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4161U - 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4161U
CN220254161U CN202321610485.7U CN202321610485U CN220254161U CN 220254161 U CN220254161 U CN 220254161U CN 202321610485 U CN202321610485 U CN 202321610485U CN 220254161 U CN220254161 U CN 2202541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ve plate
conductive
substrate
circuit module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6104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忠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aoqing Xiaopeng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Guangzhou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Zhaoqing Xiaopeng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Guangzhou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aoqing Xiaopeng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Guangzhou Branch filed Critical Zhaoqing Xiaopeng New Energy Investment Co ltd Guangzhou Branch
Priority to CN2023216104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41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41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41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mbinations Of Printed Board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配电组件包括:基板、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基板上设置有电路模块。第一导电板与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并用于接入外部电源。第二导电板与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并用于接入外部设备。第一导电板、第二导电板和基板上下堆叠设置。本实用新型提高配电组件对于不同过流需求的兼容性。

Description

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配电盒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在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内,配电盒需要将动力电池组的电压分配到不同的用电设备,并对各个用电设备的用电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新能源汽车中,流过配电盒的电流往往在300A以上,其内设置的电路板往往无法承受那么大的电流。当前的方案是在电路板内部嵌入导电铜排,但这就导致电路板只能满足某一电流等级的需求,难以调整,兼容性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旨在提高配电组件对于不同过流需求的兼容性。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配电组件,所述配电组件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电路模块;
第一导电板,所述第一导电板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板还用于接入外部电源;
第二导电板,所述第二导电板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板还用于接入外部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板、所述第二导电板和所述基板上下堆叠设置。
可选的,所述配电组件还包括:
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
所述第一导电板经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板经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板、所述第二导电板和所述基板中任意堆叠的两者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可选的,所述基板具有第一布线面和第二布线面,所述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上;
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中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上,另一者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上。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上,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或者,
所述第二导电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上,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基板具有第一布线面和第二布线面,所述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上;
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或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均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均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均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
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电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板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所述第二导电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板上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或者,
所述第二导电板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所述第一导电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板上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板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所述第二导电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板上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导电板上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
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设置,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或者,
所述第二导电板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所述第一导电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板上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导电板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
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电路模块包括开关管电路,所述开关管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控制自身处于闭合或打开状态。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配电盒,包括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配电组件。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述所述的配电盒。
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包括基板、第一导电板和第二导电板。基板上设置有电路模块。第一导电板与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并用于接入外部电源。第二导电板与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并用于接入外部设备。其中,第一导电板、第二导电板和基板上下堆叠设置。本实用新型提高配电组件对于不同过流需求的兼容性。如此,在实际应用中,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无需额外设计和生产适配不同电流等级的基板,研发人员只需要根据当前配电盒的过流需求,对与基板堆叠设置的第一导电板的材料、厚度进行适配性的设置,从而就能够满足不同配电盒的过流需求,有效地降低了基板的设计成本和设计复杂度,提高了配电组件对于不同过流需求的兼容性,更进一步提高了配电组件对于不同电流过流需求的兼容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又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还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再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标号 名称 标号 名称
10 基板 20 电路模块
30 第一导电板 40 第二导电板
31 第一导电件 41 第二导电件
50 绝缘层 11 第一布线面
12 第二布线面 13 第一通孔
14 第二通孔 15 第三通孔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在目前新能源汽车领域内,配电盒需要将动力电池组的电压分配到不同的用电设备,并对各个用电设备的用电进行管理。但是,在实际应用中,新能源汽车中,流过配电盒的电流往往在300A以上,其内设置的电路板往往无法承受那么大的电流。
为此,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配电组件,配电组件包括:
基板10,基板10上设置有电路模块20;
第一导电板30,第一导电板30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一导电板30还用于接入外部电源;
第二导电板40,第二导电板40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第二导电板40还用于接入外部设备;
其中,第一导电板30、第二导电板40和基板10上下堆叠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可以采用玻璃纤维板、陶瓷基板10等用于作为电路板的材料来实现。其上的电路模块20可以包括用于管理电源输出的多个开关电路,多个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第一导电板30电连接,多个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第二导电板40电连接。开关管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控制自身处于闭合或打开状态。其中,开关电路可以采用开关管电路来实现,例如MOS管、IGBT管、三极管等,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有效地提高开关电路的反应速度,而且相比较采用继电器接触器而言,能够更加节省基板10上的布线面积。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为了满足基板10上不同的过流需求,在下述选择对应材料和厚度的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的同时,还需要选择相应型号的开关管,以满足过流的需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可以采用金属导电材料,例如银、铜、铝,铜芯镀金等来实现,具体可以采用铜排来实现,或者是采用非金属导电材料,例如石墨等来实现。第一导电板30上可以设置有安装孔,以用于接入汇流条或者插入螺母以螺接接入电连接线,以实现接入外部电源,例如汽车的动力电池,所输出的电压。同理,第二导电板40上也可以设置有安装孔,以用于接入外部设备。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可以直接放置于基板10上,基板10上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焊接区,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焊接区。第一导电板30的部分或者全部可以设置于第一焊接区内,并通过焊料,例如焊锡,将第一导电板30的部分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焊接在一起。同理,也通过焊料,将第二导电板40的部分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焊接在一起。
可选的,在另一实施例中,配电组件还包括:第一导电件31和第二导电件41;第一导电板30经第一导电件31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导电板40经第二导电件41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1和第二导电件41可以采用导线或者是金属柱等来实现,或者第一导电件31和第一导电板30直接一体成型设置,例如形成第一导电板30的模具在设计时,专门设置了能够形成第一导电件31的形状,在浇筑液体铜并且冷却以后,所形成的铜排上会自带一个柱状凸起以作为第一导电件31。同理,第二导电件41和第二导电板40也可以如上述实施例中一样一体成型设置。如此,不仅仅能够实现第一导电件31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的电连接,以及实现第二导电件41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的电连接。还能够节省电路板上用于放置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的布线面积,以便于布置其他器件。如此,在实际应用中,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无需额外设计和生产适配不同电流等级的基板10,研发人员只需要根据当前配电盒的过流需求,对与基板10堆叠设置的第一导电板30的材料、厚度进行适配性的设置,从而就能够满足不同配电盒的过流需求,有效地降低了基板10的设计成本和设计复杂度,提高了配电组件对于不同过流需求的兼容性,更进一步提高了配电组件对于不同电流过流需求的兼容性。
本实用新型配电组件包括基板10、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基板10上设置有电路模块20。第一导电板30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并用于接入外部电源。第二导电板40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并用于接入外部设备。其中,第一导电板30、第二导电板40和基板10上下堆叠设置。本实用新型提高配电组件对于不同过流需求的兼容性。如此,在实际应用中,相比较现有技术而言,无需额外设计和生产适配不同电流等级的基板10,研发人员只需要根据当前配电盒的过流需求,对与基板10堆叠设置的第一导电板30的材料、厚度进行适配性的设置,从而就能够满足不同配电盒的过流需求,有效地降低了基板10的设计成本和设计复杂度,提高了配电组件对于不同过流需求的兼容性,更进一步提高了配电组件对于不同电流过流需求的兼容性。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参考图2-图9,配电组件还包括:
第一导电件31和第二导电件41;
第一导电板30经第一导电件31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导电板40经第二导电件41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
第一导电板30、第二导电板40和基板10中任意堆叠的两者之间设置有绝缘层50。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上述实施例的内容可知,通过设置第一导电件31和第二导电件41,能够节省基板10上的布线面积。但是如此设置会使得配电组件的上下高度变高,故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尽量降低配电组件的上下高度,以提高配电组件的集成度,会将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均靠近基板10进行堆叠设置,并且使得任意堆叠的两者之间都设置的绝缘层50,例如从上到下为第二导电板40、绝缘层50、第一导电板30、绝缘层50和基板10。
在本实施例中,绝缘层50可以采用绝缘介质来实现,例如塑料、玻璃、橡胶等,或者是在任意堆叠的两者接触的一侧上均涂覆有绝缘涂料,例如陶瓷涂层、绝缘漆等等。如此设置,在实际应用中,能够在节省电路板上的布线面积的同时,尽量降低配电组件上下方向上的高度,从而提高配电组件的集成度。此外,由于第一导电板30和/或第二导电板40与基板10中仅间隔一层绝缘层50,而绝缘层50下就是基板10上的电路器件,例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电路模块20,那么一定程度上第一导电板30和/或第二导电板40还能够起到基板10上的电路器件的辅助散热的作用,从而有效地提高了配电组件的散热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可以分别设置在基板10的两侧,也可以设置于基板10的一侧。
具体地,在一实施例中,基板10具有第一布线面11和第二布线面12,电路模块20设置于基板10的第一布线面11上;
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中的其中一者设置于基板10的第一布线面11所在的一侧上,另一者设置于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上。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1和第二导电件41可以采用电连接线来实现,以第一导电件31为例,第一导电件31为第一电连接线,第一电连接线的一端通过焊接或者螺接的方式固定设置在第一导电板30上,另一端直接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焊接在一起。
可选的,在另一实施例中,为了节省配电组件内的电连接线所占据的空间,参考图2,第二导电板40设置于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上,基板10上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4;
第二导电件41设置于第二通孔14内,第二导电件41的一端与第二导电板40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1和电路模块20中的绝缘层50上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位置也可以设置开口,以供使得第一导电件31的一端能够穿过开口与基板10上的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同理,由于电路模块20设置于第一面,所以在第二导电板40和基板10中的绝缘层50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的位置也设置有开口,基板10上对应电路模块20输出的位置也设置有对应的第二通孔14,以使得第二导电件41的一端能够穿过开口和第二通孔14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其中,第二通孔14可以直接为一机械孔,或者是设置为一可通电孔,例如在内壁上设置有覆铜层,或者是填充有导电材料,从而提高第二导电件41的导电性能。
通过上述设置,相比较于上述实施例中采用电连接线作为导电件,能够节省配电组件内设置电连接线的空间,更进一步提高了配电组件的集成度。
同理可知,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的位置也可以互换,比如参考图3所示的实施例,第二导电板40设置于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上,基板10上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4;第二导电件41设置于第二通孔14内,第二导电件41的一端与第二导电板40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通孔13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的第二通孔14的设置方式一致,并且该设置能够起到和上述设置相同的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实施例中,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可以设置于基板10的同一侧。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具有第一布线面11和第二布线面12,电路模块20设置于基板10的第一布线面11上;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设置于基板10的第一布线面11所在的一侧或设置于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
可选的,在一实施例中,参考图4和图5,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均与基板10的第一布线面11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或者,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均与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如此设置,可以仅设置一层绝缘层50,从而更进一步降低配电组件的上下方向上的高度,提高配电组件的集成度。
在本实施例中,结合上述实施例中内容可知,第一导电件31和第二导电件41可以采用电连接线来实现,或者是采用上述金属柱并穿过绝缘层50中直接与基板10电连接,或者是再穿过基板10上的过孔与基板10上的电路模块20电连接。
具体地,参考图4,当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均与基板10的第一布线面11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时,绝缘层50上可以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和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设置有开口,以供第一导电件31的一端和第二导电件41的另一端穿过并与基板10上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和输出端对应电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5,当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均与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时,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均与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
基板10上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13,对应电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4;
第一导电件31设置于第一通孔13内,第一导电件31的一端与第一导电板30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
第二导电件41设置于第二通孔14内,第二导电件41的一端与第二导电板40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的方式来进行设置。如此,第一导电件31可以穿过绝缘层50上的开口和第一通孔13以实现第一电路板和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之间的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可以穿过绝缘层50上的开口和第二通孔14以实现第二电路板和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
可选的,在另一实施例中,参考图6-图9,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还可以上下堆叠在一起设置,并且其中设置有相应的绝缘层50。如此设置,在实际应用中能够相对增加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的面积,以提高其过流性能,并且相对减少厚度。
具体地,当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设置在基板10的第一布线面11所在的一侧上时,参考图6中所示的实施例,第一导电板30与基板10的第一布线面11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第二导电板40设置于第一导电板30上背离基板10的一侧;
其中,第一导电板30上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4;第二导电件41设置于第二通孔14内,第二导电件41的一端与第二导电板40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和第二通孔14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的方式来进行设置。同样的,每一绝缘层50上设置有对应的开口,第一导电件31经过绝缘层50上的开口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经过绝缘层50上的开口以及第二通孔14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
同理,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还可以调换堆叠顺序,参考图7中所示的实施例。第二导电板40与基板10的第一布线面11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第一导电板30设置于第二导电板40上背离基板10的一侧;
其中,第二导电板40上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13;第一导电件31设置于第一通孔13内,第一导电件31的一端与第一导电板30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电件31经过绝缘层50上的开口和第一通孔13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经过绝缘层50上的开口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
当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设置在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上时,参考图8中所示的实施例,第一导电板30与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第二导电板40设置于第一导电板30上背离基板10的一侧;
其中,基板10上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13,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4;第一导电板30上对应第二通孔14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15;
第一导电件31设置于第一通孔13内,第一导电件31的一端与第一导电板30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
第二导电件41穿过第二通孔14和第三通孔15设置,第二导电件41的一端与第二导电板40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13、第二通孔14和第三通孔15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同的方式来进行设置。同样的,每一绝缘层50上均设置有对应的开口,第一导电件31经过绝缘层50的开口和第一通孔13、第三通孔15,实现了第一导电板30和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之间的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经过绝缘层50开口和第二通孔14,实现了第二导电板40和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
同理,第一导电板30和第二导电板40还可以调换堆叠顺序,参考图9中所示的实施例。第二导电板40与基板10的第二布线面12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第一导电板30设置于第二导电板40上背离基板10的一侧;
其中,基板10上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13,对应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14;第二导电板40上对应第一通孔13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15;
第二导电件41设置于第二通孔14内,第二导电件41的一端与第二导电板40电连接,第二导电件4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电连接;
第一导电件31穿过第一通孔13和第三通孔15设置,第一导电件31的一端与第一导电板30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1的另一端与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电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电件41经过绝缘层50的开口和第二通孔14、第三通孔15,实现了第二导电板40和电路模块20的输出端之间的电连接。第一导电件31经过绝缘层50开口和第一通孔13,实现了第一导电板30和电路模块20的输入端之间的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配电盒,包括上述所述的配电组件。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配电盒基于上述的配电组件,因此,本实用新型配电盒的实施例包括上述配电组件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配电盒。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基于上述的配电盒,因此,本实用新型电动汽车的实施例包括上述配电盒全部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且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也完全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组件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上设置有电路模块;
第一导电板,所述第一导电板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板还用于接入外部电源;
第二导电板,所述第二导电板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板还用于接入外部设备;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板、所述第二导电板和所述基板上下堆叠设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电组件还包括:
第一导电件和第二导电件;
所述第一导电板经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板经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板、所述第二导电板和所述基板中任意堆叠的两者之间设置有绝缘层。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具有第一布线面和第二布线面,所述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上;
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中的其中一者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上,另一者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上,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
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或者,
所述第二导电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上,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具有第一布线面和第二布线面,所述电路模块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上;
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或设置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均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或者,
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均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板和所述第二导电板均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
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板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所述第二导电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板上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一导电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或者,
所述第二导电板与所述基板的第一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所述第一导电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板上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板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所述第二导电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板上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一导电板上对应所述第二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
所述第一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导电件穿过所述第二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设置,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或者,
所述第二导电板与所述基板的第二布线面所在的一侧堆叠设置,所述第一导电板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板上背离所述基板的一侧;
其中,所述基板上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一通孔,对应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导电板上对应所述第一通孔的位置设置有第三通孔;
所述第二导电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通孔内,所述第二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二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出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导电件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和所述第三通孔设置,所述第一导电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电板电连接,所述第一导电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电路模块的输入端电连接。
10.如权利要求2-9任一项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电件与所述第一导电板一体成型设置;所述第二导电件与所述第二导电板一体成型设置。
11.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配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模块包括开关管电路,所述开关管电路用于在接收到控制信号时,控制自身处于闭合或打开状态。
12.一种配电盒,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配电组件。
13.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配电盒。
CN202321610485.7U 2023-06-21 2023-06-21 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 Active CN2202541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0485.7U CN220254161U (zh) 2023-06-21 2023-06-21 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610485.7U CN220254161U (zh) 2023-06-21 2023-06-21 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4161U true CN220254161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690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610485.7U Active CN220254161U (zh) 2023-06-21 2023-06-21 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416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33553B2 (en) Semiconductor unit
US8436459B2 (en) Power semiconductor module
US7203073B2 (en) Circuit-constituting member and circuit unit
KR101991917B1 (ko) 모터 차량들을 위한 회로 배치 및 회로 배치의 이용
CN106953504B (zh) 电子的线路单元
EP2728615A1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EP3522690B2 (en) Inverter
CN111162051B (zh) 功率端子、功率模块封装结构及封装方法
CN105429478A (zh) 电力转换装置
CN220254161U (zh) 配电组件、配电盒和电动汽车
EP3926775A2 (en) Solid state switching device including nested control electronics
CN214099627U (zh) 智能功率模块
CN112910287B (zh) 功率用半导体装置
JP4915907B2 (ja) Ipm搭載の太陽光インバー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15602672A (zh) 一种多芯片堆叠封装结构
CN112490234A (zh) 智能功率模块和智能功率模块的制造方法
JP2020181912A (ja) 半導体装置
CN217788389U (zh) 一种封装体和电子装置
CN218647924U (zh) 一种低压可控继电器功率模块
CN214411192U (zh) 一种低成本高散热智能功能模块
WO2022202248A1 (ja) 電力変換装置
CN219476670U (zh) 功率芯片模块
US20230378025A1 (en)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CN219287958U (zh) 一种新型电动车控制器电容板柔性布置结构
CN219393961U (zh) 一种多功能高压连接器及动力驱动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