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506081U - 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 Google Patents
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2506081U CN212506081U CN202020752983.5U CN202020752983U CN212506081U CN 212506081 U CN212506081 U CN 212506081U CN 202020752983 U CN202020752983 U CN 202020752983U CN 212506081 U CN212506081 U CN 212506081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lope
- blocking section
- blocking
- ecological
-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包括坡体,所述坡体分为迎流坡和背流坡,所述迎流坡的坡面分别设置有挡拦墙、第一挡拦段和第二挡拦段,所述挡拦墙位于第一挡拦段的上游、所述第一挡拦段位于第二挡拦段的上游,所述挡拦墙、第一挡拦段、和第二挡拦段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护墙。本实用新型建构简单,安全可靠,就地取材通过碎石,生态袋、植被等对挡拦坝进行巩固,提高了坝体承受压力的强度,并有利于水流的自然排出,带有缺口的倾斜挡拦段的设置,延长泥石流的流经距离并逐一消能来最终被完全阻挡,通过这种生态措施与泥石流挡拦消能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拦挡效果,和拦挡安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泥石流防护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背景技术
泥石流是暴雨、洪水将含有沙石且松软的土质山体经饱和稀释后形成的洪流,它的面积、体积和流量都较大,而滑坡是经稀释土质山体小面积的区域,典型的泥石流由悬浮着粗大固体碎屑物并富含粉砂及粘土的粘稠泥浆组成。在适当的地形条件下,大量的水体浸透流水山坡或沟床中的固体堆积物质,使其稳定性降低,饱含水分的固体堆积物质在自身重力作用下发生运动,就形成了泥石流。泥石流是一种灾害性的地质现象。通常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可携带巨大的石块。因其高速前进,具有强大的能量,因而破坏性极大,现有的泥石流防治措施主要有拦挡工程。单一的拦挡存在许多不足之处,而拦挡的防护系统往往存在系统安全稳定性不足、材料强度不能充分利用和抗冲击能力不足等缺点。为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拦挡效果好且结构安全稳定的泥石流防护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包括坡体,所述坡体分为迎流坡和背流坡,所述迎流坡的坡面分别设置有挡拦墙、第一挡拦段和第二挡拦段,所述挡拦墙位于第一挡拦段的上游、所述第一挡拦段位于第二挡拦段的上游,所述挡拦墙、第一挡拦段、和第二挡拦段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护墙,所述挡拦墙与防护墙连接,所述第一挡拦段与第二挡拦段和防护墙之间均设置有缺口,所述缺口呈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挡拦段和第二挡拦段与防护墙之间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挡拦段、第二挡拦段和缺口处均设置有消能墩,所述迎流坡的上表面铺设有碎石层,所述碎石层的上表面铺设有生态袋,所述挡拦墙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泄水涵洞。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生态袋的内部装有填坡积土,所述生态袋组成错缝砌叠。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生态袋中的填坡积土和碎石层的铺设均为就地取材。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第一挡拦段的缺口处大于第二挡拦段的缺口处。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迎流坡的表面种植有护坡草。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描述:
所述背流坡的表面种植有树木。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现有的坡体、碎石、生态袋、防护草、树木的设置、做到了就地取材,且碎石、生态袋、和防护草,树木的设置,对坡体起到了巩固作用,碎石和生态袋本身就留有缝隙具有一定的渗水功能,有利于水流自然的排出,倾斜的坡体对泥石流本就有一定的阻挡作用,减少了挡拦段水泥混凝土的建设高度。
2、通过挡拦墙、第一挡拦段、第二挡拦段的设置,使泥石流能从第一挡拦段和第二挡拦段的缺口中流过,并通过第一挡拦段、和第二挡拦段倾斜度和缺口的方向延长流经距离通过消能墩逐一消能,使大量的石头和泥沙阻拦组,水流逐渐减小最终通过挡拦墙完全阻挡。
本实用新型建构简单,安全可靠,就地取材通过碎石,生态袋、植被等对挡拦坝进行巩固,提高了坝体承受压力的强度,并有利于水流的自然排出,带有缺口的倾斜挡拦段的设置,延长泥石流的流经距离并逐一消能来最终被完全阻挡,通过这种生态措施与泥石流挡拦消能相结合的方式,提高了拦挡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的侧剖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的挡拦墙的主视图。
图例说明:
1、坡体;2、迎流坡;3、背流坡;4、挡拦墙;5、第一挡拦段;6、第二挡拦段;7、碎石层;8、生态袋;9、护坡草;10、树木;11、消能墩;12、防护墙;13、泄水涵洞;14、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此外,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包括坡体1,坡体1分为迎流坡2和背流坡3,迎流坡2的坡面分别设置有挡拦墙4、第一挡拦段5和第二挡拦段6,挡拦墙4位于第一挡拦段5的上游、第一挡拦段5位于第二挡拦段6的上游,挡拦墙4、第一挡拦段5、和第二挡拦段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护墙12,挡拦墙4与防护墙12连接,第一挡拦段5与第二挡拦段6和防护墙12之间均设置有缺口14,缺口14呈交错设置,第一挡拦段5和第二挡拦段6与防护墙12之间呈倾斜设置,第一挡拦段5、第二挡拦段6和缺口14处均设置有消能墩11,迎流坡2的上表面铺设有碎石层7,碎石层7的上表面铺设有生态袋8,挡拦墙4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泄水涵洞13。
生态袋8的内部装有填坡积土,生态袋8组成错缝砌叠,中间留有空隙,方便了泥石流水流的渗透排出;生态袋8中的填坡积土和碎石层7的铺设均为就地取材,采取生态措施,有利于节省材料,且避免资源的浪费更为的环保;第一挡拦段5的缺口14处大于第二挡拦段6的缺口14处,有利于泥石流的逐级消能;迎流坡2的表面种植有护坡草9,护坡草9有利于对坡体1进行巩固,提高了坡体1的坚硬度;背流坡3的表面种植有树木10,更为的绿色生态,当泥石流到达挡拦墙4之后,大量的石头和泥沙被阻拦掉,部分水流通过泄水涵洞13流出对树木10进行灌溉滋养。
工作原理:泥石流能从第一挡拦段5和第二挡拦段6的缺口14中流过,并通过第一挡拦段5、和第二挡拦段6倾斜度和缺口14的方向延长流经距离通过消能墩逐11一消能,使大量的石头和泥沙阻拦组,水流逐渐减小最终通过挡拦墙4完全阻挡,碎石层7、生态袋8、和护坡草9和树木10树木10对坡体1起到了巩固作用,碎石层7和生态袋8本身就留有缝隙具有一定的渗水功能,有利于水流自然的排出,当泥石流到达挡拦墙4之后,大量的石头和泥沙被阻拦掉,部分水流通过泄水涵洞13流出对树木10进行灌溉滋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6)
1.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包括坡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坡体(1)分为迎流坡(2)和背流坡(3),所述迎流坡(2)的坡面分别设置有挡拦墙(4)、第一挡拦段(5)和第二挡拦段(6),所述挡拦墙(4)位于第一挡拦段(5)的上游、所述第一挡拦段(5)位于第二挡拦段(6)的上游,所述挡拦墙(4)、第一挡拦段(5)、和第二挡拦段(6)的两侧分别设置有防护墙(12),所述挡拦墙(4)与防护墙(12)连接,所述第一挡拦段(5)与第二挡拦段(6)和防护墙(12)之间均设置有缺口(14),所述缺口(14)呈交错设置,所述第一挡拦段(5)和第二挡拦段(6)与防护墙(12)之间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挡拦段(5)、第二挡拦段(6)和缺口(14)处均设置有消能墩(11),所述迎流坡(2)的上表面铺设有碎石层(7),所述碎石层(7)的上表面铺设有生态袋(8),所述挡拦墙(4)的表面开设有多个泄水涵洞(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袋(8)的内部装有填坡积土,所述生态袋(8)组成错缝砌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袋(8)中的填坡积土和碎石层(7)的铺设均为就地取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其特征在于:第一挡拦段(5)的缺口(14)处大于第二挡拦段(6)的缺口(14)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其特征在于:所述迎流坡(2)的表面种植有护坡草(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流坡(3)的表面种植有树木(10)。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752983.5U CN212506081U (zh) | 2020-05-08 | 2020-05-08 | 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20752983.5U CN212506081U (zh) | 2020-05-08 | 2020-05-08 | 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2506081U true CN212506081U (zh) | 2021-02-09 |
Family
ID=744456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20752983.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12506081U (zh) | 2020-05-08 | 2020-05-08 | 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2506081U (zh) |
-
2020
- 2020-05-08 CN CN202020752983.5U patent/CN212506081U/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392127B (zh) | 一种树枝状埋入式柔性生态的斜坡排水沟及施工方法 | |
CN105862665B (zh) | 小流域综合治理—再造良田的方法 | |
CN210857096U (zh) | 一种适用于行洪及通航河道的防冲生态护岸结构 | |
CN110984193A (zh) | 一种严寒山区公路路堑边坡生态防护系统 | |
CN210482339U (zh) | 一种路堤边坡防护系统 | |
CN209854656U (zh) | 一种堤防 | |
CN111827152A (zh) | 一种包边路基的内部排水结构及其实施方法 | |
CN209873714U (zh) | 城市山区河道护岸结构 | |
CN110145007A (zh) | 弃渣场的排水系统 | |
CN212506081U (zh) | 一种采取生态措施的防护型泥石流拦挡坝 | |
CN211472400U (zh) | 一种堤坝挡渣结构 | |
CN213805270U (zh) | 一种防止河道下切破坏的多曲拱形透水台阶式消能二级坝 | |
CN111877276B (zh) | 一种山丘区分散集蓄水的兜网式雨洪堰及其施工方法 | |
JP6183819B1 (ja) | 自然斜面の保護構造 | |
CN210177294U (zh) | 一种山区公路路基 | |
CN112144488A (zh) | 防止河道下切破坏的多曲拱形透水台阶式消能二级坝 | |
CN210507515U (zh) | 一种绿化型重力式挡土墙 | |
CN206607548U (zh) | 一种河道边坡的护坡结构 | |
CN108343074A (zh) | 一种锚杆式格宾拦挡结构及施工方法 | |
CN113863125B (zh) | 一种用于易滑移边坡的坡上桥梁支撑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
CN211420758U (zh) | 一种排水性能高的道路排水结构 | |
CN215252044U (zh) | 一种跨水库岸边季节性泥石流支沟的多级连通过水路基 | |
CN213740864U (zh) | 一种防滑型水利工程用护坡结构 | |
CN217053239U (zh) | 生态护坡结构 | |
CN218090948U (zh) | 一种倾斜式挡土墙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2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