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66405U -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 Google Patents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66405U
CN220266405U CN202321596172.0U CN202321596172U CN220266405U CN 220266405 U CN220266405 U CN 220266405U CN 202321596172 U CN202321596172 U CN 202321596172U CN 220266405 U CN220266405 U CN 22026640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visible
dike
layer
breakwater
coast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59617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志新
蒋月
王雪浩
布杨
刘彦泽
闫晓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Zhenghe Hengji Internation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Zhenghe Hengji Internation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Zhenghe Hengji Internation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Zhenghe Hengji International City Planning And Desig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59617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6640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6640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6640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包括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斜坡绿地和隐形堤;防浪堤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纳潮湿地位于防浪堤与集水明沟之间,纳潮湿地中的积水溢流至集水明沟中进行排出;隐形堤位于集水明沟的远海端设置,隐形堤位于地下,隐形堤的顶面高于防浪堤的顶面;斜坡绿地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隐形堤的两侧;隐形堤与斜坡绿地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排盐层和基土层;集水明沟与排盐层连通,用于收集排盐层中的积水并排出;本申请实现抵御不同级别的高位越浪和风暴潮。

Description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沿海地区在建立稳固的海岸线后,需要建设优质、安全的堤岸防护结构以实现防洪和景观功能,同时实现沿岸堤顶道路交通功能。传统的堤岸结构采用以土壤与苗木相结合,土壤与苗木相结合的堤岸结构只是做一重防护,该层防护仅会对常规的高波浪、风暴潮有效,对于突发高位波浪和风暴潮则不再具备防护功能,海水会随着风暴潮涌入沿海陆地,会造成积水,由于海水中富含盐碱,会对土壤造成污染,进而影响苗木生长,对堤岸结构造成破坏。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堤岸防护结构无法应对突发高位波浪、风暴潮的问题。
基于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包括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斜坡绿地和隐形堤;
所述防浪堤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
所述纳潮湿地位于所述防浪堤与所述集水明沟之间,所述纳潮湿地中的积水溢流至所述集水明沟中进行排出;
所述隐形堤位于所述集水明沟的远海端设置,所述隐形堤位于地下,所述隐形堤的顶面高于所述防浪堤的顶面;
所述斜坡绿地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所述隐形堤的两侧;所述隐形堤与所述斜坡绿地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所述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排盐层和基土层;所述集水明沟与所述排盐层连通,用于收集所述排盐层中的积水并排出。
进一步地,所述隐形堤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层、隐形堤主体、隐形堤基础和隐形堤桩结构;所述隐形堤基础与所述隐形堤桩结构通过钢筋连接,所述隐形堤主体与所述隐形堤基础通过钢筋连接,所述种植层铺设于所述隐形堤主体的上方。
进一步地,所述纳潮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卵石层、土壤层、透水土工布层和碎石垫层;所述土壤层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所述透水土工布层铺设于所述土壤层与所述碎石垫层之间用于隔离所述土壤层中的种植土与所述碎石垫层中的碎石,所述碎石垫层用于过滤积水。
进一步地,所述排盐层包括主管道和排盐管道;所述排盐管道分别铺设于所述隐形堤的两侧;所述主管道分布于所述集水明沟的两侧,多个所述排盐管道与所述主管道连通,用于将所述排盐管道中的积水通过所述主管道流入所述集水明沟后排出至外界。
进一步地,所述主管道连通于所述排盐管道的下方。
进一步地,所述防浪堤包括基础层和防浪堤主体;所述防浪堤主体通过钢筋连接于所述基础层的上方。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隐形堤的两侧的所述斜坡绿地以所述隐形堤为中心向两侧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还包括堤顶路,所述堤顶路位于所述防浪堤与所述纳潮湿地之间,作为通行的道路。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申请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相比于现有技术,具有的技术效果有:
本申请沿海岸线由近海端至远海端依次设置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斜坡绿地和隐形堤;其中防浪堤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越浪在隐形堤的阻挡下可以在纳潮湿地中被净化,若纳潮湿地中的积水满溢则流入集水明沟中,通过集水明沟排出;
由于隐形堤的顶面高于防浪堤的顶面,斜坡绿地位于隐形堤的上方且处于地面之上,斜坡绿地与隐形堤可以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可以应对突发的不同级别的高位的波浪和风暴潮;
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排盐层、基土层和排水管层;排盐层与集水明沟连通,集水明沟将排盐层的积水进行收集后排出至外界,从而保护土壤不受积水中的盐碱成分的污染;
综上所述,本申请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可以有效抵御不同级别的高位越浪和风暴潮,还能克服土壤盐碱高的问题,实现多功能的防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纳潮湿地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隐形堤的近海端一侧的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隐形堤的远海端的一侧的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排盐层的排盐管道与主管道分布俯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隐形堤的断面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的防浪堤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防浪堤,11-基础层,12-防浪堤主体,2-纳潮湿地,21-卵石层,22-土壤层,23-透水土工布层,24-碎石垫层,3-集水明沟,4-斜坡绿地,5-隐形堤,51-种植层,52-隐形堤主体,53-隐形堤基础,54-隐形堤桩结构,6-堤顶路,7-种植土层,8-排盐层,81-主管道,82-排盐管道,9-基土层,10-无纺布,13-碎石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本申请提供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包括防浪堤1、纳潮湿地2、集水明沟3、斜坡绿地4和隐形堤5;位于隐形堤5的远海端和近海端分别设置有斜坡绿地4。
近海端为靠近大海的方向,远海端为远离大海的方向。近海端至远海端在图1中为由右向左的方向。
防浪堤1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纳潮湿地22与集水明沟3等高,使得纳潮湿地2中溢流的积水至集水明沟3中进行排出;隐形堤1位于地下,斜坡绿地4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隐形堤5的近海端和远海端;隐形堤5的顶面高于防浪堤1的顶面,斜坡绿地4和隐形堤5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
如图1所示,位于隐形堤5的两侧的斜坡绿地4以隐形堤5为中心向两侧倾斜设置。如图3或图4所示,斜坡绿地4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7、排盐层8和基土层9;集水明沟3与排盐层8连通,用于收集排盐层8中的积水并排出。
排盐层8的上方铺设粗砂后再铺设一层土工布,以防止排盐层8的上方的种植土层7进入排盐层8中的铺设的碎石中造成堵塞;种植土层7铺设于土工布的上方;自隐形堤5的上方向两侧放坡,隐形堤5的近海端的斜坡绿地4中的种植土层7的厚度不小于500mm,隐形堤5的远海端的斜坡绿地4中的种植土层7的厚度不小于1500mmm。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纳潮湿地2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卵石层21、土壤层22、透水土工布层23和碎石垫层24。
卵石层21采用卵石粒径为50-80mm,卵石层21用于预防低层种植土的冲刷、吸附水中的悬浮物和微尘,卵石层21起到过滤的作用;土壤层22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土壤层22中的种植土的厚度为500mm;透水土工布层23铺设于土壤层22与碎石垫层24之间,用于隔离土壤层22中的种植土与碎石垫层24中的碎石;碎石垫层24起到隔离、过滤积水的作用。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6所示,隐形堤5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层51、隐形堤主体52、隐形堤基础53和隐形堤桩结构54;隐形堤桩结构54采用基础成品桩,隐形堤基础53与隐形堤桩结构54通过钢筋连接,隐形堤主体52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制作的悬臂挡墙,隐形堤主体52与隐形堤基础53通过钢筋连接,种植层51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回填后确保隐形堤5的位置处向两侧放坡。
具体地,隐形堤基础53的标高为3.5m,宽度为1.6m,隐形堤基础53进行凿毛处理,以便在隐形堤基础53的上方浇筑隐形堤桩结构54,使得隐形堤桩结构54经过混凝土浇筑后与隐形堤基础53浇筑成一体化的结构。
具体地,隐形堤主体52的顶面标高为7.5m,厚度为200mm。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5所示,排盐层8包括主管道81和排盐管道82;如图4所示,多个排盐管道82等间隔铺设于隐形堤5的近海端一侧;如图3所示,位于隐形堤5的远海端的一侧设置有一道排盐管道82;主管道81分布于集水明沟3的两侧,主管道81连通于排盐管道82的下方,用于将排盐管道82中的积水通过主管道81流入集水明沟3;主管道81通过排水管与外部的污水管道连通用于将集水明沟3中的积水排出。
具体地,如图4所示,位于隐形堤5的近海端的一侧斜坡绿地4中每间隔8m设置有一道排盐管道82。
具体地,排盐层8铺设时,位于隐形堤5的远海端的斜坡绿地4上和隐形堤5的近海端的斜坡绿地4中分别铺设200mm的碎石层13,在200mm的碎石上方铺设种植土,种植土的厚度为15m,然后在种植土上铺设无纺布10,然后在无纺布的上方铺设10mm的碎石,然后挖掘排盐沟,位于排盐沟的中部位置处设置排盐管道82;
具体地,排盐沟呈倒等腰梯形结构,顶面的宽度为400mm,底面的宽度为200mm,高度为400mm。
具体地,排盐管道82采用管径为63mm的PVC材质的管道。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如图7所示,防浪堤1包括基础层11和防浪堤主体12;防浪堤主体12通过钢筋连接于基础层11的上方;基础层11由钢筋混凝土结构构成,基础层11的宽度超出防浪堤主体12的宽度,以提高防浪堤1的强度;防浪堤主体12的近海端的一侧设置为内凹面,用于提高防浪堤1的抗冲击力。
具体地,基础层11做凿毛处理,以保证防浪堤主体12的混凝土浇筑后能与基础层11形成一个整体。
具体地,防浪堤1的近海端的一侧的端面为圆弧面。防浪堤1的顶面标高为6.5m。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还包括堤顶路6,堤顶路6位于防浪堤1与纳潮湿地2之间,作为通行的道路。
作为优选的一个实施方式,集水明沟3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建,集水明沟3的长度适配于纳潮湿地2的长度,以便对纳潮湿地2的积水进行收集;集水明沟3的标高为5.2m,集水明沟3的长度为10-40m。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8)

1.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防浪堤、纳潮湿地、集水明沟、斜坡绿地和隐形堤;
所述防浪堤邻接大海,作为防冲击的第一道防线;
所述纳潮湿地位于所述防浪堤与所述集水明沟之间,所述纳潮湿地中的积水溢流至所述集水明沟中进行排出;
所述隐形堤位于所述集水明沟的远海端设置,所述隐形堤位于地下,所述隐形堤的顶面高于所述防浪堤的顶面;
所述斜坡绿地位于地上且分别处于所述隐形堤的两侧;所述隐形堤与所述斜坡绿地共同作为防冲击的第二道防线;所述斜坡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土层、排盐层和基土层;所述集水明沟与所述排盐层连通,用于收集所述排盐层中的积水并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隐形堤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种植层、隐形堤主体、隐形堤基础和隐形堤桩结构;所述隐形堤基础与所述隐形堤桩结构通过钢筋连接,所述隐形堤主体与所述隐形堤基础通过钢筋连接,所述种植层铺设于所述隐形堤主体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纳潮湿地的断面结构由上至下依次设置有卵石层、土壤层、透水土工布层和碎石垫层;所述土壤层采用种植土进行回填,所述透水土工布层铺设于所述土壤层与所述碎石垫层之间用于隔离所述土壤层中的种植土与所述碎石垫层中的碎石,所述碎石垫层用于过滤积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盐层包括主管道和排盐管道;所述排盐管道分别铺设于所述隐形堤的两侧;所述主管道分布于所述集水明沟的两侧,多个所述排盐管道与所述主管道连通,用于将所述排盐管道中的积水通过所述主管道流入所述集水明沟后排出至外界。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管道连通于所述排盐管道的下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浪堤包括基础层和防浪堤主体;所述防浪堤主体通过钢筋连接于所述基础层的上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隐形堤的两侧的所述斜坡绿地以所述隐形堤为中心向两侧倾斜设置。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堤顶路,所述堤顶路位于所述防浪堤与所述纳潮湿地之间,作为通行的道路。
CN202321596172.0U 2023-06-21 2023-06-21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Active CN22026640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6172.0U CN220266405U (zh) 2023-06-21 2023-06-21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596172.0U CN220266405U (zh) 2023-06-21 2023-06-21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66405U true CN220266405U (zh) 2023-12-29

Family

ID=892984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596172.0U Active CN220266405U (zh) 2023-06-21 2023-06-21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66405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507335B (zh) 钢板桩围堰基坑封底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9371918B (zh) 具有永临结合多功能排水箱涵的大坝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12404676U (zh) 一种软土地基防沉降结构
CN112392127B (zh) 一种树枝状埋入式柔性生态的斜坡排水沟及施工方法
WO2018036317A1 (zh) 一种集水排浸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215518633U (zh) 一种高防渗土石围堰结构
CN212294186U (zh) 一种涉水铁路路基结构
CN209854656U (zh) 一种堤防
CN220266405U (zh)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
CN113106991B (zh) 预制装配式生态截水沟
CN215057564U (zh) 一种可视可维护型公路隧道防淤堵排水系统
CN209891168U (zh) 一种疏浚工程的闸箱埋管式排水口结构
CN112854131A (zh) 一种水源保护区生态护岸及其施工方法
CN206607548U (zh) 一种河道边坡的护坡结构
CN116591101A (zh) 沿海复合韧性堤岸结构及构建方法
CN220365103U (zh) 一种高填方下新型多功能排水管道结构
CN220908279U (zh) 鱼类栖息地保护生境微地形重塑系统
CN218203938U (zh) 路基排水疏导结构
CN214459316U (zh) 一种堤防工程路面排水结构
CN217480203U (zh) 一种路基边坡排水
CN219490576U (zh) 一种排水盲沟构造
CN218027490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防护性能优良的护坡
CN212506081U (zh) 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CN117027020A (zh) 一种用于解决边坡涌水的集排系统及施工方法
CN217105418U (zh) 一种堤后反滤式多用途排水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