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20249769U - 一种led照明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led照明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20249769U
CN220249769U CN202321070994.5U CN202321070994U CN220249769U CN 220249769 U CN220249769 U CN 220249769U CN 202321070994 U CN202321070994 U CN 202321070994U CN 220249769 U CN220249769 U CN 2202497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optical
led lighting
lighting device
optical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21070994.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名斌
张志超
张东梅
许吉锋
江涛
林宽
卫欢
赵恒�
荆泽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xing Super Lighting Electric Appliance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202497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202497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083Array of reflectors for a cluster of light sources, e.g. arrangement of multiple light sources in one plan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1/00Scree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1V1/00, F21V3/00, F21V7/00 or F21V9/00
    • F21V11/06Screens not covered by groups F21V1/00, F21V3/00, F21V7/00 or F21V9/00 using crossed laminae or strips, e.g. grid-shaped louvers; using lattices or honeycomb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23/00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 F21V23/003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electronics drivers or controllers for operating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a LED array
    • F21V23/007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electronics drivers or controllers for operating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a LED array enclosed in a casing
    • F21V23/009Arrangement of electric circuit elements in or on lighting devices the elements being electronics drivers or controllers for operating the light source, e.g. for a LED array enclosed in a casing the casing being inside the housing of the lighting devi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4Optical desig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05/00Planar light sources
    • F21Y2105/10Planar light sources comprising a two-dimensional array of point-like 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其具有底板及侧壁,所述底板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一凹腔;光源,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凹腔内,所述光源包括若干LED阵列,所述LED阵列包括至少一个LED灯珠;光学构件,其设置于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并包括一安装单元;所述光学构件包括若干第一光学构件及若干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对应的第二光学构件,所述第二光学构件包括一组或多组光学壁,所述光学壁围绕所述第一光学构件设置;所述安装单元包括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和所述光学构件夹持所述侧壁。

Description

一种LED照明设备
本实用新型申请是2022年8月25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2222239182.0、名称为“一种LED照明设备”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LED照明装置的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LED照明设备。
背景技术
LED照明因为具有节能、寿命长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现有技术中的LED灯具,常见的包括平板灯和格栅灯。
现有技术中的平板灯,通常包括灯条、底框、导光板和扩散板,灯条设置于底框的侧部,以提供侧向出光,灯条发出的光经导光板后,从扩散板射出。现有技术中的平板灯具有以下缺点:灯条发出的光经导光板和扩散板后,其光损较大,导致平板灯出光效率较低;导光板成本较高,不利于平板灯的成本控制,平板灯眩光控制较为一般。
现有技术中的格栅灯,包括底框、光源(光源可采用灯条、荧光灯管或LED灯管)和格栅,光源固定在底框上,光源出光侧设置格栅。现有技术中的格栅灯具有以下缺点:设置格栅的方式,不利于格栅灯的高度控制,使得包装运输成本提高;格栅的成本较高,不利于整灯成本控制;设置格栅时,光损较大,且格栅处易形成暗区,不利于出光。
综上所述,鉴于现有技术的LED照明设备存在的不足和缺陷,如何设计LED照明设备,来解决眩光的问题,是亟待本领域技术人员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在此摘要描述关于本实用新型的许多实施例。然而所述词汇本实用新型仅仅用来描述在此说明书中揭露的某些实施例(不管是否已在权利要求项中),而不是所有可能的实施例的完整描述。以上被描述为本实用新型的各个特征或方面的某些实施例可以不同方式合并以形成LED照明设备或其中一部分。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一种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其具有底板及侧壁,所述底板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一凹腔;光源,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凹腔内,所述光源包括若干LED阵列,所述LED阵列包括至少一个LED灯珠;
光学构件,其设置于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并包括一安装单元;
所述光学构件包括若干第一光学构件及若干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对应的第二光学构件,所述第二光学构件包括一组或多组光学壁,所述光学壁围绕所述第一光学构件设置。
所述安装单元包括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和所述光学构件夹持所述侧壁。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LED阵列对应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构件覆盖所述LED灯珠。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LED灯珠的出光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出射。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构件具有一出光面。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光面为弧形、球形或平面。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壁相对底板倾斜设置,并依次连接。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壁具有反射和透光功能。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光学构件具有透光和光扩散功能。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学构件反射和透过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光学构件出射的光。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学构件透过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从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射出。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光学构件透过的光至少一部分经反射后从第二光学构件射出。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单元设置于所述侧壁的内侧或外侧。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光学构件罩设于所述LED照明设备的出光方向的一侧。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单元包括一壁部,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壁部,所述弯折部通过所述壁部变形形成。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于底板上冲压形成。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包括一电源,所述电源设置于底座与光学构件之间。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壁相对所述底板折弯而成。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直接固定于所述底板。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从第二光学构件透过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可从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处射出,或者从第二光学构件透过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经反射后,从该第二光学构件射出,以避免在第二光学构件处形成暗区,从而可提升LED照明设备点亮时的美观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LED照明设备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A处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示意图;
图4是图3中B处的放大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图1去掉光学构件的示意图;
图7是图6中C处的放大图;
图8是光学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底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0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11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12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图12中的D处的放大图;
图14是图12中的E处的放大图;
图15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去掉光学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6是一实施例中的光学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7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的F处的放大图;
图19是LED灯珠的出光示意图;
图20是LED阵列的出光示意图;
图21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2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22中的G处的放大图;
图24是安装结构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图25是图22中H处的放大图;
图26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后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27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后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28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后视结构示意图三;
图29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0是图29中的I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1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2是图31中J处的放大示意图;
图33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4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5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图一;
图36是图35中K处的放大图;
图37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图二,其显示与图35不同方向的剖面;
图38是图37中的L处的放大图;
图39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0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1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2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3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4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配光曲线;
图45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示意图;
图46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显示LED照明设备的正面;
图47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显示LED照明设备的背面;
图48是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9是图48中M处的放大图;
图50是图46去掉光学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1是图46去掉光重定向单元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2是图51去掉电源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3是一实施例中的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4是一实施例中的电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5是电源电路板与电子元件的配合示意图;
图56是图55的后视图;
图57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8是图57去掉第二光学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9是图58中N处的放大图;
图60是图57去掉光学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1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62是图61中的P处的放大图;
图63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64是图63中的Q处的放大图;
图65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6是图图65去掉第二光学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7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8是图67中O处的放大图;
图69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一;
图70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立体结构示意图二;
图71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一;
图72是图71中的P处的放大图;
图73是图71中Q处的放大图;
图74是一些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的剖视结构示意图二;
图75是图74中的R处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在下文中参考附图更完整地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在这些附图中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诸多不同的形式体现,并且不应被解释为限于本文中阐述的实施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为彻底且完整的,并且将向本领域中的技术人员完全地传达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相同的标号在图中指示相同的元件。
将理解的是,尽管用语第一、第二等可在本文中使用来描述各种元件,但这些元件不应由这些用语限制。这些用语仅用于将一种元件与另一种元件彼此区分开。例如,第一元件可被称为第二元件,并且类似地,第二元件可被称为第一元件,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当在本文中使用时,用语“和/或”包含相关联的所列项目中的一个或多个的任意组合和全部组合。
将理解的是,当诸如层、区域或衬底的元件称为“在”另一个元件“上”或延伸“到”另一个元件“之上”时,元件可直接地在另一个元件上或直接地延伸到另一个元件之上,或也可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地,当元件被称为“直接地在”另一个元件“上”或“直接地延伸到”另一个元件“之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还将理解的是,当元件称为“连接”或“联接”到另一个元件上时,其可直接地连接或联接到另一个元件上,或可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地,当元件称为“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个元件上时,不存在中间元件。
可在本文中使用诸如“下方”或“上方”或“上部”或“下部”或“水平”或“垂直”的相对用语来描述如图中所图示的一个元件、层或区域与另一个元件、层或区域的关系。将理解的是,这些用语意在涵盖除图中所描绘的定向之外的不同的器件定向。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垂直”、“水平”、“平行”定义为:包括在标准定义的基础上±10%的情形。例如,垂直通常指相对基准线夹角为90度,但在本实用新型中,垂直指的是包括80度至100以内的情形。
本文中使用的用语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并且并非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当在本文中使用时,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说明,否则单数形式“一种”、“一个”和“该”意在也包含复数形式。还将理解的是,当在本文中使用时,用语“包括”、“包括了”、“包含”和/或“包含了”指定了所陈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
除非另外限定,否则本文中使用的所有用语(包含技术和科学用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所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还将理解的是,本文中使用的用语应解释为具有与它们在本说明书的上下文和相关领域中的含义相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度正式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如此限定。
除非另外明确地声明,否则比较性数量用语(诸如“小于”和“大于”)意在涵盖相等的概念。作为示例,“小于”不仅可表示最严格的数学意义上的“小于”,而且也可表示“小于或等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一种LED照明设备,该LED照明设备包括:底座1、光源2、光学构件3及电源4。其中光源2与电源4电性连接,光源2设置在底座1上,光学构件3设置于光源2的出光方向。
参见图9,本实施例中的底座1具有底板11及侧壁12,侧壁12设置于底板11的外缘,以在侧壁12及底板11之间形成一凹腔101。光源2设置于该凹腔101内。底座1可采用金属制成,如可采用铁或不锈钢制成,以增加其散热性能。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为一体式结构构成,侧壁12直接相对底板11折弯而形成。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为一体式结构构成,其通过冲压或拉伸而直接形成,使其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也可采用塑料材质。
参见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光源2可直接固定至底座1的底板11上。具体的,光源2包括LED灯珠21和电路板22,其中,LED灯珠21固定在电路板22上,光源2通过电路板22而直接固定至底座1的底板11。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22通过粘接的方式直接固定至底座1的底板11。一些实施例中,光源2可通过电路板22而卡接在底座1的底板11上。一些实施例中,光源2可通过焊接直接固定至底座2的底板11。上述实施例中,光源2均与底座1的底板形成热传导路径,以使LED灯珠21工作时产生的热,可快速热传导至底座1,并通过底座1进行散热,以提高散热效率。参见图7,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22上的LED灯珠21设置有两列。参见图13和图15,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22上的LED灯珠21设置有1列。
参见图12、图13和图15,一实施例中,底座1上可设置有定位单元102,以用于定位光源2。定位单元102包括设于底板11上的条形的凹槽,而光源2的电路板22至少部分或全部容置于凹槽内,以将电路板22的位置相对固定的配置为底板11。另外,于底板11上冲压形成凹槽,相当于在底板11上设置了加强筋,可增加底板11抗挠曲的结构强度。本实施例中,电路板22的厚度尺寸大致与凹槽的深度尺寸相同。电连接单元24可贴覆在底板11上,并与位于凹槽内的电路板22电连接。电连接单元24贴覆于底板11,可压紧电路板22,以限制电路板22的松动。另外,电连接单元24可与底板11固定,例如通过胶或螺丝等进行固定,以此增加其稳定性,防止因电连接单元24的松动,而导致电连接单元24与电路板22的电连接因脱离而失效。
参见图46至图53,一些实施例中,为增加底座1的强度,还可在底座1上设置加强单元1001。加强单元1001可包括若干第一加强结构10011及若干第二加强结构10012,第一加强结构10011和第二加强结构10012可连接。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结构10011和第二加强结构10012相互间可垂直或大致垂直设置,其中第一加强结构1011沿LED照明设备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加强结构10011往底座1的背面(未设置光源2的一面)而凸出,同样的,第二加强结构10012往底座1的背面而凸出,于底座1的正面,则第一加强结构10011和第二加强结构10012连通。第一加强结构10011和第二加强结构10012均可于底座1上一体成型,如采用拉伸或冲压,以使第一加强结构10011和第二加强结构10012往底座1的背面而凸出。并且,第一加强结构10011和第二加强结构10012的壁厚与底座1的其余位置的壁厚大致相同。也就是说,在底板1上未额外设置材料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加强结构10011和第二加强结构10012的设置,可提高底座1整体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53,一部分第一加强结构10011形成前述的定位单元102,以用于安装光源2的电路板22,该部分第一加强结构10011具有第一宽度。其中一第一加强结构10011处具有用于设置电源4的区域,该第一加强结构10011具有第二宽度。由于第一加强结构10011于底座1正面呈内凹状,而电源4设置于第一加强结构10011处时,可降低电源4凸出于底座1表面的尺寸,从而减小LED照明设备的整体厚度。其余的第一加强结构10011具有第三宽度。第三宽度的尺寸小于第一宽度的尺寸,第一宽度的尺寸小于第二宽度的尺寸。第三宽度的尺寸大于2.5mm。
参见图53,若干第二加强结构10012则均采用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宽度。
参见图53,相邻的第一加强结构10011之间的距离为10mm至30mm之间。
参见图1至图3,本实施例中,光学构件3包括光学单元31及安装单元32,安装单元32与底座1对应匹配。具体的,安装单元32与底座1的侧壁12连接。安装单元32可设置于侧壁12的内侧或外侧。本实施例中,安装单元32设置于侧壁12的外侧,以使光学构件3整体罩于底座1在LED照明设备的出光方向的一侧。当LED照明设备安装于天花板时,底座1不外露,用户无法直接看到底座1。光学单元31仅设置一组。
参见图10和图16,一实施例中,安装单元32包括设置于光学构件3上的孔洞303。相应的,底座1上也设置对应孔洞303的孔洞,因此,可通过铆钉穿过光学构件3及底座1相互对应的孔洞,并将光学构件3与底座1固定。
参见图21至图24,一实施例中,安装单元32设置于光学构件3的外缘,并包括一壁部321,壁部321围绕底座1的侧壁12而设置,并设于侧壁12的外侧。壁部321上设置一弯折部3211,弯折部3211在LED照明设备的厚度方向上包覆或抵接侧壁12的端部,因此可通过弯折部3211及光学构件3本身而夹住侧壁12,以使光学构件3固定至底座1上。并且,通过这种固定方式,无需设置紧固件(如螺栓、铆钉等)而将光学构件3与底座1固定,可防止紧固件设置于光学构件3的出光面而影响光学构件3的出光(例如光学构件3的出光面因设置紧固件而造成的局部的暗点),且可保证光学构件1的外表的完整性及美观度。
光学构件3采用塑料材质成型。当光学构件3套于底座1外时,可通过热压使光学构件3的壁部321变形,以形成弯折部3211,从而完成固定。
其他实施例中,光学构件3套于底座1外时,壁部321与底座1的侧壁12也可通过卡扣、紧固件等进行固定。
上述通过光学构件3的壁部321设置于侧壁12外侧并固定的方式,可简化结构,以此减小灯具的边框,提升美观度及出光效果,减小因边框而造成的暗区。
安装单元也可为单独的构件构成。如图69至图72所示,安装单元8包括支撑件81,支撑件81围绕光学构件9和/或底座1的外缘而设置,以提供对光学构件9及底座1的支持,从而提高整灯的结构强度。换句话讲,支撑件81构成了LED照明设备的外侧的边框。
支撑件81包括第一壁811,第一壁811在LED照明设备的厚度方向上贴覆于光学构件9的表面,且光学构件9的边缘处的壁901被夹持在支撑件81及底座1的侧壁12往外侧延伸的端壁121之间。
支撑件81可进一步包括第二壁812,第二壁812上具有一止挡部8121。端壁121上具有迫撑件1211,迫撑件1211卡入止挡部8121与第一壁811之间形成的空间,并使光学构件9的边缘处的壁901被压紧在端壁121与第一壁811之间,以完成三者的固定。换句话讲,当底座1与支撑件81配合时,迫撑件1211以过盈的方式卡入第一壁81及止挡部8121之间,从而完成固定。且迫撑件1211受止挡部8121及第一壁811之间的压迫时,使端壁121压紧光学构件9的边缘处的壁901,从而将底座1、光学单元2及支撑件81固定为一体。
端壁121具有与光学构件9的边缘处的壁901贴合的第一部分1212及不与光学构件9的边缘处的壁901的第二部分1213,第二部分1213至第一壁812的距离小于第一部分1212至第一壁812的距离。也就是说,第二部分1213与第一壁811之间由于不设置光学构件9的边缘处的壁901,第二部分1213与第一壁811会具有一定的间隙,因此,在将迫撑件1211通过外力卡入止挡部8121与第一壁811之间时,与迫撑件1211连接的第二部分1213具有向第一壁812变形的空间,以方便迫撑件卡入止挡部8121与第一壁811之间。且第二部分1213的设置,可使迫撑件1211卡入止挡部8121与第一壁811之间时的变形发生在迫撑件1211及第二部分1213,防止因变形集中发生在迫撑件1211时而导致迫撑件1211损坏或无法正常卡入止挡部8121与第一壁811之间。
迫撑件1211的端部抵于止挡部8121,而迫撑件1211的主体部分则至少一部分可与第二壁812之间保持间隙,从而可使迫撑件1211可具有足够的弹性形变,以对止挡部8121保持足够的力,防止迫撑件1211从止挡部8121与第一壁811之间滑脱。
迫撑件1211的端部与第二壁812的距离最近,而迫撑件1211在往端壁121方向上,迫撑件1211与第二壁812的距离逐渐增加。
支撑件81可以是钣金成型,例如是通过薄片状材料通过折弯而形成。支撑件81也可以是通过挤出成型的型材。
支撑件81设置有多组,相邻的支撑件81之间可通过焊接固定。
在LED照明设备的厚度方向上,支撑件81不超出光学构件9所限定的空间,因此,支撑件81不会额外占用LED照明设备的厚度尺寸。当LED照明设备安装至水平面,且向下出光时,支撑件81的第一壁811的下表面可与光学构件9的下表面平齐或大致平齐。
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中的光学单元31包括若干第一光学构件311(透光部件),光源2工作时产生的光可从第一光学构件311透过。光源2包括若干LED阵列23,LED阵列23包括至少一个LED灯珠21。本实施例中,每个LED阵列23包括多个LED灯珠21。LED阵列23对应于第一光学构件311,也就是说,LED阵列23与第一光学构件311一一对应配置,两者设置有相同的数量。其他实施例中,也可设置为第一光学构件311的数量大于LED阵列23的数量。
本实施例中,LED陈列23中LED灯珠21仅对应于第一光学构件311,也就是说,LED陈列23中的灯珠21完全被第一光学构件311覆盖。LED阵列23中的LED灯珠21工作时产生的光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光学构件311射出。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构件311具有一出光面3111,该出光面3111与LED阵列23的LED灯珠21之间具有间距,LED灯珠21工作时产生的光从出光面3111射出。
参见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LED阵列23的多个LED灯珠21沿一第一方向设置。第一光学构件311(或出光面3111)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参见图1至图4,本实施例中,出光面3111具有一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的主体部31111及位于主体部31111的第一方向上的两端的端部31112。其中,主体部31111的截面(在出光面3111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形状为弧形,而端部31112配置为一弧形面,从而使得出光面3111具有更好的出光效果。另外,弧形面相比平面,LED灯珠21发出的光射至弧形面时,光反射减少,可提高出光效率,从而增加光效。并且,出光面3111相对第二光学构件312更靠近LED灯珠21,LED灯珠21工作时,出光面3111处相比第二光学构件312具有更高的温度,因此,出光面3111采用弧形,可提升结构强度,受热时,具有更佳的抗形变性能。在其他实施例中,出光面3111也可配置为一球形面或一平面。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构件311配置为具有光扩散功能,以增加光源2的出光角度,同时避免光线集中,而造成视觉的不舒适性。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构件311以其自身的材料属性而具有光扩散功能,如采用塑料或亚克力材质。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构件311在其表面涂覆扩散涂层或设置扩散膜(图未示),以使其具有光扩散功能。
参见图1和图2,本实施例中,光学单元31还具有若干与第一光学构件311对应的第二光学构件312(防眩光部件),第二光学构件312配置为反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光学构件311射出的光,并且从第一光学构件311射出的至少一部分光从第二光学构件312透过。从第二光学构件312透过的光的至少一部分可从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312处射出,或者从第二光学构件312透过的光的至少一部分,经反射后,从该第二光学构件312射出,以避免在第二光学构件312处形成暗区,从而可提升LED照明设备点亮时的美观度。另外,第二光学构件312反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光学构件311射出的光,其起到一定的挡光作用,可降低眩光。
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学构件311宽度方向的截面上,第一光学构件311具有一底部的中点3113,此处的底部指的是LED照明设备正常安装至水平面且向下出光时于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底部位置。如图所示,此处的中点3113指的是第一光学构件311于其宽度方向上的截面处的中点。第二光学构件312在LED照明设备的高度方向的截面上具有一近端3123及一远端3124,其中,近端3123相比远端3124更靠近与之相配的光源2。远端3124为第二光学构件312在LED照明设备的高度方向上的最底端。中点3113与远端3124的连线与LED照明设备的下端面(第二连接壁314所在平面)的夹角a为10度至45之间。进一步的,中点3113与远端3124的连线与LED照明设备的下端面(第二连接壁314所在平面)的夹角a为25度至35度之间。以此,可遮蔽一部分从第一光学构件311的直接出光,降低眩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的位置关系,如中点、近端及远端等位置关系,均是建立在图4所展示的剖视图上。
第二光学构件312包括一组或多组光学壁3121,光学壁3121配置为具有反射及透光的功能。光学壁3121围绕第一光学构件311而设置。本实施例中,一组第二光学构件312具有4组光学壁3121,4组光学壁3121依次连接,且光学壁3121配置为平面。一些实施例中,一组第二光学构件312可仅具有一组光学壁3121,该光学壁3121的截面形状为环形。光学壁3121可为一斜面,其相对底板11而倾斜设置。如图10和图16所示,一实施例中,相邻的光学壁3121之间平滑过渡,如采用圆弧过渡,以避免在相邻的光学壁3121之间的夹角处形成暗区,且可使相邻的光学壁3121之间处具有更好的反射效果。
参见图4,本实施例中,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通过一第一连接壁313连接。从第二光学构件312透过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一连接壁313射出,以避免在第一连接壁313处形成暗区。第一连接壁313的厚度大于光学壁3121的厚度,已提供更好的连接强度,并且,光学壁3121更薄的设置,使得光学壁3121处具有更少的光损。
参见图1和图8,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构件312上可设置加强结构316,以提升结构强度。具体的,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之间设置加强结构316。也就是说,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312之间的光学壁3121通过加强结构316连接。本实施例中,加强结构316为一薄壁结构。
参见图1和图5,本实施例中,光学单元31还包括第二连接壁314,安装单元32与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31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壁314连接,从第二光学构件312透过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从第二连接壁314射出,以避免在第二连接壁314处形成暗区。
参见图12和图14,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壁314与端壁13毗邻。并且,第二连接壁314的表面大致同端壁13平齐,以增加美观性。本实施例中,端壁13处设置一内凹部131,第二连接壁314置于内凹部131处,以此使得第二连接壁314的表面同端壁13平齐或大致平齐。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构件311和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壁厚分别小于第一连接壁313或第二连接壁314的壁厚。第一光学构件311主要用于光源2的出光(壁厚过厚将会增加光损),第二光学构件312主要用于反射和透光(壁厚过厚将会增加光损),而第一连接壁313和第二连接壁314主要用于结构连接,需保证强度,因此上述的壁厚设置,可分别满足光学和结构上的要求。
本实施例中,光学构件3为一体式结构构成。
参见图1至图6,本实施例中,光学构件3具有对应于底座1的底板11的第一区域301,及对应于侧壁12的第二区域302。其中,第二区域302配置为用于与侧壁12进行连接。具体的,第二区域302配置前述的安装单元32。本实施例中,LED照明设备工作时,光源2被点亮,第一区域301的至少80%的区域具有光线射出,以获得较为均匀的出光。进一步的,LED照明设备工作时,光源2被点亮,第一区域301的至少90%的区域具有光线射出,以获得较为均匀的出光。更进一步的,LED照明设备工作时,光源2被点亮,第一区域301上的区域均具有光线射出,以获得均匀的出光。
本实施例中,第一区域301可包括前述的第一光学构件311、第二光学构件312、第一连接壁313及第二连接壁314。
参见图6和图7,本实施例中的电路板22可设置多组,每组电路板22上可设置一组或多组LED阵列。本实施例还包括一电连接单元24,不同电路板22上的LED灯珠21之间通过电连接单元24实现电连接。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单元24采用导线。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单元24采用柔性电路板,且柔性电路版直接与电路板22焊接固定,具体的,电连接单元24贴覆于电路板22上,并直接与多组电路板22焊接,从而实现电性连接。一些实施例中,电连接单元24采用PCB板进行连接。
参见图5,本实施例中,光学单元31可设置多组,例如2组或4组。相邻的光学单元31之间通过第三连接壁315连接。第三连接壁315与底板1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电源4设置于该容置空间内。由于电源4设置于LED照明设备内部,相比将电源4设置于底座1外部,电源4不会占用LED照明设备的额外的高度空间,可降低LED照明设备的高度。本实施例中,LED照明设备的高度小于35毫米。进一步的,LED照明设备的高度小于30毫米。更进一步的,LED照明设备的高度为20毫米至30毫米之间。
参见图46至图53,一实施例中,第三连接壁315的宽度与第一连接壁313的宽度的差值不超过15mm、12mm、10mm或8mm。当第三连接壁315的宽度与第一连接壁313的宽度的差值控制在上述范围内时,可使光学构件3的整体的一致性较好,提高视觉效果。
参见图46至图53,电源4沿LED照明设备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并且,电源4可设置于LED照明设备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部区域。因电源4本身具有一定的结构强度,其设置于底座1时,可进一步增加底板1的结构强度。电源4位于对应的两组第二光学构件312的相应的光学壁3121之间的位置。
电源4包括电源电路板41及电子元件42,电子元件42设置于电源电路板41上,电源电路板41可直接或间接的贴覆于底座1的正面。
电源4可进一步包括电源盒43,电源盒43设于底座1的正面,且电源盒43与底座1之间形成容置空间,以用于容纳电源电路板41及电子元件42。
电源4设置于两组光源2之间。电源盒43的外侧设置光重定向单元431,以将光源2射至电源盒43处的光线重定向并最终从LED照明设备射出,减小电源4对光线的吸收,提供出光效率。光重定向单元431配置有反射和或光扩散功能。
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盒43的外表面直接形成光重定向单元431。
而本实施例中,电源盒43的外侧设置一单独的构件,以形成光重定向单元431。电源盒43的长度配置为占LED照明设备的长度的一半以下。而光重定向单元431的长度则大于电源盒43的长度。进一步的,光重定向单元431长度方向的一端与底座1的一侧的侧部配合(相抵),而另一端则与底座1的另一侧的侧部配合(相抵)。光重定向单元431的上述设置,可防止电源43的设置,造成对光学构件3的局部出光的影响。
参见图46至图53,光重定向单元431与光学构件3之间保持间距,该间距中形成光通道1002。间距的最小值为2.5mm。也就是说,光重定向单元431上任意点至光学构件3上的任意点的距离大于或等于2.5mm。而间距过小的话,则会影响光线在光通道1002内的反射和漫射。光重定向单元431上任意点至光学构件3上的任意点的最近距离则不超过12mm,以利于LED照明设备整体尺寸的控制。
参见图46至图53,光通道1002包括第一光通道10021及与之连通的第二光通道10022。其中第一光通道10021形成于光重定向单元431的侧面4311与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之间。光重定向单元431的侧面4311与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之间平行或大致平行设置。第二光通道10022则形成于光重定向单元431的顶面4312与第三连接壁313之间。光重定向单元431的顶面4312与第三连接壁313之间平行或大致平行设置。本实施例中,光重定向单元431的侧面4311与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之间的间距小于光重定向单元431的顶面4312与第三连接壁313之间的间距,以利于更多的光可通过第二光通道10022而从第三连接壁313射出,以减小第三连接壁313处形成的暗区。
电子元件42具有长度尺寸、宽度尺寸和高度尺寸。参见图52,电子元件42中,至少具有两种不同种类的电子元件42,其长度尺寸大于宽度尺寸,电子元件42的长度方向沿电路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以此可降低电源4整体所需设置的宽度。这两种不同类型的电子元件42可包括电解电容、变压器。电子元件42中,至少一部分电子元件42(电子元件42为电容、IC或电阻等),其长度尺寸大于宽度尺寸,且电子元件42的长度方向沿电路板22的宽度方向延伸设置,以此可降低电源4整体所需设置的长度,有利于电源4长度尺寸的控制。电子元件42中,至少一部分电子元件42(如变压器、电容或电阻),其高度尺寸小于宽度尺寸,而电子元件42的高度方向沿电路板22的厚度方向设置,以此可降低电源4整体的高度,以减小因电源4的设置而造成对出光的影响。
参见图52,图54至图56,一实施例中,电源4的长度尺寸占LED照明设备的长度尺寸的五分之一以上。一实施例中,电源4的长度尺寸占LED照明设备的长度尺寸的五分之二以上。本处所指的电源4的尺寸可以是电源电路板41的长度(电源电路板41于电路板22的长度方向上的尺寸),也可以是电源4于电路板22的长度方向上的最两侧的电子元件42之间所占用的尺寸(该尺寸包括这两个电子元件42本身)。以此,可使电源4分布于底座1上更广的区域,以对应多大的底座1的面积,以利于散热性能的提升。
参见图52,图54至图56,电源电路板41具有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其中第一面411为贴覆或对应于电源盒43底部的一面,而电源盒43的底部则贴覆于底座1上,而第二面412则为电源电路板41相对第一面411的另一面。本实施例中,第一面411和第二面412上均设置有电子元件42。其中,第一面411上的电子元件42中包括一个或多个发热元件4111(例如电阻、IC),第一面411上的发热元件4111工作时产生的热,可更快速的传递到电源盒43,并通过底座1进行散热。第一面411上的至少一个发热元件4111可热接触电源盒43的底部,以形成热传导路径,从而提升散热效率。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411上的任意一电子元件42与电源盒43的底部的距离不超过4mm或3.5mm,以此可使电子元件42与电源盒43底部之间的热传递效率更高。
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盒43采用金属材质,以利于更快速的将发热元件4111工作时产生的热传递至电源盒43,再传递至底座1。
参见图52,图54至图56,第一面411上设置导热材料4112,而导热材料4112为高导热系数材料(如现有技术中的铁、铝、铜、锡等材质,或是以上述材质为主的合金),或者导热材料4112的导热系数至少大于电源电路板41的导热系数。例如导热材料4112采用锡或导热胶,而电源电路板41采用玻纤板或环氧树脂板等非金属板材时,导热材料4112的导热系数即大于电源电路板41的导热系数。第二面412上的电子元件42包括发热元件4121(例如变压器、电感、IC),第二面412上的发热元件4121与导热材料4112形成热传导路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面412上的发热元件4121通过其导电引脚而与所述导热材料4112连接,并形成热传导路径。导热材料4112可通过热辐射或热传导的方式将热传递至电源盒43底部。
参见图52,图54至图56,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面411上的电子元件42(特别是发热元件4111)的数量多于第二面412上的电子元件42(特别是发热元件4111),由于第一面411上的电子元件42距离电源盒43更近,可更快速的进行散热,以提升电源4整体的散热效率。
参见图52,图54至图56,一些实施例中,电源电路板41的第二面412上,单位长度(例如每10mm长度)上设置的电子元件42的数量小于1、0.9、0.8或0.7个。以此在电源电路板41宽度受限的情况下(宽度过大后,随着电源盒43的相应增大,会影响出光),可控制电子元件42在电源电路板41长度方向上的设置密度,以利于电子元件42之间的间距控制,从而可减小电子元件42(特别是发热元件)之间相互的热影响。除此之外,透过发热元件的配置设计,也能进一步达到减少热影响的效果,例如当电源电路版41同一面(第一面411/第二面412)上包括多个在工作过程中产生高温的电子元件42,即可配置为在同一面上会产生高温的电子元件42彼此不相邻设置,例如间格穿插设置其他电子元件42(例如电容等发热较小且不易受到热影响的元件),以此方式进一步减少因电子元件42产生的高温对灯具运作时的影响。
参见图10至图14,一实施例中,电源4也可设置于底板11的背面,此时,便无需在光学单元31上设置容置空间,即无需设置第三连接壁315(如图3和图5所示),使得光学单元31的连续性更好,提升出光效果及外形的美观度。
一实施例中,底座1上进一步设置端壁13,端壁13形成于底座1的外缘,并与侧壁12连接。端壁13与底板11平行或大致平行设置。侧壁12与端壁13形成容置空间(端壁13与底板11之间具有高低落差,电源4至少部分配置于该高度落差内),电源4高度方向上至少部分位于容置空间内,以此减小电源4占LED照明设备的高度空间。
一实施例中,电源4的高度方向上的至少一半位于容置空间内。电源4的长度尺寸占底座1的长度尺寸的80%、85%、90%或95%以上,以此,电源4可增加底座1的长度方向上的结构强度。
参见图21至图24,一实施例中,电源设置于底座1与光学构件3之间。具体的,底座1表面往外(往底座1背面)凸设形成凸部103,凸部103于底座1的正面形成凹形部104,电源可部分或全部位于凹形部104内。进一步的,底座1上可设置一盖体105,盖体105盖设于凹形部104处,从而在凹形部104与盖体105之间形成容置空间106。电源位于容置空间106内部。盖体105凸设于底座1的正面,因此,容置空间106的体积是大于凹形部104的体积。
上述实施例中,电源无需在额外设置单独的电源盒,可简化结构,节约成本。
如图26和图27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凸部103设置有一组。当两组LED照明设备背对背叠置时,将其中一组LED照明设备转动一定角度(如90度、180度或270度),则两组LED照明设备的凸部103错位设置,以使两组LED照明设备背对背叠置时,其总高度小于单组LED照明设备的高度的2倍。因此,两组或多组LED照明设备以上述方法叠置时,可减小包装尺寸,降低运输成本。本实施例中,在LED照明设备背面建立坐标系,以LED照明设备的中心为原点,则凸部103可完全位于其中一个象限内(如图27所示),或完全位于两个象限内(如图26所示)。
如图2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凸部103设置有两组,两组凸部103之间具有间隙107。两组凸部103可沿同一方向延伸设置,例如沿LED照明设备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当两组LED照明设备背对背叠置时,将其中一组LED照明设备旋转90度,两组LED照明设备的凸部103错位设置,以使两组LED照明设备背对背叠置时,其总高度小于单组LED照明设备的高度的2倍,而间隙107的设置,可防止两组LED照明设备背对背叠置,两组凸部103相互的干涉。本实施例中,间隙107位于底座1的中心处,且其在凸部103的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凸部103的宽度尺寸。
如图25、图29和图30所示,本实施例中,凸部103位于LED照明设备(底座1)的长度或宽度方向上中间位置,以使LED照明设备整体大致上为对称结构。本实施例中,通过一组盖体105分别与两组凹形部104配合。盖体105上设置有插接壁1051,而底座1上相应的设置插接孔108,将盖体105上的插接壁1051插入底座1的插接孔108时,便可将盖体105固定至底座1。
LED灯珠21与盖体105的距离控制在大于15mm。另外,盖体105的侧壁与底座1的表面的夹角a可控制在大于120度。以此,可防止或减小盖体105对LED灯珠21出光的影响。
请参见图14,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还可包括挂撑件5,挂撑件5配置为用于将LED照明设备安装至天花板的支架(俗称龙骨)上。挂撑件5可采用金属材质,如铜或铁等。挂撑件5的一端固定于端壁13上,另一端可相应进行弯折,以将其挂至支架上。
本实施例中,在LED照明设备的高度方向上,第一光学构件311的高度最多不超过第二光学构件的高度的一半。以减少从第一光学构件311的侧向直接从LED照明设备射出的光线。也就是说,从第一光学构件311射出的光,会更多的被第二光学构件312重新定向,以调整LED照明设备的出光。
参见图14,图17至图20,LED阵列23的LED灯珠21,其光束角为A,光束角的定义(光强达到法线光强的50%处、两边所形成的夹角为光束角)为现有技术,此处不再赘述。可选的,光束角A的取值可在100至130度之间。LED灯珠21于光束角A边界为范围而投射至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内表面,并于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内表面上形成投射区域m(投射区域m为曲面或平面或其他不规则的面),投射区域m的面积大于500平方毫米。为避免LED灯珠21点亮时,于第一光学构件311上形成颗粒感,在不考虑邻近的LED灯珠21的影响的情况下,投射区域m上的光照强度要小于50000勒克斯。
投射区域m的面积大小取决于LED灯珠21至第一光学构件311的距离。当该距离越大时,则光学单元3的厚度则越大(会造成整灯厚度提升),其不利于成本的控制,而该距离越小时,则可能使投射区域m面积小于500平方毫米,使得照度不易控制,并形成颗粒感。因而,本实施例中,将LED灯珠21至第一光学构件311的距离控制在6至15毫米之间。并且,在不考虑邻近的LED灯珠21的影响的情况下,投射区域m上的光照强度要大于10000勒克斯。当投射区域m非平面时,可将LED灯珠21表面中心于光束角A范围内至第一光学构件311的最短距离作为上述欲控制的距离。
LED灯珠21的光通量为L。在LED阵列23中的LED灯珠21仅设置一排的情况下,同一LED阵列23的LED灯珠21于第一光学构件311内表面上的投射区域m可有部分重叠。考虑到不同LED灯珠21的投射区域m于第一光学构件311内表面上的叠加,任意一投射区域m内的任意位置的照度不超过5L/m,以防止LED灯珠21的投射区域m叠加时形成强光。一实施例中,任意一投射区域m内的任意位置的照度不超过4L/m,以防止LED灯珠21的投射区域m叠加时形成强光。一实施例中,任意一投射区域m内的任意位置的照度不超过3L/m,以防止LED灯珠21的投射区域m叠加时形成强光。一实施例中,任意一投射区域m内的任意位置的照度不超过2L/m,以防止LED灯珠21的投射区域m叠加时形成强光。
影响LED灯珠21的投射区域m叠加的因素之一有LED灯珠21之间的距离。一实施例中,将LED灯珠21之间的中心距控制在大于4mm或4.5mm以上。
一实施例中,LED阵列23中的LED灯珠的数量为n个,任意一投射区域m的任意区域所叠加的投射区域m的数量小于等于n。一实施例中,LED阵列23中的LED灯珠的数量为n个,任意一投射区域m的任意区域所叠加的投射区域m的数量小于n。
第一光学构件311内表面上的总投射区域面积为M。作为示例,以图20作为说明,当LED阵列23具有两颗LED灯珠21,两颗LED灯珠21的投射区域m有重叠,则第一光学构件311内表面上的总投射区域面积为M为两颗LED灯珠21与第一光学构件311内表面的投射区域m的边界构成,即总投射区域M的面积为两颗LED灯珠21于第一光学构件311内表面的投射区域m的面积之和再减去重叠区域的面积。
光束角A的光轴附近的发光强度大于光束角A边界区域的发光强度,即单看一投射区域m,其范围内的光照强度并不均匀。因此,可进行如下设置,即第一光学构件311内表面上的总投射区域面积M中,有30%、35%、或40%以上区域具有至少两组投射面积m的叠加,以提升总投射面积M内的光照的均匀性。但为了避免过多的投射区域m的叠加,并造成光照强度的不均匀,可将第一光学构件311内表面上的总投射区域面积M中,设置不超过25%、20%或18%的区域具有4组或以上的投射面积m的叠加。
基于以上,本实施例在仅设置1光学单元(不设置透镜)的情况下,可实现出光的均匀性,简化了结构,降低了材料成本。
如图21、图31和图32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构件311内(第一光学构件311与底座1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一腔体3001,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312之间形成第二腔体3002。第一光学构件311在其长度方向上连接至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并且使第一腔体3001和第二腔体3002连通。当LED灯珠21发光时,至少部分光线经过底座1和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反射后,进入到第二腔体3002,并从相应的光学壁3121和/或第一连接壁313透出,以提升光学构件3的出光效果。
如图33至图38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构件311内(第一光学构件311与底座1的表面之间)形成第一腔体3001,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312之间形成第二腔体3002。第一光学构件311在其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与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均不连接(不直接连接),因此,第一腔体3001和第二腔体3002不连通(不包含因装配间隙的情况下造成的连通,本处的装配间隙小于5mm,均可视为第一腔体3001和第二腔体3002不连通),可减少光源2工作时发生的光在第一腔体3001内反射而进入第二腔体3002的光,以使光源2工作时发出的光更加集中的透过第一光学构件311射出。如图36和图38所示,换句话讲,第一光学构件312的端部(以图36和图38来讲,即第一光学构件312的下部)与底座1的底板11的间距不超过5毫米、4毫米、3毫米、2毫米或1毫米,以减少光源2发出的光从第一光学构件312与底板11的间隙漏出。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构件312的端部(以图36和图38来讲,即第一光学构件312的下部)与底座1的底板11至少部分贴合,以进一步减少漏光。
在一实施例中,底板11上设置有定位槽111,而光源2在其高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容置于定位槽111内。换言之,光源2的电路板22的厚度方向上至少部分容置于定位槽111内。电路板22的表面不超出定位槽111(即电路板22的厚度方向上完全容置于定位槽111内)时,第一光学构件312的端部3112(以图36和图38来讲,即第一光学构件312的下部)可直接贴覆于底板11上。当电路板22的厚度方向上的一部分容置于定位槽111内时,则第一光学构件312的端部3112(以图36和图38来讲,即第一光学构件312的下部)抵于电路板22的表面,此时,第一光学构件312的端部3112(以图36和图38来讲,即第一光学构件312的下部)与底板11保持间距,该间距可以是电路板22露于定位槽111外部部分的高度。
在一实施例中,光学壁3121具有反射的功能,可将从第一光学构件311射出的部分光线反射,以减小LED照明设备在第一光学构件311的侧向方向上的出光,从而可减小眩光。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上,光学壁3121与LED灯珠21的光轴呈一锐角A。光学壁3121与LED灯珠21的光轴间所呈的锐角A的角度为30至60度。光学壁3121包括对应第一光学构件311的长度方向的壁部及对应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的壁部,光学壁3121对应第一光学构件311的长度方向的壁部及对应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的壁部与LED灯珠21的光轴的角度均在前述的锐角A的范围内。在一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上对应的两组光学壁3121之间的夹角小于LED灯珠21的光束角,以起到挡光作用,并以此减小眩光值。并且,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上对应的两组光学壁3121之间的夹角(即前述锐角A的两倍)大于70度,以防止过度限制LED照明设备的出光角度。
图39显示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其显示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上,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具有下端点,下端点沿一方向延伸并形成一直线,该直线L1与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外表面相切,该直线L1与水平面(即LED照明设备的出光面,当LED照明设备沿水平安装时,其出光面与水平面平行或大致平行)之间的夹角B大于10度、12度、14度、16度或18度。一实施例中,直线L1与水平面(即LED照明设备的出光面,当LED照明设备沿水平安装时,其出光面与水平面平行或大致平行)之间的夹角B在15至25度范围内。一实施例中,直线L1与水平面(即LED照明设备的出光面,当LED照明设备沿水平安装时,其出光面与水平面平行或大致平行)之间的夹角B在18至20度范围内。当人眼与第一光学构件311(或LED照明设备)处于一定位置时(人眼至第一光学构件311的连线与LED照明设备的出光面的角度C小于前述的夹角B时),人眼将不会直接观测到来自第一光学构件311的直接的出光,因此可减小眩光。从另一角度讲,设置一直线L,该直线L的一端与光学壁3121的下端点连接,而其另一端则与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外表面相切,直线L与水平面(即LED照明设备的出光面,当LED照明设备沿水平安装时,其出光面与水平面平行或大致平行)之间的夹角B大于10度、12度、14度、16度或18度。一些实施例中,直线L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B在15至25度范围内。一些实施例中,直线L1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B在18至20度。范围内本实施例中的光学壁3121的截面形状可不设置为平直状,只要其下端点的位置满足上述需求,即可起到减小眩光的作用。
图40显示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其显示第一光学构件311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学构件311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上,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具有下端点,下端点沿一方向延伸并形成一直线,该直线L与第一光学构件312的外表面相切,该直线L2与水平面(即LED照明设备的出光面,当LED照明设备沿水平安装时,其出光面与水平面平行或大致平行)之间的为夹角D。该夹角D的值小于夹角B的值。一些实施例中管,夹角D的值大于10度、11度、12度或13度。一实施例中,夹角D的值在10至20度范围内。一实施例中,夹角D的值在12至16度范围内。当人眼与第一光学构件311(或LED照明设备)处于一定位置时(人眼至第一光学构件311的连线与LED照明设备的出光面的角度E小于前述的夹角D时),人眼将不会直接观测到来自第一光学构件311的直接的出光,因此可减小眩光。从另一角度讲,设置一直线L2,该直线L2的一端与光学壁3121的下端点连接,而其另一端则与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外表面相切,直线L2与水平面(即LED照明设备的出光面,当LED照明设备沿水平安装时,其出光面与水平面平行或大致平行)之间的夹角D在10至20度范围内。一些实施例中,夹角D的值在12至16度范围内。本实施例中的光学壁3121的截面形状可不设置为平直状,只要其下端点的位置满足上述需求,即可起到减小眩光的作用。
图41显示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其显示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上,对应于LED灯珠21的第二光学构件312的两组光学壁3121均具有下端点,LED灯珠21的出光面的中心分别与两组光学壁3121的下端点的连线L3、L4之间的夹角为F,该夹角F的值大于LED灯珠21的光束角A(LED灯珠21光强达到法线光强的50%处、两边所形成的夹角为光束角A)的0.8倍,以防止光学壁3121过多的对LED灯珠21的出光形成遮挡,而造成光损,进而降低出光效率。一些实施例中,该夹角F的值小于LED灯珠21的光束角A(LED灯珠21光强达到法线光强的50%处、两边所形成的夹角为光束角A,本处的光束角A的值大约是120度左右)的1.2倍,以确保光学壁3121具有一定的挡光作用,以起到降低眩光的作用。
图42显示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其显示第一光学构件311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本实施例中,在第一光学构件311的长度方向上的截面上,具有对应于该第一光学构件311的LED阵列23,而第二光学构件312的两组光学壁3121对应于设置于该第一光学构件311内的LED阵列23,两组光学壁3121均具有下端点,对应于第一光学构件311的LED阵列23中的任意一LED灯珠21的出光面的中点与两组光学壁3121的下端点的连线L5、L6之间的夹角为G,该夹角G的值大于LED灯珠21的光束角A(LED灯珠21光强达到法线光强的50%处、两边所形成的夹角为光束角A,本处的光束角A的值大约是120度左右)的0.8倍,以防止光学壁3121过多的对LED灯珠21的出光形成遮挡,而造成光损,进而降低出光效率。一些实施例中,该夹角G的值小于LED灯珠21的光束角A(LED灯珠21光强达到法线光强的50%处、两边所形成的夹角为光束角A)的1.2倍,以确保光学壁3121具有一定的挡光作用,以起到降低眩光的作用。
图43显示一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并向下出光的局部剖视结构示意图,其显示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上的截面,且该截面截于第一光学构件311的长度方向的主体部上31111。建立直角坐标系,以电路板2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心为原点,以LED照明设备的厚度方向为Y轴,以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宽度方向为X轴。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出光面3111上的任意点符合以下公式:
y=Ax2+1E-15X-K
其中,A为常数,A的范围为0.048至0.052;E是指数的意思(exponent);K为常数,K的范围为9至12。
当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出光面3111上的任意点符合上述公式时,可使LED灯珠21安装于电路板22(安装于电路板22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部位置)后,LED灯珠21的光束角更好的对应第一光学构件311的出光面3111(宽度方向上),使得出光面3111上具有均匀的光分布。
另外,在上述坐标系中,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上的任意点符合以下公式:
y=ax+L
其中,a为常数,其绝对数的范围为1.35~1.45;L为常数,L的范围为18至22。
当第二光学构件312的光学壁3121上的任意点符合上述公式时,光学壁3121可更好的对射至光学壁3121的光学重新定向,以调整光分布,并且可改善眩光。
一实施例中,在LED灯珠21的光轴方向(出光方向)上仅具有一层热阻层(即光学构件3),当LED灯珠21工作时,其产生的热量的至少部分辐射至热阻层,并通过该热阻层向外散热。相比LED灯珠21需透过多组热阻层(现有技术通常设置灯罩、透镜、扩散板或导光板中的至少两组,以达到均匀出光的效果,但上述构件均构成热阻层)往光轴方向向外散热,其散热效率提高。
一实施例中,在LED灯珠21的光轴方向(出光方向)上仅具有一层透光材质(即光学构件3),当LED灯珠21工作时,其产生的光射至透光材质,并透过透光材质后从LED照明设备射出。相比LED灯珠21需透过多组透光材质(现有技术通常设置灯罩、透镜、扩散板或导光板中的至少两组,以达到均匀出光的效果,但上述构件均会造成一定的光损)往光轴方向向外出光,其出光效率提高。一些实施例中,LED照明设备的出光效率大于80%、85%或90%。此处的出光效率指的是从LED照明设备射出的光通量与LED灯珠21产生的总的光通量的比值。
一实施例中,LED照明设备的透光部件(第一光学构件311)和防眩光部件(第二光学构件312)采用同一层状材质构成,且为一体式的构件。
一实施例中中,为控制LED照明设备的眩光,及提升LED照明设备的光束角内的出光均匀性,而设计一种LED照明设备的配光曲线(配光曲线表示LED照明设备水平安装后的个角度的出光角度)。本实施例中,LED照明设备大致为方形时(例如其为两尺),或可理解为前述任一实施例所描述的灯具结构,其配光曲线大致为轴向对称(又称旋转对称,指各个方向上的配光曲线都是基本对称或相同)。换句话讲,任意方向上的两组配光曲线的同一角度下的光照强度(单位为cd)的比值在0.8至1.2之间。进一步的,任意方向上的两组配光曲线的同一角度下的光照强度(单位为cd)的比值在0.9至1.1之间。更进一步的,任意方向上的两组配光曲线的同一角度下的光照强度(单位为cd)的比值在0.95至1.05之间。也就是说,任意方向上的两组配光曲线的同一角度下的光照强度的比值在上述范围内时,即可认为LED照明设备的各个方向上的配光曲线都是基本对称或相同的。作为示例的,图44示出C0和C90平面下的配光曲线,其中C0平面下的配光曲线为A,C90平面下的配光曲线为B,配光曲线A与配光曲线B中同一角度下的光照强度的比值在0.8至1.2,0.9至1.1或0.95至1.05之间。其中C0平面为垂直于LED照明设备的出光面且穿过LED照明设备的一方向上中心线的平面,而此处的一方向平行于电路板的长度延伸方向。C90平面则为垂直于C0平面,且穿过LED照明设备的另一方向上的中心线的平面,此处的另一方向垂直于电路板的长度延伸方向。为进一步说明C0平面及C90平面,请参见图45,图45显示LED照明设备的背面的示意图,图45中,A0-A0平面即为C0平面,而B90-B90平面为C90平面。附图45中的横向方向为电路板的设置方向。
由于LED照明设备大致为方形时(例如其为两尺),其配光曲线大致为轴向对称,各个方向上的配光曲线都是基本对称或相同,因此,本实施例以C0平面的配光曲线作为示例。如图44所示,本实施例中提出一种配光曲线,以解决LED照明设备的眩光及光束角内的出光均匀性。以配光曲线的0点作为中心建立坐标系,在0至60度范围内,所述配光曲线上的任意点符合以下公式:
y=ax2+bx+K
其中,a为常数,a的范围为-0.3至-0.4;b为常数,b的值为3.5至4;K为常数,K的范围为1600至1700。
本实施例中C0平面的配光曲线,其光束角为100度至110度之间。而C0平面的0度角两侧的配光曲线大致对称。在0至60度范围内,当配光曲线上的任意点满足上述公式时,可使得LED照明设备在光束角内具有相对均匀的出光,且良好的眩光控制。
继续参照图44,以配光曲线的0点作为中心建立坐标系,在-30至30度范围内,所述配光曲线上的任意点符合以下公式:
y=ax2+1E-13x+K
其中,a为常数,a的范围为-0.25至-0.27;E是指数的意思(exponent);K为常数,K的值为1600至1720之间。
在-30至30度范围内,当配光曲线上的任意点满足上述公式时,可使得LED照明设备在-30度至30度范围内具有较高的光照强度,以满足该角度范围内的光分布需要。
本实施例中,可通过前述的结构设计以实现上述的光分布曲线的设计。
如图69至图75所示,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光学构件9,可应用于本实用新型的LED照明设备中。本实施例中的光学构件9的基本结构大致同前述实施例(如图1至图56实施例所示的光学构件)。具体的,光学构件9(光学单元91)同样也包括第一光学构件911和第二光学构件912,其中,第一光学构件911罩设于对应的LED阵列23的出光方向上,即第一光学构件911与LED阵列23一一对应配置,两者设置有相同的数量。作为示例的,于本实施例中,LED照明设备的外形尺寸为2尺乘2尺(603mm*603mm),光学单元91的数量设置为16组。
于本实施例中,从每组光学单元91发出的光通量的范围为250流明至350流明。于本实施例中,从光学单元91射出的光通量中,至少50%以上从第一光学构件911直接射出(不经过第二光学构件912的反射),以减小因第二光学构件912的反射而造成的光损,从而保证出光效率。现有技术中的灯具经过两层光学介质后,其出光效率通常不高于75%,而本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至少50%的光通量仅通过一层光学介质(第一光学构件911),其整体的出光效率可高于80%。此处的出光效率指的LED照明设备射出的光通量与所有LED灯珠21产生的光通量的总和的比值。
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光学构件911的结构也可大致同前述实施例中的第一光学构件911。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构件912包括围绕第一光学构件911而设置的光学壁。光学壁包括两组第一光重定向壁9121及两组第二光重定向壁9122。第一光重定向壁9121配置于电路板2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而第二光重定向壁9122配置于电路板22的长度方向上。第一光重定向壁9121及第二光重定向壁9122均可配置有反射和/或透光功能。
于本实施例中,LED灯珠21的光束角为A(光束角的定义同前述)。LED阵列23包括多颗LED灯珠21,多颗LED灯珠21沿电路板22的长度方向排成一列。第二光学构件912的两组第一光重定向壁9121之间的夹角a大于LED灯珠21的光束角A,因此,即使LED灯珠21的光经过第一光学构件911的光处理(例如光扩散),也可减少LED灯珠21射出的光线在第一光重定向壁9121的发射,从而降低光损。在一实施例中,第二光学构件912的两组第一光重定向壁9121之间的夹角a与LED灯珠21的光束角A之间的差值不超过30度,以使第一光重定向壁9121对足够的光线(从LED灯珠21射出的光线)作反射,以使LED照明具有较均匀的光分布及较好的眩光控制。
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光学构件912的两组第二光重定向壁9122之间的夹角b小于LED灯珠21的光束角A及两组第一光重定向壁9121之间的夹角a。因此,第二光重定向壁9122可反射LED阵列23中更多的LED灯珠21的出光,以降低LED照明设备在LED阵列23的LED灯珠21设置方向上的眩光,另外也使第一光重定向壁9121对足够的光线(从LED灯珠21射出的光线)作反射,以使LED照明具有较均匀的光分布。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学构件912的两组第二光重定向壁9122之间的夹角b小于90°、85°、80°或75°。
于本实施例中,LED阵列23中具有10颗以上LED灯珠21(例如14颗),其中,至少有2颗、4颗或6颗LED灯珠23的光束角A范围内的出光对应到第二光重定向壁9122。换句话说,在不考虑第一光学构件91的光扩散的作用时,至少有2颗、4颗或6颗LED灯珠23的光束角A范围内的出光会射到第二光重定向壁9122上,以降低眩光,并使光学单元91具有更好的光分布。
如图57至图64所示,一些实施例中,LED照明设备可具有不同的光学构件,以获得不同的出光效果。也就是说,图57至图60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基本结构同前述实施例(即底座、电源和光源等的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替换了不同的光学构件。如图57至图60所示,本实施例中,光学构件6包括第一光学件61及第二光学件62,其中,第一光学件61罩设于底座1上,并配置为对至少一部分光源2发出的光进行重定向,而第二光学件62设置于第一光学件61上,并配置有光线透过、光扩散、光折射或光反射等功能中的其中一个或多个。
第一光学件61上设置若干光学单元611,光学单元611对应于光源2的LED阵列23。具体的,光学单元611包括出光孔6111,出光孔6111使与其对应的LED阵列23露出于光学单元611。也就是说,在LED阵列23的LED灯珠21的光轴方向上,光学单元611不会形成遮挡,不会造成因光线经过不同介质时造成的光损。
光学单元611贴覆于光源2的电路板22的表面,以使LED灯珠21的光轴方向上,电路板22与出光孔6111的外缘的壁部之间不存在间隙,以防止光进入该间隙而造成光损。一些实施例中,光学单元611与光源2的电路板22的表面的间距小于1mm(电路板22表面与出光孔6111的外缘的壁部之间于LED灯珠21的光轴方向上的间距小于1mm),以此可减少光线进入电路板22与出光孔6111的外缘的壁部之间的间隙,从而控制光损。
光学单元611包括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及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其中,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配置于电路板22的宽度方向的两侧,而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配置于电路板22的长度方向上,且位于LED阵列23的两侧。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及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均可配置有反射和/或透光功能。
第二光学件62覆盖于第一光学件61后,形成一由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及第二光学件62组成的光学腔,LED灯珠21工作时产生的光,最终从第二光学件62射出。本实施例中,LED阵列23(光源2)工作时产生的光通量的至少50%仅经过一种光学层(不包括空气)而从LED照明设备射出,可降低因经过多重光学层时造成的光损,提高出光效率。
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具有第一反射部61121及第二反射部61122,其中第一反射部61121配置为用于反射LED灯珠21直接的出光,而第二反射部61122配置为仅用于反射二次光(LED灯珠21直接的出光经反射后投射至第二反射部61122的光)。配置上,第一反射部61121相较第二反射部61122更接近灯珠21的位置,而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反射部61121的面积占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的面积的至少五分之一以上,以避免LED灯珠2的出光经较小面积的第一反射部61121反射后,光线过于集中,易造成出光的不均匀。在本实施例中,取下第二光学件62(排除第二光学件62的反射光的影响),LED灯珠21点亮后,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被直接点亮的部分即可认为是本实施例所指的第一反射部61121,反之则为第二反射部61121。
如图61和图62所示,在LED照明设备的截面上,该截面显示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与LED灯珠21的配合关系。一直线L,其一端与LED灯珠21的正面的中心连接,而其另一端与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相切,直线L与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的切点为O,切点O将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分为第一部分及第二部分,第一部分相比第二部分更靠近LED灯珠21,第一部分即为第一反射部61121,第二部分即为第二反射部61122。在图62中,第一部分的高度H1与第二部分的高度H2的比值为1至1.3之间,以使LED照明设备具有较佳的出光均匀性及较佳的出光角度。具体的,第一部分的高度H1与第二部分的高度H2的比值在上述范围时,一方面可使第一反射部61122具有较大的面积来反射LED灯珠21的直接的出光(或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具有较大部分的面积用于反射LED灯珠21直接的出光),以使反射的光更加均匀的射出,另一方面,可更好的控制LED照明设备的出光,控制其出光角度,减小眩光。
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可呈弧形。LED灯珠21对应的两组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之间的距离在LED灯珠21光轴上远离LED灯珠21的方向上逐渐递增,其递增的幅度增加。换句话说,LED灯珠21对应的两组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之间呈扩口状或扩张状。
如62所示,当LED照明设备沿水平安装,且LED灯珠21的光轴竖直向下时,建立直角坐标系,以LED灯珠21的出光面的中心为原点,以电路板22的宽度方向为Y轴,以LED照明设备的厚度方向为Y轴。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上的任意点满足以下公式:
y=ax2+bx+k
其中,a的值的范围在0.02至0.025之间,b的值的绝对值的范围为1.6至1.8之间,k为常数,其范围为5至6之间。
当满足上述公式时,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具有更好的针对LED灯珠21直射的光及来自第二光学件62的反射的光的反射,使得LED照明设备具有更加的出光均匀性及出光角度。
如图63和图64所示,在LED照明设备的截面上,该截面显示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与LED阵列23的配合关系。同一LED阵列23中的任意一LED灯珠21的光束角A范围内的出光的至少一部分直射至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并被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反射。也就是说,同一LED阵列23中的任意一LED灯珠21的光束角A的边界线与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相交。因此,一方面,同一LED阵列23中的任意一LED灯珠21的光束角范围内的出光的至少一部分被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遮挡,从而可降低眩光,另一方面,通过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的反射,可优化整体的出光,使得出光分布更加合理。
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学件62可配置为具有光扩散功能(例如第二光学件62以其自身的材料属性而具有光扩散功能,如采用亚克力材质),以提高出光的均匀性。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光学件62上设置微阵列结构,以起到重定向光的作用。
如图65至图68所示,一些实施例中,为使LED照明设备具有不同的出光效果,光学构件6还可设置第三光学件63。第三光学件63沿电路板22的长度方向延伸设置,且第三光学件63位于LED灯珠21的光轴方向上。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光学构件63可仅配置为具有反射功能,以将LED灯珠21工作时产生的光学反射至光学单元611(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及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再通过光学单元611反射至第二光学件62进行出光,以此可降低LED灯珠61光轴附件的光强,以利于提高出光均匀性。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光学构件63配置为具有反射功能及透光功能,以防止在第三光学构件63处形成暗区。
第三光学构件63具有第一反射面631和第二反射面632,其中第一反射面631对应于其中一侧的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第二反射面632对应于另一侧的第一光重定向壁6112。第一反射面631和第二反射面632呈对称设置。
LED灯珠21的光轴对应于或大致对应于第一反射面631和第二反射面632的交界处。第一反射面631在远离第一反射面631和第二反射面632的交界处的方向上,其与电路板22的表面的距离逐渐增大。
第三光学构件63为条状结构,且同时对应于多组光学单元611。并且第三挂钩想构件63穿过开设于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上的开孔,并架设于第二光重定向壁6113,已完成其固定。
本实施例中的LED照明设备还可包括一装饰件7,装饰件7设置于底座1的外缘,且覆盖光学构件6的外缘。装饰件7可起到装饰作用,并且可提高LED照明设备的结构强度。
应该理解,以上描述是为了进行图示说明而不是为了进行限制。通过阅读上述描述,在所提供的示例之外的许多实施方式和许多应用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都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本教导的范围不应该参照上述描述来确定,而是应该参照所附权利要求以及这些权利要求所拥有的等价物的全部范围来确定。出于全面之目的,所有文章和参考包括专利申请和公告的公开都通过参考结合在本文中。在前述权利要求中省略这里公开的主题的任何方面并不是为了放弃该主体内容,也不应该认为实用新型人没有将该主题考虑为所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Claims (19)

1.一种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其具有底板及侧壁,所述底板与所述侧壁之间形成一凹腔;
光源,其设置于所述底座的凹腔内,所述光源包括若干LED阵列,所述LED阵列包括至少一个LED灯珠;
光学构件,其设置于所述光源的出光方向,并包括一安装单元;
所述光学构件包括若干第一光学构件及若干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对应的第二光学构件,所述第二光学构件包括一组或多组光学壁,所述光学壁围绕所述第一光学构件设置;
所述安装单元包括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和所述光学构件夹持所述侧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LED阵列对应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覆盖所述LED灯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LED灯珠的出光至少一部分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出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具有一出光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面为弧形、球形或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壁相对底板倾斜设置,并依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壁具有反射和透光功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光学构件具有透光和光扩散功能。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构件反射和透过至少一部分从第一光学构件出射的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构件透过的光的至少一部分从相邻的第二光学构件射出。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光学构件透过的光至少一部分经反射后从第二光学构件射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单元设置于所述侧壁的内侧或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学构件罩设于所述LED照明设备的出光方向的一侧。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单元包括一壁部,所述弯折部设置于所述壁部,所述弯折部通过所述壁部变形形成。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于底板上冲压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电源,所述电源设置于底座与光学构件之间。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相对所述底板折弯而成。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LED照明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直接固定于所述底板。
CN202321070994.5U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Active CN22024976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61744 2021-09-10
CN2021110617440 2021-09-10
CN2021113322658 2021-11-11
CN202111332265 2021-11-11
CN2021113311954 2021-11-11
CN202111331195 2021-11-11
CN2021114188957 2021-11-26
CN202111418895 2021-11-26
CN202111461923 2021-12-02
CN2021114619233 2021-12-02
CN2021115174415 2021-12-13
CN202111517441 2021-12-13
CN202210267139 2022-03-18
CN202210267368 2022-03-18
CN2022102673689 2022-03-18
CN2022102671397 2022-03-18
CN2022102990208 2022-03-25
CN202210299020 2022-03-25
CN2022105013445 2022-05-10
CN202210501344 2022-05-10
CN2022105190011 2022-05-13
CN202210519001 2022-05-13
CN2022108186291 2022-07-13
CN202210818629 2022-07-13
CN2022109192548 2022-08-02
CN202210919254 2022-08-02
CN202222239182.0U CN219014129U (zh)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39182.0U Division CN219014129U (zh)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20249769U true CN220249769U (zh) 2023-12-26

Family

ID=8543159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21070994.5U Active CN220249769U (zh)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CN202222239182.0U Active CN219014129U (zh)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CN202211022878.6A Pending CN115789573A (zh)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CN202321064357.7U Active CN220249768U (zh)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22239182.0U Active CN219014129U (zh)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CN202211022878.6A Pending CN115789573A (zh)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CN202321064357.7U Active CN220249768U (zh) 2021-09-10 2022-08-25 一种led照明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400764A1 (zh)
CN (4) CN220249769U (zh)
WO (1) WO202303599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30201693A1 (en) * 2012-02-07 2013-08-08 Te-Lung TANG Anti-glare lens
JP6347390B2 (ja) * 2014-09-10 2018-06-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204592956U (zh) * 2015-04-29 2015-08-26 厦门福鑫德进出口贸易有限公司 透镜、led光源及格栅灯
CN211040856U (zh) * 2019-05-09 2020-07-17 史杰 一种防眩光led照明装置
CN209638797U (zh) * 2019-05-13 2019-11-15 史杰 一种防眩光led格栅照明模组及灯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9014129U (zh) 2023-05-12
CN220249768U (zh) 2023-12-26
CN115789573A (zh) 2023-03-14
WO2023035992A1 (zh) 2023-03-16
EP4400764A1 (en) 2024-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21780573U (zh) 一种led照明设备
CN105202394B (zh) 透镜组合及应用透镜组合的照明装置
CN215764857U (zh) 光电模组及应用所述光电模组的led灯具
JP5603473B1 (ja) 照明装置
US20190086057A1 (en) Lighting apparatus
JP2014026940A (ja) 照明装置
JP2007311064A (ja) 照明装置
CN206234626U (zh) 一种超薄面光源led表贴灯
KR20110007536A (ko) 패널형 엘이디 조명장치
US9726345B2 (en) Lighting modul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CN220249769U (zh) 一种led照明设备
CN219775584U (zh) 一种led照明设备
CN107816640A (zh) 一种超薄面光源led表贴灯
KR20140069823A (ko) 조명장치
CN215372333U (zh) 一种led照明设备
WO2022247285A1 (zh) 一种led照明设备
US11885481B2 (en) LED lighting device
KR20170120750A (ko) 엣지형 조명 장치
CN220707098U (zh) 一种led照明设备
KR101651656B1 (ko) 조명 장치
CN217584322U (zh) 一种led灯具
KR20120137077A (ko) 엘이디 조명기기
WO2024199348A1 (zh) Led灯具及其装配方法
CN211738671U (zh) 可以消除余辉的直下式面板灯
CN215764942U (zh) 一种led照明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