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87614U -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 Google Patents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87614U
CN220287614U CN202321662728.1U CN202321662728U CN220287614U CN 220287614 U CN220287614 U CN 220287614U CN 202321662728 U CN202321662728 U CN 202321662728U CN 220287614 U CN220287614 U CN 2202876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plate
outdoor unit
heat exchanger
air duc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62728.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秋芳
张爱川
莫艺扬
钟国柱
宋文博
孙世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D Midea Heating and Ventilat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662728.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876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876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876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该暖通设备室外机包括箱体、换热器、电控盒组件以及顶盖组件,换热器设置在箱体内,电控盒组件安装于箱体并具有散热风道,箱体的内部经散热风道与外界连通,顶盖组件安装于箱体的顶部并包括叶片,箱体的内部经顶盖组件与外界连通,叶片可旋转地设于换热器的上方,用于驱动外界气流经散热风道进入到箱体的内部以及驱动箱体的内部的气流经顶盖组件排至外界。叶片设置在换热器的外侧,使得叶片的尺寸不受限于换热器的结构尺寸,通过增大叶片的尺寸,来提高叶片对气流的驱动能力,从而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内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的换热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Description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暖通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现有暖通设备室外机中,其顶盖组件集成有相应的功能部件(例如风机等),相应的功能部件运行以满足暖通设备的运行需求。暖通设备室外机在运行时,叶片进行旋转,以实现换热器与外界气流之间的热交换。
现有技术中,暖通设备室外机中易于出现气流滞留区,从而导致了暖通设备室外机的换热效果不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至少解决现有暖通设备室外机的换热效果不佳的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暖通设备室外机,所述暖通设备室外机包括:
箱体;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箱体内;
电控盒组件,所述电控盒组件安装于所述箱体并具有散热风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所述散热风道与外界连通;
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安装于所述箱体的顶部并包括叶片,所述箱体的内部经所述顶盖组件与外界连通,所述叶片可旋转地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方,用于驱动外界气流经所述散热风道进入到所述箱体的内部以及驱动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气流经所述顶盖组件排至外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暖通设备室外机,顶盖组件设置在箱体的顶部,换热器设置在箱体的内部,此时顶盖组件位于换热器的外侧,叶片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即叶片设置在换热器的外侧,使得叶片的尺寸不受限于换热器的结构尺寸,通过增大叶片的尺寸,来提高叶片对气流的驱动能力,从而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内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的换热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同时,箱体的内部通过电控盒组件的散热风道与外界连通,在叶片的驱动下,气流进入到散热风道以实现对电控盒组件的散热,进一步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暖通设备室外机,还可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组件包括:
顶盖本体,所述顶盖本体安装在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顶盖本体设有收容空间;
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安装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导风罩具有导风通道,所述叶片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导风通道内,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导风通道与外界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本体具有顶面和第一连通口,所述顶面背离所述第一连通口设置,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导风通道的一端连通并与所述箱体的顶部插接配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本体还设置有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连通口开设在所述顶面上,所述导风通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口与外界连通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网罩,所述网罩安装在所述顶盖本体上且将所述第二连通口遮挡。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在所述网罩面向所述第二连通口的侧面上,所述叶片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顶盖本体上还设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设于所述顶面和所述第一连通口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加强结构为凹陷结构或凸起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风罩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粘接、焊接、螺钉连接、卡接或铆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箱体的内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与外界连通,所述电控盒组件包括电控组件和具有安装空间的盒体,所述电控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安装空间至少构成部分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电控组件与经过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的外部,至少部分所述电控组件经所述安装空间的侧壁与经过所述第二风道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箱体上;
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安装板相连且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底部;
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安装板的一个侧面上,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安装板以及部分所述第一侧板围成所述安装空间;
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连接在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个侧面上,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安装板围成所述第二风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控组件包括:
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安装在安装板上;
通讯控制板,所述通讯控制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并与所述主控板在安装空间内间隔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控盒组件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与所述安装板相连,所述散热件与所述主控板对应设置并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主控板导热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箱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由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安装板围成,所述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上方;
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外界连通,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箱体的内部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盒体还包括具有第三出风口的风罩件,所述风罩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并与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同侧,所述风罩件和所述安装板围成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导风腔,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导风腔和所述第三出风口与所述箱体的内部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出风口面向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三侧板上设有第一导风板体,所述第一导风板体向远离所述安装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风罩件上设有第二导风板体,所述第二导风板体向靠近所述安装板的方向倾斜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侧板具有相连的第一竖直板体和第一水平板体,所述安装板包括相连的第二竖直板体和第二水平板体,所述第一水平板体和所述第二水平板体共面拼接设置,所述第一竖直板体和所述第二竖直板体共面拼接设置,所述第一水平板体、所述第二水平板体、第一侧板以及第二竖直板体围成所述安装空间,部分所述第一竖直板体、部分所述第二竖直板体、部分所述第二水平板体以及第三侧板围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竖直板体上,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二水平板体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进风口包括多个第一百叶孔,所述第一百叶孔靠近所述第一水平板体的一侧的孔口设有第一导流部,并且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一竖直板体呈锐角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包括多个第二百叶孔,所述第二百叶孔靠近所述第二竖直板体的一侧的孔口设有第二导流部,并且所述第二导流部与所述第二水平板体呈锐角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包括多个第三百叶孔,所述第三百叶孔的部分孔口设有第三导流部,所述第三导流部与所述第二竖直板体呈锐角设置,并且所述第三导流部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内排出的气流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方向引导。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进风口包括多个第二百叶孔,所述第二百叶孔的开孔面积小于或等于12mm2
和/或,所述第三出风口包括多个孔部,每个所述孔部的开孔面积小于或等于28.26mm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包括:
底板,所述换热器安装在底板上;
侧围板,所述侧围板连接在所述底板上且围设于所述换热器的周向,所述侧围板上设有缺口和多个格栅孔,所述多个格栅孔在所述侧围板上分散设置,所述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周向敞开位置对应设置,所述电控盒组件安装在所述缺口处并至少与所述侧围板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暖通设备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组件,所述换热器环设在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外侧,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
喷气增焓压缩机,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阀组,所述阀组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分别与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和所述换热器相连;
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安装在底板上并分别与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和所述四通阀相连;
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安装在底板上并分别与所述四通阀、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和换热器相连。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支架组,所述支架组包括板换支架,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所述板换支架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以使所述板式换热器呈竖直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板换支架呈L型结构,所述L型结构的一个侧壁与所述底板连接固定,所述L型结构的另一个侧壁与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暖通设备,所述暖通设备包括根据如上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暖通设备,该暖通设备室外机的顶盖组件设置在箱体的顶部,换热器设置在箱体的内部,此时顶盖组件位于换热器的外侧,叶片设置在换热器的上方,即叶片设置在换热器的外侧,使得叶片的尺寸不受限于换热器的结构尺寸,通过增大叶片的尺寸,来提高叶片对气流的驱动能力,从而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内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的换热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同时,箱体的内部通过电控盒组件的散热风道与外界连通,在叶片的驱动下,气流能够进入到散热风道以实现对电控盒组件的散热,进一步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暖通设备室外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暖通设备室外机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暖通设备室外机的剖视图(图中黑色粗箭头线表示气流的流向);
图4为图3中所示的结构的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所示的暖通设备室外机的顶盖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顶盖组件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顶盖本体与导风罩装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中所示的导风罩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中所示的导风罩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6中所示的顶盖本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10中所示的顶盖本体的B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0中所示的顶盖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所示的顶盖本体的C-C的剖视图;
图14为图10中所示的顶盖本体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中所示的顶盖本体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1中所示的暖通设备室外机的剖视图(图中黑色粗箭头线表示气流的流向);
图17为图16中所示的暖通设备室外机的E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黑色粗箭头线表示气流的流向);
图18为图16中所示的暖通设备室外机的D部放大结构示意图(图中黑色粗箭头线表示气流的流向);
图19为图1中所示的电控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处于第一分解状态);
图20为图1中所示的电控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处于第二分解状态);
图21图1中所示的电控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2图1中所示的电控盒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第三侧板未示出的状态);
图23为图2中所示的压缩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示出了箱体的底板)。
附图标记如下:
100、暖通设备室外机;
10、顶盖组件;
11、网罩;12、驱动件;13、叶片;14、顶盖本体;141、角板;142、侧板;1421、加强结构;1422、加强筋;1423、翻边;143、第一连通口;144、第二连通口;145、凹槽;15、导风罩;151、主体部;152、遮挡部;153、连接部;154、加强部;155、导风通道;156、过线孔;
20、箱体;
30、电控盒组件;
301、散热风道;3011、第一风道;3012、第二风道;
31、安装板;311、第二竖直板体;3111、第二出风口;312、第二水平板体;3121、第二进风口;32、第一侧板;321、第一水平板体;322、第一竖直板体;3221、第一进风口;33、第二侧板;34、主控板;35、通讯控制板;36、第三侧板;361、第一导风板体;37、风罩件;371、第二导风板体;372、第三出风口;38、散热件;
40、换热器;
50、压缩机组件;
51、喷气增焓压缩机;52、阀组;53、气液分离器;54、板式换热器;55、板换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含有”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文中描述的方法步骤、过程、以及操作不解释为必须要求它们以所描述或说明的特定顺序执行,除非明确指出执行顺序。还应当理解,可以使用另外或者替代的步骤。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因此,以下讨论的第一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在不脱离示例实施方式的教导的情况下可以被称作第二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内部”、“外部”、“内侧”、“外侧”、“下面”、“下方”、“上面”、“上方”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地进行解释。
如图1至图2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了一种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该暖通设备室外机100包括箱体20、换热器40、顶盖组件10以及电控盒组件30。
具体地,顶盖组件10和电控盒组件30分别安装在箱体20上,换热器40安装在箱体的内部,此时顶盖组件10与箱体的顶部相连且位于换热器的上方,顶盖组件10的叶片13位于换热器40的上方,此时叶片13位于换热器40的外侧,电控盒组件30具有散热风道301,散热风道301的一端与外界连通设置,散热风道301的另一端与箱体20的内部连通设置,叶片13能够进行旋转,叶片13的旋转对气流进行驱动,能够使得外界的气流经散热风道301进入到箱体20的内部,同时能够将箱体20的内部的气流经顶盖组件10排出至外界。
现有技术中,换热器40环设在叶片13的径向外侧,此时叶片13的直径受限于换热器40的结构形状。此时,叶片13对气流的驱动能力有限。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和图16所示,将叶片13设置在换热器40的上方,即叶片13设置在换热器40的外侧,使得叶片13的尺寸不受限于换热器40的结构尺寸,通过增大叶片13的尺寸,来提高叶片13对气流的驱动能力,从而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内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同时,箱体20的内部能够通过电控盒组件30的散热风道301与外界连通,在叶片13的驱动下,气流能够进入到散热风道301以实现对电控盒组件30的散热,进一步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电控盒组件30用于对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进行相应的控制,其中,控制方式包括但不限于开机、关机以及工作模式切换等。电控盒组件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热量,若不对电控盒组件30进行有效散热,电控盒组件30会因温度过高产生故障,进而会影响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顶盖组件10包括导风罩15以及具有收容空间的顶盖本体14。其中,箱体20的顶部与顶盖本体14相连接,导风罩15设置在收容空间内并与顶盖本体14连接固定,叶片13设置在导风罩15的导风通道155内。
具体地,顶盖组件10包括导风罩15、叶片13和具有收容空间的顶盖本体14,顶盖本体14设置在箱体20的外部并与箱体20的顶部连接固定,导风罩15设置在顶盖本体14的收容空间内,叶片13设置在导风罩15的导风通道155内且能够相对导风通道155旋转。其中,外界能够通过导风通道155与换热器40相连通。
如图1和图3所示,通过将顶盖本体14设置在箱体20的顶部,换热器40设置在箱体20的内部,此时顶盖本体14位于换热器40的外侧,导风罩15设置在顶盖本体14的收容空间内,叶片13设置在导风罩15的导风通道155内,此时叶片13设置在换热器40的外侧,使得叶片13的尺寸不受限于换热器40的结构尺寸,通过增大叶片13的尺寸,来提高叶片13对气流的驱动能力,从而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内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需要理解的是,导风通道155具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当叶片13在导风通道155内旋转时,能够对气流进行驱动,从而使得气流经进风口进入导风通道155,以及使得导风通道155内的气流经出风口排出导风通道155。
需要指出的是,叶片13在旋转时,在叶片13的驱动下,气流的流动方向可以自换热器40至叶片13,气流的流动方向也可以自叶片13至换热器4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气流的流动方向为换热器40至叶片13,即通过叶片13的旋转将换热器40位置的气流抽离,以使与换热器40进行热交换后的气流被抽出且使未进行热交换的气流流至换热器40的位置,以实现流动气流与换热器40进行热交换。
另外,叶片13可以为金属件,也可以为非金属件。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叶片13为非金属件,例如塑料或碳纤维等,可以利用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从而能够提高加工的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如图3所示,设置导风罩15,并将叶片13设置在导风罩15的导风通道155内,能够使得叶片13在相对狭小的空间内进行旋转,从而使得叶片13在同等转速条件下,能够提高叶片13旋转过程中形成的负压,进而能够提高对气流的驱动能力,使得气流的流速得到了提高。
另外,如图3所示,设置导风罩15,利用导风罩15对叶片13进行包裹,从而能够减少叶片13旋转过程中向外传递噪声,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运行过程中的噪声得到了有效地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中,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还包括压缩机组件和电控盒组件30,其中,压缩机组件设置在箱体20内,换热器40环设在压缩机组件的周向,电控盒组件30安装在箱体20上并与压缩机组件电连接,以控制压缩机组件的运行。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顶盖本体14上分别设具有顶面和第一连通口143,顶面背离所述第一连通口143设置,导风罩15的导风通道155的一端与第一连通口143连通设置。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箱体20的顶部与第一连通口143插接配合。
具体地,顶盖本体14的第一连通口143与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箱体20的顶部插接配合,插接配合的方式结构简单,能够有效优化结构,使得制造成本得到有效地降低。另外,插接配合的方式便于装配,能够有效提高生产的效率,使得生产的成本得到了有效地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箱体20的顶部与第一连通口143插接配合是指,箱体20的顶部与第一连通口143彼此插接,其中,可以是箱体20得到顶部的本体插入到第一连通口143内,也可以是第一连通口143插入到箱本体的顶部内。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箱体20的顶部插接在第一连通口143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在顶盖本体14的顶面上开设有第二连通口144,此时的第二连通口144和第一连通口143位于顶盖本体14的相反两侧上,导风罩15设置在顶盖本体14的收容空间内,导风罩15的导风通道155的一端与第一连通口143连通设置,另一端通过第二连通口144与外界连通。
其中,顶盖组件10设置在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箱体20的顶部,顶盖本体14的第一连通口143与室外机的顶部插接配合,箱体20内部通过第一连通孔与顶盖本体14的收容空间连通,并且通过第二连通口144与外界连通。
具体地,在顶盖本体14上设置第二连通口144,以便箱体20通过第一连通口143和第二连通口144与外界连通,从而能够使得外部气流与箱体20内部的工作部件进行热交换,进而满足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正常运行需求。
需要理解的是,在第一连通口143和第二连通口144开设在顶盖本体14的相反两侧上,从而使得气流在顶盖本体14进行流动时能够沿直线进行,减少了对气流流速的影响,提高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效率。
需要指出的是,暖通设备的箱体20的顶部为开放式结构,第一连通口143与箱体20的顶部的开放式结构连通设置,箱体20的内部通过第一连通口143、顶盖本体14的内部以及第二连通口144与外界连通。
另外,第一连通口143的孔口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三角形、椭圆形、菱形等;同样的,第二连通口144的孔口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三角形、椭圆形、菱形等。
此外,第一连通口143的流通截面的面积与第二连通口144的流通截面的面积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顶盖组件10中,还包括安装在顶盖本体14上的网罩11,其中,顶盖本体14上的第二连通口144被网罩11遮挡。通过在第二连通口144设置网罩11,在实现第二连通口144与外界之间能够进行气流交换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第二连通口144的遮挡,从而减少了外部异物经第二连通口144落入到顶盖本体14内部以及箱体20的内部的情况。
需要指出的是,网罩11与顶盖本体14连接固定,其连接固定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卡接、卡扣连接、铆接、粘接、焊接等。
另外,网罩11可以为金属件,加工时可以通过焊接或者铸造等方式进行加工;网罩11还可以为非金属件,例如塑料,加工时可通过注塑的方式进行一次成型。
此外,网罩11上具有网孔,该网孔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方形、五边形、六边形、三角形、椭圆形、菱形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6和图10所示,顶盖本体14背离第一连通口143的一侧为顶面,在顶面上开设有凹槽145,其中,在凹槽145的底面上开设有第二连通口144,同时第一连通口143与第二连通口144相对设置,网罩11的至少部分本体在第一连通口143至第二连通口144的方向上被收容设置在凹槽145内,并与凹槽145的底面相抵靠。
具体地,凹槽145的形状与网罩11的形状相适配,设置凹槽145,利用凹槽145对网罩11进行限位,实现了对网罩11的定位安装,从而提高了网罩11的安装精度。
需要理解的是,在第一连通口143至第二连通口144的方向上,网罩11可以部分本体设置在收容槽内,也可以全部本体设置在收容槽内。
另外,在顶盖本体14的顶面设置凹槽145,利用结构上的变化,使得顶盖本体14的强度得到了进一步地增强,从而进一步提高了顶盖本体14的整体结构强度。
需要指出的是,在凹槽145的底面上设有加强筋1422,利用加强筋1422能够增加底面的强度,使得顶盖组件10的整体强度得到了增加。另外,该加强筋1422包括但不限于筋板、凸起结构或者凹陷结构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5所示,顶盖组件10还包括驱动件12。其中,顶盖组件10的网罩11具有面向第二连通口144的侧面,驱动件12安装固定在该侧面上,叶片13与驱动件12的驱动轴相连接并以可转动地方式设置在导风罩15的导风通道155内。
具体地,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运行时,驱动件12转动且驱动叶片13进行旋转,叶片13旋转过程中,使得气流自第一连通口143向第二连通口144流动,或者使得气流自第二连通口144向第一连通口143流动,利用叶片13以及驱动件12实现对气流的驱动,从而提高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效率。
进一步地,网罩11安装在顶盖本体14的顶部的凹槽145内,利用凹槽145对网罩11的安装位置进行限位,从而能够实现对叶片13的安装位置进行限位,减少了叶片13在运行过程中因振动等原因产生的噪声。
需要理解的是,在实用新型中,叶片13以及驱动件12形成轴流风机结构,即沿叶片13的轴向实现气流的进入以及排出。另外,在实用新型中,在叶片13以及驱动件12的驱动下,气流自第一连通口143的一侧相第二连通口144的一侧流动。
需要指出的是,在实用新型中,驱动件12与网罩1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卡扣连接、粘接、焊接、铆接等。同时叶片13、第一连通口143、第二连通口144三者同轴设置。
另外,驱动件12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机或启动马达等。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顶盖本体14为一体式结构,一体式结构的顶盖本体14一体成型进行加工制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4和图15所示,顶盖本体14为分体式结构,包括侧板142和角板141,其中,侧板142的数量至少为一个,角板141的数量至少为一个,数量至少为一个的侧板142围成筒状结构,该筒状结构的两端开口,筒状结构的两个开口中的一个为第一连通口143,角板141安装在筒状结构的另一个开口的转接位置,并且角板141与侧板142合围形成第二连通口144。
通过将顶盖本体14进行拆分为侧板142和角板141两个部分,从而能够降低加工的难度,进而降低了制造的成本,同时还能够提高顶盖本体14的良品率。
需要指出的是,角板141为折弯件,并且折弯的方向向顶盖本体14的内部一侧折弯,角板141在为筒状结构的侧板142上安装完成后,角板141的折弯位置构成了收容网罩11的凹槽145的一部分。
当侧板142的数量为一个时,对侧板142进行折弯并将折弯后的两个自由端通过粘接或者焊接的方式进行连接固定,从而形成筒状结构。
当侧板142的数量为多个(两个及两个以上)时,通过对所有侧板142进行拼装(拼装位置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粘接、铆接、卡扣连接或者焊接等),从而形成筒状结构。设置多个侧板142,能够进一步对结构进行拆分,使得制造过程中的难度得到了进一步地降低。
此外,当角板141的数量为一个时,仅在筒状结构的另一个开口(背离第一连通口143的开口)的一个转角位置设置该角板141。
当角板141的数量为多个(两个及两个以上)时,在筒状结构的另一个开口(背离第一连通口143的开口)的每个转角位置均设置一个角板14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顶盖本体14的侧板142围成筒状结构,筒状结构具有相对设置的两个开口,其中一个开口构成了顶盖本体14的第一连通口143,另一个开口上设置有翻边1423,顶盖本体14的角板141设置在筒状结构的另一个开口的转角位置并连接固定在翻边1423上。
通过设置翻边1423,从而增加了侧板142与角板141的接触面积,使得角板141与侧板142之间的连接强度得到了增强,进一步提高了顶盖本体14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至图9所示,导风罩15包括主体部151以及遮挡部152。其中,主体部151被设置成圆筒状结构,导风通道155沿筒状结构的轴向开设,并且导风通道155与筒状结构的相反两端连通设置。主体部151的外周面上连接有遮挡部152,遮挡部152对应与为筒状结构的顶盖本体14的转角位置相对应设置,并且每个转角位置分别设置有一个遮挡部152,位于为筒状结构的顶盖本体14和主体部151之间的空间被遮挡部152所遮挡。
具体地,顶盖本体14呈筒状结构,该筒状结构为的径向截面为矩形结构,从而能够使得顶盖本体14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得到提升。此时的顶盖本体14具有四个转角,本实用新型中遮挡部152的数量也为四个,四个遮挡部152沿为圆筒状结构的主体部151的外周面的周向间隔设置,并且顶盖本体14的每个转角对应设置一个遮挡部152。通过设置遮挡部152,从而能够实现对位于为筒状结构的顶盖本体14和主体部151之间的空间进行遮挡,减少气流进入到顶盖本体14与导风罩15之间的情况(进入到两者之间的气流易于出现滞留),从而减少了气流在暖通设备室外机100内存在气流滞留区域的情况,提高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效果。
需要理解的是,遮挡部152与主体部151之间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遮挡部152与主体部151为一体式结构时,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当遮挡部152与主体部151为分体式结构时,先进行单独加工,再通过粘接、螺钉连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接等方式将两者连接固定。
需要指出的是,沿为圆筒状结构的主体部151的轴向,全部遮挡部152可以位于同一圆周面上,也可以间隔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全部遮挡部152位于同一圆周面上,从而使得导风罩15的结构稳定性达到最优的效果,减少了因叶片13转动而导致导风罩15晃动的情况。
另外,遮挡部152可与顶盖本体14的内壁(收容空间的内表面)之间可以连接,也可以彼此不连接,当两者之间连接时,遮挡部152与顶盖本体14的内壁相贴合设置,并通过粘接、螺钉连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接,当两者之间不连接时,遮挡部152与顶盖本体14的内壁相贴合设置即可。同时,遮挡部152的形状与顶盖本体14的内壁的形状相适配,从而提高了遮挡的效果。
进一步地,导风罩15内的导风通道155可以为直通道,也可以为弯通道。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导风罩15呈圆筒状结构,并且位于筒状结构的两端分别为开口结构,此时导风通道155为直通道结构,筒状结构的一个开口端用于进风,筒状结构的另一个开口端用于出风。
进一步地,在叶片13的轴向方向上,导风通道155的尺寸大于或等于叶片13的尺寸,从而能够使得叶片13能够被完全收容在导风通道155内,进而能够使得叶片13对气流的驱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地增强。
在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在导风罩15上设有供驱动件12的连接线穿设的过线孔156。通过设置过线孔156,从而便于将驱动件12的连接线引出,提高装配的便捷性,进而使得装配的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过线孔156包括但不限于圆孔、方孔、菱形孔、三角形孔、椭圆形孔、五边形孔或六边形孔等。
过线孔156开设在导风罩15的侧壁上,并且靠近驱动件12设置,以减少连接线在导风罩15的导风通道155内的长度,以减少连接线对导风通道155的影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至图9所示,导风罩15还包括连接在主体部151的外周面上的连接部153,遮挡部152与连接部153沿圆筒状结构的轴向间隔设置,为筒状结构的顶盖本体14与连接部153的内壁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焊接、粘接、卡接、铆接或螺钉连接。
具体地,设置连接部153,利用连接部153将导风罩15与顶盖本体14连接固定,使得两者成为一个整体结构,从而提高了整体的强度,减少了叶片13在旋转过程中因结构强度差导致的晃动,从而提高了叶片13运行的稳定性,进而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另外,通过对连接部153与顶盖本体14之间的连接方式进行设置,从而可根据具体需求对两者的连接方式进行设定,提高了装配的灵活性。作为一种具体地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导风罩15与顶盖本体14粘接固定,粘接的方式便于装配且连接位置具有良好的结构强度,能够有效满足使用的需求。
需要理解的是,连接部153与主体部151之间可以为一体式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当连接部153与主体部151为一体式结构时,可通过一体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制造,当连接部153与主体部151为分体式结构时,先进行单独加工,再通过粘接、螺钉连接、焊接、铆接或者卡接等方式将两者连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7和图8所示,导风罩15上还设置有加强部154。其中,遮挡部152、连接部153、主体部151、主体部151与连接部153的连接位置、主体部151与遮挡部152的连接位置中的至少一个上设置有加强部154。
具体地,导风罩15与叶片13同轴设置,通过设置加强部154,从而能够提高导风罩15的整体结构强度,使得导风罩15的稳定性能够得到提高,当叶片13相对导风罩15旋转时,减少了叶片13相对导风罩15偏心的情况,使得叶片13形成的气流稳定性得到了提升,进而提升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遮挡部152、连接部153、主体部151、主体部151与连接部153的连接位置、主体部151与遮挡部152的连接位置中的每处上均设置加强部154,以此来整体提高导风罩15的结构强度。
另外,加强部154在导风罩15上分散设置,从而能够进一步使得导风罩15结构均匀,能够进一步提高导风罩15的整体结构强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加强部154包括凹槽145、凸包和筋板中的至少一个。
通过对加强部154的结构进行设置,从而使得加强部154能够有效满足使用的需求。其中,凹槽145、凸包和筋板中可以一种结构作为加强部154,也可以两种结构作为加强部154,还可以三种结构作为加强部154。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将凹槽145和筋板均设置为加强结构1421,即一部分加强结构1421为凹槽145,另一部分加强结构1421为筋板,通过两个的结合,从而能够使得导风罩15的整体结构得到有效地增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6、图12、图13、图15所示,顶盖本体14上还设有位于第一连通口143和顶面之间的加强结构1421。
具体地,加强结构1421设于顶面和第一连通口143之间,加强结构1421与顶面之间的距离大于加强结构1421与第一连通口143之间的距离,顶盖本体14的第一连通口143与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箱体20的顶部插接配合,通过在顶盖本体14上设有靠近第一连通口143设置的加强结构1421,使得顶盖组件10的整体结构强度得到了增强,从而提高了第一连通口143与箱体20的连接位置的结构强度,进而减少了因顶盖组件10的结构强度不足对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的情况。
需要理解的是,箱体20的顶部与顶盖本体14插接配合,若顶盖本体14上不设置加强结构1421,顶盖本体14的自身强度相对较低,尤其是顶盖本体14与箱体20的连接位置,因此,在顶盖本体14上设置加强结构1421且将加强结构1421与第一连通口143的位置靠近设置,从而能够提高顶盖本体14与箱体20的连接位置的强度及稳定性。
另外,加强结构1421是指,形成在顶盖本体14上的结构,该结构可以与顶盖本体14一体成型,也可以单独加工后安装固定在顶盖本体14上。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加强结构1421与顶盖本体14一体成型,从而能够减少加工的工序,使得生产的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通过在顶盖本体14上设置加强结构1421,能够使得导风罩15不参与称重,此时可以对导风罩15的材质进行优化,不仅能够减小导风罩15的质量,还能够有效降低导风罩15的制造成本。例如,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将导风罩15设置风塑料或者泡沫材质形成的部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加强结构1421设置在顶盖本体14的侧板142上,并且加强结构1421被设置为凸起结构。
具体地,为凸起结构的加强结构1421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侧板142上,其中,为凸起结构的加强结构1421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或者内表面,当凸起结构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上时,可以为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上的凸包结构,也可以是自顶盖本体14的内表面向外表面鼓起形成的凸起结构;当凸起结构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内表面上时,可以为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内表面上的凸包结构,也可以是自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向内表面鼓起形成的凸起结构。
另外,为凸起结构的加强结构1421靠近顶盖本体14的第一连通口143设置,其中,当凸起结构通过鼓起方式形成时,箱体20的顶部与加强结构142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与凸起结构相适配的结构进行凹凸配合,从而增加了顶盖组件10与箱体2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了顶盖组件10与箱体20之间的连接强度及稳定性。
此外,当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具有凸起结构或者因在内表面形成凸起结构而在外表面形成有凹陷结构时,在安装顶盖组件10时,装配人员可通过握持凸起结构或者手抠在凹陷结构的位置,提高了装配时抬升顶盖组件10的便捷性,使得装配的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4至图6、图12、图13、图15所示,加强结构1421设置在顶盖本体14的侧板142上,加强结构1421被设置为凹陷结构。
具体地,为凹陷结构的加强结构1421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侧壁上,其中,为凹陷结构的加强结构1421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或者内表面,当凹陷结构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上时,可以为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上的凹槽145结构,也可以是自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向内表面凹陷形成的凹陷结构;当凸起结构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内表面上时,可以为形成在顶盖本体14的内表面上的凹槽145结构,也可以是自顶盖本体14的内表面向外表面凹陷形成的凹陷结构。
另外,为凹陷结构的加强结构1421靠近顶盖本体14的第一连通口143设置,其中,当凹陷结构通过凹陷方式形成时,箱体20的顶部与加强结构1421相对应的位置设置与凹陷结构相适配的结构进行凹凸配合,从而增加了顶盖组件10与箱体2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增加了顶盖组件10与箱体20之间的连接强度及稳定性。
此外,当顶盖本体14的外表面具有凹槽145结构或者因在内表面形成凹陷结构而在外表面形成有凸起结构时,在安装顶盖组件10时,装配人员可通过握持凸起结构或者手抠在凹陷结构的位置,提高了装配时抬升顶盖组件10的便捷性,使得装配的效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在顶盖本体14上设置的加强结构1421的数量为一个,一个加强结构1421沿第一连通口143的周向设置,并且一个加强结构1421可以覆盖第一连通口143的周向的局部,也可以覆盖第一连通口143的周向的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5和6所示,在顶盖本体14上设置有数量为多个的加强结构1421,沿顶盖本体14的周向,全部加强结构1421间隔设置。
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加强结构1421的数量设置为多个,能够根据顶盖本体14的不同结构形状对加强结构1421进行布置,并通过加强结构1421对顶盖本体14的整体结构强度进行有效增强。
需要指出的是,多个加强结构1421沿顶盖本体14的周向间隔设置,顶盖本体14的周向与第一连通口143的周向一致。其中,多个加强结构1421可以覆盖第一连通口143的周向的局部,也可以覆盖第一连通口143的周向的全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6至图18所示,散热风道301包括两个部分,其中一部分为第一风道3011,另一部分为第二风道3012,第一风道3011的一端与外界连通设置,第一风道3011的另一端与箱体20的内部连通设置,第二风道3012的一端与外界连通设置,第二风道3012的另一端与箱体20的内部连通设置。
电控盒组件30包括盒体和电控组件,盒体具有安装空间,安装空间构成了至少部分第一风道3011,电控组件安装在安装空间的内部,第二风道3012设置在安装空间的外部。
当叶片13驱动气流与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进行热交换时,外界气流分别经第一风道3011和第二风道3012进入到箱体20内部,箱体20内部的气流经顶盖组件10排出。外界气流进入第一风道3011且沿第一风道3011流动,流动的气流与电控组件进行热交换,同时,外界气流经过第二风道3012,气流在第二风道3012内流动时,电控组件的至少部分能够通过安装空间的侧壁与第二风道3012内的气流进行热交换。设置第一风道3011和第二风道3012,从而能够实现对电控组件的有效散热,减少了电控组件因温度高出现故障的情况,进而使得电控组件能够稳定高效的运行。
需要指出的是,电控组件在运行过程中,其具有的电子器件因功能的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发热量,例如电容、电感类的器件发热量相对较高,集成芯片类的发热量相对较低,第一风道3011内的气流直接通入至电控组件所处的位置,利用流动的气流直接与电控组件的各个器件接触并进行热交换,从而实现电控组件的散热,第二风道3012设于安装空间的外部并与电控组件中发热量相对较高的器件的位置对应设置,第二风道3012内的气流通过安装空间的侧壁与电控组件中发热量相对较高的器件进行换热,从而实现对电控组件的辅助散热,以使电控组件的运行温度维持在安全运行温度之下,使得电控组件的故障率得到了有效地降低。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盒体的安装空间构成了全部的第一风道3011,即收容空间的一端与外界连通,收容空间的另一端与箱体20的内部连通,从而形成了第一风道3011。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至图22所示,盒体包括安装板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33以及第三侧板36。安装板31与箱体20连接固定,第一侧板32连接固定在安装板31的底部,第二侧板33和第三侧板36连接固定在安装板31的相反两侧。其中,安装板31、第二侧板33以及第一侧板32的部分结构共同围成安装空间,电控组件设置在安装空间内并与安装板31连接固定,安装板31与第三侧板36围成第二风道3012。
安装板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33以及第三侧板36拼装形成盒体结构,整体结构简单,可以进行单独加工后再进行组装,从而能够简化加工的难度,使得制造的成本能够得到有效地降低。
需要理解的是,当气流经过第二风道3012时,第二风道3012内的气流经安装板31与电控组件进行热交换,以实现对电控组件的散热。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盒体安装在箱体20上时,盒体的结构与箱体20的安装位置的结构相适应,即盒体对箱体20的安装位置形成结构上的补充,从而使得电控盒组件30在箱体20上安装完成后,箱体20的整体外部轮廓的协调性能够得到提高。
另外,安装板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33以及第三侧板36的材料可以全部相同、也可以部分相同,还可以全部不同。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安装板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33以及第三侧板36的材料完全相同,其中,可以为金属件(例如不锈钢件等)或非金属件(例如塑料件等)。
此外,第一侧板32与安装板3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焊接、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第二侧板33与安装板3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焊接、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第三侧板36与安装板3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焊接、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9至图20所示,电控组件包括通讯控制板35以及主控板34,主控板34和通讯控制板35分别连接固定在安装板31上,并且主控板34和通讯控制板35之间间隔设置。
具体地,通讯控制板35用于与暖通设备的线控器通讯连接,以便接收线控器的控制信号。现有技术中,通信控制板外置,即通讯控制板35安装在箱体20的外部,长时间使用后,通讯控制板35的固定结构会出现老化,老化后的固定结构在受到外力时(振动或者挤压等)会发生断裂,从而导致通讯控制板35脱落损坏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将通讯控制板35内置到盒体的安装空间内,从而减少了通讯控制板35外露时其固定结构易于老化的问题,进而减少了通讯控制板35脱落损坏的情况。
另外,主控板34与通讯控制板35电连接,通过通讯控制板35接收线控器的控制信号,并根据控制信号对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进行控制。将主控板34与通讯控制板35在安装空间内间隔设置,从而能够使得两者之间产生的热量不会出现叠加,进而降低了电控组件的局部温升超标的问题。同时,将主控板34与通讯控制板35在安装空间内间隔设置,从而能够使得经过安装空间(第一风道3011)内的气流的流动性更佳,减少了出现气流滞留区域的问题,进而能够提升对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通讯控制板35可以直接固定在盒体的安装板31上,也可以通过固定支架固定在盒体的安装板31上。
另外,主控板34连接固定在盒体的安装板31上,主控板34与安装板31之间通过连接柱进行连接固定,从而使得主控板34与安装板31之间具有间隔,从而能够使得气流能够通过主控板34与安装板31之间,进而增加了气流与主控板34之间的接触面积,使得主控板34的换热效果能够提高有效地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在电控盒组件30中,还包括有设置在第二风道3012内的散热件38,其中,散热件38与安装板31连接固定,并且主控板34与散热件38对应设置,主控板34能够通过安装板31与散热件38导热连接。
具体地,当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运行时,叶片13旋转,使得外界气流分别进入到第一风道3011和第二风道3012内,进入第一风道3011内的气流与电控组件的主控板34和通讯控制板35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进入到箱体20内,进入第二风道3012内的气流通过散热件38、盒体的安装板31与主控板34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进入到箱体20内,箱体20内的气流在叶片13的驱动下经顶盖组件10排至外界。
通过设置散热件38,从而增加了第二风道3012内与气流的接触面积,进而使得散热的效率得到了进一步地提升,使得电控组件的温度能够保持在安全运行的区间。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散热件38为翅片结构,呈翅片结构的散热件38具有较大的延展面积,从而能够增加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使得散热效率能够得到进一步地提升。
另外,在散热件38与安装板31之间还可以填充导热介质(例如导热硅脂等),从而能够提高散热件38与安装板31之间的导热效率,进一步提升对主控板34的散热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6至图22所示,在盒体的第一侧板32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3221,盒体的安装板31和第三侧板36围成第一出风口,第一进风口3221位于第一出风口的下方,外界通过第一进风口3221与第二风道3012的一端连通设置,箱体20的内部通过第一出风口与第二风道3012的另一端连通设置。在盒体的安装板31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3121和第二出风口3111,其中,第二进风口3121位于第二出风口3111的下方,外界通过第二进风口3121与第一风道3011的一端连通设置,箱体20的内部通过第二出风口3111与第一风道3011的另一端连通设置。
通过对第一进风口3221和第一出风口进行设置,从而实现了第二风道3012下进风上出风的结构,从而减少了雨水等异物经第二风道3012进入到箱体20的内部的情况,进而降低了因异物进入到箱体20的内部而造成的暖通设备室外机100故障的情况。
同样的,通过对第二进风口3121和第二出风口3111的设置,也实现了第一风道3011下进风上出风的结构,从而减少了雨水等异物经第一风道3011进入到箱体20的内部的情况,进一步降低了因异物进入到箱体20的内部而造成的暖通设备室外机100故障的情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7、图21以及图22所示,盒体还包括有风罩件37,风罩件37上开设有第三出风口372,风罩件37与盒体的安装板31连接固定,第三侧板36与风罩件37位于安装板31的同侧,安装板31与风罩件37围成导风腔,导风腔通过第二出风口3111与第一风道3011连通设置,导风腔通过第三出风口372与箱体20的内部连通设置。沿竖直方向,第三出风口372位于第二出风口3111和第一出风口之间,其中,第二出风口3111间隔设置在第三出风口372的上方,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在第三出风口372的下方。
具体地,当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运行时,叶片13旋转,使得外界气流分别进入到第一风道3011和第二风道3012内,进入第一风道3011内的气流与电控组件的主控板34和通讯控制板35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依次通过第二出风口3111、导风腔以及第三出风口372进入到箱体20内,进入到第二风道3012件内的气流通过散热件38、盒体的安装板31与主控板34进行热交换,经过热交换后的气流经第一出风口进入到箱体20内,箱体20内的气流在叶片13的驱动下经顶盖组件10排至外界。
设置风罩件37,以及将风罩件37上的第三出风口372设置在位于第二出风口3111和第一出风口之间,其中,第二出风口3111间隔设置在第三出风口372的上方,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在第三出风口372的下方,从而能够使得第一风道3011的出风位置形成弯折结构,从而减少了雨水等异物经由第一风道3011的出风位置进入到盒体的安装空间内的情况,减少了雨水等异物对电控组件产生不良的影响,使得电控组件的故障率得到了有效地降低。
需要指出的是,风罩件37与安装板31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铆接、焊接、焊接、螺钉连接或者卡扣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第二进风口3121面向第三出风口372面设置,在第三侧板36上设置有向远离安装板31的方向倾斜设置的第一导风板体361,在风罩件37上设置有向靠近安装板31的方向倾斜设置第二导风板体371。
具体地,沿竖直方向,第三出风口372位于第二出风口3111和第一出风口之间,其中,第二出风口3111间隔设置在第三出风口372的上方,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在第三出风口372的下方,同时,第二进风口3121面向第三出风口372面设置,从而能够使得第一风道3011和第二风道3012中排出的换热后的气流能够汇集至一起,以便在叶片13的驱动下快速排出至外界,减少了换热后的气流在箱体20内逸散的情况,降低了换热后气流加热箱体20内的其它部件的情况。
另外,利用第二导风板体371,对经第三出风口372排出的气流进行引导,使得经第三出风口372的气流向靠近盒体的安装板31的一侧流动,当气流撞击在安装板31上时能够对经第一出风口排出的气流进行充分混合,从而能够在第一导风板体361的引导下排至箱体20的内部。
需要指出的是,第一导风板体361向远离安装板31的方向倾斜设置,此时的第一导风板体361对气流的引导方向为向箱体20的斜上方,此时叶片13位于箱体20的顶部,通过对第一导风板体361的设置,从而能够使得经第一导风板体361引出至箱体20的内部的气流能够向叶片13的位置流动,减少了气流在箱体20内逸散的情况,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6至图22所示,第一侧板32包括第一水平板体321和第一竖直板体322,第一水平板体321与第一竖直板体322垂直连接,安装板31包括第二水平板体312和第二竖直板体311,第二水平板体312与第二竖直板体311垂直连接。第一侧板32连接在安装板31的底部,并且第一竖直板体322与第二竖直板体311共面设置,第一水平板体321与第二水平板体312共面拼接设置。
第二侧板33为弧形板,弧形板的一条弧形边与第一水平板和第二水平板相连,弧形板的另一条弧形边可与箱体20的结构连接封闭,此时弧形板的另外两条直边分别与盒体的安装板31相连,此时,第一水平板体321、第二水平板体312、第二竖直板体311和第一侧板32围成构成第一风道3011的安装空间,第三侧板36为L型罩状结构,第三侧板36、第一竖直板体322的部分结构、第二竖直板体311的部分结构以及第二水平板体312的部分结构围成第二风道3012。其中,第一侧板32的第一竖直板体322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3221,安装板31的第二水平板体312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3121。
通过对安装板31、第一侧板32、第二侧板33、第三侧板36以及安装板31进行设置,从而使得第一风道3011的第二进风口3121与第二风道3012连通设置,在叶片13的驱动下,外界气流经由第一进风口3221进入到第二风道3012后,一部分沿第二风道3012进行流动且经第一出风口排出,另一部分经由第二进风口3121、第一风道3011、第二出风口3111、导风腔以及第三出风口372排出。第一风道3011和第二风道3012的结构形式在简化结构的基础上能够提高气流流动的顺畅性,从而实现了对电控组件的有效散热。
需要指出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6和图22所示,其中,第二风道3012呈L型结构,第二进风口3121与第二风道3012的连通位置靠近第一进风口3221设置,当气流经第一进风口3221进入到第二风道3012内时,气流通过两个路径进行流动,一部分沿第二风道3012的路径继续流动,另一部分经第二进风口3121进入到风道且沿第一风道3011的路径流动。
另外,可通过设定第二进风口3121与第二风道3012的连通位置对进入第一风道3011内的气流量进行控制,以满足不同的电控组件的散热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8以及图20所示,第一进风口3221包括第一百叶孔,第一百叶孔的数量为多个,在第一百叶孔的部分孔口位置设置有第一导流部,其中,第一导流部连接在第一百叶孔靠近第一侧板32的第一水平板体321的一侧的孔口上,并且第一竖直板体322与第一导流部之间呈锐角设置。
具体地,沿竖直方向上,第一导流部的一端连接在第一百叶孔上侧的孔口(靠近第一水平板体321的一侧的孔口),第一导流部的另一端与第一竖直板体322呈锐角设置,第一导流部可以位于第二风道3012内侧,也可以位于第二风道3012外侧。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示出了第一导流部位于第二风道3012的外侧,具体地,此时第一导流部与第一百叶孔之间形成的第一进风区域的进风方向斜向上,即外界气流自第一百叶孔的斜下方在第一导流结构的引导下经第一百叶孔进入到第二风道3012内。设置第一百叶孔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第一进风口3221的斜下方进风,进而能够减少雨水等异物经第一进风口3221进入的情况,减少了雨水等异物对暖通设备室外机100产生不利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沿竖直方向,第一百叶孔的截面呈扇形结构。
另外,多个第一百叶孔间隔设置,当第一侧板32为金属件时(例如不锈钢件),可通过冲压的方式对第一百叶孔进行加工,当第一侧板32为非金属件时(例如塑料件),可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
此外,第一竖直板体322与第一导流部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20°、30°、40°、50°、60°、70°、8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8所示,第二进风口3121包括第二百叶孔,第二百叶孔的数量为多个,在第二百叶孔的部分孔口位置设置有第二导流部,其中,第二导流部连接在第二百叶孔靠近安装板31的第一竖直板体322的一侧的孔口上,并且安装板31的第二水平板体312与第二导流部之间呈锐角设置。
沿水平方向上,第二导流部的一端连接在第二百叶孔靠近第二竖直板体311的孔口上,第而导流部的另一端与第二水平板体312呈锐角设置,第二导流部可以位于第一风道3011的内侧,也可以位于第二风道3012的内侧(即第一风道3011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示出了第二导流部位于第一风道3011的内侧,具体地,当第二风道3012内的气流经第二百叶孔进入到第一风道3011的过程中,在第二导流部的引导下,气流向背离安装板31的第二竖直板体311的方向流动,通过设置第二导流部,从而能够有效将第二风道3012内的气流引导至第一风道3011内,从而能够使得气流能够在第一风道3011和第二风道3012内有效分配,进而有效提升对电控组件的散热效果。
另外,将第一风道3011的第二进风口3121与第二风道3012连通设置,从而能够减少雨水等异物进入到盒体的内部的情况,减少了因雨水等异物进入到盒体的内部造成的电控盒组件30故障的情况,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稳定运行能够得到有效地提高。
需要指出的是,沿竖直方向,第二百叶孔的截面呈扇形结构。
另外,多个第二百叶孔间隔设置,当安装板31为金属件时(例如不锈钢件),可通过冲压的方式对第二百叶孔进行加工,当第二侧板33为非金属件时(例如塑料件),可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
此外,第二水平板体312与第二导流部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20°、30°、40°、50°、60°、70°、8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7以及图20所示,第二出风口3111包括第三百叶孔,第三百叶孔的数量为多个,在第三百叶孔的部分孔口位置设置有第三导流部,其中,第三导流部用于将第一风道3011内排出的气流向第二进风口3121的方向引导。
具体地,沿竖直方向上,第三导流部的一端连接在第三百叶孔下侧的孔口(靠近第一侧板32的孔口),第三导流部的另一端与安装板31的第二竖直板体311呈锐角设置,第三导流部可以位于第一风道3011的内侧,也可以位于第二风道3012的外侧。本实用新型的附图中示出了第二导流部位于第一风道3011的内侧,具体地,第三导流部与第三百叶孔之间形成的第三进风区域的出风方向斜向下,即第一风道3011内的气流经第三导流部引导下经第三百叶孔沿斜向下的方向排出第一风道3011。设置第三百叶孔的结构,从而能够实现第二出风口3111的斜向下出风,进而能够减少雨水等异物经第二出风口3111进入的情况,减少了雨水等异物对暖通设备室外机100产生不利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沿竖直方向,第三百叶孔的截面呈扇形结构。
另外,多个第三百叶孔间隔设置,当安装板31为金属件时(例如不锈钢件),可通过冲压的方式对第三百叶孔进行加工,当安装板31为非金属件时(例如塑料件),可通过注塑成型的方式进行加工。
此外,安装板31的第二竖直板体311与第三导流部之间的夹角可以为10°、20°、30°、40°、50°、60°、70°、80°。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进风口3121被设置成第二百叶孔,其中,第二百叶孔具有开口面积S1,0<S1≤12mm2
具体地,当S1>12mm2时,第二进风口3121的开口面积过大,对蚊虫的阻隔效果较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S1设置为0<S1≤12mm2,使得第二进风口3121能够对蚊虫等进行阻隔,减少了蚊虫经第二进风口3121进入到盒体的内部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因蚊虫进入到盒体内部损坏电控组件的情况,进一步减少了电控盒体组件的故障率。
需要指出的是,第二百叶孔的孔口形状可以为圆形孔、方形孔或椭圆形孔等。
另外,第二百叶孔的开口面积S1的取值可以为2mm2、4mm2、6mm2、8mm2、10mm2、12mm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三出风口372包括孔部,孔部的数量为多个,其中,每个所述孔部的开孔面积为S2,0<S2≤28.26mm2
具体地,当S1>28.26mm2时,第三出风口372的开口面积过大,对蚊虫的阻隔效果较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通过将S2设置为0<S2≤28.26mm2,使得第三出风口372能够对蚊虫等进行阻隔,减少了蚊虫经第三出风口372进入到盒体的内部的情况,从而降低了因蚊虫进入到盒体内部损坏电控组件的情况,进一步减少了电控盒体组件的故障率。
需要指出的是,构成第三出风口372的孔部的形状可以为圆形孔、方形孔或椭圆形孔等。
另外,构成第三出风口372的孔部的开口面积S2的取值可以为2mm2、4mm2、6mm2、8mm2、10mm2、12mm2、14mm2、16mm2、18mm2、20mm2、22mm2、24mm2、26mm2、28mm2、28.26mm2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1至图23所示,如图2、图3以及图23所示,箱体20包括底板以及侧围板,其中,侧围板和换热器40分别安装在底板上,并且侧围板环设在换热器40的周向设置,在侧围板上设置有多个格栅孔以及缺口,格栅孔与换热器40的换热位置(例如换热翅片等)对应设置,换热器40的敞开位置与缺口对应设置,电控盒组件30设置在缺口的位置,并且至少侧围板与电控盒组件30相连接(底板也可以与电控和组件相连接),以将电控盒组件30固定。
具体地,换热器40与底板连接固定,从而利用底板对换热器40形成支撑,进而减少换热器40晃动,从而能够有效降低换热器40的故障。同时,在侧围板上设置格栅孔,当叶片13旋转时,外界气流能够经格栅孔进入到箱体20内并与换热器40进行换热,从而能够实现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操作。另外,将电控盒组件30安装在缺口位置,从而能够对箱体20结构以及换热器40的敞开位置进行结构上的补充,进而能够优化整体结构布局,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整体结构的空间利用率得到了有效地提升。
需要指出的是,换热器40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铆接、焊接、粘接或者卡接。同时侧围板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铆接、焊接、粘接或者卡接。另外,电控盒组件30与侧围板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铆接、焊接、粘接或者卡接。
另外,多个格栅孔在侧围板上分散设置,从而能够减少对气流的阻挡,进而能够提高气流的进入量,进而能够提高换热器40的换热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暖通设备室外机100还包括安装在箱体20内的压缩机组件50,安装在箱体20内的换热器40环绕设置在压缩机组件50的周向,其中,压缩机组件50包括喷气增焓压缩机51、具有四通阀的阀组52、气液分离器53以及板式换热器54,喷气增焓压缩机51、四通阀、气液分离器53以及板式换热器54安装固定在底板上,四通阀通过管路分别与换热器40和喷气增焓压缩机51相连,气液分离器53通过管路分别与四通阀和喷气增焓压缩机51相连,板式换热器54通过管路分别与换热器40、喷气增焓压缩机51以及四通阀相连。
通过设置喷气增焓压缩机51,同时在管路设置相应的喷焓组件,并结合板式换热器54的使用,提高了冷媒在运行过程中的过冷、过热度,提高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能效。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在压缩机组件50中,还包括有具有板换支架55的支架组,其中,板换之间固定在底板上,板式换热器54固定在板换支架55上,从而能够使得板式换热器54能够呈竖直状态,进而能够使得板式换热器54能够充分发挥性能。
需要指出的是,板换支架55与底板之间的连接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铆接、粘接、焊接或者卡接,同样的板式换热器54与板换支架55的连接固定方式包括但不限于螺钉连接、铆接、粘接、焊接或者卡接。
另外,在支架中还包括多个支架,其中,喷气增焓压缩机51以及气液分离器53等可分别通过支架固定在底板上,从而使得压缩机组件50与底板能够间隔设置,进而能够使得气流能够通过压缩机组件50的安装位置,减少了气流的直流区域,提高了压缩机组件50的散热效果,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故障率能够得到有效地降低。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如图23所示,板换支架55被设置成L型结构,底板与L型结构的一个侧壁连接固定,板式换热器54与L型结构的另一个侧壁连接固定。板换支架55的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降低制造的成本。
如图1至图2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暖通设备,暖通设备包括根据如上的暖通设备室外机1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暖通设备,其中,暖通设备室外机100中,将叶片13设置在换热器40的上方,即叶片13设置在换热器40的外侧,使得叶片13的尺寸不受限于换热器40的结构尺寸,通过增大叶片13的尺寸,来提高叶片13对气流的驱动能力,从而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内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使得暖通设备室外机100的换热效果得到了有效地提高,同时,箱体20的内部能够通过电控盒组件30的散热风道301与外界连通,在叶片13的驱动下,气流能够进入到散热风道301以实现对电控盒组件30的散热,进一步减少了暖通设备室外机100出现气流滞留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中,上述暖通设备为空调器(在本实用新型其它的实施方式中,该暖通设备包括但不限于多联机、热泵、热水器、泳池机等),该空调器的其它部分的结构请参考现有技术,在此本申请不再进行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4)

1.一种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通设备室外机包括:
箱体;
换热器,所述换热器设置在所述箱体内;
电控盒组件,所述电控盒组件安装于所述箱体并具有散热风道,所述箱体的内部经所述散热风道与外界连通;
顶盖组件,所述顶盖组件安装于所述箱体的顶部并包括叶片,所述箱体的内部经所述顶盖组件与外界连通,所述叶片可旋转地设于所述换热器的上方,用于驱动外界气流经所述散热风道进入到所述箱体的内部以及驱动所述箱体的内部的气流经所述顶盖组件排至外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包括:
顶盖本体,所述顶盖本体安装在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顶盖本体设有收容空间;
导风罩,所述导风罩安装在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导风罩具有导风通道,所述叶片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所述导风通道内,所述换热器通过所述导风通道与外界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本体具有顶面和第一连通口,所述顶面背离所述第一连通口设置,所述第一连通口与所述导风通道的一端连通并与所述箱体的顶部插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本体还设置有第二连通口,所述第二连通口开设在所述顶面上,所述导风通道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连通口与外界连通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网罩,所述网罩安装在所述顶盖本体上且将所述第二连通口遮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组件还包括驱动件,所述驱动件安装在所述网罩面向所述第二连通口的侧面上,所述叶片与所述驱动件的驱动轴相连。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本体上还设有加强结构,所述加强结构设于所述顶面和所述第一连通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结构为凹陷结构或凸起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罩与所述顶盖本体之间的连接方式包括粘接、焊接、螺钉连接、卡接或铆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箱体的内部分别通过所述第一风道和所述第二风道与外界连通,所述电控盒组件包括电控组件和具有安装空间的盒体,所述电控组件安装在所述安装空间内,所述安装空间至少构成部分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电控组件与经过所述第一风道的气流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二风道设置在所述安装空间的外部,至少部分所述电控组件经所述安装空间的侧壁与经过所述第二风道的气流进行热交换。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包括:
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安装在所述箱体上;
第一侧板,所述第一侧板与所述安装板相连且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底部;
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连接在所述安装板的一个侧面上,所述第二侧板、所述安装板以及部分所述第一侧板围成所述安装空间;
第三侧板,所述第三侧板连接在所述安装板的另一个侧面上,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安装板围成所述第二风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组件包括:
主控板,所述主控板安装在安装板上;
通讯控制板,所述通讯控制板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并与所述主控板在安装空间内间隔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控盒组件还包括散热件,所述散热件设置在所述第二风道内并与所述安装板相连,所述散热件与所述主控板对应设置并通过所述安装板与所述主控板导热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上设有第一进风口,所述第二风道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外界连通,所述第二风道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出风口与所述箱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出风口由所述第三侧板与所述安装板围成,所述第一出风口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一进风口的上方;
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第二进风口,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第二进风口和所述第一进风口与外界连通,所述安装板上设有第二出风口,所述第二出风口间隔设置在所述第二进风口的上方,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与所述箱体的内部连通。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还包括具有第三出风口的风罩件,所述风罩件安装在所述安装板上并与所述第三侧板位于所述安装板的同侧,所述风罩件和所述安装板围成与所述第二出风口连通的导风腔,所述第三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出风口和所述第二出风口之间,所述第一风道通过所述第二出风口、所述导风腔和所述第三出风口与所述箱体的内部连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出风口面向所述第二进风口设置,所述第三侧板上设有第一导风板体,所述第一导风板体向远离所述安装板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风罩件上设有第二导风板体,所述第二导风板体向靠近所述安装板的方向倾斜设置。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板具有相连的第一竖直板体和第一水平板体,所述安装板包括相连的第二竖直板体和第二水平板体,所述第一水平板体和所述第二水平板体共面拼接设置,所述第一竖直板体和所述第二竖直板体共面拼接设置,所述第一水平板体、所述第二水平板体、第一侧板以及第二竖直板体围成所述安装空间,部分所述第一竖直板体、部分所述第二竖直板体、部分所述第二水平板体以及第三侧板围成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第一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一竖直板体上,所述第二进风口开设在所述第二水平板体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包括多个第一百叶孔,所述第一百叶孔靠近所述第一水平板体的一侧的孔口设有第一导流部,并且所述第一导流部与所述第一竖直板体呈锐角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进风口包括多个第二百叶孔,所述第二百叶孔靠近所述第二竖直板体的一侧的孔口设有第二导流部,并且所述第二导流部与所述第二水平板体呈锐角设置;
和/或,所述第二出风口包括多个第三百叶孔,所述第三百叶孔的部分孔口设有第三导流部,所述第三导流部与所述第二竖直板体呈锐角设置,并且所述第三导流部用于将所述第一风道内排出的气流向所述第二进风口的方向引导。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风口包括多个第二百叶孔,所述第二百叶孔的开孔面积小于或等于12mm2
和/或,所述第三出风口包括多个孔部,每个所述孔部的开孔面积小于或等于28.26mm2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箱体包括:
底板,所述换热器安装在底板上;
侧围板,所述侧围板连接在所述底板上且围设于所述换热器的周向,所述侧围板上设有缺口和多个格栅孔,所述多个格栅孔在所述侧围板上分散设置,所述缺口与所述换热器的周向敞开位置对应设置,所述电控盒组件安装在所述缺口处并至少与所述侧围板相连。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通设备室外机还包括压缩机组件,所述换热器环设在所述压缩机组件的外侧,所述压缩机组件包括:
喷气增焓压缩机,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安装在所述底板上;
阀组,所述阀组包括四通阀,所述四通阀分别与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和所述换热器相连;
气液分离器,所述气液分离器安装在底板上并分别与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和所述四通阀相连;
板式换热器,所述板式换热器安装在底板上并分别与所述四通阀、所述喷气增焓压缩机和换热器相连。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压缩机组件还包括支架组,所述支架组包括板换支架,所述板式换热器通过所述板换支架安装在所述底板上,以使所述板式换热器呈竖直设置。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板换支架呈L型结构,所述L型结构的一个侧壁与所述底板连接固定,所述L型结构的另一个侧壁与所述板式换热器连接固定。
24.一种暖通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暖通设备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23任一项所述的暖通设备室外机。
CN202321662728.1U 2023-06-27 2023-06-27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Active CN2202876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2728.1U CN220287614U (zh) 2023-06-27 2023-06-27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62728.1U CN220287614U (zh) 2023-06-27 2023-06-27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87614U true CN220287614U (zh) 2024-01-02

Family

ID=893347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62728.1U Active CN220287614U (zh) 2023-06-27 2023-06-27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876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50720A2 (en) Air conditioner
WO2016180255A1 (zh) 空调器
WO2021227434A1 (zh) 室外机及空调
WO2016180256A1 (zh) 空调器
CN100432565C (zh) 天花板型空调机
CN220287614U (zh)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N114083954B (zh) 一种顶置式车载空调
JP2000275372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外ユニット
CN217979061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115342445A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和空调设备
CN213901978U (zh) 一种具有空气过滤功能的风冷冷凝器
CN212179060U (zh) 空调器
CN210197625U (zh) 导风装置、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209840354U (zh) 送风装置
CN220287617U (zh) 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N218103719U (zh) 壳体结构、电控装置及空气调节器
CN112013532A (zh) 导风装置、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112013531A (zh) 导风装置、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220287620U (zh) 顶盖组件、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CN112325390A (zh) 移动空调
CN212901957U (zh) 一种空调箱体上连接板
CN220287611U (zh) 空调器室外机及空调器
CN210463487U (zh) 导风装置、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209944702U (zh) 导风装置、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和空调系统
CN220287619U (zh) 顶盖组件、暖通设备室外机及暖通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