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50138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50138U
CN220250138U CN202321943883.0U CN202321943883U CN220250138U CN 220250138 U CN220250138 U CN 220250138U CN 202321943883 U CN202321943883 U CN 202321943883U CN 220250138 U CN220250138 U CN 22025013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ater
air outlet
guiding
air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943883.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忠桦
朱天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Midea Group Wuhan Refrigeration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21943883.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2025013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5013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5013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包括:机壳、换热器组件和风道组件,机壳包括底盘和壳体,底盘设于壳体的底面,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以及用于对壳体定位的定位结构,定位结构位于集水槽的外周侧且与集水槽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水结构,第一导水结构用于将定位结构处的水引导至集水槽内;换热器组件设于机壳内;风道组件设于机壳内且形成有第二导水结构,第二导水结构用于将风道组件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内。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第一导水结构将定位结构处的水引导至集水槽内,防止定位结构处的水溢流至地板上,避免地板积水;第二导水结构将风道组件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内,以避免风道组件上的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保证空调器的正常工作。

Description

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在空调器工作时,空调器的壳体和风道组件上容易产生冷凝水,冷凝水沿着壳体流动容易流到地板上,造成地板积水;风道组件上的冷凝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会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壳体上的水(例如冷凝水)可以流向底盘上的定位结构,通过第一导水结构将定位结构处的水引导至集水槽内,可以防止定位结构处的水溢流至地板上,避免地板积水;通过第二导水结构将风道组件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内,可以避免风道组件上的水(例如冷凝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保证空调器的正常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包括底盘以及壳体,所述底盘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面,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以及用于对所述壳体定位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集水槽的外周侧且与所述集水槽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水结构,所述第一导水结构用于将所述定位结构处的水引导至所述集水槽内;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风道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形成有第二导水结构,所述第二导水结构用于将所述风道组件上的水引导至所述集水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壳体上的水(例如冷凝水)可以流向底盘上的定位结构,通过第一导水结构将定位结构处的水引导至集水槽内,可以防止定位结构处的水溢流至地板上,避免地板积水;通过第二导水结构将风道组件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内,可以避免风道组件上的水(例如冷凝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保证空调器的正常工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导水结构包括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贯穿所述集水槽的内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导流槽的底壁形成为导流底壁,所述导流底壁在由所述定位结构至所述集水槽的方向上倾斜向下延伸。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导流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3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定位结构沿所述集水槽的周向设置,所述导流槽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槽沿所述集水槽的周向间隔排布。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定位结构包括配合槽,所述配合槽沿所述集水槽的周向延伸,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下端容纳于所述配合槽,所述配合槽与所述集水槽之间形成有所述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连通所述配合槽与所述集水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后壳体和前面板,所述前面板设于所述后壳体的前侧,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后壳体,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前面板,所述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风道组件的后侧,所述后壳体的下端容纳于所述配合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定位槽,所述壳体的下端具有与所述定位槽卡接配合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槽与所述集水槽之间形成有所述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连通所述定位槽与所述集水槽。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部件和出风框部件,所述出风框部件位于所述风道部件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出风框部件包括出风框,所述出风框内形成有出风通道且所述出风框上形成有所述第二导水结构,所述第二导水结构包括至少一组导水筋组以及至少一个排水孔,所述出风框的外侧壁形成有所述导水筋组,所述出风框的底部形成有所述排水孔,所述导水筋组用于将所述出风框的外侧壁上的水引流至所述出风框的下端并通过所述排水孔向下排入至所述集水槽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导水筋组包括多个导水筋,多个所述导水筋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所述导水筋交叉设置且间隔开,所述导水筋与竖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出风框的上端面的外边沿形成有第一挡水筋,所述出风框的上端面形成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用于将所述出风框的上端面的水引流至所述出风框的具有所述导水筋组的外侧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为出风底壁,所述出风底壁上形成有第一导水孔,所述第一导水孔用于将所述出风底壁上的水向下引导并排入所述集水槽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风底壁的前边沿形成有第二挡水筋;和/或,所述出风底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导风组件的安装孔,所述出风底壁上形成有环绕所述安装孔设置的挡水凸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出风框的外侧壁包括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外侧壁和第二外侧壁,所述导水筋组为两组且分别为第一导水筋组、第二导水筋组,所述第一导水筋组设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二导水筋组设于所述第二外侧壁,所述排水孔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排水孔、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水筋组的下方,所述第二排水孔形成于所述第二导水筋组的下方。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风框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前出风框和后出风框,所述前出风框的外侧壁包括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后出风框的外侧壁包括所述第二外侧壁。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排水孔形成于所述出风框的后侧,所述第一外侧壁上形成有第一接水台结构,所述第一接水台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导水筋组的下方且形成有第一接水槽,所述第一接水槽的底壁形成有第二导水孔,所述第二导水孔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形成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从所述第二导水孔导出的水导流至所述第一排水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水台结构的外边沿形成有第三挡水筋。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接水台结构包括第一接水台和第二接水台,所述第二接水台位于所述第一接水台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接水台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接水槽形成于所述第二接水台。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为出风底壁,所述出风底壁上形成有第一导水孔,所述第一导水孔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水孔导出的水适于通过所述导流结构导流至所述第一排水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水孔位于所述第二导水孔的下方,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第二导流面、第三导流面以及第二接水台结构,所述第二导流面位于所述第二接水台结构的上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水孔贯穿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上端,所述第三导流面位于所述第二接水台结构的下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水孔导出的水适于通过所述第二接水台结构导流至所述第一排水孔。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接水台结构包括第三接水台和第四接水台,所述第四接水台位于所述第三接水台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三接水台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四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水孔贯穿所述第四导流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外侧壁的下端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外侧壁的下边沿延伸的接水凸部,所述接水凸部上形成有第二接水槽,所述第二排水孔形成于所述第二接水槽的底壁。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空调室内机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底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底盘的剖面图;
图6是图5中B处的放大图;
图7是图2中出风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前出风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图8中前出风框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C处的放大图;
图11是图8中前出风框的又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D处的放大图;
图13是图8中前出风框的再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E处的放大图;
图15是图7中后出风框的示意图;
图16是图15中F处的放大图;
图17是图15中后出风框的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G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100、空调室内机;
10、机壳;1、壳体;11、前面板;110、出风口;12、后壳体;120、进风口;121、进风格栅;13、顶盖;14、底盘;141、集水槽;142、定位结构;143、配合槽;144、定位槽;145、第一导水结构;146、导流槽;147、导流底壁;
20、换热器组件;21、换热器;22、换热器支架;23、电辅热件;
30、风道组件;3、风道部件;31、风道蜗壳;32、风轮;
5、出风框部件;5a、出风通道;50、出风框;
51、前出风框;510、第一外侧壁;511、第一导水筋组;512、第一接水台结构;513、第一接水槽;514、第二导水孔;515、第三挡水筋;516、第一接水台;517、第二接水台;518、第一导流面;519、第一排水孔;
52、后出风框;520、第二外侧壁;521、第二导水筋组;522、接水凸部;523、第二接水槽;524、第二排水孔;525、第一挡水筋;526、上端面;527、引流槽;528、引流壁;
53、第二导水结构;54、导水筋组;541、导水筋;55、排水孔;
56、出风底壁;561、第一导水孔;562、第二挡水筋;563、安装孔;564、挡水凸环;
57、导流结构;571、第二导流面;572、第三导流面;573、第二接水台结构;574、第三接水台;575、第四接水台;576、第四导流面;577、第四挡水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
参照图1-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包括:机壳10、换热器组件20和风道组件30,机壳10包括底盘14以及壳体1,底盘14设于壳体1的底面,壳体1上形成有进风口120以及出风口110。底盘14上形成有集水槽141以及定位结构142,定位结构142用于对壳体1定位。底盘14可以支撑壳体1,通过底盘14上的定位结构142对壳体1定位,可以增强壳体1的稳定性。
定位结构142位于集水槽141的外周侧,且定位结构142与集水槽141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水结构145,第一导水结构145用于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当壳体1上有水时,水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壳体1流向底盘14上的定位结构142,通过第一导水结构145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可以在集水槽141内汇集,这样可以防止定位结构142处的水溢流到地板上,避免地板积水湿滑。并且,定位结构142位于集水槽141的外周侧,这样更加方便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定位结构142处水的流动方向可以参照图3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例如,当空调器制冷时,机壳10内空气的温度较低,机壳10的外表面容易产生冷凝水,冷凝水可以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沿着壳体1向下流动。由于,壳体1的下端与底盘14上的定位结构142配合,冷凝水可以流向底盘14上的定位结构142并在定位结构142处汇集,通过第一导水结构145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汇集的冷凝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可以在集水槽141内汇集,这样可以防止定位结构142处的水溢流到地板上,避免地板积水湿滑。
参照图2和图7,换热器组件20设于机壳10内,风道组件30设于机壳10内,且风道组件30上形成有第二导水结构53,第二导水结构53用于将风道组件30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
当空调器工作时,机壳10内的空气与换热器组件20换热,风道组件30在冷热交替的环境下容易产生冷凝水。通过第二导水结构53将风道组件30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可以将风道组件30上的水排出,风道组件30上的水可以在集水槽141内汇集,这样可以避免风道组件30上的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而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工作,避免影响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保证空调器可以正常工作。风道组件30上水的流动方向可以参照图8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例如,当风道组件30的下方设有电控部件或者用于连接电控部件的线束时,风道组件30上的冷凝水容易滴落到电控部件或者线束上,容易造成安全隐患。由此,通过第二导水结构53将风道组件30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可以避免安全隐患,保证空调器可以正常工作。
由此,通过第一导水结构145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可以避免定位结构142处的水溢流至地板上,避免发生地板积水的情况;通过第二导水结构53将风道组件30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可以避免风道组件30上的水(例如冷凝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避免影响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保证空调器的正常工作。
参照图1和图2,上述的空调器可以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器可以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例如,空调室内机100可以为柜机,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包括机壳10、换热器组件20以及风道组件30。机壳10可以包括上述的底盘14以及壳体1,壳体1上形成有进风口120以及出风口110,出风口110处设有进风格栅121;进风口120以及出风口110均可以与室内连通,方便空气流通。机壳10还可以包括顶盖13,顶盖13盖设于壳体1、换热器组件20以及风道组件30的顶部。换热器组件20位于进风口120的前侧,风道组件30位于换热器组件20和出风口110之间,出风口110可以与室内连通。其中,换热器组件20可以包括换热器21、换热器支架22和电辅热件23,换热器21和电辅热件23可以设于换热器支架22;风道组件30可以包括风道蜗壳31和风轮32,风轮32设于风道蜗壳31内,且风轮32可以驱动风道蜗壳31内的气流进入出风框50内的出风通道5a。
在空调器工作时,空气可以从进风口120进入机壳10内,进入机壳10的空气可以与换热器组件20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可以经过风道组件30从出风口110吹进室内,从而实现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空调器,壳体1上的水(例如冷凝水)可以流向底盘14上的定位结构142,通过第一导水结构145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可以防止定位结构142处的水溢流至地板上,避免地板积水;通过第二导水结构53将风道组件30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可以避免风道组件30上的水(例如冷凝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保证空调器的正常工作。
参照图3和图4,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导水结构145包括导流槽146,导流槽146贯穿集水槽141的内侧壁,可以将导流槽146与集水槽141连通,方便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使得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可以在集水槽141内汇集。
参照图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导流槽146的底壁形成为导流底壁147,导流底壁147在由定位结构142至集水槽141的方向上倾斜向下延伸,这样对水的引流效果更好,更加方便排水,可以加快水在导流槽146内的流动速度,可以更为快速地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可以有效避免定位结构142处的水溢流到地板上的情况,避免地板积水。
继续参照图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导流底壁147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的范围为3~30°。例如,导流底壁147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可以为7°、10°、13°、17°或25°。导流底壁147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具有合适的范围,使得导流底壁147在由定位结构142至集水槽141的方向上向下倾斜的角度合适,可以方便排水,保证导流槽146对定位结构142处水的引导作用,并且可以快速引流,避免定位结构142处的水溢流到地板上,避免地板积水。
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定位结构142沿集水槽141的周向设置,当壳体1通过定位结构142定位时,可以沿集水槽141的周向对壳体1定位,可以进一步提升壳体1的稳定性。导流槽146为多个,多个导流槽146沿集水槽141的周向间隔排布,可以更为快速地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避免定位结构142处的水溢流到地板上。
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定位结构142包括配合槽143,配合槽143沿集水槽141的周向延伸,壳体1的至少部分下端容纳于配合槽143。例如,壳体1的下端容纳于配合槽143;或者,壳体1的一部分结构的下端容纳于配合槽143,壳体1上的水可以沿着壳体1流到配合槽143内。配合槽143与集水槽141之间形成有导流槽146,导流槽146连通配合槽143与集水槽141,配合槽143内的水可以经过导流槽146流至集水槽141内,避免配合槽143内积水过多溢流至地板上,避免地板积水。
参照图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壳体1包括后壳体12和前面板11,前面板11设于后壳体12的前侧,进风口120形成于后壳体12,出风口110形成于前面板11,换热器组件20设于风道组件30的后侧,后壳体12的下端容纳于配合槽143。由于后壳体12相对前面板11更靠近换热器组件20,在空调器制冷时,后壳体12上更容易产生冷凝水。通过后壳体12的下端容纳于配合槽143,后壳体12上的冷凝水可以流进配合槽143内,配合槽143内的冷凝水可以在配合槽143和集水槽141之间的导流槽146的引导下流进集水槽141内,避免配合槽143内积水过多溢流至地板上,避免地板积水。
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定位结构142包括多个定位槽144,多个定位槽144沿壳体1的周向间隔设置,壳体1的下端具有定位凸起,定位凸起与定位槽144卡接配合,可以将壳体1卡接于底盘14上,可以提升壳体1安装的稳定性。
定位槽144与集水槽141之间形成有导流槽146,导流槽146连通定位槽144与集水槽141。定位凸起与定位槽144卡接配合,壳体1上的水可以沿着壳体1和定位凸起流进定位槽144内,通过导流槽146连通定位槽144与集水槽141,定位槽144内的水可以沿着导流槽146流进集水槽141内,以避免定位槽144内积水过多而溢流至地板上。
例如,参照图3,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前面板11的下端形成有定位凸起,底盘14上形成有与前面板11的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144,定位凸起适于插设于定位槽144内以将前面板11安装于底盘14,前面板11上的冷凝水可以沿着前面板11向下流进定位槽144内,与定位槽144连通的导流槽146可以将定位槽144内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后壳体12的下端也形成有定位凸起,底盘14上形成有与后壳体12的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144,定位凸起适于插设于定位槽144内,后壳体12的下端边沿处可以容纳于配合槽143,这样可以将后壳体12安装于底盘14,后壳体12上的冷凝水可以沿着后壳体12向下流进定位槽144和配合槽143内,与定位槽144连通的导流槽146可以将定位槽144内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与配合槽143连通的导流槽146可以将配合槽143内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
参照图2、图8和图15,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风道组件30包括风道部件3和出风框部件5,出风框部件5位于风道部件3与出风口110之间,出风框部件5包括出风框50,出风框50内形成有出风通道5a,出风通道5a可以与出风口110连通,且出风框50上形成有第二导水结构53,第二导水结构53包括至少一组导水筋组54,第二导水结构53包括至少一个排水孔55。
第二导水结构53包括至少一组导水筋组54以及至少一个排水孔55,包括如下几种情况:第二导水结构53可以包括一组导水筋组54以及一个排水孔55;或者,第二导水结构53也可以包括多组导水筋组54以及多个排水孔55;或者,第二导水结构53也可以包括一组导水筋组54以及多个排水孔55;或者,第二导水结构53也可以包括多组导水筋组54以及一个排水孔55。
例如,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第二导水结构53包括两组导水筋组54以及两个排水孔55。
出风框50的外侧壁形成有导水筋组54,出风框50的底部形成有排水孔55,导水筋组54用于将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水引流至出风框50的下端并通过排水孔55向下排入至集水槽141内。
当空调器制冷时,进入机壳10内的气流可以与换热器组件20换热,由于换热后的气流会流经出风通道5a,出风通道5a内的温度较低,使得出风通道5a内外会产生温度差,导致出风通道5a的外侧壁产生冷凝水。
导水筋组54可以引导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流动,方便出风框50排水,避免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避免影响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更好地保证空调器的正常工作。另外,相较于在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粘贴海绵,通过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导水筋组54将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水引流至出风框50的下端并且排至集水槽141内,这样可以节省成本,减少装配工时。
参照图12和图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导水筋组54包括多个导水筋541,多个导水筋541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导水筋541交叉设置且间隔开,导水筋541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导水筋541与水平方向之间也具有夹角。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水可以沿着导水筋541的长度方向流动,并且位于上侧的导水筋541可以将水引流至位于下侧的导水筋541上。
由此,导水筋541可以引导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流动,并且可以快速地将冷凝水引流至排水孔55并通过排水孔55排入至集水槽141内,这样可以更好地引流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冷凝水,避免冷凝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保证空调器的正常工作。导水筋541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导水筋541与水平方向之间也具有夹角,使得导水筋541的引流效果较好,可以更为快速地将冷凝水引流至排水孔55。
例如,导水筋541的上表面可以为平面,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水通过导水筋541导水时,水可以沿着导水筋541的上表面流动;再例如,导水筋541的上表面也可以向下凹形成导水的凹槽,这样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水通过导水筋541导水时,水可以沿着凹槽流动,这样导水筋541的导水效果更好,可以防止水从导水筋541的外侧边沿流出,避免流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
参照图16,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的外边沿形成有第一挡水筋525,可以防止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的水从外边沿流出,避免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造成其他结构件老化失效。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形成有引流槽527,引流槽527用于将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的水引流至出风框50的具有导水筋组54的外侧壁,方便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排水,避免冷凝水在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积攒,也可以避免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积水过多导致积水溢流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进而保证空调器可以正常工作。
例如,引流槽527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形成为引流壁528,引流壁528在由上向下的方向上朝向邻近引流槽527的底壁的方向倾斜延伸。引流壁528可以将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的冷凝水引流并汇集于引流槽527内,从而实现将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的水引流至出风框50的具有导水筋组54的外侧壁。
参照图9和图1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出风通道5a的底壁为出风底壁56,出风底壁56上形成有第一导水孔561,第一导水孔561用于将出风底壁56上的水向下引导并排入集水槽141内,可以防止水在出风底壁56上积攒,也可以避免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积水过多导致积水溢流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进而保证空调器可以正常工作。
参照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出风底壁56的前边沿形成有第二挡水筋562,防止出风底壁56上的水从出风底壁56的前边沿流出,避免出风底壁56上的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而造成其他结构件老化失效。
参照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出风底壁56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导风组件的安装孔563,出风底壁56上形成有挡水凸环564,挡水凸环564环绕安装孔563设置。在空调器制冷时,导风组件上也容易产生冷凝水,导风组件上的冷凝水可以沿着导风组件排入出风底壁56。通过出风底壁56上形成有环绕安装孔563设置的挡水凸环564,可以防止出风底壁56上的水从安装孔563流出,避免水流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而造成其他结构件老化失效,避免影响其他结构件的使用寿命,保证空调器可以正常工作。
参照图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出风底壁56的前边沿形成有第二挡水筋562;出风底壁56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导风组件的安装孔563,出风底壁56上形成有挡水凸环564,挡水凸环564环绕安装孔563设置。由此,可以防止出风底壁56上的水从出风底壁56的前边沿流出,避免出风底壁56上的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而造成其他结构件老化失效;也可以防止出风底壁56上的水从安装孔563流出,避免水流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而造成其他结构件老化失效。
例如,用于驱动导风组件工作的驱动电机可以位于出风底壁56的下侧,挡水凸环564环绕安装孔563设置,可以防止出风底壁56上的水从安装孔563流到驱动电机上,保证驱动电机可以正常工作,降低安全隐患。
参照图7,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出风框50的外侧壁包括第一外侧壁510和第二外侧壁520,第一外侧壁510和第二外侧壁520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例如,第一外侧壁510位于左侧,第二外侧壁520位于右侧。
导水筋组54为两组,且两组导水筋组54分别为第一导水筋组511和第二导水筋组521,第一导水筋组511设于第一外侧壁510,第二导水筋组521设于第二外侧壁520;排水孔55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排水孔519、第二排水孔524,第一排水孔519形成于第一导水筋组511的下方,第二排水孔524形成于第二导水筋组521的下方,通过第一导水筋组511导流的水可以经过第一排水孔519排出,通过第二导水筋组521导流的水可以经过第二排水孔524排出。
第一导水筋组511用于将出风框50的第一外侧壁510上的水引流至出风框50的下端并通过第一排水孔519向下排入至集水槽141内,第二导水筋组521用于将出风框50的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引流至出风框50的下端并通过第二排水孔524向下排入至集水槽141内。这样可以实现将风道组件30上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可以避免风道组件30上的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而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工作,避免影响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7、图8和图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出风框50包括前出风框51和后出风框52,前出风框51和后出风框52分别独立成型,前出风框51的外侧壁包括第一外侧壁510,后出风框52的外侧壁包括第二外侧壁520。第一导水筋组511设于前出风框51的第一外侧壁510,第二导水筋组521设于后出风框52的第二外侧壁520,第一导水筋组511和第二导水筋组521可以实现对前出风框51和后出风框52的外侧壁进行导水。
另外,通过前出风框51和后出风框52分别独立成型,前出风框51和后出风框52可以分别制造成型后再组装成出风框50,这样可以降低出风框50的加工难度。例如,前出风框51和后出风框52可以共同限定出出风通道5a,第一外侧壁510和第二外侧壁520可以作为出风通道5a的风道侧壁。
参照图7、图8和图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排水孔519形成于出风框50的后侧,第一外侧壁510上形成有第一接水台结构512,第一接水台结构512位于第一导水筋组511的下方,且第一接水台结构512形成有第一接水槽513。第一接水槽513的底壁形成有第二导水孔514,第二导水孔514位于第一排水孔519的上方,且第二导水孔514与第一排水孔519之间形成有导流结构57,导流结构57用于将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的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孔519。
第一外侧壁510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一导水筋组511流向第一接水台结构512,第一接水台结构512上的水可以在接水槽内汇集,接水槽内的水通过第二导水孔514导出,并通过导流结构57导流至第一排水孔519,最后通过第一排水孔519向下排入至集水槽141内。
第一导水筋组511、第一接水台结构512和导流结构57均可以对风道组件30上的水起导流作用,以避免风道组件30上的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部件上而影响空调器的正常工作,避免影响其他部件的使用寿命。
第一外侧壁510上的水沿着第一导水筋组511和第一接水台结构512的流动方向可以参照图12中箭头所示的方向;从第二导水孔514排出的水沿着导流结构57的流动方向可以参照图14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参照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接水台结构512的外边沿形成有第三挡水筋515,防止第一接水台结构512上的水经过外边沿流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而造成其他结构件老化。
继续参照图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接水台结构512包括第一接水台516和第二接水台517,第二接水台517位于第一接水台516的下方,且第二接水台517与第一接水台516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面518,第一导流面518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接水槽513形成于第二接水台517。第一导水筋组511可以将第一外侧壁510上的水引流至第一接水台516,第一接水台516上的水可以通过第一导流面518流至第二接水台517并且在第一接水槽513内汇集。第一导流面518使得第一接水台516流至第二接水台517上的水流动顺畅,方便第一接水台结构512排水;并且通过第一导流面518导水,可以防止水直接从高处落下产生落水音。
可选地,第一接水槽513的内侧壁是斜面结构,这样方便将第二接水台517上的水引流至第一接水槽513内,进而通过第一接水槽513的底壁上的第二导水孔514导出。
参照图10和图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出风通道5a的底壁为出风底壁56,出风底壁56上形成有第一导水孔561,第一导水孔561位于第一排水孔519的上方,第一导水孔561导出的水适于通过导流结构57导流至第一排水孔519,方便出风底壁56排水。通过导流结构57将第一导水孔561导出的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孔519,还可以防止第一导水孔561排出的水流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避免影响其他结构件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导水孔561位于第二导水孔514的下方,导流结构57包括第二导流面571、第三导流面572以及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第二导流面571位于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的上方,且第二导流面57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导水孔514贯穿第二导流面571的上端;第三导流面572位于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的下方,且第三导流面572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一导水孔561导出的水适于通过第二接水台结构573导流至第一排水孔519。
第一外侧壁510上设有第一导水筋组511,第一外侧壁510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一导水筋组511流向第一接水台结构512,第一接水台结构512上的水可以流进接水槽内的第二导水孔514,并通过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的水可以沿着第二导流面571向下流进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第二接水台结构573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三导流面572流向第一排水孔519,并通过第一排水孔519排至接水槽内。
出风底壁56上的水可以经过第一导水孔561排出,从第一导水孔561内排出的水可以流向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第二接水台结构573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三导流面572流向第一排水孔519,并通过第一排水孔519排至接水槽内。
由此,第二导流面571、第三导流面572以及第二接水台结构573对第二导水孔514排出的水具有导流的作用,防止第二导水孔514排出的水流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保证其他结构件的使用寿命;第二接水台结构573和第三导流面572对第一导水孔561排出的水具有导流的作用,防止第一导水孔561导出的水流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保证其他结构件的使用寿命。另外,通过第二导流面571和第三导流面572导水,可以防止水直接从高处落下产生落水音。
例如,第三导流面572以及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四挡水筋577,第三导流面572、第二接水台结构573和第四挡水筋577可以共同限定出导水通道,从第一导水孔561和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的水可以沿着导水通道流向第一排水孔519,并通过第一排水孔519排至集水槽141内。第四挡水筋577可以起到引流作用,实现将第一导水孔561和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还可以防止第三导流面572以及第二接水台结构573上的水溢流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避免影响其他结构件的使用寿命。
参照图13和图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二接水台结构573包括第三接水台574和第四接水台575,第四接水台575位于第三接水台574的下方,且第四接水台575与第三接水台574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四导流面576,第一导水孔561贯穿第四导流面576。
第一外侧壁510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一导水筋组511流向第一接水台结构512,第一接水台结构512上的水可以流进接水槽内的第二导水孔514,并通过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的水可以沿着第二导流面571向下流进第三接水台574,第三接水台574上的水可以沿着第四导流面576流向第四接水台575,第四接水台575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三导流面572流向第一排水孔519,并通过第一排水孔519排至接水槽内。
出风底壁56上的水可以经过第一导水孔561排出,从第一导水孔561内导出的水可以沿着第四导流面576流向第四接水台575,第二导水孔514内导出的水与第一导水孔561内导出的水可以在第四接水台575上汇集;第四接水台575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三导流面572流向第一排水孔519,并通过第一排水孔519排至接水槽内,从而实现将第一外侧壁510上的水和出风底壁56上的水排至集水槽141。
由此,通过第四导流面576引导第二导水孔514内导出的水以及第一导水孔561内导出的水流向第四接水台575,使得第二接水台结构573更为有效地实现导水功能,排水更加顺畅,并且防止水直接从高处落下产生落水音。
参照图17和图18,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二外侧壁520的下端形成有接水凸部522,接水凸部522沿第二外侧壁520的下边沿延伸,接水凸部522上形成有第二接水槽523,第二排水孔524形成于第二接水槽523的底壁。
第二外侧壁520上设有第二导水筋组521,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可以通过第二导水筋组521引流至第二外侧壁520的下端的接水凸部522,并在第二接水槽523内汇集;第二接水槽523内的水可以通过第二排水孔524排出至底盘14的集水槽141内。
通过在第二外侧壁520的下端设置第二接水槽523,第二接水槽523的底壁上形成有第二排水孔524,使得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可以在第二接水槽523内汇集并通过第二排水孔524排出,使得排水更加方便,避免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滴落到空调器的其他结构件上,保证空调器可以正常工作。
例如,参照图15和图16,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引流槽527可以与第二外侧壁520连通,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水可以沿着引流壁528流入引流槽527并在引流槽527内汇集;引流槽527用于将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水引流至第二外侧壁520,使得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水与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汇集;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沿着第二导水筋组521流至第二外侧壁520的下端的接水凸部522,并在第二接水槽523内汇集;第二接水槽523内的水可以通过第二排水孔524排出至底盘14的集水槽141内,从而实现将出风框50的上端面526的水和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排至集水槽141。引流槽527内以及第二外侧壁520上水的流动方向可以参照图16中箭头所示的方向。
下面参照图1-图18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空调器。
参照图1-图18,在本实施例中,空调器为分体落地式空调器,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室外机,空调室内机100为柜机,空调室内机100包括机壳10、换热器组件20以及风道组件30,换热器组件20和风道组件30均设于机壳10内。机壳10包括底盘14、顶盖13以及壳体1,顶盖13盖设于壳体1、换热器组件20以及风道组件30的顶部,底盘14设于壳体1的底面,底盘14用于支撑壳体1。壳体1包括前面板11和后壳体12,前面板11设于后壳体12的前侧,前面板11上形成有出风口110,后壳体12上形成有进风口120,进风口120处设有进风格栅121。
其中,换热器组件20位于进风口120的前侧,风道组件30位于换热器组件20和出风口110之间,出风口110可以与室内连通。换热器组件20包括换热器21、换热器支架22和电辅热件23,换热器21和电辅热件23设于换热器支架22;风道组件30包括风道部件3和出风框部件5,出风框部件5位于风道部件3与出风口110之间,风道部件3包括风道蜗壳31和风轮32,风轮32设于风道蜗壳31内,且风轮32可以驱动风道蜗壳31内的气流进入出风框50内的出风通道5a。
在空调器工作时,空气从进风口120进入机壳10内,进入机壳10的空气与换热器组件20换热,换热后的空气在风轮32的驱动下经过风道组件30从出风口110吹进室内,以实现调节室内空间的温度。
底盘14上形成有集水槽141以及定位结构142,定位结构142位于集水槽141的外周侧,定位结构142沿集水槽141的周向设置,且定位结构142与集水槽141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水结构145,定位结构142用于对壳体1定位,第一导水结构145用于将定位结构142处的水引导至集水槽141内。第一导水结构145包括导流槽146,导流槽146为多个,多个导流槽146沿集水槽141的周向间隔排布;导流槽146贯穿集水槽141的内侧壁,导流槽146的底壁形成为导流底壁147,导流底壁147在由定位结构142至集水槽141的方向上倾斜向下延伸,导流底壁147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α为7°。
定位结构142包括配合槽143,配合槽143沿集水槽141的周向延伸,后壳体12的下端容纳于配合槽143。配合槽143与集水槽141之间形成有导流槽146,导流槽146连通配合槽143与集水槽141,以将配合槽143内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定位结构142还包括多个定位槽144,多个定位槽144沿壳体1的周向间隔设置,定位槽144与集水槽141之间形成有导流槽146,导流槽146连通定位槽144与集水槽141,以将定位槽144内的水引流至集水槽141内。前面板11的下端形成有定位凸起,底盘14上具有与前面板11的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144,定位凸起适于插设于定位槽144内以将前面板11安装于底盘14;后壳体12的下端也形成有定位凸起,底盘14上具有与后壳体12的定位凸起配合的定位槽144,定位凸起适于插设于定位槽144内,后壳体12的下端边沿处容纳于配合槽143,以将后壳体12安装于底盘14。
出风框部件5包括出风框50,出风框50内形成有出风通道5a,出风通道5a可以与出风口110连通。而且,出风框50上形成有第二导水结构53,第二导水结构53包括两组导水筋组54以及两个排水孔55,导水筋组54用于将出风框50的外侧壁上的水引流至出风框50的下端并通过排水孔55向下排入至集水槽141内。出风框50的外侧壁包括第一外侧壁510和第二外侧壁520,第一外侧壁510和第二外侧壁520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第一外侧壁510位于左侧,第二外侧壁520位于右侧。两组导水筋组54分别为第一导水筋组511和第二导水筋组521,第一导水筋组511和第二导水筋组521分别包括多个导水筋541,多个导水筋541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导水筋541交叉设置且间隔开,导水筋541与竖直方向之间具有夹角,导水筋541与水平方向之间也具有夹角。
出风框50包括前出风框51和后出风框52,前出风框51和后出风框52分别独立成型,前出风框51和后出风框52共同限定出出风通道5a。前出风框51的外侧壁包括第一外侧壁510,后出风框52的外侧壁包括第二外侧壁520,第一导水筋组511设于第一外侧壁510,第二导水筋组521设于第二外侧壁520。两个排水孔55分别为第一排水孔519和第二排水孔524,第一排水孔519形成于第一导水筋组511的下方,第一排水孔519形成于出风框50的后侧,第二排水孔524形成于第二导水筋组521的下方。
第一外侧壁510上形成有第一接水台结构512,第一接水台结构512位于第一导水筋组511的下方,第一接水台结构512的外边沿形成有第三挡水筋515。第一接水台结构512包括第一接水台516和第二接水台517,第二接水台517位于第一接水台516的下方,且第二接水台517与第一接水台516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流面518,第一导流面518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接水台517上形成有第一接水槽513,第一接水槽513的底壁形成有第二导水孔514。第二导水孔514位于第一排水孔519的上方,且第二导水孔514与第一排水孔519之间形成有导流结构57,导流结构57用于从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的水导流至第一排水孔519。
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外边沿形成有第一挡水筋525,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形成有引流槽527,引流槽527用于将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水引流至后出风框52的第二外侧壁520。引流槽527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个侧壁形成为引流壁528,引流壁528在由上向下的方向上朝向邻近引流槽527的底壁的方向倾斜延伸。第二外侧壁520的下端形成有接水凸部522,接水凸部522沿第二外侧壁520的下边沿延伸,接水凸部522上形成有第二接水槽523,第二排水孔524形成于第二接水槽523的底壁。
出风通道5a的底壁为出风底壁56,出风底壁56的前边沿形成有第二挡水筋562,出风底壁56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导风组件的安装孔563,出风底壁56上形成有挡水凸环564,挡水凸环564环绕安装孔563设置。出风底壁56上还形成有第一导水孔561,第一导水孔561用于将出风底壁56上的水向下引导。第一导水孔561位于第一排水孔519的上方,第一导水孔561导出的水适于通过导流结构57导流至第一排水孔519。
导流结构57包括第二导流面571、第三导流面572以及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第二导流面571位于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的上方,且第二导流面571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二导水孔514贯穿第二导流面571的上端;第三导流面572位于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的下方,且第三导流面572沿上下方向延伸,第三导流面572以及第二接水台结构573的左右两侧均设有第四挡水筋577,第三导流面572、第二接水台结构573和第四挡水筋577共同限定出导水通道。
第二接水台结构573包括第三接水台574和第四接水台575,第四接水台575位于第三接水台574的下方,且第四接水台575与第三接水台574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四导流面576,第一导水孔561贯穿第四导流面576。
在空调器制冷时,前出风框51的第一外侧壁510、后出风框52的第二外侧壁520以及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上均会产生冷凝水,导风组件上也会产生冷凝水,并且导风组件上的冷凝水会沿着导风组件向下流至出风通道5a的出风底壁56上。
第一外侧壁510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一导水筋组511流向第一接水台结构512,第一接水台结构512上的水可以流进接水槽内的第二导水孔514,并通过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第二导水孔514导出的水可以沿着第二导流面571向下流进第三接水台574,第三接水台574上的水可以沿着第四导流面576流向第四接水台575,第四接水台575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三导流面572流向第一排水孔519,并通过第一排水孔519排至接水槽内。
出风底壁56上的水可以经过第一导水孔561排出,从第一导水孔561内导出的水可以沿着第四导流面576流向第四接水台575,第一导水孔561位于第二导水孔514的下方,第二导水孔514内导出的水与第一导水孔561内导出的水可以在第四接水台575上汇集;第四接水台575上的水可以沿着第三导流面572流向第一排水孔519,并通过第一排水孔519排至接水槽内,从而实现将第一外侧壁510上的水和出风底壁56上的水通过第一排水孔519排至集水槽141。
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水可以沿着引流壁528流入引流槽527并在引流槽527内汇集;引流槽527用于将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水引流至第二外侧壁520,使得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水与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汇集;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沿着第二导水筋组521流至第二外侧壁520的下端的接水凸部522,并在第二接水槽523内汇集;第二接水槽523内的水可以通过第二排水孔524排出至底盘14的集水槽141内,从而实现将后出风框52的上端面526的水和第二外侧壁520上的水排至集水槽141。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22)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包括底盘以及壳体,所述底盘设于所述壳体的底面,所述壳体上形成有进风口以及出风口,所述底盘上形成有集水槽以及用于对所述壳体定位的定位结构,所述定位结构位于所述集水槽的外周侧且与所述集水槽之间形成有第一导水结构,所述第一导水结构用于将所述定位结构处的水引导至所述集水槽内;
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
风道组件,设于所述机壳内且形成有第二导水结构,所述第二导水结构用于将所述风道组件上的水引导至所述集水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水结构包括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贯穿所述集水槽的内侧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槽的底壁形成为导流底壁,所述导流底壁在由所述定位结构至所述集水槽的方向上倾斜向下延伸。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底壁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范围为3~3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沿所述集水槽的周向设置,所述导流槽为多个,多个所述导流槽沿所述集水槽的周向间隔排布。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配合槽,所述配合槽沿所述集水槽的周向延伸,所述壳体的至少部分下端容纳于所述配合槽,所述配合槽与所述集水槽之间形成有所述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连通所述配合槽与所述集水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后壳体和前面板,所述前面板设于所述后壳体的前侧,所述进风口形成于所述后壳体,所述出风口形成于所述前面板,所述换热器组件设于所述风道组件的后侧,所述后壳体的下端容纳于所述配合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多个沿所述壳体的周向间隔设置的定位槽,所述壳体的下端具有与所述定位槽卡接配合的定位凸起,所述定位槽与所述集水槽之间形成有所述导流槽,所述导流槽连通所述定位槽与所述集水槽。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组件包括风道部件和出风框部件,所述出风框部件位于所述风道部件与所述出风口之间,所述出风框部件包括出风框,所述出风框内形成有出风通道且所述出风框上形成有所述第二导水结构,所述第二导水结构包括至少一组导水筋组以及至少一个排水孔,所述出风框的外侧壁形成有所述导水筋组,所述出风框的底部形成有所述排水孔,所述导水筋组用于将所述出风框的外侧壁上的水引流至所述出风框的下端并通过所述排水孔向下排入至所述集水槽内。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水筋组包括多个导水筋,多个所述导水筋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布,相邻两个所述导水筋交叉设置且间隔开,所述导水筋与竖直方向以及水平方向之间均具有夹角。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的上端面的外边沿形成有第一挡水筋,所述出风框的上端面形成有引流槽,所述引流槽用于将所述出风框的上端面的水引流至所述出风框的具有所述导水筋组的外侧壁。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为出风底壁,所述出风底壁上形成有第一导水孔,所述第一导水孔用于将所述出风底壁上的水向下引导并排入所述集水槽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底壁的前边沿形成有第二挡水筋;和/或,所述出风底壁上形成有用于安装导风组件的安装孔,所述出风底壁上形成有环绕所述安装孔设置的挡水凸环。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的外侧壁包括沿左右方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外侧壁和第二外侧壁,所述导水筋组为两组且分别为第一导水筋组、第二导水筋组,所述第一导水筋组设于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第二导水筋组设于所述第二外侧壁,所述排水孔为两个且分别为第一排水孔、第二排水孔,所述第一排水孔形成于所述第一导水筋组的下方,所述第二排水孔形成于所述第二导水筋组的下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框包括分别独立成型的前出风框和后出风框,所述前出风框的外侧壁包括所述第一外侧壁,所述后出风框的外侧壁包括所述第二外侧壁。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孔形成于所述出风框的后侧,所述第一外侧壁上形成有第一接水台结构,所述第一接水台结构位于所述第一导水筋组的下方且形成有第一接水槽,所述第一接水槽的底壁形成有第二导水孔,所述第二导水孔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上方且与所述第一排水孔之间形成有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用于从所述第二导水孔导出的水导流至所述第一排水孔。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水台结构的外边沿形成有第三挡水筋。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水台结构包括第一接水台和第二接水台,所述第二接水台位于所述第一接水台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一接水台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一导流面,所述第一接水槽形成于所述第二接水台。
19.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通道的底壁为出风底壁,所述出风底壁上形成有第一导水孔,所述第一导水孔位于所述第一排水孔的上方,所述第一导水孔导出的水适于通过所述导流结构导流至所述第一排水孔。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水孔位于所述第二导水孔的下方,所述导流结构包括第二导流面、第三导流面以及第二接水台结构,所述第二导流面位于所述第二接水台结构的上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二导水孔贯穿所述第二导流面的上端,所述第三导流面位于所述第二接水台结构的下方且沿上下方向延伸,所述第一导水孔导出的水适于通过所述第二接水台结构导流至所述第一排水孔。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水台结构包括第三接水台和第四接水台,所述第四接水台位于所述第三接水台的下方且与所述第三接水台之间形成有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第四导流面,所述第一导水孔贯穿所述第四导流面。
22.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侧壁的下端形成有沿所述第二外侧壁的下边沿延伸的接水凸部,所述接水凸部上形成有第二接水槽,所述第二排水孔形成于所述第二接水槽的底壁。
CN202321943883.0U 2023-07-21 2023-07-21 空调器 Active CN22025013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3883.0U CN220250138U (zh) 2023-07-21 2023-07-21 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21943883.0U CN220250138U (zh) 2023-07-21 2023-07-21 空调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50138U true CN220250138U (zh) 2023-12-26

Family

ID=892328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943883.0U Active CN220250138U (zh) 2023-07-21 2023-07-21 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2025013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71739B2 (en) Dehumidifier housing
KR20170020146A (ko) 공기조화기의 실내기
CN108088063B (zh) 接水盘组件及空调设备
EP1813877B1 (en) Indoor unit of air conditioner
CN111023545A (zh) 底盘壳体、窗式空调器
CN220250138U (zh) 空调器
CN110906525A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209763320U (zh) 空调器
JP3174002B2 (ja) 天井吊り形空気調和機
CN211261220U (zh) 接水盘和窗式空调器
CN213713285U (zh) 天花机及空调器
KR101342217B1 (ko)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실내기의 환기 유로구조
CN210861424U (zh) 蜗壳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A3085230C (en) Chassis for window air conditioner, chassis assembly and window air conditioner
CN111396992A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CN215909350U (zh) 风道安装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室内机
CN216204238U (zh) 电机盖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20083310U (zh) 用于整体式空调器的底盘组件和整体式空调器
CN220707542U (zh) 底盘组件及窗式空调器
CN213208039U (zh) 一种空调室外机
CN111811046B (zh) 室内机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6620048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2428775B (zh) 室内机排水系统及空调
CN220624206U (zh) 空调器
CN211977036U (zh) 空调柜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