密封圈套接于硬质支撑部221外围,且密封圈分别与硬质支撑部221的外壁面和套接部21的内壁面抵接,以密封插接部22与套接部21之间的缝隙。硬质支撑部221用于为密封圈提供支撑,以确保插接部22插接于套接部21的安装稳定性。限位槽20a形成于硬质支撑部221的外表面。
硬质支撑部221的外周壁形成有环形密封槽20c,密封圈设于环形密封槽20c内,将密封圈限制于环形密封槽20c内,防止插接部22插接于插接孔21a内时,密封圈相对硬质支撑部221活动。密封圈在环形密封槽20c内分别与硬质支撑部221和套接部21限定插接孔21a的壁面抵接,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插接部22的外表面包括第一端壁面20b,第一端壁面20b为插接部22最深入插接孔21a的表面,当插接部22插接于插接孔21a孔内时,第一端壁面20b、限位槽20a和环形密封槽20c均处于插接孔21a内。其中,环形密封槽20c至第一端壁面20b的距离小于限位孔21b至第一端壁面20b的距离,使硬质支撑部221能够具有更多的部分伸入插接孔21a内,提高插接部22插接于套接部21的稳定性,并维持密封圈具有良好的密封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的水力模块还包括保温支撑件,保温支撑件用于为水力模块10的功能器件提供支撑,保温支撑件具有隔热性,保温支撑件设于功能器件外围,能够防止水汽在功能器件表面凝结,降低水力模块10箱体100内的湿度。
其中,在水平方向,膨胀罐200和换热装置300位于水箱400同侧;在重力方向G,膨胀罐200位于换热装置300上方,且换热装置300安装于箱体100,水泵500位于水箱400下方且安装于箱体100。保温支撑件设于箱体100,结合图6和图7,保温支撑件具有用于安装膨胀罐200的第一仿形空间30a、用于安装水箱400的第二仿形空间30b。
本申请通过对膨胀罐200、换热装置300、水泵500和水箱400的位置进行排布,换热装置300和水泵500在重力方向G安装于箱体100的下部区域,膨胀罐200和水箱400在重力方向G位于箱体100的上部区域,使膨胀罐200和水箱400无需直接安装于箱体100,简化了固定膨胀罐200和水箱400的结构,使水力模块10结构简单、紧凑。并通过设置保温支撑件为膨胀罐200和水箱400提供支撑,同时保温支撑件具有隔热性,至少能够降低水汽在膨胀罐200和水箱400表面的凝胶量,有效提高箱体100内的空气湿度。
保温支撑件包括第一板体31,第一板体31具有第一仿形空间30a和第二仿形空间30b。第一仿形空间30a为与膨胀罐200适配的第一仿形槽,可选地,膨胀罐200卡接于第一仿形空间30a。第二仿形空间30b为与水箱400适配的第二仿形槽,可选地,水箱400卡接于第二仿形空间30b。进一步地,膨胀罐200和水箱400两者背离第一板体31的部分与箱体100的壁面或者水力模块10的其他结构件相接触,以提高膨胀罐200和水箱400的安装稳定性。
保温支撑件包括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第一板体31与第二板体32盖合限定出第一仿形空间30a和第二仿形空间30b。在重力方向G,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位于箱体100容置腔100a的上部区域,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还可覆盖位于箱体100容置腔100a上部区域的其他器件,以对其他器件进行隔热。
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两者中的至少一个设于箱体100,以防止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相对箱体100活动,从而维持膨胀罐200和水箱400的安装稳定性。例如,第一板体31固定于箱体100,第二板体32卡接于第一板体31,以将第一板体31与第二板体32两者固定;或者,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两者抵接于箱体100的内壁面,以固定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两者相对箱体100的位置;再或者,设置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安装于箱体100内的其他结构件,以固定第一板体31和第二板体32两者相对箱体100的位置。
保温支撑件还包括第三板体33,第三板体33于重力方向G设于第一板体31下方,第三板体33与第一板体31对接限定出用于容置水箱导流管620的导流管仿形槽30c,通过保温支撑件为水箱导流管620进行隔热,防止水汽在水箱导流管620表面凝结,同时,第一板体31和第三板体33能够为水箱导流管620提供支撑,提高水箱导流管620分别与第二出水接口420、水泵500的汲水端510连接的连接稳定性。
其中,当水箱导流管620包括第一直管621、第二直管622和第三直管623时,水箱导流管620的第二直管622容置于导流管仿形槽30c,可选地,第一直管621和第三直管623的至少部分容置于导流管仿形槽30c内,提高保温支撑件对水箱导流管620的支撑稳定性。
水泵500输送水箱400内的流体时,水泵500的外表面也会由于温度差出现凝露,可选地,第三板体33具有用于容置水泵500的泵体仿形槽30h,通过第三板体33对水泵500进行隔热,同时为水泵500提供支撑,提高水泵500运转时的安装稳定性。
保温支撑件还包括第四板体34,第四板体34于重力方向G设于第一板体31下方,且第四板体34与第三板体33对接限定出用于容置冷媒输入管704的输入管仿形通道30d、用于容置冷媒输出管705的输出管仿形通道30e,如此能够更全面地对冷媒输入管704和冷媒输出管705进行隔热,降低冷媒在进入冷媒流道前的热量损失,节约能源。可选地,第四板体34其中部分于第三板体33背离水泵500的一侧与第三板体33层叠,第三板体33和第四板体34两者层叠的部分限定出输入管仿形通道30d和输出管仿形通道30e。
第四板体34还与第一板体31对接,第四板体34能够于第一板体31下方为第一板体31提供支撑,并使得保温支撑件覆盖的面积更多,具有更好的隔热效果。
保温支撑件还包括第五板体35和第六板体36。第五板体35设于换热装置300背离水泵500的一侧,第六板体36连接于第四板体34和第五板体35,且第四板体34、第五板体35和第六板体36限定出用于容置换热装置300的换热空间30f,为换热装置300提供更为全面的防护,降低换热装置300的热量损失,降低换热装置300外表面的凝露量。
可选地,第六板体36包括第一保温部,第一保温部设于换热装置300背离第五板体35的一侧,且第一保温部具有避让第一进水接口310、第一出水接口320、冷媒输入接口330和冷媒输出接口340的开口。第六板体36还包括第二保温部,第二保温部位于换热装置300背离第四板体34的一侧,且第二保温部连接于第一保温部,第二保温部远离第一保温部的一端与第五板体35相接触。其中,第一保温部、第二保温部、第四板体34和第五板体35共同限定出用于容置换热装置300的换热空间30f。
进一步地,第六板体36还包括第三保温部,第三保温部设于换热装置300背离底壁120的一侧,且第三保温部连接于第一保温部和第二保温部。第六板体36还包括第四保温部,第四保温部设于换热装置300朝向底壁120的一侧,且第四保温部连接于第一保温部和第二保温部。其中,第三保温部和第四保温部分别与第四板体34和第五板体35相接触,第一保温部、第二保温部、第三保温部、第四保温部、第四板体34和第五板体35共同限定出换热空间30f,为换热装置300提供更全面的保温防护。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也可设置第六板体36仅包括第一保温部、第三保温部和第四保温部,由第二板体32延伸至覆盖换热装置300背离第四板体34的一侧,并由第二板体32、第一保温部、第三保温部、第四保温部和第五板体35限定出换热空间30f。
其中,保温支撑件的各个板体(包括第一板体31、第二板体32、第三板体33、第四板体34、第五板体35和第六板体36)与对应的功能器件表面抵接,以限定各功能器件的位置,并为各功能器件提供支撑。例如,保温支撑件的各个板体可与相邻的板体连接,以固定相邻两个板体的位置;或者,保温支撑件的各个板体与箱体100的内壁面抵接,以固定相邻两个板体的位置;或者,保温支撑件的各个板体采用相邻板体连接、板体与箱体100的内壁面抵接的组合安装方式,以固定相邻两个板体的位置。
水力模块10还包括电控盒800,电控盒800内具有导电元件,在重力方向G,电控盒800至顶壁110的距离小于电控盒800至底壁120的距离,将电控盒800设于箱体100容置腔100a的上部区域,防止导电元件处于容置腔100a的底部潮湿区域短路。其中,电控盒800设于保温支撑件外侧,且电控盒800与保温支撑件抵接,例如,电控盒800与第二板体32抵接,或者,电控盒800与第二板体32和第六板体36抵接,提高保温支撑件的各个板体的安装稳定性。
箱体100的侧壁130包括前侧壁和后侧壁131,前侧壁可开启或关闭。可选地,电控盒800设于前侧壁,电控盒800能够随前侧壁移动。打开前侧壁后,拆卸保温支撑件的第二板体32、第五板体35或其它板体,即可对箱体100内的器件进行检修,操作方便。
保温支撑件为聚丙烯泡棉板,聚丙烯泡棉板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能够为功能器件提供稳定的支撑,且具有良好的隔热效果。或者,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保温支撑件包括硬质支撑壳和填充于硬质支撑壳内部空间的保温材料层。
集成管路子系统包括用于与外部系统对接的至少一个的管路接口640,例如,集成管路子系统的管路接口640包括但不限于与冷媒输入管704、冷媒输出管705、膨胀导流管630、水泵500输水端520等管路对应连接的接口。
水力模块10还包括板体140,板体140安装于侧壁130。如图8所示,板体140的中间区域具有与多个管路接口640对接的多个对接开口140a。管路接口640具有接口凸缘部64,当管路接口640通过对接开口140a与外部系统对接时,接口凸缘部64与板体140接触,以将至少部分集成管路子系统受到的应力传递至板体140。例如,集成管路子系统受到的应力包括连接管路振动、连接管路组装、连接管路形变等过程中产生的应力,通过接口凸缘部64将集成管路子系统受到的应力传递至板体140,降低这些应力对集成管路子系统的损伤,提高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安装稳定性,其中,接口凸缘部64将集成管路子系统的振动传递至板体140,还能有效降低噪音。
各管路接口640穿设其中一个对接开口140a,且各管路接口640固定于板体140,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器件外表面凝结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留至管路接口640处,并沿着管路接口640表面流至板体140内。其中,板体140的多个对接开口140a开设于板体140的中间区域,将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多个管路接口640集中对应板体140的中间区域安装,防止管路接口640与箱体100的内壁面接触,导致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器件表面凝结的液体顺着箱体100的内壁面留至底壁120而在底壁120未能被排出的情况发生,使板体140能够更全面地收集功能器件表面和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器件表面滴落的水滴,使水汽能够更多地经由板体140排出,降低箱体100内部空间的湿度。
板体140包括接水主体部142和凸起部141,凸起部141数量为多个,且凸起部141凸设于接水主体部142的表面,各凸起部141具有一个对接开口140a,管路接口640对应对接开口140a安装时,水流能够依次经管路接口640表面、凸起部141表面流至接水主体部142,防止水流留至对接开口140a处。
管路接口640固定于凸起部141、接水主体部142中的至少一个。例如,管路接口640固定于凸起部141,提高管路接口640固定于板体140的稳定性,以及提高管路接口640与板体140连接处的密封性。
水力模块10还包括接口密封垫,接口密封垫设于管路接口640和凸起部141之间,通过接口密封垫密封管路接口640与凸起部141之间的缝隙,防止水汽从管路接口640与凸起部141之间的缝隙进入对接开口140a。
板体140具有集水槽140c和排水口142a,排水口142a开设于汲水槽的槽底壁120,汇流至汲水槽内的水从排水口142a排出至外部空间。其中,在重力方向G,排水口142a低于对接开口140a,进一步防止汇聚至集水槽140c内的水溢流入对接开口140a。例如,排水口142a开设于接水主体部142的表面。
其中,与泄压阀703连通的泄压管706穿设排水口142a与外部大气连通,供泄压管706穿过的开口与排水口142a为同一个开口,简化板体140的结构,降低板体140上开口的数量,进而降低水从板体140的开口落至箱体100底壁120的情况发生。
可选地,泄压管706的外径小于排水口142a的内径,集水槽140c内的水能够从泄压管706外表面和板体140限定排水口142a的壁面之间流出。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泄压管706穿设排水口142a的部分的外表面开设有开口或槽,集水槽140c内的水能够从泄压管706外表面的开口或槽排出。
可选地,管路接口640穿设其中一个对接开口140a,且接口凸缘部64至少部分覆盖对应的对接开口140a并连接于板体140表面,例如,接口凸缘部64覆盖对应的对接开口140a以将对接开口140a封闭。接口凸缘部64还能够引导水流至板体140的集水槽140c内。接口凸缘部64呈块状、片状、柱状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接口凸缘部64向远离对接开口140a中心轴的方向延伸,可选地,接口凸缘部64固定于板体140,通过接口凸缘部64提高管路接口640与板体140的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管路接口640的安装稳定性。
可选地,接口凸缘部64覆盖凸起部141,并固定于凸起部141;或者,接口凸缘部64覆盖凸起部141,并延伸至连接于接水主体部142,使接口凸缘部64的外边缘至对接开口140a的距离更大,进一步降低水流留至对接开口140a的概率。例如,接口凸缘部64与接水主体部142连接的部分通过螺丝固定。
可选地,管路接口640包括主管体65,主管体65穿设对接开口140a并安装于板体140,接口凸缘部64设于主管体65外周,且接口凸缘部64与板体140相接触,或者,接口凸缘部64安装固定于板体140。接口凸缘部64与主管体65一体成型;或者,接口凸缘部64可拆卸地安装于主管体65。
其中,主管体65自容置腔100a穿设对接开口140a以伸出箱体100与外部系统对接;或者,主管体65分体设置,具体地,主管体65其中一段设于容置腔100a内、另一段于箱体100外侧与外部系统对接,便于管路接口640与外部系统对接。
如图3所示,当主管体65分体设置时,主管体65包括对接的两段,具体地,管路接口640包括第一接口6401和第二接口6402,第一接口6401设于容置腔100a内,第二接口6402于箱体100外侧对应对接开口140a设置,第一接口6401包括第一管体643和设于第一管体643外周的第一凸缘部641,第二接口6402包括第二管体644和设于第二管体644外周的第二凸缘部642;第一管体643与第二管体644对接形成主管体65,主管体65穿设对接开口140a并安装于板体140;第一凸缘部641和第二凸缘部642分设于对接开口140a相对的两侧,且第一凸缘部641和第二凸缘部642均与板体140相接触,第一凸缘部641和第二凸缘部642形成接口凸缘部64,如此,使得接口凸缘部64于板体140的接触面积更大,有助于提高管路接口640安装于对接开口140a处的安装稳定性,并且对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应力具有更好的缓冲效果。
可选地,第二管体644依次穿设对接开口140a并插接于第一管体643的流道内。第一凸缘部641和第二凸缘部642分别抵接于板体140。第一凸缘部641和第二凸缘部642能够提高接触面积,进而提高管路接口640安装于对接开口140a处的安装稳定性,并更好地缓冲应力。
板体140包括翻折部143,翻折部143连接于接水主体部142的外周,且翻折部143与侧壁130的内壁面贴合,翻折部143、接水主体部142和凸起部141限定出集水槽140c,集水槽140c在重力方向G具有深度,以便集水槽140c能够缓存一定体积的积水,防止集水槽140c内的积水溢出集水槽140c。
板体140的边缘区域与侧壁130的内壁面相接触,具体为,板体140的翻折部143与侧壁130的内壁面相接触,使板体140于箱体100的下部区域对应更多的功能器件,从而更全面地收集从功能器件滴落的水滴。
翻折部143、接水主体部142和凸起部141一体设置,例如,翻折部143、接水主体部142和凸起部141一体注塑成型或一体吸塑成型,工艺简单,且板体140整体厚度薄,板体140占用箱体100的空间小,便于水力模块10的小型化设计。
可选地,板体140为底壁120;或者,板体140包括第一板体1401和第二板体1402,第二板体1402为底壁120,第一板体1401设于容置腔100a内,且第一板体1401安装于底壁120,采用分体式的设计,有助于进一步缓冲集成管路子系统的应力。
当板体包括第一板体1401和第二板体1402时,第一板体1401和第二板体1402均具有多个第一开口,第一板体1401的多个第一开口与第二板体1402的多个第一开口一一对应,且第一板体1401的各第一开口与第二板体1402对应的第一开口共同形成对接开口140a。第一板体1401和第二板体1402均具有第二开口,第一板体1401的第二开口与第二板体1402的第二开口对应且共同形成排水口142a。第一板体1401和第二板体1402均包括平直部分,且第一板体1401的平直部分和第二板体1402的平直部分层叠,并共同形成接水主体部142。第一板体1401包括向背离第二板体1402一侧凸起的第一凸部,第一凸部形成凸起部141;或者,第一板体1401包括第一凸部、第二板体1402包括第二凸部,当第一板体1401的平直部分和第二板体1402的平直部分层叠时,第二凸部与第一凸部对应并共同形成凸起部141,进一步地,第二凸部与第一凸部朝向设于容置腔100a的功能器件所在的一侧凸起,且第二凸部与第一凸部相接触。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热泵系统,包括如上所述的水力模块10,水力模块10的功能器件内部空间的水流能够更充分的排出,且水力模块10箱体100内的湿度能够更低,本申请实施例的水力模块10的各器件能够处于较为干燥的良好环境,使水力模块10具有良好的使用稳定性,进而使安装有水力模块10的热泵系统也具有良好的使用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
箱体,具有容置腔,所述箱体包括参与限定所述容置腔的侧壁;
集成管路子系统,设于所述容置腔,包括用于与外部系统对接的管路接口,所述管路接口具有接口凸缘部;及
板体,设于所述容置腔的底部,并与所述侧壁固定连接;所述板体的中间区域具有与所述管路接口对应的对接开口,且所述管路接口安装于所述对接开口处;
当所述管路接口通过所述对接开口与所述外部系统对接时,所述接口凸缘部与所述板体接触,以将至少部分所述集成管路子系统受到的应力传递至所述板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口凸缘部向远离所述对接开口中心轴的方向延伸并至少部分覆盖所述对接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口凸缘部固定于所述板体;和/或,
所述管路接口包括主管体,所述主管体穿设所述对接开口并安装于所述板体,所述接口凸缘部设于所述主管体外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管路接口包括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接口包括第一管体和设于所述第一管体外周的第一凸缘部,所述第二接口包括第二管体和设于所述第二管体外周的第二凸缘部;
所述第一管体与所述第二管体对接形成主管体,所述主管体穿设所述对接开口并安装于所述板体;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分设于所述对接开口相对的两侧并分别与所述板体相接触,所述第一凸缘部和所述第二凸缘部形成所述接口凸缘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参与限定所述容置腔的底壁,所述底壁连接于所述侧壁;
所述板体为底壁;或,
所述板体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二板体为所述底壁;所述第一板体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所述第一板体安装于所述底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包括:
接水主体部;
凸起部,数量为多个,设于所述接水主体部,且凸设于所述接水主体部表面并与所述接口凸缘部相接触,各所述凸起部具有一个所述对接开口。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包括:
翻折部,连接于所述接水主体部的外周,且与所述侧壁的内壁面贴合;所述翻折部、所述接水主体部和所述凸起部限定出集水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具有集水槽和排水口,所述排水口开设于所述汲水槽的槽底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力模块还包括:
膨胀罐,设于所述容置空间;
泄压阀,设于所述容置空间,且与所述膨胀罐连通;
所述集成管路子系统还包括与所述泄压阀连通的泄压管,所述泄压管穿设所述排水口,且所述泄压管的外径小于所述排水口的内径。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力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一体注塑成型或一体吸塑成型。
11.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水力模块。
CN202321715829.0U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Active CN2203039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5829.0U CN220303937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715829.0U CN220303937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303937U true CN220303937U (zh) 2024-01-05

Family

ID=893524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715829.0U Active CN220303937U (zh) 2023-06-30 2023-06-30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3039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127566B2 (en) Multiple airflow pattern water source geothermal heat pump unit
CN210120215U (zh) 电池包的冷却板组件、电池包和车辆
CN220303937U (zh)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CN113650528A (zh) 热管理模块、热管理系统及汽车
CN220303936U (zh)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CN220152981U (zh)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CN221122580U (zh) 一种水力模块及热泵系统
US20150354857A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heating and cooling systems
US10648400B2 (en) Intercooler assembly
CN207818848U (zh) 连接组件和换热机构
CN111306794A (zh) 换热器与热水设备
US20160327308A1 (en) Plug and play modular comfort device and interface template adapted to said plug and play modular comfort device
PL379167A1 (pl) Pojazd mechaniczny z silnikiem spalinowym
US20220271368A1 (en) Device for cooling one or more electrical power storage modules
CN214998103U (zh) 一种空压机热能回收装置
CN109899948B (zh) 内外循环转换连接件及太阳能空暖风空调系统
WO2023159623A1 (zh) 饮水设备
CN111623408A (zh) 防结露水力模块腔体
WO2023159629A1 (zh) 饮水设备
CN211695097U (zh) 一种水力模块
EP1988321B1 (en) Device for the interconnection of hydraulic circuits in a mono-tube system for heat delivering with both steam and liquid circulation
CN218249446U (zh) 一种激光器外置式除湿系统
CN216288648U (zh) 电池控温设备及电动自行车的电池辅助设备
CN217881669U (zh) 一种新能源车动力电池模组用高压箱
CN219083372U (zh) 一种暖通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