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91214U - 一种线束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线束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91214U
CN220291214U CN202321807644.2U CN202321807644U CN220291214U CN 220291214 U CN220291214 U CN 220291214U CN 202321807644 U CN202321807644 U CN 202321807644U CN 220291214 U CN220291214 U CN 2202912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pper bar
cables
harness connector
shell
wire harne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807644.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家鹏
翁明
黄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mphenol Technology Zhuhai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mphenol Technology Zhuhai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mphenol Technology Zhuhai Co Ltd filed Critical Amphenol Technology Zhuhai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807644.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912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912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912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线束连接器,包括外壳和接线组件,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接线组件包括绝缘板、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第一铜排连接有多个第一线缆,第二铜排连接有多个第二线缆,第一线缆和第二线缆位于外壳的同一侧,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分别连接有接触件,接触件用于和外部端子连接。采用多个较细线缆取代原本大体积、粗直径的正负极线缆,降低线束连接器所占高度,使线束连接器可以安装进狭小空间并提高线束连接器的使用安全性。

Description

一种线束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线束连接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线束连接器往往需要设置大体积、粗直径的线缆以保证大电流大功率传输。但这种大体积的线缆容易导致线束连接器占据过大的安装空间,且线缆弯折半径过大,在狭小空间内安装时,强制弯折粗线芯容易导致内部应力增大,不仅会增加线束连接器的安装难度,挤压其他零部件,还容易产生潜在的安全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线束连接器,装配简单且使用安全性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包括外壳和接线组件,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拆卸连接;接线组件包括绝缘板、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第二铜排沿竖直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第一铜排连接有多个第一线缆,多个所述第一线缆沿所述第一铜排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铜排连接有多个第二线缆,多个所述第二线缆沿所述第二铜排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二线缆位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分别连接有接触件,所述接触件用于和外部端子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线束连接器,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单根线芯在不同方向的折弯半径是一致的,采用多个较细的第一线缆和多个较细的第二线缆取代原本大体积、粗直径的正负极线缆,将大平方的线缆替换成平铺放置的小平方线缆,降低线束连接器所占高度,同时可以减小线缆垂直方向所需的弯折半径,在保证线束连接器能够正常进行大电流大功率传输的前提下,提升线缆的柔性,使线束连接器可以安装进狭小空间,提高线缆连接器的安装快捷性,扩大线束连接器的适用范围;并且避免线缆内部应力过大挤压其他零部件,提高线束连接器的使用安全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线缆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铜排超声波焊接固定,所述第二线缆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铜排超声波焊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相对的两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绝缘板和所述上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线缆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绝缘板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线缆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绝缘板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下壳体背离所述上壳体的一侧设有端部开口的空心柱,所述接触件和所述空心柱一一对应并安装于所述空心柱,所述接触件和所述上壳体之间设有抵压件,所述抵压件用于沿所述空心柱的径向限位所述接触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分别设有定位台,所述定位台设有通孔,所述接触件和所述通孔插接配合,所述抵压件设为压帽,所述压帽的内端面和所述接触件抵接,所述压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定位台抵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设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和所述绝缘板连接以沿XYZ三轴方向限位所述绝缘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外壳设有把手件,所述把手件和所述外壳活动连接,所述外壳设有容置槽,移动所述把手件以使所述把手件进入或脱离所述容置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把手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壳体的两侧铰接,所述上壳体的顶端面设有和所述把手件外形匹配的所述容置槽。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线束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线束连接器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A处的截面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绝缘板和下壳体的连接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线束连接器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线束连接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外壳100;第一容置槽101;滑槽102;第二卡槽103;第二容置槽104;上壳体110;第一卡扣111;第一容置腔112;下壳体120;第一卡槽1201;第二容置腔121;空心柱122;隔板123;抵压件130;垫圈131;限位组件140;第一限位槽1401;第二限位槽1402;限位筋141;限位块142;限位台143;把手件150;第二卡扣160;接线组件200;通孔201;绝缘板210;支撑部211;第一凸块212;第二凸块213;第三凸块214;第一铜排220;第一线缆221;第一连接部222;第一过渡段223;第一安装板224;第一定位台225;第二铜排230;第二线缆231;第二连接部232;第二过渡段233;第二安装板234;第二定位台235;接触件24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涉及到方位描述,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者多个,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设置、安装、连接等词语应做广义理解,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结合技术方案的具体内容合理确定上述词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例的线束连接器,包括外壳100和接线组件200,外壳100包括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可拆卸连接;接线组件200包括绝缘板210、第一铜排220和第二铜排230,第一铜排220、绝缘板210和第二铜排230沿竖直方向(在本实施例中,竖直方向即为Z轴方向,也即线束连接器的高度方向,线束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即为Y轴方向,线束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即为X轴方向,在此特别说明,此后不再赘述)依次安装于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之间,第一铜排220连接有多个第一线缆221,多个第一线缆221沿第一铜排22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线缆221的外径通常小于等于第一铜排220宽度的20%,第二铜排230连接有多个第二线缆231,多个第二线缆231沿第二铜排230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二线缆231的外径和第一线缆221相同,第一线缆221和第二线缆231位于外壳100的同一侧,第一线缆221和第二线缆231其中一个为正极电缆,另一个为负极电缆,由于第一铜排220在上方,第一铜排220通过倾斜向下的第一过渡段223连接有第一安装板224,第一铜排220、第一过渡段223和第一安装板224一体成型,第一安装板224连接有接触件240,第二铜排230通过平直的第二过渡段233连接有第二安装板234,第二铜排230、第二过渡段233和第二安装板234一体成型,第二安装板234也连接有接触件240,第一安装板224和第二安装板234通过下壳体120上的隔板123相互隔开,两个接触件240均用于和外部端子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传统的线束连接器直接采用圆形线鼻子将两个粗线缆转换为端子,虽然可以保证大电流大功率传输,但粗线缆的弯折半径大、安装高度较高,不适合狭小场景使用,采用多个较细的第一线缆221和多个较细的第二线缆231取代原本大体积、粗直径的正负极线缆,由于转接单根线芯在不同方向的折弯半径是一致的,将大平方的线缆替换成平铺放置的小平方线缆,可以降低线束连接器所占高度,同时可以减小线缆垂直方向所需的弯折半径,并且第一线缆221和第二线缆231设置于外壳100的同一侧,不仅可以有效减小线束连接器的长度尺寸,还可以进一步减小线束连接器高度尺寸,在保证线束连接器能够正常进行大电流大功率传输的前提下,提升线缆的柔性,使线束连接器可以安装进狭小空间,提高线缆连接器的安装快捷性,扩大线束连接器的适用范围;并且多个细线缆弯折后的内部应力较为均匀分散,可以避免线缆内部应力过大挤压其他零部件,提高线束连接器的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上壳体110设有多个第一卡扣111,多个第一卡扣111沿上壳体110的周向间隔设置,下壳体120设有和第一卡扣111一一对应的第一卡槽1201,第一卡扣111和第一卡槽1201卡接配合。用户直接扣合第一卡扣111,即可完成外壳100的组装,用户抽出第一卡扣111,即可完成外壳100的拆卸,通过设置第一卡扣111和第一卡槽1201,可以简化外壳100结构,方便用户装卸,在保证上壳体110合下壳体120连接稳定的前提下,有效提高连接器的装配效率。
参照图2,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线缆221设有第一连接部222,第一连接部222即为第一线缆221导电的线芯部分,第一连接部222和第一铜排220超声波焊接固定,第二线缆231设有第二连接部232,第二连接部232即为第二线缆231导电的线芯部分,第二连接部232和第二铜排230超声波焊接固定。传统线束连接器的粗线缆通常和圆形线鼻子压接固定,这种连接方式容易受原料、设备影响,导致阻抗不稳定,易产生不良品。而采用超声波焊接固定第一线缆221和第二线缆231,线缆和对应的铜排之间属于原子层面的晶相重组,连接阻抗几乎可忽略不计,从而有效增强线束连接器的载流能力,提高线束连接器的作业效率。
参照图2和图3,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部222和第二连接部232分别位于第一铜排220和第二铜排230相对的两侧。第一连接部222和第二连接部232相对设置,由于绝缘板210的存在,第一连接部222和第二连接部232之间也不会相互干涉,这样设置,可以避免上壳体110抵压磨损第一连接部222,或者避免下壳体120抵压磨损第二连接部232,使上壳体110的内端面可以和第一铜排220的顶端面贴合,下壳体120的内端面可以和第二铜牌的底端面贴合,有效提高连接器的组合度。
参照图3,可以理解的是,沿壳体的长度方向,绝缘板210长于第一铜排220和第二铜排230,绝缘板210超出第一铜排220和第二铜排230的部分和上壳体110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112并和下壳体120之间形成第二容置腔121,第一线缆221靠近第一连接部222的一端容置于第一容置腔112,第二线缆231靠近第二连接部232的一端容置于第二容置腔121。这样设置,使得第一线缆221的第一连接部222和第二线缆231的第二连接部232与对应的铜排连接后,仍有一部分被收纳在外壳100内部,从而在用户弯折第一线缆221和第二线缆231时,第一线缆221弯曲的部分和第一连接部222之间存在一定间距,第一线缆221内部的弯曲应力不会完全作用到第一连接部222上,第二线缆231弯曲的部分和第二连接部232之间存在一定间距,第二线缆231内部的弯曲应力不会完全作用到第二连接部232上,从而减少第一线缆221和第二线缆231弯折时,第一连接部222和和第二连接部232受到的拉力,有效提高第一线缆221和第二线缆231的连接稳定性。此外,设置第一容置腔112和第二容置腔121,还可以隐藏收纳第一连接部222和和第二连接部232,提高连接器的外形美观度。
进一步地,绝缘板210设有支撑部211,支撑部211即设置于绝缘板210上下两侧,沿绝缘板210周向设置并避开第一线缆221和第二线缆231的凸出结构,支撑部21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铜排220和第二铜排230抵接。第一连接部222和第二连接部232分别位于第一铜排220和第二铜排230相对的两侧时,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相对的两侧分别与第一铜排220和第二铜排230相背的两侧贴合,通过设置支撑部211,支撑部211和上壳体110配合,可以夹紧第一铜排220,支撑部211和下壳体120配合,可以夹紧第二铜牌,这样设置,可以有效提高第一铜排220和第二铜排230的安装稳定性,提高连接器的结构紧密性。
参照图3和图4,可以理解的是,下壳体120背离上壳体110的一侧设有端部开口的空心柱122,即空心柱122的中心线和第一线缆221(或第二线缆231)的中心线垂直,以降低连接器的长度,提高连接器的空间利用率,接触件240和空心柱122一一对应并安装于空心柱122,接触件240和上壳体110之间设有抵压件130,抵压件130用于沿空心柱122的径向限位接触件240。空心柱122的内侧壁可以沿接触件240的周向对接触件240进行限位,而抵压件130可以沿空心柱122,即接触件240的径向限位接触件240,空心柱122和抵压件130配合,可以全方面限位接触件240,有效提高接触件240的安装稳定性,避免接触件240在使用过程中出现晃动、偏移或倾斜等问题,进一步提高连接器的食用安全性。此外,空心柱122隐藏收纳接触件240,避免接触件240直接和外部环境接触,可以进一步提连接器的外形美观度,延长接触件240的使用寿命。
需要补充的是,接触件240可以设置为公端子,公端子的主体安装于空心柱122内部,插头则穿过空心柱122的开口并与外部母端子配合;接触件240也可以设置为母端子,母端子的主体安装于空心柱122内部,插孔和空心柱122的开口同轴,外部的公端子插头穿过空心柱122的开口后和母端子的插孔配合,在此对接触件240的结构不做具体限定,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接触件240类型,只要能保证连接器可以稳定传输电流即可。
进一步地,第一铜排220的第一连接板设有第一定位台225,第二铜排230的第二连接板设有第二定位台235,第一定位台225和第二定位台235均设有通孔201,接触件240和通孔201一一对应并插接配合,抵压件130设为压帽,压帽内设有垫圈131,压帽围绕接触件240设置,并且垫圈131和接触件240抵接,压帽的两端分别与上壳体110和定位台抵接。通过设置压帽,压帽在抵压接触件240的同时,也可以抵压对应的定位台,从而使第一连接板和第二连接板分别与下壳体120的内端面贴合,进一步提高第一铜排220和第二铜排230的安装稳定性及接触件240的安装稳定性。
参照图4,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00设有限位组件140,限位组件140和绝缘板210连接以沿XYZ三轴方向限位绝缘板210,具体的,限位组件140包括限位筋141、限位块142和限位台143,限位筋141设有四个,沿连接器的长度方向(即Y轴方向),四个限位筋141对称设置于绝缘板210的两侧,绝缘板210同一侧的两个限位筋141之间形成第一限位槽1401,绝缘板210的两侧分别设有第一凸块212,第一凸块212和第一限位槽1401一一对应并卡接配合,从而沿Y轴方向限位绝缘板210;限位块142设有两个,其中一个限位块142和隔板123沿连接器的宽度方向(即X轴方向)间隔设置并和隔板123之间形成第二限位槽1402,另一个限位块142外形为L型,绝缘板210靠近隔板123的一端设有第二凸块213,第二凸块213和第二限位槽1402卡接配合,绝缘板210的边沿和L型的限位块142抵接,从而沿X轴方向限位绝缘板210;限位台143位于外壳100靠近第一线缆221的一端并设有两个,两个限位台143对称设置于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的其中一个,并和上壳体110和下壳体120的另外一个之间形成第三容置槽(图中未示出),绝缘板210的端部设有和第三限位槽外形匹配的第三凸块214,第三凸块214容置于第三限位槽,从而沿Z轴方向限位绝缘板210。通过设置限位组件140,可以沿X轴、Y轴和Z轴三个方向限位绝缘板210,有效提高的安装稳定性,同时避免用户弯折第一线缆221,和/或第二线缆231时,第一线缆221,和/或第二线缆231带动绝缘板210移动等类似的现象发生,保证线缆折弯后不影响绝缘板210的位置,有效提高连接器的作业稳定性。
参照图5和图6,可以理解的是,外壳100设有把手件150,把手件150和外壳100活动连接,外壳100设有容置槽,移动把手件150以使把手件150进入或脱离容置槽。将把手件150放入容置槽时,从而减小连接器的整体高度,保证连接器可以正常安装在狭小地方,将把手件150移出容置槽时,用户可以通过把收件提拉移动连接器整体,有效提高连接器的实用性,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度。
参照图2、图4和图5,需要说明的是,把手件150可以设置为垂直提拉型的把手,此时,把手件150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卡扣160,外壳100设有第一容置槽101、与第一容置槽101连通的滑槽102以及与滑槽102连通的第二卡槽103,第一容置槽101用于容纳把手件150,把手件150滑动安装于滑槽102,第二卡槽103和第二卡扣160插接配合。这样设置,在保证把手件150正常使用的同时,可以大幅隐藏把手件150收纳时外露的结构,进一步提高连接器的外形美观度。
参照图6,可以理解的是,把手件150还可以设置为翻转提拉型的把手,此时,把手件150的两端分别与上壳体110的两侧铰接,上壳体110的顶端面设有和把手件150外形匹配的第二容置槽104。样设置,可以进一步简化连接器的结构,提高连接器的装配效率。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Claims (10)

1.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外壳,包括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可拆卸连接;
接线组件,包括绝缘板、第一铜排和第二铜排,所述第一铜排、所述绝缘板和所述第二铜排沿竖直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第一铜排连接有多个第一线缆,多个所述第一线缆沿所述第一铜排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铜排连接有多个第二线缆,多个所述第二线缆沿所述第二铜排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线缆和所述第二线缆位于所述外壳的同一侧,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分别连接有接触件,所述接触件用于和外部端子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缆设有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一铜排超声波焊接固定,所述第二线缆设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和所述第二铜排超声波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相对的两侧。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板和所述上壳体之间形成第一容置腔,所述第一线缆靠近所述第一连接部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腔,所述绝缘板和所述下壳体之间形成第二容置腔,所述第二线缆靠近所述第二连接部的一端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板设有支撑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抵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壳体背离所述上壳体的一侧设有端部开口的空心柱,所述接触件和所述空心柱一一对应并安装于所述空心柱,所述接触件和所述上壳体之间设有抵压件,所述抵压件用于沿所述空心柱的径向限位所述接触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铜排和所述第二铜排分别设有定位台,所述定位台设有通孔,所述接触件和所述通孔插接配合,所述抵压件设为压帽,所述压帽的内端面和所述接触件抵接,所述压帽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定位台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限位组件,所述限位组件和所述绝缘板连接以沿XYZ三轴方向限位所述绝缘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设有把手件,所述把手件和所述外壳活动连接,所述外壳设有容置槽,移动所述把手件以使所述把手件进入或脱离所述容置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线束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上壳体的两侧铰接,所述上壳体的顶端面设有和所述把手件外形匹配的所述容置槽。
CN202321807644.2U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线束连接器 Active CN2202912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7644.2U CN220291214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线束连接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807644.2U CN220291214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线束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91214U true CN220291214U (zh) 2024-01-02

Family

ID=893286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807644.2U Active CN220291214U (zh) 2023-07-10 2023-07-10 一种线束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912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205256B2 (en) Plug and electrical connector component
CN115579696A (zh) 母线槽及配电系统
TWI767624B (zh) 電流傳輸組件與電流傳輸系統
CN220291214U (zh) 一种线束连接器
CN111883957B (zh) 混合型线对线连接器结构及具有该结构的电源供应装置
CN218731897U (zh) 连接器组件
CN114914749A (zh) 电连接器、制造方法以及连接器组件
CN2737012Y (zh) 电子转接器
CN107425356B (zh) 一种车用电连接器组件
CN111180947A (zh) 一种航空连接器
CN219304113U (zh) 一种卡侬接头
JP2016051679A (ja) ケーブルコネクタ
CN217882076U (zh) 一种导线插接端子
CN216872421U (zh) 一种弹片端子及排插
CN116191086B (zh) 连接器组件
CN220156715U (zh) 一种基于异形pcb板的电气组件及电气布局结构
CN220172438U (zh) 多进线孔插头
CN218334350U (zh) 电子装置及其电路板组件和线夹
CN217562904U (zh) 一种多点连接的稳固性type-c连接器
CN210897700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17934543U (zh) Jc25排线自动机插壳端子
CN216698927U (zh) 一种端子接脚、导电端子及电连接器
CN216289170U (zh) 一种轻型刺破式连接器
CN213768460U (zh) 一种安全车载电源
CN210897699U (zh) 电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