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90803U - 散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散热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20290803U CN220290803U CN202321711588.2U CN202321711588U CN220290803U CN 220290803 U CN220290803 U CN 220290803U CN 202321711588 U CN202321711588 U CN 202321711588U CN 220290803 U CN220290803 U CN 2202908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nnel
- heat dissipation
- cover plate
- liquid outlet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4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91 radiation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Semiconductors Or Solid State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盖板,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循环槽,第一盖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进液口与出液口位于第一表面,循环槽位于第二表面,循环槽与进液口、出液口连通;第二盖板,包括多个散热槽,第二盖板覆盖于第一盖板的第二表面,第二盖板与循环槽围合形成循环通道,第一盖板与散热槽围合形成散热通道,交换介质能够经由进液口、循环通道以及散热通道、出液口流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通过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的之间围合形成的循环通道以及散热通道,提高了散热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智能设备散热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随着自动驾驶智能驾驶的发展,车载计算单元的芯片功耗越来越高,尤其是车载摄像头的像素越来越高,导致一些芯片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发热越来越大。
然而,现有的针对核心芯片进行散热的技术,不能使得该核心芯片的工作温度始终在规格要求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通过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的之间围合形成的循环通道以及散热通道,提高了散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盖板,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循环槽,第一盖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进液口与出液口位于第一表面,循环槽位于第二表面,循环槽与进液口、出液口连通;第二盖板,包括多个散热槽,第二盖板覆盖于第一盖板的第二表面,第二盖板与循环槽围合形成循环通道,第一盖板与散热槽围合形成散热通道,交换介质能够经由进液口、循环通道以及散热通道、出液口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实施方式,循环通道包括:第一通道,与进液口连通;第二通道,与出液口连通,交换介质能够经由进液口、第一通道、散热通道、第二通道、出液口流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进液口、出液口位于第一盖板的同侧。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通道包括: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分别位于第一通道的两侧,第二部分与出液口连通;第三部分,位于第一盖板远离出液口的一侧,第三部分连接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散热通道沿第一方向排布,每个散热通道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通道交叉,散热通道的至少一端与第二通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二方向与第一通道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散热通道的间隙为0.40至0.60mm,散热通道的深度为1.50至2.50mm。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散热通道的数量为25至35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焊接连接。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前述任一实施方式,待散热件贴合第二盖板的远离散热槽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盖板、第二盖板。第一盖板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循环槽,第一盖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进液口与出液口位于第一表面,循环槽位于第二表面,循环槽与进液口、出液口连通。第二盖板包括多个散热槽,第二盖板覆盖于第一盖板的第二表面,第二盖板与循环槽围合形成循环通道,第一盖板与散热槽围合形成散热通道。交换介质能够经由进液口、循环通道以及散热通道、出液口流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之间的盖合围合形成了循环通道与散热通道,优化了散热流道,取消了其他结构对于通道的形成,提高了散热装置的稳定性,而且散热通道的设计也提升了散热的效率。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循环通道包括第一通道、第二通道。第一通道与进液口连通。第二通道,与出液口连通,交换介质能够经由进液口、第一通道、散热通道、第二通道、出液口流出。在本实施例中,交换介质经由多个散热结构流出,能够提高交换介质与散热结构的接触面积,更大程度的进行散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通道包括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三部分。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分别位于第一通道的两侧,第二部分与出液口连通。第三部分,位于第一盖板远离出液口的一侧,第三部分连接于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其中,第二通道还可以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还可以进行多次弯折以增大交换介质流过的面积,可以进一步缩小布置的空间,从而缩小整个控制器的结构尺寸。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散热通道沿第一方向排布,每个散热通道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二方向与第一通道交叉,散热通道的至少一端与第二通道连通。散热通道的至少一端与第二通道连通为了能够使得散热通道内部的交换介质从出液口流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方向与第一通道垂直。第二方向与第一通道的方向也可以是交叉,当第二方向与第一通道垂直的时候可以使得散热通道与循环通道更为方便的接触,提高结构设计的便利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散热通道的间隙为0.40至0.60mm,散热通道的深度为1.50至2.50mm。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的参数为最优实施例,当散热通道的间隙设置为大于0.40mm时,可以使得待散热件的温度实时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也不至于由于间隙系数太小影响交换介质的流速;当散热通道的间隙设置为小于0.60mm时,能够降低散热通道的制作难度,也能够使得待散热件的温度实时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优选地,散热通道的间隙设置为0.50mm时,既能够使得散热通道内部的交换介质保持合适的流速,也能够降低散热通道的制作难度,保证散热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散热通道的数量为25-35条。当散热通道的数量设置为大于25条时,交换介质在散热通道内的接触面积较大,交换介质能够在散热通道内部顺畅地流出,也能够使得待散热件的温度实时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当散热通道的数量设置为小于35条时,交换介质在散热通道内的接触面积最大,交换介质能够在散热通道内部的流速在合理的范围内,也能够使得待散热件的温度实时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优选地,散热通道的数量设置为30条时,既能够使得保证交换介质在散热通道内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待散热件的散热,也能够保证散热通道内部的流速较大,也能够降低散热通道的制作难度,保证散热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焊接连接。吃了焊接之外,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也可以用其他连接方式,能够使得第一盖板与第二盖板的密封性强可靠性高,也使得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可以适应更为极端的场合,增大了使用范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待散热件贴合第二盖板的远离散热槽的一侧。待散热件贴合第二盖板可以对待散热件进行充分的散热。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盖板的平面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中散热槽的平面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第一盖板;B1-循环槽;
110-出液口;
120-进液口;
130-循环通道;131-第一通道;132-第二通道;1321-第一部分;1322-第二部分;1323-第三部分;
A1-第一表面;A2-第二表面;
200-第二盖板;B2-散热槽;
210-散热通道;X1-第一方向;X2-第二方向。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阅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图1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爆炸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的背面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中第二盖板的平面示意图。如图1至4所示,散热装置包括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200。第一盖板100包括进液口120、出液口110、循环槽B1,第一盖板100包括第一表面A1、第二表面A2,进液口120与出液口110位于第一表面A1,循环槽B1位于第二表面A2,循环槽B1与进液口120、出液口110连通。第二盖板200包括多个散热槽B2,第二盖板200覆盖于第一盖板100的第二表面A2,第二盖板200与循环槽B1围合形成循环通道130,第一盖板100与散热槽B2围合形成散热通道210。交换介质能够经由进液口120、循环通道130以及散热通道210、出液口110流出。在本实施例中,通过第一盖板100、第二盖板200之间的盖合围合形成了循环通道130与散热通道210,优化了散热流道,取消了其他结构对于通道的形成,提高了散热装置的稳定性,而且散热通道210的设计也提升了散热的效率。可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散热装置能够用于车载GPU(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的散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循环通道130包括第一通道131、第二通道132。第一通道131与进液口120连通。第二通道132,与出液口110连通,交换介质能够经由进液口120、第一通道131、散热通道210、第二通道132、出液口110流出。在本实施例中,交换介质经由多个散热结构流出,能够提高交换介质与散热结构的接触面积,更大程度的进行散热。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进液口120、出液口110位于第一盖板100的同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通道132包括第一部分1321、第二部分1322、第三部分1323。第一部分1321及第二部分1322,分别位于第一通道131的两侧,第二部分1322与出液口110连通。第三部分1323,位于第一盖板100远离出液口110的一侧,第三部分1323连接于第一部分1321与第二部分1322之间。其中,第二通道132还可以的第一部分1321与第二部分1322还可以进行多次弯折以增大交换介质流过的面积,可以进一步缩小布置的空间,从而缩小整个控制器的结构尺寸。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图5为本实用新型散热装置一实施例中散热槽的平面示意图。如图5所示,散热通道210沿第一方向X1排布,每个散热通道210沿第二方向X2延伸,第二方向X2与第一通道131交叉,散热通道210的至少一端与第二通道132连通。散热通道210的至少一端与第二通道132连通为了能够使得散热通道210内部的交换介质从出液口110流出。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方向X2与第一通道131垂直。第二方向X2与第一通道131的方向也可以是交叉,当第二方向X2与第一通道131垂直的时候可以使得散热通道210与循环通道130更为方便的接触,提高结构设计的便利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散热通道210的间隙为0.40至0.60mm,散热通道210的深度为1.50至2.50mm。其中,在本实施例中的参数为最优实施例,当散热通道210的间隙设置为大于0.40mm时,可以使得待散热件的温度实时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也不至于由于间隙系数太小影响交换介质的流速;当散热通道210的间隙设置为小于0.60mm时,能够降低散热通道210的制作难度,也能够使得待散热件的温度实时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优选地,散热通道210的间隙设置为0.50mm时,既能够使得散热通道210内部的交换介质保持合适的流速,也能够降低散热通道210的制作难度,保证散热效果。
当散热通道210的深度大于1.50mm时,能够保证散热通道210内部的流量足以使得待散热件进行散热到预设的温度范围,当散热通道210的深度小于2.50mm时,不会对外部的为散热提供动力的动力装置造成负担,也会使得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保持良好。当散热通过的深度为2.00mm时,散热通道210允许通过一定的交换介质的容量并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散热通道210的数量为25-35条。当散热通道210的数量设置为大于25条时,交换介质在散热通道210内的接触面积较大,交换介质能够在散热通道210内部顺畅地流出,也能够使得待散热件的温度实时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当散热通道210的数量设置为小于35条时,交换介质在散热通道210内的接触面积最大,交换介质能够在散热通道210内部的流速在合理的范围内,也能够使得待散热件的温度实时保持在预设温度范围内。优选地,散热通道210的数量设置为30条时,既能够使得保证交换介质在散热通道210内的接触面积能够促进待散热件的散热,也能够保证散热通道210内部的流速较大,也能够降低散热通道210的制作难度,保证散热效果。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00与第二盖板200焊接连接。吃了焊接之外,第一盖板100与第二盖板200也可以用其他连接方式,能够使得第一盖板100与第二盖板200的密封性强可靠性高,也使得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可以适应更为极端的场合,增大了使用范围。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待散热件贴合第二盖板200的远离散热槽B2的一侧。待散热件贴合第二盖板200可以对待散热件进行充分的散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盖板,包括进液口、出液口、循环槽,所述第一盖板包括第一表面、第二表面,所述进液口与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循环槽位于所述第二表面,所述循环槽与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连通;
第二盖板,包括多个散热槽,所述第二盖板覆盖于所述第一盖板的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循环槽围合形成循环通道,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散热槽围合形成散热通道,
交换介质能够经由进液口、所述循环通道以及所述散热通道、所述出液口流出。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通道包括:
第一通道,与所述进液口连通;
第二通道,与所述出液口连通,所述交换介质能够经由所述进液口、所述第一通道、所述散热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所述出液口流出。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所述出液口位于所述第一盖板的同侧。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道包括:
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分别位于所述第一通道的两侧,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出液口连通;
第三部分,位于所述第一盖板远离所述出液口的一侧,所述第三部分连接于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之间。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沿第一方向排布,每个所述散热通道沿第二方向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交叉,所述散热通道的至少一端与所述第二通道连通。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通道垂直。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间隙为0.40至0.60mm,所述散热通道的深度为1.50至2.50mm。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通道的数量为25至35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二盖板焊接连接。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待散热件贴合第二盖板的远离所述散热槽的一侧。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11588.2U CN220290803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散热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321711588.2U CN220290803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散热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20290803U true CN220290803U (zh) | 2024-01-02 |
Family
ID=89336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21711588.2U Active CN220290803U (zh) | 2023-06-30 | 2023-06-30 | 散热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20290803U (zh) |
-
2023
- 2023-06-30 CN CN202321711588.2U patent/CN2202908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786758B1 (en) | Vehicle-mounted computing device in smart automobile, and smart automobile | |
JP5472443B2 (ja) | 冷却器 | |
CN216291911U (zh) | 域控制器及自动驾驶车辆 | |
US7721788B2 (en) | Cooling jacket | |
KR20130031825A (ko) | 냉각기 | |
CN220290803U (zh) | 散热装置 | |
CN210470115U (zh) | 立体散热器及车载电源 | |
US20190212066A1 (en) | Water-cooling radiator assembly with internal horiziontal partition members and flow disturbing members | |
JP2022048641A (ja) | 放熱器、冷却装置 | |
CN212259619U (zh) | 散热结构及应用其的散热器 | |
CN220065684U (zh) | 散热装置 | |
TWM557965U (zh) | 多出入口夾層液冷散熱結構 | |
TWI639914B (zh) | 具有擾流組的夾層水冷排結構 | |
CN209787679U (zh) | 散热结构及电机控制器 | |
CN219842666U (zh) | 水冷散热装置及系统 | |
CN220341213U (zh) | 一种相变液冷耦合散热结构及电子芯片散热装置 | |
CN220044025U (zh) | 一种热虹吸散热器 | |
CN220755331U (zh) | 一种可实现冷却分区的集成化电控盒 | |
CN220711905U (zh) | 一种集成式智能驾驶辅助控制器液冷模组 | |
CN211429871U (zh) | 散热器及散热结构 | |
CN219919544U (zh) | 液冷散热器和液冷模块 | |
CN217387642U (zh) | 功率电子转换模块 | |
CN220020236U (zh) | 刀片服务器散热结构和刀片服务器 | |
CN217389315U (zh) | 一种域控制器 | |
CN221213529U (zh) | 热交换流道结构、车载充电机及车辆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