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303656U - 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303656U CN220303656U CN202321948841.6U CN202321948841U CN220303656U CN 220303656 U CN220303656 U CN 220303656U CN 202321948841 U CN202321948841 U CN 202321948841U CN 220303656 U CN220303656 U CN 22030365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ste
- collecting
- heat
- pipe
- filte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2918 waste heat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5
- 239000010813 municipal solid waste Substances 0.000 title claims description 5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6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38000004056 waste incin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8236 heating water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901 benefi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919 ceram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125000004122 cyclic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179 sorption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20/00—Combustion technologies with mitigation potential
- Y02E20/12—Heat utilisation in combustion or incineration of waste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垃圾焚烧炉,垃圾焚烧炉的外壁设置有收集机构一,收集机构一的内壁安装有辅助机构,通过在收集机构一设置的辅助机构,便于对垃圾焚烧炉的余热进行辅助加热水,不仅可以垃圾焚烧炉进行辅助降温,还可以提高垃圾焚烧炉余热的利用,同时在过滤机构设置的收集机构二,可以对垃圾焚烧炉过滤后的气体与加热产生的蒸汽进行收集,便于将垃圾焚烧炉余热转化为电能,有利于垃圾焚烧炉进行多种余热循环利用,降低垃圾焚烧炉余热浪费,实用性好,通过在垃圾焚烧炉设置的收集机构一,便于对垃圾焚烧炉焚烧产生的余热进行辅助收集,降低垃圾焚烧炉出现余热流失的情况。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垃圾焚烧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背景技术
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是一种用于将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回收和利用的设备,可以对垃圾焚烧过程的热量进行充分利用,节约能源,为了避免热能的浪费。
经检索如中国专利公开号为CN 216346286 U公开了一种焚烧炉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余热回收箱,所述余热回收箱的内腔固定安装有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底端与焚烧炉的出气管固接,所述换热管的顶端与过滤箱连通,所述过滤箱的内部固接有限位环,所述限位环的顶部与过滤盒贴合,所述过滤盒的顶部设有通气口;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新的过滤盒滑入过滤箱的内腔中与限位环贴合,旋转螺杆,使得螺杆底端的密封块向下滑动与限位环上的密封槽相贴合,保证了过滤盒与限位环之间的密封性,同时螺杆上的螺套向下滑动,使得铰接杆另一端的卡块滑出安装腔与过滤箱内壁上的卡槽相贴合,完成对过滤盒的固定,便于工作人员定期更换过滤盒,保证过滤盒的过滤效果。
但是上述装置在实际使用时存在一定的不足,在使用时虽然便于工作人员定期更换过滤盒,保证过滤盒的过滤效果,但是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在实际使用只能进行单一的余热收集循环,使得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不能充分得到利用。
针对相关技术中的问题,目前尚未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实用新型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具备对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进行多种收集利用的优点,进而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对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进行多种收集利用的优点,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垃圾焚烧炉,垃圾焚烧炉的外壁设置有收集机构一,收集机构一包括与垃圾焚烧炉表面连接的集热罩,集热罩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导热环,集热罩的上方与下方连接有保温收集罩,收集机构一的内壁安装有辅助机构;
垃圾焚烧炉的上方远离辅助机构安装有过滤机构,过滤机构的侧面设置有收集机构二,收集机构二包括与过滤机构侧面连接的输送泵,输送泵的输出端连接有蒸汽发生器,蒸汽发生器的侧面通过送气管连接有涡轮发电机,涡轮发电机的下方、蒸汽发生器的下方与保温收集罩的上方连接,涡轮发电机电性连接有收集蓄电池。
进一步的,为了对垃圾焚烧炉的热量进行辅助收集,便于更好的进行辅助加热处理,辅助机构包括与保温收集罩内壁设置的收集水箱,收集水箱的侧面与导热环连接,收集水箱的侧面分别穿设连接有进水管、出水管,进水管的输送端、出水管的输送端贯穿保温收集罩安装有控制阀。
进一步的,为了对进水管、出水管进行辅助输送,进水管的侧面、出水管的侧面安装有辅助管,辅助管的输送端与蒸汽发生器侧面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对垃圾焚烧炉中焚烧产生的有害物质进行辅助吸附过滤,过滤机构包括与垃圾焚烧炉上方连接的过滤管,过滤管的输送端贯穿保温收集罩连接有过滤盒,过滤盒的侧面远离辅助管、收集水箱开设有多个过滤口,多个过滤口的内壁设置有多个活性炭板,过滤盒的侧面穿设连接有输送管。
进一步的,为了对收集水箱产生的蒸汽进行辅助收集,输送管的侧面连接有连接管,连接管的输送端贯穿保温收集罩与收集水箱上方穿设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对收集蓄电池进行防护与固定,收集蓄电池的下方远离连接管设置有安装盒,安装盒的侧面与保温收集罩侧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放置需要焚烧的垃圾,垃圾焚烧炉的侧面与集热罩的侧面远离安装盒开设有焚烧口,垃圾焚烧炉的焚烧口内壁铰接有密封门,保温收集罩的侧面开设有与焚烧口相对位置的进料口。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收集机构一设置的辅助机构,便于对垃圾焚烧炉的余热进行辅助加热水,不仅可以垃圾焚烧炉进行辅助降温,还可以提高垃圾焚烧炉余热的利用,同时在过滤机构设置的收集机构二,可以对垃圾焚烧炉过滤后的气体与加热产生的蒸汽进行收集,便于将垃圾焚烧炉余热转化为电能,有利于垃圾焚烧炉进行多种余热循环利用,降低垃圾焚烧炉余热浪费,实用性好。
(2)、通过在垃圾焚烧炉设置的收集机构一,便于对垃圾焚烧炉焚烧产生的余热进行辅助收集,降低垃圾焚烧炉出现余热流失的情况,同时在垃圾焚烧炉设置的过滤机构,便于对垃圾焚烧炉中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进行过滤吸附,有利于降低周围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的收集机构和收集机构二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的过滤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的辅助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中:
1、垃圾焚烧炉;2、收集机构一;201、集热罩;202、导热环;203、保温收集罩;3、辅助机构;301、收集水箱;302、进水管;303、出水管;304、控制阀;4、过滤机构;401、过滤管;402、过滤盒;403、活性炭板;404、输送管;5、收集机构二;501、输送泵;502、蒸汽发生器;503、涡轮发电机;504、收集蓄电池;6、辅助管;7、连接管;8、安装盒;9、密封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图1-图5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包括垃圾焚烧炉1,垃圾焚烧炉1的外壁设置有收集机构一2,收集机构一2的内壁安装有辅助机构3;
垃圾焚烧炉1的上方远离辅助机构3安装有过滤机构4,过滤机构4的侧面设置有收集机构二5。
如图1-图5所示,收集机构一2包括与垃圾焚烧炉1表面连接的呈圆柱中空结构的集热罩201,集热罩201的表面设置有三个的导热环202,且导热环202与集热罩201采用导热材质制成集热罩201的上方与下方连接有保温收集罩203,且保温收集罩203采用陶瓷纤维,有利于更好的保温,降低余热流失;
辅助机构3包括与保温收集罩203内壁设置的收集水箱301,收集水箱301的侧面与导热环202连接,收集水箱301的侧面分别穿设连接有进水管302、出水管303,进水管302的输送端、出水管303的输送端贯穿保温收集罩203安装有控制阀304,进水管302的侧面、出水管303的侧面安装有辅助管6,辅助管6的输送端与蒸汽发生器502侧面连接,且辅助管6的输送端子在实际使用时设置有抽水泵(图中未示),抽水泵的输出端与蒸汽发生器502侧面连接。
具体地,垃圾焚烧炉1焚烧使用时垃圾焚烧炉1设置的集热罩201与导热环202相互配合,可以将热量传导到收集水箱301表面对收集水箱301内存放的水进行辅助加热,而收集水箱301设置的出水管303,进水管302与控制阀304相互配合,便于对收集水箱301进行添加液体或取出,同时出水管303,进水管302设置的辅助管6与抽水泵相互配合,便于将水添加和取出蒸汽发生器502。
如图1-图5所示,过滤机构4包括与垃圾焚烧炉1上方连接的过滤管401,过滤管401的输送端贯穿保温收集罩203连接有过滤盒402,过滤盒402的侧面远离辅助管6、收集水箱301开设有三个过滤口,三个过滤口的内壁设置有三个活性炭板403,且活性炭板403的侧面与过滤盒402内壁卡接,过滤盒402的侧面穿设连接有输送管404,输送管404的侧面连接有连接管7,连接管7的输送端贯穿保温收集罩203与收集水箱301上方穿设连接;
收集机构二5包括与过滤机构4侧面连接的输送泵501,输送泵501的输出端连接有蒸汽发生器502,且蒸汽发生器502与型号为ESG-100微型蒸汽发生器的原理一致,蒸汽发生器502的表面在实际使用时连接有保温套,有利于降低蒸汽发生器502热量流失,蒸汽发生器502、涡轮发电机503、输送泵501、控制阀304、抽水泵在实际使用时电性连接有控制器,控制器、蒸汽发生器502、输送泵501、控制阀304、抽水泵与收集蓄电池504电性连接,蒸汽发生器502的侧面通过送气管连接有涡轮发电机503,且涡轮发电机503与型号为Elliott TYR的原理一致,涡轮发电机503的下方、蒸汽发生器502的下方与保温收集罩203的上方连接,涡轮发电机503电性连接有收集蓄电池504,且收集蓄电池504在实际使用时电性连接有逆变器,逆变器电性连接有外接电源,收集蓄电池504的下方远离连接管7设置有安装盒8,安装盒8的侧面与保温收集罩203侧面固定连接;
垃圾焚烧炉1的侧面与集热罩201的侧面远离安装盒8开设有焚烧口,垃圾焚烧炉1的焚烧口内壁铰接有密封门9,保温收集罩203的侧面开设有与焚烧口相对位置的进料口。
具体地,焚烧时工作人员经过将密封门9开启,放置需要焚烧的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经过过滤管401与输送泵501相互配合,便于将有害气体输送到过滤盒402内,然后经过过滤盒402内壁设置的活性炭板403进行吸附过滤,吸附过滤的气体经过输送泵501输送到蒸汽发生器502,同时输送管404连接的连接管7与输送泵501相互配合,便于将收集水箱301产生的蒸汽进行收集并输送到蒸汽发生器502,而蒸汽发生器502产生的蒸汽经过输气管输送到涡轮发电机503,使涡轮发电机503转化为电能,转化产生的电能经过收集蓄电池504进行收集,便于后续使用。
综上所述,借助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焚烧时工作人员经过将密封门9开启,放置需要焚烧的垃圾,焚烧产生的有害气体经过过滤管401与输送泵501相互配合,便于将有害气体输送到过滤盒402内,然后经过过滤盒402内壁设置的活性炭板403进行吸附过滤,吸附过滤的气体经过输送泵501输送到蒸汽发生器502,同时输送管404连接的连接管7与输送泵501相互配合,便于将收集水箱301产生的蒸汽进行收集并输送到蒸汽发生器502,而蒸汽发生器502产生的蒸汽经过输气管输送到涡轮发电机503,使涡轮发电机503转化为电能,转化产生的电能经过收集蓄电池504进行收集,便于后续使用,同时焚烧使用时垃圾焚烧炉1设置的集热罩201与导热环202相互配合,可以将热量传导到收集水箱301表面对收集水箱301内存放的水进行辅助加热,而收集水箱301设置的出水管303,进水管302与控制阀304相互配合,便于对收集水箱301进行添加液体或取出,同时出水管303,进水管302设置的辅助管6与抽水泵相互配合,便于将水添加和取出蒸汽发生器502。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7)
1.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垃圾焚烧炉(1),所述垃圾焚烧炉(1)的外壁设置有收集机构一(2),所述收集机构一(2)包括与垃圾焚烧炉(1)表面连接的集热罩(201),所述集热罩(201)的表面设置有多个导热环(202),所述集热罩(201)的上方与下方连接有保温收集罩(203),所述收集机构一(2)的内壁安装有辅助机构(3);
所述垃圾焚烧炉(1)的上方远离辅助机构(3)安装有过滤机构(4),所述过滤机构(4)的侧面设置有收集机构二(5),所述收集机构二(5)包括与过滤机构(4)侧面连接的输送泵(501),所述输送泵(501)的输出端连接有蒸汽发生器(502),所述蒸汽发生器(502)的侧面通过送气管连接有涡轮发电机(503),所述涡轮发电机(503)的下方、蒸汽发生器(502)的下方与保温收集罩(203)的上方连接,所述涡轮发电机(503)电性连接有收集蓄电池(50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机构(3)包括与保温收集罩(203)内壁设置的收集水箱(301),所述收集水箱(301)的侧面与导热环(202)连接,所述收集水箱(301)的侧面分别穿设连接有进水管(302)、出水管(303),所述进水管(302)的输送端、出水管(303)的输送端贯穿保温收集罩(203)安装有控制阀(30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管(302)的侧面、出水管(303)的侧面安装有辅助管(6),所述辅助管(6)的输送端与蒸汽发生器(502)侧面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机构(4)包括与垃圾焚烧炉(1)上方连接的过滤管(401),所述过滤管(401)的输送端贯穿保温收集罩(203)连接有过滤盒(402),所述过滤盒(402)的侧面远离辅助管(6)、收集水箱(301)开设有多个过滤口,多个所述过滤口的内壁设置有多个活性炭板(403),所述过滤盒(402)的侧面穿设连接有输送管(40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404)的侧面连接有连接管(7),所述连接管(7)的输送端贯穿保温收集罩(203)与收集水箱(301)上方穿设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蓄电池(504)的下方远离连接管(7)设置有安装盒(8),所述安装盒(8)的侧面与保温收集罩(203)侧面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垃圾焚烧炉(1)的侧面与集热罩(201)的侧面远离安装盒(8)开设有焚烧口,所述垃圾焚烧炉(1)的焚烧口内壁铰接有密封门(9),所述保温收集罩(203)的侧面开设有与焚烧口相对位置的进料口。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48841.6U CN220303656U (zh) | 2023-07-24 | 2023-07-24 | 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948841.6U CN220303656U (zh) | 2023-07-24 | 2023-07-24 | 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303656U true CN220303656U (zh) | 2024-01-05 |
Family
ID=893716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948841.6U Active CN220303656U (zh) | 2023-07-24 | 2023-07-24 | 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303656U (zh) |
-
2023
- 2023-07-24 CN CN202321948841.6U patent/CN220303656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20303656U (zh) | 一种垃圾焚烧系统的余热循环利用装置 | |
CN214120871U (zh) | 一种生物质能发电烟道用余热回收装置 | |
CN215372536U (zh) | 一种锅炉烟风道防堵塞装置 | |
CN214468726U (zh) | 一种火电厂锅炉余热用回收收集装置 | |
CN212961534U (zh) | 一种锅炉蒸汽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 |
CN212746473U (zh) | 一种环保型垃圾焚烧装置 | |
CN220287735U (zh) | 一种清洁能源加热装置 | |
CN213840978U (zh) | 一种填埋场气体预处理资源化装置 | |
CN215570567U (zh) | 一种锅炉烟气余热利用装置 | |
CN221593626U (zh) | 一种工业废气处理用的热能回收设备 | |
CN216010978U (zh) | 一种火电厂乏汽余热与风光储一体化低碳智慧供热系统 | |
CN221325049U (zh) | 一种生物质碳化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 |
CN213513949U (zh) | 一种锅炉用排烟装置 | |
CN205279131U (zh) | 一种锅炉废气净化装置 | |
CN217070155U (zh) | 一种热脱附设备余热回收至大棚预处理污染土壤系统 | |
CN218348668U (zh) | 一种小型垃圾焚烧炉余热发电设备 | |
CN213983639U (zh) | 一种焚烧锅炉烟气回收装置 | |
CN221923541U (zh) | 一种带有余热回收利用装置的锅炉 | |
CN214764351U (zh) | 一种具有余热回收功能的废气处理装置 | |
CN213840981U (zh) | 一种锅炉余热回收装置 | |
CN218249135U (zh) | 一种基于碳减排的火电厂烟尘处理用过滤装置 | |
CN215892406U (zh) | 一种生物质燃料环保锅炉 | |
CN213555950U (zh) | 一种热电厂锅炉废气检测过滤装置 | |
CN112279248B (zh) | 一种利用太阳能供热的活性炭制备系统 | |
CN219453989U (zh) | 一种锅炉废气的热量回收利用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